以中国式为话题的作文(通用53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作为作文里的重要分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那么话题作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以中国式为话题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本应为我们祖国增添绚烂的一笔。然而如今一件件有辱中国文化的事件频频发生,“中国式”这三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治堵”越来越多的国人不良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这些标签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也为中国“礼仪之邦”这个称号涂抹上了一大团黑点。“中国式”标签的流行,给予我太大的压力,敲响我心中的警钟,也让我反思我们的行为。
“中国式过马路”,是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过马路就过马路吧,还搞出个“中国式”,这不小题大做吗?可回过头来看看现实,似乎还真是这样“红灯停绿灯行”,国人都知道,可每每在过马路的队伍中邂逅领头的勇猛之士,腿脚就不听使唤了。于是,多少次的“步人后尘”之后,“中国式过马路”的提法便应运而生。生活中究竟还有多少“中国式”?
仔细想想,中国式咒骂,中国式喧哗,中国式购物,中国式踢球当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习惯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时,人们似乎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行为方式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正常”。当然,如此的“中国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但形形色色的“中国式”里,依稀可见每个人不约而同的“个人式”,正是因为有了亿万“个人式”的整齐划一,才成就了“中国式”的一炮走红。如今,“中国式”之于国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依照这样的路径,来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无规矩意识?当这些人性中的丑陋,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以多频次、无遮掩的方式大规模爆发时,任何一种无意识的习惯都可以蔚然成风。现实中,你已然陷入了由与你有同样行为方式的万千同胞共同构成“黑洞”里。正是无数个极具负面效应的“个人式”将“中国式”推向了深渊。
可话说回来,“中国式”的标签其实未尝不可以有,我们讨论的目的也并非一味地追求去标签化,而是希望“中国式”的标签别再总沦为中国病、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希望其所担当的“式”的象征意味,能当之无愧地顶起大国风范,能顺理成章地展现权威庄重,能更多地彰显一个国度的魅力感与先进性,能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但愿,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式”的符号意义里,有的是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荣光。而所有这些的实现,公民文明意识的觉醒和“个人式”的整体改观当是最迫切、最必要的前提。让我们洗净不良习惯的污浊,为做文明出彩的中国人而不断努力吧!
诸多的学者,或报刊评论员,乃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写手,如今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爱好。这个爱好持续了很久,却仍不见兴致有所消减,反倒有成为风向的趋向了。大家都十分爱将中国与外国作比,从鸡毛蒜皮比至国家大事,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总是外国更胜。其中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尤为激烈,甚至我有一个好友就此感叹道:“中国学生做什么都会被评成错的。”
对于我来说,中国式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甚至更加公平公正,更有激人上进的作风。反而对于大体上的教育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分偏执的阶段。
自古以来,一个观点的提出往往就会引起争议,一小拨人支持它,另一小拨人反对它。如同争论了几千年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又或者宋时期无硝烟但极其血淋淋的变法问题。中国式家庭教育则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结合。一拨人将孩子宠溺至极致,另一拨人打着中国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旗号力求孩子***,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最后两家却共同成为了现今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代表。
电视中常常有主张“严行家教”的父母高谈阔论,面露得意之色,大有汝等凡人之气势。他们被冠以“虎妈”“狼爸”等名号,媒体大肆宣扬,报刊大加评论。他们的孩子或被勒令在极严寒的天气在大街上裸跑,或要学习诸多课程,一旦有错便加以打骂。他们的孩子惧怕他们,他们却因此而得意非常,似乎是得到国外自主教育的真传。在电视镜头里,那些小朋友的眼里却尽是迷惘之色,毫无天真无邪的可爱风范了。我常常对母亲说:“小朋友的眼睛都是黑圆黑圆的。”尤出生婴孩的瞳孔最为黑亮,愈大愈失去光亮。我常欣羡这样有神的眼睛。可这些小朋友的眼睛不是这样了,他们的眼睛甚至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了,没有神色和情意的了。
我往往因此惋惜。又想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后续他们在不太适合的年纪被强行训练意志,失去了童趣,他们会和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一样吗?可是团圆媳妇还是有些天真的,她“黑亮亮”的,而他们已“成熟沉重”了,他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电视报道就这样断尾了,我没有能看到结局。或者说电视不太想报道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家长自恃“外国宝典”或“古代案例”,却忽略了两者本来的用意。凡事适度,明明能做别的事来培养同样的能力,为什么非要冬日裸跑呢?墨子中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这是基本的行事判断。
又想起那些所谓古代案例来。司马家家教甚严,若父亲司马防不坐,孩子们都不敢坐下。于是后有“司马八达”之称。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礼数。等到司马懿这一辈,他将两个儿子亲自带上战场,由他们历练。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与遇事的应变能力。国外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这些更动手或动脑的教育,是引导孩子自己走向人生,使他成为一个知礼节行无过的人,而给强迫他们历练人生。
现在的所谓“严教”,的确是有些病态了。案例们被极端化和妖魔化,显露出偏执的色彩。
与之相对,前度一直饱受批评的“摔跤打凳子”式的软派观点,也常教出傲慢无礼的小朋友来,也有不可取之处。
然而以我之见,除这两派外,还有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派系正在逐渐形成。此派主在吸收两家精华,立志软硬兼施。可是往往会得到负面效果。此派最大不足有二,一是言行不一。家长们告诫小朋友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自己却以身试法,便会激起小朋友的叛逆心理。二是强行完美。曾去一个好友的家里,她的一个小表妹大约上三年级,正好在写作业,小脸却哭地稀里哗啦的。好友问她原因,小朋友抽噎着告诉我们:妈妈检查作文的时候见有“希望的泡泡破灭了”一句,大为恼怒,责骂她不该如此写,传统应写“希望的火花熄灭了”。又有另一个好友无论作业还是试卷都写地奇慢,一个字不好就要涂掉,我对此大为奇怪。一次偶然交流,她苦笑着说:小时候逼出来的强迫症,写的不好是要撕掉的。以此可见。
若遵循此进行家庭教育,不仅是想象力将惨遭杀害,有时甚至还会造成心理疾病。
三字经里写“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人生最早的导师。作为父母,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完全正常。可现在的三派代表性家庭教育却都显现出“拔苗助长”或“埋苗不长”的趋势来,这是令人深思的。
是故,好的家庭教育,应先以身作则,而后“顺其自然”。中国古代崇尚“顺天而行”,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此时的“顺其自然”,并非“放任不管”,而是陪伴孩子,引导他们,但并不过多干预他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与生活,使他们活地鲜活而有价值,去顺其自然地塑造他们的风骨。
家庭教育的初衷,实则就是培养一个人的风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的最初面目。只有有了风骨,随后再获取知识,才是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中国式的老一辈往往溺爱孙子辈,那一刻不停的教导和有理无理的庇护都是奶奶的爱。我就有一位这样的奶奶。
小时候,除了爸爸没人能管住我,因为贪玩,期末考试很不理想,免不了打电话叫家长。父亲得知消息后,怒气冲天,绕着家追着我打。无助的我只能向奶奶寻求庇护。那一次,奶奶把我护在身后,冲着爸爸嚷嚷:“看你把孩打的,孩子知道错了,还跟个老鹰似得撵着打!”我躲在奶奶身后,看着奶奶穿着黑布褂的后背拉风箱似得一起一伏,我更感到爸爸的无情,因此更加委屈,泪哗哗地往下流。
奶奶呵斥住爸爸,转过身来,弯下腰,柔声细雨地安慰我:“别理你爸,咱以后不那样玩儿了啊。”说完,又拉着我的手去买糖,掏出积了许久的一张张毛票,为我买零食。我在奶奶的怀里吃着零食停止抽噎,又露出甜甜的微笑。
我的奶奶不许别人欺负我,却总爱与我坐在一起,也不是逗我玩儿,纯粹就是在唠叨。估计年龄大了,整天教我要孝亲敬长,教我要以礼待人。
有那么一次,我用言语冲撞了妈妈,奶奶就有了意见,“你妈天天那么忙,辛苦赚钱养你,你还不懂得感恩,奶奶不喜欢这样的孙女儿,以后不给你买好吃了。”我刚有了一点眼神的反抗,奶奶那话匣子就由此打开,什么小小年纪就冲撞大人,长大肯定是个白眼狼;什么在学校学的做人的道理都白学了,一唠叨半小时就过去了,我也被唠叨麻木了,奶奶这才停止滔滔不绝。
我的奶奶,不管是庇护我还是孜孜不倦的唠叨我。都那样和蔼可亲,那矮小宽阔的身板和那老了还依然目露锋芒的眼神,却使我怀念,怀念那样一个中国式奶奶。
马丁在《中国式父亲》的演讲中说中国式父亲是固执严厉的,而我的爸爸却是一个非中国式的父亲。他和蔼亲切,善解人意,与中国式父亲,正好恰恰相反。
上了初中,需要住校,而父亲在这段时间,是最疼爱我的人,他为我做任何事都没有一点怨念。每当大考时,我都会往家里通一次电话,这次期末考试前,我又往家里通了一回电话。
电话的接听者是父亲。父亲询问过我在学校的一番情况后又把话题转向了考试。“明天就要考试了吧?”父亲温和地问到:“是,是的”我吐字不清的说,父亲从我的话语中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思说:“明天考试要细心,认真审题,但也不能太紧张,一次考试而已。”考不好又能怎么样?”父亲的鼓励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我充满信心地回答道:“嗯!”
考完试后,老师发下了各科的试卷,我看了我的总分和排名,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我眉毛扭曲着,眼睛死死地盯着成绩单,鼻子里一直不停地喘着粗气。嘴唇上一点润色都没有,脸上没有一点。在心中对自己说:“完了,考砸了。”
周五放学回家,把成绩单给了父亲,父亲是一个一米八的男人,头发十分有型,带着个黑框眼镜。站在父亲身边显得我十分软弱,父亲接过我的成绩单,做到沙发上,摘下眼镜,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眉毛先是紧皱,后来变的舒展,眼睛先是睁得大大的,后来眼睛周围有了笑纹,嘴原先是紧闭的,后来嘴角微微上扬,脸上也十分平和。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次考试虽然退步了,但我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自己尽全力了,上次做错的题不再错了。难道不值得表扬吗?”凡事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不管结果怎么样,你都付出了努力!”听了父亲的话,我立刻觉得被理解,不争气的眼泪往外挤。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总能懂我的父亲,不似马丁那中国式父亲般严厉。
中国式,一个象征祖国光辉的词语。可到今天,读完这则漫画,我才发现,这个词语有时是一个贬义词。
在这则漫画中,红灯正在发出他警示的光芒,警告着人们“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汽车从另一个方向不断驶来,而就在此时,一群人正大踏步,昂首挺胸地朝对面走去。任凭汽车的汽笛响得再响亮,他们仿佛没有听到一样,完全忽视面前的红灯,为首的一个还嚣张的说道:“凑一撮就走,咱不听它的。”汽车的汽笛声在风中散尽,低沉又响亮,仿佛在指责,呵斥中国式过马路。
而在生活中,中国式过马路也是很罕见的事。每天回家时,我总会在下公交车后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回家,每次我来到这里时,总会看到一些社会青年三五成群地扎成堆,只要车速降低,他们便会大踏步,高高地抬起头,没有一点羞耻感,仿佛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一样,任凭汽车的汽笛声再响亮,他们仍然置之不理,汽车只好停下来,后面的车便不停地用汽笛声来反抗。就这样,一支交响乐在十字路口回荡。除此之外,更有“中国式游客”等等,中国式不再成为荣耀的象征,而是一种不好的标识。
让中国式再一次成为荣耀的象征,让“中国式过马路”从此消失,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守护祖国的蓝天,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总是听到别人说中国人不懂浪漫,思想过于老旧,仿佛还停留在上一世纪。听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中国人确实不懂浪漫,他们愿意承认中国人不懂浪漫。第二种就是中国人懂浪漫,只是看不见而已。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个看法,都没有太大的错误。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站在我的角度,我认为中国人是懂浪漫的,不过他们的浪漫也是看不见的,因为中国人的浪漫是在骨子里!
为什么我说中国人的浪漫是在骨子里?袁隆平爷爷在今年与世长辞,那个时候外卖员接了无数次的鲜花单,但是却没有接到过一次正常的外卖单。天上下着蒙蒙的小雨仿佛也是舍不得袁隆平爷爷的离去,雨中外卖员有条不理的送着一朵又一朵的鲜花。看到这里使我的眼眶早已湿润,我们中国人是懂浪漫的,我们的浪漫在骨子里不是像外国人的浪漫简单易懂,但是却又不够深沉。我们中国人的浪漫在骨子里内面却有深沉含蓄……
以后别人如果再否定我们中国人没有浪漫的话,请你大声的告诉他,我们中国人的浪漫是在骨子里的。我们中国人的浪漫含蓄而又温柔,深沉而又深情……
我坐在电脑前,打着这篇让老班看了会一口气撕掉顺带叫家长的文章,只是想学着韩寒,书写一下心中的真实想法。望大家多多指点。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教育,语文是最失败的。按说汉语可是我们的母语啊,应该是教的很好的。但是看了中国的语文书就会让人有撕掉的冲动。一堆几十年前用文章还象病毒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虽说改了版,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那些无聊的文章依然在我们的眼前肆虐。尤其是鲁迅的文章,半白不文的,看了让人觉的操不过是篇无聊的记叙文罢了。少有亮点。但一翻开辅导书:天啊,一页接着一页的分析。
我真想和那些编者理论一番:人家周树人都入土多年。你就知道他是这么想的,而不是那样想的么?天知道“世界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就成了路“是不是他老人家心血来潮?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啊。但那些所谓“专家“们,却从中看到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我就说那是他写的玩的,你能说错么?这就是我们的语文书,我们的辅导书,我们的编者。说实话,我这个我们学校重点班的语文课代表实在是看不懂这些:由后人将他们的意志强加到已作古的前人们的文章中。那些“作家“们如果在天有灵,恐怕都气炸了吧?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群体行为被贴上了“中国式”标签,就连过马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被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我上学的路上必须经过一条马路,每次在路口时,总有些人会闯红绿灯。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上学的路上碰上了红灯,周围没有车,其他人都闯过去,朋友也蠢蠢欲动,她就随着人群闯了过去。事后,我问她为什么闯红灯,她却满不在乎地说:“别人都闯,我为何不可?况且当时又没有车。”
听了朋友的话,我陷入了沉思:虽然当时没有车,但是红停绿行是一个规则,如果人们都不去遵守规则,那还要这些规则有何用?更何况这能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式”过马路?我感觉有几点:一,跟随群体,别人都敢,我为什么不呢?二,闯红灯不处置行人,三,车必须礼让行人。所有的这一些造就了中国人过马路的有恃无恐,他们又何曾想过多少条生命都是在这些“有恃无恐”中逝去的。
不只是“中国式”过马路“闻名”中外,“中国式”旅游、中国式就餐……这些同样都体现出我们国民素质堪忧。
过马路是个小事情,但它却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希望每个人都能恪守规章制度!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漫画,极其简单又发人深思。简单来说,就是凑够一群人,就可以过马路了,我行我素,与红绿灯不搭界。
一群人在马路边等红灯,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没等到绿灯就走了。还有一些迟疑不决的,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傻”,于是就跟着走了。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红绿灯就形同虚设。还有些自己不敢过,非要多拉几个人做“战友”,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走过去。闯红灯的人群中,男女老少、老弱病残、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对红绿灯视而不见。中国人至今对文明意识淡薄,这种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的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投机取巧,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现在,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死亡线。而事实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行走。现在人们普遍观念是:不守规矩走遍天下,守规矩寸步难行。
明知违反公共约定,但还是因为贪那点小方便、小利益去违反交通规则。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监督与积极参与。让我们和中国式过马路saygoodbye!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有一次,我走在北京科技馆的红绿灯那里的时候,有一个人就等了几个人之后闯红灯过马路。有一位司机正好开车准备过路口,那几个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恰好从他车前经过,那位司机赶快刹车,之后那几个闯红灯的人就跑了。如果不是我亲眼看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种事情会在北京发生。事实上,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在全国各个城市均发生。在通辽,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就在今天,我在姥姥家门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对面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拉着手闯红灯,对面还有好几个人在红灯的情况下闯过去,我又向周围看了看,这时绿灯亮了,我的右侧有个人又闯了过去,有一辆车差点就撞上他了,可是那个人还是向前走,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时,又有一辆车开过来又要撞上他的时候,他又躲开了,这时绿灯亮了,那个人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走了过来。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闯红灯的人没有安全感。
虽然现在闯红灯的人明显减少,但是我希望中国式过马路永远从中国消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题记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尊老爱幼愈发得到传扬。可是这也成了年龄分化美德的祸根。
今日放学,我一如既往的在站牌那里等着回家的列车,所有的人都循规守距的排着队等待着,阳光洋洋散散的撒在我们的身上,仿佛是披了层薄纱。我戴上耳机听着那怀旧的《流沙》,其他人也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几声刺耳的鸣笛声打破了此时的宁静,我正准备踏上车厢的时候,一个强烈的撞击使我往左边的的侧门上。我往后看了一下,几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推搡着上了列车。
进入列车,一股强烈的刺鼻的烟味,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靠在车厢的最角落处,看着上车下车的人们私家的情绪在行动上的。看着那些老太太们推搡着嫌弃着那位衣着懒散的工人的时候,我不经感叹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德?
进入车厢时的推搡,和在车厢里吧嗒着老爷烟,这就是所谓的讲究?一位衣着破散的人就应该拥有厌恶嫌弃的眼神?
那花白的头发,仿佛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在我面前炫耀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个亦真亦假的世界里,仿佛失去了本质,拥有的却是那不经人情的讽刺。
说起“中国式过马路”,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次,我也体验了一会“中国式过马路”
今天我盼望已久的暑假终于到来了。好事成双,妈妈说要带我去买几件新衣服,乐得我一蹦三尺高。难得她有如此雅兴,那我就奉陪到底。
出了家门,马路上依旧是灰尘遮天蔽日,车轮声不绝于耳。我和妈妈掩住口鼻,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了红绿灯旁。
红绿灯那儿已有一些人在等候了,我们在那儿等了不久,一个把头发染成黄色的青年走过来,左右看看无车便迈着轻快的步子悠闲地走了过去。我以谴责的目光看着他,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以为然。我无言以对。
“发什么愣呢,快走吧。”妈妈扯了一下我的手,催促道。我回过神:“可现在是红灯啊!”我抗议着。妈妈笑了:“小傻瓜,现在没有车,正好人多,不赶快走,还在那儿傻等啊?”同行的几个人也以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赶紧闭上了嘴。
我再也没有心情逛街了,之后的时光都味如嚼蜡。
回到家里,我开始深思:“中国式过马路”损人且不利己,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消失呢?
小姨一家经常去外地,很少在南京,上个周末小姨一家难得在南京度过,妈妈便带着我和妹妹去串门。
进门我第一句话自然是:“小姨好,姨夫好。”而小姨则是以提问的方式问好:“元元今年几岁啦?”“上几年级了?”“成绩怎么样?”“上哪个初中定下来了吗?你想上哪个呀?”……问了一大串问题之后好不容易才停下,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被问蒙了,愣了好久才吐出一句话:“小姨你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我费了半天的功夫才把这些问题答完,心里有些烦,不想我妈妈也“回敬”了他们一堆关于他们新房子的装修的问题。等坐下后,谈话也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等离开后发觉只是回答了很多问题,其他便没什么了。
中国大部分亲友间的串门和见面都是用提问来“问好”,让人不免有些感到无聊和虚假。明明聊了很多,可还是感受不到真情反而像是想让别人问你想问的问题然后向他们炫耀。
问出去的话,别人必须要回答,不管他想或不想,否则气氛就会变得很尴尬。在你问别人前最好想一想你是出于关切还是想让别人反问“你呢?”时告诉他你有多棒?如果是第二种,我劝你还是别问了。
家长开车接送孩子,这本是人之温情。若是百十个家长同时前往,如此温情也不得不令人头痛。
深夜十点,宣中南大门停满了私家车。下课铃响,学生鱼贯而出,车辆一动,道路立即水泄不通,有些电动车甚至直接冲上机动车道中央。
显然,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既危害个人安全,也危害他人安全。其次还是一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只因接送孩子,难道家长们就可以无视公共秩序、无视交通法规、无视人身安全?不难看出,市民法律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道理人人都懂,但就不愿践行,大多数人抱着实用主义态度和从众心理去对待法律。同时,也有***不严、违法不究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的因素。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与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人员管理疏忽等均有关系,***部门的默许即纵容了违法行为。
中国式放学现象,凸显了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其反映出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门可与学校联系,开展交通法规宣传,让学生转告家长不要乱停车,更不要无视交通法规在校区主干道随意调头,通过小手拉大手,树立守法习惯。交警部门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设立警示牌和摄像头,敢于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车主进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要持之以恒抓到底。同时,接送孩子的车主家长停车须慎重,为了他人,更为了自己的孩子。
最近,长江大桥的车祸使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做过类似这种恶意的事。但,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件事本身。那个蛮不讲理的女乘客与车上的人素不相识,却把死神送到他们身边。十五条生命,多么鲜活的生命!多么纯洁的心灵啊!
她将怒火发泄出来,用冷冰冰、无情的双手拉紧死神,看着死神阴冷地笑,敲响了死亡的钟声,却没有一位懂得生命宝贵、嗅出危险气息的人上前阻拦,都淡然地睡觉、发呆、玩手机,就像跃起的可恶火苗,已经点燃了死亡炸弹的导火线。他们,是胆小吗?是害怕吗?都不对,他们是怯弱啊。
越过事情本身,将围观网民的旁边画个猩红的问号,网络啊,你该有多么强大,多么恐怖呀!无数个不知情人士信口胡言,肆意地发表自己偏激的想法与观点,使人们内心相信他们,怪罪起小轿车的司机来。
司机有罪?但是,网民更加有罪呀!他们宽容地待人,宽容地对待恶人,盲目地放纵所有恶意的人。他们将传统的中国式宽容延续下去,建立在了每一次悲剧上、每一次犯罪上,一次次,敲打在人们心上,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建立起了人们内心言语犯罪欲望的桥梁。
请勿再使用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用各种方式伤害无辜的人!没看见,一场悲剧,让中国沸腾,却没有办法挽回那十五条宝贵的生命?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 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说白了就是组团过马路。
其实对于我来说中国式过马路实在是太平常了。对于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两个红灯的我来说,看见闯红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了。
其实这也怨不得行人闯红灯,有时候绿灯时间真的很少。在我们肇庆马路都非常的宽,车流量也大,可是绿灯的时间又非常少。我可是深有体会呀。每一次我上学,首先都要过一条大马路。可是绿灯时间实在太少了,那么一大条的马路才给十几秒的时间。我每次走过去都要大步大步的迈步。有时候实在走不及了,又只能等下一轮绿灯了。这红灯是绿灯的好几倍,长达一分多钟。本来我家里学校就远,就光光是等绿灯就花了不少时间。连我一个小学生过马路都吃力了,何况是老人呢?那些老伯伯,老奶奶只能选择铤而走险了,趁着车子不多的时候连忙过马路,从来没发现现在还没到绿灯
我一般放学都是和几个同学搭伴的,我身边的朋友也会闯红灯。有时候小汽车会来个紧急刹车。难道为了争取那么一点点时间,而不顾生命?
在于韩国,美国这些国家对比之下,我不得不说我们中国逊色很多。就比如在美国这个快节奏的国家,虽然时间过的是很快,可是从不会有人闯红灯。不能说我们中国人没有素质,只是在这些小事上大家都太斤斤计较罢了。
我只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多加强管理,让中国式过马路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近,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并且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给违法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凸显出网络时代公民的一种另类表达风格,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规律经验”总结式的调侃,对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集体闯红灯现象予以揭露。从正面意义看,这样的诙谐表达有助于引起公众对司空见惯的违法现象的关注,影响那些同样围观的违法者去改变自己。
网络时代,贴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例如就有人循着这种思路,总结出“中国式跨栏”“中国式上车”等等。不过对于行人闯红灯现象,“中国式”的标签贴得有些过于情绪化,反映出一些网民在认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劣根性”问题上“崇洋媚外”的心态。与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闯红灯的现象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是中国人所独有,像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行人闯红灯也很普遍。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相反,对于原本应该成为讨论主题的严格交通***,却极可能被舆论所忽略。
中国式,一个代表中华民族辉煌的词句。可到今日,看完这则动漫漫画,我发觉,这一词句有时候是一个贬词。
在这里则动漫漫画中,红灯已经传出他警告的光辉,警示着大家“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法规。汽车从另一个方位持续迎面而来,而就在这时,一群人正昂首阔步,抬头挺胸地朝正对面走去。任由汽车的轰鸣响得再洪亮,她们好像沒有听见一样,彻底忽略眼前的红灯,为代表的一个还猖狂的讲到:“凑一撮就走,咱不听它的。”汽车的汽笛声在风中散尽,浑厚又洪亮,好像在斥责,训斥中国式横穿马路。
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式横穿马路也是很少见的事。每日回家时,我总是会在下公共汽车后历经一个十字路口回家,每一次我赶到这儿时,总是会见到一些社会人三五成群地扎大堆,只需时速减少,她们便会昂首阔步,高高的抬起头,沒有一点负罪感,好像在做一件很无上光荣的事一样,任由汽车的汽笛声再洪亮,她们依然无动于衷,汽车只能慢下来,后边的车便不断用汽笛声来抵抗。就是这样,一支交响音乐在十字路口萦绕。此外,更有“中国式游人”这些,中国式不会再变成荣誉的代表,只是一种不太好的标志。
让中国式再一次变成荣誉的代表,让“中国式横穿马路”此后消退,从今天开始,使我们一同守卫中华民族的蓝天白云,做一个文明行为的我们中国人。
“中国式过马路”网友对于中国人集体闯红灯过马路的调侃,过马路不再看红绿灯,而是凑足了一拨人之后就走。本来我以为这个只是及其个别的案例,根本不会存在在身边,但是今天的事情让我明白了,这是事实。这是需要我们赶紧改变的事实,让我们一起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吧。
今天本来想坐公车去广场玩,发现马路的另一头是红灯,但是一群人横穿马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像论坛上说的一撮人,来往的有和蔼的老人、可爱的小孩、斯文的白领、亲切的妇女……有几个等不急的司机就破口大骂:“没看见这是红灯吗。”行人们也不甘示弱:“你不会让让啊!”“开车的时候骂走路的,走路的时候骂开车的。”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人车矛盾凸显,除了行人加强自身的安全出行意识之外,为行人创造安全出行的环境更不可少。
“中国式”多好听的名字啊,但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是褒还是贬大家都心中有数,难道要上“中国式”是别人茶余饭后的时候的一个无聊的笑柄吗,难道是让外国人来讥笑我们这种“中国式”吗。我们要让“中国式”让人去模仿、让人去发扬,知道我们的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标签。“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这是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条标语,但直到今天仍然很难良好地实现。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这样一件小事做起,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红灯停,绿灯行。
从电视、现场看到许多次“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中国式过马路就是有了一大群人不等绿灯开启,就闯过了红灯。
多恐怖啊!人们明知这是不对还要去闯红灯,可能是工作要迟到了,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闯红灯啊!万一司机开得有点快,撞上了怎么办?谁来承担风险?幸运者受了点伤,过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好了,不幸者重伤,可能是死亡,可能大面积残废,这是多么痛苦与恐怖,那是生命,生命,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啊!听从刘备的一句话,“莫以恶小而为主,莫以善小而不为。”是啊!闯红灯是小事,生命是大事,所以从小事做起,不要再闯红灯了!
多么惨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式过马路”,交通事故的惨祸一直上升,被无情的汽车撞的人越来越频繁,看着被撞得血肉模糊的尸体,真令人心痛。可这样还有不少人胆大的依旧不怕天,不怕地地闯红灯,多么危险啊!希望人们早点醒悟过来,不要那中国式过马路,让文明成为人民的习惯,脱离危险,让明天有灿烂的阳光,让暴风雨不要再袭击某一个家庭,变成了家破人亡,从现在做起,不再有“中国式过马路”这个不良习惯、行为。
过马路,不闯红灯这应该是我们的习惯,如今,不知从哪儿冒出个“中国式过马路”这可让交警伤透了心,这可恶的“中国式过马路”像一只恶魔,一次次伤害着人类,让人们出车祸,他吞噬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不要再流行“中国式过马路”了,人人都来遵守交通规则吧!
昨天是母亲节。妈妈以前给我道功,母亲节来源于美邦,这就是一个洋节日喽。可我想:我也很爱我妈妈呀,何不借此抒发一回我对妈妈的爱呢。怎么表白呢?听妈妈说过,本国人会给他们的母亲送白色康乃馨,可我皆不晓得到哪去购,怎么办?突然一个主张从我脑中飞出来——我就画一幅画,画一幅妈妈最爱好的风景。
首先画一朵云彩,把房子画在文云上。我又在旁边画多少朵小云彩,在下点画一个梯子,己是从梯子上爬上来。我还在旁边画一朵大云彩又画了一个屋子,它们两头有一座桥,我从桥上能走到另一边的房子上。我还画了一个大的太阳和蓝蓝的天空,末于画完了。
我把这幅画涂上色彩,躲伏来,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成果被妈妈瞅睹了,妈妈问我“你在干什么?”我说“没干什么”我口里想,这件事必定要窃密。妈妈说“我有当时出往你在野面写功课” ,说完妈妈就走了。
趁着这机遇,我把画儿拿出来当真修正,从以为满足了才停笔。
妈妈归来了,我立刻拿没绘去,对妈妈说:“母亲节快活!”妈妈惊喜的望着我,答我:“你替什么送我这幅画呢?”尔说:“你不是常常说空气传染了,悼念你小时候的污浊的蓝地跟红云吗,所以我要迎给你。”妈妈冲动的使劲疏我。我搂着妈妈的脖子对她说:“妈妈,我永遥爱你,像你爱我一样。”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进步意味着奖励,退步意味着惩罚。这从家长们对待孩子成绩优差时的态度息息相关,如果把漫画竖着看,可以看到孩子考了100分父母给了一个吻以示奖励,而当退步后,父母却不得安慰的给了一巴掌当作惩罚,这令孩子寒心,当孩子成绩再次下滑时,父母又不顾缘由的给了一巴掌做惩罚,或许这所谓的教育令这位孩子又激起了学习的心,使得成绩上升、这一次再次得到了一个吻为奖励。
如果把漫画对比看,就是两个孩子因成绩而受到了不同的待遇,第一个孩子得了100分,受到了一个吻为奖励,而第二个孩子因为没有及格而遭到一巴掌的惩罚。故事也只有这样,漫画中并没有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获得成功后的鼓励与劝诫,不可局骄自傲。而对于成绩不好的时候孩子,父母也没有进行鼓励与指正只要惩罚,或许这惩罚可以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但是更多的是寒了心。
当第二次考试,第一个孩子退步了,成绩下滑了,当下只有一巴掌作为惩罚,同样没有看到父母的关心与激励。而第二个孩子成绩上升了,得到了一个吻的奖励,或许他就满足了,可是同样没有看到父母的欣慰的激励与劝谏。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社会上只看成绩只看结果而不在乎过程,只是一板一眼的惩罚与奖励,这很容易让人失去上进心失去激情,我们应该懂得方法懂得教育,适当调整心态去放词鼓励与指正,使得人们在过程当中吸取经验,享受过程所带来的优越感,而不是结果带来的奖励与惩罚。
让我们注重过程抛开结果。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名叫“中国式过马路”,由此新闻处处见,疯狂。
这件事情主要反应出,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和从众心里问题,平常过马路,看红绿灯,可现在的中国人“眼中无灯”处处闯灯,撞车,撞人的事也不是不常见。
新闻记者在马路人行红灯蹲点调查红绿灯闯红灯的情况,观察了20个红绿灯交替,发现其中有19次闯灯,只有一次没闯灯,结果几乎“全***覆没”。记者这时采访了一下闯灯的行人,总结是“凑够一撮人就能闯红灯”。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真是另人唏嘘不已
尽管拿“罚”字当令。但“罚”在老百姓眼中也几乎和红绿灯一样,可以视而不见。记者发现尽管是交警站在马路中间也不济于事。大哥大姐们,你们这也太不给面子了吧!记者“路见不平”也来帮助管理,但发现有些人很配合,可有人强行执意要闯红灯过马路,真是让记者无可奈何。
上面所描述,可以充分地看出中国的法规执行问题,中国人素质问题和从众心里的问题,第一,拿罚当宝是可以,但是交警你也不真罚啊。所以在群众心里已经名存实亡了。第二,中国人素质确实很差,你看到的是红灯你怎么还过去呢,即使不考虑法律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安全啊!第三,什么“凑成一撮人就能闯灯”都是借口,大家做不正确的事,你作为一个有分辨能力的人也不该模彷啊!
所以,我认为做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人,不应该在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
中国式,一个象征祖国光辉的词语。可到今天,读完这则漫画,我才发现,这个词语有时是一个贬义词。
在这则漫画中,红灯正在发出他警示的光芒,警告着人们“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汽车从另一个方向不断驶来,而就在此时,一群人正大踏步,昂首挺胸地朝对面走去。任凭汽车的汽笛响得再响亮,他们仿佛没有听到一样,完全忽视面前的红灯,为首的一个还嚣张的说道:“凑一撮就走,咱不听它的。”汽车的汽笛声在风中散尽,低沉又响亮,仿佛在指责,呵斥中国式过马路。
而在生活中,中国式过马路也是很罕见的事。每天回家时,我总会在下公交车后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回家,每次我来到这里时,总会看到一些社会青年三五成群地扎成堆,只要车速降低,他们便会大踏步,高高地抬起头,没有一点羞耻感,仿佛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一样,任凭汽车的汽笛声再响亮,他们仍然置之不理,汽车只好停下来,后面的车便不停地用汽笛声来反抗。就这样,一支交响乐在十字路口回荡。除此之外,更有“中国式游客”等等,中国式不再成为荣耀的象征,而是一种不好的标识。
让中国式再一次成为荣耀的象征,让“中国式过马路”从此消失,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守护祖国的蓝天,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现在行人闯红灯的现象越来越多了,那么过马路时闯红灯是对的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行人一般闯红灯都是怀有从众心理、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安全意识等的原因。
闯红灯的现象危害非常大,有这样的数据:在中国,交通事故每死亡四个人中三个人是交通弱者,司机的死亡率占13、4%,行人和骑自行车的死亡率达45%。闯红灯首先是害人,比如:一天我放学回家在路口等待红灯变成绿灯时,在这短短的1分钟里,我看到了许多事情,一辆电瓶车在路口等待绿灯,但在这时,一辆大货车闯红灯,转弯后向电瓶车方向驶去,电瓶车立马准备躲闪,但速度比不上大货车,顿时,电瓶车就爆开了,电瓶车主被撞飞好几米就不动了,倒是大货车没有任何事。我呆了1秒后立刻往后跑,才没让电瓶车爆出的碎片扎到我。其次是害己,我上次看了一篇报道:一名女子带着年仅三岁的孩子闯红灯,一辆大货车经过,母女当场毙命。唉,这是多么血淋淋的教训呀!
当车速为60公里/小时,车辆每秒行进多少米?17米。如果车子时速80公里/小时,根据人体反应时间来算,是躲不过这场劫难的呀!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老人家过马路时,忽略了红绿灯,看到马路上空无一车,就径直走了过去一辆大货车以120码的速度冲了过去。因为大卡车主也认为路上没人。老人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瞬间被碾压在车底下了。
让给我们一起,共创美丽家园,再也不闯红灯了吧!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可是,生活中的我们是否都能时刻遵守这条规则呢?
现在,一些行人都把这条交通规则当成了摆设,似乎只有开车的人为了不扣分,不罚款才需遵守。因此,“中国式过马路”便成了一道“时髦”的风景线。何谓“中国式过马路”呢?简单说,就是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很多人认为,只要人足够多,势力就足够强,司机就一定会被震住,乖乖踩住刹车。这样一来,本意想等绿灯再过马路的行人,看到自己如同“傻瓜”一般被丢在一边,害怕被人嘲笑是另类,不由得也跟上了大部队的脚步,自以为跟上了时代的潮流。一旦顺利过了马路,他们可能还会沾沾自喜,甚至还会标榜“此一壮举”为人多力量大。行人们总认为,闯红灯被罚的只能是司机,与自己无关。可是,行人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们无视红灯,浩浩荡荡地过马路时,恰逢司机车速很快,又刚好在行驶中分神时,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这种几率看起来不大,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旦事故发生,所受的罚金甚至可能是你的生命。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啊!
我们千万不能把对交通规则的陈述当作耳边风,一定要牢记在心,并付诸于行动。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让我们跟不文明的“中国式过马路”说再见吧!
如今这个时代,无时不刻都需要花钱。无论是吃饭、上网、购物甚至上课都是算着钱的。所以,大人们总是向我们说:“少在外面晃悠,随时都要花钱”。但是,尚在读书时期的我们只能不断地消费却没有收入,因此节约便理所应当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
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式消费”。如何在国外辨别中国人呢?旅游时人手一台或以上单反相机,用来拍食物、自己以及周边所有的新奇事物的是中国人;在教堂里面无表情地听着导游讲解,然后又面无表情地出去抽烟的是中国人;在咖啡馆里只要免费的白开水的是中国人;冲进各大奢侈品店中便手舞足蹈,然后冲着店员大喊:“这个,这个不要,其他的全部给我打包”的还是中国人……当然,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确实很富有。前一项子看到新闻——中国亿万富翁人数荣登世界第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跟大家一样是一名小学生,父母整天逼着我做辅导作业,给我报奥数、奥语、英语等等的课外补习班。我要是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又要开始唠叨了:"你现在都五年级的学生了,再不抓[]紧学习考不上好中学这一辈子就完了&hllip;"我一听到这话要是再不去写作业,他们又要说了,他们绝对不比唐僧差。
等我回到书房去做阅读书,碰巧看到一篇文章名叫《中国式的家长与外国式的家长》等我看完这篇文章后认为说的太有道理了。
我认为中国式的家长太死板了,整天叫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而且太溺爱孩子了,使得中国的孩子养成了衣张手,饭张口的恶习,而且中国的家长把成绩看的太重要了,让我们眼里只有成绩,失去了孩子原有的天性,如果中国的家长都像杨红樱笔下的贪玩老爸和可爱的宝贝儿妈妈,那么,中国的孩子就有的想象不是吗?
学习之余,看看新闻时事,翻翻QQ看点,除了文章,最大的看点便是评论。
中国网民的评论,大都是以下三种类型:1、发些无聊的沙发之类的内容;2、吐槽国家发展中的缺点;3、为国骄傲的话语。
第一种便是最无聊的,在此也不多提了。第二种,多是吐槽国家不足,但是这多是出于一种爱国情认为国家发展至今仍然不够完美,仍旧不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关于第三种评论,有件事令我记忆犹新:
曾在QQ上看到过一篇关于******病重前坚持主持国家的会议,为***的健康担忧的文章。文章还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关于***的故事,就例如***关心的矽肺工人的事情。
看到最后,便就是网友的评论,中国式评论满屏都是,多是写向***、***敬礼,也有不少网友写道:为我们有这样的***而自豪!却没有一条是别的内容。
这种对国家的喜爱之情便在这些满屏的评论中体现出来了。事实上,这样的评论不少见,就好比先前万豪酒店把湾澳台西藏列为国家的事情刷爆了微博。许多网民在万豪酒店的微博上痛批他们想要***中国,有条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这位网友出去旅游时本想住万豪酒店,就连房间都已经订好了,因为看到新闻,不惜退了房间住别的地方,也决不住万豪。
中国式评论,其实多是出于爱国,是赞扬国家的优点也好,是评论国家的缺点也罢,这都无妨,这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上都不多见,只有到了现代,人民完成了大团结后才有现在如此之大的凝聚力,足以把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
这便是中国式评论。
昨日,应征去亲戚家游说,以治堂妹偏科顽症。我与她交情尚浅,没有明着问询具体情况,但也从大人谈话中获取信息,设想出大致方案。
前去稍坐已近日中,可听说她久眠不起、屡违晨羹,这作息可真古怪的。到了饭点,我才见着了她——披肩散发,眯着渴睡的眼,迎来新的一天。
末了,伯父引她向我们问候,他另外补加一句“那是你的学霸哥哥”,她正好转身,往里走得飞快。文理有别,她有如此喜人的成绩已经令人佩服了,可尊长偏要抬高我,我只好暗自辞让,不愿让她觉得我走过去、盛气凌人。
餐桌上,她正好坐我旁边。伯父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大家族的希望就在我们这代了,之后又像开玩笑似的给我们定了上某一级别大学的目标,她的略次于我。这时,她头一抬,直截地回应道:“爸,你别再玩弄我的成绩了!”她匆忙端起饭碗,挪到边角去了。
餐后,她与堂弟一番追打,欲要还击时,伯母当头一句“你怎么这么闹腾的,你看看人家……”。我亲眼见着是她接连退让、礼让幼小的,可就被这般曲解。随后,她斗气冲进房间,“咔嚓”一声把门反锁上。
我本想着可以平等、真诚地给她些指导,大伙围坐一圈,真是“受者众”,我想我的那些准备算是足够了。可毕竟是“授者众”,伯父伯母坚持“在比较中进步”的原则,执意将我的零星长处无限放大,将自己女儿的闪光点埋没。
自始至终,我没有一个向她传达我真实意***的机会,仅是沉默,因为我觉得那些说长道短的话题没什么好插的。同时,我也不能跳出怪圈,开辟一片新天地来。
亲人给予的无上荣光,亮得刺眼,叫人躲闪不及。我与她六载未见,记忆中留下的第一回清晰的印象竟是这样的漠然——可恨的“中国式”教育。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传得沸沸扬扬,直到去年寒假前我都不这么认为。但是在寒假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这一想法。
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去凤凰书城去看书,因为离家只有大概两公里远,所以我们选择步行去。出发时虽然只在三点,但是天空上乌云密布,好似五六点一般,一看便知就要下雨了。
由于出门太过匆忙,忘带了雨伞,但我们并不在意。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这就到达凤凰书城。看了约一个小时的书,我们便开始往回走。刚出大门,我便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下才发现天空中已经飘起了小雨,雨虽然不大,但十分钟,二十分钟后就难说了,于是,我们连走带跑地往家里赶。
走到约四分之一的路程时,一个红绿灯拦在了我们面前,还有五十多秒,这对于我们这帮要赶在雨下大之前回家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长了,可是谁都不敢闯这个红灯,毕竟车太多了。又过了约十秒中,车渐渐变少了,就在这时,不知是谁带的头,朝着马路对面走去。此时马路两边约有三四十个人,一个人过去不要紧,但是两边顿时有大概十多个人如潮水般向着对面涌去,这下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所有人都向着马路对面走去,就好像是绿灯一样。反是站在马路边上的我为他们捏了把汗,车少并不代表没有车,红灯并不代表绿灯,设想一下,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开过来,并且没有及时刹住,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南京有,全中国都有,如果我们不改掉它,又有多少人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我们不改掉这个坏毛病,而在那里去埋怨别人说中国式过马路,又有什么用呢?
不知道到什么时候 “中国式过马路”才会从人们心中淡去。
从幼儿园的时候开始,老师就教我们“红灯停,绿灯行”。而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这个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在很多城市的街头似乎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只要凑齐了一伙人就结队过马路,不管到底是红灯还是绿灯。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遐思。
如果要问那些经常“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过马路,他们可能会说:“我赶时间,没时间在这等红灯”或“我看别人都这样过马路,要是我一个人站在这等红灯会显得我很另类”又或者一些老人会说:“我腿脚不方便,我怕等红灯又亮了,我才走一半。”
然而我认为这些不能成为“中国式过马路”的理由,你时间再怎么紧,也不可能连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都没有吧。你以“中国式过马路”存在极大的危险,而你等一分钟却能大大降低这个危险,难道在你眼中你的一分钟比你的生命更重要?又或者说你认为等红灯很另类,但你却不知道正是有许多人像你一样的想法,才会令等红灯变得很另类。其实等红灯一点也不另类,因为这体现了你爱护生命与遵守交通。最后我对老人过马路不等红灯也持否定态度,因为老人家即使腿脚不好,但可以多等几次嘛,一段段的过,毕竟老人家都不赶时间。
虽说“中国式过马路”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方便但却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更是严重。并且这样过马路还可能会危害你的生命安全。而你只需小等一分钟左右,这些隐患和影响都会没有,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式过马路”是绝对不提倡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遵守交通法规,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请不要因为自己贪***一时的方便而害了自己,害了别人。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出了不少伟大的人,如:钱学森、齐白石……作为中国人的我,是十分骄做、自豪的。但是我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是十分百思不得其解的。
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去逛街买衣服,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那个红灯时间简直是太长了。等红绿灯就像等一个世纪,心急的我想马上冲到对面。只见前面有一群大人说,“走吧!我们这样一群走过去是根本不会撞列车的,就算撞到了也是车主的责任。”听后,大家纷纷点头,蠢蠢欲动地抬起脚,走向对面。我见他们走了,就马上抓起妈妈的手,冲向人群中,刚起一步,就被妈妈给拽了回来,还差点摔了趔趄。“干嘛不走啊!等一会儿人群走了,我们就再也过不去了!“我焦急地说道,“你所说过‘中国式’过马路吗?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过马路,为什么会被叫作“中国式”过马路?”我被妈妈这么一反问,立马没有了闯红灯的想法了,和妈妈一起等绿灯。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不时会有波荡起伏。“中国式”过马路,为什么我们会被带上标签呢?这不就是对我们中国的一种讽刺吗?带上标签这种行为是有原因的。中国人过马路不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想想日本,他们对安全有着严格的管理,再想想早上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怀着侥幸心理,这反映出我们都缺乏安全意识。
这让我想起一则新闻,某某先生因为上班迟到,不顾红灯冲向对岸。在途中不幸造成车祸,给全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意外和明天谁会先带来,当你遇到意外时就后悔莫及了。
安全从每一个人做起,让我掀掉“中国式”的帽子,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时至今日,中国的富裕与强盛已经家喻户晓,我们庆幸,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可在灯红酒绿面前时,中国,又何尝不是遭受议论。
还记得那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汗与闷热的空气交织在一起,路上的人们都行色匆匆地要回家。走在斑马线上,我看见红灯刚刚亮起,可把刚刚匆忙赶来的人们给气坏了。
“大热天的还要再这儿等红灯,可车子不都让道了吗?”一位妇女指着身旁停下的一行车辆。
“是呀,我们白等什么呀!走走走!”他的同伴说。
就这样,一行人三五成群地跟着前边的人横过了马路,四号不顾忌前方的红灯正在闪烁。这种现象,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
可为什么这种素质极低的过马路行为会被成为“中国式”?
我思索许久,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大部分的人素质不高。在日本,甚至在其他国家,对不遵守交通法则的行径都有严厉惩罚。作为中国人,我们国家的兴盛不仅仅止于国家,更在于国家的人民。
在过马路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闯红灯,主要原因是国民的安全意识薄弱,在红灯面前,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如果发生意外,对于一个家庭或是身边的人都是沉重的包袱和巨大的打击。
当今社会,难免有人会因为生活现状而心浮气躁,在红灯面前,总有大批人因为时间的分分秒秒而不耐烦,我们要学会等待。
文明过马路,安全你我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提高种种方面的素质,摘掉“中国式”这顶帽子,让中国变成一个和谐社会,让别的国家知道,中国式一个文明的国家。
想通后,我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人行道上,此时灯是绿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我相信,在步入强盛的道路上,中国,会坚守文明!
中国总有一些人喜欢闯红灯,而不喜欢闯红灯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在我的学校里,老师们一再要求,无论是有多急多赶时间的事,也不能闯红灯,要遵守交通规则,可他们总是不听,真拿他们没办法。
有一次,妈妈送我去上补习班时,她送好我后还得去上班,她非常赶时间,眉头都皱了起来。到一个红绿灯时,不巧,她没赶上绿灯,绿灯直接从她眼前消失,妈妈只好在那儿安安静静地等待着。突然,一道影子划过,那是妈妈旁边的那辆摩托车,摩托车上的男人见马路两边一个人也没有,便“嗖”地一声闯了红灯。摩托车的车尾排出一阵味道,这种味道不好受。绿灯了,妈妈把我送到对面,并嘱咐我认真学习,说完,妈妈走了,她离去的背影慢慢从我眼前消失。
还有一次是我去上学的时候,那个红灯还剩几十秒,我想旁边的车辆应该会等红灯过去了再过吧,没有想到,我猜错了。刚开始,有一位帅气的小伙子,看他急急忙忙的样子,想必一定有着急的事,一来到红灯前,先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人,完全没有人的时候,他便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开走了。有一位妇女见他闯了红灯,盲目从众,也跟着闯了过去。可是在我们旁边有一个红绿灯,恰好是绿灯,旁边的行人便开了过去,那位妇女并没有看左右两边,她俩几乎同时开车。到了马路中间时,她们都快要撞在一起了,还好不是太严重,只是碰了一下,开到马路对面时,妇女下了车,对那人说了一句“对不起”,那人说:“没关系,你以后只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就行了。”
我们中国人要牢记,不能有侥幸心理,浑水摸鱼,要遵守交通规则。
地球每天不停转,世界每天不停变,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也“不甘国后”,大城市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崛起,但是,在这些及科技、文化、名气、财富于一城的城市之中,仍不乏一些简简单单的配角,他们便是最真实的写照,是最深沉的中国式孤独。
中国式孤独之一:农民工。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几乎可以瞥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把背影献给了城市,把肌肤献给了阳光,把汗水献给了每一座高楼大厦。他们吊着绳索,举着锤子,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满足于小小的快乐之中,但另一方面,他们干的事是“牛马之差”,却领着一份不像样的工资,每天早上啃着硬馒头,就着咸菜,有时,端着一碗隔夜的剩米饭,面对着自己建成却无法拥有的大厦,孤独的吃下去。
中国式孤独之二:白领。
白领也许是大家心中理想的一个位置。他们衣着光鲜,保持着微笑,从人群之中穿过。但是他们普遍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就像蝼蚁一样终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顾忌老人、孩子。这难道是逼迫孩子早日成才的吗!?所以说,是人都会有难言之隐,白领也是“孤独”的。
中国式孤独之三:学生。
据说,初中生是学生之中最郁闷的,他们处于青春的夹缝里,却还被隔离在成人的无奈,内心狂热,带有小大人的世俗,当非主流成为主流时,这群寂寞的孩子,是否能按耐住自己呢?
……
中国式孤独之多,多到压在13亿人民身上喘不过气,我们谁又能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呢。
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念的,而现在一些内城市开展了行人闯红灯专项整治,却有一些人被处罚后当场发飙,这不禁让人感到好笑。
在中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斑马线的两端明明是红灯告诫人们此时禁止过马路,但仍有许多人给予理会,直接过马路。而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
如果要问那些经常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过马路,他们可能会说:我赶时间,没时间在这等红灯或我看别人都这样过马路,要是我一个人站在这等红灯会显得我很另类又或者一些老人会说:我腿脚不方便,我怕等红灯又亮了,我才走一半。然而我认为这些不能成为中国式过马路的理由,你时间再怎么紧,也不可能连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都没有吧。你以中国式过马路存在极大的危险,而你等一分钟却能大大降低这个危险,难道在你眼中你的一分钟比你的生命更重要?又或者说你认为等红灯很另类,但你却不知道正是有许多人像你一样的想法,才会令等红灯变得很另类。其实等红灯一点也不另类,因为这体现了你爱护生命与遵守交通。最后我对老人过马路不等红灯也持否定态度,因为老人家即使腿脚不好,但可以多等几次嘛,一段段的过,毕竟老人家都不赶时间。虽说中国式过马路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方便但却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里更是严重。并且这样过马路还可能会危害你的生命安全。而你只需小等一分钟左右,这些隐患和影响都会没有,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式过马路不值得人们提倡,老老实实等红灯才是王道。不要因为一个过马路而危害了自己与他人。
自从“虎妈”“狼爸”以来,中国式教育一直给人留下严苛的印象,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并不是严苛就不好。那么我们就浅谈谈这种教育现象。
从这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在尊重的基础上的。“虎妈”的孩子们也说母亲陪他们玩游戏,使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余感到轻松。
当今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只是认为严格就会一定有效,而不尊重孩子,不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从小开始心中满是埋怨,是不对的。
父母总是承诺却不兑现他们喜欢说一些不实际的空话,开一张空头支票给孩子,让孩子满怀希望的达到目标之后,却不得到目标中原先的奖励,甚至出尔反尔,几次三番欺骗孩子天真的心。不要用他还小,过几天就会忘了这种借口推脱。你的一次不履行承诺,都会被孩子深深的记在心里,给你带上一个不守承诺的帽子。这就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父母一直以为家庭教育就是管束孩子,限制他的交友、阅读范围、出行等,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是怎么样的人,孩子就最有可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中国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认为这是理所应当,长此以往,孩子不断模仿父母,也成为这样的人。然后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的家长,愿你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去尊重孩子吧!
最美的,不一定要包裹起来,露出来,可能才会有人会发现它的美。 ——题记
中国的习俗是把最好的东西都藏在最里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中国人从饺子馆走出来,一边打饱嗝一边向同伴言说着“饺子真好吃”之类的话,而一旁的外国人则疑惑地望着他们,不知道这种只有面皮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很好笑,饺子最好吃的莫过于馅子,既然没有尝到馅子,怎么能说饺子不好吃?
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中国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美食都喜欢“藏起来”,把好东西都藏到里面去,除了饺子之外,喜欢“藏起”好东西的食物还有的是:包子、粽子、春卷、馄饨、汤圆、烧麦、月饼、灌汤包……
典型的食物无处不透漏着中国所特有的矜持,而外国的食物则是完全不同,所有的好东西都在外面包裹,例如披萨、寿司、牛排、鹅肝、生鱼片、蜗牛、热狗、苹果炸火鸡……
那些好东西都毫无保留的漏在外面,于是更带有着外国所特有的热情豪爽,当然无疑在中国人眼中,中国传统食物更容易被接受,但事实上把好东西都漏在外面,也是一种外国独有的风范。
无疑,藏起来的都是不容置疑的美味,也都是不容置疑的美德,但是,把所有的美丽都掩藏到面皮下,又有谁能够看得到呢?
总是有人会说,外国的食物没有中国传统,也没有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他们所独有的那种精神,是中国所没有的。
为什么外国可以大胆的改革大胆的创新,而中国只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呢?
那一定是因为骨子里都不忘的矜持!
矜持,古时美德之一的矜持,到了现在,却反而成了一种束缚。怎么能不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呢?
哎,矜持!
垂钓是一件修生养性之事,这也正是我所爱的。
暑假来到外婆家,外婆家旁有一片大鱼塘,我总是带着一张小凳子一个水桶和一根钩杆以及一包鱼饵。
像往常一样,我来到鱼塘,找了一处坐下,开始垂钓。不久,一位老人从不远处走来。左手上拿着一根长竹竿,右手拿着几张报纸。他在离我3米的地方站住了,把报纸放在地上,盘腿而坐。
这时,我才看清他的样,满脸的皱纹使他显得苍老,还有花白的头发和胡子,杂乱地如野草一般在他脸上蔓延。他在地上摸索一阵,突然用力一拍,抓起一只蚯蚓。他把蚯蚓穿在了他钓杆的鱼钩上,那是比一般鱼钩小不知道多少倍的鱼钩。他下钩了。
过了很久,我的杆动了一下,我立马起钩,什么都没有。之后我又起杆了好几次,都一无所获。这时,老头转过头来看我,用一口浓重的方言说:小伙子,你心急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可能不知道怎么答。老头儿冲我笑笑,从怀里拿出一杆烟斗(以前人用于抽烟的)点起来,吹了一口气。
他接着说:我们啊,都是时间里的一条鱼,不知何时要被钓走喽。说完,又微笑着转头看着一脸疑惑的我:做人哪,跟这钓鱼啊是一样的,你啊,急不得的,急了,也没用。人哪,只有老了才会怅然,只有老了,才会懂得人生啊。人生就是坐在河边,看着何时鱼才能上钩,只有静了,鱼才会上钩。急了呀,一会就起杆,是永远钓不上鱼的,这鱼啊,就是人生哪,这样静的垂钓,不就是一种享受吗?
说完,老头儿起了杆,钓上了一条和那小小的鱼钩极不相称的大鱼。老头儿拿着鱼杆,卷起报纸,走了。
这可能就是一个中国人的中国式人生理解吧!
中国式的老一辈往往溺爱孙子辈,那一刻不停的教导和有理无理的庇护都是奶奶的爱。我就有一位这样的奶奶。
小时候,除了爸爸没人能管住我,因为贪玩,期末考试很不理想,免不了打电话叫家长。父亲得知消息后,怒气冲天,绕着家追着我打。无助的我只能向奶奶寻求庇护。那一次,奶奶把我护在身后,冲着爸爸嚷嚷:“看你把孩打的,孩子知道错了,还跟个老鹰似得撵着打!”我躲在奶奶身后,看着奶奶穿着黑布褂的后背拉风箱似得一起一伏,我更感到爸爸的无情,因此更加委屈,泪哗哗地往下流。
奶奶呵斥住爸爸,转过身来,弯下腰,柔声细雨地安慰我:“别理你爸,咱以后不那样玩儿了啊。”说完,又拉着我的手去买糖,掏出积了许久的一张张毛票,为我买零食。我在奶奶的怀里吃着零食停止抽噎,又露出甜甜的微笑。
我的奶奶不许别人欺负我,却总爱与我坐在一起,也不是逗我玩儿,纯粹就是在唠叨。估计年龄大了,整天教我要孝亲敬长,教我要以礼待人。
有那么一次,我用言语冲撞了妈妈,奶奶就有了意见,“你妈天天那么忙,辛苦赚钱养你,你还不懂得感恩,奶奶不喜欢这样的孙女儿,以后不给你买好吃了。”我刚有了一点眼神的反抗,奶奶那话匣子就由此打开,什么小小年纪就冲撞大人,长大肯定是个白眼狼;什么在学校学的做人的道理都白学了,一唠叨半小时就过去了,我也被唠叨麻木了,奶奶这才停止滔滔不绝。
我的奶奶,不管是庇护我还是孜孜不倦的唠叨我。都那样和蔼可亲,那矮小宽阔的身板和那老了还依然目露锋芒的眼神,却使我怀念,怀念那样一个中国式奶奶。
现在,马路多,红绿灯多,过马路也成了天天都有的常事。
一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只好自己去上学,我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多个路口,自然要过多个马路。
那天,我按照小时幼稚的歌谣:“红灯停,绿灯行”警告自己,要看红绿灯。
第一个路口,我一到那碧绿的“01”立马变成了朱红色,仿佛在嘲笑我运气差,我叹了一口气,只好认命。可正当我停下时,一只大手把我从原来的地方狠狠地推了一下。我一个踉跄,差点成“大马趴”。只见一个人从我背后走来,对着我吼道:“你干什么?有路占着,还不走?成心想让后面的人堵着啊!真没素质!”我听了,火一下子从脚尖烧到头顶,他大白天推人,不讲道理不道歉,要我闯红灯?于是我冷声讽刺道:“是吗?那是不是在你眼中的有素质就是把人险些推倒后不道歉还让别人闯红灯就是有素质?”那人脸一阵红一阵白。这时,红灯闪现出了绿光,我轻哼一声,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给那人留了一个潇洒的背影。
第二个路口,许多人都闯了红灯,我呆住了,这不是红灯吗?他们是色盲吗?“应该是一小群不知怎么过马路的人吧,下一个路口应该就没有了吧……”我小声喃喃道。可我运气怎么这么差?第一个路口遇见不讲理的人,第二个路口一群色盲?
第三个路口,第四个路口……第三个红绿灯,第四个红绿灯……我没有遇到一个不闯红灯的人(除我之外),我茫然了……“叮当,叮当……”一串手机铃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拿起手机,只见一个新闻:中国和外国年年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
看着那庞大的数据,我又茫然了,脑海中浮现了几个字“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然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个诺贝尔奖。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父母,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中国呢,父母给报上一个个补习班,制定好学习计划,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不然就是一顿皮肉之苦。
可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却提不上去。学习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可中国的学生却失去这个好多年,在他们眼中,学习是完成作业——一张张的试卷、一套套的题、一个个任务……父母总说这是为你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想说:“学习既然是我自己的事,就不劳驾你多费心。”
排名靠前的学生,父母一般不过问他们的学习,而收到的却是满意的成绩。父母的教育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阻力,在他们眼中,只有做题是学习,背诵和看书就是糊弄时间。学生好比一把尺,施加的越多,松开后反弹得越厉害,施加的力度再大些就容易折断,这个人就“废了”。
本来是块好料,加上父母的精心“雕琢”,这块料就费了。父母越是看得紧,成绩越是差,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添了几分厌倦和对父母的怨念。有人说,不管他们,他们就不学。可你管了,结果呢,级部第一吗?
是的,是有父母管出的清华大学生,那是什么,那是虎妈狼爸,棍棒底下出的大学生,他们还自以为豪地说:“他们的童年是痛苦的,但他们此后的人生是辉煌的。”我呸,我看从此他们的人生都会暗淡无光的,培养一批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练一张字和练四行字哪个效果好?当然是四行字,可以轻松写到,而且会拿出最好的书写水平。如果被逼着练一页字有何效果,练字就成了任务,就成了惩罚,你对它毫无兴趣,只想草草了事。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兴趣变成任务,然后被形式化。开头是好的,可结尾就……
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前面为何加一个“中国式”?
中国的教育是悲哀的。
为什么这么说?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只有拼命背,把一切不管有用无用的东西装进脑子里,你才能在这个环境中得以生存,否则你就会面临被淘汰、被无用的危险中。
在中国,成绩比诚信重要得多。这是可悲的,令人痛心的。仍记得某天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考试,朋友告诉我,她们前段时间已经进行了“生地会考”。我便询问她感觉如何,她却说了一句,我们学校的生地会考,居然可以拿手机作弊!听到了这个消息,我感到颇为震惊。我便问她监考老师难道不管一管吗。她不屑地说:“作弊可以考好点,明年才有更大概率读一个好的高中,学校巴不得我们考好点呢。”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情十分复杂。难道成绩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为了成绩一切都可以不管不顾了吗?为了一个好的高中,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前途,就可以这么轻而易举的放弃诚信。你的成绩好,可是你连基本的诚信都做不到,那么这个社会要你有什么用?你连诚信都丢失了,你有一个好的未来又有什么用?
在中国,你只有把一切知识都塞进脑子里,那你才是成功的。在中国人眼里只有“学习”才是第一位。你多才多艺?可是你成绩差。你创造力强?可是你成绩差。因为成绩差,就这么轻易的'被否定了。为什么如今中国的发明落后于世界?因为中国不懂得创新。从来只会一昧地要求学,往死里学。可是我们学的东西,不正是他人探讨、钻研出来的吗?
当他人研究出新的东西,中国又开始模仿,因而落下“仿制大国”“侵权大国”的名声。正是因为这种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学成了学习机器,没有了异想天开的想象,即使出现了也只有冷嘲热讽的眼神和话语。
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便是要改变中国的下一代。按照这种“中国式教育”发展下去,落后于世界的,将不仅仅是一点。
哥哥走了,他背井离乡,去外地工作。
他是我大姨的儿子,大姨和大姨父现在都闲赋在家哥哥还有个婆婆要养,家里的重担压得他都喘不过气了,看见别人买衣服,买好东西。虽然他没有说,但我知道他也很想要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现在,在每个人都沉浸在过春节的喜悦中时,他必须要出去工作,这里面的心酸和伤感可见一斑。送哥哥走时,大姨和大姨夫帮哥哥拎着包,大家都沉默着,生怕一说话眼泪就来了。
舅舅也走了,外婆那么大年纪了,年逾古稀,她早早地为舅舅收拾好行李,行李里装满了腊肉、香肠。舅舅走的前一晚,大家围着火炉,一夜促膝长谈,外婆千叮咛万嘱咐:“你在外面要多穿点,该吃的要吃,不要饿着自己……”第二天早晨,雾很大,路边的草尖上挂着露珠。舅舅出发了,外婆一直送到山头边,一路目送着舅舅,看着舅舅的背影,她浑浊的眼眸里热泪盈眶,而外公根本就不敢出来送,怕看了更伤心。新闻里,回家时,人们满脸笑意,连眉毛都在笑着。尽管累了一整年了,却是那么满足与幸福,现在离家了,一脸的失落,但是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他们知道他们的离开是为了一家人能过得更好,他们用离开这种方式来孝敬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回到自己的家,看着家里的一切,每一样都是父母用血汗钱换来的。父亲母亲的工作环境很是艰苦,他们在高原上,面临着缺氧的危险和一系列的高原反应,有时三年五载都回不了家,他们也很想家,惦记家里的孩子和年迈的***,可是迫于生活,他们不得不更卖力地工作。一想到这些,我的鼻尖酸酸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漫上心头。此后,我打算勤俭节约,为父母能省下一分是一分。
天下的留守儿童面对父母的离开,不是抱怨,只是感激,希望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和回报父母,现在,我们用这样一颗来心孝顺父母。
无论是为人子女离开父母,还是为人父母离开子女,都是怀抱着这样一个信念:辛苦自己,让更多人过得更好!这就是中国人那一颗赤诚的心。
繁华市区,现代化建设,高档小区。仅一门之隔,即便是住在一层楼里的住户,也从来不会交谈几句。无尽的冷漠充斥着这个小区,乃至市区。蔓延着,蔓延着,宛如一株长势迅猛的荆条紧紧拽住人们的心,抑制着所有人情感的宣泄。
电梯里,人们都低着头捣鼓着自己的事情,心无旁骛地,仿若无人。一阵电话铃声响起,这才使这些人抬了一下头,仅望了一眼那个手机响的人,便又低了下去。任何事情都引起不了这些人的注意,他们间似乎存在着捉摸不透的隔阂,将每个人都分隔得很陌生。
这便是中国式“冷漠”吗?或者仅是表象?
稍不谨慎,一簇小火苗便蹿起来,不经意地,又点燃了沙发。火势迅速蔓延着,顿时1208浓烟滚滚。这场大火吵醒了几乎整幢楼,所有的住户都来了,脸上焦急、思虑的神色,仿佛被烧的是自己家。那天虽干燥,却仍是冬天,有些竟没来及穿好上衣,便赶了下来,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时打着喷嚏都仍愿候着1208的住户。越来越多的人接踵赶来,有些拿着水桶,有些持着棍棒,准备随时撬门。兴许是主人不在家,一些身强力壮的男子一同上前撬门。门后的火快速蹿着,随时都可能从门缝中蹦出来。滚烫的铁门烧灼着大家的心,焦急却十分无奈。
门,终于撬开了。“大家做好防范措施,不要慌乱……”物业的声音沉着冷静,听了使人莫名心安。过往的冷漠伴着一桶桶冷水泼向大火,在119来到之前,火势便可控制了。所幸这次大火没有伤及人员,仅是损失了些钱财。救完火后的大家都已衣衫不整,灰头土脸了。物业望了望刚才被灭的大火,又看了看仿佛是从煤炭堆中拉出来的人们,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不觉间,陌生的隔阂似乎渐渐消逝了,邻里间的距离,也不再遥远。
中国式“冷漠”,实是表象,而非真实。
题记;近来老师讲述沙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引发了我对中国爱情的思考,“爱情”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男女相爱的感情。它一直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传送的永恒主题,因为任何时候爱情都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曲白蛇传,千古永颂传”
白素贞与许仙的浪漫爱情故事,最能代表着传统中国人爱情观念,被奉为爱情经典。的确,当我在杭州游玩时,通过导游的详细介绍,便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爱,爱是一种奉献,也许只是一次帮助,白素贞就将用一生想还,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无私性,自古至今,所有传统东方女子都按部就班的遵循“妇从夫命”,而从不加以索取,只是默默无闻,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爱情观,爱情就是奉献。
“灯红酒绿色,情醉你我心”
现在的社会太繁乱,各色的情感也是复杂而难以捉摸,糜烂的夜生活,让人感到厌恶,爱情这一纯洁的字眼自然也就变得污浊不堪,少男少女们轻浮的表现,总让人觉得这是对爱情的一种玷污。其实他们这并不是爱情,而把爱情当做自己的一种附属品,靠作秀来赢得他人一时的赞叹与羡慕。真的用不着每天对着别人说:“我爱你有多深!”过情人节送千万只奢侈的玫瑰,几十年后,你便也知道这样做是否有意义。这就是现代人的爱情观,爱情是一种时尚,爱情是一种索取。
“爱情皆亲情,你最懂我心”
真正的爱情应该像《麦琪的礼物》一般,圣诞前夕,妻子把长发卖掉,换了一个精美的表链,而丈夫却把表卖掉,换了一套梳妆组合,这就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它传递给每一个人的就是相互体贴,其实真正的爱情最后将演变成亲情,你们彼此是一个整体,一个需要对方关怀的整体。因此,我认为爱情的真谛在于“彼此相知,相爱,相亲。”
后记:西方的爱情是开放的,东方的爱情是含蓄的,如果一个人爱你,并不看他给了你多少,而是看他是否把全部都给了你。真正的爱情需要彼此的给与,这才是中国式爱情,希望我们都能将世间的爱延续......
华灯初上,星河婉转,抬手一望世界夜空,中国宛若昭昭之明星。科技飞驰之际,“中国式浪漫”如影随形,当嫦娥承载着鲜先民的梦,登上月球,那些古老的传说,终于由现代科技变成了现实的神话。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秉承热爱之精神。
如果说传统是埋藏在心中的一颗种子,那么热爱便是萦绕心田脑海的那根藤蔓,而当代科技便是那种子开花结果的芳华。细数中国文化,纵观当代科技,且看华为科技公司将旗下芯片命名为“麒麟”,这本是《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再看其操作系统“鸿蒙”、实验室“玄武”,或许恰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华为科技才会将旗下产品与古老传说结合,或许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的“中国式浪漫”终得以薪火相传。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传承奋斗之精神。
每一个“中国式浪漫”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日以继夜,孜孜矻矻。“蛟龙号”的背后,是总设计师亲自乘潜艇下达千米深洋,冒着生命危险,让中国龙探秘海底。北斗导航系统是总设计师谢***埋首案牍,不断压缩速度,传承奋斗之精神,秉承奋斗之理念,奋发有为,奋力向前,才得以让中国式浪漫找到载体,薪火相传。
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需发扬创新之精神。
“悟空”的火眼金睛寓意着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的愿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能展现出真正的“中国式浪漫”。且看建筑大师吴良镛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精髓相结合,终成当代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再看90后女孩叶露盈,用手绘的方式让《洛神赋》中的“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目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美丽被世人欣赏。
一切的美丽都离不开对传统的创新。那些浪漫唯有在创新中方可展现。日月经天,江河大地科技的巨轮滚滚向前,惟以传统作新,点燃当代之火,中国式浪漫,才可薪火相传,古老传说才能成为现代神话。
一天,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青岛毗邻大海,为什么没有出现过水灾,城区也没有被被水淹过?”我有些愕然。
“莫不是他们的领导管理得力?”我试探着,
“不是。”
“莫不是青岛的海坝驻得很高?”
“也不是。”
我就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他嘻嘻哈哈着说:“告诉你吧,我问你啊,在一百多年前青岛被什么国家占领过?”
“一百多年?我想,那个时候好像是正好被德国占领的吧?”
“这就是原因啊,德国重视规划,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规划好了,你知道德国的技术没得说,他们啊,工程都是要求是可以用上百年的——”他的语气拖得很长。
我愣了半饷,有点惘然,又有点哭笑不得。
总是有人说中国在进步,在进步,我看那人们口中所说的进步,只是经济上的进步,而不是文华上的进步,我想想,只有什么时候中国的教育进步了,中国才真正进步吧?
看了《功夫熊猫》这部影片,令我捧腹之余又有些担忧,中国文华渗透进外国的日常生活固然是好,但是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文华,却被别的国家灵活玩弄于鼓掌之间,利用我们国家的文华金字大招牌令他们获取利润,中国人呢?!
顺毛驴,打鼓皮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儿女稍有不顺,不听话,往往是大吼大骂“你皮又在做烧是不是啊?”然后条子打在身上,然后罚跪,然后口头教育,然后就放了。所谓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
西式教育,便如放风筝一般,让你自己飞翔,却自己掌握着手中的线,只要你落下来,便会收线放线,然后又让你高飞。
但是中国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就想某些人所说的,要想改过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做到是有难度的。
在某些个别地区,却有另外一种方法另大家就范,那就是开着跑车撞了人,然后大叫一声:“我爸是李刚!”
教育,通俗的说就是培育下一代,兴盛新未来的发展。如今。家长、老师、国家等等都已教育要抓紧为目标,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祖国就能昌盛“少年强,则国强。”但是在这些愚蠢的严加紧迫下,学生们有的不再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被逼的是只有学习,于是:补课、家教、假期取消等等问题出现了。学生不学,家长暴打,老师耻骂,自由限制--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式教育。
全中国上上下下十三亿人民,而中国孩子的奥数成绩居全球第一,但创造力却是全球的倒数第一,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结果。这种严重的反比例数据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的个立性极差。作为学生,我能亲自体会,就拿考试来说,如果考好了,就和老师有联系。如果考差了,完全就是自身的问题(但这点我不完全否认),这时,学生面临的是什么,老师批评,身心感到劳累,回家后家长一顿暴打。可我想问,家长和老师们,你们真的有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考虑吗?学生的每一次考试,哪一次不是拼尽了自己的全力?成绩不理想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吗?他们的全力以赴也许换来的是一个倒数的成绩,但只要他们没放弃,做老师的你们有何资格放弃学生?考试失败,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有自己的身心压力,还有长辈施加的愚蠢的压力,敢问做家长的,你们真的对自己的儿女就那么没有信心吗?一次失败能证明什么?什么都不是!更何况,失败乃成功之母!
现在的长辈普遍认为学习是一切,是社会地位。那就错了!学习,不过是锻炼少年们在年少时的身心发展,与未来的强与弱毫无关联,在这期间,靠的就是少年们的意志力与磨练!懂了之乎者也又如何?没有生活经验,在这个只有强与弱没有对与错的社会上你什么也不是!
中国式教育,给全中国长辈灌输了错误的信息,使学生渐渐衰退……劝告家长,你们不是孩子,不能领悟到我们的压力;劝告学生,我们都不是神童,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反抗下,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我们顽强不屈,创造新一代辉煌,做好自己就行!
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那些古人幻想的神话正在以科技力量实现上可登天下可入海,科技与文化并驾齐驱,再现一段传奇传统与浪漫,薪火相传,振奋千世之余烈。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中国无数代人通天彻地的愿望如今已经被实现,无论是御风而行的飞机,还是吃仙丹而登月的嫦娥,那些塑形于传说中的事物,正以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北斗自古以来就有导航之意,寓意着为人们指引方向。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一手指引科技工作者顺利将北斗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升入太空,完成了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真正的为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指引寻家的路。也是源于他们对神话的向往,为人们不同的命运而奋斗,才能在艰苦的科技创造中高歌勇进,最终成就了北斗。
浪漫是国人的梦,传递薪火,让梦想在无数代人的手中发扬光大。
曾几何时,一张《愚公移山***》燃爆网络。挖掘机开山,直升机运石,让被无数人耻笑的愚公再度风靡全球。屈原的天问,随着运载火箭升入星空,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行进,探索着一切的不可知之地。又有二郎神的天眼遥指星空,真正的把宇宙的真实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倘若无有前人的指引,我们又如何能够在艰难困阻中保持前进的步伐,我们传递是梦中的浪漫,而他们将与人携手共度浪漫之桥,守望青年将火炬交给下一代人,让中国的浪漫流淌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
谁又曾想过在过了无数年的潮流网络的熏陶后,中国的这一代青年人却爱上了京剧、大鼓和文物等古风传统文化。中华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免费给大学授课,便是希望将老祖宗的玩意儿传给青年一代,让他们顶起大梁,将浪漫薪火相传。
古人的浪漫在于幻想,而如今我们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浪漫,让他们陷于人世,让科技与文化并驾齐驱传统与浪漫,薪火相传。
“老板,麻烦给我一份盐焗鸡,不要鸡,多放盐,打包,谢谢”
——题记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许是听了那句“盐能防辐射” 吧?人类竟毫不知觉地来到了一个三人成虎的时代。
这也许就是中国式盲从:有人对2012抱有异常的恐惧,只因大家都说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于是乎在“末日”之前的岁月里终日惶惶不前,或尽情挥霍人生;有人对悟本养生深信不疑,只因大家都说绿豆包治百病,大蒜可以还魂,于是乎,绿豆仿佛要赛过珍珠,蒜头也似乎将胜过白玉;更有一大批人对碘盐怀着深深的执念,奋不顾身的加入到了“抢盐”的大***。于是乎,便出现了我开头时提的“盐焗鸡”的可笑场面……
中国人,您盲什么,仅就那么几句传言,您就盲起来了,就大规模地跟起来了!
其实,真正盲起来的是人的内心!社会繁杂,高速发展的一切充斥人心。似乎天上飞过的不再有自然的青鸟而满是飞机,点亮夜空的的不再是星星而是迷乱的霓虹,目之所及的是弥眼的钢筋水泥而不再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心灵,在奔跑中变得愈发慌乱,在浮躁中盲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于是,只能终日随波逐流,人“盐”亦“盐”。是自我意识的迷失造就了人心的慌乱,是人心的慌乱造成了如今的“盐荒”。
中国人,你慌什么?
有人慌乱于生命,于是因惜命而抢盐。有人慌乱于金钱,于是为投机而屯盐。有人则是单纯的因为“别人抢”,所以“自己也跟着抢”。举国上下,因“盐”字而上演了一出由全体国民参演的“商业”大片,而导演是谁,我们至今未知。
我们的心灵,需要一个宁静的地方来供养。它要远离纷扰,在绿叶青松的宁静中到达远方,此所谓“宁静致远”。
我们的心灵,亦应在坚定的自我意识中学会镇定,不因外物所扰,而是用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言论背后的真实与虚假,由此,中国式的盲从可休矣!
我家盐没有了,老板,麻烦给我一袋儿盐,对,是一袋儿,不是一箱。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就是被人们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
听起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犀利的词语,却不知,多少中国人为之?在闯红灯时,你是否有担心过自己的家庭?乃至中国的交通?
我大概总结下。闯红灯有以下几种理由:一,是“硬件问题”,家门口路特别宽,但红灯时间长,绿灯时间短。二,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盲目从众、法不责众的心理在作怪。
当然,过马路闯红灯的理由有N种,可能怕迟到等等,应说是迫不得已。所以就此,中国式过马路引起大家的重视。
遵守交通规则,不光是对自己安全负责,还是对家庭、社会的负责,如果一个国家,一年因闯红灯被撞死人数惊人,那么这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好国家。使外国人听起来大吃一惊,会影响本国的各方面发展。
过马路本是一件小事,却变得扩大化,但这也是真实的。近期,一车撞死一个正闯红灯的人,司机开远灯,再加上速度又快,以至于司机反应不过来。就发生了这起交通事故。到现在被撞者成了植物人。我们来分析下这个事故。首先是司机在马路上在没雾开了远灯(规定是没雾时必须开近灯),但其次被撞者没有走斑马线,没有等待那几十秒钟的红绿灯吧!所以说,过马路我们要安全的渡过,它也是对我们生活安全的保障。
现在也对此现象做出了措施。常见的就是罚款。虽然钱数没有上百,但是需要的是大家对此事引起重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我们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仿佛患上了“急迫症”,很多人不愿等待。有时即便没事,人们也不愿意等待那几十秒钟,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轻视。
当然,我相信,大多数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应让自我的生命大放光彩,可不要因为过马路“这种小事儿”就失去了机会。
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杜绝“中国式过马路”是安全的保障。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4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565657612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中国式为话题的作文(通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中国式为话题的作文(通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