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观察后,通过想像力并经过自由发挥,采用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儿童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涂鸦期(2—4岁)
孩子喜欢无序乱涂乱画,没有任何主题,也不拘泥于在纸上。拿着笔,只要高兴,什么地方都可以“作画”,最常见的就是雪白的墙壁上随心所欲。在后期,孩子会自己给画命名,家长可能觉得“无厘头”,而这正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芽。
前***示期(4—7岁)
孩子可以画出人的基本框架,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等等。这个时期的儿童所画的***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但可以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示期(7—9岁)
可以精细表现人物、事物,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有空间感,开始灵活运用色彩。这个时期的孩子有非常强的创造力,思维不受约束,是美术发展的黄金期。
写实期(9—15岁)
孩子开始由抽象画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体现事物的立体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绘画中运用了更多理性思维,创造性的发散式思维开始削弱,表现形式较为刻板。掌握了孩子不同绘画时期的心理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家长可以遵循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引导孩子发挥兴趣与特长。
绘画作为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在孩子不善语言表达时,更准确地读懂孩子的内心,理解他的情绪,运用绘画作为媒介,来建立信任关系。
绘画是一种沟通手段
儿童对绘画天然不排斥,拿起画笔,不受限制的涂鸦表达,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讯息。
在一次幼儿园绘画课上,一个孩子画了一只***鸡和两只小鸡。老师问孩子,“这个***鸡和小鸡在干什么?”孩子的回答是,“***鸡在不停的对着小鸡,咯咯咯,小鸡都烦死了。”
孩子最擅长用象征性的事物表达身边的亲人、朋友与关系。“***鸡”指的是她的妈妈,而两只小鸡分别是她和弟弟。然后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原来在家里,妈妈总爱对孩子罗嗦,就像***鸡对着小鸡“咯咯咯”一样,孩子不喜欢妈妈这样,但不知道怎么向妈妈表达,所以很不开心。
当我们从绘画中看到这一点,就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原来她不喜欢妈妈这样对待她,妈妈也就会适时地做出改变了。
绘画是情绪的有效表达
孩子在遭遇到伤害或者恐怖事件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哭泣或者攻击,但也有孩子因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不被允许这样表达。
小时候,我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允许表达的孩子。有一次,在外面受到别人的欺负,我非***屈,回家向爸爸告状。原想找他给我撑腰,结果他不听我的任何解释,反而还把我教训一通。
我内心更加委屈了,这份委屈就一直压抑在内心。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就选择不再告诉家人,自己一个人去承受;再以后,我就学会了只报喜不报忧的沟通模式,以获得爸爸的爱。
这个例子是想让家长明白,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情绪表达很重要。而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情绪,也能让父母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
假如孩子只是一直处在情绪中,什么也问不出来,拿出一张纸,一盒彩笔,让孩子随意在纸上涂鸦。彩笔是家长赋予孩子的一件“武器”,表达他的愤怒与委屈。孩子可能会用力地在纸上画出一些杂乱的线条,在手臂运动的过程中,情绪找到了出口,慢慢的,他的情绪就会平复,不再那么焦燥。
再准备新的纸给他画,此时,孩子会尝试画一些***形,或者人物,线条也不会那么凌乱了。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委屈与愤怒,那么,负面的情绪就得到了较好的宣泄。
绘画是疗愈创伤的工具
当年汶川地震后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绘画。把孩子们集中在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绘画,表达悲伤与恐惧。
在情绪疏通阶段,通过绘画活动,疏通孩子被堵塞的情绪,引导孩子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
在重建阶段,通过一系列主题绘画的设计,给孩子植入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事件及***像,让孩子体会到积极向上的东西,改变就在画面中不断地凸显出来。
曾经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找到我,说班上有个孩子最近有些反常,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情绪低落,问她什么也不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推荐她让孩子画画,从孩子的画中找找线索。
当时绘画的主题是“我的家”,孩子画中呈现出一个乱七八糟的家:中间摆放了一张餐桌,餐桌的两头分别坐着她自己和妈妈。这样一幅反映家庭的绘画,明显有些缺陷,就是孩子爸爸的缺失。
我们通过这个线索打开了孩子的心门。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离开了家,母亲对她的感受和疑惑不管不问,孩子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内心自责、沮丧、孤单、无助。
我们通过绘画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然后鼓励她用绘画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从而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行为,告诉她父母的分开不代表对她的爱有所减少,那是大人的事情,她不必为此而内疚。孩子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了出来。
绘画可以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
在儿童画中,我们经常会让孩子画自画像,自画像可以投射出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当然,通过自画像分析孩子,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等很多背景资料,而分析的结果也仅仅是做为参考,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有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自画像的整个人物都非常小,头发像一团乱草,衣服涂成黑色,腿也涂成黑色,这些都投射出孩子自身价值感、成就感低,行为退缩,对自我的接纳度不高。衣服的黑色反映出对自我的否定,腿部涂黑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诱惑,这正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通过儿童绘画***,可以帮助孩子缓解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将心中无法释放的恐惧与焦虑通过绘画和交谈表达出来,增强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儿童从***初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画面的对比,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孩子的变化。
绘画可以改进儿童的社交技巧
小强是一个5岁的男孩,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不太喜欢与其他同伴一起玩耍,经常独自拿着玩具自言自语,但有时会出奇不意地把小朋友推倒,把小朋友搭好的积木掀翻,有时会抓人、咬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在通过对家长、抚养者、老师的访谈中,我们获得了比较详实的背景资料,在绘画设计上,让他完成了自画像、我的`家、我喜欢的人、我的幼儿园生活等等主题,把他内心的冲突借着绘画活动向外界投射或转移。
情绪发泄后,逐渐唤起他的积极体验,引导他在认知上去发现攻击行为是别人不接受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玩的原因,同时要求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孩子的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游戏项目,使他与同伴的关系得到改善。
画心——通过绘画,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孩子内心无意识的情绪和情感。
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身生活的表现
儿童绘画是儿童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如果没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的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通常人们认为,绘画是一种技能,需要成人传授,殊不知绘画能力是人的潜在能力,大多数儿童都能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他们创造视觉符号表达思想、情感、愿望,用绘画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表现对事物的认识、看法、感受。通过绘画可以使人们了解儿童成长中的方方面面,如智力成长状况、性格、爱好、心理健康等等。儿童生活的环境决定着儿童绘画题材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时时激发着创作灵感,引起绘画的冲动。当那些饶有意味、生动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时,我们能深刻认识和体会儿童自身蕴藏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其表现有以下类型:
说明性表现:把所有说明的事件、情景用***像符号做示意性表述。
情意性表现:对经历的事通过夸张形象传达感受,这种类型的绘画多出自情感型儿童之手。
直觉感受表现:对所观察的事件用画面做清晰、明确描述。
认识的综合表现:对事物所了解的各方面,根据记忆进行主观组织,做综合概括性介绍。
想象性表现: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想象创造虚构性形象或场景。
记实性表现:根据所观察的事物,凭记忆再现客观情景。
装饰性表现:把生活中的形象加以组织装饰、美化,使其具有美感。
儿童的绘画创作一方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心智成长,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六七岁以后开始入学读书,在心理发展上进入重大的转折时期。小学生活使儿童不断掌握和理解各种知识和经验,接受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儿童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得到发展。通过间接知识、经验的学习,他们逐渐学会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进行逻辑判断推理,从而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使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实质性进展。中高年级学生创作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逐渐增多,思维发展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能力,学会了进行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较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一时期儿童创作具备明确的目的性,思维品质不断发展成熟,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4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546689610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儿童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儿童绘画的四个发展阶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