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20 10:26:50 阅读: 评论:0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xx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课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习“找规律”后,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所以,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2)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4)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得出这种规律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法和学法

因为这一节内容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因此我主要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自主探究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来介绍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导入新课,引出规律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主题***的观察以及填写表格,探索规律;第三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对这类规律的认识得到提升,并联系生活寻找规律,体会规律的广泛性,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第四部分是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一、游戏引入新知

在课的一开始,我经过拍手动作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出疑问:这里有一个秘密,是什么呢?(师再次拍手)能跟老师一起学吗?再次提问:能不能再拍一组跟老师的不一样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规律。

[在这里,我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接着经过摆小棒和小圆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种规律,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观察学习

在这环节中分为四小步骤展开。

1、认识概念

师:间隔排列的规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只来学习其中的一种。哪一种呢?像这个,一根小棒一个圆片一根小棒一个圆片排列的。

师生同读,师板书:|○|○|○|○|○|○|○|○|

师:一直这么画下去,我们会看到最后是?(生:直线)那我们注意看这组中首尾都是什么?(小棒)它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什么呢?两端物体(师生同读师板书)

出示|○|

师:像这个呢?也叫两端物体。那夹在中间的是什么?(生:圆片)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师生同读:中间物体)

师板书

2、观察学习

师:我们刚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知道了什么是中间物体和两端物体。像这种规律在我们的书本上还有很多很多。好,请翻开课本第48页,看看你能不能找到。

板书:找

课件出示主题***,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师:这幅***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同一种规律。你找到了吗?

学生汇报,师出示表格。

组 别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27页的内容,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计算器上各种功能键,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计算器、网上“***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小小工具手掌大,不动笔来,不要纸,点点数字和符号,得数它都全知道。它是什么工具呀?你想认识他吗?(课件出示)

2,教师展台展示:实物计算器。

板书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他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它究竟神奇在哪呢?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了悬念。】

二、认识与体验计算器的各种功能键

  1,请问哪个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请上台来展示一下。

2,学生尝试性实践活动(展台展示使用过程)。

生①:( )+( )=( )

生②:( )-( )=( )

生③:( )×( )=( )

生④:( )÷( )=( )??

  3、学生在尝试与评价活动中、发现与认识计算器上的各种的功能键,感受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①开关、清除键。

②运算符号键。

③数字键。

④等号键

⑤小数点键?

【评析:学生现有的经验是最好的切入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各种功能键的魅力。】

三、网上“***计算器”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性计算。

(1)请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输入任意一个自然数(7)→×878→-765→×2→+20xx→-470→÷1756→( )

结果会怎样呢?(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计算第一组同学早餐的价钱。(课件出示)

生①:3.00元

生②:2.00元

生③:1.50元

生④2.00元

生⑤:2.50元

生⑥:2.00元

生⑦:2.50元

操作过程:输入3.00→+2.00→+1.50→+2.00→+2.50→+2.00→2.00=( )屏幕上呈现的15就是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一些数学规律。(课件出示)

(1)1+2+3+4+?+98+99+100=( )

(2)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学生在尝试计算与讨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课件出示)

第(1)题:就是50个101是多少。101×50=( )。

第(2)题:积的中间位就是1的个数,如:11111×11111中间位就是5,中间位前面是1234,中间位后面就是4321。以此类推,不需要计算,就知道得数。

  3、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第3、4题。

【评析:网上“***计算器”的应用,其实是老师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全班只有10个计算器,不过师生恰到好处地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之乐趣,陶冶学生之性情,使神奇的计算工具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使用计算器了吗?它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快乐。同时,我们尝试了网上研究数学问题,对学习数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数学起源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原本就是趣味无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教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对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他们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学生认识***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线”

活动1:我将让学生用铅笔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当我看到学生是这样移的时候,我将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学生:“平移前后的两支铅笔有什么关系?”估计有学生回答:“平行”;我将及时给予赞许,并板书。

(结论:平移不改变***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平移后的两条直线组成平行线。)

2、画平行线

活动2: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将直接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以及用两个三角尺画平行线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用两种画法画平行线。这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并判断平行线

活动3: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用纸折出一组平行线,这拓宽、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估计学生会折出以下这些情况等等,我将以其中一种折法作为例子直接演示来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平行线,随后让学生判断自己折出的一组线是否平行。这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活动4: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以下两道题目,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第一道题目是……,第二道题目是……。随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一、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新课标则将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统一概括为过程与方法。各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交融。根据学生发展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课标》又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各阶段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以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为依据,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来说一说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万以上的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敢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下面,我就从这四大领域来阐述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并会用万为单位表示大数。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形与几何: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线段最短。

3.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认识条形统计***,了解条形统计***的特点,根据统计***回答简单的问题。

综合与实践: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说教材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教材。首先说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素材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具有时代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 本册教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社会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第二单元繁忙的工地、第三单元保护大天鹅、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第五单元收获的季节、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第七单元小小志愿者、第八单元新校服这些信息窗内容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例如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知识编排上将乘除法的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在“自主练习”板块中,除了有一定的基本练习外,还设计了许多“综合信息窗”,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我学会了吗?”、“问题口袋”和“丰收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回顾整理和反思评价,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编写体例

在20xx年审核的青岛版教材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自主练习、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问题口袋、聪明小屋、丰收园、智慧广场。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形式,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合作探索:就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及时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

我学会了吗: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出自我评价。 问题口袋:对学习中不属于本课所学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聪明小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动脑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思想,增长智慧。 丰收园: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便于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智慧广场: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认识数学价值。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八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第七单元混合运算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五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第三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属于***形与几何领域。第八单元条形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实践活动荡秋千和全家自驾游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教材立体式整合

“数与代数”方面,在学生已学过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本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同时这个阶段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打下了基础。同样在已学过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本册除数是两位数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各个阶段的学习可谓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特点。 “***形与几何”方面,学习线与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面***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多边形的面积打下了基础。 “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书中所学的条形统计***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一步将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和复式统计***。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总结与利用,又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建议

说建议可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建议 1.创设活动场景,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

创设开放的活动场景,让学生感兴趣,并自觉利用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摄取信息。 2.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3.激励课后延伸,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测评分析,评估学习活动本身的效果,调节学习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进行的评价。比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口头评价。例如:对,书写非常工整!你的解法有创意,连老师都没想到!真棒!你的想法真有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3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全方面的反思自我。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数学文化资源:适时地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历史等文化,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发网络资源。比如制作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和课题相关的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能做到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数学新课标,构建高效新课堂,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四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及三步计算中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为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做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括号。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教法措施:

(1)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导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探究新知的能力。

(2)课堂练习中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增添括号的练习,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明确要保证计算准确就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作风,从而突破重难点。

2.说学法

学法措施:

本节课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观察法、迁移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在观察、比较和验证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设计针对性练习突出重点,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给与引导和补救突破重难点,使之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先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道算式120÷6+4×2,120÷(6+4)×2,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分析运算顺序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为接下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奠定经验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先出示例题: 525÷[(81-56)×3],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试着计算结果。

525÷[(81-56)×3]

=525÷[____×3]

=525÷____

=___

【设计意***】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习得运算的顺序,然后再具体说说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这是对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本题计算,教材把没有参与运算的部分照抄下来,只要求学生算出小括号里的得数,这样,将运算顺序和计算步骤进行适当的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教材的引领下,按正确的顺序完成计算。

2.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在例题结束后应当进行适当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练一练”。

42×[169-(78+35)]

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完成计算。

【设计意***】练一练也是一道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这里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完成,意在进一步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本题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找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尝试算一算,计算之后说一说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最后再总结出所有学过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不含括号的、含有小括号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

【设计意***】通过让学生比较和计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算式中的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进行整理,系统地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根据要求添加合适的括号。

36+24÷15-18 先加、再除、后减

320÷5×26-18 先减、再乘、后除

【设计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本题的设计恰巧是对运算顺序的针对性检测,与前面单纯的计算相比,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为下一题解决问题奠定经验基础。

3.“小好汉”剧团要购买4套女装,每套女装的上衣标价为60元,裙子标价为40元。购买男装一共花了1200元,那么用于购买男装的钱是购买女装的多少倍?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介绍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书上也有一题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用到括号,我们小组经过商量一致认为可以换成一道稍微简单一点的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虽然在难度上有点拔高,但是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中括号和小括号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的妙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我的说课结束了,请各位评委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1吕杰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设计意***: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2

1、展示各种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2、进行分类:

(1)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设计意***: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设计意***: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a、出示主题***,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1、温度计的'用途?2、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

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延伸练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教案设计流程:

A。知识流程 B。思维编程。 C。学生可接受性D。与时俱进的课堂

课堂知识点:

(一)线段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距离是指的长度,而不是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称为端点。

(2)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直直的'线,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数线段。

一条直线的N个点线段的端点,数以每两个点为端点有几条线段?n(n-1)2

(二)直线

(1)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直线无法测量长度,直线无法度量长度。直线是无限长的,量不出长度。只画了这么长的一条线,来代表在这个位置上,在宇宙空间里无限穿梭的那条线。

(2)判断:6cm的直线比8cm的直线短2cm。( )一条直线长6cm。( )以直线上相隔6M的两点为端点可以得到一条6M的线段。直线与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它们一样长。( )

(3)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过两点必然得到一条直线,但只能得到一条直线。过两点,有几条线段呢?有几条射线呢?

(4)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射线、线段。(5)N个点,过其中两点,最多几条直线?n(n-1)2

(三)射线

(1)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画射线。确定端点。(虚线、省略号表示无限延长。)

(3)射线是(2)生活中可以看成线段,射线的事物。(光线、子弹的路径、直绳、物体的边、物体的棱、红外线瞄准器)

(四)总结

分辨直线、线段、射线。(关键看弯曲与否、端点。)

边算边画。画一条比14厘米少9厘米的线段。

射线延长成直线。过A点画射线,再延长直线。

数几条射线,几个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画一个角。在学之前请同学们先拿出复习资料。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 第一题是复习什么?生:角的度数!

师:角的分类!好下面做一下第一题。

师巡视、指导。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填全。

师: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有的可是有两个三个呐!

订正

师:锐角。生:4°、40°

师:有填一个的吗?

生:我填的是4°。注意,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

师:钝角。生:91°、127°。

师:什么叫钝角?生: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的角。

师:刚才那个锐角,什么叫做锐角?生:小于九十度的角...师:叫做...生:锐角。

师:直角。生:90°

师:平角。生:180°

师:周角。生:360°

师:下面看第二题。量出下面的角。

生量。师巡视指导。

师订正角1多少度?;角2多少度?角三呢?学生一一说出。 这里一边说开口方向一边说度数多好!

师:量一个角我们要遵循哪些步骤?

生说师板书:1、找准开口方向 (开口向左用外刻度,开口向右用内刻度。)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看另一条射线经过哪一刻度。

师:量一个角我们会了,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画出这个角呢?好!现在看老师给大家作示范。

师边说边作示范: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看明白了吗?好下面打开书在看一下书上是怎么画的。 这一环节没有必要。

师:看完了吗?刚才咱们画的是开口向哪一方的?生:右!师:好,能不能画一个开口向左的?生:能!师:好,现在你们画一个开口向左的55°角。

生画师巡视。

师:画完后,同桌交换检查一下。

生交换检查。

师:画完了吗?再画两个怎么样?生:好!

师:画65°、110°的角,开口方向随意!

生画。

师:我们画了4个角了,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画一个角应有哪些步骤呢?

生回忆刚才老师画角的步骤。举手。

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边说边板书: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 (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好,再画一个角怎么样?生:好。师:用量角器画一个45°角。生画。

师:画完了吗?生座正以示画完。能不能不用量角器画?生:能!用三角板!

师:好,拿出你的两个三角板。两个三角板中六个角各是多少度?指两名学生回答。

师:好,现在用三角板画出45°角。

师:用三角板还能画多少度的角?(30°、60°、90°)

师:好了,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了,下面我们拿出一张纸来,用纸来折出角来。

师:用纸折出45°角。生折然后订正。

师:再折出各135°角来,折完就下课。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4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4984106060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pdf

标签:上册   四年级   数学   说课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