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上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做的以下努力,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反思上学期教学点滴工作,促进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教材、教法,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做好。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必须下一番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至此,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3、问题辅导方面: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降低难度,进行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和自信心,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把握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文具》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学习用操作、画***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6~10的顺序;懂得用书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刚进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心里有着许多的担忧。找了许多的教案来参考,又向学校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请教,终于,备好了这一堂课。在数一数、连一连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着不同的方法来数数,让他们体会数数过程的有趣性,学会正确地数出***中各种文具的数量。在想一想、做一做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开动脑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6个文具盒、7把尺子。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用红旗表示,有的用爱心表示,有的用三角形表示。接着,我让他们观察教室,找找教室里有什么是可以用6来表示的。除了6台风扇,6盏灯之外,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有6个灯的开关,这个是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孩子们的观察力真的很敏锐。在描一描、写一写这个环节,先示范再让学生跟着书本描最后上来黑板上展示。我觉得,让学生上来展示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知道他们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给予及时的纠正。
反思这节课,满意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满意的有,在数数的这个环节,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及时强调数数的一个有序性。还有就是时间的把握上,重点环节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让整个课堂松弛有序,效果才会更好。最后一个就是,过渡性语言还需要精进。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做到了。接下来“花瓶分花”,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景,充分运用这些情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学习“4的分成”,孩子们也学得很好,但是在说“4的合成”时,语言组织上都不够好,说明这个环节,教师设计有缺陷,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学生看着“4的分成”很自然就能说出“4的合成”。数的分与合的教学,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安排了“4的分与合”的手指游戏,希望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4可以分成3和1”马上能想到“4可以分成1和3”,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同桌之间合作学习,迁移探索学习5的分与合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能力。 教学中,孩子们的迁移能力都还不错,大部分孩子都是看到一种分成的情况,马上就填写出另一种分成情况,但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交流得不够,他们能迁移,但是不能表达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地方。之后的巩固提高练习,将“3的合成”板书到黑板上,并用糖帮助孩子们再次理解“合成”的意义,这一补救措施,让孩子们的“合成”意义的理解好了很多。
就教学效果而言,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过关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合成”的措词不好,也在“做一做”的补救措施下,大力修善。
不足在于:
(1)数的合成基于数的分成而存在,教师在分成的时候,也许多次从言语上渗透强调,“这是4朵花,我们把它分放在两个花瓶里,所以说4分成几和几”,这样也许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会更好。
(2)按一定顺序排列,教材要求上只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这一要求。但我个人认为,学生能“翻动”,看到一种想到另一种,这样会更好些,为以后的加减法可以作更好的铺垫,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先形成一个表象,感知按顺序并不是只有一种顺序。但结果我觉得把握得不够好,没有讲够,讲透。还是有好多学生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按一定的顺序是按的什么顺序。
总之,课是上完了,自己也感觉要学习的地方还非常多,比如语言的简洁,教学形式怎样更适合低年级的儿童等方面。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学生***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整理房间》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里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就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数学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本节课我以“以******的妈妈出差”为教学线索,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教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快来看看是谁啊!”引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然后设计情境,置于******妈妈出差这样一个情境中,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但习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
2、教学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通过帮******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分铅笔、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1、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帮******整理房间这个环节,我本来是安排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想怎样帮******整理房间。但是我说完没多久,很多学生就举手说,他已经想好了。我迫于无奈,也急于求成,马上请同学起来说。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讨论。
2、评价单一。
没有让学生互相评价,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造成评价比较枯燥、乏味。
3、学生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倾听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苹果》是在学生学习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由于一(5)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聪明好奇,善于表达,乐意合作,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具和课件,通过让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的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有序的分苹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组成和加减法算式。因为学具是在课前用纸包住下发的,学生感觉它很神秘,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包装。当形象的小苹果卡片捧在手里的时候,学生感到很兴奋,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苹果,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兴趣,加上原有的计算基础,便能自己攻破学习难点了。
二、 动手合作,发展思维。
本节课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做到动而不乱。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多种分苹果的形式,从而探索出10的几种不同分成。在教学中,我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还算融洽。学生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倾听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较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领悟加减法算理。我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巧换方式,固化学习。
本节课我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动好玩,喜欢易上口的歌谣及短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乐中学,边拍掌边唱10字歌,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 练习跟进,画龙点睛。
教学中我通过考反应、巧应用、我能行等专题练习跟进学生的学习,达到学习效益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动手操作10的分成后,让学生口头表达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在学习10的组成歌谣后,让学生与我合作,我说出一个数字,要求学生立刻说出凑成十的另一个数字。接着完成水果拼盘、小狗爬梯、看***列式等问题,练习层层递进,课件***新颖有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学习。总之,我在课堂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感受过程,但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强的地方:如学生的倾听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再丰富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我将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1、正确认识本节准备课的意***
正确的数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本领,更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入学前,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数数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这一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通过准备课,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欣赏“海底世界”这幅画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画得是什么地方?***中有什么?
3、核心:物→点→数
借助画有海底生物形象的表格,以数数为线索,让学生经历从***中寻找信息,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信息,统计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体验到数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4、注意借助学生中数的好的例子
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个对一个的数,渗透按方位有序地数。
5、拓展:数完***中的数
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
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方位感还较差,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认识了 “几和 “第几后,对学生进行了练习,把 “想想做做第三题和第四题整合成学生喜欢的故事,边讲边引导学生做题,使学生更能吸引到老师这来,锻炼他们听讲的能力。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认知几与第几,对理解力稍微差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辅导。
除了在教学方面,我还发现要在鼓励中引导孩子成长。在做练习时有一道题是这样从几个梨中圈5个,然后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个上打上对勾。一般都是从左到右的圈,我发现班上一位行为习惯很差的同学他们从中间不挨着的圈,当时我就把这位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还表扬了这位同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形。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一直坐的很端正,并且知道举手回答问题,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后来想想可能是我表扬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时常在想这么简单的知识该怎样讲,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从中得到学知识乐趣。活跃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要从孩子身上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弥补他们的缺点。
《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几个地方有待改进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只是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告诉大家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如果此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学生的理解起来会更简单,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在对比中我只是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当学生说出问号的位置不同时,我急忙把话题接过,自己冲冲的总结了一下,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在这里能让学生多说说,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再做一个总结,这样也许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
3.在后面的金鱼***的练习中(求部分数),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求部分数是今天这节课第一次接触,***中并没有出现一些动态的画面,所以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用了很多的时间讲解,但是最后反馈的情况还是不理想。除了可以从上面的对比中做出一些调整外,我觉得在新课的教学时(两幅兔子的教学中),因为课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时能够在黑板上画一些简易***(如圆圈***),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有一个参考的模型,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会去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依托,这样对于题目的理解会更好。
本班54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乐园游戏活动,学习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字游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了多个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想让他们体验:“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上课一开始,用邀请他们参加有趣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基本上是以学生主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游戏,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经历合作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管充当哪种角色,都能负好责任。
在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课堂纪律有点混乱,个别学生不够积极,活动内容太多没把握好时间,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
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思考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斑马肤色开始引出黑白条纹的规律。然后出现彩旗、花朵、灯笼的组合,让学生体验规律。这些是最简单的***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竞猜入环节。通过课件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热闹。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此外我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由于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往往只有15分钟,所以后来部分学生在开小差;同时学生回答时没有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此外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讲清要求;在找寻和辨别规律的组合时,没有用线条区分开来,影响了本节课的时间和效率。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设计了四个、五个***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发布于:2023-07-29 00:3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92457493602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