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柳中庸

更新时间:2023-03-26 23:49:13 阅读: 评论:0

菜根潭-邓超的电影

听筝柳中庸
2023年3月27日发(作者:杭州必去景点排名)

2019高考诗歌鉴赏(13):通感手法的分析

一、通感的定义与方式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

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吕氏春秋本味》中有“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的句子,实则就是运用了了通感

修辞手法,把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的

情景。

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其中,“晨钟云外湿”中的“湿”字就是运用了通感,即触觉与

听觉相互沟通。诗人借此表达了所闻钟之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的

情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主要介绍

三种:

1、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比如,李贺《蝴蝶飞》: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其中,“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就是将视觉形象转

化为触觉形象。

2、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

比如,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诗人就用将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

3、嗅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如,杨万里《又和二绝句》: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其中,“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就用将嗅觉形象

转化为触觉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往往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合用。钱

钟书说过:“本联想而生通感。”也就是说,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

才能把一种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这样,才能如梅尧臣所说的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的审美效果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

将静态的动态化,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诗歌的意境更为高远,构

成特殊的艺术美,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体育锻炼 以新鲜隽永

的审美享受。

二、实例分析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

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

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

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

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

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

使诗人忘怀豆渣怎么做好吃 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

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

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

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

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

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

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

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

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

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

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

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

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为贵,只眼前景,口关于纪律的名言 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

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

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阴暗的近义词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

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

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怀孕一个月能做吗 和“望”而“不见”

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

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wifi地址 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

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

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

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

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

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

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

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

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

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

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

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

忙一个春天。

[赏析]

“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

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

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

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

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

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

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

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

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

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

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四、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注:①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A.这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通过哪些事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B.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参考答案:

A.通过“白雪”、“明月”、“羌笛”、“戍楼”等景物;在明

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

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B.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

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

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读者眼前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

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

界的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

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2)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

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

了这种情怀?(6分)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答出其中两种

得2分)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

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3分)。

(2)答: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

(2分)“愁”、“思”两字;(2分)“独”、“空”两字。(2分)

评分:共6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2分。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23:4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845753401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听筝柳中庸.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听筝柳中庸.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听筝柳中庸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