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竹虚族兄遇鬼
原文:
曹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
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
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
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
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
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
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
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
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
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
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
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
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
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
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
曹兄就唾骂道:“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注释:
延:邀请。
是:这。
魅:鬼。
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
乃:原来是。
殊:很。
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犹:副词。还,仍然。
但:只是。
亦:也,也是。
何:怎么,为什么。
足:够得上,值得。
案:几案,矮长桌。
技:技艺,本领。
穷:穷尽,完结。
倏(sh):迅速,极快。
再:第二次。
甫:刚。
辄:就。
唾:轻视,鄙弃。
竟:最终。
歙(she):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族兄:堂兄。
疑鬼
原文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忽一人自后及,言
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毛氏疑为鬼,
至桥上,遂挤坠河中。遽狂走而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
焉,身颤栗。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
自言为鬼推坠河中。两人相视,哑然失笑。
译文
姓毛的是越国人。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成语)的,
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借他的伞
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
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立刻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
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身体发抖。老
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
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成
语)。
注释
毛氏:姓毛的人。
越:今浙江一带。
值:适逢。
悸:害怕。
及:赶上。
强:勉强。
良:很。
未几:不多时。
启:开。
所以:原因。
肆:店铺。
启发借鉴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
就会疑神疑鬼。
畏鬼致盗
原文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盗知之,于
是宵潜其垣,作鬼音。惴,弗敢睨也。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
焉。或诳之曰:“鬼实取之也。”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
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信有人盗也。《郁离子》曰“„„馋不自来,
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
为是鬼来了的。小偷知道到了这一点,便乘着夜晚藏在矮墙下,发出鬼叫
声。楚人心中恐慌不安,连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这样做了四五次,
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
去了。”他内心感到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
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总认为是鬼偷了,
不相信是人偷的。《郁离子》中讲:“......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
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机
可乘之时才出现。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在之前被蒙蔽住了。”
中心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说人不可有疑心,否则将会像文中的那个人一样相
信“鬼”话。人也不可以有仇恨,只有友情有了破裂,才会使挑拨找上门
来。
注释
1.荆:楚国。
2.垣:墙壁下。
3.《郁离子》:明朝刘基馔。
4.馋:谗言。
5.间:挑拨离间。
6.诳:欺骗。
7.蔽:蒙蔽。
8.宵:夜里。
9.明:聪明。
畏影恶迹
发音
wiyngwj
释义
比喻为人八英语怎么写 愚蠢,不明事理。
原文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①者,举足愈数(shu)而迹愈多,走愈疾②
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
以息迹,愚亦甚矣。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
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还以为是自己跑得不够快,
于是拼命得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
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真是愚蠢啊!
出处
《庄子渔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
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
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明事理
原来的意思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
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
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
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寓意
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
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注释
1.走:跑
2.疾:快
3.举:抬起
4.数:读shuo,频繁
5.尚:还
6.迟:慢
7.息:消除
8.迹:脚印
9.绝:用尽
鸲鹆噪虎
原文:
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
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
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
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
噪为?’”
【注释】
(1)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2)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3)朴蔌:小树。
(4)鸲鹆:八哥鸟。
(5)鹎鶋:寒鸦。
(6)木末:树梢。
(7)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
翻译: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一日,老虎丛书拎出
来,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个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
寒鸦见了问道:“老虎,实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
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
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道八哥鸟,八哥鸟竟
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畏惧老虎;你们
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
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
引⑨刀裂⑩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⑴之)。自是之后⑵,
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
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背书?”孟
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
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那(这)件事
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喧:通“谖”,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⑴戒:告诫
⑵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⑶之:指代孟子
⑷续:连接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主人公介绍
孟子
孟子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
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
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
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
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
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母不欺子
原文: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女
(汝)。”既而母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
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
也。
译文
孟子年幼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为什么杀
猪?”。孟母说:“想给你吃呀。”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自己对自己说:
“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的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方正我不吃,这是
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于是孟母买了
邻家的肉烧煮(给孟子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词语解释
1、适:正好
2、豕/豚: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吃
6、女:通假字,同“汝”,意思是,你。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却
10、席:坐席
11、明:证明
12、欲啖女:要给你吃
13、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儿子)
14今子适有知而欺之: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
实啊。
15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文言知识
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
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
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文化常识
胎教。今人很重视“胎教”,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多听音乐,多看美丽
的风景,据说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将来孩子会更聪明美丽。从上文看,
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
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行为正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选自《文言文启蒙读
本》)
秦西巴纵麑
原文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
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
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
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另一版本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
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
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左右曰:“夫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
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
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
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
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
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
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另一版本】鲁国贵人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
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
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小鹿
跟随着母亲离开了。孟孙君很生气地说:“我打猎获得的小鹿,你放了它,
为什么?”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
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孟孙君又把他召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
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
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我的儿子呢?”
启示
孟公角度:我们要知人善用。秦西巴角度: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
可。
注释
1.纵麑(n):放走小鹿。麑,小鹿。
2.窃:私下,谦辞。
3.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4.使:派,命令,让。
5.猎:打猎。
6.烹:烧,煮。
7.啼:啼叫。
8.忍:忍心
9.居:过了
10.安:哪里
11.诚:的确
12.持:拿着
13.纵:放肆
14.逐:赶走
15.居:过了
16.亏:伤害
问答
解释加粗的词语:
1.持归烹之:拿
2.居一年:过了
3.求麑安在:哪里
翻译句子:
1.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2.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对人呢!
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用原文回答)
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1.我们要知人善用。
2.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3.知错就改。
4.不计个人恩怨。
5.自己认为正确就不要怕得罪人。
屠夫杀狼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
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
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④。极力吹移时⑦,觉狼不甚动,方缚以
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⑤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⑥之以归。非
屠乌⑨能作此谋也。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
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
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
可以把狼弄死。屠夫只有一把没有一寸长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
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
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
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注释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2、苫(sh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3、顾:只是。
4、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
膨胀。
5、股:大腿。
6、负:背
7、时:一会儿
8、乌:怎么
9、遗:留下
10、焉:那里
11、令:使
启示
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1、要善于利用外物;
2、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郢书燕说yngshynshu
原文
郢⑪人有遗⑫相国⑬书⑭者,夜书⑮,火⑯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
烛⑰。”云而过书⑱“举烛”。举烛,非书意也⑲。燕相受书⑳而说之⑴,曰:
“举烛者,尚明⑵也;尚明也者,举⑶贤而任之。”燕相白⑷王,王大悦,
国以治⑸。治则治矣⑹,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⑺类此。
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大臣。晚上写信,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
举烛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在信上写:“举烛”两字。其
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大臣收到信十分高兴,理解为:
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
他。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的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
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
也是这样的。
注释
⑪郢(Yng):楚国的成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⑫遗(wi):送给。
⑬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
为相国、相帮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⑭书:写信。
⑮夜书:晚上写信。
⑯火:烛光。
⑰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⑱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
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⑲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⑳受书:收到书信。⑴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
⑵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⑶举:选拔。
⑷白:禀白,告诉。
⑸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
⑹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⑺似:相似。
18.说:通“悦”
寓意
燕国的相国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
者意在讽刺当时一些学者望文生义的浮躁的治学态度,并告诫人们:凡事
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郢书燕说”后来成为成语,
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可以从今是学者多似此类
陶侃尝出游
人物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
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
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
酒、赌博,为人称道。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
见,聊取之耳。”侃作色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
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
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
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破坏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
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
足食。
注释
陶侃:东晋名将。
尝:曾经。
游:巡视。
持:拿。
为:做。
聊:随意。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作色:改变脸色。
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贼:破坏。
执:捉拿,拘捕。
鞭:鞭打
是以:因此。
给:富裕。
足:足够,充足。
木屑竹头
原文
1、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
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
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
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
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2、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
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
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释
1、尝:曾经。
2、竹头:指废弃的竹根。
3、令:命令。
4、掌:掌管。
5、籍:登记。
5、正会:指农历正月元旦。
6、厅室:官府办公的大堂。
7、布:铺满。
8、及:等到。
9、伐:讨伐
10、桓温:东晋的大将。
11、贮:贮存。
12、钉:指竹钉。
13、装:装配。
译文
1、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
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
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
罢了。”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
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
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
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
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
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
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
家中充足。
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
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
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
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2、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
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
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
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尝:曾经。
2、布:铺满。
3、贮:贮存。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侃皆令籍而掌之: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管理起来。
2、人咸不解所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三、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是
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
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
《耕柱第四十六》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
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
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
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
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
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
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
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注释
1子墨子:即墨翟,前一个“子”表敬称,后一个“子”是“先生”的
意思
2.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3.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
4.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5.怒:对......发怒。
6.策:鞭策。
7.足:值得。
8悟:明白。
9将:准备。
10.骥:好马。
11.谁驱:即“驱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2.责:鞭责,鞭策。
13何故:为什么
要点导引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
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
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
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
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
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
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
坦诚直率的人。
李存审戒子
原文
李存审出(1)于寒(2)微(3),常戒诸子曰:“尔父少(4)提(15)
一剑去(5)乡里(6),四十年间,位极(7)将相。其间出(8)万死获
一生者非一,破(9)骨出镞(10)者凡(11)百馀。”因(22)授(12)
以所出镞,命藏(15)之,曰:“尔曹(16)生于膏粱(17),当知尔父
起家如此也。”子孙皆(18)诺(13)。(据《资治通鉴》改写)
注释、翻译
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经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
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
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百余次之多了.”于是,他把所取出
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
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同意了。
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地位低下。
4、少:年轻时。
5、去:离开。
6、乡里:此指家乡。
7、极:达到。
8、出:脱离
9、破:剖。
10、镞(z):箭头。
11、凡:一共
12、授:授给,给予。
13、诺:答应。
14、出:出身
15、提:带
16、镞:箭头
17、藏:收藏,保存
18、命:命令
19、尔曹:你们
20、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21、皆:都
22、因:于是
启示
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
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忆苦思甜。李存审的子孙称得上高干子弟,
吃得好住得好,可他们不知道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因此李存审要告诫
他们,并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让他们好好保存。只是一种忆苦思甜的教育。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生活在安乐窝里,有父母的呵护,作为长辈应该让他
们知道往日的艰苦,作为小辈也应多听听长辈艰苦奋斗的家史。
芒山盗
主旨
说明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并要教育有益于
孩子健康良好的知识。
原文
第一版: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
时一吮(shn)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ni)断乳头,流血
满地,母死。盗因告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
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而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
不虚也!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盗临刑,母来与之诀。盗谓母曰:“愿
如儿时一吮(shn)母乳,死且无憾。”母怜之,与之乳(奶头)。不意
盗啮(ni)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行刑者曰:“尔何毒耶?”盗因告
行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而杀之。”
(选自《读书镜》)
翻译
第一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
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就没有
遗憾了。”母亲答应了,露出奶头,不料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
满地,母亲死了。行刑的人问盗贼:“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对行
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
的这种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
下场。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唉!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开
始”这一点不假啊!
第二版: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小偷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时。小
偷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奶,死了也没有遗
憾了。”母亲答应了,露出奶头。盗贼却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血流了满地,
母亲死了。行刑的人问盗贼:“你为什么这么狠毒呢?”盗贼对行刑的人
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都会对我的这种
不良行为感到高兴,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以我怀恨她,就把她杀了。”
注释
1.(宋)宣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2.芒山:山名,在河南省东部永城市最北部,北接安徽省砀山县。
3.盗:小偷。
4.吮:吸。
5.且:将。
6.乳:奶头。
7.啮:咬
8.毒:狠毒。
9.检:约束、检点。
10.因:于是。
11.教:教育。
12.少:年少
13.诀:告别,辞别。
14.薪:柴。
15.故:所以
16.喜:高兴
17.夫:发语词,表示后面有所议论。
启示
体现了父母的责任,教育孩子要从娃娃抓起。要注意从小给孩子灌输
的思想是否让他们以后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词多意
母来(与)之诀和
母怜之,(与)之乳露出
文言知识
愿。“愿”在文言中多作“希望”解释,也可解释为“愿意”。上文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意思是希望像小孩时那样吸一口母亲的乳汁。如
果理解为愿意像小孩时吸一口母亲的奶汁就不通。
读书与作文
原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
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为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
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选自《程氏家塾分年日程》
译文:
(人们)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
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止,很费力气。作文就好像铸造器
皿,铜已熔化了,(人们只要)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
知道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就叫做在读书时多用功,在写作时就轻松。
注释:
销:熔化。
鞴(bi):古代皮制的鼓风器。
铸:铸造。
既:已经。
矣: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冶:此指冶炼,即使金属熔化后铸器。
模(m):模具。
所谓:这叫做。
劳于读书:在读书上多用功。
逸:轻松。
读后感:
这是一篇哲理性的文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读书用力,作文不愁
的道理,说明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先苦后甜”的道理。
卖瓜减字
原文:
第一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
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
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
父亦去之。俄顷,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出售’二
字应去!”田父愕然,遂依而去之。适旁有一老人,曰:“五字均可去,
是也,然价非书不可。”田父颔之,于板书曰:每斤二文。故曰:宜省则
省,宜繁则繁,视事而为也。
第二版: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
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
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何用‘西瓜’二字?”田
父亦去之。又一秀才来,曰:“西瓜置于市,非售而何?‘售’字赘也。”
田父愕然。适旁有一老父,曰:“直非书不可。”
译文:
第一版: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
子上写:“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可以去掉,
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
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
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
‘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听从(他的话),(把
‘出售’二字)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这五个字都可以去
掉,但是必须写上价格。”农民点头,在牌子上写:每斤二文。所以说:
应该省略就省略,应该多就多,看事情而定。
第二版: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在牌
子上写:“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此’字可以去掉,
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农民认为这是正确的。又一个秀才看见了
这块牌子,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西瓜’可以去掉。”农民也
去掉了。没多久,又一个秀才过来说:“瓜放在市场上,不是卖出干什么?
‘出售’两个字应该去掉。”农民很惊讶。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价
值不可以不写。”
注释:
1、田父:种田老人。
2、植:种。
3、担:挑。
4、宜:应该。
5、但:只。
6、然:认同。
7、赘:累赘。
8、愕:惊讶。
9、然:的样子。
10、俄顷:一会儿。
11、适:恰好。
12、繁:多。
13、直:同“值”,价格
启发与借鉴:
说话时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简则简,当繁则繁说话与写作都用的上这个道理。
修改一法
原文
近闻吾乡朱梅崖①先生,每一文②就,必粘之于壁,逐日③熟视,④
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者所⑤法
也。
译文
最近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家乡的朱梅崖先生,每次写好一篇文章,
一定先把草稿贴在墙上,每天仔细看,去掉十多个字。十天后,觉得文章没
有再可以去掉的字了,之后完稿给人看,这个(就是)后来学习(的人)都应
当采取的方法。
注:
1)朱梅崖:清朝人,字斐瞻。
2)就:完成。
3)熟视:反复地看。
4)辄:就。
5)法:同"仿",效仿。
6)旬日:十天。
句子翻译
1.逐日熟视:每天仔细的反复看。
2.而后脱稿示人:之后完稿给别人看。
寓意
我们修改文章时要这样做,也要以这样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作品,
以这种方法和态度对待学习。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
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原文
简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咦!亡一
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
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详版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咦!亡一
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
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
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
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
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
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
哀哉!
注释
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
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指丢失,失去。
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率:率领,带领。
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童仆,小仆人。
8.歧:岔路。
9.奚:疑问代词,哪里,为什么。
10.反:通“返”,返回,回来。
11.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
12.竟日:终日,整天。
13.既:已经。
14.损:失去,损失。
15.众:众多。
16.嘻:叹词。
17.焉:语气词。
18.怪:奇怪。
启示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
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
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
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
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
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
是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
就会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成。
寓意
做凡事都不可以慌张,要静下心来分析,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断。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作者简介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
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
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
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
古代资料编著的。
练习
①补出省略部分
既反,(杨子)问:“获羊乎?”(杨子之竖)曰:“亡之矣。”
②“之”字的解释
1.杨子之邻人亡羊(的。)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的。/代词,代羊。)
3.何追者之众(不译,无实意。虚词。)
4.亡之矣(不译,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5.奚亡之(代词,代指羊。)
6.吾不知所之(到,往。)
二叟钓鱼
原文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
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
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
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译文
我曾经步行到横溪,溪流边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
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十分多,并且很轻跳绳能减肥吗 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
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巨
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
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
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
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好啊!这意义成为了规律
来。”
注释
叟:老人
分石:各自蹲在一块石头上
分;各自
其甲得鱼至多:非常
逝:逃离
乙如其教:按照
尝:曾经
竟日:终日
投:扔下
方:当
瞬:眼珠转动
逝:跑,逃跑
奚:怎么,怎么,哪里
意:在意
乎:是
道:规律
旨:味美,这里引申为赞美
横溪:水名,在今江西省崇义县北
哲理点拨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
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
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
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张飞横矛当阳桥
典故简介
三国时期,刘备在当阳被曹操击败,仓皇逃跑,曹操率精锐虎豹骑穷
追不舍,在追到长坂桥时,刘备手下名将张飞率领二十余骑兵,立于当阳
长阪桥,手横拿长矛,厉声怒喝到:“我张飞就在这里,谁敢来和我决一
死战!”,曹军无一人敢靠前,所以刘备张飞等人才得以脱身。
原文
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犯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
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猝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
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
敢近者。故遂得免。
翻译
刘备背叛曹操,投靠刘表。刘表死了,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逃往江南。
曹操追刘备,追了一天一夜,当阳县的长阪坡,追赶上了刘备。刘备听说
曹操马上到了,抛弃妻子子女逃跑,让张飞带领二十个骑兵在后面对付追
兵。张飞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瞪大眼睛横放长矛说:“张飞在这里,
可以过来决一死战!”敌人都不敢靠近,于是他们得以免难了。
注释
1.先主:指刘备
2.曹公:指曹操
3.荆州:故州名,今湖北一带
4.江南: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
5.当阳之长坂:即当阳县的长阪坡(地方)
6.据水断桥:凭着水道在桥头拦截敌人
7.背:离开
8.卒:死
9.弃妻子走:抛弃妻儿离去(奔逃)
9.及:追赶上
10.猝:突然
11.瞋:瞪大眼睛
12.免:免难
练习
1、上文“张翼德在此”中的张翼德是谁?
2、上文“故遂得免”的主语是什么?;“免”指什么?
练习答案:1、张飞2、刘备;免难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
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不韦的门客所
编撰的《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n)遂得到一把宝剑。在回乡途中,
到了河中央,有两条蛟龙左右围绕着他们的船。次非对摇船人说:“您曾见
过被两条蛟龙缠绕住的船上的人有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
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
朽骨罢了!如果放下宝剑保全自己,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于是便纵身
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
住了性命。
注释
1.于:在。
2.荆:古代楚国的别称。
3.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生产名剑。
4.反:同“返”,返回。(字典上直接做一个义项,而非通假字)
5.中流:江中心。
6.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7.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8.尝:曾经。
9.攘(rng)臂祛(q)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10.全:保全。
11.余奚爱焉:我吝惜什么呢
12.复:又。
13.涉:渡江
重点译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吗?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文言知识
说“奚”“奚”是个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上文“余奚爱焉”又可说“余何
爱焉”,句意为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口开头的成语 呢!又,“君奚自”,意为你从什么地方来。
又,“奚不问其何来”,意为为什么不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又,“吾奚知其为
盗”,意为我怎么知道他是小偷。
习题
1.解释
(1)于:在.(2)反:同“返”,回,归.
(3)全:保全.(4)复:又.
2.翻译
(1):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答:你曾经有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而船上的人能活下来的吗?
(2)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答:这只是江河中的腐肉朽骨而已!
3.回答问题
次非杀蛟中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靠的是什么?答案: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溺鼠
原文
鼠好夜窃粟。有人置粟于盎,鼠恣啮,且呼群类入焉。月余,粟且尽,
主人患之。人教以术,乃以糠易粟,浮水面。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
不意咸溺死。
翻译
老鼠喜欢夜间偷吃粮食。有个人把粮食装入缸内,老鼠放肆的吃,而
且呼唤它的同伙跳进缸里。到了月底,粮食将要没有了,主人十分担心,
有一个人告诉他一个办法,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浮盖在水面上。到了
晚上,老鼠又来了,兴高采烈地进入,不料全部被淹死了。
寓意
这则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无难事,只怕
有心人。对付一些类似于老鼠之类的动物,不要担心老鼠的为非作歹,关
键要注意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诱鼠,让其自以为是,令
其自取灭亡。
角度思考
老鼠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无限贪欲最终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越人角度思考——告诉我们聪明人总能够善于利用对方的弱点制服对
手。
老鼠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鼠的贪婪与愚蠢。
字意
鼠好夜窃粟,好:喜欢。
且呼群类入焉,焉:于之,在这里。
是夜,是:这。
粟且尽,且:将。
且呼群类入焉,且:而且。
乃以糠易粟,易:换。
不意咸溺死,咸:都。意:意料。
鼠恣啮,恣:放肆。啮:吃
人教以术,术:方法。
有人置粟于盎,盎: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欣欣然入,然:……的样子。
主人患之:主人十分担心
乃以糠易粟:于是就用糠皮代换粮食
鸡感恩
原文
有旅者夜行值雨,遂赴友人家投宿焉。友人见不速之客,甚喜,将杀
鸡遇之。旅人怜鸡,佯言茹素。遂不杀鸡。夜宿至三更,忽闻鸡鸣甚急,
以为黄鼠狼来也,遽起逐之。俄而墙倒,适压客房。主人惊而起,以为客
毙矣,举烛而索,客乃在鸡笼旁。盖鸡感恩,促其起床也。
译文
有个旅人半夜赶路下起了雨,于是就到友人家里借住。朋友见突然有
客人来,很高兴,想要杀鸡招待他。旅人可怜鸡,假装说自己吃素,于是
主人就不杀鸡。晚上睡觉,到了三更时,客人突然听到鸡叫声很急促,认
为黄鼠狼来了,于是起来想赶走黄鼠狼。不久墙倒了,正好压向客房。主
人被惊醒,认为客人已经死了,举灯找客人,发现客人竟然在鸡笼的旁边。
大概鸡因客人不让主人杀它而感谢他,才叫他起床的。
解释
1遇:招待。
2.佯:假装;吃(r)。
3.俄而∶不久。
4.适∶恰巧。
5.乃∶竟。
6.更:半夜。
7.盖:大概。
8.逐:驱赶
9.毙:死
10.三更:半夜
11.遂:于是
12佯;假称
13.索:寻找
14.乃;竟然
词语解释
不速之客:不邀请而自到的客人。
速:邀请
启示
连一只鸡都懂得报答别人救命之恩,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要懂得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文言知识
1.速
“速”一般都解释为“迅速”,但它在文言文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要
理解为“邀请”。上文“不速之客”的意思是没邀请而自己上门的客人。
2.盖
文言文中的“盖”常用在句子的开头,作发语词。它多数情况下不需
解释,无义,有时则需根据上下文解释为“大概”、“恐怕”、“原来是”
等。上文“盖鸡感恩”中的“盖”,可理解为“大概”。
猫儿索食
原文
猫生儿,稍大①。猫儿问母:“当何所食②?”母曰:“人自教女③。”
猫儿夜至④他家,隐瓮器⑤间。有人见已⑥,而⑦相约曰:“酥乳⑧肉等,
须覆盖;鸡雏⑨高举⑩,莫⑴之食。”猫儿审⑵听,即知:鸡酥乳与肉,
皆是我食⑶也。
翻译
母猫生了只小猫,小猫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小猫问母猫:“(我)
该吃什么呢?”母猫回答说:“人类自然会教你的”。晚上,小猫到一家
人家,躲藏在瓮罐后面。听见有人在(对另一个人)说:“烧好的乳酪、
肉都要放在器皿内盖好;嫩鸡(都要)高高挂起来,不要(被猫偷)吃。”
小猫仔细地听,它立刻懂了:(原来)鸡、乳酪和肉都是自己该吃的食物。
注释
①稍大:渐渐长大。稍:渐。
②食:吃。
③女:通“汝”,你。
④至:到。
⑤瓮器:陶制的各种盛器;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⑥已:以后。
⑦而:就。
⑧酥乳:泛指各种油腻的乳制品。
⑨鸡雏:嫩鸡。
⑩举:挂。
⑴莫:不要。
⑵审:详细。
⑶食:可以吃的。
疑难解答
1“隐瓮器间”省略了介词于
2.题目“猫儿索食”中的“索”,解释为调查,探索
刘道真戏谑
原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
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
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
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译文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
嘲讽说:"女人怎么不在家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你是
大丈夫,怎么不去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刘道真与
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见一个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
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
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结果刘道真无话可说。
【注释】
丈夫:男子
尝:一次
素:白
遭乱:遇到社会动乱
妪:妇女
将:领着
并着青衣:都穿的是黑衣裳
道真无语以对:刘道真无话可说。
简介
刘道真(晋刘宝,字道真,今山东钜野人)曾因犯罪而被罚劳作。扶风王
司马骏(晋字子藏,司马懿第七子,好学至孝)...
文中"两猪共一槽"是用来讽刺“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
饭”
唐明皇赐名
原文
贺知章有高名,告老归里,明皇嘉重之。将行泣涕,上问何所欲,曰:
“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以得归乡之荣。”上曰:“为人之道莫
胜于信,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孚。”贺再拜而受命焉。久而悟之,曰:
“上何谑我也,孚乃爪下为子,岂非呼我儿为爪子也?”
译文
贺知章有显赫的名声,年老辞职,回到家乡时,唐明皇隆重地为他送行.
将要送走时唐明皇涕泪俱下,上前问贺知章有什么想要的,贺知章说:"臣有
一个男孩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希望有荣幸得陛下赐名,以此显我还乡的荣
耀。”皇上说:“做人的道理没有大于信任的,孚,也就是信任,爱卿的
儿子应该起名为孚。”贺知章再次拜谢皇上而领命。一会悟到了什么,说:
“皇上为什么戏弄我?孚字是爪下有一个子,不是叫我儿子为爪子吗?”
词语解释
1.定名:正式的名字
2.再拜:拜了两次
3.宜:应当
4.谑(xu):戏谑,取笑
5.幸:希望
6.嘉:赞扬
7.涕:流泪
8.悟:领会
句子解释
1.上问何所欲:皇上问贺知章还有什么想要的
2.为人之道莫胜于信:做人的道理没有超过诚信的了
偷鸭求骂
原文
邑西白家庄居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
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
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
“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
恶人!”卒不骂。某盗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愈。
译文
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
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
碰到就疼。这个人恐惧了,没有办法可医治。一天夜里他梦见有个人告诉
他:“你的病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只有让失主骂你,鸭毛才会脱落。”可
是邻居老人一向气量大,平常损失东西,并不会表露在脸上或嘴上。于是,
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他最怕人骂,您责骂
他也可以警告他不再来偷。”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
最终并没有骂他。这个人感到尴尬,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
才骂他,而这个人的病就痊愈了。
注释
邑(y):县城。
茸:草初生又细又软的样子。
翁:称老年人,老头儿。
诡:欺诈。
雅量: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
征于声色: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
征:这里是表现出来的意思。
声色:声音和脸色。
诡:欺诈。
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
卒:终于,到底。
窘:尴尬,为难。
良:的确。
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攘:窃取。
大惧:害怕。
寓意
这则故事至少给人两点启示: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
发觉的,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
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
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道理
一是告诫那些做贼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
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的,所以千万
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于坏人坏事一定要检
举揭发,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危害人间。只有适当的
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
何梅谷之妻
原文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佛事,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
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勿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
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
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广告的英文 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怒汝
耶?”妻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近老年,喜欢做佛事,从早上到黄昏,
一定要嘴里叫上千遍“观音菩萨”。何梅谷凭借儒学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
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他又怕被当时的读书人留
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再三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
上也喊个不停。他的妻子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吵闹呢?”何梅谷慢
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喊千
百遍,怎么会不对你生气呢?”他的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注释
(1)鄱阳: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2)垂:将近。
(3)旦:早晨。
(4)夕:黄昏。
(14)以:凭借、倚仗。
(5)之:代词,指何梅谷之妻每天念的“观音菩萨”这件事。
(6)从:听从。
(7)贻:导致。
(8)士人:读书人。
(9)贻笑士人:被读书人留下笑柄。
贻:留下
(8)辍:停止。
(9)聒噪:吵闹。
(10)耶: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11)徐:慢慢地。
(12)安得:怎么能。
(13)悟:醒悟。
文化常识
话说“儒学”儒学,儒家学说。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
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
儒学,又叫做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汉朝汉武帝时期起,
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
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
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阅读训练
1.解释:
(1)垂(2)夕(3)止之则弗从(4)贻(5)者......也(6)
须(7)辍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
何聒噪若是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4.“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中的“儒学”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3)代词: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
这件事。(4)招致。(5)(谁)是(什么)
2.观音菩萨每天被你喊上千遍,怎么能不对你感到生气呢?
(你)为什么这么吵闹呢?
3.何梅谷“进退狼狈”的原因是: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
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4.指儒家学派孔孟之学。
庸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
持剪剪去管,跪而请谢。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
不意并责我。”
译文:有个医生,自称精通外科。有一位副将从战场下来,被乱箭射
中,深入皮肉里,请这个医生来治疗。这医生手持剪子,剪掉了箭杆,跪
在地上请求奖赏。副将说:“金属箭头还在皮肉里,必须赶紧治疗。”医生
说:“取肉内的箭头是内科的事,这不能来责怪我。”
词语解释:
裨(p)将:副将
流矢:乱箭
阵:前线
延:邀请
管:箭杆
谢:报酬
膜:肌肉
句子翻译
镞在膜内须亟治:金属箭头在肌肉内必须赶快治疗。
马诉冤
原文:
刘承节奉命赴任,自浙至赣,但与一子一仆乘马而行。至贵溪,午驻
逆旅,逢数客亦投宿,刘箧中银可百两,为客所窥。诸客皆盗也。是夜盗
操杖入室。刘本从军,有臂力,挥刀断其一臂,众惧而散遁。刘促子与仆
起,速去,然于贵溪城外高冈下,又与盗遇,虽与拒斗,而寡不敌众,并
子仆死焉。所乘马踯躅于道,适主簿出,马迎之车前,屈足如拜。主簿怪
之,曰:“是必有冤诉。”遂随马行,至高冈,马伫立不前,见满地血迹。
三尸仆地,肢体尚暖。主簿督人访捕,不终日而盗悉禽。
译文:
刘承节奉命去担任官职,从浙江到江西,只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
人骑马上路。到了贵溪,中午在旅店停下马车,遇到几个客人也来投宿。
刘承节箱子中大约有一百两银子,被客人偷偷看见了。那几个客人都是强
盗,那天夜里携带着杖棒到刘承节屋子里。刘承节本来是参军的,手臂很
有力,挥起刀砍断了他一条手臂,强盗们害怕就分散逃跑了。刘承节叫醒
儿子和仆人起床,快速离去,然而在贵溪城外的高山下,又遇到了强盗,
虽然和他们反抗搏斗,然而寡不敌众,连同儿子仆人死了。所乘的马在道
路上来回走动,遇到主簿外出,马迎到他车前,弯下脚好象跪拜,人走它
又跟上来,共六七次。主簿为此感到奇怪,说:“这一定是有冤情要诉说。”
于是就派遣几个人跟着马走,到了高冈的下坡上,马站住不再前进,看到
满地血1987属什么 迹,三具尸体趴在地上,肢体还温暖。主簿派人追访搜捕,不到一
天强盗全都抓住了。
字词解释:
赴:前往。
但:只。
遁:逃。
敌:抵抗。
伫:停。
适:恰巧。
贵溪:古地名,今江西境内。
驻:停,歇。
逆旅:旅店。
踯躅(zhzh):来回走动。
主簿: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印章。
众寡不敌:同“寡不敌众”。
窥:偷看。
赣:指江西,也是江西的简称
悉:都。
楚人有担山鸡者
原文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
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
唯怅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值十倍矣。
译文
楚国一人卖山鸡,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他骗路人说:“‘是
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卖吗?”
楚国人说:“卖呀!”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
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
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
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
召去赐给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何止多了十倍。
注释
然:是的。
酬:付出。
方:正当。
宿:一夜。
咸:都。
贵:看中。
厚:重。
直:同“值”。
经宿:过了一夜。
与:给,给予。
遑:无暇,顾不上。
过:超过。
山鸡:鸟名,野鸡的一种。
弗与:不给。
宜:应该。
怅:遗憾。
惟:只。
金:银子
简评
凤凰本是传说中才有的鸟,现实中并不存在。故事中的过路人因为孤
陋寡闻,见识少,错把外形相似的山鸡当成了凤凰,并用“千金”买下,
闹出了笑话;另外,由于国人以讹传讹,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
去了解,也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
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启示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辨真伪,或用作有所奉献的自谦、自嘲之词。
唐李白《赠从弟冽》:“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另参见动物部飞
禽“楚郊凤”、动物部飞禽“楚客山鸡”。
某甲夜暴疾
原文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
“君责之亦大无道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
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
译文
某甲半夜突然发病,于是叫仆人用铁片击石取火。那一天晚上天气阴
冷,打不着火,很着急地催他,仆人生气地说:“你责备人也太没道理了,
现在天黑的跟漆一样,为什么不用火把照着我,让我找着生火的器具,然
后就很容易了。”孔文举听到后说:“责怪人也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啊。”
注释
门人:仆人
钻火:用铁片击石取火
孔文举:即孔融
暝:昏暗,幽暗
忿然:气愤的样子
君:文中指某甲
亦:也
本文意义
文中的两人都错,某甲急迫地催人取火不妥当;门人更不妥当,
考虑事情不够周全。
涸泽之蛇
原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
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
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译文
池塘干涸了,水蛇将要迁徙(xi第三声),有条小蛇对大蛇说:“你走
在前面,我跟在后头,人们看见以为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
砸死你;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人们看见就会把我当
作神君呢。”于是它们互相衔着,大蛇背着小蛇,大摇大摆地爬过大路。人
们看见,果然都躲开它们,说道:“真是神灵啊!”
理解
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仔细观察,弄清实质,以识别诡计。
成语及其解释
成语:涸泽之蛇(水蛇装神)
解释:老实人受欺负,奸诈的人玩弄手段得到好处。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首?泽涸,蛇将徙。”
解释
涸:干涸。
泽:聚水的洼地。
徙:迁徙。
负:背
神君:蛇神。
公道:大路。
避:避开。
谓:对......说。
随:跟随。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相衔:前后相接。
越:穿越。
盗牛者强辩
原文
有盗牛而被拘者,熟识者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
问:“晦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
得之耳。”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儿。”问者愕
然,原来如此。
有盗牛而被拘者,熟识者过而问曰:“女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
向在街上闲走,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拾得之耳。”问曰:“然则罪
何以至此?”复对云:“绳头还有一小小牛儿。”旁观者曰;“是盗牛者也,
咎由自取,何强辩为?”
译文
有一个偷牛而被抓住的人,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
了什么事?”他答说:“倒霉催的。”问:“倒霉怎么能自己来呢?”回答说:
“刚才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得有用,就拾起来了罢了。”
认识的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他又回答说:“绳
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问的人惊讶的样子,原来是这样。
有一个偷牛的犯人被抓了,认识他的人路过看到了就问道:“你发生了
什么事?”他答道:“倒霉催的。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有一根草绳,觉
得有用,就拾起来了。”认识的人问:“可是责罚也不至于此啊?”他回答说:
“绳的那头还有一头小牛。”旁观的人说:“就是偷牛犯就对了,咎由自取,
还狡辩什么?”
字词解释
拘:拘留,这里指抓
女:你
悔气:倒霉的运气
向:刚才
闲:随意
耳:罢了
复:又
适:刚刚
惊愕:惊讶的样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句子翻译
悔气撞出来的:倒霉催的。
然则罪何至尔: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罪过到这种地步?
于令仪诲人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
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
十千足(11)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12)去(8)。"
盗大感愧,卒(13)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
延名儒以掖之(9),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10)。
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
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
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做对不
起自己良心的事,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贫困所迫罢了。”于
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
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贫穷的厉害,晚上带着十千铜钱回去,恐怕会
被人责难的。”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
终于成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
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
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ng)厚:年长而厚道。
(3)盗:贼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1)足:足够。
(12)使:让。
(13)卒:最后,最终。
(14)物:人。
(15)既:已经。
(16)忤(w):触犯。
(17)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
(18)诘:责备,责怪。
乡人藏虱
原文
乡人某者,偶坐树下,扪得一虱,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后二三
年,复经其处,忽忆之,视孔中纸裹宛然。发而验之,虱薄如麸。置掌中
审顾之。少顷,觉掌中奇痒,而虱腹渐盈矣。置之而归。痒处核起,肿数
日,死焉。
译文
有个某姓的乡下人,偶然坐在树下,摸到一只虱子,用一小片纸包起
它,塞在树孔里之后离去。两三年后,再次经过那里,他忽然想起那虱子,
看到纸包和早先一样。取出来检验它,虱子薄得如同麸子。放在手掌里仔
细看它,一会儿,掌中奇痒,而虱子的肚腹渐渐隆起了。放下它回家。痒
的地方像个果核一样隆起,肿了几天之后,就死了。
词语解释
1.扪:摸
2.发:打开
3.验:检查
4.少倾:一会儿
5.奇:异样
6.盈:满,此指隆起
7.焉:了
8某者:有个某姓的
道理
除恶,养痈贻患。
恶有恶报.
秀才读别字
原文
一秀才嗜书,而别字良多。一日,读《水浒》。适友人造访,见而问
曰:“兄看何书?”答曰:“《水许》。”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
《水许》一书实未见”又问:“书中所载,均为何人?”曰:“有一李达。”
友人曰:"更奇也,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请问其人何样?”曰:
“手使两柄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曰:“书中更有何人?”曰:“有
和尚鱼知深,教头林仲。”友人知其别字甚多,不禁哑然失笑。——据《嘻
谈续录》改编
译文
一个秀才很喜欢读书,但错别字却很多。一天,他看《水浒》,恰逢
有朋友前来拜访,(朋友)见到后问他:“你在看什么书?”秀才回答:
“《水许》."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听说过的书很多,但《水许》这
本书确实没有见过。"朋友又问:书中所写的,大概有什么人?"秀才说:有
一个李达,手中有两把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朋友又问:书中还有什么
人?"秀才回答:"有个和尚叫鱼知深,有个教头叫林仲。"朋友知道他的错
别字很多,不禁哑然失笑。
秀才所说的别字
许——浒,李达——李逵,大爹——大斧,万夫不当之男——万夫不
当之勇,鱼知深——鲁智深,林仲——林冲。
编辑本段注释
何:什么
而:但
适:恰逢
更:还有
良:很
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之:代词,代秀才说的话
亦:也
实:确实
均:都
为:是
愕然:惊讶的样子
文言知识:
1、适。这个字有好多解释,上文“适友人造访”中的“适”,解释为
“恰逢”、“正遇”等。如“适见一鸟”,意为正巧看见一只鸟;“适中
秋,二人对饮”,意为正遇上中秋节,两人边喝酒。
2、省略。文言中省略的现象极多,主语、谓语、宾语在一定的情况下
都可以省略。上文很多“曰”前省略了主语,即“友人曰”、“秀才曰”。
不把主语写出来,有两个原因:一是读者根据上下文看得懂,二是使文字
简洁而不啰嗦。
画鬼易
原文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曰:“画孰①最难?”客曰:“犬马最难。”曰:“孰
最易?”曰:“鬼魅②最易。”曰:“何为?”曰:“夫③犬马人共知,旦暮④
见之,不易类,故难;鬼魅无形也,人皆未之见,故易也。”
译文
有个给齐王作画的人。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回答说:“狗马最
难画。”齐王问:“画什么最容易?”他回答说:“画鬼怪最容易。"齐王又问:
“为什么呢?”他答道:“因为狗马(之类的动物),人人都知道,早晚都看
见它们,不容易画得像,所以难画;因为鬼怪没有固定形态,而且人们都
没有见到过,所以容易画。”
注释
1.孰:什么。
2.鬼魅:鬼怪。
3.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4.旦暮:早晚
5.罄:显现,出现
6.魅:古人指山林里一种害人的怪物。
7.不可类之:画得像
8.易:容易
启示
胡编乱造很容易
生活中一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简单不过的事情并不都能很容易去完成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文学知识
1.孰。“孰”是个文言虚词,即相当于“什么”,又相当于“谁”。上文“画
孰最难”,意为“画什么最难”。又,“孰长孰少”,意为“谁的年龄大,谁的
年龄小”;又“无论孰是孰非,皆斥罚之”,意为“不管谁对谁错,都要受批
评处罚”。
2.主语省略。上文在“齐王曰”与“客曰”之后又出现了四个“曰”,
但都省略了发话人,这就是主语省略。因为从上下文来看,谁在发话十分
清楚,因此可以不写出来。
吹牛
原文
京师选将军,群聚以观。有人出,首如斗,足如箕,其力士也。其时
山东一人曰:“此辈未足魁伟,吾乡一巨人,立则头顶栋。”山西一人曰:“吾
乡一巨人更在上,坐则头顶梁。”既而一人曰:“此皆未之奇,吾乡有一巨
人,开口时上唇抵栋,下唇搭地。”旁有难者曰:“然则身何居乎?”众咸哂
之。
注释
栋:房屋的正梁。既而:不久。难:反驳。哂:笑。
译文
京师挑选将军,很多人聚在一起围观。有个人站出来了,头有笆
斗大,脚有簸箕大,真是大力士啊。这时,有个山东人说:“这人不算魁伟,
我家乡有个巨人,站起来头能挨住房梁。”一个山西人说:“我家乡有个人
比你的更厉害,坐着头就能挨着房梁。”不久一个人说:“这些都不算稀奇,
我家乡有个巨人,说话时,上唇挨房梁,下唇搭在地上。”旁边有人反驳他
道:“那么他站在哪儿呢?”众人都嘲笑他了。
巾帼潘将军
原文
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省大眼。至于攻阵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
装,或齐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
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译文
大眼的妻子潘氏,善于骑马射箭,亲自去军营看望杨大眼。到了打仗
狩猎的时候,大眼叫妻子潘氏穿上军装,有时一起驰骋沙场,有时一起穿
梭于树林中。等到回到营地时,一起坐在帐幕之下,和幕僚将佐一起畅谈
欢笑,当时大眼指着潘氏对人说:“这个是潘将军。”
词语解释
1.大眼:指杨大眼将军
2.鏕:马嚼子;此指骑马。
3.僚佐:同僚及助手;僚,官员
4.戎:穿
5.及:等到
6.幕:帐幕
7.或:有时
8.及:等到
擒贼
原文
周氏夫妇,以(13)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1)相谓曰:
“伺(2)周之(3)市,但(4)留其妇时,吾可攫(5)其金也。”于是
窥(6)周去。周既(7)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一犬,见之,狂吠。
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8)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
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14)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
贼色挠(9),跪而谢(10)。是时夫方(11)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12)。
译文
有一对姓周的夫妇,靠捕鱼来维持生计,每天出没于风波。一天,两个强
盗互相说:“等到姓周的丈夫去了市场,只留下他的夫人时,我们可以抢他们
的钱。”于是偷看着姓周的离开了。姓周一离开后,两个大强盗(就)拿着刀
靠近船。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看到了强盗,狂叫。周夫人听到了声音就出来
了。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胁迫她(把钱给他们),(其中一位)强盗被狗
咬住,(所以)让强盗脱不了身。周夫人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一个强
盗推入河中。一个强盗被狗咬着,非常痛。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
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这时姓周的丈夫正巧回来了,看到这幅情景,
就绑着这两个强盗去报官。
文言知识
1.说“伺”。“伺”常作等候解释。上文“伺周之市”中的“伺”,
即指等候,句意为等候姓周的去市场。成语有“伺机报复”、“伺机而动”,
其中“伺”均指等候。“窥伺”即偷偷地等候。又读c,解释为“守候”、
“服侍”。
第1个之为“的”的意思,第2个之,代词,指代它,犬。第3个之,
代词,指代她,妇人。第4个之,代词,指代他,贼。
2.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歉、认罪。上文“跪而谢”意为跪下
来认罪。
3.贼。古人说的“贼”是指强盗、抢劫犯。上文“二豪贼”指的是两
个大强盗。古人说的“盗”是指“小偷”。
注解
(1)日:每天
(2)贼:强盗
(3)伺:偷偷地等候
(4)之:即“至,到”
(5)但:只
(6)攫:抢夺
(7)窥:暗中察看
(8)既:已经
(9)畜:畜养
(10)刃:刀剑口
(11)色挠: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
(12)谢:道歉
(13)方:正巧
(14)官:官府
(15)以:以......为生
(16)故:所以
擒贼成功的原因
周氏擒贼大获成功的原因
1、周夫人的智慧和勇敢,有胆识。
2、他们家养的狗训练有素
3、周夫人的丈夫回来得及时
文言知识
谢。在文言中,“谢”多指“道歉”、“认罪”。上文“跪而谢”,
意为跪下来认罪。
道理,
遇到事情或困难要勇敢面对
吕某刺虎
原文
吕某自谓勇夫,好带刀剑,扬言万夫莫当①.一日,南山有虎驰来,一村
皆惊,闭门不敢出.吕某曰:"第一虎耳,何惧之!吾即缚之!"遂持剑而去.俄
见虎,距百步许②.虎大吼,眈眈相③向.吕则两股战栗④,顾左右无人,还⑤
走,五色无主.少顷,村民启⑥户出,见其仆⑦地,不省人事.急治之,良⑧久
乃醒.人曰:"虎安在⑨?"吕乃⑩曰:"为我所逐矣!"众人相视而嘻。
译文
有一个姓吕的人自称勇士,喜欢佩带刀剑,扬言有万夫不当之勇。一
天,南山出现猛虎,全村都很惊慌,关门不敢出来。吕某说了:“仅一只
老虎罢了,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交给我了!”于是提剑而去。不一会就见到
老虎在前面百步左右。老虎大吼一声,怒目而视。吕某两腿发抖,看左右
没有人,往回跑,六神无主。过了一会,村民们打开窗户偷偷地看,见他
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有人问:“老虎还在吗?”
吕某竟说:“被我赶跑了!”大家都互相看着大笑。
注释
①当:挡。
②许:左右。
③相:相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
④两股战栗:两腿发抖。
⑤还:返回。
⑥启:打开。
⑦仆:向前倒下。
⑧良:很。
⑨虎安在:虎在哪儿。
⑩乃:竟。
启示
吹牛的人在事实面前总会败露。
笼中鹦鹉
原文
富商有段姓者⑪,畜⑫一鹦鹉,甚慧⑬,能迎客与诵诗。段系(17)
其两翅,置⑭于雕笼。熙宁⑮六年,段忽系狱⑯。及⑰归⑱,问鹦鹉曰:
“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⑲在家有人喂饲,何其⑳乐耶!”
鹦鹉曰:“君⑴半年在狱,早已不堪⑵;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⑶?”段
大感悟,即日⑷放⑸之⑹。
字词解释
(1)者:„„的人。
(2)畜(x):养。
(3)甚慧:十分聪明。
(4)置:搁,安放。
(5)熙宁:宋神宗年号。
(6)系狱:拘禁于牢房。
(7)及:等到。
(8)归:回来。
(9)女:通“汝”,你。
(10)何其:多么。何:副词,多么。上文“何其乐耶”,意为多么
快乐。
(11)君:对对方的尊称。
(12)不堪:不能忍受。堪:忍受。
(13)言:说。
(14)即日:当天。上文“即日放之”意为当天把鹦鹉放了。
(15)放:释放,解脱。
(16)之:代词,指代“鹦鹉”。
(17)系:捆、绑
翻译
有一位姓段的富人,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欢迎客人并诵诗。
姓段的人剪短鹦鹉两只翅膀上的羽毛,把它放进雕刻精美的笼子里。宋神
宗六年,这个姓段的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牢房。等到他出狱后对鹦鹉叹道:"
我在牢房半年,身体不由自己所控制,痛苦至极。你在家里有人喂食饲养,
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
而我被你关在笼子里许多年,有什么快乐可以说呢?"姓段的人听了大有感
触和觉悟,当天就放走了鹦鹉。
启发
告诉我们,自由对动物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
乐!
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
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不可以伤害动物,要善待动物。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自由最可贵。
搔痒
原文
向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又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
中。其人勃然而怒:“知吾者妻也,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
何者?痒者,人之所自知也,他人莫知之。犹心患,人何以知之?(选自
《贤奕编》)
译文
从前有人身上痒,让他的孩子寻找痒处,三次抓而三次都不中。他又
让他的妻子寻找痒处,五次抓而五次也不中。那个人说:“妻子和孩子是最
了解我的人,为什么难于搔到我的痒处?”妻子没有回答。(那个人)就自
己伸手(搔痒),一搔,痒就停止了。为什么呢?痒的情况,人是自己知道
的,别人没法知道痒处。犹如心里忧愁,别人凭什么知道对方的忧愁呢?
注释
1.令:让,叫。
2.其子:他的儿子。
3.弗:不。
4.搔:此指“抓”。
5.亦:也。
6.难:为难。
7.引:伸。
8.绝:停止。
9.者:……的情况。
10.索:寻找。
11.向:从前。
启示
痒这种感觉,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的。自己知道才去挠,怎么会不
中呢!从中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要真正解决问题,
还得自己下功夫。
孙权喻吕蒙读书
原文:
初⑪,权⑫谓吕蒙⑬曰:"卿⑭今当涂⑮掌事⑯,不可不学!"蒙辞⑰以军中多
务⑱。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⑲为博士⑳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孰若孤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⑵。"蒙乃始就学。及⑶鲁肃过⑷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
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
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
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
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
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
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
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
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注释
⑪初:当初
⑫权: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⑬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⑭卿:古代君对臣、尊长对晚辈的爱称
⑮当涂:同“当途”,当道,当权,指掌权
⑯掌事:管事
⑰辞:推辞
⑱多务:事务多,杂事多
⑲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⑳博士:官职名称
⑴孰若孤:谁比得上我
⑵益:好处
⑶及:等到
⑷过:经过
响遏行云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行
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
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挽留,在郊外大路旁为薛谭饯行,秦青打着节拍唱
出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林木,止住了飘动的云。薛潭便道歉于是请求回
到秦青身边(继续学习唱歌),(并且)一辈子不敢说回家了。
释义
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阻住了云彩飘动,一般用来形容歌声嘹亮。
响:声音。
遏:阻止。
行云:飘动的云彩。
讴:唱歌。
穷:尽。
郊衢:郊外大路旁。
抚节:打着迷失的反义词 节拍。
悲歌:唱出雄壮的歌声。
谓:认为。
谢:道歉。
践行:用酒食为朋友或为亲人等等的人送行。
辞:告别,告辞
送行:送别。
技:本领
遂:于是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止:阻止
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
典故: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启发与借鉴:我们不应该自以为是,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王元章砍神像
原文:
绍兴王元章,元朝初年名士,所居与一神庙切近,炊缺薪,则斫神像
炊之。一邻家事神惟谨。遇元章毁像,辄刻木补之。如是者三四。然元章
家人岁无恙,而邻之妻时病。一日,召巫降神,诘神云:“彼屡毁神,神不
责;吾辄为新之,神反不我佑,何也?”巫者作怒曰:“汝不置像,像何从
而炊?”自是,其人不复补像,而庙遂废。
(选自《古今谭概》)
译文:
绍兴的王元章是元朝初年的名士,他居住在一神庙的附近,他家里做
饭缺少柴薪,他就砍神像(用来)做饭。他的一个邻家对神像很敬重,在
王元章毁像后,又用木头雕刻后修补好了缺损的部分。这样的事他做过三
四次。然而王元章的家人平安无事,而这个邻居的妻子经常生病。一日,
这个邻居召来巫师降神,责问神说:“王元章屡次毁坏神像,神像没有责
难于他;我经常修补神像,神你不但不保佑我,这是为什么?”巫婆生气地
说:“如果你不在这设置我的神像,神像怎么会被用来做饭呢?”从这以后,
这个邻居从此不再为神像修补,这座庙逐渐就荒废了。
注释:
1.绍兴:今浙江绍兴市。
2.王元章:即王冕,他字元章。
3.国初:元朝初年。
4.切:十分。
5.辄:就。
6.恙:伤害。
7.子:儿女。
8.巫:装神弄鬼的巫婆。
9.诘:责问。
10.云:说。
11.彼:他。
12.作:(脸色)改变。
13.斫:砍。
寓意:
这个笑话批判了迷信思想和讽刺神汉巫婆的荒谬;也指出有时把什么
东西复原也是在帮助其他人继续犯错,为其创造了条件。相信迷信,等于
把桎梏往自己身上套。王冕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社区标语 翁、会稽
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
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
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
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
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河,经徐州、
济南到大都(今北京市),达居庸关。数千里的远游,使他扩大了视野,开
宽了胸怀,同时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在北京,泰不
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乃只身南
归,以卖画为生。
空中楼阁
原文:
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于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慕之,即
念:吾有资,盍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翌日,工匠经地垒砖,日
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
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作下重而为第三重者?”富
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人,毋不嗤之。
译文:
以前有个有钱人,痴呆无知。到别的富贵人家,看见一栋三层楼的房
子,高大宽广庄严秀丽,心里十分羡慕,想:我有钱,为什么不盖一栋楼
呢?于是叫来工匠,告诉他们盖一栋。第二天,工匠在地上垒砌砖块,太
阳落山后就去休息。有钱人见了,十分奇怪问工匠:"想干什么?”工匠答
道:“先做底层。”有钱人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屋子。”工匠很惊
讶:“哪有不建下面的而能盖出第三层来的?”有钱人坚持自己的要求。
当时的人听说了都嘲笑他。
注释
(1)往昔:过去,从前。
(2)余:其他的,别的。
(3)高广严丽:高大,宽广,庄严,华丽。
(4)轩(xun)敞:敞亮。疏:通达,宽大。朗:明亮。
(5)渴:迫切地。仰:羡慕。渴仰,非常羡慕。
(6)即:便,就。是:这,此。
(7)彼:他,对方。
(8)云何:怎么,为何。顷来:向来,过去。
(9)解:懂,明白。不(fu):古时通“否”,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10)经地:测量地基。经,测量
(11)垒墼(j):砌砖。墼,未烧的砖坯,这里指砖。
(12)犹:还。怀:包藏,抱着。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3)何等:什么样的。
(14)固:坚持。
(15)咸:都。是言:这样说。
(16)重:层
熊与坎中人
原文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y),有大熊入,
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
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反,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
后熊子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fn)必死坎中,而熊
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
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据《搜神后记》改写)
译文
有一个人进山里射鹿,忽然他落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很多头小熊。一
会儿,有只大熊回到坑里,那人认为它一定会伤害自己。过了一会儿,大
熊把野果分给它的孩子们,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
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天早晨,母熊觅食回来,总是会分一部
分野果给他,这个人就依赖这样活了下来。后来,小熊渐渐长大了,母熊
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
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于
是他就没有死。唉,都说禽兽没有情义,然而看看这只熊,怎能说没情义
呢?(《搜神后记》改写)
注释
1、支命:活命
2、分:估计,大约
3、良久:一会儿,稍久
4、诸:几个
5、赖:依赖,依靠
6、负:背
7、馁:饿
8、啖:吃
9、须臾:一会儿
10、稍:逐渐,慢慢地
11、之:代词,他,指射鹿人
12、既:已经
13、堕;落下
14、坎:坑。
15、遂:于是、就
16、言:说
启发与借鉴
上文说的那头熊,极有人性,不仅不残害堕入坑中的猎人,还给他吃
的,最后救他出坑。英国有个叫珍妮的女孩,在非洲度过了18年,成天与
野生的熊生活在一起,考察它们的生活习惯,竟与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至于犬救人、马救人的故事,古往今来不计其数。大多数动物是不会主动
袭击人的,除非人惹怒了它。人与动物应该建立亲密共存的关系的。所以
说动物并非无情,只是人们不了解它们.
文言知识
须臾。“须臾”是个时间副词,相当于“一会儿”。上文“须臾,有
大熊入”,意为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坎内。“须臾”的同义词有“俄”、
“顷”、“旋”"未几",“既而”"俄而“等。
蛇衔草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径日伤
蛇走。田父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
古人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翻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一会儿,
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
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
字,乡里人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
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这句话)不是胡乱说的。
注释:
(1)昔:从前。
(2)值:遇到,恰好
(3)焉:那里。
(4)以:用来。
(5)验:效验。
(6)疮:伤口。
(7)《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
(8)蛇衔:指蛇衔草。
(9)竟日:终日,一整天。
(10)因:于是。
(11)顷之:一会儿。
(12)续:接上。
(13)本:原本。
(14)云:说。
(15)是:对的。
智犬破案
原文: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
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见五六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
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
盖犬亦有智也。
译文:
距离杭州一百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香火很旺盛。一天
晚上,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入庙内。狗大叫起来,一僧人醒了,(发现了那
个小偷)。于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头,僧人倒在地上,死了。于是小偷抢
劫完财物后逃走了。第二天,有两个小僧人进入房间,看见了那位僧人的
尸体,非常惊讶。于是到官府报案,那只狗也和他们一起去了。路上经过
一个酒馆,看见五六个酒徒在喝酒狂欢。狗停止脚步不向前走,僧人(对
此)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狗跳进酒馆,咬住其中的一个酒徒不放。僧人
怀疑他是小偷,便绑起来送到官府。官吏审问后,果然是他。原来狗也是
有智慧的啊!
词解:
1.去:距离。
2.许:左右。(的地方)
3.刹(ch):寺庙。
4.颇:很。
5.盗:古代盗是小偷,贼是强盗。
6.逾:翻越。
7.觉:醒来。
8.遂:于是,就。
9.亡:逃跑。
10.诣:到......去。
11.从:跟从,跟随。
12.肆:店。
13.怪:对感到奇怪。
14.啮:咬。
15.置:放。
16.盖:大概。
17.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8.疑:对...感到怀疑。
19.翌(y)日:第二天。
20.俄而:一会儿.
21.徒:酒徒.
22.越;抢劫[1]
文言知识:
“逾”指“越”。上文“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个小偷翻越墙头进
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为年龄
超过了六十岁。
智犬表现:
一.智犬是警觉,能够及时发现小偷,提醒僧人注意;
二.智犬是记忆,在第二天可以准确的从5、6个人里面发现小偷。
狗有思维能力,能够把这两点做的很多,可谓其智了!
也充分的说明了狗的嗅觉,在满身酒气的5、6个人中找到小偷。
神针道人
原文
凌云①北游太山②,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
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曰:“此人毒气
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
译文
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
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
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
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
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罢了。”
于是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注释
太山:泰山
值:正好
垂:即将
生:恢复生机
然:是的,是这样
股:大腿
苏:苏醒
授:传授
汝:你
耳:罢了
注解
①凌云:人名②太山:既泰山
例句
云嗟叹久之: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
汝欲生之乎:你是想把他救活吗?
杨务廉有巧思
原文
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持一碗,自能行乞。碗
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余其作声,施者日
盈数千。
译文
《朝野佥载》的原文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尝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
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
省日盈数千矣。(出自《朝野佥载》)。
译文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
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
己说声:“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争抢着观赏这位木僧机器人。都想听
听木僧人发声说话,于是争着往木碗里放钱。一天下来,这位木僧机器人
可以行乞到好几千文钱。
注释
1、选自唐张鷟《朝野佥载》。
2、将作:官名,掌管修建宗庙、宫室等土木工程。
3、常:通“尝”。
4、沁州:地名,在今山西省沁源县。
5、布施:本是佛教语,意思是把财物、法度、无畏施舍於人。后来一
般指以财物施舍於人。
6、尝:曾经
7、欲:想
8、执:拿
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
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
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
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蛙。黾、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蝇)
5恒:一直、持久,常常
6敝:破烂。
7然而不听: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然,这样。
8观:看,看到。
9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恒,常常。鸣,啼叫。在黎明
按时啼叫。
10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11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12擗(p):同“敝”,困、疲劳。
13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
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习题和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一直、持久)②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译: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2.说话要看准时机。
(4)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是: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中心思想
道理:唯其言之时也。
分析:墨子就“多言有益乎?”这个问题,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手法,
说明了一个道理: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
破。诵读时按图“多言有益乎?”这一问题,从对比的两个方面去理解,得
出“唯其言之时也”的道理。
作者简介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鲁阳人。墨子是
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确的。
盲子道涸溪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
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
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
杆,眉心有竖纹 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估计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
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
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
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
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注释
⒈楯:栏杆上的横木。
⒉第:只要
⒊哂[shn]:嘲笑
⒋涸:水干
⒌自分:料想
⒍沈:通“沉”,沉溺,拘泥
⒎道:走,走过。
⒏省:醒悟。
⒐怖:害怕。
⒑坠:掉。
⒒蚤:通“早”。
12.惫:疲乏
13.矜严:矜持自负
14固:辛苦
启示
①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②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
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内容理解
对“盲子”来说,桥下可能是深渊,可能是激流,桥有多高,水有多
深、多宽、多急,这些他一无所知,而且因为眼盲在他坠下之前也永远不
可能知道。然而,与其说盲子是因为对桥下一无所知而恐惧,不如说他是
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盲子到底还是害怕“死”这一事物本身
在文中有两个通假字:
(1)“已”同“矣”
(2)“蚤”同“早”
瞎子触象
原文: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⑪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
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⑫根;触其耳者,言如
箕⑬;触其脚者,言如臼⑭;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⑮;
触其尾者,言如绳。
译文:
有一个国王告诉大臣:“你牵一头象展示给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所
以不能用“给人看”的义项,但一般为这种解释)。”这时盲人们(正在)
各自用手去触摸。(这时)国王召问盲人们:“你们所摸到的象像什么?”摸
到象牙的盲人说象的体形像萝卜的根;摸到象的耳朵的盲人说象像簸箕;摸
到象脚的盲人说象像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象背的盲人说象像床;摸到象腹
部的盲人说象像大水缸;摸到象尾的盲人说象像麻绳。
词解:
⑪示:给人看。
⑫萝菔:萝卜。
⑬箕:簸箕,一种农业用具。
⑭臼:指舂米用的石臼。
⑮瓮:一种大口的盛水或酒的器具。
解释成语:
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近义词:盲人摸象
木刻钟馗
原文
宋庆历⑪中⑫,有一术士⑬,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⑭,高
三尺许⑮,右手持⑯铁简。以香饵⑰置⑱钟馗左手中,鼠缘⑲手取食,则
左手扼⑳鼠,右手以简毙之。
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
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
沿着手爬上去吃,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
注释
⑪庆历:宋仁宗年号
⑫中:期间
⑬术士:有法术的人
⑭钟馗(ku):传说中能捉鬼的人
⑮许:左右
⑯持:拿着
⑰饵:诱饵
⑱置:放
⑲缘:顺着„往上爬
⑳扼:用力抓住或掐住
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商鞅令(1)既(2)具(3)未布,恐(4)民之不信己,乃(5)立三
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募(6)民有能徒(7)置(8)北门者予十金(9)。
民怪(10)之,莫敢徙。复(11)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
辄(12)予(13)五十金,以(14)明不欺(15)。卒(16)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
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选自《史
记商君列传》)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
(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
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
“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
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
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
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
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
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
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
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
论法令的是非。
注释
(1)令:指变法的命令
(2)既:已经
(3)具:完备
(4)恐:恐怕,担心
(5)乃:于是
(6)募:广泛征求
(7)徙:搬放
(8)置:到
(9)金:古代货币单位(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
十金即一千两)
(10)怪:(形作意动)以...为怪
(11)复:又
(12)辄[zh]:就
(13)予:给予
(14)以:用来
(15)欺:欺骗
(16)卒:终于,最终
《史记》简介
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
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
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
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
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相关习题及答案
一.解释字词
1既(已经)2徙(搬;迁徙)3予(给予)4辄(就)5以(用
来)
二.翻译句子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3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三.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信,行必果”。
文言知识
释“卒”
1、名词解释“步兵”,《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
后泛指士兵,如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解释“末尾,结局”,如《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
人乎!”
3、名词解释“终止,尽,完毕”,如《韩非子解老》:“人始于
生而卒于死。”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4、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统称,如《资治通鉴》:“初,鲁肃
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5,、副词解释“终究,终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
廷见相如。”“卒相与欢。”
6、通“猝”(通假字):突然,仓猝。
上文相当于“终于,最终。”
启示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
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
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
任。
阿柴折箭
原文
吐谷浑阿柴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
慕利延,使折之。利延折之;又取十九支箭使折之。利延不能折易折,众
则难摧。阿柴喻之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同心,社稷
可固。”言毕而卒。
译文
吐谷浑的首领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将要病逝时,命令他所有的儿子
每个人贡献一支箭。拿出一支箭给他的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这支箭,慕
利延折断了它;阿柴又拿十九支箭让慕利延折断它们。慕利延不能容易地
把箭折断。阿柴告诉他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
以折断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说完后他就死
了。
注释
1.吐谷浑:我国古代吐谷浑部落的首领
2.授:授给,给予。
3.喻:告诉。
4.奉:给。
5.汝曹:你们。
6.摧:折。
7.戮力:尽力。戮,l。
8.社稷:j,国家。
9使:让。
启示:
后人用“阿柴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聚集在一起,
要想折断它们就困难了。
阐发与应用
⒈团结就是力量。阿柴教育儿子们他死后要协力同心,使国家稳固。
这本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他用既形象又极实在的说法说明了。我国古话
有“众志成城”,意为只要团结一致,就能筑起牢不可破的城墙。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社稷”原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与谷神。在古人看来,人类如
果没有土地,就无立足之处;没有稷(j,五谷),便无法生存,因此要按
时祭土地神和稷神。以后便做国家的代称。上文“社稷可固”,意为国家可
巩固。
3.人称复数。在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一般无单复数之分,但有时也用
“等”、“曹”、“属”等表示复数。如上文“汝等”、“汝曹”,均指你们。
承宫拾薪苦学
原文: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
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
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给所有的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
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
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
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
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
柴,吃苦受累,几十年里,于是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注释:
少孤:年幼失去父亲
为:替,给
豕:猪
授:传授;教授
诸:所有
承宫:东汉人
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薪:柴。
执苦:干苦活。
明:精通。
庐:房前。
辍:停止
遂:于是
蔡侯纸
原文
《后汉书蔡伦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
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合同、文书等凭证)
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
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设想)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
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元兴是汉和帝的年号),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翻译
蔡伦字敬仲,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
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
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
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
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
(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
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牧竖拾金
原文
有牧竖,敝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牧亦善.一日,
拾遗金一饼,内衣领中.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
累也
译文
有个牧童,衣服破烂、头发蓬乱、光着脚,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
欢快地唱着歌,内心十分舒适,放牧得也好。有天捡到了别人遗失的一块
金子,就放进了自己的衣领里。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常有跑
了的,心里总怕把金子弄丢,这都是金子害的。
词语解释:
敝:破
讴(ou):唱歌
内(na):通“纳”,放进,放入。
自是:从此
逸:逃失,失去。
解释句子:
意惬甚:内心十分舒适,(十分满足)
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心里担忧失去金子,这是被金子所牵累
的。
解铃系铃
释义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
出处明瞿汝稷《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豪逸,不事事。
众易之。法眼独器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
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
译文
金陵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性情豪放、不拘束,不肯做事情,众人
就想撤换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戴了
一个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无言以对。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
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
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说:“你们(这些)晚辈是不能小看他
的”。
词解
1.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市。
2.禅师:对僧人的尊称.
3.不事事:无所事事.
4.法眼:僧人名。
5.师:指法灯禅师。
6.渠:他(清凉泰钦法灯禅师)
7.易:撤换
示例: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我不妨和他见了面,窥察他的
神气语意,如果事由他起,则系铃解铃,原须一人。”
认“真”
原文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
父倚门观书,执子戢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
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子未达,通也当
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
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
且不得吞矣."
——陆灼《艾子后语》
译文
艾子到郊外出游,弟子通子、执子二人跟随着他(艾子)。艾子感到很
渴,便派执子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
子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
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执子说:“这是‘真’字。”老者听了很生
气,不给他。执子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子没有达到要求,还
是让通子去吧.”通子见了老者,老者又照前次那样问他。通子说:“这是
‘直’、‘八’两个字。”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水浆拿出来
给了他(通子)。(通子将水浆给艾子)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
子真是聪明!如果还像执子那样‘认真’,一勺水我也喝不上!”
——陆灼《艾子后语》
注释
⒈弟子:学生。
⒉从:跟从。
⒊使:假使
⒋乞:讨要。
⒌倚:背对着。
⒍老父:老人。
⒎馈:送。
⒏与:给。
⒐达:变通。
⒑示:给„„看。
⒒使:派
12且:将。
道理
太“认真”就会偏向固执。
地震
原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
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
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③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
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
逾④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
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
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
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⑤可
笑!
【注释】
①客:客居。②俄而:不久。③趋:快走。④逾:超过。⑤一何:多么。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
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
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大家相互
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
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
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
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
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
某家的楼台由西到北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这真
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多忧者
原文
沈屯子谐友入市,闻谈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
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
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
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益
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译文
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
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
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
“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病家里
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
竹竿去集市上卖,他心中暗想:“竹竿梢头非常锐利,街上行人这么多,
一定会有人被戳着剐着的,这该如何是好?”回到家后,他的病竟又加重
了许多。
穿井得一人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
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
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
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
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
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
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注释
(1)氏:姓。
(2)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汲:音j,从井里
打水。
(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
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
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
(11)对:回答。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
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
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不识自家
原文
曩⑪有愚者,常于户外悬⑫履⑬为志⑭。一日出户,及⑮午,忽暴⑯
雨。其妻收履。至薄暮⑰,愚者归,不见履,讶⑱曰:“吾家徙⑲乎?”
徘徊不进。妻见而怪之,曰:“是⑳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
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⑴吾?”愚者审视⑵之,乃悟。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
等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
愚蠢的人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来回走动
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
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连我都
不认识了吗?”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注释
⑪曩:从前。
⑫悬:悬挂。
⑬履:鞋。
⑭志:标记。
⑮及:等到。
⑯暴:又猛又急的。
⑰薄暮:傍晚。
⑱讶:惊讶。
⑲徙:搬迁。
⑳是:这。
⑴识:认识。
⑵审视:仔细看。
启示
“不识自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条,墨守成规。要
灵活多变,善于变通,而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
人。
讽刺人的语句
1.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2.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3.愚者审视之,乃悟。
4.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两瞽
原文
新市有齐瞽①者,行乞衢中,人弗避道,辄忿骂曰:“汝眼瞎耶?”
市人以其瞽,多不较。嗣有梁瞽者,性尤戾,亦行乞衢中。遭之,相触而
踬②。梁瞽故不知彼亦瞽也,乃起亦忿骂曰:“汝眼亦瞎耶?”两瞽相诟。
市人讪之。噫!己罔人亦罔,诘难无已者,何以异于是?
解释
瞽:眼睛瞎
踬:绊倒
嗣:接着、后来
衢:大路
弗:副词,不
辄:总是
戾:凶暴,猛烈
触:碰撞
诟:骂
以:因为
讪:讥笑
较:计较
译文
新市上有个从齐国来的盲人,在大街上乞讨,如果有人不给他让路,
他就气愤地骂人家:“你眼瞎呀!”集市上的人因为他是盲人,大多都不
跟他计较。恰好有个大梁的瞎子,性格很暴躁,也在大街上乞讨。两人相
遇了,碰在一起都跌倒了。梁国的瞎子不知道对方也是瞎子,于是爬起来
气愤地骂:“你也眼瞎啊!”两个瞎子大声互相责骂。集市上的人都嘲笑
他们。唉!自己糊涂,对方也糊涂,而那些不停责问他人的人,和这两个
瞎子有什么不同?
中心句
噫!己罔人亦罔,诘难无已者,何以异于是?
莽汉断棘
版本(1)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
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
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
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
未斩断,人已不堪。”
版本(2)
终南之山有棘满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
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撩起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熟
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君子曰:“斯
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
翻译1
.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它的)主干柔软刺很密,碰上它
的人总是被缠上无法解脱。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
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
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
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勾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
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
断,人己经不能忍受了。
翻译2
终南山有一条小路布满荆棘,它的主干柔软而且刺很密集,碰到它的
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没受伤就不会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
条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神色,想一段路一段路地砍断它们。谁知
道左边用手砍断了它,右边的手臂就被钩住了,下边的裙子被钩住了,上
面的袖子也被钩住了,已经十分疲惫了。君子说:“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
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
荆棘不能去除?”
文言知识
说“辈”。文言中的“辈”,大多作人称多数用。上文“汝辈”,即
你们。如说“吾辈”、“若辈”,即我们、你们。如“吾辈乃非常人也”,
意为我们是不平常的人。成语“人才辈出”指人才一批一批地涌现出来。
文言中表示人称多数的词还有“属”,如“汝属”,即你们;“吾属”即
我们。“径”与“道”。“道”一般指较宽的路;“径”指小路。上文“有
棘满径”意为小路上长满了荆棘。成语“曲径通幽”意为曲曲折折的小路
通向幽雅的境地。又,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
家。"山上的石路称“径”,十分确当。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苦作舟。”
加点字和句子翻译
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
胶结:粘住。
曳(y):拉住。
迂:绕开
艾(y):砍,割。
不堪:不能忍受。
哂(shn):嘲笑。
径:小路
骨:主干
恒:持久,此指“总是”
已:停止
孰:谁
苟:如果
本:根
节节:一段一段。
径:路
咸:都
遂:于是,就
堪:能忍受
惫:疲惫,精疲力竭
咸迂其途避之:都绕道避开它(那条布满荆棘的路)
一人义形于色:有个人脸上露出正义的表情
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
去: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
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能去除
启发与借鉴
一时的冲动加盲目的蛮干,最终只会自讨苦吃!
(做事之前要考虑后果,不能莽撞,否则会自食其果!)
解决问题,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它的根源,而不是鲁莽行事,这
样只会上当受骗。
宾卑聚自杀
原文
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士,新素履,墨剑囊。从而斥之,
唾其面。宾卑聚寤(寤w,睡醒),徒梦也,终夜坐自不快。明白,召其
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
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朝与其友俱立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
译文
齐庄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武士名叫宾卑聚,梦见一个强壮的男子,
穿着白色的鞋子,黑色的剑鞘,跟着自己叱责,往自己脸上吐唾沫,惊慌
地醒来,只不过一个梦啊。(他却)整夜坐着很不开心。第二天叫来他的
朋友对他说:“我从小好胜,(到如今)六十岁了还没有过挫败受辱的。
昨夜受辱,我要找到个样子的人,希望找到了就好,找不到就只有死了。”
每天清早和他的朋友站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三天没找到,回去自杀了。
注释
宾卑聚:人名。
壮士:本作“壮子”,今从《太平御览》引文改。
白冠:白绢做的帽子。
衢(q?):四通八达的道路。
却:退。
从:跟随
斥:骂
惕然:惶恐
寤(w?):醒
徒:只是
快:舒服
少:小时候
且:将近
索:搜寻
却:只
殁(m):死
却(que四声)即“却”,一作“退”。
剑室:指剑囊。
素履:白色生绢做的鞋。
齐之好勇者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它告诫人们做人要做
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要把“鲁莽”和“愚蠢”当成“勇敢”,否则会闹出笑
话,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盍
相饮乎?”饮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
尚胡求肉为?”于是具染已,因抽刀割己肉而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
若无勇。
解释:
齐国有两个好勇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
路上不期而遇。一人说:“难得见面,我们去喝酒吧?”酒喝了几杯后,住
在城东的说:“姑且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身上
有肉,我身上有肉,为什么还要找肉呢?”于是准备了酱料之后,两人便
拔出刀来,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死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
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字词解释:
卒:同“猝”。
卒然:突然。
数行:指倒了好几次酒。
革:更,再。
染:豉酱之类。
具:准备
啖:吃
盍:何不
子:你
姑:姑且
居:住;外城,此指城
郭:你
已:„„之后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2:3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805177394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畏鬼致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畏鬼致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