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理解

更新时间:2023-03-26 11:48:48 阅读: 评论:0

怎么格式化手机-一岁半宝宝食谱

中考阅读理解
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三阶魔方教程图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

一、阅读理解训练题

1.(2020泰州)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①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

有偏差,渴望不劳而获。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

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动中真正

把“小我”融入“大我”。

②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青少年能够体

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从而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劳

动精神;能够历练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③开展好劳动教育,教师、家长要首先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引导青少年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

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④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

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吸纳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劳动规范

等相关内容,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做足准备。

⑤青少年为自己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为国家“种”下什么样的未来。广大青少年只要肯

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

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张乃芳)

(1)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本文第一段划线句有哪些作用?

(3)青少年应该为自己埋下哪些种子?请结合本文②~④段简要回答。

【分析】本文开篇指出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

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渴望不劳而获。引出中心论点: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

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劳动中真正把“小我”融入“大我”。接着第二至四段,分别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及

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思

维等多方面内容。最后一段,再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得出“广大青少年只要肯学肯干肯

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

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的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拟写文章的标题的能力。

一般标题有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的作用。所以根据

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论述青少年的劳动教育。

(2)考本题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根据第一段第二句的内容可知,画线句的作用是引发议论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现实

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有偏

差,渴望不劳而获”,才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抓住文章关键的句子作答,如:“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

值。”“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开展好劳动教育,教

师、家长要首先认同劳动的价值,抱有对劳动的热爱,言行一致地崇尚劳动、尊重劳

动。”“数字时代,如何构建青少年的核心劳动素养,涉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习

惯、劳动思维等多方面内容”等。

【点评】议论文的首段常有引出论题划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分论据证明论点的作

用。

2.(2021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稻谷来到了春天

帕蒂古丽

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

悦。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

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

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

说。

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

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雪一尺多厚,要一锹一锹把雪铲成维,再运到稻地外面去。等手推车推出去的雪在稻

地四周围起冰雪长城,脚下的稻谷才从雪缝中戳出了一根根尖细的稻芒。就这样,大雪从

人们手里抢夺去的宝藏,又被人们抢夺了回来,尽管只抢夺了一部分,至少人们没有完全

输给这场大雪。

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

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

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

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焐,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

战。

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

谷。

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

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

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

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

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

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甲】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

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眼见着路边的杨树返青。河沿的柳树吐出苍绿的芽苞,结冰的渠沟在晴天里变得水汪

汪的,春天的味道慢慢地从冰融雪消的田野上升腾起来。

【乙】清早,布谷的鸣叫从河坝那边飞过来,“布谷、布谷”的声音在窗户上、屋檐上飞

来撞去。这声音撞到谁家,谁家就像得着了神谕似的,打开仓房,开始清理农具和闲放了

一冬的马车和驴车。

爹爹修整好拉犁锌的绳索,把它套在老牛身上,起早贪黑到稻谷地里犁了三天地,他

说,这片地去年吃下了那许多粮食,肥得流油,今年根本不用上肥料了。

我们把稻谷从大炕上扫起来,堆到场院里,爹爹给马套上了石碾子。马拉着石碾子在

场院里撒了大半天的欢,那些连着稻秸秆的稻谷,舒服地躺在碾子下面打滚。我们在被爹

爹的铁叉叉到了一边的干净的稻秸秆上打滚,就像在铺了新褥子的大炕上打滚。

我们把妈妈扬好了的稻谷,用木锨和簸箕铲进大麻袋里,抬到了车上。爹把驴车赶上

了高高的大梁坡,我和弟弟妹妹坐在摞得高高的麻袋上,村庄一下子变得很矮很矮。我们

被装满稻种的大麻袋托在半空中,天上软绵绵的云、地上暖洋洋的风,向着我们扑过来。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

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返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

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

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爹爹将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

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

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丙】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

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

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

字。

①→②村民刨稻谷→③→④

(2)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

大,侧面表现灾难面前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B.“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

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C.文章写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杨柳吐绿、渠沟水汪汪、布谷鸟鸣

叫等情景,多角度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D.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又简笔勾勒“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

景,一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文章主旨表达。

(3)文中“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这一

句,与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4)在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5)朗读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把“稻谷来到了春天”读成“稻谷等到了春天”,老师向他指

出错误,这个同学说两者意思差不多。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分析】文章主要写了稻谷被大雪覆盖后,人们刨稻子、在自家炕上焐稻子、春天来了晒

稻子,及时播种稻子,用“稻谷来到了春天”表现人救灾“积极”,突出人们对春天已来

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也肯定了大梁坡人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和概括。通读全文,可知“村民刨稻谷”是第3、4段内

容,因此第①空应该概括第1、2段内容,从“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

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可以概括出:大雪埋稻谷;第5﹣10段写了

把稻谷搬回家后,家里的做法,从“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

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可以概括出第②空为:全家焐稻谷;第11﹣21段写春天

来后村庄的景象和“我”家的活动,从“爹爹修整好拉犁铧的绳索,把它套在老牛身上,

起早贪黑到稻谷地里犁了三天地”“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

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可以概括为第③空:爹爹播稻种。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手法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

都打着战”有凉气,父亲说话牙齿大战,是因为我们身下就是被雪埋过的稻子,加热后,

水汽全部蒸腾上来,并非突出“冬天之冷”,B项分析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阅读比较。解答时要从题干中找出提示:“异曲同工之妙”,提示作答时分

析两个句子的不同和相同点。先结合内容分析两个句子:文中“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

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交代弟弟在冬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生了,一

个新生命诞生了,暗示春天将到,灾后也有新的希望,这一处通过实写表达对春天、对新

生的希望;朱自清的《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将春天比作刚出生的娃娃,属虚

写,借新生的娃娃突出春天“新”,充满希望的特点,最后总结:因此两者虽然写法不

同,一实一虚,但是都表达了作者对“新生”的希望。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甲句:从“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

羊皮袄”可知该句使用拟人手法,将大地人格化;接着分析效果::地解开羊蹄印上的黑

扣,脱去雪做的皮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梁坡冰雪消融,冬去春来的景象;从“漫漫长

冬”“一点点露出春色”可以看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乙句:该句无修辞手法,可从词语

运用角度进行分析。“布谷的鸣叫从河坝那边飞过来”“声音在窗户上、屋檐上飞来撞去

“中的“飞、飞来撞去”用得形象,突出了布谷鸟叫声的杂乱、热闹和力度;鸟的叫声

“布谷,布谷”也提醒人们春天到了,该忙碌起来了,预示了春天里村庄充满生机活力和

希望。丙句:“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是比喻,“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

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是想象,运用比喻和想象写出了大梁坡长满稻苗的

场景,“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用诗意化的语言写出爹爹满怀希望,对未来充满

期待。

(5)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解答时先解释词语意思,对比两个词语的区别或侧重点,分析表

达效果。“等到”是被动等待,“来到”是主动来到的。文章主要写了稻谷被大雪覆盖

后,人们刨稻子、在自家炕上焐稻子、春天来了晒稻子,及时播种稻子,用“稻谷来到了

春天”表现人救灾“积极”,突出人们对春天已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也肯定了大梁坡人

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用“等到“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答案:

(1)大雪埋稻谷;全家焐稻谷;爹爹播稻种

(2)B

(3)前者实写“弟弟”在冬末降生,暗指春天将至并带来灾后新生的希望;后者虚写,以

“刚落地的娃娃”喻指春天如新生命的开始,充满希望。两者写法不同,但都巧妙表达了

对“新生”的希望。

(4)[甲]把雪上的羊蹄印比作黑色纽扣,把覆盖大地的雪比作白羊皮袄;把雪渐渐融化比

拟为解开纽扣,慢慢脱去白羊皮袄,生动形象地表现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了大梁坡人对

春天的期待。

[乙]“飞来撞去”抓住声音传播的特点。再现布谷鸟叫声的杂乱,热闹和力度;布谷声

声,意蕴丰富,提醒人们春天已至勿失农时,预示春天的大梁坡充满活力与希望。

[丙]比喻贴切。想像合理:将爹爹的眼睛喻为水田,进而想像绿色稻苗盖满大梁坡的情

景;化用诗句,推陈出新:不说“春风吹绿”而说春风被爹爹“眼光染绿”。表现了爹爹

对美好未来的迫切期待。

(5)不同意。“等到”是被动的“来到”是积极主动的;写稻谷“积极”是写人救灾“积

极”;写“稻谷来到了春天”更能表现人们对春天已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更是对大梁坡

人精神的肯定,“等到”没有这样的效果。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组织生活会材料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

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3.(2021南京)杂志阅读。

图图和你读到学校科技社团编辑的杂志,被其中一个版面吸引,认真研读起来。

探测暗物质

18世纪末,开尔文指出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暗体。1906年,庞加莱首次使用“暗物

质”这一说法。之后天文学的各种观测数据和结果都表明暗物质存在于宇宙,但科学家至

今未能“捕捉”到它。

寻找暗物质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大型高能对撞机去对撞产生暗物质粒

子,再进行探测。第二种是在极深地下实验室中用探测器寻找暗物质粒子。第三种是发射

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

宇宙射线,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注]WIMP指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这种粒子是暗物质粒子重要的候选者。

中国暗物质“捕手”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8年10月建成,通过加速粒子使其对撞,模拟宇宙早期环

境,打出新粒子,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这种方法对对撞机的能量要求极高。2013

年,我国科学家率先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虽还无法证实是暗物质

粒子,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2010年,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中国实

验组采用探测器“熊猫”直接探测来自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和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

号。目前已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新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超越了国外同类研究。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

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已获得世

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提高探测器的灵敏

度,以期第一个发现暗物质。中国正后来居上,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力量。

(根据《大国重器》《极简天文课》等改编)

(1)你和图图梳理中国暗物质探测成果。你根据杂志内容填空,完成表格。

中国暗物质“捕手”探测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①

②发表了若干重要的暗物质探测结果,其最

新成果国际领先。

“悟空”号探测卫星③

(2)图图问:“‘悟空’号的探测属于图中哪种探测路径呢?”你给他作了解释。

(3)图图认为“悟空”这个名字既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又有巧借孙悟空“火眼金睛”观

测宇宙之妙。你受此启发,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了一个名字,并告知图图自己取

名的巧思。你取的名字:,取名的巧思:。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暗物质,然后说明了探测暗物质的途径和我国探测

暗物质的成就。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从“2013年,我国科学家率先在北京正负电

子对撞机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虽还无法证实是暗物质粒子,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了

这个发现”“2010年,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建成,中国实验组采用探测器‘熊猫’直接探

测来自宇宙空间的暗物质粒子和原子核碰撞所产生的信号”“2015年发射升空的‘悟空’

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就采

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已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进行提取概

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结合文段内容“第三种是发射空间望远镜测量宇宙射线中的

电子能谱。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空间望远镜捕捉这

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在”,再观察图表可知,暗物质粒子碰撞后会

产生高能粒子,如伽马射线、正负电子、中微子等。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

空”号,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能采集高能宇宙射线,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

宇宙射线能谱,据此分析可知,属于第三种探测路径:间接探测。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仿照“悟空”号的探测器名字的寓意,给“北京正负电子对

撞机”取名字,我们可以选取名著中的人物姓名,名字字面意思包含“捕手”功能,人物

技能符合“捕手”技能。例如“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具

有“捕手”技能,同时“冲”字也能体现正负电子对撞冲击的意思。

答案:

(1)①发现一种新粒子,虽无法证实,但国际物理学界高度评价该发现②“熊猫”探测

器③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④采集高能宇宙射线,获得

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

(2)属于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会产生大量独特的高能宇宙射线,如伽马射

线、正负电子、中微子等。空间望远镜捕捉这种射线,测量其电子能谱,证明暗物质的存

在。而“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是我国首个空间望远镜,所以属于

间接探测。

(3)示例:林冲“冲”寓意对撞冲击,又取林冲有勇有谋,是暗物质的“捕手”之意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

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

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

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

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4.(2021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

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

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

会同时出现。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

等号。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

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

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

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

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比第六

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面对劳动年

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

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以上。

B.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

能完全画等号。

C.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

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D.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

势将逐步显现。

(2)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哪些信息?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分析】本题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材料阅读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

比对能力,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能力。

【解答】(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

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材料三可知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不是劳动力人口数

量。

故选:C。

(2)解答本题需要将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并且要有条理。观察饼状图数据可知,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0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44个百分点,说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

增加,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19—59岁人口有894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

63.35%,说明我国劳动人口仍占比最大。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人口数量的

17.95%。说明二孩政策使我国0—14岁人口得到增长。综上可知我国人口构成比较合理。

(3)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回答。根据“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

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可采取

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根据“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

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

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可采取提高人口素

质和受教育程度,调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办法。根据“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

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可采取调整经济结构

的办法。

答案:

(1)C

(2)①我国60岁以上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②我国劳动人口数字下

降,劳动人口规模仍占比最大。③(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促使)我国0﹣14岁人口增加。④

我国人口构成比较合理。

(3)①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②提高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③调整经济结构。④充分利

用劳动力资源。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

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5.(2020徐州)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红朵百合

罗瑞花

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

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这

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

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我惊喜地发现这四个花苞两大两

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

短小,刚打苞。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

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

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

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

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

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改完学生考卷已是晚上零点,家人都睡了。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发现茶几上的百

合竟然也没睡,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爱人说他关灯的时

候还没见它开啊。噢,我的百合,你是等客厅的灯关了后才开的吗?你是害羞吗?我欣喜

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

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苞也鉚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

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是谁在吹呢?应该是百合自身的生命力吧。即使今天被老妇人卖

了,被我移栽了,也阻挡不了它的蓬勃,花的开放是没有理由的,它只为开放。

我想起“夜惜衰红把火看”的白居易,想起“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苏轼,还有那个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在这

静谧的夜里,花朵绽放得更肆意了,每个花蕊都带上了黄粉,那朵将开未开的花又吹大了

点,花瓣没先前那样黏得紧了,有一处已松开,看来,今晚,它是一定要开的了。另外的

两个花苞也像两根小蜡烛一样向上挺起,焕发着生命力。

早晨醒来,我直奔百合。呀,第二个红朵真的开了,和第一朵仿佛双胞胎一样,开在

花托的两边。我兴奋地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

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

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

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

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

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1)请简要概括全文的内容。

(2)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品析语言。

①在一片嫩绿里,竟然

..

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从

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

称的花苞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从修辞手

法的角度)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引用诗文的作用。

(5)你对文末“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

刚刚开始呢”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分析】本文写“我”在菜摊处意外发现红朵百合,憧憬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买了回家;

晚上,百合开放,“我”兴奋、欣喜;次日,“我”由百合花的次第开放有所感悟,想到

人要像花一样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作答。本文主

要人物是“我”,事件是买回红朵百合及百合开放的过程,“我”的心情也随着百合的开

放而愉悦。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梳理人物情感脉络的能力。仔细读文,提取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概

括。由“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

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

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可得出: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

合。由“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可得

出: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由“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至于另一枝,不着

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可得出:最后安静下来。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能力。第①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语境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情

感。“竟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这里指“我”发现一片菜蔬苗中有花时感到惊

喜。第②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它开得那样热烈”是拟人手法,“完全绽放成了一个

巨大的喇叭”“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是比喻手法,比喻和拟人具有生动形象的

表达效果,写的是花朵开放时的形状和蓬勃的生命力。

(4)本题考查引用诗文的作用。引用诗文通常能增加文采,丰富文章内容。此处结合“不

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可知,写出花开使人没有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

开放时的愉悦心情。可据此回答。

(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进行分析,尤其注意上下

文内容。由“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

己生命的春天”可见,红朵百合遵从规律,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作者由此受

到启发,“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人也要像花一样,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

生。“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悟。

答案:

(1)“我”买回红朵百合和它的开放以及“我”的感受。

(2)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最

后安静下来。

(3)①“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这里表明红朵百合的获得具有偶然性,表现出

“我”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花朵的形状和开放时蓬勃的生

命力。

(4)丰富文章内容,增添诗情画意,写出花儿开放驱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表达了“我”

看到百合花开时的愉悦之情。

(5)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人也要

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

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

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

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6.(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异质的小镇

王族

①这就是达坂城了。高低不一的房子随着我的走近,也像是迈动着脚步向我走来。渐渐

地,我们的距离缩短,这个由土房子和胡杨树,还有几条交叉的马路组合而成的小镇,就

完完全全呈现在我面前了。

②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我的脚步变得有些迟

疑。这个浑身披着灰尘之衣的小镇,用一种在岁月深处沉静下来的安详,在默默地看着

我。我甚至能感觉到从它苍茫的身体内传来一个声音:“我已等你很长时间了,你为何今

天才来?”

③达坂城与新疆所有的小城小镇一样,都背倚雪山。从乌鲁木齐到达坂城,实际上只是顺

着天山在前行。天山像一条扭动着身子的长龙,一直向南而去,而它高高仰起的头就是博

格达,它高大,有一种孤独的美。一年又一年,不知有多少场雪落在这个龙头上,时间是

个心灵手巧的裁缝,一针一线,用雪花为它缝制了一顶头冠,稳稳地为它戴上。达坂城被

那顶头冠反射的光芒照亮,像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

④现在,这个光芒像是不满足似的,从博格达一泻而下,迅猛而且不可置疑地将一股明亮

的色彩在达坂城渐渐晕染开来。

⑤达坂城的房子大多为土质结构,再加上这里长年刮大风,所以,所有的房子都裂着斑驳

的大缝,风一刮来,就直直地进了人家。走进一户人家的房屋,第一眼看见的是墙上的裂

缝,但一束光亮却从这条裂缝中照进来,在屋中央投出一个好看的圆圈。房子的主人是一

位七十多岁的长者,久久地坐在那个圆圈中看书,不起风的日子,墙上的裂缝倒是为他提

供了极好的阅读条件。

⑥院子里,两只羊正在吃草,博格达的雪光将一部分草照亮,它们像是听到召唤似的,很

自然地将嘴伸向被照亮的那些草。

⑦再往前走,就与一条小溪相遇了。溪水肯定是融化的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

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

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在不远处,小溪汇成一个小水泊,雪山被

水面直接映照出来。有几只鸟飞来,将水面倒映的雪山当作一面大镜子,想照照自己的英

姿,不料双爪刚一着水,便觉出不对,赶紧扑棱着翅膀飞走,水面上的涟漪平静之后,博

格达雪峰仍原原本本地倒映在水中。

⑧这是难得的一幕,人只要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平时需仰视才可以看见的雪峰。

⑨小镇上的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不把街道当回事,真正的生活和更丰富的世界在那些由街

道向里延伸的小巷和每一座黄泥小屋中。我知道我不可急急地深入到小巷的人家里去,对

于达坂城而言,每一个细微处都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我要让自己尽量缓慢地融会到每一个

事物中去,成为这里的一份子,然后在浸润中体味另一种命运。

⑩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⑪这异质的小镇,让人恍惚觉得,多少关于国家的手抄报 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而现在,它却已展现在了眼

前。

(选自《风过达坂城》,有删改)

(1)文章通过一幕幕场景,展现了小镇的“异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

雪山晕染小镇→→→溪水绕城→

(2)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请分条概述。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通过描述达坂小镇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向往与热爱之情。文章由远及

近,描写了达坂小镇的雪山、雪光、溪水、小泊等“异质”景观,赞美了达坂小镇人与自

然的和谐美好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题干已有的提示,可从第④至⑦段中

提取信息加以概括。第④段写的是“雪山晕染小镇”。第⑤段写的是一位长者坐在屋内阳

光投射的光圈中读书,可概括为“阳光投出圆圈”。第⑥段,写博格达的雪光将一部分草

照亮,可概括为“雪光照亮草”。第⑦段前半部分是“溪水绕城,后半部分是“小溪汇成

一个小水泊,雪山被水面直接映照出来”,可概括为“水泊映照雪山”。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可看出此句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同时,此句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

比作一条漂亮的纱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缓缓流淌到达坂城的情态,从而突出达坂小

镇的“异质”,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的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可从结构、内容和情感等方面来分析。“这异质的小镇,

让人恍惚觉得,多少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而现在,它却已展现在了眼前。”这个段落,

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并且照应前文。在内容写出了小镇“异质”的特点,点明

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情感上,“梦中相遇”表达了对小镇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要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如

“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小镇的向

往;对小镇的细腻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镇的热爱;“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

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等。

答案:

(1)阳光投出圆圈雪光照亮草水泊映照雪山

(2)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可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溪

水以人的情感;同时,此句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一条漂亮的纱巾,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缓缓流淌到达坂城的情态,从而突出达坂小镇的“异质”,表达了作者

对达坂城的热爱之情。

(3)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内容上:写了小镇的“异质”,抒发了作

者对达坂城这个“异质”的小镇的热爱。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4)对达坂小镇的向往。对达坂小镇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对达坂城人们生活

的向往。

【点评】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法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子

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情感分析。文学作品

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

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7.(2020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宗白华

①在我看来,我们生活的内容分为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对外经验”,即对于自然与社

会的观察、了解、思维、记忆;“对内经验”,即思想、情绪、意志、行为。我们要想使

生活丰富,就要在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

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②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

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的程度高下。

③有一次黄昏,我走到街头一个铁匠家门口。看见那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耀耀,映

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半边的臂上、身上、面上,映衬那后面一片黑暗,非常鲜

明。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壮丰满的臂膀,用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火

光四射。我看着,心里就想到:这不是一幅极好的荷兰画家的画稿吗?内心充满了艺术的

思想。站着看着,我不忍走了,渐渐地转想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快乐,

就是有一个安定的工作。有了它,然后才得身心泰然,才得健全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社

会中真实的支柱,也就是这班各尽所能的劳动家。我想到此,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社

会问题了。后来我又联想到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说,又想到哲学家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

宙观。诸君自由运用,可以使人生最小的一段,化成三四倍的内容,乃不致因闲暇而无

聊,因无聊而堕落,因堕落而痛苦了。

④但这还不是我所说对外经验丰富的全部方法。这不过是把我们的一种对外经验,一个自

然界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玩味观察,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

的对象,使它表现出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的境相。这就是使我们的

“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形态色彩。

⑤以上的观照已经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不少,但我们还要使我们“对内经验”也扩充丰

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有什么方法呢?这个实在很简单

.......

。我们情绪意志

的表现是在“行动”中,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动,投身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

一叶扁舟,莫如所属,遍尝各种情绪细微的变化,经历一切意志汹涌的起伏。那时,我们

的生活丰富无比。再在这个丰富的生命之泉中,从理性方面生发出思想学术,从情绪方面

生发出诗歌艺术,从意志方面生发出事业行为,这不是我们理想的最高人格么?

(选自《细雨下点碎落花声》,有删改)

(1)作者认为怎样“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构类型为总﹣﹣分﹣﹣总。

B.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情绪、意志、行为等,都属于生活内容中的“对内经验”。

C.人们无事时投身自然,置身闹市,观察、体验,可看出其“对外经验”能力高下。

D.第③段中作者写自己站在铁匠家门口浮想联翩的经历,是用例证法证明观点。

(3)请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就是使我们的“心”成了一个多方面的折光的镜子,照着那简单的物件,变成多方面的

形态色彩。

(4)第⑤段中作者说“这个实在很简单”,你认为是否简单?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分析】本文开宗明义,把生活内容分为对外经验和对内经验。然后论证了使生活丰富的

方法: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

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文章联系生活,富有哲理。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文章开门见山的,表明作者观点“在我看来……

我们要想使生活丰富,就要在这两方面着手……”,因此,本题可用第①段末尾部分来作

答,即: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

内在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论证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第②段中,“走到自然中……或跑到闹市里观看……最容易看出我们思想智慧

的程度高下”,可见人们无事时投身自然,置身闹市,观察、体验,是可以看出人的“思

想智慧的程度高下”,不是“能力高下”。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心”比作

镜子,具体生动地证明了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

它表现出多方面(艺术、人生、社会、科学、哲学)的境相的道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延伸。第⑤段中:使我们“对内经验”也扩充丰富,使我

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也不寂寞,这个实在很简单。作者的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答题时,

我们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即:把情绪意志表现为“行动”,积极地奋勇地行动,就能使

生活丰富的道理,联系生活中小事,进行作答即可。如果有相反的看法,认为“使我们

‘对内经验’扩充丰富,使我们的感情意志方面不寂寞”是很难做到的,按评分要求,这

样最多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因此最好不要从“不简单”的角度答题。

答案:

(1)一方面提升我们对外经验的能力,使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增加;一方面提高我们内在

经验的质量,使我们思想情绪的范围丰富。

(2)C

(3)把一个单调的、平常的环境,化成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对象,使它表现出多方面的境

相。

(4)示例:简单。“我们只要积极地奋勇地行动,投身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一叶

扁舟,莫如所属,遍尝各种情绪细微的变化,经历一切意志汹涌的起伏。”比如,在学习

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失败,也会经历成功;会得到朋友的关心,也可能会被朋友误解

等,让我们感受到酸甜苦辣,正是这些事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点评】回答重点句子理解(作用)的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语言组织:这句

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

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

8.(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

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

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

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

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

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

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

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

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

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

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

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

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

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

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

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

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

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

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

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

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

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

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

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

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

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

(2)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

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情节“我”的心理反应

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①

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迟疑

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②

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警觉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③

(3)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

【分析】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式的小说。小说中的凤山爷,在抗日战争中当了地下交

通员。一天夜里,要步行六十里去送情报。结果出村后在路上不久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

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

宣地分了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小说极少使用长句,大量使用短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大量使用长句的

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与概括。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情节,提取或概括表现人物心

理的词语即可。第①空,在第七段,“我”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

“惊得头皮一麻”,可见心理反应是“吃惊”。第②空,在第15段,“我俩心照不宣,变

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可知“我”

的心理反应是“提防”。第③空,小说结尾,“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

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心理反应是“放松”。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①段中,“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交代故

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中,“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交代

天气,“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段中“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

晃眼”,第⑳段中“月亮偏西,天快亮时”,通过月亮的位置变化,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同行人”,从文中第16段中可以看出他和

“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18段中,“同行人”表现得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因此可以

判断他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答题时,要结合这三个段落中的具体描述来回

答。

答案:

(1)D

(2)①吃惊②提防③放松

(3)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交代天气,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⑳段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理由:从第16段中“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

时朝腰间摸去”,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段中他和“我”都放弃了探照

灯照来照去的南边和摩托车来回穿梭的东边,而是往寂静的西边走;第18段中他先沿着深

沟滚了下去,并小声喊“我”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同行人”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应该

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

【点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某

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

通过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书写其无法改变的命运。

9.(2021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

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

路人驻足围观。

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

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

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

好,下次给不迟。”

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

艺。

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癯、凡事喜欢较真的

老邹。

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⑧“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讲诚信,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菜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

青石上轻轻点了点,水珠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菜刀按在青石上磨起

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米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

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

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⑪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菜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菜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磨刀匠的脸上掠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自己的磨刀手艺很自信,自信来自

于他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的经验。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

刀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

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

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

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

⑫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

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颏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菜刀点

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

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

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

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

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

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

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

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

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

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

不放过。

⑭有跟张师傅熟识的老顾客,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

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

..

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⑮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

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

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

音:“好——”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故事情节人们心理反应

张师傅在小区里吆喝磨刀半信半疑

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①

张师傅讲述自己磨刀故事理解接受

②(同行)诧异感激;(老李)担心忧虑

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③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②赏析第⑭段加应词的表达效果。

(3)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分析】本文写了张师傅在小区里吆喝磨刀,人们半信半疑;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

人们心悦诚服;张师傅讲述磨刀故事,人们理解接受;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老顾

客提出担心;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人们赞同祝愿等内容。文章以此表达了对技艺高超、

诚信纯朴等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美好

希望和对进城农民处境的关注和思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梳理概括能力。第①空对应第⑩段,由“人群中爆发出热

烈的掌声”的语句,仿照示例以四字短语得出答案:心悦诚服。第②空对应第⑬段,仿照

示例概括为: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第③空对应第⑮段,由“顾客接过刀,看了

看,拉长了声音:‘好——’”得出答案:赞同祝愿。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第①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揪了几根头发搭在

刀口,用力一吹”是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以“头发被齐刷刷割断”表现出刀的

锋利,侧面写出张师傅磨刀手艺的高超,结构上为下文人们争相让张师傅磨刀作铺垫。第

②题,“嘿嘿”是拟声词,结合“小心抢了你的饭碗”“谢谢提醒,我不怕”等语句可

见,这一词语表现了张师傅的憨厚、纯朴的品质和大方地让技艺得到传承的工匠精神。

(3)本题考查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原来是小

区里那个面目清癯、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结合后文情节内容,喜欢较真的老邹都对张

师傅的磨刀手艺没有意见,可见张师傅手艺之精湛。结构上,老邹“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

试试磨刀匠的手艺”,引出张师傅展示磨刀手艺,进而使人们争相磨刀等情节,有推动情

节发展的作用。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小说的主旨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全面分析。由张师傅高

超的磨刀手艺、诚信纯朴的品质可知,小说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美。磨刀是一项传统手

艺,小说以张师傅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计划开家磨刀公司等内容,表达了对传统技艺能

够得到传承的美好愿望。由“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

惯”可知,小说表达了对进城农民处境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1)①心悦诚服②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③赞同祝愿

(2)①这一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刀的锋利,侧面表现了张师傅磨刀

手艺的高超,结构上为下文人们争相让张师傅磨刀起铺垫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嘿嘿”是拟声词,以张师傅的笑声表现了他憨厚、纯朴的品质和大方地让技艺得到传

承的工匠精神。

(3)内容上,以“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衬托出张师傅磨刀手艺之精湛;结构上,引出

张师傅展示磨刀手艺、人们争相磨刀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4)①小说以张师傅高超的磨刀手艺、诚信纯朴的品质等内容,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

对工匠精神的赞美;②小说围绕磨刀这项传统手艺来写,蕴含着希望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

承的美好愿望;③小说以张师傅进城后不习惯城市生活,周末靠磨刀“透透气”的内容,

表达了对进城农民处境的关注和思考。

【点评】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一些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

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句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

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作者的中心意图。

(4)从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作者对人物、事

件的叙述、描写中,我们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了解

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和活动的以及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10.(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

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

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

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

四十九岁。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

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

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

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

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

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

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

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

伊海。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

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

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

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

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挖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

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枝,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

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

变成金黄色则最好。

⑫一日清晨,一口装满酒的井,泛着微微寒光,蓬勃

..

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

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啥都不着急。老章现

在做物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陪明强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

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

店,把山里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

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醪(l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

浸米→→入桶→→→发酵(开耙)→→入井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为第⑫段中加点词“蓬勃”写段赏析性批注。

②结合本文⑬~⑯段,说说老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3)做酒的汉子们是如何“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

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

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人认为,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在各自的文章中无关紧要,都可以删除。你不赞同

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本文第⑩段:。

【分析】本文详细叙写了几位做酒汉子“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过程:炊饭、入桶、淋

水、拌曲、发酵、抽灌、入井,表现了他们淳朴、充实、快乐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淳朴

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浸米”是第一个环节,“倒入浸好的

糯米”。由“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

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可概括第二个环节为:炊饭。“灵江将铁

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是“入桶”。由“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

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可概括为:淋水。由“米好

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可概括为:拌曲。第⑨段的内容写的是发酵。由

“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可概括为:抽灌。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和分析人物。第①题,“蓬勃”本义是旺盛繁荣的样子,用“蓬

勃”形容酒的香气,赋予了酒以生命力,写出酒香浓郁的特点,表现出酿的酒非常好。第

②题,由“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可见,老章市场意

识很强,会做生意,致富不忘家乡。由“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里村的好酒和

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可见,老章乐于分享。由“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吗?”可见,老章向往充实、快乐的生活。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由“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

粒坏米都不要”“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可得出:选雪

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由“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

眼泉”可得出:用泉水来酿酒。由“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

停”及对整个酿酒过程的叙写可得出: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琐。由“他走

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

音”“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可得出:发

酵时频繁照看酒缸。由“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

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可得出:配合默契,各司其职。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求说出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以说明不能删去

的理由。链接材料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美女蛇的故事,这给百草园增加

了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同时,这种神秘故事符合儿童的心理,能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第⑩段写的是伊海种花的爱好,这一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富,表现了伊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酿造好酒的心理根源。

答案:

(1)炊饭淋水拌曲抽灌

(2)①“蓬勃”一词,赋予了酒以生命力,生动地写出了酒香的浓厚和香气四溢的穿透

力。

②老章是一个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会做生意,富了不忘乡邻,乐于分享的人,是一个向往

真实而又充实生活的人。

(3)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用泉水来酿酒;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

琐;发酵时频繁照看酒缸等;配合默契,各司其职。

(4)链接材料: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符合

少年儿童的心理,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第⑩段:交待了酿酒发酵时伊海的所作所为,使文章前后贯通;通过写伊海的诗意生

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造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

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

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

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

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11.(2019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

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

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

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

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

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

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

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

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

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

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

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

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

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

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

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

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

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

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边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

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

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

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

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

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

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

..

一棵这样娇贵

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

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

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

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

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11)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

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

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

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

们……

(12)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13)冬天的时候,我来见桃树还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

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14)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

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4)揣摩第(13)段划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

字以内)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分析】这是一篇散文。全文以桃树为线索,用生动的语言,叙写了父亲为我们在寒冷的

不适合桃树存活的家里种下一棵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桃树的故事,故事中,父亲帮助桃树

过冬和桃树死去的细节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

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结合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

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

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抓住对人物的直接

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本文中父亲对桃树的护理和

种植可谓独树一帜,不辞辛苦,冬天埋起来,春天挖出来,让桃树通过冬眠过冬,让我们

有着别人家没有的桃花和桃子,由此可见父亲的智慧、勤劳和耐心,以及那颗对孩子关爱

的心。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语句的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

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本题句子中关键的词语是“滋味”,从表面来看,是

指前面的一句话“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即“我”比其他

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但这“滋味”里还有更深

的一层含义:“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活智慧、勒劳

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这句话里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

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理解时一定要到

位。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析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来品析。“饲养”本

义是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运用了比拟修辞中的拟物,生动写

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

对父亲的赞美。

(4)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找出人物此刻之

情发生的事情,然后再发挥想象将人物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这个句子是“我”冬天依然

看见桃树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还在,联系前文,这是很意外的事,因为以往,桃树都是被父亲包裹深埋地下,

靠“冬眠”才能过冬的,所以这时“我”的心情应该是担心的,对桃树能不能自己过冬的

担心;是悲伤的,因为父亲去世了;是难过的,因为“我”和桃树都失去了父亲的呵护。

如:小桃树,你冷不冷,你明年还能开花吗?爸爸去了天国,再也不会陪伴我们了,没有

了爸爸,我们都成了孤儿,不是吗?

(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尾段的作用通常有:①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

刻;②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③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④承接

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⑤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本题中,结尾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第二年春天李子、樱桃、海

棠开花,对比桃树没有开花,从侧面表现桃树和一家人失去父亲的悲伤,表达了对父亲的

怀念,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另外,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总结全文,而且以景物

描写结尾,一切景语皆情语,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

(1)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

的桃树。充满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

到奇迹般的温暖。

(2)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

层: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生活智慧、勒劳耐心,为孩子

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

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3)比拟,“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

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4)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

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

(5)对比,拟人,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樱桃、海棠开花,但桃花一朵花也不再开:突

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慈

祥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

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

有尽而意无穷。

【点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

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

12.(2020南京)现代散文阅读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

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

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

!”

米豆的批注①:“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

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

颜色的汉字,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

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

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

明的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熟,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

小的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

种。

米豆的批注②: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

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a.吁

﹣﹣”: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

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

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

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

的影子了。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

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

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1)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a处的“吁”写了批注。

(2)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

(3)看到文中汉字与植物的关系时,米豆和你都很兴奋,你们不禁聊了起来。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

你:①

米豆:原来,“芋”的穿戴这么好看啊!还有,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

我联想到《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

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你说得真好,我也想起《陋室铭》中的“苔”字,它让我仿佛看到②。

(4)普通的植物一旦入了诗画,就特别有神。米豆觉得文中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芋”很有

活力;小轩读到一首古诗,说其中的“芋”也一样。画家和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说给

他俩听。

秋日漫兴

[清]沈瑾学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

田角绿擎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

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

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分析】文章由想象用“芋”字来命名某种植物的来历说起,交代了对“芋”的特殊感

情。齐白石画中的“芋”充满乡土情结。小时候母亲买芋、种芋给家人吃,“芋”是家的

温馨,更是母爱。长大后,有一次旅行吃到了荔浦芋头,想买给母亲吃,未能如愿。后来

的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买了从南方运来的荔浦芋头,母亲说贵,母亲用刀片削

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结果来年荔浦芋头都没有发芽。

【解答】(1)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作用。要根据语境,判断人物情感,根据情感来理解语

气词的意义与读法。芋的风姿有点。串门的人看到母亲种在院子里的芋“像陆地上生长的

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会感到很惊讶,这里“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

“咦”,声音要由低到高,是上扬的,以表达串门的人是惊讶语气。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要结合人物特点和语言环境来推测人物心理。母亲以前

总是把小芋头用来种,这次给母亲买了两个荔浦芋头,母亲嫌贵,她把芋头削下几块,希

望来年把芋头种在家里,好让家人不花钱就能经常吃到又大又好的芋头。

(3)本题考查补写对话。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对话情景进行补写。

①根据米豆的问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和文中“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

雨的草帽”“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你可以回

答:“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②根据米豆对“蔓”的生动刻画和“苔”的特点来描写出“苔”的有关画面:(它让我仿

佛看到)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根据“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

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可见齐白石先生用夸张的技法

突出“芋”的枝叶肥大、恣意伸展,使人感受到“芋”的蓬勃生机;根据“田角绿擎芋头

叶”可知,诗人用“绿”写出了芋叶的颜色和生机,再用“擎”字将芋拟人化,表现出

“芋”努力生长的力量。

答案:

(1)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声音由低到高,是上扬的,语气是惊讶

的。

(2)母亲想能像以前种小芋头一样,把远方又大又好的芋头种在家里,不花钱就能让家人

经常吃到。

(3)①“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②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4)齐白石先生用夸张的技法突出“芋”的枝叶肥大、恣意伸展,使人感受到“芋”的蓬

勃生机;诗人用“绿”写出了芋叶的颜色和生机,再用“擎”字将芋拟人化,表现出

“芋”努力生长的力量。

【点评】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

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

13.(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

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

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

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

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

“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

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

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

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

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

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

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

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

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

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

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

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

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

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

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

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

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

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

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

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

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

﹣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1)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

化。

依恋﹣﹣﹣﹣期盼﹣﹣﹣﹣怀念

(3)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

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②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

桃。(从修辞角度)

(5)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分析】《拣麦穗》是中国著名作家张洁的一篇散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拣麦穗,受到一个

卖灶糖老汉无私关爱的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人世间

温情的渴望。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1段语句作答。从“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

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可知“我”生活贫穷;从“那篮

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可知“我”年纪幼小;从“我看

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

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可知“我”天真可爱贪玩。

(2)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第18段“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是越来越绽放作文600字 依恋他,每逢

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中提炼“依恋”;从第19段“这时,我真的担心了,

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中提炼“担心”;从第20段“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

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

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中概括“期盼”;从第22段“可是我却哭了,哭

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中提炼“伤心”;从第24段“等我

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

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中概括“怀念”。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第6段“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

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

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

长长的白发”,从这段文字可知,他年老丑陋,慈祥;从第16段“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

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中可以看出他纯朴

善良,关爱他人;从他总是笑着说话可知他非常乐观;第19段“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

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老汉年纪已高,还在为生活奔波,可见他生活艰

辛,饱经风霜。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①题限定角度为描写。“脸上的皱纹”是肖像描写,形象地写

出老汉容颜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是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汉内心的善良慈

祥。这句话运用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第②题限定角度为修辞。

“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作

“核桃”,联系上下文,这是“我”在听他说“我可该进土啦”这句话时着急的神情,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担心的情态。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出现:第20段“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

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这是腊八前一天,“我”等待卖

灶糖的老汉时看到的小火柿子。“红得透亮”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也代表了

“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第二次出现:第22段“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

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

觉”,“孤零零”的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也喻指“我”和老汉

共有的孤独感。这是在“我”得知老汉去世后对小火柿子的描写。“喜盈盈”的小火柿子

反衬“我”知道老汉去世的悲伤,以乐景写哀情。

(6)本题考查探究情感。张洁的这篇散文,张扬着人性美,情感意蕴很丰富。卖灶糖老汉

无私疼爱“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在那个贫穷的年

代,“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年纪已老,

饱经风霜的老汉,给“我”的温情和关爱,温暖了那段岁月,因此“我”对在贫穷和寂寞

中形成的友情非常珍视,对逝去的老汉异常怀念;第24段“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

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

的”,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

颂;对这段往事的回忆,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人世间温情的

渴望。

答案:

(1)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秘穗。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

跤,拣不了多少。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

(2)担心伤心

(3)①年老丑陋;②慈祥乐观;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④内心纯朴善良;⑤无私关爱他

人。

(4)①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

着急担心的情态。

(5)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②第二次出

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③“红得

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④小火柿子象

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

的孤独感。

(6)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

的怀念;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⑤对

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

【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14.(2020连云港)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问题。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

“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

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

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

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

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

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

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

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

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请简述周进和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

(2)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你赞同众人的判断

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

同的社会根源呢?

(4)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

【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

“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

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

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大哭之后,几个商人帮助

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

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

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

为秀才。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

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可知,众人以为周进撞死在

地下,是因为贡院里久没有人到,周进一时中了邪。这是迷信说法。根据小说中的“我这

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这贡院就

不觉伤心起来”“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可知,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

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

晕死过去。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甲文的“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可以概括出周

进的行为表现是“哭”;根据乙文的“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可以概括出范进的

行为表现是“笑”。根据小说内容可知,周进和范进都是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

变自己的命运。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于是伤心难过得大

哭;范进考到50多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喜极而疯。这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

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

(4)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写法的理解。小说运用对比写法,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

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来突出了胡屠户的鲜明性格。中举前:从“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

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可以看出: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

范进立体统教导;从“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

一个狗血喷头……”可以看出: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

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从“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

道,又骂了一顿”可以看出: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

中举后:从“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

贺喜”可以看出:带着肉和钱来贺喜;从“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

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可以看出: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

巴掌将他打醒;从“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可以看出:打醒范

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中举前后分别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周进担任广东学道在主考院试时,遇范进考秀才,周进以第一名成绩将范进录取,因此

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2.不赞同。理由: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

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3.周进是“哭”,范进是“笑”,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与毒害。

4.中举之前:①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②范进因想去参加乡

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③在范进瞒着他参加

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答出两点即可)

中举之后:①带着肉和钱来贺喜。②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

醒。③打醒范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

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

15.(2019无锡)文本阅读

后天的太阳

①被誉为“创业教父”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一度将玩转高尔夫球作为他的

理想。随之诞生的高尔夫球场上“一杆定乾坤”的故事,更是成为商界广为流传的一个传

奇。现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马云把打高尔夫作为他生活和生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

坚持。在长期的挥杆中,马云悟出了他独特的“云式高球哲学”,就是两个“永不”﹣﹣

永不抬头、永不后退。

②永不抬头,就是要控制自己,摒除杂念,心中只有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③不妨重提那一杆挥就10亿美元的辉煌经典。2005年5月的一天,时任UT斯达康(中

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吴鹰,电话邀请不会打高尔夫的马云一起“去练练”。嗅觉

敏锐的马云立即料想其中必有深意,于是欣然前往。果不其然,等在加州卵石滩高尔夫球

场的,正是包括雅虎“酋长”杨致远在内的一些硅谷投资界、互联网界的重量级人物。

④打球伊始,有人就提议让同样不会打球的吴鹰和马云一起比赛打定点,看谁打得远,且

是一杆定胜负。吴鹰身高一米八零,身体壮实,一副运动健将架势;而马云身高不足一米

七,身体瘦弱,俨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见马云神情淡定地低头站到球前,按照

杨致远指导的要领,屏气、转肩、挥杆……“嗖”的一声,白色的小球高高地飞了出去。

而吴鹰却在一片加油声中,挥杆打了个空,小球纹丝不动。结果,吴鹰输,马云赢。就是

这一杆,不仅让马云赢了球,还赢来了雅虎中国给阿里巴巴注入的10亿美元。

⑤马云赢在了他的专注,他的气定神闲,赢在了他对寻求合作机遇的全心把握。正如马云

语录所言: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

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

都会丢掉。

⑥__________。

⑦学习高尔夫之初,只在练习场练了三次的马云,就直接下了球场。因为他觉得:高尔夫

并不难,老在练习场也很枯燥。起初,马云打得并不好,但他勇敢地跟着朋友下场了。一

年左右的锲而不舍,马云很快就取得了150多杆到110多杆,再到稳定于95杆左右的骄人

成绩。

⑧马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有他的独到体悟:高尔夫是一项不断追求进取的运动,打高尔

夫要永不后退。要坚持打完18洞。不管是低于标准杆,还是100多杆,你都不能后悔。就

像生命,一旦开启,不管好与坏、顺与逆、快乐与悲哀,都只能向前。正如马云语录所

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

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1)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拟写一个分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首段由马云的经历引出中心论点:永不抬头,永不后退。第二

段到第五段具体论述了什么是永不抬头。第六段到第八段具体论述了什么是永不后退。全

文结构是总分。

【解答】(1)本题考查补充分论点的能力。根据首段末句可知本文中心论点是:永不抬

头、永不后退。第一个分论点出现第二段首句“永不抬头,就是要控制自己,摒除杂念,

心中只有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所以第六段分论点应由“永不后退”而来。

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细读第五段划线句可知,这句话列举了马云语录中有关抓兔子的

故事,所以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第二段分论点可知这一处举例论证的观点,同时

在证明分论点的同时,也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作答时,应紧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文章主旨

来分析理解。句子中的“今天、明天、后天”是理解这句话的重点,联系全文内容可知,

今天与明天指的是正面创业的时候,在这一时候,往往面对着很多的困难,发展环境也很

残酷。但只要坚持下来,后天,也就是将来,只要自己努力坚持,坚守本心,就一定能有

一个美好的将来。

答案:

(1)永不后退,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好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2)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马云语录中有关抓兔子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永不抬

头就是目标专一,排除所有杂念,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论

证了中心论点。

(3)画线句引用马云语录,论证了现实和未来都很残酷,但将来也许会很美好,可是大多

数人会在安逸中死去,不会见到将来的美好,只有那些努力进取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

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

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

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

16.(2019泰州)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各题。

①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股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这就是举世闻名

的紫禁城﹣﹣北京故宫。

②自十二世纪起,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移到北京。因此,在北京的古迹、文物,尤

其是作为都城的象征﹣﹣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居于首位,而且和世界各著名都城的皇宫

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③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积相当于

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北京故宫,仅就

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它占地七十二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十七万平

方来,现实存十五万多平方来。

④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无存,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

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非原貌或全貌了。北京故宫,虽然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被

重建、改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

..

在紫禁成中看

到许多古建筑。

(节选自《故宫营造》,有删改)

(1)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第③段中,前三句话的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

(3)下列对文末加点词“仍能”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都已不复存在。

B.说明紫禁城中有许多古建筑被延续不断地保存了下来。

C.流露出作者对明永乐时期故宫营建工程的赞叹之情。

D.表达作者对北京故宫的古建筑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文章运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故宫,第②段说明了故宫的地位,第③

段用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冬宫、法国的卢浮宫和故宫比较,突出故宫的面积大,第

④段说明了故宫的保存情况。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空中俯瞰,在天安门北侧,无数座瑰丽的宫股宛如宝石砌成的沙盘”把故宫比作宝石

砌成的沙盘,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故宫的瑰丽。

(2)本题考查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③段中,英国的白金汉宫,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十分之一。俄罗斯的冬宫,建筑面

积相当于紫禁城的九分之一。法国的卢浮宫,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是按照

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错误,只是说明其他文明古国的宫殿不如中国的紫禁城保存的好;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紫禁城的瑰丽。

(2)三句是按照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3)A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

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17.(2019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可可西里观天人

央广网西宁4月9日消息(记者章成霞刘泽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经

93.05度,北纬35.13度,海拔4612.2米,这是全球第二高海拔气象站﹣﹣青海省五道梁气

象站的坐标。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

入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五道梁气象站就在那里。五道梁,地高天寒,气候多变,

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迄今没有建政,没有常住居民,公路两旁零星的饭馆和修

车铺也都随季节迁徙。

“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是流传在青藏线上的谚语。高原反应是五道梁给每位初来乍

到者的“下马威”。

张国玲:11月9日,我俩一个皮卡车。车开得快路也不好全是坑。我俩头“嘣~嘣~”。

李路华:头疼得厉害。

五道梁的土地是永冻层,气象站建在架空的水泥桩上,以免室内热量融化冻土造成房

屋下沉坍塌。观测室在正北,观测场在正南。两亿多年前的沧海桑田造就了青藏高原,世

界第三极通过大气环流影响着区域和全球的气候。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1956年10月

1日,五道梁气象站投入工作。

五道梁,每三小时一次每天八次观测记录气象数据,在雄鹰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

原的气象资料每一天都在进行全球交换。李路华说:“每天都传,每个时次,每分钟都有

新的。电不稳定网不稳定,就怕发报的时候断网、断电。”张国玲也表示:“晚上做梦感

觉报没发就特别着急,起来一看是做梦就放心了。”

巩俐:冬天取水特别困难,就是凿冰。我们以前有个皮卡车,就是一个大桶提的那

种。

李路华:一桶水能用一个星期左右。

张国玲:洗完脸洗头,洗完头洗脚,洗完脚洗袜子刷鞋,以前的衣服穿的全都是油。

缺氧,更是无处不在的幽灵。在五道梁,人缺氧,植被缺氧,就连发电机都得吸氧后

才能启动。

李路华:尤其有了家庭,有时两三个月见不到一次,再好的感情时间就冲淡了。

张国玲:最麻烦的就是孩子问题。

巩俐:大概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回去,她就叫我婶婶!我觉得特别愧疚。

张国玲:那时候都舍不得生病,也不敢生病,因为没医院。

尝过高原的苦,甜也变得简单纯粹。

李路华:山上的太阳也大,月亮也圆也大。

张国玲:说什么几百年的大月亮啥的,我们那边基本上都能看上。

巩俐:那种彩色的云朵也经常能见到。冬天我们观测场外面就可以看到野生动物,野

驴那些的,有时候还看见小兔子,也挺好的。

四季轮回,在这儿并不明显。热闹和冷寂,却有明显的分水岭。每年七八月,五道梁

迎来短暂的夏天,青藏线上车来车往,一扫漫长冬季低气压带来的压抑和苦闷。

张国玲:到夏天可开心了,像那些旅游车过来,男生们看到路边旅游的那些穿裙子的

女生,他们都激动地不行。

山上的生日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蛋糕,再漂亮的蛋糕到了五道梁也被颠簸得面目全非;

山上的春节也没有直播的春晚,总是要滞后一两天才能看到,但这并不妨碍年轻人把这儿

当成温暖的家。

2017年,五道梁气象站建站第62个年头。小站观测、记录、传输着每一天的气象资

料,为可可西里巡山队提供天气通报,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冻土数据,为藏区牧民提供牧

草观测,也为无数的往来车辆提供道路积雪结冰报告。

随着现代观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2018年第一天,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

无人值守模式。张国玲、站长李路华、和李路华结为人生伴侣的巩俐相继作别五道梁,进

入格尔木气象局工作。

巩俐:我感觉就好像姑娘远嫁。

张国玲:那个车从大门出来的时候,就看着五道梁,我们两个一直眼泪哗哗的,也没

说话,一直在那哭,哭着哭着后面就睡着了。

每个月,他们还会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立着索南达杰雕像的昆仑山口,回五道

梁检测维护设备,张国玲总会走进自己住过的房间。她说:“感觉房间以前能容纳好多东

西,包括熬过的那些孤独,以前那些友谊。”

小时候,张国玲心中的英雄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长大后,她成了高原气象人,在离

天空最近的地方观测万千气象。谁是英雄?张国玲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在五道梁这个

地区‘躺着也是一种奉献,活着就是英雄’。”

(选自“学习强国”,有删节)

(1)从全文看,可可西里观天人经历了哪些方面的考验?

(2)采用人物语言实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

【分析】这则新闻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精神世界孤寂三个方面,表现可可西

里无人区五道梁气象站工作在员在此工作、生活的艰辛。

【解答】(1)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每段人物采访前,都有一段总起的内容,

根据“五道梁的土地是永冻层,气象站建在架空的水泥桩上,以免室内热量融化冻土造成

房屋下沉坍塌”及此段以下的人物语言,可知突出的是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恶劣与生活条

件艰苦;根据“四季轮回,在这儿并不明显。热闹和冷寂……一扫漫长冬季低气压带来的

压抑和苦闷”一句及以下的人物语言,可知在此工作精神世界的孤寂。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分析。新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性,而本文又采用人物语

言实录的方式,将人物的语言原原本本的放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样更是增强了新闻内容的

真实性。同时实录人物的语言,似乎是与读者在面对面的交谈,给读者以亲切感。

(3)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概括与作用分析。阅读最后一段,主要写可可西里的工作人员张

国玲对什么是英雄的看法。此段为文本的结束段,所以首先可确定其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

文的作用;再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文章要表现的是对可可西里工作的“观天人”们的

赞颂,要表现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英雄”,所以此段在内容上点明了中心,表现出能在

最坚苦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英雄”。

答案:

(1)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精神世界孤寂。

(2)实录人物语言,还原采访现场,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真实地再现了五道梁

的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展现了“观天人”坚强乐观的内心世界。

(3)写出了“观天人”对“英雄”内涵的理解。赞扬了“观天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奉献精

神,强调了能坚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人就是“英雄”。

【点评】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

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

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

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18.(2019连云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

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

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

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

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下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

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

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

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

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

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

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二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

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

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

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

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嬴

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

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sata模式 ,太阳白白地现出一个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

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

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杈,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

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

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

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

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

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

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

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

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

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

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

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

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为了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4)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①班长望望我,慢慢

..

从挎包里取

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

到王福手上。

②忽然王福极快

..

地将纸包包

好,一下塞

到班长手里。

(5)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什么?

(6)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本文通过写为了字典,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并约定赢了

得到字典。他和爸爸晚上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

给老师,并决定抄字典。这三件事告诉学生关于作文的道理是: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

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时要先判断人物,这段讲述的是

“王福”的事情;然后找中心事件,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体现中心思想的特定时间、地

点以及事件的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第③段“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

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竟没有,于是这本字典愈加神圣。这是老师

的老师。”和文中第⑧段“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

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可以看出“物以稀为贵”字典是稀缺品;字典是“老师”;字典

是文化的象征,所以成为“圣物”。

(3)本题考查赏析场景描写,答题时首先答出环境营造的氛围,然后回答和情节、人物、

主旨之间的关系,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出朦胧,雾气浓浓的气

氛,为王福父子砍竹艰难埋下了伏笔,同时照应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分析理解,先清楚词语本身的意思,再把它放到句子里面去分

析。①“慢慢”的本义是缓慢,速度小,这里描写出班长取出字典的动作很迟缓,表现他

依依不舍之情。“取”“递”两个动词描写出班长内心矛盾犹豫。②“极快”描写出王福

包书动作之快,说明他已下定决心。“包”描写出王福对字典的重视,“塞”描写出王福

有担当,态度坚决。

(5)本题考查主旨的概括与理解。文中的“我”通过“赌字典”这件事主要表现的道理在

第⑧段:“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

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

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和

文章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第②段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

“老师,要字典!”斩钉截铁,毫不犹豫,表现了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从第⑥段,

“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

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可见王福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做事

认真,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第⑧段王福“我输了。我不要。我要一一我要把字典抄下来。

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表现了他做事有原

则;从“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也表现了

他热爱集体的特点。

答案:

(1)①王福和老师打赌,要在今晚写出明天的劳动。约定赢了得到字典。②他和爸爸晚上

八点上山砍竹子,半夜以前写好作文。③他得到老师的字典,又还给老师,并决定抄字

典。

(2)

①字典是“老师的老师”。②字典是稀缺的物品,有钱也买不到。③字典是知识和文化的

象征,对字典的崇拜,象征着对文化的渴望。

(3)①环境描写,表明山间潮湿多雾。②与上文“湿湿的头发”“衣裤无一处干”相呼

应。③衬托王福父子砍竹的艰辛。

(4)

①“慢慢”写出班长从挎包中取出字典的动作缓慢,表现他内心不舍。“取”“递”表现

出班长舍不得把字典给王福又不得不给的矛盾犹豫的内心。

②“极快”形容他包书的速度之快,表现他已做出决定。“包”表现王福对字典的珍视

塞”表现王福愿赌服输,将字典还回班长手中时的态度坚决。

(5)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

(6)

①王福渴求知识,勤奋好学。王福常借老师的字典翻看,经常提问题。王福和老师打赌,

想要贏得老师的字典。为了学习知识,抄书抄了八年。②王福做事有原则。在知道自己赌

输了后,将老师赠送给他的字典,还给老师,选择抄写字典。③王福吃苦耐劳。第一天晚

上八点和父亲上山砍竹,砍了二百三十棵,拾出去几十棵。④王福诚实守信,做事认真。

他说到做到,当天连夜完成了砍伐任务,之后又完成了作文,并且找到了知青作证。⑤王

福有集体观念。王福砍伐竹木,是为了学校更换草房顶,他和父亲两个人做完了班级集体

要做的事情。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

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

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

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

写……烘托了……

19.(2019连云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经过38万黄山换乘中心 公里,

26天的漫长飞行,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

软着陆,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

典载荷外,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嫦娥四号发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月球勘探轨道器LRO团队与嫦娥四号工程团队科学家进行了密切沟通,就月球与深空探

测合作进行了讨论。

嫦娥四号软着陆月球背面以来,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

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深空探测领域积累重

要经验。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5月15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一篇文章,来自中国的

科学家团队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要知道,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是将注意力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美

国人评论称:“根据这项新的研究,史上首次登陆月背的中国嫦娥四号,再一次实现一个

首次,并正在揭示月球最大的谜团。”这是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作出的又一卓越

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都进行过软着陆的国家。

B.嫦娥四号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德国、瑞典等诸多参与国的贡献。

C.嫦娥四号已获得大批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深空探测积累了重要经验。

D.过去为了探究月幔的物质组成,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撞击坑上。

(2)请你为“材料三”拟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

(3)嫦娥四号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请加以概括。

【分析】本题为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第二题考查一

句话新闻的拟写能力,第三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解答】(1)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

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材料中表述的是“嫦娥四号有望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而选

项却表述为“已获得大批”。

故选:C。

(2)一句话新闻,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内容上:既然是

新闻,就必须体现新闻的属性。应该尽可能地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

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抓住材料三的第一句内容,进行压缩精减,即可得出答

案。

(3)注意理解题干所问“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贡献”,即找出嫦娥四号的“首创”内容。

根据材料中的“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在月面进行生

物试验,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新篇章”“《自然》杂志发布了有关月背巡视探测的

一篇文章”“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等句子可概括出答案。

答案:

(1)C

(2)示例一:嫦娥四号探测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示例二:中国科学家基

于探测数据研究结果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示例三:《自然》杂志公布中国科学家证实月

幔富含橄榄石的研究结果。

(3)①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②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③首次在月面进行生物

试验;

④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或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是正确的)。

【点评】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①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

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②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

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③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

的知识进行推论。④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⑤分层归

并法。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

合。⑥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

20.(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

“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

跑所有的蚊子吧!”

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

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

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而且蚊子非常“鸡

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

“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

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

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真的是这样

吗?

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

水性细毛。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

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

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

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

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成蚊在气温20~30

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风雨过后,地

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

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2)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分别从“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大雨过后蚊子为何

不减反增?”介绍了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的知识。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

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文

章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使文章语言生动

形象,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利用台风暴雨能否消灭蚊子。

(2)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介绍的说明对

象都是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第二小节介绍了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吗;第三小节介绍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根据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可以拟写标题为:一滴

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答案:

(1)①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突出蚊子之多,

让人们对利用台风暴雨消灭蚊子的办法抱有期待。③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

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点评】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上考虑。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下文

说明内容;3.概括本文中心内容;4.如果第一段引用传说、故事、民间习俗、诗歌等,

要答增加文章色彩;5.如果第一段有疑问句,要答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6.引起读者阅

读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11:4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802528394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考阅读理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考阅读理解.pdf

上一篇:交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中考阅读理解
    怎么格式化手机-一岁半宝宝食谱2023年3月26日发(作者:三阶魔方教程图解)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①现实中,不少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部分青少年对劳动的理解有偏差,渴望不劳而获。为了“对症施治”,劳动教育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个人成长与人民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劳动
  • 0℃交与
  • 0℃蝴蝶谷影院
  • 0℃青乌术
  • 0℃缊袍
  • 0℃小珠山风景区
  • 0℃小米手机清除数据
  • 0℃协议酒店
  • 0℃课题立项
  • 0℃英皇幼儿园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