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简释
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乃万兽之首。传说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
有角仿鹿,有爪似
龙
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2.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
等。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图腾:龙舟、龙灯、龙车。4.Lng龙姓氏。5.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6.
西方神话中带翼的动物。参见西方龙7.佛教中八部天龙之一。8.龙科类动物
9..恐龙的简称,如:马门溪龙【中国汉语】简体:龙【繁体】龙【读音】
lng【五笔】DX【梵文】Nga【英文】dragon(为与西方龙区分,现建议
改译为loong)
龙(4张)
编辑本段字源演变
自右至左依次为甲金文、篆文、楷书简体。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编辑本段字义详释
甲骨文龙字从辛字头,从蟠曲之体,为会意兼象形之字。“辛”字像
古文形体
棘刺之形,本义为“铁腕手段”,引申义为“威权”(见《三十二个基本汉字及其相关问题》,
良渚文化博物馆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蟠”字义为“身形左曲右曲呈
波浪状行进的蛇”。“辛”与“蟠曲之形”联合起来表示“一种蛇形威权动物”。甲骨文龙上
为“辛”中龙头下龙角或龙嘴龙头接S形龙身(动物象形文是侧面象)。篆文龙字左为“辛
肉”,右为“鳞虫蟠曲之形”。“辛”指“威勇敢的名言 权”。“肉”指“实体”。“辛”与“肉”联合起来表示“威权
实体”。“蟠曲”指“S”形,即指蛇身左弯右曲的扭摆游移动作。“S“形体上附着有等距排列的
短划,用于抽象地表示“鳞片肢爪”。楷书繁体龙字左为“立肉”,右为折角的“S”形,或
看作大致的“弓”形。“立”为“辛”省,与“帝”字头同源,表“威权”之义。右边的弓形表示“形体
蟠曲”,上为头,下为尾,中有等距排列的横道,象征性地表示“鳞片肢爪”。综上所述,
龙字本义为:一种蛇形威权动物。说明:龙的威权性体现为一点:它能左右旱涝。
编辑本段龙的起源
龙的来源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
鳞、鱼尾、口角有
汉字(繁体)“龙”
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
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
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
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
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
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对大
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
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
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
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
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
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
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
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
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新中国龙的化石(18张)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
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
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
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关
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
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
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
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吃]龙。(均
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
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
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
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
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
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
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
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
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文字演化
文字演化过程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见左图,引之康殷
着《文字源流浅说》)。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
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
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
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
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
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
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
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
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
有意思的是,在远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
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
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
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
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
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
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
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淹溺 止发现的
繁体写法
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
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
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
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
蚌苦无图片 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
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辽宁阜新查海
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该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
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
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
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起源新说
“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
国画龙照片集锦(18张)
“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
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
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
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毫无疑问,中国先民
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
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
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编辑本段龙的形象
龙,在中
关于龙的图片(20张)
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体是哪九
种动物有争议。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
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
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
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另
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
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
似虎”。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
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也许记住它,你也可以画出一条栩
栩如生的龙呢!
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皋陶谟》:“
关于龙的图片(20张)
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左传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
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
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二
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
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
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某些古书中记载:为夏朝统治者养龙的人姓刘,未可
考!《左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礼礼运》:“鳞凤
鱼龙,谓之四灵”。《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周
易》干: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
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坤: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
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
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三国演
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
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编辑本段中华神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
关于龙的图片(16张)
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
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
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
“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zhunx)乘龙至四海”、“帝喾(ku)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
有鳞者称蛟(jio)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虬(qiu),无角的叫螭(ch)。上下数千年,龙
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
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
“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编辑本段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
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
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不同种类的龙。《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
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
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
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按爪分类
五爪龙(脚趾)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
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
爪大夫”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
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
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三爪龙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
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一、夔龙期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
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
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
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二、应龙期应龙的概念
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
为三趾。
四爪龙
三、黄龙期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
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
爪龙的图案。四、回归期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
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
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
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
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
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
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
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王
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其他分类
虺(hu):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
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关于龙的图片(20张)
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
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
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
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
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
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
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
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
等各种变化。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
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
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
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
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
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现
在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
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
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
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
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
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
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
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
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
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
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
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
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
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
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
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
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苍龙:①龙名。《楚
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②马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乘鸾辂,驾苍龙。”注:“马八尺以上为龙。”③黄道东方七宿总称,即青龙。《书尧典》: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④指太岁星。古代
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故亦指凶恶的人。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
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
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
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龙生九子
龙之一子,名狴犴(bian)
关于龙的图片(20张)
好牢狱,面如虎,经常在牢狱之中守候,主战争。龙之二子,名猰貐(yayu)鸟喙鸢
尾,鱼躯牛角,独角,又名独角兽,为瑞兽。龙之三子,名狻猊(suanni),又名金
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龙之四子,名獬豸(xiezhi),
样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把它作为正义和吉祥的象征。龙之五子,名鼍螭(tuo
chi),生性好游泳,常在扬子江周围泛游。龙之六子,名摩羯(mojie),羊首鱼身,
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兽,好爬望,为瑞兽。龙之七子,名獍犼(jinghou),又
名金毛犼,传说中它性情凶猛,爱争斗厮杀,为凶兽。龙之八子,名狰狞(zhengning)
人面怪兽,龙身狼蹄,面目狰狞,好恐吓他人,为凶兽。龙之九子,名貔貅(pixiu)
吉祥瑞兽,龙首凤尾,牛蹄鱼鳞,好财宝,喜欢金银珠宝,为吉祥物。龙生九子
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
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
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
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
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
的九个儿子分别为:老大囚牛(qiuniu)老二睚眦(yazi)老三嘲风(chaofng)
老四蒲牢(pulao)老五狻猊(sunni)老六赑屃(bixi)老七狴犴(bi’an)
老八负屃(fuxi)老九螭吻/鸱尾(chwn/chwi)另有说法为:老大赑屃
(bixi)老二螭吻/鸱尾(chwn/chwi)老三蒲牢(pulao)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otie)老六霸下(bxia)老七睚眦(yazi)老八狻猊(sunni)
老九椒图(jiotu)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獍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传
说中,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详见“龙生九子”
编辑本段宗教与龙
中国的
邮票龙照片集锦(7张)
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中
国的龙王是佛教道教杂糅的产物。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
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具体例子:1.《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
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
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2.《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
敖润、北海敖顺)3.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4.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
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5.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
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玛卡的主要功能 道总督以时致祭。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
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
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
然之感致。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
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
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
被道教全盘继承。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
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
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
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
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
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
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
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
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
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
地主,江边有十五里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干佑念商旅之劳,结
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
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
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子来到,
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
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
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
样。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garja名目繁多,佛教中龙,应为眼镜蛇,而不是传统的中国神龙,
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
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龙和佛教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
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
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
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
至中国。其理由有七: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
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
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
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
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其二,
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
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其三,在文字记载方
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
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
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
遍。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
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中国西南地区传入。据
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在秦汉早期
中国西南地区就和印度之间有了频繁的商品贸易。因此中国的龙崇拜经由这条途径传入印度
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
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
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
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时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
是肯定无疑的。其五,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没有“龙”的专用词,“龙”
是和“蛇”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
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
的词又来表示“龙”了。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
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
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
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
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其七,中国原始的龙,
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
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
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
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
会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国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是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
为帝王的象征。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
神而已,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
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
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龙的地位远
在凤鸟之上。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
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
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
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其三,在
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
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
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
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其四,在印度,龙王是佛
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
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
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原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
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
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
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
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像也有较
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像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
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
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像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
的龙吸收狮子的形像。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
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像,主要是
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由来
1.珍珠。我们知道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会在贝壳内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
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
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2.来自于龙起源于鳄鱼、
蛇类的说法。既然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古人可能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如果龙的形象
来自于鳄和蛇之类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就是龙戏“卵”,表现
了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表达了古人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民间“吞
珠化龙”的传说为这个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也有人说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
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
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
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3.太阳。龙戏珠图案,尤其是
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这不得
不让人联想到太阳升起在海平重阳的诗句 面的场景,因此“火球出海”可以理解为“太阳出海了”。古人眼
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
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
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
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4.龙珠来自佛教
中的宝珠。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叫摩尼珠,又称如意珠。龙戏珠的形象是佛教东传以后
才出现的,在唐宋以前对称的双龙之间夹持的往往是玉璧或者钱币图案。我国唐宋以后,龙
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编辑本段龙文化
介绍本质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
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
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修眉的方法 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
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
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
的传人”。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
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
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
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
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
以下本质特征: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
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
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
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图腾
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
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
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
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
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
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
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
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
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
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龙的精神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
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夏商周汉,魏晋
隋唐,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元明清后,
建共和国,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不
朽的精神,深沉悲壮,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盘古开天,女娲孕养,龙的传人代代成
长,后羿射日,夸父逐阳,龙的子孙世世流芳!八百里长城,阻不住孟姜,阻不住那
百转柔肠,三千尺天河,隔不断牛郎,隔不断那万仞刚强!动人的故事,源于质朴善良,
善良的民族,无愧礼仪之邦,民族的传统,皆为温良俭让,民族的性格,向来无畏刀枪!
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龙的精神,龙的儿女熔铸身上--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哪
怕是十万里远航,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晨风飒爽,夜雨潇湘,精心雕琢着龙的
模样,冬雪融融,春雷朗朗,龙的气度照进人间万象!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不断谱
写着沁人篇章,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世纪的钟声也为之敲响!
舞龙表演
舞龙表演(4张)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
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
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
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
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全国的
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舞火龙的时候,
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耍
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
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
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
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
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生肖龙辰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上午七
时至九时又称“龙时”。1988年、2000年和2012年都是龙年。
诗词
《黑潭龙》【唐】白居易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潭上驾屋官立
祠,龙不能神人神之。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
赛依巫口。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
盆冷。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不知龙神享几多,林鼠山狐长醉饱。狐
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龙移》
【唐】韩愈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
悲。《龙》【唐】李峤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
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骊龙》【唐】无名氏有美
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
乍起,矫首浪还冲。
中国龙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龙潭》【唐】韦庄石激
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
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咏龙》【唐】《传
奇萧旷》亦知清戒守仙规,燕血尘埃岂嗜宜。自许身躯脱梭木,淹从螭蛟困拳
池。为虚化实是何日,弃甲成林会有时。已笑痴儿执凡铁,驱云驾雾奈何之。
《咏龙诗》【金】完颜亮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
撼摇霹雳震山河。《龙挂》【宋】陆游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黑
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
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未言为人作年丰,伟
观一洗芥蒂胸。《龙溪》【宋】欧阳修潺潺出乱峰,演漾绿萝风。浅濑寒
难涉,危槎路不通。朝云起潭侧,飞雨◇江中。更欲寻源去,山深不可穷。
成语及解释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来龙去脉】
喻事情的全部过程。【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
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望
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画龙点睛】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
品更加深动。【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
袖。【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
同。【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龙争虎斗】
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龙飞凤舞】形容
气势奔放雄壮。【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
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征兆,多用于结婚证书或喜
帖上。【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龙
行虎步】指威仪庄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龙骧虎步】比喻威武轩昂的气
概。【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龙
骧虎视】形容规模宏远。【攀龙附凤】喻巴结、投靠有权贵的人向上钻营。【龙
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英雄末路,或无用武之地。
聊斋志异记载
在聊斋志异中,有二篇文章《龙》。其一:博邑有乡民王茂才,早赴田,
田畔拾一小儿,四五岁,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至四五年后,有一僧至
其家,儿见之惊避无踪。僧告乡民曰:“此儿乃华山池中五百小龙之一,窃逃于此。”遂出一
钵,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于内,袖钵而去。其二:北直界有堕龙入村,
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龙乃出。
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
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孥空而去。房生与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瞩。忽椽间一黄砖
堕,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群趋而下。方
至山半,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章丘小相公
庄,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觉一目眯,入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脸而审
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妇犹惧待死。积三月余,天暴
雨,忽巨霆一声,裂眦(音:子)而去,妇无少损。
龙与中国饮食文化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
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
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
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
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
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
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
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
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在
人们使用的饮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见龙的形象。它或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或是营造一种庄严尊贵的气氛。这些龙的姿态各具时代特色,有的曲体盘绕,有的穿云腾越,
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发。斗转星移,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龙”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
命力,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仍能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1]
编辑本段西方的龙
Dragons&Seraphim
西方的龙(15张)
西方龙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
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在中东世界,蛇或龙都是邪恶的象征;
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条蛇。希腊人和罗马人有时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
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目光锐利的龙看成是仁慈的力量。在基督教,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因
而在绘画中匍匐于圣徒与殉教者足下。龙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志,北欧的战士把他
们的船头成功男人的标准 刻成龙头形,中世纪英国曾以龙为皇家的徽记。在远东,龙被认为是行善的生物,
无翅膀,但被认作是空中之神。西方龙现在一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远的年代,并
不是这样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一个年代创立了犹太教,有一些人认为犹太教中的
Seraphim就是正义力量化身的龙。
西方的龙
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Seraphim,
Seraphim不仅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
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莱语中Seraphim的词源意思与中国本土的龙的
一种主要起源相同。中国本土的龙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莱语中的大蟒,就是Seraph
的复数,也有说法是加上一个有“火焰”或“燃烧”等等意思的词尾,在早期古希伯莱语中,因
为无“龙”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龙,圣经中就表明,这样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莱
神话的历史资料也间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远远比Dragons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
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而且Seraphim对
于西方的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
现在宗教画像与雕塑中的Seraphim已经全是人型的了。Seraphim现在一般翻译成炽天
使,但在《伪经伊诺书》中,Seraphim的意思却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龙与蛇的概
念常常是混为一谈的,但一些人认为把炽天使理解为大蟒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径,其间涉及
的宗教问题就不解释了。Dragons的出现要远远晚于Seraphim,它们是凯尔特人崇拜
的对象,地位很神圣。中世纪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寻新航道的维尔京人将自己的海盗船船首
雕刻成Dragons的样子,以此希望Dragons赐予自己无穷的力量。基督教的诞生,使
Dragons的命运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agons成为Satanas的代名词。新宗教的诞生,
难免会与老宗教有冲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样,就将原来土著崇拜的阿修罗“贬”为恶
魔。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是源自Mesopotamia神话,在Mesopotamia神话
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巴比伦神话中的英雄Marduk
的对手Tiamato与Hittite神话中的Illuyankas,皆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区域附
近的犹太人也曾受其影响,并将这一种观念继承下去,龙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渐渐成为恶魔
的象征。
龙的传人
凯尔特人红龙是凯尔特民族的标志,图为威尔士国旗。
威尔士红龙旗
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总共有近4000年的历史,曾遍布整个中、西欧。今天
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英格兰岛西南部的威尔士地区和北部爱尔兰地区的一部分。我
们所熟悉的许多以欧洲中世纪为背景的奇幻故事,诸如巨龙飞舞,法师作法,骑士驰骋等
D&D中的典型场景大多出自凯尔特神话传说。龙在凯尔特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
实上,凯尔特人和中国人一样崇拜龙图腾。他们的守护神叫做YDdraigGoch,发音:[?
ðraiggox],意思是红龙,一直是该民族的象征。电影《龙之心》(《DragonHeart》)便是
以凯尔特神话为背景塑造了卓克(Draco)的形象。现在常见的欧洲Dragon的形象正是来自
凯尔特红龙,虽然与中国的龙外形差异较大,但在凯尔特民族及他们的后裔心目中,其意义
与中国龙之于华人没有任何区别。波尔图人波尔图市坐落在伊比利亚半岛北
部,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在现代工业化文明的深处,是古老的杜罗河孕育出的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化。波尔图有一座著名的大型体育场,叫做巨龙球场。这座体育场名称
的由来也和杜罗河有关:由于周边有非常丰饶的矿产,杜罗河称为“黄金之河”,在葡萄牙有
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条巨龙想要霸占杜罗河两岸的矿藏,由于它时常喷吐烈焰,所有人都
对它无能为力。但是,聪明勤劳的波尔图人最终用杜罗河的河水浇灭了巨龙的火焰,巨龙成
了波尔图人的仆人和保护者,并且帮助波尔图人击退了很多次敌人的侵略。从此很多波尔图
人都说自己是巨龙的孩子,还用“巨龙”为他们的体育场命名。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4:2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75655390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马门溪龙简笔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马门溪龙简笔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