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
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
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
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
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
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
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
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
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
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
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
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
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
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
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
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
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
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
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
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
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
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
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
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
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
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
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2、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二)苏辙
原文:
公昔守颖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
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晚年
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
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
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颗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
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
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
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
可及。是以独步当中越冲突 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
《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
《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
志、考,与迁、固相上下。
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
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
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
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
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
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遇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
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
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
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而
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
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
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
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
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译文:
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想在那里筑屋
定居。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不以为
意。欧公在滁州,自号“醉翁”,在琅琊山建亭,就用“醉翁”命名。
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说:“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
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我老在这些之中,所以自
号‘六一’”。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刻在石上,又把自己的
文集命名为《居士集》。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
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者闻此噩耗,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
后因诸子而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欧公在文学上,天才有余,繁简得当,从容不迫,文字蕴藉,以
义理胜,无论长短,无所不能。有想效法的,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
是杂乱就是浅陋,总是赶不上他,所以独步当时。就是到古人中去寻
找可相比的,也是不可多得。欧公在“六经”中,擅长《易经》《诗
经》《春秋》,他的见解,多古人所未发。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
本纪、表、志,自撰《五代史》。所写本纪,法严辞简,常用《春秋》
笔法,他的“表、传、志、考”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
欧公对朋友诚笃,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尹师鲁,石
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或向朝廷上言,
让他们的子弟作官。尤其奖励文士,一有长处,必定极口称赞,生怕
别人不知道。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宽简
而不废弛,吏民安定,滁州、扬州的百姓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
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他说:“文王死后,文
化就没有了吗?”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
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
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
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儒家也不能被废。等到汉高祖以
武力平定天下,动乱未停,叔孙通、陆贾等人,用《诗经》《尚书》
《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
来,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大概孔子的遗风,影响到了这种程度。
从汉朝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
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张说、苏颋之流,力振衰
风,终不能振起。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阻挡每况愈下的颓
势,使东流大海,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从韩愈以来,五代相承,天
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宋开国皇帝治国,在礼文法度方面,直追汉
唐,但所谓文章之士不过杨亿、刘筠而已。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
才又无愧古人。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
韩愈、欧阳修啊。这难道是偶然吗?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二)
3、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原文及翻译苏辙
原文:
公讳修,字永叔,生四岁而孤。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
之文,已绝出伦辈。翰林学士胥公时在汉阳,见而奇之曰:“子必有
名于世。”馆之门下。公从之京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
人。遂中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
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故事,知制诰必试。上知公之文,
有旨不试。
公尝因水灾上言:“陛下临御三十余年,而储宫未建。汉文帝即
位,群臣请立大子。群臣不自疑而敢请,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后
唐明宗尤恶人言太子事。然汉主帝立太子之后,享国长久,为汉太宗。
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陛下何疑而久
不定乎?”公言事不择剧易类如此。
时英宗方居濮王忧。及命下,英宗力辞,上听候服除。英宗即位
之初,以疾未亲政,慈圣光献太后临朝。公与诸公往来二宫,弥缝其
间,卒复明辟。枢密使尝阙人,公当次补,韩公、曾公议将进拟,不
以告公。公觉其意,谓二公日:“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
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二公大服而止。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公性刚直,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在
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
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
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
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
词穷,逐去。
熙宇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
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
不报。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
高公。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上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
不以为意。公居顺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
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有删改)
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等到成年,将
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翰林学士
胥公当时在汉阳,见到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你一定会在世上
有名声。”把他收到门下。欧阳公跟随他到了京城,两次参加国子监
的考试,一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是第一名。于是考中甲等,补任西
京留守推官。
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
人一样,但欧阳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
为右正言、知制诰。按照惯例,担任知制诰的官员必须要考试。皇上
知道欧阳公人生留白 的文才,下旨免试。
欧阳公曾经趁上报水灾灾情的机会进言说:“陛下治理国政三十
多年,可是储君未立。汉文帝即位后,群臣请求立太子。群臣不怀疑
自己所以敢请求,汉文帝也不怀疑他的大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其讨
厌别人谈论立太子的事情。然而汉文帝立太子之后,在位时间长,为
汉太宗。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觊觎
皇位)而遭遇大祸,后唐就混乱了。陛下还担心什么而久久不能确定(太
子)呢?”欧阳公谈论事情不分难易大都像这样啊。
当时英宗正处于为父亲濮王守丧的时期。等到立太子的旨意下达,
英宗极力推辞,皇上听任并等候他服丧期满。英宗即位之初,因为疾
病不能亲自理政,慈圣光献太后摄政。欧阳柠檬酸的化学式 公与诸公在二宫间往来,
弥合他们的隔阂,最终还政于君。枢密使曾经缺人,欧阳公应当按次
序补任,韩公、曾公商议将要奏呈,不把这件事告诉欧阳公。欧阳公
察觉他们的想法,对二公说:“如今天子守丧,太后垂帘听政,可是
我们这几个大臣自己谋求官位,用什么来昭示天下呢?”二公非常佩服
他而停止了这件事。
神宗即位,升任欧阳公为尚书左丞。欧阳公生性刚烈正直,平生
与人畅所欲言没有什么隐瞒的。等到在二府任职,士大夫有所请求,
他总是当面说明可不可以。即使是台谏官议论国事,他也一定用是非
来诘问他们,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欧阳公不顾及。朝廷商议追封濮王
的典制礼仪规格,皇上下诏让礼官与从官商定,众人想要改封大国,
称伯父。事情没有定下来,台官猜测欧阳公主张此议,于是专门用这
件事诋毁欧阳公。御史蒋之奇一起用流言污蔑欧阳公。欧阳公闭门请
求辨明这件事。神宗觉察他们在诬陷,连续诏见诘问他们,他们理屈
词穷,于是被放逐离开朝廷。
熙宁初年,担任兵部尚书,做青州知州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当
时各县散发青苗钱,欧阳公请求让老百姓只缴纳本钱,来明示官府不
是为了谋利,罢免提举管局官,听从民愿来请求,皇上没有回复。
熙宁四年,以观谛听读音 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欧阳公还没有
到退休的年龄,天下人因此更加敬重他。
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居住在
那里。等到他回到颍上,居室还没有建完,但他对此安适自在,不把
它放在心上。欧阳公在颍上居住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被追
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士听说他去世的消息,都流泪凭
吊他。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4、《祭妹文》原文及翻译译文
《祭妹文》原文及翻译袁枚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
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
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
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
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
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
“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
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
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
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
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
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节选)
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
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七百里远呀。当你
初生的时候,即使做离奇的梦,作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
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因为坚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嫁了一个品德败坏的丈夫而被
遗弃,以致陷在孤苦落拓的境地,虽然这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的安排,
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也未尝不是我的过错。我幼年时跟从老师诵
读四书五经,你同我并肩坐在一起,爱听那些古人的节义故事;一旦长
大成人,你立即亲身来实践。唉!要是你不懂得经书,也许未必会像这
样苦守贞节。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挥动双臂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
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
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
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
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
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
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
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
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
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
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
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
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5、《欧阳晔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晔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
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
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
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
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
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
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
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
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
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
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
“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
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
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
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
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
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
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
欧阳公笑着说:“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
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
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
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
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
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
面应当有纹记。”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
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
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
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
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
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
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
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
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
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
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
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
“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
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
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欧阳晔传》
6、欧阳修《欧阳公事迹》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欧阳公事迹》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欧阳公(2)四岁而孤(3),家贫无资(4)。太夫人(5)以荻(6)画地,教
以(7)书(8)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
闾(9)里士人家(10)借而读之,或(11)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2)。自幼所做诗赋文字(13),下笔已如
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欧阳修
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作诗的方法。还教给他
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作诗。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
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有时
书还没抄完便已经能够背诵。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读
书。小时候写的诗、赋等文字,文笔就像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塑像
6荻(d):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14文字:文章
7、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原文及翻译曾巩
原文: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①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
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
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
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
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
通材②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
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
皆务勒③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
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
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
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
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
有情⑤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
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
徇⑥?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
其文章兼胜⑦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⑧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
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⑨,固
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10,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
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
感,则往往衋然1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
1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
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13,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14否塞以
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15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潜遁16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
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
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17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译文:
曾巩叩头再次拜上,舍人先生: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
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
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
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
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
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
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
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积极建立功业;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
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
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
人的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
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
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
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
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
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
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就不能流行于
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
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
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
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
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
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
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
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议
论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
的文章也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
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
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
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
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
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
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
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怀先
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
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
示呢?
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还提拔
鼓励我,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还写了碑铭来
显扬他,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世不经见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倒
在您的门下?那些潜居山林、穷居退隐之士,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
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当父亲、祖父的,谁
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
种种美德,应当全归于先生。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
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
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
荣幸之至,书不尽怀,曾巩再拜上。
8、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翻译曾国藩
原文: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
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1]。三子既通硕
望[2],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3]“天下之文
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
江西诗派者也[4]。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5],门下著藉者[6],上元有管同异之、
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
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
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7],襢之后进[8],义无所让也。
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9],有新城鲁仕骥絜非[10],吴兴吴德旋仲
伦。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11],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
门,乡人化之[12],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有陈学受艺叔[13],陈溥
广敷[14],而南丰又有吴嘉定子序,皆承絜非之风,私淑于姚先生[15]。
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16]。仲伦与永福吕璜月沧交友[17],月沧之
乡人有临桂朱琦伯韩、龙启瑞翰臣、马平王锡振定甫[18],皆步趋附
于吴氏、吕氏,而益求广其术于梅伯言。由是桐城宗派流衍于广西矣。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19],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
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
武陵杨彝珍性农[20]、善化孙鼎臣芝房[21]、湘阴郭嵩焘伯琛[22]、溆
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
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量事
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
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23],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
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24],深摈有宋诸子
义理之说[26],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
以为义理、考据、辞章[27],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
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
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
其命也欤哉?
自洪、杨倡乱[28],东南荼毒,钟山石城昔时姚先生撰杖都讲之
所[29],今为犬羊窟宅,深固而不可拔,桐城沦为异域[30],既克而复
失,戴钧衡全家殉难,身亦欧血死矣。余来建昌,问新城、南丰兵燹
之余[31],百物荡尽,田荒不治,蓬蒿没人,一二文士,转徙无所。
而广西用兵九载,群盗犹汹汹,骤不可爬梳[32],龙君翰昌又物故[33]。
独吾乡少安,二三君子尚得优游文学,曲折以求合桐城之辙。而舒焘
前卒,欧阳先生变以瘵死[34]。才绪牵于人事,或遭乱不得竟其学,
少者或中道夭殂[35]。四方多故,求如姚先生之聪明早达[36],太平寿
考[37],从容从跻于古之作者,卒不可得。然则业之成否,又得谓之
非命也耶?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
诗,清缜喜往复[38],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逃空虚者[39]……
闻人足跫然而喜[40杂文合集 ],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41]!”余之不闻桐
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
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
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
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
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
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
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
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
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
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
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
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
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
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
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
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
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
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
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
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
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
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
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
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
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
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
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
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
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
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
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
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
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
人能够查考审视。
注释
[1]编修君范:指姚鼐伯父姚范。姚范,字南青,学者称姜坞先生
乾隆进士,授编修。姚鼐早年曾受教于他。
[2]通儒硕望:博通儒学,声望极高之人。
[3]周永年:字书昌,山西安北路 东历城人,乾隆进士,授编修。为之语:
对他(姚鼐)讲。
[4]江西诗派:北宋历以黄庭坚为首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黄庭
坚、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余人。因其成品多是江西人,故称
江西诗派。
[5]钟山书院:在南京,书院是唐代以后各地州、府设立的县有教
学、研计性质的学校。
[6]门下:指弟子。著籍:列名。
[7]先正:先辈贤人。
[8]襢:同禅,传,传授。
[9]服膺:衷心佩服。
[10]鲁仕骥:名九皋,又名仕骥,字絜非,江西新城人,乾隆进
士,曾向姚鼐学习古文法,著有《山木集》四卷。
[11]陈用光:见《太乙舟山房文集序》注。
[12]化之:受到影响。
[13]陈学受:字艺叔,江西人,曾向梅曾亮学古文。
[14]陈溥:字广敷,陈学受族弟。
[15]私淑:向自己崇敬的某人学习而又未得直接传授的,常自称
为某人的“私淑弟子”。
[16]建昌:陈用光是江西新城人,新城旧属建昌府。
[17]吕璜:(1778—1838):字礼北,号月沧,嘉庆进士,广西永
福人,与吴德旋相友善,所录吴氏《初月楼古文叙论》为桐城派重要
文论之一。是桐城派在广西的重要代表。
[18]王锡振:即王拯。
[19]典试:主管科举考试。典:主和,掌握。
[20]杨彝珍:字湘涵:一字性农,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公元
1850年(道光三十年)进士。
[21]孙鼎臣:字子余,号芝房,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公元1845
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
[22]郭嵩焘:字伯琛,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兵部侍郎,
出使英法。
[23]畸士:即畸人,不合世人的异人。
[24]汉学:指汉朝人对经典古籍的考证训诂之学,与宋朝人以解
释经典义理的理学对称。清代汉学对整理古籍有重要贡献,他们的文
章也多以考证为主,有时确有繁琐之病。
[25]“宋诸子”句:指宋朝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的理学。
[26]“以为”二句: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互为结合,不自
姚鼐始,但他的提倡,产生了很大影响。[27]洪、杨:太平天国农民
革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
[28]撰杖都讲:手持拐杖主讲。撰:拿、持。都:主管。
[29]沦为异域:指被太平军占领。
[30]问:访问。兵燹(__n):兵火。
[31]爬梳:梳理,整顿。
[32]物故:亡故。
[33]瘵(zhi)死:病死。
[34]夭殂:夭折,未成年而死。殂(c):死亡。
[35]早达:早年显达,指姚鼐早年得到功名。(姚氏二十岁中举人,
三十三岁中进士)
[36]太平寿考:平安高寿。
[37]清缜(zhn):清淡细密。缜:精密。
[38]“庄周”四句:引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逃空虚者”,
原为“逃虚空者”,指外逃在荒无人迹之人。
[39]跫(qing)然:脚步声。
[40]謦欬(qngk):咳嗽声,“欬”同“咳”,引申为谈笑。[1]
9、《明史欧阳铭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欧阳铭传》原文及翻译明史
原文:
欧阳铭,字日新,泰和人。以荐除①江都县丞。兵燹②后,民死
徙者十七八。铭招徕③拊循④,渐次复业。有继母告子不孝者,呼至
案前,委由开譬,母子泣谢去,卒以慈孝称。尝治廨⑤后隙地,得白全
百两,会部符征漆⑥,即市之以输。迁知临淄。遇春⑦师过其境,卒入民
家取酒,相殴击,一市尽哗。铭笞而遣之。卒诉令骂将军,遇春诘之。
曰:“卒,王师,民亦王民也。民殴且死,卒不当笞耶?铭虽愚,何至詈⑧将军?
将军大贤,奈何私一卒,挠⑨国法?”遇春意解,为责军士以谢。后大将军
徐达至,军士相戒日:“是健吏,曾抗常将军者,毋犯也。”铭为治廉
静平恕,暇辄进诸生讲文艺,或单骑行田间,课耕获。邑大治。秩满⑩入
觐,卒。
(选自《明史》)
【注释】①除:任命。②燹(__n):战火。③招徕:招集。④拊循:
安抚。⑤廨(x):官署。⑥部符征漆:上级下令征收涂漆。⑦遇春:即
常遇春,将军名。⑧詈(l):骂。⑨挠:阻绕,违反。⑩秩满:任期满。
译文:
欧阳铭,字日新,泰和人。因为受到举荐提拔为江都县丞。战争
发生以后,民众死伤迁徙的十分之七八。欧阳铭招揽抚慰(流离的百姓),
逐渐恢复常业。有继母讼告他儿子不孝,就把涉案人员喊到公堂前,
是非原委都讲清楚并开导他们,母子二人哭泣感恩离去,最终因为母
慈子孝著称乡里。曾经治理官署后面空隙的土地,得到近百两白银,
适逢部们公文征收油漆,就购买这些东西输送。升迁掌管临淄。常遇
春的军队路过的辖地,士兵进入百姓家里拿酒,相互殴打攻击,整个
街市都哗然喧闹。欧阳铭鞭笞了士兵遣送回去。士兵控诉县令辱骂常
遇春将军,常遇春就过来诘问他。欧阳铭说:“士兵,是君王的部队,
百姓也是君王的百姓。百姓被打得要死了,士兵不应当鞭笞吗?我欧阳
铭虽然愚蠢,哪能至于辱骂将军?将军是大贤才,为什么要袒护一个士
兵,而阻挠国法的施行?”常遇春怒气才消失,并且问责士兵给他道歉。
后来大将军徐达到这个地方,军士之间相互约束说:“县令是个强健
的官吏,曾经对抗常遇春将军,不要违反当地的法令。”欧阳铭治理
当地,廉洁、安定、公平、仁恕,空闲的时间就招来各个学子研习文
学艺术,或者独自骑马在田间,考核耕地收货。邑县安定经济繁荣。
官吏任期届满入朝觐见,死了。
《明史欧阳铭传》
10、《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翻译李贻孙
原文:
欧阳行于闽之里生之。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主食的英文 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
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
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
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
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
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
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
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
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
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
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
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
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
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
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
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
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
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
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
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
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
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释】①窅(y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
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10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
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
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不能放下,不
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
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
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
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
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家的你们家的宝贝啊,
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
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
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
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期间,人的文章很出名,整个福建没有人能
超越他。
当时,原来的承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近,
又生性喜欢提拔后生,在出生寒门的年轻人中选拔,怕找不到。欧阳
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
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
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
至都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
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
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有韩愈,李观等。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
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
套用现成的,才华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
叙述详备: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还是远亲。所以他编文集中的文章大
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
《与郑居方书》,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家
之门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从南安到
福州,给我欧阳君很多文章和诗作,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
是迟迟没写成。此失传。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
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
他的文章就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欧阳君周文集序》
11、《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伯和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张耒
原文: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
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写作意图 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
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
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
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
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
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
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
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
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
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
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日宪,
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
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译文: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
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
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
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
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
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
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
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
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
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
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
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
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现在眉
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
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
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
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
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
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
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
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
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
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
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
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欧阳伯和墓志铭》
12、《祭石曼卿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石曼卿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玚至于太
清,以清酌庶羞之奠,
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
者,暂聚之形;不与
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
而着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髣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
峥嵘,而埋藏于地下
者,意其不化为樗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
灵芝而九茎。奈何茺烟野蔓
,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
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
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
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
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怠念畴昔,悲凉凄怆,不
觉临风而陨涕者,有
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大意:
(一)自“维治平四年七月日”至“而吊之以文曰”
记叙祭祀的人时地物。(为祭文的形式成分)
(二)自“呜呼曼卿!生而为英”至“昭如日星”
说明曼卿虽死,英名不朽(,着在简册,昭如日星)。
(三)自“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至“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
城”
抒写意想埋藏曼卿之地,终将成为旷野与荒城的哀情。
(四)自“呜呼曼卿!盛衰之理”至“尚飨”
说明吾(作者)之悲凉凄怆,是不能“忘情”之故。
主旨:抒写祭悼亡友的哀情。(篇腹(三))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祭文);内容为抒情文。
译文:
唉,曼卿!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
而最后归于无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气暂时聚合的身躯;那不跟万物同
归于尽,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
来的圣贤,都是如此的;那些已载入史书的姓名,就像太阳星辰一样明
显。
唉!曼卿啊!我见不到你已经很久了,可是还能想象你生前时的模样。
你意态不凡,光明磊落,又那样超群出众,埋葬在地下的遗体,我猜
想不会化为烂泥腐土,应该会变成最珍贵的金玉。不然的话,就会长
成青松,挺拔千尺,或者产出灵芝,一株九茎。为什么你的坟墓偏偏
是一片荒烟蔓草,荆棘丛生,寒风凄凄,露珠飘零,磷火闪闪,萤火
虫乱飞?只见牧童和砍柴的老人,唱着歌在这儿上下走动;还有慌张受惊
的飞禽走兽,在这儿徘徊悲鸣。现在已经是这样的光景了,经过千秋
万岁之后,怎知道那些狐狸、老鼠和黄鼬等野兽,不会在这里掏穴藏
身?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这样,难道单单看不见在那旷野和荒城旁一个
挨着一个的坟墓?
唉!曼卿啊!事物由盛而衰的道理,我本来是早已知道的。但怀念起
过往的日子,越发感到悲凉凄怆,不知不觉迎风掉下眼泪的我,也只
好愧于自己达不到圣人那样淡然忘情的境界。希望你能够享用祭品
13、《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
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
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
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
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
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
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
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
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
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
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
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
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
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
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
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
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年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
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
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
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
象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
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
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
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
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
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想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
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和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61841字。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3:3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72604389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礼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礼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