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
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
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教育和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
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制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从
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传统教育:a)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师为中心,按教育者的
意图主动影响的思想和行为的严密教育学体系,按这个体系实施的教育被称为传统教育。他把教学过
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b)后赖恩把原来原来的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为:
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5个阶段。19世纪后半页流传甚广,对欧美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工作总结前言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际模
式称为“传统教育”或“旧教育”。
5、现代教育:从资本主义大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的
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
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6、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
展规格的预期设想和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7、学科教程:学科教程也被称为“分科目教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
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科目的课程。各科梅花魂教学设计 目都有特定的
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数。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
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8、经验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
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经
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9、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10、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
课程按综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简单相加式综合、相关课程的综合、一体化课程。综合课程的主导
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1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也包括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
开发的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
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12、教学策略: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待定
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
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在这里,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使用
既有教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介入,真正体现教和学的统一。
13、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创立的。其基本含义为:“只要有足够的
时间可以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
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掌握。
14、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些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其目的是
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情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诊断性评价不仅重
视诊断现状,而且重视指导。
15、德育: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
会的要求喝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
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内化和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16、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
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师自身
专业素质的提高;二是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教师职业专业化也就是教师在
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职业作为社会重要的专业得到确认,教师专业发
展的意义得到确认的过程。
二、简答题
3、教育为什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因:(1)教育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
现象的特性。(2)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表现:(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
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其作用发挥的条件是什么?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实现才程度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的许多因素。从学校内
部看:第一,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第二,取决于教育内
容,特别是知识的质量和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所采取方法的性质水平。只有那些基础性、系统性、结
构性的知识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第三、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
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第四,取决
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学校外部看:
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如果两种影响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冲突,学校的主导作
用很难实现。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如果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能
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甚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明显相左,那么学校教
育的主导作用难以发挥。
9、德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功能?
通过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
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德育这种基本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约个体社会化和
个体化的方向;二是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三是激发和调节个体智能发展;四是促进个体的心理
健康。
三、论述题
1.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对此教育应有哪些基本策略?
(1)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
发展的特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
定的顺序。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
推广意义。
基本策略:人的发展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从总体上讲,教育活动进程表必须适应人的
发展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进行。比如,教育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有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总体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形容美女的诗句 ,不能“凌节而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可
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损害受教育者的身心。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
点和发展特征的特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
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
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基本策略: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
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
果不顾年轻一代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硬用成人的心态和教育者理想目标去要求学生,极易造成不良的
教育后果。
(3)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快慢和发展时间的
早晚上的不均衡的特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
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
躁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地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
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是最佳期的
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
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
训练的效果就会越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基本策略: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有效的教
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旦错过发展的关键期,就会延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甚至造成
无法弥补的损失。
(4)规律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互相补偿的特性。互补性反映个
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
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
对整个机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
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本策略: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
和“扬长避短”,即通过发展身心某一方面的长处去弥补和补偿某一方面的短处,不一定要求学生越
是什么方面不行就越是不服输,就越是要在这方面迎头赶上,而是可以通过适当发展另一方面的长处
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短处,这样既有可能提高教育效能,又有可能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5)规律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
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
上才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
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
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基本策略: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
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
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
如分组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针对由不同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等所形成的
不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总之,又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不意味着被动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
平和固有特点。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力求适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拉动学生的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根据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全面发展”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
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否则就片面发展。至于这些必须获得完整发展
的基本素质是指哪些方面,似乎不必强求一个统一的界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愿望和价值指向。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身”与“心”两方面的完
整发展;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真善美的完整发展。“完
整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的偏移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可偏移而不可偏废,即不能只发展人的能力的
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指人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方面发
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一般说来,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他的各种基本的素质,如德
智体或身与心等基本方面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完全是空白;但如果在某一方面的
发展过于低下,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就会呈现出畸形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
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各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适当和协调,是人
的发展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美。
“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基本素质中的各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
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其内部也各自有着丰富的内涵,还可
以分解为诸多素质要素,如“德”,就可以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如“智”,按照不同的理论又可以划分为若干方面。不仅人的各基本素质之间,而且各基本素质内部
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和中秋国庆放假安排出炉 相互促进的,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方面
性,对此,个人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
质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一避免人的发展的单一。必须强调的是,“多方面发展”只是一个尽可能的
追求,因为“多方面”是没有界限的,也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与主客观需要和主客观条件直接
相关,就没一个个体来讲,“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在现实生活中世纪上是很有限的。
“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马克思
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全国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他有时提“人的全
面发展”,有时提“人的自由”,有时又把二者并列起来提“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
与“自由发展”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和谐性而言的,后者主要是
就人的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律化,
更不是指所有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从一个相同的模式。“自由发展”的本质就是“个性发展,”“个
性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基本素质中各要素
及其要素因子在发展上应努力形成范围和程度上的个人独特性,即个人不可能在某一基本素质内的所
有方面都获得发展,也不可能在几个方面获得平均程度的发展,各素质之间总会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或
偏移性;二是指人的各基本素质和其内部各要素及要素因子在其结合上应努力建构个人的独特性,假
设两个人所具有的素质成分是相同的,但如果这些成分有不同的组合,那么他们的素质就会呈现出不
同的结构,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长。“全面发展”指向的并非是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万金油”
式的平庸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特
别强调“个人独特的和自由的发展”才极力提倡人的“自由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层次,然而无论不同
历史时期的人还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人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和追求有多么不同,其实质却是相同
的,即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所谓“全面”,只是相对,不是“绝对”的,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
自主性,多方面性和“每一个有拉裴尔才能的人都应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性”。
3、你怎样评价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答案一:
(1)a)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为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b)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
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2)自古以来教育中就存在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和选择的问题,它是教育,尤其是教育目
的所要面对的最根本的价值冲突,也是教育主题所面临的基本的价值选择。笼统来说,个人价值与社
会价值并没有一个孰重孰轻、孰优孰劣和孰更合理的问题,因此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
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
(3)从理论上说,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讨论两者谁对谁错或谁更合理,必须把
二者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恰当的结论。
(4)教育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条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和有所倚重的。
答案二:
两种对立观点
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
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
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论。
4、你认为一个理想的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使教师的素质结构体现独特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可以从教师履行职责的角度来提出教师的素质结构,
包括专业精神、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
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专业精神即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没有专
业精神的教师将流通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权利和职责。
师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
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
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反映。
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
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宽厚的知识,熟练地教
育技能及鲜明的人格影响力。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5、谈谈你对教师角色形象的认识。
所谓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基础”。
我认为教师角色形象具有多重性:
首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组织者和评定者,在传
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
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与学生的这种社会文化规定性,决定了教师和
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下的学生角色形象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因为毕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于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
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信息渠道。因此,在学
习方面,教师也要适应时代教育的根本要求,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其一,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今天的信息社会,学生不再是仅仅被动
的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得以实现共享。因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在新的课
堂教学中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
的主人,组织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掘学生的潜能,甚至必要时教师自身参与其中。
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教育要给受教育者三种
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大重要内容,教会学生
如何学习,如何开创性地学习,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
如授之以渔”。新的教学观也认为,教学的过程也不只有交流已有的知识,还能创造新知识。这种新
的“渔”能让人拥有谋生的本钱。教师应该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来
选择给予他们何种“渔”的方式。
其三,作为朋友的角色。教师是朋友。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身份虽然变了,但也只是从学校到学
校,比学生大不了几岁,与学生心灵相通,话语投机,最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地。随着教龄一年年增
加,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当初的同龄人终究会变成长者,这时看待学生,感觉又会不一样。
不过朋友也罢,长者也罢,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得爱学生,视学生为朋友,这样才能赢得学生
的爱戴和尊重。站在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教师得注重自己的仪表、谈吐和举止。不管有什么高兴
事、烦心事,你必须将它们放到教室门外,然后心平气和地走上讲台,因为学生关注的只是讲台上的
你。构造情节,选择内容,循循善诱,用你的话语、情绪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跟随你的思路去思考,
享受上课的乐趣。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把握分寸。可以喜形于色,可以怒不可遏,但却不
能失态。
再次,教师是教育科学研究者,教师是复杂的个体劳动者。人们都认为教师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
者。其实教师也是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伴随着的是冬日的严寒,夏天的酷热,午夜的灯火。创业板股票有哪些 一堂
课少则两个小时,站着讲的同时,脑子还得高速运转,尽量搜索华丽的辞藻、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的意思。上课前得先备好课,上课时有学生盯着,有督导随时督查,下课后得改作业,还得经常“充
电”,得出科研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教书匠似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文
化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需要。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未来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如今社会发展
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要干好本职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的积极探索和研
究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践,走出校园,与社会交往,勇于向社会学习。
6、谈谈你对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的看法?
德育方法好下: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或者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的方法。关键是
要实事求是,以真诚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使学生心悦诚服。教育者要真诚,避免对学生讲大话,空话,
和套话,假话。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一是要注意远近榜
样的结合,二是要注意充分发挥教育者为人师表的作用,三是要注意对榜样的宣传不要这多和有意拨
高,否则容易使人反感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收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运用时要尽量使教育的氛围显得自然一些,最好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教育者为了教育他们而作出的
有意安排,否则学生可能予以真诚配合。
实际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受教育者的日常活
动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运用实际锻炼法,要注重实效,不要搞花花草草的形式主义。
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
手段。运用这个方法,一是要注意客观和公正,二是要注意多一些赞许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修养指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的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
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自我教育法,教师既要注意给学生
以适当引导,又要充分信任学生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
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事,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增进扮演者对他
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角色扮演对于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
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看法好下:
我们的德育理论忽视了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忽视了教育对象受所掌握知识的制约。
因为就这些制约或特点使他们对那些比较抽象的、高层次的德育理论只是有一点朦朦胧胧的了解。再
加上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其实这些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触及学
生心灵的深处。当他们走出校园,经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之后,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很是脆
弱。
7、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培养班集体?如何对学业不良者进行指导?
参考一:
班集体具有比较明确、一致的共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有严格有
效的组织规章和自觉纪律,有良好的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所以作为班主任,其开展班级教育
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班集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
发展的园地。
(1)作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的了解和研究,这是做好各
项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要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首先要进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
计,还必须对班级精心小组编排,使之成为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其次要培养、选拔班干部,并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相关锻炼。要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的规范体系,在班级群体教育过程中,
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3)确定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恰当的班级共同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能够为
班级活动指明努力方向,可以及时调节班级和个人活动,以及群休或个体的行为偏差,促使学生为实
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途径
和手段。班级活动的组织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活动本身要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
性、多样性、群众性、参与性。活动后班主任、班干部和其他班级成员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视自我教育、注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班主任进行集体建设的
重要一环。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始终注意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促进优良的班风和班级传
统的形成,使之朝着有利于体现尊重、平等、真诚、关爱、进取、合作诸多品质的方向发展。只有在
这样的氛围中,班集体才可能真正得以形成。
参考二:
我个人认为班主任可从如下几方面来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一、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而管理这一环境的人
当然就发挥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想培养良好的班级体,首先要求班主任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够有效地教育、管理好班集体。班主任素质的提高可从三方面入手:(一)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
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二)加强品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三)具备多种能力。班主任要
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等等。
二、制定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是指班级成员共同具有的理想、追求和希望达到
的成果,也是班级发展的导向、全班同学人生的导向。它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融入到集体中
去。制定奋斗目标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较高的长远目标,其激励程度
高于价值较低的中、短期目标。但如果长远目标脱离实际,期价值就会激不起相应的热情。所以制定
目标时应把长远的总体目标和中近期的行动目标想结合,以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直处于
新的追求之中。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同学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
一处使,逐步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三、选拔和培养班级的核心部分。坚强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并由
他们担任班的班干部,组成集体的核心。这样才能有力地带动全班学生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充分利用和支
持在任学生干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和发现新的积极分子。一旦新的积极分子不断涌现,积极分
子队伍愈来愈壮大,班集体就会更加巩固。班集体一旦形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四、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正确舆论,就是在班上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所赞成的言论和意见,它
以议论、表扬与批评等方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每个同学的言行。它是影响每个学生和集体的力
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一个班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就会形成正确的言论,能得到多
数人的支持,好事有关夸,坏事有人管的可喜局面。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培养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
五、培养优良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培养良好的班风,具体做法
如下:1.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入手;2.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3.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注意班干部的培养;5.抓好后进生的教育。
六、积极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活动开展是以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活动是实施教育的有效形
式途径。为了实现班级的最终目标,为了加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可以与班委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内
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目的是强调学
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七、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民主是一个世界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之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行,人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学生也不例外。班主任要充
分认识这一点,对班级目标、计划、制度的制定及重大活动,必须经全体同学讨论,采取民主集中制
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再是主宰,而是参谋,起指导作用。如果说一个班级是在大海中
航行的船只,起指导作用的班主任是这条船上的舵手,学生则是奋力划行的船员,只有靠他们,班级
之船曲颈瓶实验 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
8、如何对学业不良者进行指导?
所谓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
下学习成绩低下,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水平,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学业不良学生一般都
智金石为开 力发展正常。
(1)训练良好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教师要针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告诉他们学业不良
的原因,是由于努力的不够,鼓励他们努力求知。
(2)给予积极合理期限,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业不良学生自我认知的缺失,根据期望—动机理论,
引导学生重塑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动机水平,帮助他们内归因,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增强学业
不良学生的信心。首先,可以在学习等活动激励学生去尝试,并增加其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尝试到成
功的快乐。其次,抓住学业不良学生自身哪怕是些许的闪光点重新点燃他们希望的心,并进行迁移,
使学业不良学生的信心得到提高。最后,引导学生及时巩固这些信心,不能老师一点就亮,不引导或
一松手就没了,要使信心保持住。
(3)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逐步学
会学习和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在知识上查
漏补缺,改进其原有认知结构,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这是教育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的根本策略。1)形
成条件化知识,避免知识的“僵化”。在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新知识或帮助他们在知识上查漏补缺的同
时,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将所学知识与知识运用的“联系”条件结合起来,形成
条件化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培养运用能力。2)努力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易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知识在学业不良学生的头脑中按一定结构有条理地储存起来,形成一
个系统。
(4)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促进自主发展。针对学业不良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布鲁
纳提出了发现学习。培养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学能力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为
学生指明复习哪方面的旧知识,指出之间的联系,化新知为旧知,顺利实现学生的知识正迁移。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过程中,在不违背大纲的要求下,适度调整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采用“小步走”策略。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2:07: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676393888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代教育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代教育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