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跳⽵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
黎族⼈在庆祝新春时,都喜欢跳⽵竿运动。跳⽵竿也叫⽵竿舞,是⼀种古⽼独特的活动,也是⼀项令⼈陶醉的⽂艺体育
运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且⽓氛⾮常欢快热烈,吸引众⼈。
简介:
“跳⽵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息的之⼀,。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场上,跳
起“打⽵舞”来。跳⽵竿时,8根长⽵竿平⾏排放成四⾏,⽵竿⼀开⼀合,随着⾳乐⿎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
名男⼥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竿中,灵巧、机智、⾃由地跳跃,当⽵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
地,不等⽵竿合拢⼜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参加舞蹈的青年男⼥,⼀边跳舞⼀边由⼩
声到⼤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增添了热烈⽓氛。
历史渊源:
早在宋代,⼤⽂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
歌,余⾳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
黎族⼈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黎族⼈喜欢跳“⽵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场上跳这种
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每个⼈双⼿平握⽵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
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胜。
在海南"⽵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的舞蹈表演.⽵竿舞也叫跳⽵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项健⾝运动,外国的
游客⼜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盛⾏于海南岛五指⼭区的乐东、东⽅、昌江、⽩沙等黎族⾃治县黎胞聚
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跳柴”原是黎族⼀种古⽼的祭祀⽅式。据传,跳柴是黎族⼀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祭祀⽅式。黎家经过⾟勤耕作,换
得新⾕归仓时,村⾥男⼥⽼少就喜⽓洋洋,⾝穿节⽇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饭、酿造糯⽶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
宗和神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种既是⽂化娱乐,⼜是体育
健⾝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混合打跳”。过去,“三⽉三”为黎寨的⼭恋节,现今也
增进了跳⽵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凭借跳⽵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情谊。
增进了跳⽵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凭借跳⽵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情谊。
详细介绍:
它是⼀种跳跃竞技体育活动。场地⼀般为8-12⽶长,6⽶宽的平地。这项活动男⼥⽼幼都可参加,⼀般多为男⼥青年。
⽐赛时,分成两组,每组4——8⼈。⼀组打⽵竿,⼀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竿的⼈分成两排距离约3.5⽶,⾯对⾯盘
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双⼿各执⼀根⽵竿的顶端,成若⼲组平⾏状。在⾳乐伴奏下,由⼀⼈统⼀指挥或唱歌,⼿持⽵
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竿,并且每对细⽵竿随着⾳乐⿎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
⽅位。跳⽵竿的⼈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竿中,灵巧、机智、⾃由地跳跃,统⼀从⼀⾯进另⼀⾯出,可单⼈
跳,双⼈跳、三⼈跳或成队跳。当⽵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竿东北的风俗 合拢⼜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
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参加者⼀边跳舞⼀边由⼩声到⼤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既不能踩着⽵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
的⽵竿夹着。跳⽵竿者巧妙地跳跃其分合之间,或⽤单脚,或⽤双脚,做出各种旋转及舞蹈动作。表演舞花扇、翻斛⽃
举等⾼难险技巧花样动作,跳⽵竿现有“穿⼭过海”、“情⼈上路”、“邀游⼋卦阵”、“骏马跳桩”、青年团建 “飞跃龙门阵”、“勇闯斩头
台”等多种套路。“跳⽵竿”过去是“⼥打男跳”,如今已形成了“男⼥混合打跳”。
分类介绍:
京族⽵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民,⽣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
⾥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论男⼥⽼少都爱唱歌、跳舞。
京族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杠(⽵杆舞)”、“跳天灯”、“跳乐”和“花棍舞”等,其中有些源于民间宗教舞蹈,有些是京
族群众⽇常⽣活中的娱乐⽅式,具有明显的娱神或娱⼈的⽂化功能。“跳⽵杠”是⼀种具有浓郁的民间体育游戏⾊彩的舞
蹈,表演时,将两根长⽊杠平⾏排放,两杠之间相距约9尺,其间横放8条⽵竿,分为四对,每对间隔2尺左右,操⽵竿
者为8位男⼦,分为两边,每边四⼈,蹲在地上操作⽵竿,⼀⼿⼀根,对⾯相向,⼀⿎⼿有节奏地打着⿎点,操竿者按
⿎点节拍,敲⼀下⽊杠,合⼀下⽵竿,或是敲两下⽊杠,合⼀下⽵竿,发出“的的打打拍拍”的响声,青年⼥⼦便在⽵竿
之间跳跃。“跳⽵杠”分“单跳”、“双跳”两种,单跳的⽅式为:由各⼈在⽵竿中间,⼀个跟着⼀个沿着4个空格⼀步⼀跳,
边跳边舞,向前向后往复不⽌。双跳的⽅式为:两⼈⼀组,双⽅的动作必须协调,彼此相互照顾,按照⼀对⽵竿的开与
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
瑶族⽵竿舞瑶族是⼀个古⽼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个省区的⼭区,是我国南⽅⼀个⽐较典型的⼭地民族。
每到瑶族传统的重⼤节⽇,村中师爷们承乾 就⾃发组织⼀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壮观,别具⼀格,
有较⾼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在必背镇,有⼀座具有浓厚瑶族特⾊的接待楼,游客在这⾥可饱尝瑶族风味,畅饮瑶胞⾃制
的苦桑酒,也能欣赏到瑶家⼩伙⼦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
壮族⽵竿舞
壮族⽵杆舞是⼀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般是由⼗多⼏⼗个演员敲击⽵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参
与,规模较⼩。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参加,千名壮
家青年男⼥以跳⽵杆住宿申请表 舞来庆祝⾃⼰的节⽇,形成了千⼈齐跳⽵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竿舞
【佤族是跨境⽽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万⼈,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捎东西
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治州。其中沧源佤族⾃治县和西盟佤族
⾃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约占我国佤族总⼈⼝的百分之五⼗⼋。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
尔温江之间,怒⼭⼭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地段⾥,⼭峦重叠,平坝极少,故⼜称阿佤⼭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死后跳的⼀种舞蹈,现已成为⼀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竿舞相同。即两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竿外⾯,⼈们两⼈⼀对,⾯对⾯持⼩⽵
竿,沿着⼤⽵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画眉等动物处江湖之远 形
态起跳,活泼欢快。
⽵竿舞,⼀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死后举⾏,以碓杵击打⽵竿⽽舞,寨中男⼥⽼幼均可参加。当地⽼⼈
说:“⼈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
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苗族⽵竿舞
⽵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带苗族群众在⽣产⽣活中⾃创的⼀种⾃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对⾃由
恋爱的追求与理想,⼀般在重⼤节庆⽇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演出。⼀般是8对男⼥
青年进⾏,演出时男⼦著短⾐,腰系红绸缎;⼥⼦著苗族特有的⼿⼯⼤摆裙,由苗族⼤堂⿎伴奏打节拍,和以⼀阵阵的
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起烘托出⼀种朴素洒脱的美。
⽵竿舞⼀般分⼭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真挚的情感与饱
含着许多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然。
黎族⽵竿舞
⽵竿舞也叫跳⽵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项健⾝运动,外国的游客⼜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盛⾏
于海南岛五指⼭区的乐东、东⽅、昌江、⽩沙等黎族⾃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跳柴”原是黎族⼀种古⽼的祭祀⽅式。据传,跳柴是黎族⼀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祭祀⽅式。黎家经过⾟勤耕作,换
得新⾕归仓时,村⾥男⼥⽼少就喜⽓洋洋,⾝穿节⽇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饭、酿造糯⽶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
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结伙来到⼭坡上,点燃篝⽕,跳起⽵竿舞。⽵声叮咚,庆祝稻⾕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
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起,直⾄元宵,⼏乎夜夜篝⽕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氛充溢着⼭坡村寨。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种既是⽂化娱乐,⼜是体育
健⾝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混合打跳”。过去,“三⽉三”为黎寨的⼭恋节,现今也
增进了跳⽵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凭借跳⽵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情谊。
现在“⽵竿舞”不但跳遍⼤江南北,也越来越引起国外游客的兴趣,他们盛赞跳⽵竿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不少外国旅游
者专门来到黎村,与黎族青年同学习、共欢乐,真切感受着浓浓的黎家风情。
⽵竿舞起源于海南黎族,衍⽣于海南黎族⽣产⽣活,如今已成海南民族歌舞的符号。2005年、2006年⽵竿舞先后被列
⼊省级、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对其进⾏抢救性保护。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21:3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514963862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黎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黎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