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地方文化景点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032’16”-11316’
32”,北纬2607’05”-2727’24”。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73公里,
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合153.10万公顷,占湖南省土地面积7.23%,在湖南
省市州中,幅员位居第7位。东邻株洲,南抵郴州,西南接永州,西北挨邵阳,
北达娄底、湘潭。其中,最为文明的要属石鼓书院了。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
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
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
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北魏时期: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
元《水经注》:“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
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
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
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
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
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
除病。
三国时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
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茶道入门茶道基本知识 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
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
(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
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
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
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
3月中旬和大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
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
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
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
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
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后人建“绿净阁”以
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
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
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21世纪“院
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
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刺史吕温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
院》日记其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至道3年
(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
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
府,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便赐额“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两度被
宋朝皇帝“赐额”,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
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
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
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家常炒菜 亲书韩
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
曰“三绝碑”。
宋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
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
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
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作畴)就
原址建屋数间,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
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
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龙须树怎么养 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
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
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元朝:继续办学。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
康庄、程敬直等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毁于兵火。
明清:明清时石鼓书院不断扩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书
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孔子,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天顺、弘治年间均
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异议、
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哲学家、教育地怎么组词 家、书法家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
之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
府蔡汝楠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
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
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1549-1552)。又请赵大洲、皮鹿门
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学家
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万历四十年(1612)巡
抚记事,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草莓育苗 院再次毁
于兵火。
清顺治14年(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军事指挥所。同年
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
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
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
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山水风景 。
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
中,……每月试之,士风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时七
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焕然
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士雅、余廷松、林学易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
为科举之业。
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
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
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
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
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在震惊中外的衡
阳保卫战中被于日军焚毁。故址内还有唐、明、清碑刻多处。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
胜古迹,诸如石鼓书院、回雁峰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
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
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
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
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
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
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
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
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磁铁英文 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
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
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
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
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
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21:0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49429385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衡阳景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衡阳景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