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
(课程论文)
“科学—艺术—创新”之我见
关键字:科学艺术创新思维融合发展
1885年,一位名叫巴尔末的中学教师在研究了H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四
条谱线后,提出了一个计算氢原子谱线波长的经验公式,后来经过里德伯修改,
推广为:1/=R(1/k2-1/n2)。当k=2,n分别为3、4、5、6时即为可见光的
四条谱线波长。由此公式可以很明确的断定:当k、n取其他不同值时便可得到不
同的值。然而,波长为这些值的光波存在吗?惊人的是,在随后的近一百年
里,各种波长的光波一一被发现……我惊羡于那位资质并不深的中学教师,能从
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如此之深奥的科学理论,更为那位给出具有如此预
见性公式的伟人而深深折服。我不禁要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预见性
和创造力?
也许这就是科学:在不经意中发现世间的奥妙,甚至预测数百年后的科学探
究。不得不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审视和感受它的美感之后,接踵而来
的就是创造。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的爬山的作文 事物中确定某些
潜在的秩序与模式。有些人认为,科学只与概念、定律、推理、判断这些枯燥
的词语相联系,一位科学家的工作无非是绞尽脑汁钻研已有的科学知识,然后苦
思冥想地探究现在的科学盲区,最后在两鬓斑白之际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有
的甚至没有任何的科学成果.有人甚至无知的以为,选择了科学工作就意味着一
生的枯燥乏味.其实不然。科学中也存在着美,甚至可以说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美。
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可以体会到思维火花碰撞的快感,体
会到灵感来袭时的喜悦,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震撼……感
受到了科学之美,在攀登科学之峰时,收获的将不只是成果,或许还有一番别致
的风景吧。
艺术的美感无疑是被世人所认同的。音乐给人以听觉之快感,景色给人以
视觉之快感,文学作品给人以思想之快感……然而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总结 ,实际上,科学的美感与艺术
的美感是从同一起点发展起来的。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科学和艺术就在互动中
发展,而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的.有时这种互动表现较为直接,而
更多则是间接的、深层次的互动。在科学与艺术互动发展的同时,人的自身机
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有活力的创造源泉。
再回过头思考一下巴末尔、里德伯的杰出成就。巴末尔无非是研究了几组
波长数据再加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便得出了正确的经验公式,这与众多的科学
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探究科学知识相比较,可谓是探囊取物。而里德伯则是在此
基础之上进行推广,给出了非常精确的计算公式,同时,预测了尚未发现的物质,
以至对近百年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指导意义。他们的成就并非是建立在深厚的科
学知识积累以及漫长时间的试验研究之上的,而是在审视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
验后,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断。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紧紧结合,在感
悟它的美感之后,发现世间的奥秘。
固然,科学与艺术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科学强调客观
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的奥妙。艺
术则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索人类
感情的奥妙。然而,这些不同也有互相交融渗透的一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学
会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在此中等教育 基础之上进行发明创造。
由此想起浙大杰出校友上商战明标榜的一种人生哲学:君子不器,文理一身.
是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应该集各种品质于一身。而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更应该在艺术上有所修为。事实证明,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
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提出相对论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
坦同时又是一位优秀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提出行星运
动三定律的开普勒又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
牛顿也可以说是一位艺术家,他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
小说和戏剧;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
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
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
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
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国画、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艺术不仅是科学大师应具备的素质,更是科学创新中所必备的要素。从这
些成就卓越的科学大师身上可发现,他们越是热爱和靠近艺术,他们从艺术宝库
中获得的营养也就越丰富,他们也更容易创造出优异的科学成果。很多科学家
都不约而同地断定:不论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大同小异
的。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艺术对科学的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艺术对科学大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大影响是艺术作用于
科学的基本点.艺术可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照亮我的道路,并
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
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
空虚的.”——爱因斯坦如是说到。他的这段话说明了艺术对于他思想启迪的不
可估量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艺术对于他在科学领域的创造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此外,科学研究本身就潜藏着奇妙的兄弟的英语怎么读 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艺术素
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直觉、想象、形象等思维方式,
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特有的美感、幻想等,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
同时,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一个人在
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
很可能使他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
联系,促使他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最终做到有所创新.
创新作为这个时代科学发展的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学创新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作用,创新本身也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
创新过程通常是“先猜测,后论证”,但在猜测中又有以前的论证作基础,而
在论证中又需要新的猜测.其对应的方法是:科学假设和逻辑演绎。“先猜测,
后论证",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猜测”通常要应用直觉思维,科学的猜
测绝不是没有根据“乱猜测”,必定有以前的知识安全的手抄报 作基础;“论证”通常要应用
多种逻辑方法,到底应用那一种逻辑方法,这又需要有新的猜测,新的尝试。
对于这样一种创新方式,它的根本还是基于艺术之上的。一个人所猜测的结论
或结果实际上是有形可依的,这源于他的艺术积累和对事物形态的基本认识。
否则无据可依,猜出的东西也未必有什么科学价值。此外,创新还可以通过“先
形象,后抽象”来进行,在形象中以以前的抽象作基础,而在抽象中又需要新
的形象.对应的方法是建模方法和原理方法。由形象到抽象这一过程正是从艺术
创作过程直接引申出来的。另一种创新方式“先直觉,后逻辑”更是直接采用
艺术创作手段,把难以描述甚至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化,再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这需要一个人有很强的“直觉”。“直觉”是以一个人的整个知识作背景的迅
速认知,是洞察,是顿悟,是灵感。这体现了艺术对于科学创新的巨大作用。
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需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操作思维,情感思维,交往思维,以及四种思维模式整
合起来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人的
艺术修养。
艺术,可以说是科学创新之翼。人们已愈来愈多地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将
艺术作为创新的灵魂.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举办国际科学
学术会议,不但由世界一流的中外科学家和中国青年学者参加,而且每次会议
都邀请画家根据会议的科学主题发挥作画.这绝非仅为追求一种用绘画手段描绘
科学特定领域的表面形式,而是探求在一个更深奥地意境中进行科学和艺术间
的对话。这些作冻结歌词 品闪耀着艺术家的思想火花,又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在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艺术无线宽带 的修养也是在为科技进步投资。
科学在发展,人类进步的空间依旧广阔.科技的进步已离不开创新的驱动,
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汲取艺术的营养合成创新的元素,为科学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艺术-—科学创新之翼》杨志达
《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9:5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45181385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商战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商战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