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产运行中心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资料
一、安全生产禁令:
(一)、生产与安全共青团申请书 工作“五同时”原则
1。同时计划。
2.同时布置。
3.同时检查.
4。同时总结。
5。同时考核
(二)、员工安全操作“六个严格”规定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3。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4.严格执行操作(票)证制度。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6.严格遵守安全制度。
(三)、生产区内“十四不准”规定
1.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
2。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进入。
3。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4。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5.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6.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者,不准进入生产胎心监护不过关的原因 岗位。
7。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
8。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
9。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者,不准检修。
10。检修完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者,不准启用。
11。未办高处作业证,不戴安全带,脚手架及跳板不牢者,不准登高作业。
12。石棉瓦、单彩板上无牢固跳板者,不准作业。
13。未安装触电保护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14.未经安全培训的职工不准上岗。特殊工种,无证不准作业.
(四)、起重作业“十三不吊”规定
1.指挥信号不明或乱指挥不吊。
2。超负荷或物体重量不明不吊.
3.斜拉重物不吊。
4.光线不足、视物不清不吊。
5。重物上、下站人不吊.
6。承重绳不匀或打结不吊。
7.重物被埋不吊。
8.棱刃物体无垫不吊。
9.安全装置失灵不吊。
10.重物系挂不牢不吊.
11。侵入高压线安全距离不吊。
12.起重设备、装置不合格不吊
2
13.带压容器不吊.
(五)、动火作业禁令
1.严禁无证动火。
2.严禁清洗、置换不合格动火.
3.严禁不与生产系统彻底隔断就动火。
4.严禁在易燃物附近动火。
5.严禁无防措施、无消防器材、无监护人动火。
6.严禁大风、大雨天室外焊接。
7.严禁(1、2次)电线、焊把绝缘不良进行电焊作业.
8.严禁焊具沾油污,严禁焊接意外打火。
(六)、高处作业禁令
1.严禁不系牢安全带在高处作业。
2。严禁交叉作业时抛物。
3.严禁(五级以上)大风天室外高处作业。
4。严禁房上跳板不牢在高处作业。
5.严禁患职业禁忌症者高处作业(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和癫痫病等)。
6。严禁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者进入高处作业现场。
(七)、设备内作业禁令
1.严禁下罐作业不办证.
2。严禁不彻底隔断动力、物料源下罐作业。
3。严禁不悬挂“警示牌”下罐作业。
4。严禁清洗、置换不合格下罐作业.
5。严禁不做安全分析下罐作业.
6。严禁不戴好必要护具下罐作业.
7.严禁无应急抢救措施下罐作业。
8。严禁无专职监护人、无可联络手段下罐作业.
9.严禁启用不安全电压做罐内照明.
10.严禁出罐时留工具在罐内。
(八)、机电设备禁令
1.严禁使用不可靠的安全保护和信号保险装置.
2。严禁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转.
3。严禁机电设备带病运转。
4.严禁使用无漏电保护器的手持电动工具。
5。严禁无安全措施进行设备检修。
6。严禁在带压、带电、易燃易爆的管道、设备上施焊.
7.严禁启动已检修但未经检查合格的设备。
8.严禁在设备的转动部位穿越、跨越、传递物件和擦洗、触动转动的部位。
9.严禁交叉用电。
(九)、气瓶专项禁令
1。严禁抛、滚、撞、振。
2。严禁日光曝晒。
3。严禁靠近火源或高温源。
4.严禁可燃气瓶、明火、助燃气瓶任意二者靠近。
5。严禁使用色标不清又未经分析的气瓶。
6.严禁气瓶接触油脂与腐蚀物.
3
7.严禁吊装气瓶。
(十)、压力容器禁令
1。严禁使用定期检验不合格的压力容器。
2。严禁使用安全附件不全的压力容器。
3.严禁使用(安全附件)定期检验不合格的压力容器。
4。严禁超温、超压使用压力容器.
5.严禁带压维修压力容器.
(十一)、建(构)筑物禁令
1。严禁随意改变建(构)筑物的原设计结构.
2。严禁任意改变设计规定的使用条件.
3.严禁随意拆建(构)筑物的墙面、楼面、屋面或打洞。
4.严禁撞击、损坏建(构)筑物的各类防护结构、防护设施。
5.严禁任意拆除和损坏建(构)筑物的防水、防火、防腐、防震、避雷等设施。
6。严禁在建筑物周围任意排放酸、碱等有腐蚀性的液体和气体.
7.严禁近建(筑)物违规动土.
8.严禁在危房附近冒险作业1931年11月 。
(十二)、机动车辆“八大禁令"
1.严禁无证开车
2。严禁无令开车。
3。严禁酒后开车.
4。严禁超速开车.
5。严禁空档溜车。
6.严禁带病行车。
7.严禁货车带人。
8.严禁“四超”行车(超高、超长、超宽、超载)。
二、应知应会:
(一)、(1春季“三防”:以防火、防爆、防雷为重点;
(2)夏季“三防":以防雨、防汛、防暑降温为重点;
(3)秋季“二防”:以防寒、防中毒为重点;
(4)冬季“四防”:以防冻、防滑、防中毒、防火为重点。
(二)、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2。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
3。整改不到位不放过.
4.员工不受到教育不放过。
(三)、员工的“三懂四会”
1、懂生产原理、懂工艺流程、懂设备结构。
2、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会正确使用防护器材和消防器材。
(四)、机械安全常识
1、工作人员可能靠近的机械传动装置(如齿轮、链轮、皮带轮、联轴器及其他运动旋转部件(如飞轮、转轴等),
都必须按规定设置防护罩。
2、经常进行调节和维护的运动部件、零件应配置可移动式防护罩.
3、工作时尽量避开部件的运动方向,防止意外飞出物伤人。
4、离地面高度大于2米的架空传动装置,如果跨越人行通道或工作区时,则在其下设置防护板。
5、人行道跨过裸露的传动回眸一笑秋波起 装置时,必须搭设专门的跨越平台,且平台的两侧均应用金属板或护栏全部防护
4
起来.
6、机械设备的操作机构高出地面2米以上时,应配置操作台、栏杆、扶手、扶梯等。
7、机械设备的气、液压传动机构应设有控制超压、防漏等装置。
8、有电器的机械设备,电器装置本身除应有良好的绝缘外,机械设备还应有良好的接地(零)线,以防止漏
电.同时注意消除静电。
9、在有转动机件的部位工作时,绝不能戴手套;禁止把工具、量具、夹具和工件放在传动部件上,防止落
下伤人。
(五)、用电安全常识
一)、安全用电常识
1、安全电压:
1)指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系列。
2)额定值等级:安全电压额定值等级为24伏、12伏、6伏。(当电气设备采用超过24V的安全电压时,必
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2、电气伤害的种类:电伤、电击伤害和电磁场伤害.
3、触电方式:
1)单相触电:指人体在地面或其它接地导体上,其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的事故。
2)两线触电:指人体两处同时分别触及两相带电体或同时触及一相一零导线的事故。
3)跨步电压触电:指人体在接地放电点附近,由两脚之间的跨步电压差引起的触电事故。
4)工作人员的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
4、预防触电的主要措施:触电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制度措施不健全和技术措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们造成
的.只有健全制度措施,加强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5、电能对人体的伤害:电能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电击和电伤。电击时,电流通过人体内部,造成人体内部组织
的破坏,影响呼吸、心脏和神经系统,乃至死亡.电伤主要是指电流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包括电弧灼伤、
熔化的金属渗入皮肤等伤害。
6、触电急救:
1)触电急救的原则:动作迅速,救护得法,现场开始,坚持到底。
2)触电抢救的关键
发生触电事故时,触电者可能由于痉挛或失去知觉等原因而抓紧带电体,不能自行摆脱电源.这时,使触电者尽快
脱离电源是抢救的关键。
3)低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的方法:
(1)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出插销,断开电源。但应注意到拉线开关和
平开关只能控制一根线,有可能只能切断零线,而不能断开电源。
(2)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没有电源开关或电源插销,可用带绝缘柄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线断
开电源。
(3)当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底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作为
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4)如果触电者的衣服是干燥的,又没紧缠在身上,可以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衣服拉离电源,但因触电者身
体是带电的,其鞋绝缘可能遭到破坏,所以救护人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也不能抓他的鞋。
4)高压触电事故脱离电源的方法
(1)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2)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的绝缘工具断开开关。
(3)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注意抛掷金属线前,应先将金属线的一
端可靠接地,然后抛掷另一端,还应注意不可触及触电者和其他人。
5)脱离电源注意事项:高压触电脱离电源的操作,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
(1)救护人不可直接用手或其它金属或潮湿物件作为救护工具,而必须使用绝缘工具,救护人最好一只手操
5
作,以防自己触电。
(2)防止触电者脱离后可能的摔伤。
(3)如触电事故发生在夜间,应迅速解决临时照明问题,以利抢救,避免事态扩大。
(4)同时注意带电体,避免二次伤人。
6)触电的现场急救方法:
当触电人脱离电源后,除立即请医务人员诊断或送往医院治疗外,还应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
(1)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清醒,未失去知觉,但有些心慌、四脚发麻、全身无力、或曾一度昏迷,但
已醒过来,则应保持空气流通,使其安静休息,并请医生诊查或送医院。
(2)若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动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躺,保持空
气流通,若天气寒冷注意保暖.并速请医生诊救或速送医院。
(3)若触电者伤势严重,或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跳动,或二者都已停止,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并迅速请医生诊断或送往医院。
注意:急救要争分夺秒,尽快进行,不能只等医生前来,在送医院的途中抢救仍要继续进行,千万不要轻易放
弃,因为被电击者多为假死,迅速而连续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抢救,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
二)、用电安全注意事项:
1、不得随便乱动或私自修理电器设备。
2、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盘、闸刀开关、按钮开关、插座、插头以及导线等,必须保持完好、安全,
不得有破损或裸露.
3、不得用铜丝等代替保险丝,闸刀开关、磁力开关等盖面须完整,以防伤人。
4、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的保护接地、接零保护装置,保证连接牢固。
5、在使用手电钻、电砂轮等手持电动工具时,必须按装防漏电保护器,工具外壳要进行防护性接地或接零,并要
防止移动工具时,导线被拉断。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并站在绝缘板上。
6、在移动电风扇、照明灯、电焊机等电气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保护好导线,以免磨损或拉断.
7、在雷雨天,不要走进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周围20米以内区域。当遇到高压线断落时,周围10
米之内,禁止人员入内;若已经在10米范围之内,应单足或并足跳出危险区,以免跨步电压伤人。
8、对设备进行维修时,一定要切断电源,并在明显处放置“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
(六)、灭火基本知识
1、灭火的基本方法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三个条件.所以只要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使燃烧停止。
根据上述原理,可知最基本的灭火方法有:
1)窒息法:从隔绝助燃物质着手,使可燃物无法获得助燃物而停止燃烧。一般说来,比水轻而又不溶于水的易燃
液体和遇水燃烧的化学物品引起的燃烧,只能用窒息法使燃烧物得不到空气中氧的供应而停止燃烧。以下介绍几
种窒息法运用实例:
(1)将比空气重的不燃气体和蒸气灌进燃烧点,使该处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到16%以下,达到窒息作用。如二
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灭火。
(2)用不燃或难燃的物质,如石棉布、湿麻袋等直接复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上,隔绝空气,使之窒息,停止燃烧.
(3)遇水烧烧的物品,如金属钾、钠及铝粉、镁粉、锌粉等。可用砂土及固体灭火剂复盖在其表面,隔绝空气,
使燃烧停止。
(4)关闭放空阀门和停止鼓风机送风,使燃烧得不到氧气而停止.
2)冷却法:从降低着火物体的温度着手,使之降低到燃点以下而停止燃烧。一般可燃物质着火,大家都习贯用
水救火,这是因为水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但用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水灭火的范围主要是能溶于水的可燃物质,对汽油、煤油、香焦水等比轻又不溶于水的保燃物,不能用水
救,因为这类液体能浮在水面继续燃烧,并能随水流散,扩大燃烧范围。
(2)水能导电,不能扑救电气火灾.
(3)不能用水扑救电石、铝粉、过氧化钠等化学物质,因这些化学物质遇水会加剧燃烧。
6
(4)不能用水烧灭高热的炉渣、钢渣等,因这些高热物质遇水会产生氢和氧,从而发生爆炸起火。此外精密仪器
设备,贵重文物档案也不宜用水扑救。
3)隔离法:将正在燃烧的物质与未燃烧的物质隔开,中断可燃物质的供应,使火源孤立.如把可燃物迅速考察材料范文 疏散,
切断火路等。
4)化学中断法(或抑制法):用含氟、溴的化学灭火剂喷向火焰,使灭火剂参与燃烧反应中去,使游离基的链锁
反应中断,达到灭火的目的。
上述四种方法以在灭火中并不是孤立使用的,有些灭火方法就能同时到二、三个作用,有时也需要几种方法同时
进行。
2、常用灭火器性能
灭火器是重要的消防器材,必须按不同性质的火灾,使用不同类型的灭火器,下面介绍几种工厂常用的灭火器。
1)酸碱灭火器
酸碱灭器只适用于扑灭竹、木、棉、毛、草、纸等普通可燃关于雨的谚语 物的初起火灾,对忌水的化学物品、电气、油类等
火灾不宜使用。酸碱灭火器在提往火场途中要保持机身平稳,不能贪图省力将灭火器扛在肩上或夹在手臂下,
不然,在提运过程中会使药剂混合自动喷射。使用时应一手提环,一手托着筒低,然后倒转筒身,灭火剂即可
喷出.倒转筒身时,不能将灭火器的底部和顶盖对着人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2)泡沫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灭油类火灾和木材等一般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但不适用扑救忌水化品和电气火灾。它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大致与酸碱灭火器相同。
3)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一般电气火灾和精密仪器、内燃机、重要文件档案及不可用水扑灭的火灾最为适宜。但它
不能扑灭金属钾、钠、镁、铝火灾。因为二氧化碳与这类物质能起化学反应,加剧燃烧直到发生爆炸.使用时,
先拔去保险销子,然后一手握喷射喇叭的手炳,一手掀动鸭舌开关或旋转开关,从燃烧最危险最严重的一边喷
射起,逐渐左右移动向前喷射.喷射时人站在上风向,免受二氧化碳窒息性气体的侵袭,手庆握住喷筒手柄,以
免冻伤。
4)干粉灭火器综合了泡沫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优点,适用于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气和遇水燃烧等物的初起火
灾。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应手提灭火器的提把,迅速赶到着火处,在距离起火点5米左右处,放下灭火器。
在室外使用时,应占据上风方向,使用前,先把灭火器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应先拔下保险销,一只手
握住喷嘴,另一只手用力压下压把,干粉便会从喷嘴喷射出来.用干粉灭火器扑救流散液体火灾时,应从火焰侧面,
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并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快速推进,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5)1211灭火器
1211灭火器比目前国内使用的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灭火器等具有更优越的灭火效果。它适用捕风捉影 于扑灭电气、油类、
有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机溶剂、精密仪器、天然气、文物档案等火灾。
灭火器是工厂灭火的重要器材,应根据生产性质作合理的布局,并经常维护保养和及时更换灭火剂,保证数量足
够、性能良好.
(七)、防暑保健
1、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全身性的生理机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心血管系统、呼吸机能、
能量代谢、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这些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人体对高温作业的适应性反应,
属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但如超过了人体机能适应的限度,则会引起各种病理性变化。
2、中暑的原因及处理
当高温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时,机体通过一系列调节机能尚不能维持热平衡,而余热大量积蓄时,就会发生中暑。
根据中暑的程度,可将中暑的症状分为三类:
1)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能集
中等症状,体温正常略有上升.如能及时休息,暂离高温环境,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有中暑先兆症状,同时有下列症状:体温在38.5℃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面
7
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和脉博细弱而快等症状。
3)重症中暑:在上述症状基础上,昏倒或发生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
3、防署降温措施
1)改革工艺。通过技术革新,改进操作方法和工具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消除或减轻笨
重的体力劳动,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
2)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各种炉窑布置在车间主导风向下风侧的墙外.
3)隔绝热源。隔绝热源有降低气温和阻挡辐射热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
用水隔热。这是因为水对辐射热有吸收和阻挡的特性。一般有水幕、水箱、水凉亭几种形式。
用固体材料隔热.利用石棉板、刨花板和草灰板等传热少而慢的隔热材料,筑成罩或墙,隔绝热源.
露天作业可搭工地凉棚等阻挡太阳辐射热。
4)加强通风。
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高温车间防暑降温的基本措施。其特点是风量大、较经济、空气不需处理。自然通风是利
用风压和温压(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而进行换气。
机械通风:根据车间温度、湿度、热辐射、气流速度及工艺粉色的寓意 特点等情况设置全面机械通风和局部送风,如空调、
空气淋浴、排气风扇、喷雾风扇、各种电风扇等。
5)卫生保健措施
体检:高温作业工人应做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疾病、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
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贫血、急性传染病、重病后恢复期及
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及时补充饮料:出汗是高温环境下调节体温的必要条件,为了补充高温工人因出汗而失去的大量水分和盐分,必需
在高温季节供给他们足量合乎卫生要求的清凉饮料,如汽水、冷饮水、茶水等。
加强巡回防治:医务人员在暑季应加强高温作业现场巡回医疗,宣传防暑知识,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暑患者,积极开
展防治工作。
正确合理地使用个人劳动用品:在高温现场工作的人员,应穿戴好劳防用品,以防止高温和辐射热对人体的危害.
(八)、安全职责
一)、班组长(级)安全生产职责
1、组织员工学习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工人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按章作业;
2、各班组长必须按生产与安全"五同时"原则安排日常工作,落实安全责任。
3、每天检查本班组员工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安全)装置,以保持安全良好状态,组织清理工作场所,以
保持安全文明生产。
4、检查发现本班组、本岗位安全隐患除夕吃什么 和不安全行为及现象,及时制止或上报。
二)、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1、企业职工应切实爱护、保护自身和企业、他人的安全,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动按规操作,不违章,
并且要随时阻止他人违章,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做好“三不伤害"。
2、积极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结合工作环境和岗位,主动报告或提出安全改进意见。3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
备、工具、安全装置及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16:0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731746383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全教育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全教育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