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沙坡尾

更新时间:2023-03-24 23:02:25 阅读: 评论:0

海带烧肉-甜点大全

厦门沙坡尾
2023年3月25日发(作者:饭店经营范围)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旧城居民节点空间研究

——以厦门沙坡尾居民区为例

Explore the Old City Resident Node Space on th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_______-・__-Taking Xiamen Shapowei Residents District as an Example

●陈劫●Chen Jie

【摘要j良好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始于对设计区域充分的现

场考察,对居民生活场所的理解。对区域文脉的延续。本

文以厦港沙坡尾传统居民区为例,通过对旧街区生活的居

民行为分析,寻找适用于中国的新的社区建设理念。

【关键词】住宅区设计柔性空间场所

【Abstract1 Good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begins with t-

he full on—site inspection of design area,the understanding of

living places,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egional context.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bases on the tradition a】residential area

in ShaPo tail of Xiamen city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

lysis of the residents’behavior living in the old street to find

the new concept ofcommunity building that apply tO China

lKeywordsI residential design,flexible space,place

引言

住宅建设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建设适应新

世纪发展需要的城市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整个

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中国住宅产业化和城市住

宅的经历了数十年基础的积累之后,逐渐开始追求

品质,提出了住宅产业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

这也要求设计人员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出发对住宅设

计课题进行研究。除空间功能规划之外,更要关心

地域的文脉、社区的内涵。著名社会学家、城市规

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良好的规划必须始于对

区域进行充分的现场考察,包括人群、社区、景观。

绝不强加给社区独断、抽象的策略,而是从现存的

条件的认识出发。芒福德的这一规划设计理念,被

学界公认为“人文主义的设计”。由此可见,对居住

区中的居民的活动的探究,在住宅区规划和设计起

着关键的作用。

沙坡尾位于厦门市南端,环绕避风坞内港 由

于该地段是厦港渔民停泊渔船、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厦门建设经济特区的大潮中成为被遗落的一角,

也因此幸运地保留了老厦门居民的生活方式。这片

旧城居民区中的老住户们生活联系紧密,自发地聚

集在一起形成众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并点点滴滴地

渗透各家各户的生活空间之中,成为居民生活中无

法分割的一部分。沙坡尾居民区中的公共空间是富

于吸引力并且易于接近的,鼓励人们的活动从私密

空间走向公共交往空间,这种亲密交流正是快速流

变的都市社区中所欠缺的重要人文精神。

厦门旧街道不同于北方历史街区,骑楼建筑面

向街道有更多的开放空间和中性空间。其中,街、

巷、宅体系经过拓扑演变之后可以满足当代城市社

区功能需要。本文以厦港沙坡尾传统居民区为例,

通过对旧街区生活的居民行为分析,寻找适用于中

国的新的社区建设理念。

、沙坡尾地段调研

l_沙坡尾简介

由于区域亚热带气候和2O世纪初华侨文化盛

行双方面的影响,沙坡尾民居建筑为南洋骑楼形式。

本文调研考察对象为厦港周边骑楼建筑群中的居民

生活。当地居民保持着传统骑楼建筑中的生活,即

“前店后宅一前门朝向街道(民族路)开放”,经营

各种小商店;后门则面向历史悠久的小型内港“避

风坞”。地形的限制使得大船无法进入避风坞,但平

时停泊许多小渔船。

沙坡尾地段人口密集,居民多为长期居住此地

的中老年人,对厦港地段的生活方式和独有的“老

厦门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意即,对该地段具有

极强的文化认同感,也成为促使沙坡尾地段居民交

流紧密的文化背景凶素。

2.公共空间节点

对沙坡尾居民区的公共交流空间做了详细调研

之后,笔者将其总结归纳为三种类型的节点,即社

区公众活动区、海边公共客厅和街巷公共厨房(如

图1)。

嘲倒:

一辅撮违瓴骑火穆

曲-精梧外 内港栈道

@龙 墙

…・糟播墟撬 斯 断

图1沙坡尾航拍图及空间节点示意

节点一:龙王庙前的“社区会所”

已有近100年历史的道教庙宇“龙王庙”位于

避风坞旁,供奉着闽南渔民的行业崇拜偶像——“龙

王爷”。其建筑(于1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间 980年前后重建)上下两层,

占地面积不到200 m 。龙王庙常年香火不断,每逢

农历初 、卜五均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动在此

举行。因此,这里成为沙坡尾居民定期聚集的活动

场地。居民在龙王庙前搭建了遮阳棚,以抵挡亚热

带地区毒烈的日照。待黄昏时分,太阳西沉,庙前

的大片的空地}:更是聚集了老老小小的居民喝茶休

节点二:海边公共客厅

骑楼民居后门面向避风坞内港,门外的一条2 m

多宽的石板路形成一条海边栈道。面对风平浪静的

内港,大多数人家敞开门窗。不但能够获得较好的

通风和采光,也将室内外空间连续起来。相对于前

l6

门喧闹的街道,内港形成的“屏障”给这条栈道以

一定的私密性并形成了一个介于公共和私密之间的

中性空间。居民们喜欢喜欢将客厅、餐厅的空间向

外延伸,在这条路上小聚闲聊或进餐。

泡茶聊天是厦门人的传统休闲活动。在休息日,

许多人愿意在家与三两朋友小聚,沏上一壶茶,一

个F午悠闲地聊天品名。沙坡尾的居民的职业身份

多为退休或下岗待业,在海边泡茶聊天就成了他们

每天打发时间的办法。有几户人家已经搬离了原宅,

迁到新城区的居民楼中居住,但他们每天在沙坡尾

聚会的习惯却没有改变。虽然对老城区目渐恶化的

生活环境非常不满,但旧有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

对这 居民来说依然充满了吸引力。

节点三:街巷公共厨房

许多居民将日常家务搬到了骑楼建筑之间的防

火巷里,窄巷成了两户人家生活交流的一部分。在

这里,他们可以和邻居闲话家常、交流信息,枯燥

的家务事也变得生动有趣,将“中性空间”的亲和

力和活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调研结果分析

经实地调研,笔者总结出沙坡尾居住区的公共

空间充满生机活力的六个主要原因。

1.视什么有什么有成语 线可达性

臼睹公共空间中即时发生的事情,能够吸引居

民参与其中。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

从家里能够看到室外空间中发生的事情,更能吸引

孩子到户外参与活动,尤其是当他们能看到同龄儿

童玩耍的场景时。因此,住在低层、靠近街道或公

园的住宅中的儿童,比住在高层住宅、远离公共空

间的儿童有更多户外活动和交往的机会。沙坡尾民

居后门朝向海面平静的厦港而非喧嚣纷扰的街道,

使得居民们愿意敞开门窗,最大限度地将室内对室

外开放。在获得更好的室内采光的同时,也让居民

们看到并参与到室外的公共活动中来。

2.文化共同性

沙坡尾居民多为长期居民,并且在行业上也有

同点——渔民或者蓝领工人。共同的生活背景和

、 缘关系促进了邻里交流,这一点是现代居住区很

难做到的。当代中国的住宅产业化给了民众自由选

择住宅的权力,但同时也使邻里间少有共同点,都

市的快节奏生活更使得人们居住地的流动性大大增

加。当然,都市文化也成为所有都市人共同的文化

背景,但过大的文化背景却无法产生向心力,无法

像旧城区中不同片区所有的“亚文化”那样博得居

民的认同感。

3.事件空间一体

C・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写道

“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

式所赋予的。”事实上,事件的发生与空间本就是不

可分的。事件的发生由特定的空间模式支持,成为

事件与空间为一体的模式,这正是沙坡尾地区居民

公共空间形成的契机。龙王庙前的“社区会所”的

形成,正是由于每月惯例的渔民祭祀活动。而骑楼

居民区中,居民将街巷作为客厅、餐厅甚至厨房的

延伸。另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沙坡尾

民居为骑楼建筑,后门正对着厦港避风坞。不但视

野开阔、风景优美,而且享有一定的私密性。沙坡

尾民居的前店后宅布局形式使得室内空间较为逼

仄,也促使居民将室内活动,将用餐、待客、缝纫、

洗菜择菜等琐碎家务移到户外。如此一来,公共空

间的活动极大地被丰富。事件的发生和事件模式的

形成,即是居民亲自参与了空间设计。尽管是无意

识的,却让居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增强了

居民对空间的认同感。

4.尺度亲切

当代规划和建筑设计师在城市建设中的好大喜

功往往使得空间设计失去亲切的尺度。沙坡尾居民

区的尺度适合于生活和交往,含蓄而易于接近,这

一点正是街巷文化的魅力所在。

5.柔性空间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生活空间区划常被简要

概括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两种。在城市

居住区中,公共空间有社区会所、街心公园等,私

密空间则主要指家宅之内的空间。在“邻里单元”

理念的指导下,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被分明地切割

开。虽然在规划上清晰明朗,却无形中破坏了人居

交流肌理。穿插在沙坡尾居民区中的街巷创造了介

于公共和私安全培训心得 密之间的灰色空间,成为了私密与公共

空间中的过渡性“柔性空间”。对于居民来说,它们

无疑比街心公园等刻意为之的公共空间更加易于接

近,使居民的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的生理

与心理上更加轻松自如。

6.街巷文化

广场是欧美国家城市空间的核心,作为“城市

客厅”,汇聚着自由思想。在东方文化中,广场却并

不适用。东方的农业文明中,人们重土安迁、安分

城市建筑I规划与设计l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I PLANNING AND DESIGN

守己、恪守等级制度。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便

渗透在街头巷尾、市井之中。正如黑川纪章所说:

“欧洲的传统交往中心是广场,而中国和日本的生

活中心则在街道之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提倡功能主义的现代城

市规划方法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城市功能分区、公共

卫生、快速交通等。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成就,彻

底改变了工业革命之前的城市混乱、肮脏、低效,

充满死亡和犯罪的恶劣局面。然而,这种新的规划

科学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1)过于强调功能分

区,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城市生活的多元化;(2)对

快速交通的崇拜,破坏了步行范围内的社区生活,

并最终引起了大范围的交通拥堵问题:(3)空间规

划得过于细致和按部就班,将人置于空间之下,剥

夺了人对空间再创造的能力,使居住者被迫屈从于

空间设计;(4)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区域被彻底分开,

生活的单元也没有交集,因此难以形成社区文化。

综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后果之一是瓦解了城市

的老社区,瓦解了潜在的社区传统、凝聚力、与和

谐的气氛,并且难以建立新的社区人际、户际脉络。

这样的现状则应促使设计者对现代规划科学进行反

思,对功能主义的规划方式进行改进,寻求社区文

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对现代城市住宅规划的模

式的检讨中,笔者认为,开放空间和中性空间的缺

失尤其值得引起重视。

三、对新社区建设的建议

经过自建国以来6O余年的发展,中国人对城市

建设的要求已经从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城市”逐渐

跨入追求城市文化意识的领域。显然,现存的城市

规划和建设落后于这种需求。中国地域辽阔,民族

众多。相应地,各地城市文化也应多元化发展。如

今,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却趋向同质化。城市之间

互相模仿、互相攀比,盲目追求现代化的“城市感”。

近年来,许多城市开始对城市特色进行宣传包装。

然而,对城市文明的塑造却往往停留在表面。通过

景观设计、城市庆典设计等手段,以肤浅的方式为

城市贴上各种标签。城市规划过程中,居民的生活

需求常被忽视或片面化。

在新社区的规划设计方式上,笔者有三点建议。

(1)规划部门需要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对当地的

文化脉络,只有对老社区的场所精神得到掌握和体

会之后,才能进行规划方案布局。(2)尊重社区居

民的意见。在设计过程中,将当地居民纳入到设计

团队之中,并且要求设计人员真正听取居民对社区

建设的意见来进行空间设计,而非将居民顾问当作

“壁花”。为实行以上两点,在规划对象当地设置设

计基地是非常有利的方式。(3)在空间规划案执行

完成之后,设计团队定期回访并更新设计。将空间

设计作为一个长期的项目,而非一次性的工作。居

民的生活是长期的、动态的、延续的,生活空间的

设计也应该是没有始终的,长期的过程。任何一次

性的空间设计行为都是武断的,都会损害人居生活

和场所文化的连续性。 择天记结局是什么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在规划中应大量运用

柔性的空间,而非精确设计的功能空间,调动居民

在空间实践上的主观能动性,不刻意限制空间,而

是由居民的空间实践来产生空间。将场所精神,而

不是空间功能,作为设计方案的出发点,充分尊重

当地的空间文化。在建设新型居住区的过程中,设

计者应该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居民在个体生活上的便

利性。只有保护当地文脉的连贯性,才能保护居民

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人际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R・i.David Seamon,Dwel1ing,Place:Enviro—

nment.Krieger Pub Co,2000.

[2]黄岚.环境和行为关系——人居空间模式的比校

分析[J].安徽建筑,2006.

[3]亚历山大・c.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

权出版社,2002.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5]刘易斯・芒福德.精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0.

[6]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头顶造句 2009.

[7]韩怡.运用建筑现象学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厦门361005)

(上接第13页)

济南老城区滨水空间视廊现仅有解放阁到泉城

广场东的这一段,还不能形成较强的视线关系和空

间序列。

为优化这一状况,可将通向滨水区的主要路径

结合周围地形逐层设置观景点、台阶、坡道、人行

天桥、城市小径等多种类型的交通、景观要素,将

不同标高的视廊、路径、城市节点与水域空间相整

2.老城区滨水空间系统的开发的单一性和片

段化

现有老城区的开发主要以商业和旅游为主,模

式较为单一。各功能区之间虽以泉城路、黑西路等

城市道路相连,但是仍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空间

之间缺少多层次的联系和明确的分区。尤其是改造

后的泉城路商业街,不论是尺度苋菜做法 方面还是道路两边

建筑的风格,都与原老城区风貌相去甚远。这种状

况使得有着大量点状泉眼分布的老城区存在片段化

的趋势,伴随期间的微尺度滨水空间也就日渐成为

孤岛。

针对这种现状,建议应以政府和规划部为主导

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设计时,应结合不同滨

水空间类型的特性进行功能上的分区定位。如在保

持老城区建筑、街巷特色的前提下增加基础设施建

设,进一步完善居住环境。如有可能,可将其进一

步改造成集“看泉、听泉、赏泉、品泉”于一体的

济南文化旅游特色住宿区,从而激活濒临衰落的微

尺度滨水空间。

四、结语

济南老城区滨水空间是景观资源丰富、潜在价

值很高的地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恪守公共性、

混合性、亲水性、可达性、连续性等原则。根值于

济南浓郁的泉水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开

发时序,从而充分保护脆弱的泉城滨水空间系统,

17

带动其重新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旋.王瑞.达良俊.上海苏州河滨水区更新规

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

[2]杨保军,董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J].建筑

学报,2007.

[3]钱芳.从健康导向角度解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

要素[J].建筑学报,2010. .

[4]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城市规

划,2002.

[5]郭红雨.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J].热带地

理,2010.

[6]杨春侠.促进城市滨水地区要素的综合组织[J].

同济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济南250101)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23:0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701453739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厦门沙坡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厦门沙坡尾.pdf

上一篇:尿酸高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厦门沙坡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