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习俗

更新时间:2023-03-24 22:22:29 阅读: 评论:0

色狼游戏-后手

年的习俗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四字祝福语大全)

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

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

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希望对你

有所帮助。

春节传统习俗篇1

中国人自古重时节,世代盛行。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

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

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

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春节到了,我们不应该只是继承传统行为,

更应该把春节的习俗背后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春节的习俗一: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的祭灶。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

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

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节的习俗二: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

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

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

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

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

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春节的习俗三: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洗浴

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

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

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

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

迎接来年的新春。

春节的习俗四: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说的是开始准备主食了。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

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春节期

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

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

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

事给一一避开。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

馒头,这叫隔年吃。

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

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春节传统习俗篇2

1、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

响很大、流传极广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

位。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

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

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愿望和辞旧迎新祈求。=每逢春

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

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

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欢乐气氛。

3、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准备

迎接来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谚语。腊月

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

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

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

降福来年。

5、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一种,因在

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

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

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

氛。

6、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

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

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习

俗。守岁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新

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

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

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

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9、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

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一

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

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

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

安安度过一岁。

10、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

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齐

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种

多样,有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

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

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

来后来“贺年片”。

11、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

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

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

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

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

在新一年里大发大富。

1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年俗。春节庙会

最早是民间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

“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

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

受老百姓喜爱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

船等。

13、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舞蹈形式之

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

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

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表现形式。

14、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传

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

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

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

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

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狮子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

密妞扣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数。

8、吃饺子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传统,但各地吃饺子习俗亦不相同,

有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

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

吉愿望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

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

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

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传统习俗篇3

1.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

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2.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

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

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

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3.感谢性的拜访

凡是上年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4.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

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

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

拜”。

5.古代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

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

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

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

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

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

“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

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

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

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

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

《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

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

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

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

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

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

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6.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

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7.占卜运程

旧时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

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

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

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

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

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

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8.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

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

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

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

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

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

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

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

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

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

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

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

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过年有禁忌说话要注意

在春节中,也有很多禁忌。记者了解到,在平度,一入腊月门,

就不能说不吉祥的话,而且在春节期间,说话办事要谨慎仔细、轻柔

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能打骂孩子,说话时也应尽量避开死、穷、

病、输等不吉利言语的谐音。对于馒头出现风干裂纹的现象要说“笑

了”,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

另外,还有初三前不扫地的的习俗。传说,平度有一对兄弟,哥

哥天性贪财,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财产,住的是宽敞的房子。弟弟天生

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穷苦。除夕之夜,财神爷化装成

一位老乞丐来到人间。财神爷先到哥哥的家,结果被赶出门外。后又

来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热情地将他请进屋子,端了碗热粥给他喝。

财神爷非常高兴,就对他说:“孩子,过年的时候,家里没用的东西

不要倒,地也不要扫,这些都会变成宝。”弟弟听了财神爷的话,每

到过年的时候,从不扫地,不丢没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变成了地上的

银子。后来,人们在过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扫地了,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春节传统习俗篇4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

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

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

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

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

“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

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

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

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

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

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

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

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

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

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

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

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

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

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

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

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

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

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

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

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

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

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

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

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

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

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

“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

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

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

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

岁之安。”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

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春节传统习俗篇5

在中国,除夕之夜是多么美丽,多么精彩。街上到处都是张灯结

彩,好一派过年的景象。除夕之夜像一股团圆风把老老少少、男男女

女都吹在了一起。总之,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夜晚。

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春节重

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

的习俗,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

《风土记》等史籍。

古人在除夕之夜,“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

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

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

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

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可见在古代,除夕对于人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除夕,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饭尽其所有,尽其所好。吃饭时,指点菜肴说吉利话,如吃鱼说鱼

吃余剩,吃豆腐说豆腐都富,吃猪肠说肠吃常有,吃猪舌头说“吃赚

头”等,以期来年兴旺发达。

在除夕的年夜饭上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讲究。北方人包饺子,南方

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

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对于除夕夜不能归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份惆怅是刻骨铭心的:

“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名州”(唐白居易

《除夜宿洺州》)。;“旅馆寒冬独不眠,客心休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

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古人的这份惆怅和现代人是不谋而合的,现代人为了养家糊口,

不少人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线城市打工,对

于他们而言,春节是他们唯一的和家人相聚的机会,如果在除夕当天

不能和家人聚在一起,吃上一口团圆饭,这份惆怅之情可想而知。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除夕夜已经变得异彩纷呈,物质的高度丰富,

精神的多向满足,到处充满祥和吉庆的气氛。自从有了电视机,有了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神州大地各族龙的子孙,在吃过团

年饭后,便沉浸在节目带给我们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难忘今宵”。

每逢除夕夜,吃完团圆饭,紧接着就是一家老小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

晚会,一起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苏州的

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

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春节传统习俗篇6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

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

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

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愿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

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

年的街市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

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

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

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

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

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

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

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

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春节传统习俗篇7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

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

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

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

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

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

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

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

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

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

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

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

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

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

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

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

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

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

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

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

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

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

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

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

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

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

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

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

“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

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

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

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

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

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

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

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

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

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

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

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

“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

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

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

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

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

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

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

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

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

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

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

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

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

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

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

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

肆所用。

春节传统习俗篇8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

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

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

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

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

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

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

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

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

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

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营养豆浆 充

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

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

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

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

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画

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变成家里

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

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领。

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

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

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

枕头底下。

在过年时家长应坚持给压岁钱的传统,并且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

一个专属他的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

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从这里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

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

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

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在平时生活

中也不会因别人冒充亲戚而被骗。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

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

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

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

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

守岁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

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

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

健康快乐地成长。

穿新衫

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

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

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

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中国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

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

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

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

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

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

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

自己做的礼生的结构 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

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春节是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还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习俗,只

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带着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并且利冯丽清 用

各种习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他学会更多的本领。

春节传统习俗篇9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起源:

春节是指汉字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

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中的,也被

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

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

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

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

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

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

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

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

月小29日),称之为“”。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

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

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

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

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

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

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接神、踩祟、接财

春节风俗习惯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

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

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

“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

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

喜气洋洋。

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

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

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

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

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

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毒蛇 京岁时记》;另

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

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

子的枕头底下。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

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

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凤凰的传说 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

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

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

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

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

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

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

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而年长者过

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

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

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

象。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

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

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北方地区为正月),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

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

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

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

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

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

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

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

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

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

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

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

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

色活鲤鱼。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

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

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

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

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

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

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

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

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

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

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

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

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

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

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

事如意。

“送年”: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大年初四(ForthofJanuary),又称为“羊日”,是中国的。在老

黄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

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

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堆到一处。在北方有

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

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

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

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

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

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

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

贸易。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俗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自秦汉以来,

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

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这是因

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

六都是六畜之日。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各不相同。但寓意基

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

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

“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后,于第七

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

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

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

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

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

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

阴则年歉。顺星: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

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

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

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

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

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

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

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

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

重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兴旺发

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

“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

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

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

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

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

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

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

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

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

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

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

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

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

盖灯棚。有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

明,十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

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

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

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Festival)、上

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

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

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

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的发展而延长

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

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

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

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活动的高潮。

春节传统习俗篇10

春节的传统习俗

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啊,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

为这个年画上圆满的句号让春风冲刷一切的不愉快,这就是春节,我

们中华民族历久而不衰的传统节日,也有许多习俗,跟我来看看吧。

习俗一:贴对联,放鞭炮

春节将近,人们总喜欢去买对联,回来贴在门上。除夕那天,又

喜欢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因为传说有一只凶兽叫“夕”,它每年正

月三十都会出做恶,可它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鞭炮声。所以,人们每

年就会贴对联,放鞭炮来预防“夕”出来做恶。

习俗二:吃年夜饭,守年

年夜饭,年夜饭,一听就知道是过年那天夜里吃的饭。一般人会

吃饺子。饺子里要包上钱、枣、年糕与豆腐。吃到钱就说明明年财运

连连;吃到枣就说明明年蜜蜜甜甜;吃到年糕就说明明年步步升高;

吃到豆腐就说明明年福气冲天。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吃着饺子,一直

到深夜十二点。因为守年,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习俗三:拜年,要压岁钱

在大年初一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一家老小走亲访友,成为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

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实我很喜欢过年,因为我能收到一张接着一张

的压岁钱!说起压岁钱,在我国古代,压岁钱是给孩子们压惊的,可

现在的压岁钱是表达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的!

现在,我正对着一桌好菜,不由得想起了奶奶说的话:“在我小

时候,那是盼年;现在生活好了,那时天天过年。记得以前,每天能

吃上野菜算好的了,穿破的衣服用布条儿贴贴继续穿。只有过年才能

吃上鱼肉,穿上新衣服,以前怎么能与盼年阉马 ?现在,每天吃大鱼大肉,

穿旧了的衣服就扔,真是时代不同了呀!”是呀,如果没有劳动者的

辛勤,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幸福生活的来

之不易啊!好好珍惜现在吧!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马到

成功!

春节传统习俗篇11

我们都知道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年夜饭,可我们知道

年夜饭的来历吗?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

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

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

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

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

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

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

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

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

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

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

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

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

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

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

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

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

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

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

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小孩子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确实心酸。吃年夜饭,是春节

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

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

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

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

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

“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

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

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

也多少喝一点。

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

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

“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

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

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

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

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

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

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

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

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

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

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

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

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

《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

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

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

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

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

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

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

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年夜饭的名堂很

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

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

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

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

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

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

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

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

面,是预祝寿长百年。来源:上海喜乐在线

春节传统习俗篇12

春节有什么习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

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

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

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

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

特别早的;

蒸粘豆包、年糕:

过了小年就开始蒸一堆东西了,有的地方会蒸一些枣馒头,还有

蒸粘豆包年糕的,总之都是以面食为主的一些好吃的,尤其是农村的

春节有很多面食美味都特好吃呢!

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

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年夜饭主要以荤菜为主,也有

的人家比较讲究会去饭店吃年夜饭,这就让很多饭店大赚了一把。不

过还是传统在家吃的人比较多,也比较热闹比较安全嘛。

吃年糕:

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春节是一定要吃年糕滴。尤

其是小孩子和那些处于重要职位的白领是一定必须要吃滴;

吃饺子:

饺子在春节是必须吃的,而且半夜十二点那顿是不能少了饺子的

哦!饺子里呢一般家庭会包进去一些东西,比如钱比如花生大枣什么

的,都是一些有寓意的东西哦!枣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贵子,钱当然就

是指来年发大财喽,还有包开心果什么的,这个都是随自己心情的;

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

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

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

机旁等到八点的春小的英语 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

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

着春晚的频道;

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

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

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

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

染造成的;

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

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

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

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

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

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

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

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

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

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

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

不可少的;

春节的传说

有一年,世上大乱。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

理人间的衣食住行。可是,没有神仙肯接旨。

这时候,南天门外传来一声吆喝:“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

是光头顶、胖乎乎、笑哈哈的弥勒佛。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

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还要大

家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

五更,放鞭炮。

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闹声。

吵闹者是姜太公的老婆(专管茅房、粪土的脏神),正在跟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人们请神仙时把她给忘了。弥勒佛只好说:“这样吧!今儿是初

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

“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响传到天宫,玉帝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

神去察看。财神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

去。

玉帝等啊等,财神还是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他一看,

人们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气,召来弥勒佛喝道:“你怎么尽让人们吃

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弥勒佛笑嘻嘻地说:“你要我管人们的衣食住行,可并没有叫我

让人们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只能有

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春节传统习俗篇13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

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

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你知道哪些呢?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

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

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

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

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

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

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

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

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

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

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

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

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

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

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

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

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

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

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

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

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

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

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

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

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

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

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

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

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

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

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

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

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

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

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

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

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

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

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

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

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

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

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

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

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

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

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传统习俗篇14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

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

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

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

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

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传统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

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

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

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

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

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

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

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

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

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

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

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

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

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

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

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

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

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

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

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

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

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

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

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

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

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

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

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

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

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

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

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

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

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

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

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

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

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

之意。

过年期间的饮食注意

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

很丰富,很多人在春节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饮食极其不规律,

且很容易暴饮暴食。不规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

道的负担,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

腹泻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记

节日期间荤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

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

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的平衡。

饮酒适量

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

假日也必须注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高兴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

酒、酗酒后容易伤己,喝醉耍酒疯,还会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

应避免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

安全。

【春节传统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22:2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67749373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年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年的习俗.pdf

上一篇:超量恢复原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年的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年的习俗
    色狼游戏-后手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四字祝福语大全)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节传统习俗篇1中国人自古重时节,世代盛行。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
  • 0℃超量恢复原理
  • 0℃厨房电器
  • 0℃不正确的恋爱教程
  • 0℃去云南旅游
  • 0℃黄酒
  • 0℃开平
  • 0℃大理旅行
  • 0℃山南旅游
  • 0℃稻城旅游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