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侦探”包拯⼆三事
包拯是安徽合肥⼈。
他⽣于宋真宗咸平⼆年(公元999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的进⼠,28岁⼊仕,算是起步⽐较晚的
了。
先来说说包拯的两个著名形象特征:⿊脸,以及额头的⽉⽛。
包拯在民间留下的最流⾏形象,就是⼀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所以被称为“包⿊⼦”。
但事实上,包拯长得⼀点都不⿊。
试想,如果⼀个⼈要长成包拯那副⿊样,肯定会给⼈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
个字提及包拯的肤⾊问题。
好,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是不是?
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的?》⼀⽂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句:
“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异于⼈。”
说明包拯的肤⾊并⽆惊⼈之处。
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画像。
从这幅画上看,包拯不仅不⿊,长得还挺⽩。关键是,他的额头也没有⼀个传说中的“⽉⽛”。
关于包拯额头的“⽉⽛”,民间有不少传说,有说这是包拯幼⼉时被马蹄踩过留下的痕迹——试问,被马蹄踩脑门⽽不
死,世间除了葫芦娃⼜有谁能做到?
所以,⽆论“⿊”还是“⽉⽛”,都不是包拯的真实形象。但问题是,这两个要素是从什么时候被加到包拯⾝上的呢?
归根结底,还是民间的传说、⽂学,再加上戏曲的功劳。
在包拯去世之后没多久,民间就开始流传他的各种故事。故事⾥的包拯铁⾯⽆私,不苟⾔笑,故《宋史包拯传》⾥
有“⼈以包拯笑⽐黄河清”这句话,意思生日快乐说说 是“如果包拯笑⼀笑,黄河的⽔都会变清。”还有⼀句话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指包拯铁⾯⽆私。
可能是顺着这两句话,民间的传说和故事开始慢慢发挥,包拯的“⿊脸不笑”慢慢变成了“肤⾊变⿊”,⽽“阎罗包⽼”成了包
拯⽩天判⼈间案,晚上去阴曹判阎罗案,那个“⽉⽛”成了他往来⼈间和阴曹的“通⾏证”。
及⾄清代,⼩说《三侠五义》出现,⼤⼤传播了包公铁⾯⽆私的形象,也留下了⼀句关于包拯出⽣的描述:
“⿊漆漆,亮油石时态 油,⾚条条”。
与此同时,戏曲中脸谱对于包拯特征的进⼀步明确,也巩固了“包⿊⼦”的形象,最终让包拯的“⿊化”板上钉钉,深⼊⼈
⼼。
然后就来说说民间流传的包拯故事。
包拯之所以被称为“包青天”⽽受百姓爱戴,主要是因为他秉公执法,巧妙断案,如那句著名歌词所唱:“开封有个包青百合的做法
天,铁⾯⽆私辨忠奸”。在“陈州放粮”,“铡美案”,“狸猫换太⼦”这些悬疑破案故事⾥,包拯堪称“名侦探包拯”。
但事实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前后⼀共只有⼀年半时间⽽已,⽽那些有名的案件,绝⼤多数都是民间移花接⽊或出⾃想
象,⽽且都是和包拯没有任何关系的。
真正见于《宋史包拯传》记载的包拯断案故事只有⼀个,那就是“割⽜⾆案”:
⼀个农民家的耕⽜被⼈割掉了⾆头,告到了当时担任县令的包拯那⾥。包拯认为,把⽜⾆割掉是件⽆利可图的事,肯定
是有⼈想报复这家农民。于是,包拯让这个农民回家把这头⽜给宰了——在宋代,私⾃宰杀耕⽜是犯法的。结果,农民
家前脚杀⽜,后脚他的邻居就来报官告密,包拯就此认定就是这个邻居结怨割的⽜⾆,最后果然如此,案情告破。
在这个案⼦⾥,包拯还是展现了⼀些办案⼿段和智慧的。
在⼀些笔记、⽅志和野史中,也断断续续记录有⼀些包拯断案的故事,不过在那些故事⾥,包拯就没那么“神”了。
北宋的沈括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中就专门记录了包拯的⼀个断案故事:
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碰到⼀个犯了法的⼈,要处以“杖脊”,就是挨板⼦。这哥们花重⾦贿赂了负责杖责犯⼈的⼀
个⼩吏,想免挨板⼦。⼩吏教了他⼀招:“包⼤⼈铁⾯⽆私,肯定是要我当庭打你的。在我开打之前,你就拼命喊冤,
我就拼命骂你,这样事情可能就会有转机。”
结人参果苗 果到了⼤堂之上,包拯果然宣布要打板⼦,犯⼈鸣冤,⼩吏⽴刻⾼声斥责,且极⼒表现仗势欺⼈的样⼦。包拯顶
着“包青天”⼤名,⽴刻就感到不开⼼了,反⽽责怪⼩吏⼝出狂⾔,结果把⼩吏打了板⼦,那个犯⼈倒从轻判决了。
沈括是带着揶揄的⼝吻来写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堂堂包⼤⼈被⼩吏与犯⼈两⼈合谋耍得团团转。但这也从另⼀个侧⾯,
展现了包拯的“⼈性”,⽽不是“神性”。
那么,如果包拯靠的不是“断案如神”,他⼜为何能名垂青史呢?
于是就要说到包拯真正的三点过⼈之处:清廉、公正和敢于弹劾进谏。
包拯素以清廉闻名。
早在他23岁还没当官的时候,已经在家乡庐州⼩有名⽓。当时庐州有⼀个富豪请他去家⾥吃饭结交,包拯拒绝了,理由
是:“他是个有钱⼈,我们将来可能回家乡当官,有了这份交情,以后就难做了。(“彼富⼈也,吾徒异⽇或守乡郡,今
妄与之交,岂不为他⽇累乎。”见《朱⼦语类》)
包拯曾在端州做过长官。端州以产砚台闻名,每年还会将砚台上贡。在包拯到任之前,他的前任每年都以“朝贡”为名,
加征数⼗倍的“端砚”,⽤来中饱私囊和送⼈⾏贿。包拯到任后,严格规定上贡多少就征收多少,不许超⽀⼀块。在包拯
离任时,⼀块“端砚”也没带⾛。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从他本⼈和⼦孙的墓中只发现⼀块普通的砚台。
包拯的公正,其实并不是指他的断案,⽽是指他整体的秉公执法,不畏强权。
包拯刚在家乡庐州当长官的时候,他的亲朋故旧觉得可以依仗他的照顾,开始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智力题目 。包拯得知后,当
即令⼈抓来他的⼀个犯法的舅舅,当庭杖责⽰众,从此亲朋故旧⼤⼤收敛。
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包拯决定疏浚惠民河。他发现惠民河河道拥堵的原因,是很多权贵官僚家的花园修建亭台楼榭,
在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包拯决定疏浚惠民河。他发现惠民河河道拥堵的原因,是很多权贵官僚家的花园修建亭台楼榭,
⼊侵了惠敏河。包拯下令仔细测量和留下证据,然后将权贵们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和亭桥全部拆毁。在这个过程
中,包拯遭遇了很⼤的阻⼒,有的权贵甚⾄拿假地契来打官司,被包拯识破,直接向朝廷汇报,要求严惩。
在做监察御史时,包拯了解到杨邠、王⿍、王绰三⼈被贬官,因为他们都是范仲淹提拔的⼈才——范仲淹因“庆历党
争”被贬,殃及池鱼。包拯其实是范仲淹等新政党⼈的死对头“守旧派”提拔的,但他了解到杨邠等三⼈业务能⼒很强,且
公正廉明,所以极⼒主张重⽤三⼈,结果三⼈都被重新提拔。
在⾃⾝⾏得正的前提下,包拯当然敢⼤胆弹劾和进谏了。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期间,从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到宰相宋庠(此弹劾后⼈存在争议),从皇帝宠⾂王逵
到皇叔赵元祐的⼥婿郭承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只要有贪赃枉法品⾏不端,包拯全都男狗女猪的婚姻相配吗 ⼀律弹劾。以⾄于民间后来有
了“包弹”这⼀俗语——被大黄花鱼 包拯弹劾过的官员叫“有包弹”,没被包拯弹劾过的官员叫“⽆包弹”。
⽽且包拯⼀旦弹劾起来,连皇帝宋仁宗的⾯⼦都不给。
宋仁宗当时宠幸张贵妃,张贵妃就不断地为⾃⼰的伯⽗张尧佐求官。这位能⼒⼀般的伯⽗结果⼀年内晋升四次,权倾朝
野。在朝中⽆⼈敢响,你看我,我看你,看来看去,还是都把⽬光落在了包拯⾝上。
包拯果然不负众望,第⼀个站出来弹劾。结果弹劾之后,张尧佐反⽽⼜升了⼀个官,这背后传出的信号就是:皇帝在⼒
挺他。
如果换做⼀般⼈,早就知难⽽退了,但包拯⼨步不让,⼀道道接着弹劾,最终发展到当廷辩论。包拯直接站到仁宗⾯
前,历数任⼈唯亲的弊端,滔滔不绝,唾沫星⼦直接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
宋仁宗⾯⾊不悦,忍到包拯说完,拂袖⽽去。到了后宫,仁宗直接找到张贵妃发脾⽓:“包拯的唾沫都喷到我脸上了!
你⼀天到晚就为你伯⽗要官要官,你知道有包拯这个⼈吗?!”
最终是张尧佐⼀看众怒难犯,舆情汹涌,⾃⼰辞去了⼀批职务。
那么问题就来了:
古往今来,犯颜直谏的⼤⾂基本都没好下场,包拯为何能够善终呢?
这就必须要说到包拯的顶头上司——宋仁宗了。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个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长达42年。
“仁宗”是赵祯的庙号,但后世⼦孙之所以起这个庙号,⾃然是有道理的——他确实性情仁厚,宽以待⼈。
就拿包拯弹劾张尧佐⼀事来说,⼤庭⼴众之下,包拯⾯对⾯指责,不说唾沫星⼦喷到脸上,就这个态势,换做其他皇
帝,早就震怒了。但仁宗只是⽤袖⼦遮住脸⾯,任由包拯继续说,最后也就是“拂袖⽽去”。
应该说,包拯确实碰到的是宋仁宗,如果换其他脾⽓烈⼀点的皇帝,要么咔嚓⼀⼑,要么当廷责杖,怎么也要借故贬官
了。
但换个⾓度来看,宋仁宗也需要包拯这样的⼈。
宋仁宗⼴开⾔路,开明宽松,确实让北宋在他执政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有“仁宗盛治”的说法。但与此同
时,北宋开朝后积留下来的⼀些严重问题,也在仁宗⼀朝开始显现,⽐如“三冗”问题。
“三冗”⼀是“冗兵”,仁宗时期北宋⼠兵数量最⾼达150万⼈,但战⽃⼒低下;⼆是写月亮的诗 “冗官”,北宋马背上开国,但重视知识
分⼦,结果造成⽂官数量⼤增,互相牵制,机构重叠。仁宗⼀朝,官员数量已经超过了17000⼈;三是“冗费”,因为前
两者恶性循环,造成北宋财政吃紧,再加上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国库已经空虚。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阶级也需要塑造⼀个正⾯典型,倒不仅仅是⽤来展现⾃⼰“⼴开⾔路”的形象,更是要⽤来树⽴⼀
个榜样,遏制⽇益严重的机构冗余和官员贪腐现象,⽽包拯恰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脱颖⽽出。
当然,以包拯这么⽣猛的劲头,光宋仁宗⼀个⼈还不够。
我们再来看看包拯的“朋友圈”。
翻看包拯的仕途历史,会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包拯步⼊仕途很晚。他28岁中举,担任县令后不久,就因为⽗母离世,回家受丧。守丧期满之后⼜不忍离去,
直到38岁的时候才正式回归仕途,去天长县当了县令。
但另⼀⽅⾯,包拯升官⼜极快。包拯出仕的26年时间⾥,升迁次数达到了25次,基本上⼀年就要升⼀次官,最终做到了
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最⾼检察院检察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中央副主席)。
按宋代惯例,⼀般官员是三年⼀升,⼤家都是腰椎间盘,凭什么包拯那么突出呢?
这⼀⽅⾯⾃然离不开宋仁宗对包拯的厚爱,但另⼀⽅⾯,和包拯的“同年”群体可能也有关系。
“同年”,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体系⾥,不是指“年龄相同”,⽽是指科举时同⼀年考中或者同⼀榜中举的。作为“同年”,也有
点“校友”或“同窗”的意思,⼤家⼀般约定俗成会在今后的官场上相互照应。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的进⼠甲科,按杨⾼凡在《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中的考证,⼤概排名在前三
⼗左右。⽽他这前三⼗个“同年”中,后来做官做到“同平章事”(宰相)或接近级别(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使,御
史中丞)的多达7⼈(王尧⾂、韩琦、吴育、包拯、赵概、⽂彦博、吴奎),且因为包拯出仕晚,这些⼈基本上都是先
包拯⽽居⾼官的。
值得关注的是,包拯和这批⼈的私交都⾮常好,特别是⽂彦博和韩琦。
⽂彦博曾三次出任北宋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包拯的⽗亲和⽂彦博的⽗亲本来就认识,算是“世交”,⽽在这基础上,
包拯的⼉⼦⼜娶了⽂彦博的⼥⼉,结成了“姻亲”,两⼈的关系可见⼀斑。
韩琦历经北宋三朝,做过⼗年宰相,被后世称为“⼀代贤相”。在现发掘到的包拯的遗物中,只发现两个帖⼦,⼀个是给
⽂彦博的,⼀个是给韩琦的,可见两⼈的私交。韩琦在拜相21天后,包拯就得到了升迁。正是在韩琦任职的四年⾥,包
拯从⼀个开封的地⽅长官,提拔到了枢密副使这样的中央⾼官。
那么,包拯是否有“结党”嫌疑?
从⽬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当然没有任何有⼒的证据可以证明。事实上包拯和这些⼈相处甚密,也不排除双⽅政治观点⼀
致的原因。
但是⾄少可以证明,包拯尽管刚正不阿,但也并⾮完全没有政治情商,事实上,他在某些弹劾上还是⽐较懂得把握分⼨
的。
这也为包拯仕途基本没有遭受过什么排挤和陷害,提供了⼀个侧⾯的注脚。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忽然得病。
也就是在这⼀年的5⽉24⽇(农历),包拯病逝,享年64岁。
宋仁宗怎样申请入党 亲⾃前往吊唁,并宣布停⽌上朝⼀⽇——相当于官⽅降半旗默哀。
包拯去世后,被追赠“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和⽂化部部长),并赐谥号“孝肃”。
但包拯在千年之后的名声,远⽐他在世时所能得到的荣誉要⼤得多。
【馒头说】
“包青天”,顾名思义,包拯是“青天⼤⽼爷”。
包拯这个形象的发展乃⾄神化,基本上是从元朝开始的。在流传下来的16、7本元曲“清官断案”戏⾥,有11本是关于包
拯断案的。为什么?其中⼀个原因就是因为元朝相对来说法制松弛,出现很多司法不公的现象。⾯对投诉⽆门的⿊暗局
⾯,⽼百姓只能寄望于⽂学和戏曲⾥的“青天⼤⽼爷”。
中国的不少⽼百姓,⼀直是有“青天⼤⽼爷”情结的。
贪官污吏横⾏,冤仇委屈积压,⽼百姓能怎么办?就只能期盼能出现⼀个“青天⼤⽼爷”,这个⼈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秉公执法,最好还能聪慧敏捷,⾃带“名侦探”功能,这样就能惩奸除恶,为⽼百姓出⼀⼝恶⽓。
但归根结底,依靠“青天⼤⽼爷”,还是⼀个“⼈治”。
碰到了包拯,嗯,没错,百姓之幸。那没碰到包拯呢?或者说,包拯去世了呢?“青天⼤⽼爷”⼜没有基因复制,这任⾛
了,下⼀任上来保证还是“青天⼤⽼爷”?⽼百姓只能像押宝⼀样,赌⾃⼰的运⽓,赌⾃⼰的家当,乃⾄赌⾃⼰的⽣命。
封建王朝,⾃天⼦始,本⾝就是“⼈治”,所以⽼百姓期盼“青天⼤⽼爷”也很正常。小鱼的简笔画
⽽如今,我们强调的是“法治”。
2017年10⽉18⽇,党的⼗九⼤报告中指出,成⽴中央全⾯依法治国领导⼩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领导,这就
是“依法治国”态度。
什么是“法治”?很简单,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是期盼出现个“青天⼤⽼爷”。
所以,“青天⼤⽼爷”出现在影视剧或⽂学中,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如今现实⽣活中还成为万千⽼百姓的期盼,那就有
问题了。
⽼百姓越能放下对“青天⼤⽼爷”执念,就越说明“依法治国”的成效明显。
任重道远,我们共同期待。
1、《宋史包拯传》
2、《包拯是如何被“⿊”的?|壹读百科》(微信公众号“壹读”,2017年6⽉20⽇)
3、《包拯及其与同年关系论略——兼论包拯稳⽴宋仁宗朝之原因》(杨⾼凡,《⾸都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年4⽉25⽇)
4、《包拯断案本事考》(杨绪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25⽇)
4、《包拯断案本事考》(杨绪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25⽇)
5、《论包拯崇拜的⽂化⼼理》(郭学信,《安徽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30⽇)
6、《略论包拯反腐败》(杨国宜,《安徽史学》,1995年1⽉15⽇)
阅读丈量世界,当当书⾹节启动,百万好书任你选!
百万图书满减,另有200-30叠加优惠券:Y3T2GM
(仅对当当App/⼩程序⽤户使⽤,有效期4.10-4.23)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7:1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49392371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尧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尧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