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
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
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
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
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
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
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
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
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
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
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
等工程。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
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
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
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
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
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
证了防洪、灌突然心情不好 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大
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
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清康熙 务为
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都江堰水利
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音:jianpeng)”,这是因为
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
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
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
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
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
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
石,称为“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
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所谓都江,《蜀
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
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
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
“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
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
至今。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
于四川北部海的简笔画 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
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
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
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烤箱鸡翅 李
冰党章学习体会 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
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
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
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
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
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
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
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怎么去胡子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
“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
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
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
凝土桩。安澜索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
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
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
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
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鱼嘴分水堤特鲁伊
金刚堤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
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
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咖啡增肥吗 带的
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
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
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
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都江堰的三大
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
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
府之国。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5: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43460370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都江堰鱼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都江堰鱼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