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龙船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汉族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歌手王蓉
船节的风俗,苗家的龙船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
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
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
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大家检龙肉分吃。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
昼黑夜。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
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
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苗
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平时,
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
生兴,典祀千年重,锦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
“万宝来朝”。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的祭祀龙船的仪式后,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
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
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
敲锣。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
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
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龙船节结束后,
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
龙船节的支持。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
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
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
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但巫术规矩不停,如
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
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踩鼓、吹笙等民俗活动,这期间更
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施秉杉木河“水龙节”
水龙,又名青龙,是施秉县城关地区曾盛行的求雨祭祀活动。每逢天旱,当地群众
便自发组织起来举行,整个活动时间为1至3天,走街串巷的舞龙,龙到之处,每家每户
用木盆、木瓢舀水泼龙。
施秉玩水龙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以杨山竹为原料,青篾编制成龙的筋骨,用生鲜的杨
柳树条叶,从龙头、龙身、龙尾编扎好,编扎方法与元宵节所扎的草把龙相似。龙身长约
8—14米,分为5节、7电脑关机关不了 节、9节等,每节装有1米至2米高的木柄,以便玩者舞动使用,
舞龙人员均为单数,凡参加玩水龙者,必须是童男,结过婚的人一律不准玩龙(传说童男
有灵气,雷公看到后,才肯开恩降雨)。龙扎好后,先由一位敲锣的人,在头一天沿街串
巷的喊:“家家户户水缸装满水,明天青龙来时,用水泼龙。”出龙前,由一位德高望重
的老人摆上供品,焚烧香纸,向天神、龙王祭祀,随后,玩龙的队伍便可出发了,出发时
配置锣一个,作为玩水龙的前导,青龙跟其身后,边走边玩(称“过街龙”),水龙在街头
边舞边走,街道两旁的住户用瓢、盆盛水泼向龙身,以龙头为重点泼水对象,男女老少都
可参与泼水,其景其情,热闹非凡,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因此,水龙所到之处,特
别深受群众欢迎。
施秉县城玩水龙已有上千年历史。关于“水龙”,在施秉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
久以前,有一年久旱无雨,太阳像火一样晒得百花凋谢,五谷不长。人们想尽了各种方法,
而老天爷根本没下一滴雨,天下越干越厉害,没有办法的人们只好听天由命了。一天晚
上,一位神仙托梦给一位叫宝公的老人说:“龙、人和狗是亲兄弟,人是老大,龙是老二,
狗是老三。兄弟仨长大后,龙分家得到的家产极少,他想不通而负气出走,不想回家。后
来,龙成为了掌管风雨的神,可只要一想起分家的事就很生气,于是故意不下雨,让天干
使人得不到好收成。你们如果想得雨,就扎一条水龙,抬上狗,敲锣打鼓上街舞一趟,还
要边舞边泼水,一直把龙舞到河边,让龙知道你们心里还有他这个兄弟,这样他就会降雨
了。”宝公喜获此言,第二天立即去和寨老们一商量,大家都很赞成扎一条水龙来舞。于
是,宝公和寨老便组织各条街道的群众编扎龙,热热闹闹地舞上街,一直舞到河边做完祭
祀仪式才回家。果然,龙见到人舞着龙,抬着狗来到河边,想三兄弟又象当初团聚在一起,
念及弟兄之情,就呼风唤雨,降下甘霖,解除了人间的旱情。从那以后,每逢五黄六月久
旱无雨,群众就择定吉日玩水龙求雨,舞龙的队伍所到之处,街道两侧的居民就用水泼龙,
舞龙结束后将水龙投入舞阳河任其自行沉入水中。群众都说泼水龙的水是“吉祥水”,水泼
得越多,则表示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当年就一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如
果谁要有幸被泼上吉祥水,就会事业发达,财运兴隆,万事吉祥如意。
舞水龙前都要用杉木河的水进行祭祀活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泼水龙的水是“吉祥水”,水泼得越多,则表示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当年就一定会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如果谁要有幸被泼上吉祥水,就会事业发达,财运兴隆,
万事吉祥如意。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
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境内的财富英文 韭菜坪海拔
2900.6米,为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
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
山地多,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境内分布着四大山脉:北部的大娄
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这四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
原的地形骨架。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
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贵州的美丽与神奇。
由于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多年的垦植使贵州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
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有78个县、市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睡前说说
问题,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8%,占笔记本无线网卡 西
部8个省份石漠化面积的26%。同时,还有潜在石漠化面积3.4万平方公里,
并且每年还在以2%到3%的速度扩展。2008年国家启动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
理试点县中,贵州有55个。
贵州河网密布,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4条。河流顺地势从西向北、
东、南3面分流,以中部的苗岭山脉为界,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苗心梗治疗 岭以北
属长江水系,以南属珠江水系。
贵州的千岛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贵州的千岛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文化生态关系,其中的
功能过程是生态过程。对生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种方法:
1.直链式文化生态关系
基本观点是: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
用。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
直链型关系。即:
2.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基本观点是: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
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是总想确定确切
的原因和结果。文化与环境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即:A-B,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擁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國際上最有價值的
地理地質二疊紀、三疊紀科學研究和觀賞基地。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国际
上最有价值的地理地质二叠纪、三叠纪科学研究和观赏基地。歷史文化、民族
文化保留完好,神秘雄奇的自然風光、古朴濃郁的民族風情、悠遠厚重的歷史文
化交相輝映,再加上冬天是大溫室、夏天是大空調的宜人氣候,堪稱令人神往的
“全國人民的避暑勝地、中華民族的大花園、國內外游客的度假村”。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保留完好,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厚重的历
史文化交相辉映,再加上冬天是大温室、夏天是大空调的宜人气候,堪称令人神
往的“全国人民的避暑胜地、中华民族的大花园、国内外游客的度假村”。弗朗
加利把貴州稱贊為“文化之州、生態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而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
之比,大约是31。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
家族;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万的有壮族、毛
南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
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
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
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
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
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贵州,就某一文
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
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
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
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
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
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
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1)史前辉煌的石器文化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贵州在远古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是无“文化”可言的
一片神秘土地。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
贵州的历史线索因此突然向前延伸了24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揭开了
贵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帷幕,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极其遥远的太古。
事实上,在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的贵州,在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中,曾经是远古人
类栖息、繁衍的地方。在贵州,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桐梓人”,发现
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遗址,还发现了若干晚期智人化石,如“兴义人”、“穿
洞人”、“桃花洞人”“水城人”、盘县“大洞人”和六枝“桃花洞人”等等。
在桐梓、普定、安龙也不止一处古人类遗址。如果把这些发现与云南的“禄丰古
猿”和“元谋人”联系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由猿到人的发展图景,其
间并无缺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云贵高原是人类的摇篮之一。有了人,
便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同时也开创了贵州的史前文化。
(2)千古之谜的夜郎文化
中华文化是由“多元”合为“一体”的。当汉文化在中原崛起之时,边疆也出现
多种民族文化,“西南夷”中的夜郎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历史上所谓“西南夷”,
是泛指云贵高原与川西的古老民族。夜郎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可到了西
汉河平年间(前28~25年),夜郎灭亡了,这古老的文明竟从此失落,成为千古
之谜。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寻找这失落的文明。不过,古夜郎的地域与今天的贵
州并不完全重合,它应包括贵州的大部分与滇东及桂西北,虽然学术界对某些问
题有分歧,但贵州是夜郎的腹心地带是可以肯定的。夜郎存在的时间大约是在春
秋成功的滋味 战国至西汉,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在这个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贵州有若
干关于夜郎的历史遗迹。
夜郎国虽然消失了,但文化的土壤和文化传承仍然存在。所以,人们把云南文化
称为“滇文化”,把四川文化称为“巴蜀文化”。同样,在夜郎故土上产生和形
成的许多神奇、古朴、独特的文化现象,都可概括为“夜郎文化”。夜郎文化有
许多还埋藏在地底,有待人们去发掘。但夜郎文化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等待
着我们去关注、去发现.
(3)神气瑰丽的“文化千岛”
贵州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万以上
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万的有壮族、毛南族、瑶族、蒙
古族、满族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
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
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
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
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
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
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
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
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
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
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4)古老神秘的苗族文化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
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
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
族自治州最为集中。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
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种文化类型的存在,那就
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由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历来有
不断迁徙的习俗,以迁徙求生存,求发展。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
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男耕女织,养精蓄锐,然后
再告别旧的家园,又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尽管他们越走越远,
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
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拿服饰来说,如果其他民族以
某种服饰作标识的话,那么,苗族是以多种服饰来做文化符号的。《中国苗族服
饰图志》就列有173种。每逢节日,裙角飘动,银饰丁当,蔚为壮观。这些不同
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
语,有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群体组合。
可能是由于长期迁徙、融合的原因,苗族的语言特别复杂,分为三大方言、七个
次方言、十八种土语,但都同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支。
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这是地域分散、习俗不一
的结果。苗族过苗年,贵阳、黄平、松桃等地过“四月八”,清水江流域则过龙
舟节,黔东南苗族在鼓社节祭祖,此外还有迎雷节、斗牛节、祭树节、杀鱼节、
招龙节等等。
苗族歌舞丰富多彩。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诸种,以古
歌、飞歌最具特色。苗族乐器芦笙、唢呐、木鼓、筒、姊妹箫、木叶等别有韵味。
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
芦笙群舞、芦笙莽筒舞、芦笙鼓舞等。这些舞种历史悠久,传承性强,普及面大,
参加的人多,保留了许多原始、古朴的特征。苗族竞技性的舞蹈,有芦笙双人舞、
连环套吹芦笙舞、滚山珠等。苗族文化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苗族古歌,以诗的
语言世代传承,把几千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六枝梭戛的苗族,
至今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古老工艺和文化习俗.
雷山西江的“千家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还有古老的“鼓社”
组织,神秘之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5)风情浓郁的布依人家
布依族源于古代的“百越”,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共240多万人。
布依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很早就耕作水田。他们的村寨多依山傍水,“水边
寨”里有“干栏式”建筑或石板房。饮食习惯突出糯米饮食,糍粑、米花、五色
饭和糯米酒别有风味。他们还善制菜,用以招待贵客。他们的服饰清秀简洁,妇
女常在衣裤边缘镶上花边,腰间系一条围腰,头上用白布或青花布包头。布依族
原先是以十一月或十二月为岁首,现普遍过春节。传统节日主要是“三月三”、
“六月六”,在祭山神、土地神之后开展各种活动。
布依族人民爱唱歌,以歌抒情,以歌叙事,娓娓动人。大歌、小歌和大调、小调
保留着古朴风貌,还有笔管歌、勒尤调、姊妹调等。男女青年交往多采取对歌形
式,所以歌节歌会颇多,著名的如安龙的毛杉树歌节、兴义的查白歌节、惠水的
董郎桥歌节、独山的麻坡歌节、长顺的古羊“六月桥”歌节及老鹰坡歌会等,民
歌《好花红》是布依族音乐的佳作。
布依族有自己的戏剧,是由民间流行的“八音坐唱”发展而成的。布依戏有落调、
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5种曲牌,演员有“三旦七生”,表演时走三角步。
伴奏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笛子、锣、钹等。离贵阳不远的花溪镇山村,现设
为文化生态博物馆,集中反映了浓郁的布依风情。
(6)鼓楼之下的璀璨文明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
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剑河、镇远、岑巩及铜仁地区的玉屏、江口、铜仁等
地。共有140余万人,占全国侗族人数的一半以上,黔东南的侗族人口则又占了
全省侗族人口的76%。
走进侗乡,山清水秀,绿树烟笼。“走马转角楼”般的外廊式木楼,鳞次栉比。
房前屋后,立着一排排竖梯式的禾架。溪上建有风雨桥,它将桥梁、长廊、楼阁
浑然结为一体,既利于交通,又可美化环境。侗乡最富魅力的是高高耸起的鼓楼,
它因楼内或楼前悬挂一面铜鼓而得名,是侗寨的象征。鼓楼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
是侗家文化标志。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在侗乡发展为高层建筑物,著名的从江
增冲鼓楼高达14层。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
侗族语言在语种上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壮语、布依语、毛难语、仫
佬语、水语、傣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推行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近几十年来,由于扩大和加深了同外界的交往,侗族
地区男人几乎都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形成了双语现象,但在偏远地方的侗寨中,
女人特别是老妇和小女孩不通汉语,只能使用自己的母语.
(8)世界第一的白酒文化
图片说明:此地为赤水本地的特色"丹霞地貌"
在威宁中水的西汉时期的“南夷墓”中,出土了两件有刻画符号的陶觚,经
专家鉴定,认为是古代的酒器。由此看来,贵州酿酒的历史相当悠久。
赤水河是一条千百年流不尽的玉液河,川、黔的名酒大都在这一流域酿造。在贵
州仁怀市的茅台镇,发现了一部明代所修的《邬氏族谱》,扉页上就绘有许多酿
酒作坊。1990年,在茅台至仁怀的道路上,发现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石
碑,碑上刻有“偈盛酒号”字样。大约就在这一时期,茅台成了川盐运销的集散
地,刺激了酒的生产,出现了“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盛况。茅台酒的名
声在清代中叶隆起,“黔省称第一”。
茅台酒走向世界是1915年。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
拿马万国博览会”。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天津设立商品陈列所,负责征集送展产品,
所长是贵州人乐嘉藻。贵州茅台的成义、荣和两家烧房同时送出产品,以圆形小
口黄色陶质釉瓶包装,统称“茅台酒”,这样的包装当时在国际上肯定受到冷落。
偶然间,酒瓶打碎,醇香四溢,这才引起关注。经各国专家品评,被评为世界名
酒,获得了奖章和奖状,从此蜚声中外。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9: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21102368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龙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龙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