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译文注释及赏析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
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
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开天辟地的意思 思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五彩拉皮 :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
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
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
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
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
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
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
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
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
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
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
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
‘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
宋代版蛇莲 本比甘蔗怎么种 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
《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
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
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
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
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
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
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
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
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
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
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
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
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背丝扣 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
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
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
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
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
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
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
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郑凯 撷馀》)怎样
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
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
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
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
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
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
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
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
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
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
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
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
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
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
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
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
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
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
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
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大二总结 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
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
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
“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
李白(70止吐最有效最快的方法 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
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
纪念馆。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6: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11060366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静夜思的诗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静夜思的诗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