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鱼设施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研究
综述
摘要:过鱼设施是恢复河湖纵向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鱼类游泳能力作为
过鱼设施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对国数学七年级下册 内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行
介绍,总结了目前鱼类游泳能力测试的一些方法,以期为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提供
方法和理论依据,为过鱼设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过鱼设施;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断了河流的天然连通性,造
成鱼类洄游通道阻隔。为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修建过鱼工作要点 设施
(如鱼道等)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纵向连通性[1]。而在过鱼设施设计
中,需要考虑过鱼对象游泳能力。鱼类游泳能力是过鱼设施设计中的关键因子,
鱼道进出口位置、鱼道休息池设计等都需根据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来决定。本文
介绍了国内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和鱼类游泳能力一些方法,以期为鱼类游泳
能力测试研究和过鱼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
国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时间较早,1893年由Regnard等人首次提出,随后科
研工作者采用各种方法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有关
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比一万造句 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捕捞产业兴起,大量生物
学家、物理学家加入后得到发展,研究者开始考虑鱼类校规英语 游泳速度、环境条件等因
素对鱼类游泳能力影响。1948年Fry和Hart等人对鱼类游泳运动做了定性描述。
1964年Brett首次提出临界游泳速度这一指标来评价鱼类最大有氧可持续游泳速
度,并得到了广泛应用。1978年Beamish首次提出将游泳能力分成持续游泳速度、
耐久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这三种主要形式来描述。2002年SabatonC将水动
力方程引入基于鱼类游泳信息后优化设计的鱼道,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近年来
Katopodis等人将生态水力学原理引勇气名言 入,将鱼类游泳速度和水力学相结合进行归
纳分析。
鱼类游泳类型依据生物代谢模式和不同流速下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持
续式游泳、耐久式游泳和爆发式游泳。对应速度为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根据Beamish观点,持续游泳速度是指鱼类游泳时间大于240min
以上不会产生疲劳,而Brett认为该鱼类持续游泳时间大于200min即可,目前
国内外研究学者就鱼类持续游泳时间普遍已达成共识,认为持续游泳运动时间为
200m祝福语生日长辈 in。持续游泳速度是鱼类在洄游期间和日常活动最常用速度。耐久式游泳是
运动至疲劳的游泳类型,处于爆发游泳速度和持续游泳速度之间,鱼类游泳时间
小于200min大于20s。爆发游泳速度一般持续时间短于20s,爆发游泳速度大约
为10BL/s,告别的话 最高可达到20BL/s。除按照游泳时间来划分游泳速度,桂福坤等提
出另一种区分鱼类游泳速度的方法,根据鱼的游泳状态来区分鱼的游泳速度,并
提出了一种新的游泳速度概念,即最大探顶游泳速度,根据新的分类方法,鱼类
游泳速度主要分为5大类:最优巡航速度、最大续航速度、临界游泳速度、最大
探顶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2]。
除了上述的爆发游速速度、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外,在鱼道设计中
临界游泳速度和感应流速也是两个重要的流速指标。临界游泳速度是鱼类最大可
持续有氧运动能力指标,自Brett提出这种速度,由于所需样本量少、测试时间
短这两个优点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感应流速又称起点流速,是鱼能够
刚好产生趋流反应的流代茶饮配方 速值,在鱼道设计时,水流速度应大于鱼类感应流速,否
则鱼类会在鱼道内迷失方向。
二、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方法
(一)封闭水槽测试方法
为探究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者提出许多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在19世
纪末,Regnard开发了第一个测量鱼妇炎舒胶囊 类游泳能力的装置—鱼轮,尽管现在很少使
用鱼轮,但鱼轮仍具有开创意义。为解决鱼轮水流产生的问题,游泳室被创造,
游泳室被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均匀实验区,通过马达控制水的流速,并驱动水流通
过矩形或圆柱形的测试段。通过挡板和整流栅创造均匀流条件,尽可能使水流接
近均匀流,鱼类游泳速度可以假设等于水流速度。在20世纪60年代,封闭水槽
引入两种测试方法,即固定流速法和递增流速法,固定流速法是保持水流的速度
是恒定不变的,测试鱼类在恒定水流速下疲劳所需的时间。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
游泳速度是在封闭水槽中通过固定流速法测得,通过设置不同的流速梯度,测试
实验鱼在设定流速下的游泳时间。递增流速法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逐渐增加水
的流速来测量鱼的游泳速度,直到鱼疲劳为止[3]。如鱼类的感应流速、爆发游泳
速度、临界游泳速度通常都是采用递增流速法进行测量。这两种方法已经被广泛
接受和应用。
(二)开放水槽自主游泳能力测试方法
与封闭水槽测试方法相比,开槽水槽可以创造更接近自然情况的水力条件,
通过在水槽中放入不同长度的阻流体和各种类型的障碍物,制造不同的复杂流态
和特征流场,更好的模拟鱼道水流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末,Weaver等人首先
使用开放水槽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洄游鲑鱼的实验,他在4.1~4.8m/s水流速度下
测试鲑鱼可以上溯的最大距离。随着封闭水槽测试方法的兴起,开放水槽测试研
究逐渐被遗忘,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Castro-Santos等人在开放水槽中研
究了6种鱼类在1.5~4.5m/s流速条件下自主上溯游泳能力,预测了鱼类上溯时
通过最大上溯距离的概率模型。随着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一些自动化方法的发展,
如在开放水槽中使用激光束、PIT标签技术等技术来评估游泳速度和移动距离。
(三)其它测试方法
除封闭水槽和开放水槽测试外,室内测试鱼类游泳方法还有环形水槽旋转黑
白条纹测试法。此外,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方法还有野外实地测试的方法,如船舶
跟踪法、卫星跟踪法、鱼类遥测法。目前广泛应用的是鱼类遥测法,鱼类遥测技
术是1956年首次报道的,从此被广泛应用。如EMG遥测方法、PIT标记系统测试
法。如Makiguchi等人利用EMG遥测方法研究在日本北海道丰平川三文鱼上游迁
移。PIT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研究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通过在鱼道中放入线
圈,运用PIT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鱼道过鱼对象的位置、速度等实际情况,如
Calles等人使用PIT标签发现鱼类以180~190m/h的平均速度通过鱼道。相比室
内测试,野外测试能真实反应鱼类自然状态,数据获取比较可靠,但测试成本高,
一些变量无法控制,数据采集周期比较长。
三、结语
鱼类游泳能力测试为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关键因子,是确保过鱼设施发挥正常
功能的必备条件之一。我国由于游泳能力研究起步较晚,鱼类游泳能力资料相对
匮乏,有必要结合不同实验条件、实验对象选取合适的测奶油夹心饼干 试方法,继续开展鱼类
游泳能力研究,为鱼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和过鱼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凯麒,常仲农,曹晓红,etal.我国鱼道的建设现状与展望[J].水
利学报,2012,43(2):182-188.
[2]王萍,桂福坤,吴常文.鱼类游泳速度分类方法的探讨[J].中国水产科
学,2010,17(5):10.
[3]涂志英,袁喜,韩京成,等.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2011(S1):7.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5:5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08690366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游泳速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游泳速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