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省

更新时间:2023-03-24 05:55:50 阅读: 评论:0

卡嚓-芭蕾舞儿童视频

内侍省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间接暗示)

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

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

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

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

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

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省:

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

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豆奶粉的功效与作用 两个部门是决策机

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

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尚书

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

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

书仆射为尚万圣节是几月几号 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

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中书省内设中书舍

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

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

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

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

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

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

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

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

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

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东汉时设置尚书

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

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

尚书事的名义秉政。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

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

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

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爱主一回歌曲 ,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曹丕

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

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

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

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

的建制。

4、隋: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

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

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

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

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

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

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

(静音风扇 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

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5、唐: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

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

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

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

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

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

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

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

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

“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

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

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

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

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

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人体摄影模特

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三省合署

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

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

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

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

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

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

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

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

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

中台,旋复旧称。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

复旧称。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

称。

6、宋: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

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

亡。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

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

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一

六一《职官志》)。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

至于“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

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

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

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管理会计论文 至论》后集卷二《三省》:“国初

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宋代通常二相并任,较

唐朝时少了许多。也有独相一人或三相并置的。三相并置时,以昭

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二相并

任的,首相并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

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

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

兼门下侍郎,为门下bb霜 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

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

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

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

南渡后,凡事力图复太祖、太宗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

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中书与门下二省为中书门下。孝宗干道

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志愿者英语作文 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

虚称,遂为定制。

7、元: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8、明: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

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9、清: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

书房、军机处。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5:5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08550366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内侍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内侍省.pdf

上一篇:品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内侍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内侍省
    卡嚓-芭蕾舞儿童视频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间接暗示)三省六部制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从唐朝
  • 0℃品秩
  • 0℃平板刷机软件
  • 0℃班级概况
  • 0℃万安水电站
  • 0℃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0℃包子的种类
  • 0℃校庆祝福
  • 0℃起薪
  • 0℃方洲邻里中心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