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题目更多是我因为这是自己的一个问题。
说到论文,自己觉得非常心情不好,我有一种负罪感。
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大多都是一些技之末的事情,自己在今天也只发表了一篇文章,觉
得自己现在过日子的状态,实在是不务正业。
说起论文,论文有很多规矩,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规矩,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很像论文。
很多时候,有一些想法无法整理成文,也在很多时候没有安心地去总结与写点东西,所以也
很少投向杂志,自己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投出去中标的机会也不会有。
所以写这个文章的题目,我是没有能力与经验去写的,只是表达自己心中的这样的一个
希望,自己真不知道是沉迷于这种细枝末节的生活,还是换一种生活,多写一些东西呢?
另一个原因是希望有人能给我指点一些论文写作的经验。
杂志为什么不用你的稿件
作者:黎加厚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6期
原文地址:/teacher/jiahou/archives/2008/
日前,《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编辑朋友来上海开会,大家在一起热议国内教育技术刊物
的现状与发展,给人诸多感想。
时至年底,杂志社编辑都要总结一年的编务工作,《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是国内教育技术
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电教核心刊物的一位编辑人员,一年下来,收到的全国各地的作
者投稿,仅电子邮件方式发来的稿件就多达1400多篇,还未计算邮寄和面交的稿件。但是,
仅就自己所分管的杂志栏目,一年12期,最多也就筛选出用稿90多篇(每期约7-8篇)。
也就是说,用稿概率大致为6%。编辑朋友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同感。我受国内另一份教育
技术核心期刊的委托,业余担任该杂志每期稿件的审稿工作,一年大约要处理稿件400多篇,
符合用稿要求的稿件不到5%。由于审稿工作采用了双盲评审模式,我作为评审者不知道作
者是谁,也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和工作单位。仅仅从稿件本身的质量来看,大部分被淘汰的稿
件主要原因是文章缺乏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深入研究,往往是目前流行什么观点和潮流,
作者就议论什么,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常常为许多投稿作者深感惋惜,看到那一摞
厚厚的稿纸,我能够理解,作者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枉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苦
心。
有一些专家在杂志上撰文,批评我们的投稿作者缺乏实证和量化研究,多是空泛议论,
缺乏深入实关于感动的句子 际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这的确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弊端。但是,我也看到许
多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有时,在一个月内就有4、5篇关于“XXX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的稿件,文章中不乏各种SPSS统计分析的表格与曲线,但是,其结论仍然给人雷同的感觉,
味同嚼蜡。因此,我在想,这可能不是我们作者的研究方法问题。
编辑朋友接着说,做编辑处理稿子很多,但是到年底回想起来,总感围餐 到事情很乱,缺乏
一个头绪。感到需要站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沿,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组织重点选题。又问我,
今年把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介绍到国内中小学,明年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我想了一下
说,其实,Moodle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如果你使用过Moodle,会发现它总结
了从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关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历史经验,体现了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
所倡导的许多新教育理念,同时,由于Moodle是让每一个教师自主设计信真的爱你谐音歌词 息化学习环境,
由于国内各地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教师学习Moodle,研究和实施信息化课
程设计还需要3-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世界各地的Moodle研究者们不断地开发和创
新Moodle的功能,又有许多新的功能涌现在我们面前需要学习。
我还注意到,Moodle只是众多的学习工具中的一个。最近,英国学习和绩效技术中心
(CentreforLearning&PerformanceTechnologies)的教育技术专家JaneHart组织了上百位
知名专家调查,汇总了2000多个学习工具软件,还筛选出顶尖的100个学习工具软件。(参
见)目前,其中许多Web2.0时代的社会性软件已经在国内大中小学推广。
例如,《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介绍的Diigo在教育中的应用。庄秀丽博
士等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社会性学习”公共课程,讲授Web2.0时代的学习工具、个人学
习环境、学习设计,如Blog、Wiki、mySpace、社会书签、、RSS阅读、CC许
可协议、GoogleEarth、Googl富贵竹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eMaps、MashUp、SecondLife、SocialNetworking、Slideshare、
YouTube等等。(参见,)
面对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Web2.0软件、海量的网络信息、层出不穷的新
思想新概念,大家都在思考:
它们背后底层的核心东西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技术刊物的清晰的主线?或者说,什么
才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不久前,我看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和李克东教授的文章,介绍了今
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NECC2007大会,特别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ISTE)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从1998年的第一版,修改为2007年第二版。
这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已经
从早期将技术的“基本操作与慨念”作为首要标准,发展到将“创新与变革”作为教育技术
第一条要求。
我立即意识到,这已经回答了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教育技术办刊主线问题:创新是教育技
术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人力发展部主任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o
Chaves)指出:教育技术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维持和支持现状(保守描写春天的对联 地使用,不会带来变革);
②增进和拓展现状(带来改进和改革);
③推翻和促进现状的转型(带来转型和创新)。
④在教育中什么不是创新?—把技术教给学生;把技术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信息技
术与课程整合);使用技术促进教学。
⑤真正的教育创新是——重新构思教育;彻底改造学校;我们自身的改造(教育家,
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直到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的赵中建教授送给我一本他刚刚翻译出版的
《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看到美
国政府2007年4月正式用法律形式确立了《美国竞争法》(AmericaCreatingOpportunitiesto
MeaningfullyPromoteExcellenceinTechnology,Education,andScienceAct),读到:“创新是
我们的DNA,创新精神是决定优势近义词 美国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创新精神一直
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国家精神之中„„我们美国人一旦停止创新,就不再是真正的美国人。”
我明白了,作为一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审稿人,我要转告我们的投稿作者,我们与世
界的差距,不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论差距,而是创新的差距!
原文载《远程教育杂志》(双月刊)2007年第6期,长征记 第79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5:3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07149366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diigo.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diigo.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