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月饼

更新时间:2023-03-24 03:53:23 阅读: 评论:0

园博园-年终岁尾

山西月饼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宝宝换尿布)

中秋节:

山西人过中秋节,月饼即是祭月供品,又是全白鞋怎么刷 家人欢度节日的食品,还作为

赠送亲友的礼品。农村习惯自已制作,称为打月饼。每逢节日来临,家家都要架

锅,自己烤制月饼。

专门用来祭月的月饼。晋北地区习惯用套饼,由小到大,垒起来象一座宝塔。

繁峙县的中秋月饼,习惯做成球形。晋西北的月饼,和面全部采用麻油,显得特

酥。农家打月饼,特别讲究制作一些兔儿形状的小月饼,是专门送给小孩子的礼

品。取意于月中玉兔,表示做大人的对孩了祝福。

八月十五日,天上月圆,地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山西

民间特别注重此时此刻的全家团聚。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天回家过节,并且还

习惯买上一些高级月饼。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要回到婆家与丈夫一块

赏月。新媳妇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女婿叫媳妇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为礼

品。

晋东南地区,八月十五日要请女婿上门,设酒招待。

中秋节民间祭月,除月饼以外,西瓜、葡萄等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取

意瓜果丰收。

傍晚,皓月中天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月饼、西瓜、葡萄、梨果等物。西

瓜特别讲究切成莲花形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佛家的影响。佛教崇莲,佛国乐园

被称为莲花世界。佛教神灵,都身居莲座。不过民间的解释却是“连生贵子”。

今天则是图了好看而已。过去民间拜月,还要挂一张月光图,就是纸上画月中嫦

娥、配玉兔、木杵、桂树等景。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祭月了。草莓无土栽培

旧时,山西境内大部分地区讲究“男不拜月”,大概因为月亮属阴吧,是“男

尊女卑”思想的反映。晋东南地区民俗有“女不望月”的说法,祭祀只能由男子

进行。如今这些禁西双版纳的美 忌,均非历史上那样严格了。

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

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姑娘们拜月却别有一番情趣。一般不与大

人一块拜,单独设月光图,口不出声,心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晋南人要将大月饼按

人切块,每人一份。对未能回来过节者,家人要把属于他的一份月饼保管起来,

待其回来时享受,或是寄给本人。赏月时,小孩子一边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

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代代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

七夕节: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

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

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

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

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

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

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

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

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

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

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

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

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

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凋零 蜘蛛的

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

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

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

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

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

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

邪。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

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

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饮雄黄酒,也是山西

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节

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

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

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

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

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关于汉字的作文 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

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

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

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

具、门环等物缠绕。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

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

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

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晋北地区端午节,

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

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

实际很难找得。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

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雁

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

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

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

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

清明节

清明节山西民间习俗有哪些?4月1日,清明节前期,记者采访民俗学家《山

西省志.民俗志》主编聂元龙,了解山西各地清明节的民俗。

各地扫墓习俗有所不同,清明节最普遍的习俗是祭祖、扫墓,人们到祖先的

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民间称之为“整修阴宅”,

山西各地习俗同中有异,很不一般。

“现代人为了表示孝心或对逝者的哀悼,清明节一家人男女老少都去扫墓祭

祖,其实这在山西部分地区的旧习俗中是很忌讳的。”聂元龙介绍,山西俗谚有

“男烧寒食,女烧清明”之说,意思就是男女不在同一天扫墓。比如:大宁县清

明前二日称寒食节,男人于此日清晨扫墓祭祖,女人则在清明扫墓;蒲县民间也

有“男寒食,女清明”之说,男女要分别扫墓,祭扫一般不过中午;阳泉称清明

节为“扫墓节”,家家携香火纸钱冥衣扫墓祭祖,妇女则要回娘家扫墓,而晋南

有些地方平常年份根本就不让妇女扫墓,除非是刚进门不久的新媳妇,才允许到

男方家扫墓,被称为“认祖”;灵石清明节一早,全家人除女子不扫墓外,其他

人都要拿着铁锨、提水壶、扛旗幡,带着香火、酒菜去扫墓。不过这种民俗随着

社会的开放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已经在改变,上世纪80年代后,妇女上坟已成

新的风俗。

扫墓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纸帛等物挂到坟

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这种民俗可能是来源

于寒食节禁火的习惯,也可能是出自干旱的春季民间防火的意识。”聂元龙说。

不过,山西北部多数地方的民俗却截然相反,人们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

为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则习惯于白天

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纸。此外,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菜,祭毕祖

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无论哪种扫墓习俗都是表示对祖

先的尊敬、哀悼和思念。”聂元龙说。

传统户外活动也很丰富

“现代人常常趁着清明小长假出门旅游,其实,古人在清明节的户外运动也

非常丰富。”聂元龙介绍,自古以来,山西民间在清明节前后盛行荡秋千、放风

筝和郊外踏青等风俗。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阳城县志》

中就记载了“男女扫墓毕,头插柏枝踏青游赏。清明前后,儿童放风筝。”的习

俗。

旧时清明,荡秋千的习俗非常普遍,民间称为“打秋千”。山西有些地方对

“打秋千”的时间有讲究,一般在清明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升起后开始,太阳

落山后必须停止。传说清明前沈阳市人事局 后所有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因此要回避。

打秋千风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山西晋东南、晋西北和晋北非常盛行,太行、吕

梁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甚至把它作为锻炼体魄的训练手段。

此外,清明踏青的风俗在山西流行极广,在晋中、灵石、介休一带尤为盛行,

当地有“看神花”、“游娘”等习俗。在扫墓踏青的同时,民间百姓还借踏青的

风俗进行多种多样的户外活动,采药、插柳、戴柳便是具有山西特色的活动。

偏关县清明节,民间有在太阳没有升起前摘取艾蒿叶子制药去病的习俗。其

他一些地方旧时习俗男女扫墓归来,要头插柏枝、柳枝踏青游赏,清明期间踏青

的轿车都要插挂柳枝,妇女头上、儿童衣襟上均以柳为饰。人们还把柳枝带回家

插在房檐和门首上,妇女孩子把采集回来的柳芽掺入面中摊饼而食。“现在很多

单位组织春游,家庭利用清明节旅游,都是踏青习俗的演化。”

元宵节:

晋中一带,以太原为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都要“闹元宵”,

热闹非凡。锣、鼓铿锵入耳,鞭炮、焰火、礼花齐放,龙灯、旱船蜿蜒而行,高

跷、竹马姗姗走动,红火情景,美不胜收。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火”,并评

论:“城南的狮子城北的龙,城内的高跷技艺精”,“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

沟(清徐县)铁棍爱煞人”。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

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

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

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文

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

狂”。(明间乔元《闽书》)。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亦称“九

曲黄河灯”)。阵内埋有三百六十五根杆子,布成九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

用绳子串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

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九曲黄河阵,

首数雁北地区的平鲁一带宏伟。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晋南地区气候

较暖,河流已开冻,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

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旺

火:山西盛产煤炭,号称煤乡。元宵节,各机关单位都要在门前垒旺火。一为照

明,二为取暖,三为兴旺。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晋中地区以塔塔火闻名。

晋东南地区旺火往往垒砌成老虎、狮子、天龙等兽形。全省大部分地区旺火呈宝

塔形。晋北地区特别讲究旺火高大,表现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气势。怀仁县的大

旺火,耗炭达近百吨,更高、更大。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

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白天多在广场进行,各队轮流上场,带有竞赛性质。形

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晚上则要

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各家一见秧歌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晋南

的乐队注重打击乐。晋北的乐队注重吹奏乐。在秧歌队伍沿街表演的同时,工矿

单位制作的彩车也要在大街上徐徐游行。

春节:

穿新衣,拜大年,磕头就有压岁钱。舞狮子,玩花船,鞭炮响来齐欢颜。

从正月初一日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

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

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

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

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旧

俗女孩在旺火未烧通红时,不出家门。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和男孩子响鞭炮、

放礼花。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

年草燃烧松枝、柏叶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

祭祀天地诸神是旧俗接神以后的隆重活动。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

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叩。设在当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

晋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称为

“供献”的特制花馍。取意五福来临。盛器都是专用的细磁小盘。晋南地区除一

般供品外,特别讲究全猪和全鸡。全猪多由四蹄、一头、一尾来代表,源于古代的

三牲祭神。鸡行草章法 则是取了谐音吉,意喻大吉大利。另外,家庭主妇特别注重在灶君神

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形状,取意米面如

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

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已经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了。

祭祀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祖

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

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儿增丁,

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

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

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

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

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

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

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

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

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

料,希望媳妇继承针黹。

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

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

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城市机关、企

事业单位职工过年,盛行团拜。共聚一堂,互相祝福。拜年时街上碰到人,均要拱

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祥语。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

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

情联络。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

又好象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

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

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

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

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

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

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

饺子,表示连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

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果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高兴,

祖、父辈还要特殊赠送礼物予以祝贺。山西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

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

品了。

春节这一天,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特别忌

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

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春节,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特别小心谨慎,防

止打碎盘碗,万一失手,打碎碗盘,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

春节鸡、鸭不出窝,喂以上等饲料。晋北地区春节这一天忌挑水。晋南一些地方

却讲究春节或初二日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

从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

村娱乐,挨门挨户拜年贺喜。主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

家,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

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主人的招待费特别大方。本村拜年结

束后,还要到临近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晋南与晋西北不少县要持续

到二月初二日。不参加社火活动的人们则开展下棋、打扑克、玩麻将等游艺活动。

县城要举行春节长跑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佩戴红领巾的

少年,热闹空前。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3:5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601203365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月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月饼.pdf

上一篇:宽距俯卧撑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山西月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