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代,,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走向近代化
韩琦
康熙为何对科学产生兴趣
康熙皇帝对科学产生兴趣,要追溯到他少时经历的反教案和中西历法之争。顺治年
间,汤若望(耶稣会教士)作为钦天监监正深得皇帝信任,引起保守好斗的文人杨光先的
不满。杨光先在顺治末年掀起反教案,声称宁可让中国没有好的历法,也不能任用西洋
人。1668年,康熙派人向软禁中的传教士询问历法情况,而后将南怀仁(耶稣会教士)和
杨光先等人召集到紫禁城午门外进行日影观测,又到观象台观水星、金星的位置,结果传
教士因观测精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观测活动使14岁的康熙深受震动。多年后康熙向自己的儿子坦言,此事正是促
使他学习西方科学的直接原因。
法国“国王数学家”来华
1688年是科学史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点。这一年发生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此
前一年出版了科学史上重要的一本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科学的进程
由此改变。
康熙时代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欧洲科学机构是法国皇家科学院,它的成员中有许多对中
国感兴趣的科学家。18世纪初叶,中国还没有“科学”一词,于是借用宋明理学“格物穷
理”的含义,把法国皇兰陵皇妃杨千紫 家科学院翻译为“格物穷理院”。
从法国官方的史书记载来看,法国派睡觉的英语怎么写 遣“国王数学家”来华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为
了“皇冠”的荣光,即为了路易十四和国家利益;二是为了促进法国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三
是为了传教事业。
在荣誉、科学和传教三重目标的推动下,6位耶稣会教士被选为“国王数学家”臀部穴位 ,于
1685年3月从布雷斯特港乘坐“飞鸟”号轮船出发,后又转乘广东商人王华士的船来华。
6人中有一位留在暹罗,没有来华,到达中国的5位法国科学家是洪若、白晋、刘应、张
诚、李明。其中,洪若是“团长”,他是路易大帝学院的数学、天文学英语介词 教授,科学素养最
高。
1687年6月17日,“国王数学家”一行到达宁波。经过南怀仁的斡旋,传教士们终
于收到了容许进京的谕旨。他们沿运河而上,于1金钱关系 688年2月7日到达北京。
“国王数学家”带来了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30箱礼物,包括浑天器、座子、象显器
和双合象显器(两种不同类型的显微镜)、看星千里镜、看星度器、看时辰铜圈、量天
器、看天文时锥子、天文经书、西洋地理图、磁石等等。康熙皇帝很高兴,在乾清宫召见
了他们,并赏赐每人50两银子。
5位“国王数学家”中,康熙只把年轻的白晋和张诚留了下来,天文学水平最高、资
格最老的洪若却未能被留用。
“蒙养斋算学馆”的设立
1692年,康熙颁布容教诏令“新旨通行”,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土地上自由传教、新建
教堂,中国教徒参与传教也不再受限,传教士为此不胜欢欣。诏令中提到颁布此旨的原因
是传教士在历法、火器制造和谈判方面有诸多功绩。
然而到1705年之后,康熙对西洋人的整体态度产生了大的转变,重要原因是教廷特
使多罗在这一年的年底来到北京,禁止教徒祭祖祭孔。
这场礼仪之争,加深了康熙对传教士的疑虑,他决心要让中国人独立掌握历算知识,
于是便有了1713年“蒙养斋算学馆”的成立。
蒙养斋算学馆实际的负责人是康熙的第三子胤祉。在他的领导下,蒙养斋算学馆聚集
了一批中国年轻趣味数学题 的算学家和学者,他们进行了很多天文学的观测,主要是通过日影观测来
测量黄赤交角,以定出经纬度。他们还编撰了三部重要著作。这三部书后来合为一部《律
历渊源》,成为康熙时代最大的科学工程,它们对整个清代的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蒙养斋算学馆的设立仍然无法摆脱传教士的影响。首先,它的设立离不开法国
“国王数学家”白晋以及后来的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正是他们让康熙了解到法国皇家科学
院的情况,由此产生了仿效法国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机构的想法。其次,蒙养斋算学馆的
负责人胤祉年轻时曾向传教士安多等人学习,蒙养斋算学馆开馆后的科学工作也多由传教
士参与,他们频繁地为蒙养斋算学馆编制数表、解释科学原理,其中许多传教士都是由白
晋、洪若促成来华的。那时有很多西方较新的科学知识都是由这些传教士带入中国,并传
授给蒙养斋算学馆的中国数学家的。
为了摆脱传教士控制下的西学而向西方学习,蒙养斋算学馆带有“自立”的目的,试
图对法国皇家科学院进行模仿;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实现科学的自强,反而在康熙之
后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
“被卷入”的科学难“自立”
康熙时代,在中国发生的科学活动,其实与欧洲尤其是法国所主导的科学计划密切相
关,因此要把它们放到全球史的视野中来看。康熙时代的大地测绘和天文观测活动,往往
并非由中國主动开启,而是传教士出于欧洲的需要,才在中国开展工作。某种程度上讲,
康熙时代中国的科学活动,是欧洲科学活动在中国土地上的重复。
对康熙皇帝的贡献要从两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方面,他出于对科学的爱好,一定程度
上促进了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另一方面,他出于统治的需要,将科学知识视为私有,故意
延迟科学著作的出版,以便用来威慑和控制汉人。这使得传入中国的科学仅作为宫廷科学
存在,没有及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到了晚年,康熙开始提倡“西学中源”,认为西方很
多科学思想都源自中国,而大臣们为迎合康熙的观点,也对“西学中源”说进行发挥和传
播,这对于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康熙时代毋庸置疑是中国与世界科学交流极为频繁、充满机遇的时代,但
康熙之后,中国与欧洲在科学方面产生了“大分流”,中国科学没能走向近代化。假如,
雍正继位后,没有对同样热衷科学活动的胤祉进行打压,也许情况会不一样。然而,历史
没有假如。存活于皇帝意志之下的中国科学,恐怕终归难以“自立”。
(摘自《解放日报》)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2:0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94495364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廷特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廷特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