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爪.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aabb成语 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
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
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
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装逼的句子 ”,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
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
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
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
是伫[zh]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
北响缫车”.“缫[s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
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
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
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姑的成语 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
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
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暑假安排 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
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
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
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
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
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
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
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
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玫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野人
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
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
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
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
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
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丑石原文 触
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
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00: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894613636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枣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枣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