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趣沟

更新时间:2023-03-23 23:27:09 阅读: 评论:0

财务经理工作总结-新西兰特产

野趣沟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联想2605d)

广东省

广东简称:粤,古代粤、越通用。广东古代被称为“百越”,当然也可以可以叫“百粤”。越(粤)

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也就是说“越”是

“人”的意思。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广州简称“穗”,又名羊城

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

地级市19个。旧称Kwangtung、Canton,现汉语拼音GungDng。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

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

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

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

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

1、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

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

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2、位置、范围和面积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

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

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

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

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祖国大陆最南端),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

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

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

岛屿759个,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

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

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3、气候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

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

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

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

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

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

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

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

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

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

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4、人口

常住人口超9000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结果推算,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中居第三位。全省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动人口为1635.8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

量的17.8%。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全省的

省外流动人口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2005年,广

东省省外流动人口数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34.2%。

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2005年广东省的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的486人/平方公里增加25人,其中深圳、东莞、汕头、佛山、中山、广州和揭阳

市7个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广东省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为5578.92万人,占总人

口的6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15.08万人,占总人口的39.3%。全省2005年的城镇人

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6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14个百

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广州、珠海、

佛山、中山、东莞及汕头7个市。

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增长幅度大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

度的人口为498.86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增长62%,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

平。

5、经济发展情况

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同时将加快东西

两翼和山区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200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东西两翼的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

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

大扶持东西两翼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同时加

强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的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广东完成生产总值22366.54亿元,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达20267.76亿元。继2000年GDP在全国首破万亿元、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破万亿

元后,广东取得了GDP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双破2万亿元的佳绩。实现经济总量从1万亿

到2万亿的飞跃,广东仅用了5年时间。广东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到12.3%,继续

走在全国前列。

一批基础建设重点项目成功落户全国最大的核电项目落户阳江,茂名80万吨乙烯扩建

项目、广石化10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进入施工高峰期。总投资达104亿元的湛江70万吨木

浆、湛江港25万吨级航道和总投资达55亿元的潮州三百门电厂一期工程等,为东、西翼的

发展带来新机遇。此外,东翼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势良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速

分别达到27.0%、15.5%和26.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4%。西翼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明

显,增速分别达到27.2%和17.9%;但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2.9%和

-18.2%,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探索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合作的新途径根据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

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按照两类地区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

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构想,经省政府同意,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中山石岐(阳

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有利于东西两翼工业集聚和经济发展。

6.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高于全

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4%。高技术制造业完成

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高于全省新产品产值增幅5.1个百分点;全

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

献率达75.9%,拉动全省新产品生产增长1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年产值

超亿元的企业300多家,超10亿元企业40多家,超100亿元的企业接近20家。形成了电

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群体。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集

中了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个国家级和佛山、东莞、肇庆、江门4个省级

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珠海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州、深圳和中山3个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41所高等院校、52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59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

室,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的大学科技园。全省85%左右

科技资源集中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相对密集的创新资源。全省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8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135家落在产业带内。众多的科技园区、专业镇,

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相连,生产、研发和市场营销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全

省87.2%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5.6%的高新技术产品分布在珠三角。珠江东岸由广州、深圳、

东莞、惠州组成的“电子信息业走廊”,计算机整机配套率达95%以上,能提供除CPU以外

的所有计算机零配件。珠江西面的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以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

为主体,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辖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肇庆、江门、茂名、惠州、梅州、

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21个地级市,其中广州

和深圳为副省级城市。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55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

个县、3个自治县。23个县级市名义上直属省政府,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河源概要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

发展最快的建设大道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

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

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河源市辖

1个市辖区、5个县。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

北纬23度10分至24河源市区夜景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

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

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

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

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

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

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

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

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

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

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

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

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

骄傲的现代奇迹。

河源旅游

河源市地处东江中上游,南岭以南,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1995年开始开发

旅游后,河源市一直倡导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以“万绿湖”和客家文化为重点的河源

市旅游业有了鲜明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秀丽的山水画卷,南国的恐龙故乡,

淳朴的客家风情,独特的生态旅游”。

河源市知名的旅游景点有:万绿湖、新丰江水库、野趣沟、桂山、亚洲第一高喷泉、热水

漂流、苏家围、霍山、水坑、圣迹苍岩等。

河源历史

河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之后,于龙川筑城

置县并驻扎军队,属南海郡。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从龙川县析出河源县,属南海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过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

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

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

1993年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

河源经济

农业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微笑作文600字 主,生猪、肉鸡等养殖业,柑橘、荔枝、龙眼、李子等种植业

都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由于重视生态旅游,林业的发展也非常速度。

工业以矿产冶金、水泥、建材、水电等资源型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2000

年之后,广东省出台政策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山区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落户河源,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在商业方面,市区和几个县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源城区商业市场网络完善,流通

通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内酒店、商厦林立,伴随旅游业的兴旺得到较好的发展。

河源文化

河源的以客家文化为主。客家山歌、打马灯、舞龙舞狮等都是传统的客家民间艺术,在节

庆习俗、婚丧习俗中保留了浓厚的客家传统色彩。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以围龙屋、走马楼、

四角楼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一起,是传统客家文化的精

髓。

河源市的菜系属于东江菜,是粤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偏重“肥、咸、熟”,讲究主

料、原汁原味和乡土气息,充满田园风味。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东江盐焗鸡、红焖猪肉、

东江酿豆腐、上汤桂花鱼、客家酿三宝、娘酒醉河虾、清煲草鱼、水晶鸡、薯丝煲、咸香鸭。

紫金县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

2310′-2345′。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

惠阳市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

全县境域:东至南岭镇东溪村蕉窝,西至古竹镇江口村,南至上义镇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

区燕子岩。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619平方千米(简册)/3627平方千

米(紫金政府网站)(1994年土地详查面积3621.24平方千米)。

2002年底,紫金县户籍总人口785593人,其中城镇人口2016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5.7%。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县总人口中,汉族占

99.97%,少数民族有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土族、水族、回族、傣族等19

个,占全县人口0.03%(共有133人)。

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邮编:517400。代码:441621。区号:0762。拼音:ZijinXian。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网

紫金县辖20个镇:紫城镇、附城镇、龙窝镇、九和镇、上义镇、蓝塘镇、凤安镇、义

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敬梓镇、乌石镇、水墩镇、南岭镇、苏区镇、瓦

溪镇、好义镇、中坝镇。

紫城镇代码:441621100(整理)

位于紫金县东北部,是中共紫金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2004年,全镇辖10社区(西

城、安民、永安、通惠、城东、九田、上坝、城南、安良、新安),26个居民小组。全镇

总面积13.4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8.6平方千米。总人口132715人,其中农村人口5000

人。

附城镇代码:441621101

位于紫金县东北部。2004年,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全镇辖11个行政村(城西、林

田、蓝坑、中洞、中埔、衙前、水澄、黄花、横径、上庄、新庄),89个自然村;白溪水

库管理处辖白溪村委会,6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230.9平方千米(含白溪42.5平方千米)。

总人口39670人(户数、人口含白溪)。

龙窝镇代码:441621102

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惠东县相邻。2004年,辖33个村委会(慎田、上坑、龙窝、琴

江、礼坑、竹径、黄洞、琴星、连塘、桂山、高坑、牌楼、茶松、南奋、双下、黄田、彭坊、

嶂下、罗洞、红星、宝洞、梅园、官田、琴口、洋头、琴南、五星、东坑、公柘、公村、光

明、庆丰、黄竹塘)和1个居委会(龙窝),179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308平方千米;总

人口70028人。

九和镇代码:441621103

位于紫金县中南部,秋香江中游。2004年12月,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全镇辖13

个村委会(热水、双罗、幸福、黄砂、龙卜、龙塘、九和、金光、芫芬、五一、官坑、富竹、

在上、在南)和1个居委会(九和),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54.97平方千米,总人口27000

人。

上义镇代码:441621104

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南与惠东松坑镇毗邻,西与惠城区大岚镇接壤。2004年,全镇

辖7个村委会(招元、叶西、郊田、上义、光辉、吉洞、捲蓬)和1个居委会(上义),52

个自然村。总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21646人。

蓝塘镇代码:441621105(整理)

位于紫金县西南部。2004年12月,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撤销黄沙村并入河塘村。

全镇辖26个村(塘田、和睦、龙渡、河塘、白沙、告坑、加园、元吉、双兴、半径、汉塘、

市北、罗塘、留塘、砂塘、自然、百罗、石城、建联、南山、大村、布心、坣雅、茜坑、业

坑、蓝塘、长塘)和1个居委会(蓝塘),227个自然村。总面积299.8平方千米;总人口

65008人。

凤安镇代码:441621106

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2004年,全镇辖11个行政村(竹塘、横排、上坑、佛岭、仁里、

东龙、凤民、觉民、下石、回龙、黄洞坑)和1个居委会(凤安),52个自然村。总面积

113.8平方千米,总人口22175人。

义容镇代码:441621107(整理)

位于紫金县境西部。2003年8月青溪镇并入义容镇。2004年,全镇辖24个行政村(安

全、均安、东平、大同、中兴、黄洞、大新、石下、新民、汀村、和平、华星、桥田、夏棠、

南洋、塘面、坪輋、龙田、下告、南坑、青水、联光、下青溪、宝山)和1个居委会(义容),

145个自然村。总面积356.2平方千米,总人口53169人。

古竹镇代码:441621108

位于紫金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西与博罗县、惠州市惠城区、河源市源城区隔东江

相望。2004年撤销榕丰、坑尾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

沙村,撤销江口、黄坳村并入榄溪村。全镇辖18个行政村(蓼坑、四维、水东、槎岭、平

渡、新围、上联、雁头、吉安、下洞、上洞、榴坑、双坑、雅色、孔布、榄溪、潮沙、留洞)

和1个居委会(古竹),101个自然村。总面积278.1平方千米(含东江林场)。总人口53673

人。

临江镇代码:441621109

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东江中上游东岸。2004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桂林、联新、

前进、禾坑、澄岭、胜利、年丰、梧峰、光凹、塘排)和1个居委会(临江),107个自然

村。总面积1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8278人。

柏埔镇代码:441621110

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北毗东源县义合镇。2004年,全镇辖14个行政村(梅中、永丰、

洋坑、东升、东方、福田、方湖、群星、良洞、复兴、利民、南昌、新丰、大鲁)和1个居

委会(柏埔),77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4.9平方千米。总人口33102人。

黄塘镇代码:441621111(整理)

位于紫金县境西部。2004年,全镇辖12个行政村(嶂拔、曹坑、庙前、拱桥、车前、

铁嶂、腊石、锦口、澄田、长岌、上黄塘、下黄塘)和1个居委会(黄塘),96个自然村。

总面积226.31平方千米,总人口40501人。

敬梓镇代码:441621112(整理)

位于紫金县东部,东接五华县华阳镇,北与五华长布镇交界。2004年12月8日,撤销

黄小塘村并入柑坑村。全镇辖13个行政村(南村、柑坑、中联、田头、冯坑、扬眉、甘田、

联和、洋高、陂头、塘美、敬梓、正联),49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10.3平方千米,总人

口27906人。

乌石镇代码:441621113

位于紫金县城东南部。2004年,全镇辖19个村委会(石陂、龙鸣、乌石、上书、下书、

升车、升平、璜坑、璜光、仙湖、澄輋、石坑、鹧鸪、榕林、仕贵、龙湖、龙潭、南光、荷

岗)和1个居委会(乌石),85个自然村。总面积140.5平方千米。总人口44923人。

水墩镇代码:441621114

位于紫金县境东南部,东与五华县龙村镇毗邻。2004年,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全

镇辖10个行政村(群丰、秋溪、雅布、黄輋、水墩、水口、陂湖、塅布、上璜坑、黎坑),

30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总人口21786人。

南岭镇代码:441621116(整理)

位于紫金县境东南部,东临陆河县,南与海丰毗邻,北接五华县登輋镇。2004年12月,

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全镇辖6个村委会(庄田、王告、瑞邱、

东溪、高新、磜头)和1个居委会(南岭),31个自然村。总面积100.2平方千米。总人口

17304人。

苏区镇代码:441621117

位于紫金县东南部,南与惠东县马山、高潭镇毗邻。2004年,撤销碧河村并入小北村,

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全镇辖8个村委会(青溪、龙上、黄布、永光、永坑、炮子、赤溪、

小北),54个自然村。总面积125平方千米;总人口19326人。

瓦溪镇代码:441621119

位于紫金县中部,秋香江中游。南部椒坑村与惠东县毗邻。2004年,全镇辖16个村委

会(墩头、高田、围澳、半岗、瓦溪、四联、下濑、上濑、上东、新龙、公坑、洪田、九树、

椒坑、茶岗、红光),111个自然村。总面积230平方千米。总人口30959人。

好义镇代码:44162120

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惠州市惠城区芦岚、大岚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老

圩坳,距县城68千米。2004年,全镇辖8个村委会(双全、远光、吉田、小古、高尚、积

良、鹿塘、宜良)和1个居委会(好义),63个自然村。总面积89.8平方千米。总人口14500

人。

中坝镇代码:44162122

位于紫金县东北部中秋节故事 ,东邻五华长布,北毗东源县黄村镇。2004年,辖13个村委村(广

福、松梓、富坑、袁田、中心、发昌、上石、贺光、径口、良庄、塔凹、北坑、乐平)和1

个居委会(中坝),63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千米,总人口37351人。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

建置沿革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

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

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

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

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

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

(摘自《紫金年鉴2005》)

县名由来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

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

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

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

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

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

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

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

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

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摘自《紫金年鉴2005》)

1998年底,紫金县共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

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

会。

2000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

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

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46816人、附城镇26071人、龙窝镇39571人、九

和镇15333人、上义镇13983人、蓝塘镇49893人、凤安镇14956人、义容镇23762人、

古竹镇34845人、临江镇19460人、柏埔镇20239人、黄塘镇23629人、敬梓镇20380

人、乌石镇34772人、水墩镇14325人、洋头镇10255人、南岭镇9946人、苏区镇13849

人、九树镇11403人、瓦溪镇12207人、好义镇8779人、青溪镇10222人、中坝镇27381

人。

2002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

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洋头、南岭、苏区、九树、瓦溪、附城、好义、

青溪)。2002年底,全县设23个镇,下辖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委员会,下分1836

个自然村。

2003年7、8月,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其中,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

窝镇,在南、在上村并入九和镇,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岗、红光等7个村并入瓦溪

镇,洋头镇并入龙窝镇,青溪镇(含宝山村)并入义容镇。村和居委会以及自然村个数不变。

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

2004年全县进行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至年底,完成撤并28个村委会。其中:(1)

附城镇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2)乌石镇撤销大水坑村并入升车村,中坑、中澄两村合

并改名为仙湖村;(3)中坝镇撤销华山村并入径口村;(4)敬梓镇撤销黄小塘村并入柑坑

村;(5)水墩镇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6)苏区镇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撤销碧河村

并入小北村;(7)南岭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8)瓦溪镇撤

销柳布村并入洪田村;(9)九和镇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10)蓝塘镇撤销黄沙村并入

河塘村,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11)凤安镇撤销黄龙村并入东塘村,并改名为东龙村;

(12)义容镇撤销大田村并入汀村村,撤销田心村并入联光村,撤销大坝村并入石下村,撤

销塘丰村并入坪輋村;(13)古竹镇撤销蓼坑尾、榕丰两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

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两村并榄溪村;(14)柏埔镇撤销格塘、小

鲁两村并入大鲁村;(15)黄塘镇撤销拔寨村并入嶂拔村。撤销后,紫金县村民委员会调整

为273个。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273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1836个自然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紫金县辖20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

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南岭、苏区、瓦溪、附城、好

义)。

乡镇概况

紫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中心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2339′;海拔135米。东与乌

石接壤,西、南、北三面与附城毗连。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7万人。有居委会2个,行政村4个。境域置县后历为县治所在地。置县前属归善县

古名都乌石约,置县至清代直属县署。民国初属第一区,民国18年(1929年)属城郊乡,

民国30年与黄花、樟村乡合并为新紫乡,民国36年改称金城镇。建国初属附城区、第一区,

1952年5月设第一区紫城镇,1958年至1963年与附城公社几度分合,1964年恢复城镇公

社,1981年1月复称紫城镇,至1988年镇府驻地东风路70号。

附城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接紫城镇、乌石、中坝,西连黄塘、青溪,南邻瓦溪,

北与河源县交界。乡政府驻地紫城镇秋江路53号。乡境明代属古名都林田、黄花社及

宽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清代属古名都黄花樟村社、林田社、温子口社一部分及宽得都埔尾社

一部分。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民国26年分属第一区黄花、樟村、林田乡,民

国30年起至建国初为两仪乡。1952年属第一区,1957年分属林田、黄花乡,1958年10月

成立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设林田、黄花、乌石、士贵公社,1963年机构调整,林田、

黄花合并为附城公社,1964年8月析置城镇公社,1983年9月改称附城区,1987年4月改

为附城乡。

乌石乡位于县境东北部,秋香江上游。东接中坝、水墩,西连紫城镇、瓦溪,南

邻龙窝、九树,北毗附城乡。乡政府驻地大坝塅,距紫城镇2千米。乡境古称建兴约,

后因巷子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乌石。明代属古名都火带、岩前社。清代属古名都乌石约、岩

前约。民国18菠萝蜜心经 年(1929年)属附城区乌石、岩前乡,民国30年改为第一区石前乡。建国

初属附城区、第一区,1957年12分属乌石、士贵两乡,1958年10月并入附城公社,1961

年4月分为乌石、士贵两公社。1963年3月将乌石、士贵两公社合并为乌石公社,1983年

9月设乌石区,1987年4月改称乡。

中坝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敬梓乡,西邻附城、乌石,南连水墩,北

接河源县。镇政府驻地中坝圩,西南距县城19千米。中坝旧称中心坝,因圩坐落在中

坝盆地中央而得名。明清属琴江都贺岗、上镇两社(约)。民国初属第六区,民国18年(1929

年)起属第三区良庄、富坑乡及中正乡部分,民国30年分属升平、富良乡及中正乡,民国

34年并为中山乡。建国初属第一区(附城),1952年5月为第二区,1958年10月成立中

坝公社,1961年分出敬梓公社,1963年3月敬梓公社并入中坝公脑结构 社,1973年4月分出敬梓

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中坝镇。

敬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西北部毗连中坝,南接水墩乡。乡政府驻

地敬梓圩,西距县城33千米。乡境原称径仔,因地势狭长而得名。后谐音改为敬梓。

明清时属琴江都中镇社(约)。民国初属第六区,民国18(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4

年属中正乡。建国初属第一区(附城),1952年5月属第二区(中坝),1958年10属中坝

公社,1961年4月分立敬梓公社,1963年又并入中坝,1973年4月再度恢复敬梓公社,1983

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敬梓乡。

水墩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五华县龙村、华阳,西接龙窝、乌石,南连洋头,

北接敬梓、中坝。乡政府驻地水墩圩。西北距县城36千米。水墩因圩场设在北琴江支

流岸上的墩下而得名。明清时属琴江都秋溪社(约)和泷下社(约)的一部分。民国初属第

六区(中坝),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民国34年分属龙光镇、中正乡。建国

初属第五区(龙窝)、第三区(龙窝),1957年12月设水墩乡,1958年10月属龙窝公社,

1961年4月分出建立水墩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水墩乡。

龙窝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惠东县

马山乡,北与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县城28千米。

龙窝得名,相传有一占天师为寻找一条“龙脉”,由昆仑山经江西到此,发现却是条“孽龙”,

施法叫它永驻于此,故名龙窝。境域明代属琴江都宝洞、彭坊、龙窝社,部分属松坑、璜坑、

清溪社。清代属宝洞、彭坊、嶂下社,龙窝约,部分属松坑、琴清溪、泷下约。民国18年

(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0年属第三区龙璜乡,民国34年改为龙光镇。建国初为龙璜

镇,1952年为第三区,1957年分设龙窝、嶂下乡,1958年10月建立龙窝公社,1961年分

出水墩、洋头公社,1963年3月洋头公社并入龙窝,1972年8月又分出洋头公社,1983年

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龙窝镇。

洋头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五华县登**,西接龙窝,南连苏区、南岭,北毗水

墩,乡政府驻地洋头圩,西北距县城46千米。乡名因境域是南琴江发源地之一,它最

后流入太平洋,取太平洋和水源头两意而得。明清时属琴江都松坑社(约)。民国18年(1929

年)属第三区(龙窝)慎洋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7年12

月建立洋头乡,1958年10月属龙窝公社,1961年4月及1963年3月两次分合于龙窝公社,

1972年8月恢复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称洋头乡。

苏区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连洋头、南岭,北接龙窝,西部和南部与惠东县马山、

高潭毗邻。乡政府驻地炮子圩,西北距县城45千米。乡名原为炮子,明代属琴江都清

溪、松坑社。清代属清溪、松坑、南岭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龙窝),民国

26年属第三区黄礼、炮子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2年6

月为第四区(炮子),1957年12月设炮子乡。后,为纪念1927年紫金县苏维埃政府设在

此地而改名苏区。1958年10月建立苏区公社,1961年分出南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

区,1987年4月复设苏区乡。

南岭乡位于县境东南端,东邻陆河县,南连惠东县,北与五华县交界,西与苏区、

洋头乡毗连。乡政府驻地南岭圩,西北距县城60千米。南岭因地处本县南陲,且多高

山大岭而得名,明清时属琴江都南岭社(约)。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南岭乡,

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2年5月属第四区(炮子),1957年

12月设南岭乡,1958年10属苏区公社,1961年4月分置南岭公社,1963年3月更名为苏

南公社,1981年1月复称南岭公社,1983年9月撤社改区,1987年4月改称南岭乡。

瓦溪乡位于境中部,秋香江中游。东邻乌石、龙窝,西连青溪及九和富竹,南连

九树与九和五一,北毗附城。乡政府驻地瓦溪圩,东北距县城20千米。瓦溪乡名因圩

名而得。清代称牙溪,民国改称瓦溪。明代属古名都上黄沙社。清代分属温子口社、上黄沙

约。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温子乡,民国26年分属第一区温子乡、上黄砂乡,民

国30年起分属两仪、上黄砂乡。建国初分属第一区两仪乡、上黄砂乡,1952年5月属第五

区(九和),1957年12月设围澳乡,1958年10月属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瓦溪分社,

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瓦溪乡。

九树乡位于县境南部,乌禽嶂北麓山区。东邻龙窝,西接九和,南交惠东县,北

毗瓦溪乡。政府驻地九树圩,北距县城52千米。乡名因圩而得。圩名原称九丫树,相

传因圩内有一棵9个丫大榕树而得名。明代分属古名都上、下黄沙社。清代分属上黄沙约、

汤里社。民国18年(1929年)分属第一区上黄砂乡及下黄砂乡,民国34年属黄砂乡。建

国初分属第一区上黄砂乡和第二区下黄砂乡,1952年5月属第五区(九和),1958年12

月属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九树公社,1963年3月分属瓦溪、九和、龙窝3公社,1973

年4月复设九树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九树乡。

九和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邻瓦溪、九树,西连蓝塘,北接青溪,南临惠东县。

镇政府驻地九和圩光巷街,东北距县城29千米。九和建国前称九和市,相传此地原名“九

墩埔”,后刘和师设店开圩,后人为纪念他,将地名和人名合成“九和”。明代属古名都下黄

沙社。清代属古名都下黄沙约、汤里社。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一区下黄砂乡,民国

34年为黄砂乡。建国初属第二区(蓝塘)下黄砂乡,1952年为第五区,1957年12月分属

九和乡、热水乡,1958年10月成立九和公社,1961年分出瓦溪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

区,1987年4月设九和镇。

蓝塘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九和,西连凤安、上义,南临惠东县,北毗青溪、

义容。镇政府驻地蓝塘圩,东北距县城46千米。蓝塘原名兰塘,相传因东市场池塘边

有一棵兰树而得名。后人将“兰”字读写成“蓝”字相沿至今。明代分属古名都上石、下石社。

清代分属古名都凤凰岗约、上石社、龙头约、下石社。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一区,

民国34年属龙凤镇。建国初属第二区、第六区,1957年12月分属蓝塘、石城乡,1958年

10月成立蓝塘公社,1961年4月分设凤安、石城、蓝塘3个公社,1963年3月石城公社并

入蓝塘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蓝塘镇。

凤安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蓝塘,西接好义,南临上义,北连古竹、义容、青

溪。镇政府驻地凤安圩,东北距县城56千米。凤安因镇政府驻地形似凤凰而得名。明

清属古名都下石社(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一区安石乡,民国30年属上安乡。

建国初属第二区、第六区,1957年12月设凤安乡,1958年10月属蓝塘公社,1961年4月

分立凤安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凤安镇。

好义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凤安、上义,南连惠阳县大岚,西接惠阳县芦州,

北临古竹。乡政府驻地好义圩,东北距县城70千米。好义原称下义,因地处上义河下

游而得名。明清属古名都下义社(约),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称好义约。民国18年

(1929年)属第一区好义乡,民国30年属尚好乡,民国34年属广义乡。建国初属第二区、

第七区,1957年12月设好义乡,1958年10月成立好义公社,1961年分设上义公社,1963

年3月上义公社并入好义,1973年4月分设上义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

复设好义乡。

上义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连蓝塘,西接惠阳县梁化、大岚,南邻惠东县松坑,

北临好义、凤安。镇府驻地上义圩,东北距县城80千米。镇名相传出自岭头围关帝庙

的一副楹联“上扶汉室,义结桃园”。境域明清时属古名都上义社(约)。民国18年(1929

年)属第一区上义乡,民国30年属第一区尚好乡,民国34年改为广义乡。建国初属第二区

好义乡,1952年属第七区,1957年12月成立上义乡,1958年10月属好义公社,1961年4

月分立上义公社,1963年3月并入好义公社,1973年4月再次恢复上义公社,1983年9月

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上义镇。

古竹镇位于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东与义容、凤安相连,西与河源、惠阳、

博罗三县隔江相望,南邻好义及惠阳县卢岚乡,北接临江。镇政府驻地古竹圩,东北距县城

68千米。古竹旧称苦竹,因当时东江岸边生长大量苦竹子而得名,后谐音改名古竹。

明清属宽得都苦竹派社(约)。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二区古竹乡,民国34年设古

竹镇。建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设第八区,1957年12月分属古竹、平渡乡,

1958年10月成立古竹公社,1961年4月析置古竹槎岭农场(1963年3月并入古竹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古竹镇。

义容镇位县境西部,东临青溪,西邻古竹,南连凤安,北接临江、柏埔。镇政府

驻地义容圩,东北距县城52千米。义容原称二榕,相传因圩头有两棵大榕树而得名,

后谐音为义容。明代属宽得都安全社。清代分属宽得都桥田、月角岭约。民国18年(1929

年)属第二区桥田、月角乡,民国30年设第二区义容乡,民国34年属四维乡。建国初属古

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为第九区,1957年12月设义容乡,1958年10成立义容公社,

1961年分出青溪公社,1963年3月青溪公社并入义容,1970年7月分设青溪公社,1983

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义容镇。

青溪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附城、瓦溪、九和,西接柏埔、义容,南邻蓝塘,北

接黄塘。乡政府驻地青溪圩,东北距县城36千米。乡境原名“清溪”,因境内溪水清澈

而得名,后改为青溪。明代分属宽得都清溪、员墩社。清代分属宽得都青溪约、员墩社。民

国18年(1929年)属青员、石水乡,民国30年属第二区青员乡,民国34年属四维乡。建

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属第九区(义容),1957年12月设青溪乡,1958年

10月属义容公社,1961年4月分立青溪公社,1963年3月并入义容,1970年7月恢复青溪

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青溪乡。

临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邻柏埔,西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隔江

相望,南连义容、古竹,北接源城区东埔。镇政府驻地临江圩,东距县城68千米。镇

名因面临东江而得。明代分属宽得都上、下江东社。清代属宽得都江东约。民国18年(1929

年)属第二区梧桐、排年乡,民国34年分属柏平、临江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四区,1952

年属第十区(柏埔),1957年12月成立临江乡,1958年10月属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

立临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临江镇。

柏埔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连黄塘,西接临江,南邻义容,北毗河源市郊区。镇

政府驻地柏埔圩,东南距县城48千米。镇名相传因镇府东南山坡上生有众多柏树而得。

明代分属宽得都柏埔、平湖社。清代分属宽得都柏兴、平湖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

二区平湖乡、柏埔镇,民国34年为柏平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四区,1952年5月为第十

区,1958年10月成立柏埔公社,1961年分出临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

月设柏埔镇。

黄塘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附城,西连柏埔,南接青溪、义容,北交河源市郊

区康禾、久社。镇政府驻地黄塘圩,东南距县城29千米。黄塘相传因圩附近池塘水呈

黄色而得名。明代分属宽得都埔尾、黄塘、碏石三社。清代分属宽得都埔尾、黄塘社和碏石

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二区埔尾、黄塘、碏石三乡,民国34年属三友乡。建国初

属古柏区、第四区(柏埔),1952年5月为第十一区,1957年12月分设黄塘乡、庙前乡,

1958年10月成立黄塘公社,1961年4月分设黄塘、庙前公社,1963年庙前公社并入黄塘,

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黄塘镇。

龙川县

县情概况

河源市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

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

澳、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行政区划

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

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

布岗)。

地理环境

龙川地形龙川县位于粤东北部,属山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呈东西窄、南北狭长的

地形特征,北部和南部群山重叠,西部和东部山岭包围,中间为一小平原,东江贯穿南北,

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构成本县具有山区、小平原、丘陵、河谷盆地的多样地形,且南北

跨度大。

龙川山脉

龙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

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

在霍”。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龙川水文

珠江

龙川县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

千瓦,可以开发利用量27.701万瓩,已开发利用21万千瓦。珠江:旧称粤江,是中国境

内第四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

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

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广东珠

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珠江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海南省,广东、广

西沿海诸河及云南、广西国际河流。总面积为79.63万平方公里,其中珠江流域在中国境内

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另有1.1万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

东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长523千米,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6.3%。

发源于粤北、赣南,主流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大竹岭,属山区性河流。下游在石龙

以下分东江北干流,在汇入增水和绥福水后,西流至增城,从虎门注入狮子洋入南海。东江

南支流,在汇寒溪水后分许多汊流,经狮子洋入南海。东江流经的城市有河源、惠州、东

莞。东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质优良,是香港淡的主要供应源。韩江:韩江源于广东

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

二大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

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韩江流经潮州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宽阔,北堤连接竹竿山与金山,

捍卫古城的安全。堤边木棉挺拔,渡船来往于两岸,乘风扬帆,构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鳄

渡秋风”。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每当春天水涨,洪水冲击巨石

砌成的桥墩,奔泻而下,蔚为壮观,故“湘桥韩江春涨”也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东

西二水绕凤凰洲而过,凤凰洲头筑有凤凰台。每逢雨季时节,登台

韩江

远眺江面,烟雨蒙蒙,湘子桥若隐若现,故“凤凰时雨”也为潮州八景之一。与凤凰台

隔江相对的凤凰塔耸立江边,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观壮美,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龙

批宝塔”。韩江碧水长流,舟船竹排穿梭于江面,与两岸诸多胜景构成了一幅动静交融的壮

丽画卷。

龙川气候

川县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盛

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则受锋面低槽、季风低压,热带气旋所影响,盛行西南、

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县站累年平均气温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703.5小时,无

霜期320天,这种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

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由于南北跨度大,

且地形多样,气候的季节性和地方性差异也明显,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发生,春季的低温

阴雨、5—6月份的龙舟水、夏季高温、秋末的寒露风、隆冬的低温霜冻、春季和秋季的干

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风以及暴雨等气象灾害常给各地工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危害。

龙川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锰、锌、钨矿总储量达

46.7万吨。矿点分布10多处,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在石坑镇的乌石村,储量

面积达130万平方米;位于紫市镇的花岗岩,储量大,品种多,均可露天开采。此外,优质

稀有珍贵的黎咀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7万吨,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被

誉为“东方维希”。

土地资源:龙川县土地总面积为29.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山地面积24.43

万公顷。

水资源:龙川县水域面积0.91万公顷。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全年径流量23.33

亿立方米。龙川县水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

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目前全省第二大水电站。

农林资源:龙川县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龙川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

林覆盖率达71.3%。为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毛竹基地30万亩,茶

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

龙川特色奇观

龙川九龙湾,四季如春,平均气温20℃左右,从而形成罕见的“冬江水暖、江雾蒸腾”

奇观,成为全国唯一的冬季漂流最佳去处。

九龙湾位于枫树坝水库下游至黎嘴镇河段,全程13公里。九曲成九湾,一湾一龙潭,

顺流而下依次为:天龙潭、银河潭、白龙潭、紫龙潭、黄龙潭、天地潭、青龙潭、赤龙潭、

金龙潭。相传2200多年前,秦朝大将赵佗统领三十万大军征百粤,天上玉皇差遣九神龙为

赵佗大军保驾南征。赵佗平定百粤后,九龙神依恋此间美景,奏请玉帝准落居此地,九龙湾

由此得名。九龙湾神奇迷人,其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情一景,竟显“幽、曲、翠、秀、

真、古、奇、情”,一湾一新景,九曲藏千画。沿岸有龙溪飞瀑、麻石仙林、将军石、仙人

圳、狮子卧江等奇观胜景,令人陶醉。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随

波逐流,逍遥自在。九龙湾漂流的源头,在枫树坝水库下河面。坝高95米,蓄水2亿立方

米,是南粤第二大水库,气势雄伟。江水不急不缓,安全保障措施完备,适合各个年龄段的

男女参加,是集漂流、赏景、怀古、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安全可靠、轻松写意的生态

旅游。漂流的起点是枫树坝水电厂坝下江面,终点是素有天下第一神泉之美称的龙川矿泉。

中途可上岸在一河中草坪休息。此外,九龙湾还开辟了夜游九龙湾和夜宿青龙滩的野营和沙

滩晚会活动。

漂流票价:70元/人。

线路推荐:D1:中午午膳,下午游览岭南六大名山之一的霍山风景区--矿泉山庄浴

天下第一泉龙川矿泉--晚膳宿枫树坝村镇。D2:早餐后参观东江第一桥--从九龙湾码

头下水东江漂流(沿途回音谷、狮子卧江、麻石仙林)--狮子山漂流终点参观千亩菜园--

游乡村集市--午膳黎咀镇--下午返回。

历史沿革

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

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2000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镇、田心镇、谷前镇、龙母镇、上坪镇、回龙镇、铁

场镇、四都镇、义都镇、郑马镇、枫树坝镇、细坳镇、岩镇镇、黎咀镇、车田镇、新田镇、

附城镇、黄石镇、丰稔镇、鹤市镇、锦归镇、黄布镇、麻布岗镇、紫市镇、登云镇、贝岭镇、

赤光镇、石坑镇、通衢镇、佗城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6155人,

其中:老隆镇62596人、附城镇25076人、义都镇16761人、佗城镇28244人、鹤市镇20374

人、黄布镇15804人、紫市镇20338人、通衢镇13368人、锦归镇7444人、登云镇15225

人、丰稔镇25094人、四都镇12078人、铁场镇22872人、石坑镇11995人、龙母镇33438

人、田心镇25622人、黎咀镇15011人、黄石镇10955人、赤光镇26660人、回龙镇19816

人、新田镇11037人、车田镇30086人、郑马镇9682人、岩镇镇12674人、麻布岗镇27934

人、贝岭镇11040人、细坳镇13254人、上坪镇20163人、枫树坝镇8632人、谷前镇12882

人。

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

稔、赤光、龙母、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

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

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

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

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自然资源

简介

龙川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世

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的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

同一家族的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年流量达27万吨。全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71.3%。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

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1万千瓦。龙川名胜古迹众多,县城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附近还有涧洞三叠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境内北部有风光秀丽的枫树坝

水库、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境内中部霍山(3A景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

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

矿产资源

龙川县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锰、锌、钨矿总储量达46.7

万吨。矿点分布10多处,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在石坑镇的乌石村,储量面积

达130万平方米;位于紫市镇的花岗岩,储量大,品种多,均可露天开采。此外,优质稀有

珍贵的黎咀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7万吨,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被誉为

“东方维希”。

土地资源

龙川县土地总面积为29.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山地面积24.43万公顷。

水资源

龙川县水域面积0.91万公顷。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全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

水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

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目前全省第二大水电站。

农林资源

龙川县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

为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

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

基础设施

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贯穿全境,属一、二等级公路。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

路,总里程为1808.7公里。河(源)梅(州)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

立交出口。纵贯我国南北九省的京九铁路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县城老隆交汇并

设立大型编组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程控电

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

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

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

可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沿江路、隆兴路、人民路和东风路的改造

全面完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

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

全县完成税收1.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973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950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3563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

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群众文化生

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

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

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靠韶关,北接江西,

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

台同胞33万人,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

龙川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21.8℃,历年降雨量

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

名胜古迹

佗城

佗城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

北与本县的黄布,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

36780人

,距河源市区99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

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

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

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

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

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

过改名为佗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

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

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古城初为土筑,方

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

《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

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

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

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

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

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

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

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

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

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燕仙岩

燕仙岩又名燕子岩,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管理区境内的一座大石山上。石山孤峰中悬,

石梯入云,奇花异兽,风景清幽美丽。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

洌甘甜。岩洞左边靠近石壁处有一石床,名曰:“仙人床”。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分析,极有

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

古往今来,“燕仙岩”香火鼎盛,攀登“燕仙岩”425级石阶虽然十分辛苦,但由于这

里风光旖旎,又有众多的神奇传说,所以游人长年络绎不绝。

下塔

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

(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

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

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

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

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古塔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

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下塔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

龙川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称,今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

迹颇多,如南越古寺、越王井、正相塔、孔庙、越王庙等均闻名遐迩,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

观光游览。风光秀丽的枫树坝库内游、东江漂流、梅子山矿泉山庄度假村、五官塘生态旅游

区、佗城涧洞三叠泉瀑布,塔西合溪温泉、县城水坑生态风景区,还有霍山风景区,奇险秀

丽、洞幽峰奇、百态千姿,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美誉。如此古迹胜地,秀山丽水可

谓是旅游的好去处[1]。

南越古寺

地理位置: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现任住持:释常智(比丘)建筑规模:佛堂一

处,住房若干历史由来:未征集

风土人情

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

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

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

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

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

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

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

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

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

家人为荣的朱德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

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

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

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

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

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

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

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

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

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

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

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

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

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

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

等。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

置龙川县,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

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

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

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余文很爱张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

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旧治龙川城(今佗城)

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

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地方特产

茶树菇

河源龙川盛产茶树菇。茶树菇又名茶新菇,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保健食疗于

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其味美,柄脆,香浓纯正,为宾馆,家庭宴席高级保健食

品。茶树菇隶属真菌门,又名柱状田头菇、杨树菇、茶薪菇、柱状环锈伞、柳松茸等,原为

江西黎川境内的西域乡、东堡乡等高山密林地区茶树蔸部生长的一种野生蕈菌。数量极少,

主要要分布在江西、福建、云南等地。现在,经过优化改良的茶树菇,盖嫩柄脆,味纯清香,

口感极佳,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其营养价值超过香菇等其他食用菌,属高档食用菌类。

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药害,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纯天然食用

菌。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它富含人体所需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七种氨

基酸(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物质)和十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与抗癌多糖,其药

用保健疗效高于其他食用菌。它味道鲜美,用作主菜、调味均佳;且有滋阳壮阴、美容保健

之功效,对肾虚、尿频、水肿、风湿有独特疗效,对抗癌、降压、防衰、小儿低热、尿床有

较理想的辅助治疗功能,民间称之为“神菇”。

龙川柿饼

柿子属木本科植物,一般经枝植后3--5年便可产柿。柿饼是青柿子经削皮、脱水、脱

涩、以传统日晒加工法与新式机器烘干法配合制成的新鲜柿饼、柿干,不但保存柿子的原有

营养成分,且风味更佳,用于冷冻方式保存,可保存一年。柿饼、柿干富含果糖、葡萄糖、

天然有机绪、锰、钙、维生素等天然营养食品,是选择养生食品的不错选择。每年九月霜

降前后,柿子便可成熟。柿饼的制作,将成熟的柿子摘下,刨去皮,晒干、制成柿饼,后用

竹篓装上禾秆,放进柿饼,渗些酶种,再用禾秆封捆好,半月以后每个柿饼如涂上一层白粉

末一样,俗称“柿霜”。柿子肉脆味甘甜。将摘下的柿子用盐水或石灰水浸周许,便可吃,

谓之“盐味柿”、“石灰柿”。柿饼用途:

1、龙川柿饼贯来为送礼佳品,远销广州、港澳、南洋、欧、美、日本等地,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畅销欧洲战场,充作干粮。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牛心柿核小,产量

低,火柿核大,产量高。龙川柿饼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

止咳等药理功能。2、柿饼甘柔如饴。形似园月的柿饼,肉红透明无籽,凝霜后,白里透

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经广西大学测定,柿饼含原糖占54%,富含各种维生素及钙、

镁、磷、铁,颇具医疗保健作用。

桂林茶

桂林茶是在海拔1170米绿色环境里生长,位于龙川大帽山下,是粤东北区一大名茶,

历史悠久,畅销国内外。桂林茶茶色清澈淡绿,香味浓郁、有抗氧化、清凉解毒、防脂、抗

癌、抗衰老等功能。茶叶中的多酸类、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物质等各种成份,对人

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功效,是当今钟情生活享受和潮流消费的世人真诚之佳品。

和平县

和平县隶属于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与江西省赣南地区接壤,是京九

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2003年人口48万人,汉族占多数,有少数畲族和壮族。引建县

近500年,县城设在阳明镇。南距广州市318公里,北距赣州市250公里。

自然环境

和平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叶形”,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61公里。县

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大致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岭,中部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其中

间有峡谷平原,各占全县总面积的比例是47.8:45.8:6.4。西北部最高峰风吹蝴蝶嶂(浰源

镇境内)海拔1272米,东南最低点浰江河峡谷平原海拔75米。境内和平水、鱼潭水汇入浰

水,浰水于东水镇汇入东江。

和平地处东经11441′~11516′,北纬2405′~2442′之间,属中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雨

量1536~1845.3毫米,大多数年份日照1704.7小时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80%,无霜期267~

301天。灾害性天气有春季低温阴雨及干旱,秋末寒露风和冬季霜冻。

行政区划

和平县辖17个镇(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上陵、下车、长塘、贝墩、

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254个村及一个市属国营黎明林场。

历史沿革

据《禹贡》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和平属杨州。春秋时,和平属百越地。战国时,

和平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王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和平属南海郡龙川县。

隋高祖(杨坚)开皇11年(591年)设循州总管府,龙川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

总管府河源县。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设循州,析河源设石城县,和平属循州石城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石城县并入河源县,和平属循州河源县。

唐中宗嗣圣(周武化天授二年<691年>)循州改称雷州郡并设雷乡县,和平属雷乡郡雷

乡县。

唐元宗天宝元年(742年)雷乡郡改称还丰郡,和平属还丰郡雷乡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海丰郡改和循州,和平属循州雷乡县。

五代(南汉)乾亨六年(922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

宋微宗宣和二年(1119年)龙川县改称雷江县,和平属循州雷江县。

宋高宗绍兴三年(1113年)复称龙川县,和平属循州龙川县。元代循州升留,和平属

循州路龙川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和平属惠州府龙川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帅师平叛,督兵镇平现

和平属浰源(浰头)、上陵等处农民起义。遂奏朝廷,添设和平县治,经核准割龙川县属和

平、仁义、广三图(都)和河源县属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设立县治。

明正德15年(1520年)县治所建毕,始立学、择贤设治,并沿用原龙川县和平县图

的和平峒之“和平”两字为县名,始定为和平县,县城设在原和平图的和平峒(羊子埔),

即阳明镇。

明崇祯6年(1633年)析和平县属惠州化图建立连平州。另割河源县辖地忠信图补入

和平县,属惠州府辖。

清代及民国期间无变易。

1949年1月1日,在和平县属青州山塘成立连(平)和(平)县人民政府。属九连地

委辖。

1949年6月2日,成立和平县人民政府(宋列、水溪、太湖3乡分割给连平),属东江

行署(也称专员公署)辖。

1958年11月与连平县合并称九连县。

1959年2月县政府迁往忠信后,称连平县。

1960年7月6日,县政府迁回阳明镇改称和平县,属韶关专区辖。

1962年6月与连平县分立,恢复和平县,属惠阳地区辖。

1988年设立河源市,隶属河源市辖县

2000年,和平县辖20个镇:阳明镇、大坝镇、下车镇、上陵镇、贝墩镇、礼士镇、公

白镇、古寨镇、东水镇、长塘镇、合水镇、优胜镇、安坳镇、附城镇、青州镇、林寨镇、热

水镇、彭寨镇、粮溪镇、浰源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0760人.

2002年,和平县辖20个镇(彭寨、东水、林寨、热水、附城、安凹、阳明、大坝、上

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粮溪、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和平县辖17个镇(阳明、彭寨、东水、林寨、热水、大坝、

上陵、下车、长塘、贝墩、古寨、礼士、公白、合水、青州、浰源、优胜)。[2]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9类30多种,储量千万吨以上的有稀土、高岭土、石灰石、黑

曜岩等六、七种。温泉分布7镇40多处,含有硫磺、碳酸硅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

水利资源:可开发的水电资源7.5万千瓦,装机容量2.5万千瓦,开发潜力仍然较大。

森林资源:森林面积253.5万亩,其中毛竹面积3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90多万立

方米,是广东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

珍稀植物:植物种类达900多种,有珍稀植物桫椤及一些珍贵的中草药材,是国家级山

乌桕采种基地。

野生动物:繁茂的林区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野生动物达200多种。

[1]

旅游资源:绿色生态景观有:河明亮绿色生态湖、万亩中华猕猴桃园、万亩翠山竹海、

公白柰李园、银杏(白果)园。自然景观有:李田仙岩、羊角奇石、风动磐石。目前,和平宽

领域、多渠道、全方位利用外资、民资,着力打响“漂流”和“温泉之都”等旅游品牌,“热

水漂流”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漂流胜地,“热水华宇温泉度假村”营业后反响良

好,合水水上乐园、京九第一高桥、合水生态观光园等景点建设基本完善,翠山竹海、河明

亮度假区、李田仙岩正在紧张筹建。[3]

经济发展

社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7.8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26亿元,工农业总产

值5.69亿元,国民收入3.7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721元。和平县物产丰富,盛产“万家

香”优质米、中华猕猴桃、香菇、反季节蔬菜及茶叶、柿子等,是华南优质稻生产基地和全

国最南端猕猴生产基地,生产及经销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

果奶饮品、和平贝墩米酒、“和平牌”铝活塞、“益尔”药剂系列产品、锆系列产品、"双燕

牌"系列饮品及竹木制品等。产品旺销县内外,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县委县政府二00二年冬

作出决定,加大中草药材、农副产品的开发力度,拟多渠道引资兴办中草药材、农副产品批

发市场。

为了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平县着力优化投资软硬环境,积极为外来投资者和外来

投资企业提供便利、优质、高效的服务。修订和完善了新的优惠政策,建立联合办证大厅,

兴办工业园区,改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努力营造“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的氛围,以掀起招商引资热潮。

目前,全县已有60多户外来投资企业落户该县。

基础建设

和平县交通、通讯便利,社会治安良好。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粤赣高速公路途经县

城,全县交通四通八达;微波、程控、传真、光缆、移动通信等现代化通讯设施配套完善。

历史文化

综述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前夕,“和平广洞,良善数千家”。本县经济是农业自然经济。

其时,居民辛勤耕耘,开发了年收获谷物千担的“玉米窝”、“千担坝”,至今留下了陈迹。

后因连年天灾人祸,以致田园荒芜,百业凋零。至崇祯十五年(1642),全县有1994人(此

为丁徭人口,百人口实数,下同)。

清初,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县令,实行稳定赋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赋税,以及鼓励居民开山

种粮、种豆;筑路架桥,建仓(社仓)赈灾;办公院、兴义学,培育人才等措施,促进了生

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县有丁口2252人;开发田地山塘3.0797万亩;

征收赋税额银6359两。

随后,经过雍正、乾隆(1723~1795)两代至清代中叶,社会较为安定,大批“客家人”

因战乱、灾荒或者官职迁调等原因继续从闽、赣南迁至此定居开发。他们运用其科学文化和

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兴办商埠、当铺,时土纸、陶瓷、酿酒等行业初具规模,县

城食盐年成交量1万担(500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内扰外患,落后挨打,社会动乱,县无宁日,经济发展缓慢。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序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县人利用丰富的陶土、竹木资源,兴办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业,时有工场、作坊数百家(户),

从业人员1000多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大埔、潮汕、兴梅商人纷

纷至此开店设铺。惠州、广州等地的盐、鱼、百货、转口洋货等大量涌入;赣南地区的米、

豆、土特产品等也流入本县,或就地交换,或转口外销。时每年经和平进出的食盐2.5万担,

土纸5万担,大米2~3万担。于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以东江上游的

阳明、彭寨、东水、下车4个圩场为中心,全县形成了大小圩镇20个,集市28处,私商店

铺2000多间(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发展到17.6万;

开发土地面积19.0934万亩;征收赋税6.1140万银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和扶持民族工业政策,加之广州失守后和平曾成

为本省大后方,经本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国28~

31年,在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指导下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兴办造纸、

松香、织染、印刷等60多间合作企业,从业职工800余人。和平竹木、东庄纸、松香、茶

叶、香菇等产品远销广州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抗战胜利后,国民县政府执行蒋介石“勘乱”政策,“进剿”游击区;官商勾结,操纵

市场,通货膨胀,致使不少工商企业倒闭,农业凋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民国38年(1949),

全县耕地面积24.49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15万亩,总产4.1452万吨,年亩产216.46

公斤。全县有16.5785万人口,是个严重缺粮县。

和平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了文化事业。清前,有7名进

士(含武进士1人)。民国初期,县人徐傅霖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学位,著有

《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省城部分机关、学

校、医院迁来本县,大大推动了本县文化的发展,时县内有中小学230多所,学生万优为粤

北地区有名的文化乡之一。

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少,且简陋,文盲仍很多,农村缺医少药,疫病常流行。

和平人民淳朴、刚强,具有反压迫、反侵略而英勇斗勇的光荣传统。历史上农民起义不

断,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间池仲容为首的农民起义,如岭南春雷,威震闽、粤、赣,有力地

打击了明王朝封建统治,促成了和平设治建县。民国15年(1926)春,共产党员刘哑佛(时

任和平县府秘书)来和平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纲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团”,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开展。民国21年(1932),在震惊中

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事中,和籍将士50人为国捐躯。民国28年(1939)5月,建

立中共和平县委,方华(罗响)任书记,领导建立农会和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工作成绩卓著,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会。民国34年(1945)夏,曾源(曾

镜湖)率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地区,震惊国民党省政当局。民国35年(1946)冬,吴毅、

王彪和林镜秋亮起连和人民自卫总队(九连游击队)的旗帜,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

展了九连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凶险的斗争环境中培育了“理想、坚定、团结、清廉、奉献”

的九连精神,于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解放惠州、

广州。和平人民为抗外侮、求解放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将永载史册。[4]

寺院及旅游场所

高泉寺

地理位置:广东省和平县县城西客站500米处

现任住持:释顿念(比丘)

建筑规模:大殿一处,前殿一处,东寮一处,其他各房若干

历史由来:未征集

风情习俗

和平县地处九连山区东麓,建县之初人口稀少,多为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客民,为全

国客家居县之一。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

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本县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

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长期以来多信奉佛教与道教。清末,

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区域观念较浓,迷信风水、命

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制度,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宗族、区域观

念、丑陋习俗不少已被摒弃,人民立意创新,简化礼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

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

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

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

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

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

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

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

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

家人为荣的朱德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

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

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

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

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

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

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

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但余文与张丽是自

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

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

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

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

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

等。

乡镇风采

阳明镇

位于县境中部,是县城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05.1平方

公里,耕地总面积17977亩,山林总面积22万亩。下辖22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

9.3万人。流动人口2.7万人。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省道忠定公路、和洋

线贯穿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9033万元,比

上年增长21.7%。其中工业总产值33720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农业总产值14694万元,

比上年增长6%。税收完成2180.84万元,比上年增长25.7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838元,

比上年增长9.8%。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独特的仙女灵石、

猕猴桃避暑山庄、占地30万平方米的阳明公园、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独具特色,是观光、

旅游、度假胜地。物产丰富,盛产“万家乡”优质米、中华猕猴桃、香菇、竹笋、灵芝等。

工业产品有“聪明人”牌猕猴桃果汁、果奶饮品、锆系列产品、“双燕牌”系列饮品及竹木

制品,产品畅销省内外。2008年,该镇成功申报成为市级“钟表产业专业镇”。

彭寨镇

位于和平县东南部,处于省道S229线和S339线的交汇点,距县城27公里。下辖27

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188.8平方公里,总人口6.9万人。是该县三个中心镇之一,

街镇规划10平方公里。该镇全面推进“工业强镇”战略,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5500万元,

工业总产值13085万元,农业总产值13506万元,税收完成34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643

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4万元。镇内工业主要以箱包制造、针织为主。

林寨镇

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距和平县城35公里。总面积92.87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下

辖11个行政村l个居委会。该镇是和平县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通讯、电力

等基础设施

猕猴桃

完善。省道S229线贯通全镇,有林东公路通龙川、梅州,有京九铁路四级站1个,各村实

现了村道硬底化。有800千瓦水电站1个,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境内有稀土、乌石、

旅游景点等资源待开发利用。林寨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有耕地15966亩,其中水田7733.5

亩,旱地8232.5亩。镇内有谦光楼、颍川旧家等40多幢古建筑,并于2008年被认定为首

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之一。

东水镇

位于和平县最南端,距和平县城56公里。东与龙川县车田、黄石两镇交界,西与林寨、

礼士两镇接壤,南郊龙川县四都、义都镇,北靠彭寨镇。全镇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辖19

个行政村(其中增坑村属少数民族村,人口800人)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3.9万人。林地

面积16.8万亩,耕地面积1.8万亩。该镇主要以农业为主,出产优质稻、蔬菜、茶叶、茶

油、柿青等。其中,高山茶油、柿饼和高山绿色产品马增茶(又称盘王茶)远销粤东及香港、

澳门、新加坡等地。历史文物——赵公庙,坐落在东水大山,相传300年前为纪念赵公元帅

而建,1987年重修。浰江大桥,建于2006年,全长165.46米,宽9.5米,行车道宽7米,

总投近500万元;装机容量1.8万千瓦,年总发电量为630万千瓦时,工程总投资22亿元

的罗营口水电站正在紧张建设。

大坝镇

位于和平县城北8公里处,北与上陵镇接壤,东与优胜镇毗邻,南与阳明镇相连,西接

热水镇。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97万人。全镇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74万亩,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该镇为增加农民收入,积极

发展“三高”农业,除传统产品香菇、木耳外,还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猕猴桃、椪

柑、板栗、柿青、柰李等水果生产。不断扩展木材、毛竹的生产基地,2008年底,全镇有

林面积15610公顷,优质水果——椪柑的种植面积己达2500亩。旅游资源丰富,山高林密,

风光秀丽,五花嶂的“五花旒秀”,为和平八景之一;汤湖天上人间温泉度假村已成规模,

每年吸引上万的外地游客前来休闲消费,带动了全镇旅游、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008

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3143万元,农业总产值9036万元,粮食总产量9626吨,农民人均

纯收入3824元。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较高开采价值的矿种有优质高岭土、稀土、莹石、

钾长石、花岗岩、钴、铁等。

贝墩镇

位于和平县东部。东与龙川县车田镇交界,南与古寨镇接壤,西与彭寨镇相连,北与长

塘、优胜两镇毗邻。全镇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人,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

会。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208万元。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森林、水力、矿产、地热

等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稀土、莹石、铁、氟矿。镇内温泉水质好、流量大、水温高,温度

在80℃~93℃之间,主要分布在贝溪、强新、三多热水坑,共有30多处泉眼。镇内15个

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道硬底化。主要特产有贝墩酒、贝墩豆腐、贝墩牛肉干等。

上陵镇

位于和平县北部,东接下车镇,南邻大坝镇,西毗江西省岿美山矿区,北与江西省定南

县接壤。粤赣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忠定线贯穿南北,是入粤第一镇。下辖17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人口2.8万人。全镇总面积14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0亩,有林地面积20

多万亩,其中毛竹基地8万多亩,素有“翠山竹海”之称。主要特产有竹木器、香菇、木耳、

椪柑、板栗、土纸等。产销量较大的有高级凉竹席、岑江饼、木耳、笋干、香菇等。主要矿

产资源有高岭土、黑耀岩、膨润土、甲长石、沸石、钠等。200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509万

元,完成总税收135万元。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已建成板栗、椪柑、猕猴桃、蜜李等四

大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年纯收入3302元.

长塘镇

位于和平县东北部。东接龙川县,南连贝墩镇,西毗优胜镇,北邻下车镇。区域面积

164.5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2.1万人。全镇有耕地面积1.9万亩,

己形成优质稻生产、“瓜菜制种”基地,是该县的农业大镇。山地面积20多万亩,主要种植

松、杉、油茶、油桐等,可开发种植生态景观林和水源涵养林,年产优质松木达2000立方

米。境内最高峰——雪山嶂,海拔803米。山上神庙有“神行太保”等雕塑,保存完好,已

有300多年历史,系县文物保护单位,己成为粤赣两省三县人民观光旅游朝拜圣地。有6

平方公里的稀土矿带,还有5万立方米以上的优质花岗岩,正待开发利用。长塘河自北向南

经流入河明亮水库,建有多级中小型电站,定南水经该镇陶锡、阳坑流入枫树坝水库,盛产

桂花鱼、银鱼等。

优胜镇

位于和平县东北部,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4.8万多亩,耕地面积9712亩。

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6万人。近年来,优胜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不断促进全镇经济发展。2008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11087万元,农

业总产值达5816.8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达3622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3万元以上。

镇内水力资源丰富,已开发小水电有仙财潭电站和绿湖电站,装机容量1700千瓦,未开发

的水力资源仍有2000千瓦。

公白镇

位于和平县南部,与东源、连平两县相邻,地处灯塔盆地北边,气候温和。总面积6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40亩,山林面积65174亩。下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25

万人。该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了“旅游兴镇、水果富民”发展思路。加快柰李生产基

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温泉资源和七叠泉瀑布的优势,开发公白温泉景区和七叠

泉景区,打造旅游镇。该镇柰李果形大,体形美,口感好,营养丰富,保鲜期长。主要品种

有青柰、蜜李、芙蓉李、黑宝石、玫瑰王、金琅琅、加拿大桃红李、日本早熟蜜李、澳大利

亚14号等24种。

青州镇

位于和平县西南部。东邻合水镇,北接热水镇,西、南两面与连平县相连。面积18万

亩,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1.7万人。该镇地处九连山腹地,平均海拔475米,

部分高山达

和平板栗

800米以上,四面高山环抱。因地势较高,形成昼夜温差大,气候独特,山地资源丰富,有

利于茶叶、水果、反季节蔬菜的生产,素有和平“西藏”之称。

古寨镇

位于和平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鱼潭江自北向南穿过,把古寨分为两半。辖7个

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5万人。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8155亩,山地11万多亩。

200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64元,完成税收158万元。交通方便,和洋公路穿过镇内,古

黄公路连接龙川县黄石镇,行政村全面完成村道硬底化。工业方面主要有明发粮食食品有限

公司,农产品主要有优质稻、蔬菜、淡水鱼等。

礼士镇

位于和平县南端,与东源县船塘镇相邻。全镇总面82.7平方公里,水田6250亩,辖8

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9万人,其中有6000多人在外务工,农民经济收入

以务工为主。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62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03万元,农业总产

值2103万元。完成税收87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560元。

热水镇

热水镇地处粤赣边境九连山腹地,位于和平县西部。浰江河上游,距离和平县城20公

里。辖区面积185.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2亩,水田面积3900亩。下辖7个行政村1

个居委会,总人口1.7万人。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2008年,该镇生

产总值达6100万元,工业总产值2872万元,农业总产值285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396

元,完成税收200万元。该镇交通便利,S339线和热合公路通过该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该镇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有山合作协议书 林面积19.6万亩,森林覆

盖率达83.5%。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繁多,有成群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被评

为省级生态示范镇。该镇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有12公里的漂流河段,漂流河段群山环抱、

奇山异石、草木葱笼、景色迷人,享有“北方有热河,南方有热水”的美称。“热水漂流”、

“热龙温泉度假村”已成为该县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旅游品牌。该镇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贯穿全镇的浰江河(热水河段)可开发水电资源1万千瓦,至今仍有4000千瓦水力资源待

开发。

合水镇

位于县城南面,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区面积123.1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5.9

万亩,耕地面积8262亩。全镇总人口27643人,其中汉族27137人,畲族317人。2008

年,该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49元。工农业总产值894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771万元,

工业总产值4175万元。完成税收170万元。该镇盛产高山茶油、茶叶、香菇、木耳、蜂蜜、

腐竹等。近年来,该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中和新村和丰洋村“侨心居”

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浰源镇

位于和平县西北部,系浰江的发源地。北与江西省龙南县武当镇接壤,西与连平县大坪

镇相毗邻。辖区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人,耕地面积1万多亩,山林面积19

万亩。下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993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563

万元,农业总产值568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90元,完成税收126万元。镇内有九连

山最高峰“风吹蝴蝶”,海拔高度1272米,可开发为休闲避暑胜地;有和平县第二批文物保

护单位——浰源水口九公庙(明代建筑物);有和平县八景之一李田仙岩溶洞等等。

发展近况

一:镇合并情况:已经将附城镇,粮溪镇并入阳明镇,归阳明镇管理。安凹镇已经并入

彭寨镇,归彭寨镇管理。那些镇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不存在。

二:和平县福和工业转移园。深圳市福田区的工厂很多都会转移到和平县,五年内将落

户300家以上。

三:和平县的地产市场发展很快,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区:怡和花园,汇景苑等。新城区

地价平均已经达到1500元/平方米。

连平县

概况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北部,与江西省全南、龙南县相邻,是105国道入粤第一县。明崇祯

七年(公元1634年)始建连平州,辖和平、河源两县,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州为县,

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成立河源市,连平改属河源市管辖。辖13个镇,159个村委会,

16个居民委员会,县政府驻元善镇。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

连平资源丰富,素有粤北“有色金属之乡”之称。已探明的矿床23个,矿点52个,主

要矿产有铁、铅、钨、锡、锌、铜、金、钛、煤等30多种。储藏量位居全省第一的有广东

大顶铁矿,居华南地区首位的有锯板坑钨矿。连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

足,一年四季宜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

物有金雕、黄腹角雉、黑鹿、云豹等8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鹇、原鸡、穿山甲、水鹿

等18种;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三尖杉、粉背兰、赤樟、古榕及其他野生植物共380多

种;有林面积18.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8%,是国家定点

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广东省重点用材林基地县和广东省首批绿化达标县之一。电力资源充沛,

蕴藏量15.35万千瓦,可开发量11.2万千瓦。土特产有火蒜、香菇、木耳、蜂蜜、茶叶、毛

竹、水蜜桃等。

连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连平八景”自古享有盛名。“西山瀑布”、“龙潭喷雨”、“戈

罗耸翠”、“梧峰樵唱”等自然奇观令人陶醉。“圣迹苍岩”、“上洋溶洞”、“观音坐莲”等天

然溶洞千姿百态。“内莞风光”、“陂头小桂林”等景观令人留连忘返。内莞圣迹苍岩景区已

初具规模,溶洞分为三层,其中旱洞两层,洞顶通天,水洞一层,景观奇特,在粤北山区喀

斯特地貌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连平拥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质”,是“广东省生态县”,“全国生态

建设示范区”。九连山精米、九连山泉水、优质草莓、水蜜桃、无公害蔬菜等一批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已成为连平县独特的生态品牌。

连平交通便利,国道105线纵贯南北,省道官灯线横穿东西,粤赣高速公路于2005年

底通车,汕昆高速公路测绘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广赣高速公路已确定从连平经过,连平境内

将形成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连平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发展平

台优质,拥有“一园两邨”,是一块投资兴业的新兴热土。

连平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后发地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全县经济综合增长率排名

全省67个山区县(市)第一。

地理位置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北纬24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

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

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全南县交界。距离广州市217公里、河源

市107公里、深圳市278公里、赣州市263公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是105国道

入粤第一县。

10年大广高速连平段动工建设,昆汕高速连平段建设

行政区划

明代区划

崇祯七年(1634),始建连平州。当时,连平州辖河源、和平两县,隶属惠州府。州

直辖区实行图、甲制。设4图,辖40甲。分别是惠化图,忠信图,长吉图,银梅图。

清代区划

清代,连平仍设州治,但不再辖河源、和平两县(清代散州无属县,俗称“独脚州”),

依旧隶属惠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连平改州为县。全县仍设4图:惠化图、银梅图、

长吉图、忠信图。

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7年(1918),改图为区,全县设4区:惠化区、银梅区、长吉区、忠信区,区以下

设乡。

建国后区划

1949年10月,全县设置4个区:惠化区、忠信区、隆街区、陂头区,区以下设2镇23

乡185村。

1952年4月下旬,增设大湖区,从忠信区分出,全县共设置五个区。

1957年12月,连平撤销区设置,全县改设为17个乡(镇)。

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全县17个乡镇合并成为惠化、忠

信、大湖、隆街、陂头5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从忠信公社析出石背公社。

1959年11月,陂头公社划给翁源县管辖。同年12月,从惠化公社划出上坪公社。

1960年2月,从大湖公社析出莲塘公社(农场)。同年4月,石背公社划归忠信公社管

辖,石背公社撤销;隆街公社划给新丰县管辖。同年7月,惠化公社、上坪公社划给新丰县

管辖。

1961年9月,设置三角公社(从大湖公社划出)。同年11月,增设忠信镇及油溪、高

莞2个公社(均从忠信公社划出)。

1962年6月,增设内莞公社(从惠化公社划出)。同月,将当时属新丰县管辖的隆街、

上坪、内莞、惠化、(包括元善镇)以及当时属和平县管辖的大湖、三角、莲塘、油溪、高

莞、忠信(包括忠信镇)等公社重归连平,恢复连平县建制。11月,从惠化公社划出元善

镇,设置为公社级镇。

1963年3月,忠信、油溪、高莞3个合并为忠信公社,大湖、三角合并为大湖公社。

全县176个生产大队并为116个生产大队。

1964年7月,从忠信公社划出九连公社。

1966年5月,元善镇改称为红阳镇。至此,全县设有人民公社9个、镇2个。同年9

月,撤销忠信镇建制,将该镇并入忠信公社。

1967年6月,陂头公社由韶关专区翁源县划归惠阳专区连平县管辖。

1973年1月,莲塘公社(农场)改称莲塘茶场,为省属单位。

1976年7月,增设溪山、田源2个人民公社。

1977年3月,忠信公社划分为忠信、油溪、高莞3个公社。

1978年6月,从陂头公社划分出贵东公社,从大湖公社划分出绣缎公社。

1982年6月,红旗镇名称恢复为元善镇。同年12月,忠信镇恢复为公社级建制镇,并

从忠信公社划出。

1983年11月中旬,各人民公社改为区,农业生产大队改为乡,农业生产小队改为村。

1987年3月,撤区设乡、镇,连平县基层政区由16个区(镇)改为设置6个镇和9个

乡。即:元善镇、上坪镇、陂头镇、忠信镇、大湖镇、隆街镇;九连乡、贵东乡、油溪乡、

高莞乡、绣缎乡、内莞乡、溪山乡、田源乡、崧岭乡。乡(镇)下辖177个村(居)民委员

会、2028个村民小组。

1990年3月,调整农村基层机构,把村更称为管理区,村民小组更称为经济合作社。

1994年7月,又改乡为镇,各乡皆随之易名,全县基层政区遂由9个乡、6个镇改为

15个镇。

1995年4月,增设三角镇(从大湖镇划出)。至此,全县基层政区为16个镇,下辖172

个管理区、2511个经济合作社

1998年9月,依法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将管理区撤销,设行政村,依法进行民主

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全县共设172个村。

2003年,调整镇村行政区划,撤销九连镇、贵东镇、崧岭镇,分别并入内莞镇、陂头

镇、隆街镇。全县共有13个镇。

连平县行政区划

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

县内野生动物主要有狼、豺狗、野猪、狐狸、獭、豪猪、果子狸、野兔、鼠、黄鼠狼、

穿山甲、狸猫、猪獾、野牛、黄猄、山鹿、赤鹿、山羊、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蝙蝠、

山鸡、雉鸡、竹鸡、斑鸠、鹧鸪、野鸽、水鸭、燕子、乌鸦、雁、老鹰、麻雀、菜雀、白鹇、

画眉、黄莺、啄木鸟、杜鹃、青翠、翡翠、白劳、天堂鸟、牛喜雀、蜡咀、猫头鹰、鹞、鹭

鹚、鸳鸯、鹌鹑、喜鹊、鹊鸦、八哥、布谷鸟、黄鹤、白鹤、山寒、山凤凰、呼恶鸟、五彩

鸟、夜莺、子规、池鹭、鹳、鲩鱼、青鱼、鲢鱼、鲤鱼、鲫鱼、黄鳝、泥鳅、桂花鱼、七星

鱼、塘鲺、金鱼、鳙鱼、鲶鱼、乌鰡、鳗鱼、红鲅、青鲅、灰勾鱼、河鲣、猪姆锯、角魭、

蚌、虾、蟹、田螺、蜗牛、蟛蚌、青蛙、蟾蜍、石蛙、犁头蛙、娃娃鱼、青竹蛇、金环蛇、

银环蛇、眼镜蛇、南蛇、泥蛇、饭铲蛇、过山风、草花蛇、百步蛇、三线蛇、过树容蛇、蜥

蜴、蛤蚧、壁虎、龟、鳖鱼、蚯蚓、水蛭、蚕、蜂、蜘蛛、蟋蟀、虱、蝉、萤、螳螂、蚊、

蜻蜓、跳蚤、蚱蜢、黄蚁、黑蚁、蜈蚣、臭虫、瓢虫、蝴蝶、紫胶蚧、蝎子等。

野生植物

连平是广东省林业县之一,山地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树木、竹

类、药用植物、花草类品种繁多。有马尾松、湿地松、杉、香樟、黄樟、红楠、黄楠、山苍

子、拐枣、酸枣、柯树、竹柏、含笑、光皮桦、枫树、白橼、青冈、石斑木、绸木、红椎、

天料木、赤黎、白黎、檫木、泡桐、花栏木、榆树、榕树、柳树、乌桕、山楂、杨梅、苦楝、

槐树、冬青树、半枫柯、油茶、茶树、石榴、棠梨、黄皮、青梅、石梅、桃、李、柿、栗、

柑、桔、枇杷、沙梨、猕猴桃、银杏、水杉、三尖杉、粉背兰、古榕等野生树木。毛竹、方

竹、苦竹、青皮竹、撑杆竹、麻竹、黄竹、泥竹、单竹、簕竹、观音竹、白眉竹、棕竹、箬

竹、蒿竹、佛肚竹、蔓生秀竹、赤竹等竹类。50年代末引进的新树种有桉树。

野生药用植物有灵芝草、石花、茯苓、伸筋草、木贼、海金河、狗脊、金花草、石祈蛇、

半边旗、贯众、骨碎补、肉补、石苇、薏米、淡竹叶、芦根、水菖蒲、菏草、谷精草、灯芯

草、天门冬、野百合、寿门冬、七叶一枝花、黄精、牛尾菜、仙茅、五叶薯、淮山、射干、

山姜、金线兰、石仙桃、盘龙参、苞舌兰、鱼腥草、狗贴耳、四大天王、九节茶、将军木、

五指毛桃、竹寄生、枫树寄生、铁线草、火炭母、牛膝、木通、何首乌、半边莲、黄莲、大

血滕、十大功劳、白药子、秤钩枫、黑老虎、玉桂、巴戟、郁金香、仙鹤草、猴耳环、葫芦

茶、大叶千斤拔、鸡血滕、狗尾草、两面针、蓖麻、铁冬青、凤仙花、芙蓉花、山芝麻、元

宝草、五加皮、扁豆、鸭脚木、大茶药、念珠草、益母草、夏枯草、丹参、半枝莲、韩信草、

生地、枸杞、毛麝香、玄参、独脚金、穿心莲、车前草、玉叶金花、九节木、金银花、罗汉

果、甘菊、蒲公英、满天星、旱莲、竹节草、胡蔓藤、老公经、香附、山豆根、艾叶、天南

星、九星明、地胆头、薄荷、槐角、紫苏、半夏、枝子、常山、乾葛、苍耳子、石斛、草决

子、石决明、急性子、金樱子、青蒿、威灵子、六月雪、青箱子、黑丑、谷精子、七叶草、

女贞子、木鳖子、丝线吊金钟、夜明沙、茴香、杜促、疗粉草、凤尾草、蛇舌草、田基王、

溪黄草、金钱草、独脚仙茅、鱼藤草、蜡烛草、还魂草、鹅不食草等300多种。

花草类有玫瑰、月季、桂花、白兰、黄兰、夹竹桃、山杜鹃、五金梅、洋紫荆、羊蹄甲、

夜来香、万年青、石仙桃、菊花、兰花、大丽花、美人蕉、文竹、佛肚竹、假槟榔、鱼尾葵、

木芙蓉、茉莉花、鸡冠花、牡丹、芍药、山丹、脱衣换锦、荷花、扶桑、石榴花、紫薇、木

莲、剪春兰、蔷薇、海棠、含笑、虎利、狗牙、野百合、月月红、凤仙、迎春、雁来红、映

山红、九里鱼、仙人掌、铁树、茶花、腊梅、玉簪花、锦屏风、宝珠绛桃、碧桃、绿萼、瑞

香、牵牛美式橄榄球规则 花、莲花、蒲公英、鸡肉花、水仙花、一品红、吊兰等。

水能资源

根据连平县水电局1985年连平河流流域规划复查报告,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60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1.08万千瓦。各河流水能资源情况分述如下:

连平河蕴藏量2.64万千瓦,可开发34宗、装机容量1.51万千瓦。

双头河蕴藏量1.58万千瓦,可开发18宗、装机容量8100千瓦。

大席河蕴藏量3.73万千瓦,可开发33宗、装机容量2.98万千瓦。

忠信河蕴藏量3.90万千瓦,可开发31宗、装机容量2.37万千瓦。

高陂河蕴藏量3703千瓦,可开发5宗、装机容量2495千瓦。

大湖河蕴藏量8680千瓦,可开发9宗、装机容量7015千瓦。

贵东河蕴藏量5303千瓦,可开发12宗、装机容量2290千瓦。

陂头河蕴藏量1.21万千瓦,可开发17宗、装机容量5300千瓦。

其它支流蕴藏量9834千瓦,可开发46宗、装机容量3965千瓦。

矿产资源

连平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广东省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较为丰富的一个县。

煤矿:县域煤炭资源分布广泛,计有煤矿和煤点21处。已探明工业储量为1960.59万

吨,均属无烟煤。

铁矿:县内铁矿资源丰富,分布有11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矿石量)为12839.05万吨。

大型铁矿床有大顶铁矿,工业储量12833万吨,其中45度以上富铁矿石6583.09万吨。

铜矿:县内发现的铜矿主要有3处,其中已探明可达中型的锯板坑钨矿伴生铜,工业储

量17.12万吨。

铅锌矿:县内已发现铅锌矿14处,探明工业储量(含金属量)99.13万吨,其中达中型

矿床的有大尖山铅锌矿,属中温岩浆热液充填破碎带脉状矿床,工业储量为:铅锌47.3万

吨,锡3176吨,银418.79吨。

钨矿:县内有钨矿5处,探明工业储量(金属量)22.52万吨,其中属特大型矿床的有

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工业储量为:钨22.1万吨,锡8.53万吨,铅锌51.83万吨,铜17.12

万吨。

锡矿:县内锡矿主要为大顶铁矿、锯板坑钨矿和大尖山铅锌矿的伴生矿,具单独矿床的

有2处、分布于上坪镇一带。已探明工业储量(锡金属量)26.28万吨。

金矿:县境内金矿点有蓝屋顶金矿点、县城西山金矿点和油溪金矿点。

银矿:县境内银矿主要为锯板坑钨矿的伴生银矿,探明金属储量418.79吨,另无独立

的银矿床。

磷矿:县境内磷矿有2处,探明磷矿石储量1.65万吨。

石灰石:县内分布范围很广,储量较大的有陂头石灰岩和内莞石灰岩。

白云石:县内分布范围较广,储量较大的有盘石至莲塘白云石圹,已探明储量255429.38

万吨。

粘土矿:绣缎耐火粘土矿已探明粘土矿储量152万吨。

石墨:隆街梅洞鸡公寨块段煤—石墨矿含固定炭60.97%,已探明储量261.36万吨。

大理石:上坪中村大理石矿属沉积变质型大理石矿床,汉白玉占70%,奶油汉白玉占

18%,已探明储量69.3万吨。

硅石矿:田源白马硅石矿出露宽度约10米,延伸长度约50米。

玄武岩:上坪横坑玄武岩面积约4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据1980年农业区域调查:全县土地面积354.74万亩,其中耕地24.65万亩(水田18.45

万亩,旱地6.20万亩),占总面积的6.95%;山地320.95万亩,占总面积的90.47%;水面

4.44万亩,占总面积的1.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2万亩,占总面积的0.96%;交通用地

1.28万亩,占总面积的0.36%。

历史沿革

据出土文物考证,连平县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居住。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

221),连平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地。秦二世

元年(前209年),连平属南越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三国时期,连平属南海郡龙川

县、桂阳郡浈阳县地。东晋时期,连平属东官县。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

1517),连平先后分属河源县、浈阳县、龙川县、循州、翁源县地。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祯六

年(1518~1633),连平分属河源、翁源、长宁(新丰)、和平县地。

明崇祯七年(1634),奉旨割惠州府和平县之惠化图、河源县之忠信图、长宁(新丰)县之

长吉图,韶州府翁源县之东桃、银梅两铺(后称银梅图),置连平州。州治设在元善镇,辖和

平、河源两县,属惠州府。这是连平单列县级散州的开始。

清沿明制,连平仍设州,但无属县。

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连平改州为县,属惠州府,下辖4个图:惠化图、银梅图、长

吉图、忠信图。

民国3年6月,省、县之间设道制,连平属潮循道。民国7年,全县设4区:惠化区(一

区)、银梅区(二区)、长吉区(三区)、忠信区(四区)。民国14年,省、县之间设行政区,连平

属东江行政区。民国15年至17年,连平辖5个区:惠化(一区)、上坪(二区)、长吉(三区)、

忠信(四区)、银梅(五区)。民国25年9月,广东省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连平属第六区(区

址:韶关)。民国36年,连平改属第七区(区址:兴宁)。

1949年(民国38年)6月2日,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成立。6月25日,县

人民政府迁至元善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连平属东江专区(地址:惠州)。1952年,改

粤北行政区(区址:韶关)。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11月,连平、和平两县合并,仍称连平县,隶属韶关专区。1959年11月,陂

头(包括贵东)划给翁源县辖。1960年4月,隆街划给新丰县辖。7月初,惠化、上坪划给新

丰县辖。连平县委、县人委机关迁往和平阳明镇办公,连平县改称和平县,隶属韶关专区。

1962年6月,原划给新丰、和平两县的社(镇)重归连平,恢复连平县建制,仍属韶关专区,

县人委设在元善镇。1963年6月,改属惠阳专区辖。1967年6月,陂头从翁源划归连平县

辖。自此,原连平县境复原。

1983年冬撤社设区(镇)。1987春,撤区建乡(镇)。1988年1月,河源市成立,连平改

属河源市辖。

社会事业

教育

2005年,连平县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继续调整学校布局,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抓好高中扩招工作,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

育,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投入320万元扩建改造中小学3所。连平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是河源市各

县区中首所省一级高中学校。忠信中学、附城中学均属“河源市一级学校”。全县小学入学

率99.7%,初中生入学率97.5%,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率58.3%,三残儿童入学率93%。

高考录取专科以上人数1903人,入围率为80%。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9所,在校学生67257

人。其中小学161所,在校学生36921人;初中20所,在校学生18318人;高中5所,在

校学生8158人;幼儿教育学校31所,在校学生303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0

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000多人。中小学

在职教职工4197人,其中专任教师3515人。

2006年,连平县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实施教育“五项工程”,投入3668万元

改善办学条件(其中2480万元用于调整25所中小学布局,1188万元用于改造40所老区小

学),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

育教学工作。3所中小学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

98.3%。高考录取专科以上1768人,录取率为70.3%0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08所,在校学

生66594人。其中小学151所,在校学生35119人;初中20所,在校学生18486人;高中

4所,在校学生8579人;幼儿教育31所,在校学生303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

生10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技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280人。中

小学在职在岗教职工3902人,其中专任教师3554人。

科技

2005年,连平县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发展3家以上民营科技或高新技术专业企业。培育发展绣缎高山油茶专业镇、

油溪茶叶专业镇、陂头米制品加工专业镇、上坪鹰嘴蜜桃专业镇。做好广东连平可持续发展

试验区的规划、立项、申报工作。完善县信息网络中心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省级以上

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抓好“深藏式沼气”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连平县被中国

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全县专利申请量15项,其

中发明专利1项。

2006年,连平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

和技术创新专业镇建设,提高科技工作对经济发展的显示度、渗透力、提升力、贡献率。全

县拥有生物研究所、农科所和农机研究所等科技机构及遍布城乡的科技网络。是年评审各类

科技专业技术人员539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202人,初级职称301人。专利

申请6项,授权4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

文化

2005——2006年,连平县增加投入,抓好“三馆一团”和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等文

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开展“网吧”和“扫黄

打非”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净化文化市场;逐步完善、健全文物保护

机制,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以挖掘“颜氏廉政文化”和“忠信花灯文化”的内涵为突破口,

突出特色,深度开发,打造连平文化品牌,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教育

基地”,和“连平县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编演了一台廉政教育戏《颜氏传奇》,开展了廉政

教育“颜氏廉政文化”图片流动展览,完成了“忠信花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项目。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己成为县内文化品牌。据统计,两年间在县城文化

广场儿童朗诵 举行文艺演出40多场,观众达13万多人次。节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元旦、春节、国

庆和“五一”期间,县城和各镇均举行了游园、舞龙、舞狮、文艺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

动。2005年,县内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200多篇,在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发表

新闻150多篇(条)。2006年,全县上送省电视台播出新闻20条,上送省电台播出新闻30

条,上送市电视台播出新闻550条;广播电视宣传作品获省级奖2个、市级奖4个。图书发

行、新闻出版、档案和史志编修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体育

2005~2006年,连平县重视体育事业,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

部门协助县有关部门组队参加了省、市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比赛,协助市体育局组队参

加了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县委组织部于2005年在河源市“组工杯”篮球赛中荣获冠军。

元旦、春节、国庆、“五一”期间,县城和各镇均举行了篮球、乒乓球等各项体育比赛活动。

2006年,全县有体育专职干部6人,体育教师136人。

卫生

2005~2006年,连平县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20万元建设疾控中心大楼,抓

好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硬件建设,改造和扩建乡镇卫生院7

所,不断改善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医疗救治

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各种疾病预防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继续完善新

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6年,农村新型合作

医疗参保率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卫生站覆盖率100%。全县有卫生机构272个,

干部职工1228人,其中技术人员1088人(中医师24人,西医师221人,护士290人,其

他技术人员553人);医疗床位483张。

人口与计划生育

连平县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广东省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办法》,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2005年,全县人口出生

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55‰,5.55‰,比市下达指标分别降低1.35‰,2.1‰;计划生育

率为89.91%,比市下达指标提高1.91%。2006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11.09‰,6.34‰,比市下达指标分别降低0.91‰,0.66‰;计划生育率为93.13%,比市下达

指标提高4.13%。

社会保障

连平县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

制度运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金及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

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

人数分别为22406人、15276人、14733人和15276人。农村低保4074户、10908人,城镇

低保822户、3252人。全县实现净增就业岗位306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00人,完成

就业再就业培训506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9.4万人次,完成“零就业家庭”再就业17

户19人。2006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2579

人、15542人、14908人和15542人。农村低保4074户、10908人,城镇低保882户、3252

人。“五保”、“优抚”供养标准每人每年50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实现净增就业岗

位286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95人。组织100名2006年冬退役士兵免费报读技工学校,

报名率96.8%。完成就业再就业培训3560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7万人,完

成“零就业家庭”再就业17户、19人。

人民生活

连平县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税费

实现零负担,2005年下半年起全面实现免收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人民生活水平

稳步上升。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99元,比上年增长6.82%;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

13800元,增长6.09%。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贫困人口继续下降。全县完成安居房1405

户(其中753户为灾后重建的全倒户)。2006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33.45元,比上年增

长9.03%;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16034元,增长16.19%。2005~2006年,全县完成农房改

造5100多户,其中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2200户,帮助1297户全倒户完成重建家园工作,

完成了1408户安居房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连平县坚持“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开了“爱国、守

法、诚信、知礼”、“八荣八耻”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客家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的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年,县国税局被评为“全国精

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县地税局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元善镇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

2006年,全县被评为市级文明镇1个,市文明村1个,市文明单位3个,市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分子11人。

民主法制建设

2005~2006年,连平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实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

报告和向县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认真做好述职评议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坚

持每月15日的县领导接访日制度,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精减

行政审批项目32项,清理行政许可文件120件,制订出台规范性文件14件。完善村民自治

制度,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工作。大力开展“四五”普法活动,提高公民民主法制素质,加

强廉政建设,执行“一岗双责”制,创建“颜氏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工作,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广泛听取意见,推进民主

法制建设进程。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05~2006年,连平县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坚持“打防结

合,以打促防”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了打击“两抢一盗”、“侦破命案、

粤鹰行动”等一系列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和“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扫除“黄赌毒”,狠抓安

全文明小区等治安防范机制建设。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力度,及时处理各种纠纷,妥善处理群

体性事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专项整治,

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两年间,县公安局共抓获各类

犯罪嫌疑人356人,摧毁各类犯罪团伙33个、215人,查处治安案件608宗、1206人,调

处各类纠纷464宗。县检察院共批捕案件148宗、224人,起诉案件153宗、225人。县法

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236宗,审(执)结1139宗,结案率92.15%。建成安全文明小区(含

农村)200多个。

东源县

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4070平方千米。总人口52万人(2003年)。东源县辖20

个镇(仙塘、灯塔、骆湖、船塘、顺天、上莞、曾田、柳城、义合、蓝口、黄田、叶潭、黄

村、康禾、锡场、新港、双江、涧头、半江、新回龙)、1个民族乡(漳溪畲族乡)。

基本概况

简介

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总面积40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万,辖20

个镇、一个畲族乡,属客家文化地域。东源县是原河源县的主体,县治自南朝齐永明元年(公

元483年)设置。1988年1月份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成立河源市,设立源城区和郊

区。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成立东源县,县政府驻仙塘镇。

东源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均降雨量2142.6

毫米。县境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有丘陵山地22.67万公顷,水田1.53万公顷,旱地1

万公顷,沙坝地0.13万公顷,水域3.8万公顷。

东源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河流交错,有17.3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热矿泉水

资源26处,以中温热水为主,属重碳酸钙低矿化水;境内有闻名中外的华南第一水库——

新丰江水库,库容139亿立方米,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其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县内拥有万绿湖风景区和桂山风景区两个4A级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3.8%,有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有146种珍稀植物,148种稀有动物;矿产资源主要有

石灰石、瓷土、莹石、稀土、花岗石等10类32种,其中莹石储量5000万吨,居全省第一。

东源县交通便利,县城距离河源市区仅6公里,距离广州、深圳、香港均不足200公里,

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205国道、京九(广梅汕)铁路及粤赣、河梅高速公

路贯穿全境,即将兴建的昆汕高速公路和东环路、大环市路经过东源。流经境内有东江和新

丰江两条航道,通航里程110公里。全县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8.6公里,通车总里程3200

公里。

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旺城扩城、教育强县、

和谐稳定和固本强基”七大战略,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全县规划分为三个经济片区:

205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为工业经济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外源型经济;东片乡

镇为资源经济区,重点利用当地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内源型经济;万绿湖库区乡镇为

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工业大县、旅游强县、

生态名县;以打造“后发东源”为目标,抢抓国际产业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多年财税综

合增长率排在全省67个山区县的前列,六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得分名列河源市前茅的目标。

工业

东源县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以资源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

建设为载体,不断壮大工业基础。全县现有企业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有44户,产值上

亿元企业10多家,目前,东源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电、电子、建材、五金、塑胶、陶瓷、制

药为主导的七大支柱产业。拥有霸王花、中华蜂蜜、仙湖茶、望郎回板栗、富马硬质合金等

一批省级名牌产品。

农业

东源县立足县情,积极推行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经济保持

每年递增6%以上。按照“抓龙头、办基地、创名牌、突特色”的工作思路,东源县形成了

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望郎回板栗、仙湖茶、霸王花米粉、客家酿酒、蜂蜜等,并获得了全

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带动农户18,669户,产品销售网络日趋完善。

旅游业

东源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客家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以“万绿之源、乡村画卷”为全县旅

游的形象和主题,选择高品位、低投入、高产出的开发方式,形成了以万绿湖、镜花缘为代

表的生态环保旅游产品,以桂山、万绿谷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东江画廊、苏家围、

南园古村、黄龙岩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以阮啸仙故居、东江野战俱乐部为代表的红

色旅游产品等,特别是生态环保游和客家乡村游在广东独树一帜。2006年,东源县成功夺

取了“广东省旅游强县”金牌,万绿湖荣获“中国自然风景区顾客满意最具影响力品牌”

和“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荣誉称号,苏家围被评为“广东最美的乡村”;2007年,东源

县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大县”;2008年万绿湖风

景区被评为全省十大“我最心动景区”、“我最喜爱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广东省自驾游十

佳线路”和2008深港市民喜爱的“旅游度假胜地”;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被省认定为首

批“广东省古村落”。

科技

东源县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大力

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7年的13%提高

到2007年的43%。

教育

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扶持

力度,大力实施学校“改危”、“改薄”、“布局调整”、“五项工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改造

工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卫生计生

东源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形势喜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建立健全了

全县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驻人口参保率达100%,加强了计划生育信息

网络和服务网络建设,成功创建计划生育“一类县区”。

文化广播体育

东源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经历从无到有和从粗到精的变化,县城、乡镇文化和体

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文化中心日趋形成,共获得市级以上经济体育奖牌500多枚,客

家民族文化、恐龙文化和史迹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群众崇尚健康文明的

文化、体育生活。

环保

一直以来,东源县委、县政府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注重

生态建设,坚持环保至上,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加强矿产资源

治理整顿,成功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移民

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各项移民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移民群众收入不断

提高,“七难八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移民居住条件、交通、食水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及

培训就业状况不断改善。移民人均收入,20年年均递增12.5%以上,移民生产生活有了明

显改善。

新农村

东源县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坚持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为牵引,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让改革开放成果更惠民,截至

2007年全县共有39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完成农房改造7200户,90%以上农民住上

了钢混结构房,同年涧头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

经济概况

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5.24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1.3%,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8.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57亿元,分别增长5.2%、

10.1%和17.2%。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0∶55.9∶26.1调整为15.9∶54.1∶30.0。完成税

收收入3.97亿元,与上年对比基本持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亿元,增长14.3%;

外贸进出口总额1.61亿美元,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增长1.2%。节能减

排任务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能耗下降任务;

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4735吨范围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439吨范围内,顺利通过第一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验收。依法处置闲置土地96383平方米,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组团参加第五届“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小企业

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粤港经贸交流会以及广东省赴澳洲、越南经贸

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东源县2009年夏季系列经贸活动。全年新签约项目24

个,合同投资总额85.59亿元;动工项目28个,投资总额31.71亿元;竣工项目29个,投

资总额10.72亿元。引进了河源雅芝显示科技有限公司TFT-LCD项目、广东国华太阳能光

伏发电、台湾玻璃工业集团、中国南方玻璃工业集团的石英石深加工、和兴旋窑水泥、金杰

旋窑水泥、好爱多陶瓷等一批大项目,上莞漳溪旋窑水泥基地和柳城蓝口石英石深加工基地

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加快。编制了《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园东源分

园控制性详规》,蝴蝶岭工业城及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条件日

臻完善。积极实施“暖企工程”,出台“三个50%”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扶持

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1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获省批准实施。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80.57亿元,增长10.7%;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增长10.7%。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继续将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落实抗旱增产措施,新建“三面光”渠道97公里,

维修渠道452公里,修复水毁工程371宗,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2500

亩,改造中低产田3.26万亩,粮食稳定增产,完成省下达粮食生产任务的106%,我县进入

全省40个产粮大县行列。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被认定为省

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实施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共种植板栗、柠檬1.5万亩,建立

板栗、茶叶、油茶、柠檬、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10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4万亩。新增

两个市级专业镇,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至387家,带动农户3万

多户参与农业开发与生产,户均增收2800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绿保油

茶、大叶山灵芝、康禾贡茶等一批名牌产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畜禽免疫密

度达100%,饲养量达570万头(只)。林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面实行森林防火工作问

责制,植树造林1.82万亩,林业生态县地位不断巩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9亿元,增

长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8元,增长6.5%。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旅游发展规划,投入300多万元推进新港镇客

家风情一条街改造工程。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引进投资额达12亿元的东江源温泉度假

村项目。积极推广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万绿湖、万绿谷、黄龙岩等景区以及万绿湖旅行社分

别被省授予“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单位”。万绿湖创AAAAA级旅游景区和苏家围创AAA级

旅游景区工作扎实推进。万绿湖获得“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称号,苏家围获得“广

东十大环保生态景区”和“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称号。《多彩万绿湖》入选“唱响广

东”2009十大旅游金曲,万绿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创旅游

收入6.83亿元,分别增长8.5%和6.7%。

金融、房地产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各金融机构存贷额快速增长,年末存款

余额达31.00亿元,贷款余额达20.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和60.6%。县城建成商品

房1796套,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持续推进,建成农村商品配

送中心1家,农家店300家,县、镇、村三级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活跃。

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摩托车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惠农活动,财政补贴资金

406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7亿元,同比增长18.3%。

发展环境继续优化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根据三大功能片区发展规划,编制和制订了《东源县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大纲(2006-2020)》、《县城东江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一江两岸”城市概

念设计》、《万绿湖旅游中心区规划》等发展规划。编制乡镇总体规划10个、村庄规划129

个。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县城道路、公园、商住区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东环路延伸

至东江中学道路工程顺利开工;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宝晟花园、宝信花园、

东江水乡、县城管道燃气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深入开展清理整治“三违四抢”行动,

拆除违章建筑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完成

15个村庄综合整治,新办21个新农村示范点,完成农房改造4400户,镇村生产生活和居

住条件逐步改善。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8个,投资总额1.28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

金3707万元、省补助资金10899万元;省、市重点项目13个,投资总额40.3亿元。此外,

还储备了52个与民生有关的项目和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全年累计完成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9亿元,同比增长10.1%。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大环市路东源段及蓝口支线工程路面23.5公里、路基38

公里改造,完成县道23.6公里上等级改造和自然村道153.5公里硬底化任务。抓好汕昆高速

公路东源段、越王大道县城至蝴蝶岭工业城路段、县城汽车站等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农网改

造项目1.2亿元,完成义合上寨500千伏输变电站及其配套工程投资4.8亿元,投资2.2亿元

的热水220千伏变电站顺利建成使用。柳城、黄田梯级水电站主体工程已完工。赤竹径、大

坑和白礤等3个中型水库和15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建成电灌站69宗。

完成县城东江西岸防洪堤及其达标加固工程,启动东岸防洪堤建设工作。种植水土保持水源

涵养林238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地形

东源县境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以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60%,河流、

水库(含新丰江水库)水面占10%。全县丘陵山地340万亩,水田23万亩,旱地15万亩,

沙坝地2万亩,水面积57万亩。

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灯塔盆地。灯塔盆地处于河源腹地,距离

河源市区40公里,以东源县灯塔镇为中心,包括东源县的10个镇,连平县的6个镇,和平

县的3个镇,总面积1941.1平方公里。

山脉

东源县境内有桂山、缺牙山、仙湖山、燕子岩、鳌鱼峰、上莞五石、石门山等等。

桂山:桂山,位于市区西郊,方圆2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1056米,是市区范围内

的最高峰,终日云雾缭绕。

缺牙山:东江画廊远景的名山之一“杰雅山”,当地的人们习惯叫它“缺牙山”。这山的

山峰两端凹下后,就像一排整齐的牙齿中掉了一颗,缺牙山高800多米,是东源县境内的第

二高峰。据说这山能“预报天气”,在春夏季节,如果山顶上的雾气飘散了,说明是晴朗的

天气,否则,就是雨天了。附近的村民以前就是凭借这种经验来安排农事的。

仙湖山:仙湖山,海拔1080米,是河源最高大的山脉。循径上山,九曲十八弯,茶园

遍野。

水文

东源的水域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湖泊、瀑布、山泉等星罗棋布,纵横纤陌。如万绿湖,

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370平方公里。有闻名中外的华南第一库--新丰江

水库,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全县河流交错,主要有东江、

新丰江,有17.3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

东江: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县,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河源,从惠州经东莞虎门出海,全程

562公里,其中河源段279公里,东江是广东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河源市全市87.5%的

地域属东江流域。

新丰江:新丰江是东江的最大支流,流经河源市区后汇入东江。新丰江起源于九连山区,

整个流域无工业污染,水质良好,年平均流量达61亿立方,经华南最大人工湖--万绿湖蓄

容调配后汇入东江,对东江水质、流量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丰江水库:新丰江水库是华南第一库,汇集连平、新丰、东源、和平、龙门等县的部

分江河。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新丰江水库集雨面积5800

平方公里,总库容139亿立方米,建库40多年来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根

据权威科研机构计算,在不改变新丰江水库现有功能的情况下,可取水9亿立方米,新丰江

水库是理想的优质饮用水水源地。

万绿湖: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京九铁路线上,广东河源市境内,距河

源市区6公里,距广州、深圳和汕头分别为190公里、163公里、467公里。湖区总面积1600

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1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杭州西湖的68倍),

总蓄水量139.8亿立方米,内有360多个小岛。

气候

东源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高、湿度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7℃,

极端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为-4.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无霜期335天至345

天。年积温约77700℃,平均年降雨量1567-2142.6毫米。主要集中在4-6月。

自然资源

东源县自然资源丰富。有闻名中外的华南第一库--新丰江水库,蓄水量达139亿立方

米,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全县河流交错,主要有东江、新丰江,有17.3万千瓦可

供开发的水力资源。全县丘陵山地340万亩,水田23万亩,旱地15万亩,沙坝地2万亩,

水面积57万亩。有著名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灯塔盆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

石、瓷土、莹石、稀土、花岗石等10类32种,其中莹石储量5000万吨,居全省第一。森

林覆盖率达73.8%,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区内有146种珍稀植物

148种稀有动物。

特色奇观

漳溪乡蓝姓畲族的发祥地之一的黄龙岩是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

黄龙岩

直入深达60多米,实属中国溶洞之罕见,洞内面积8900多平方米,以“深、幽、奇、险”

著称,洞内石钟乳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各式石钟乳形似瑞狮迎宾、群猴候桃、无底酒壶、

水帘仙洞、天宫胜景等,在灯光的照饰下,五彩缤纷,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当年畲族的祖先

打猎时发现了这个溶洞,看到这里是很安全的地方,就搬迁过来了,千百年来,畲族人的后

代靠这个溶洞躲过了无数次的兵灾匪祸,在此安居乐业,家族得以繁荣,现在已经有一万多

人了。

行政区划

东源县辖20个镇(仙塘、灯塔、骆湖、船塘、顺天、上莞、曾田、柳城、义合、蓝口、

黄田、叶潭、黄村、康禾、锡场、新港、双江、涧头、半江、新回龙)、1个民族乡(漳溪

畲族乡)。

历史沿革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

区、郊区。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9号)同意撤销河源市郊区,

设立东源县,县人民政府驻仙塘镇。

2000年,东源县辖23个镇、1个乡:仙塘镇、蓝口镇、叶潭镇、黄村镇、康禾镇、黄

田镇、久社镇、义合镇、骆湖镇、柳城镇、黄沙镇、上莞镇、船塘镇、三河镇、曾田镇、新

港镇、灯塔镇、顺天镇、涧头镇、双江镇、新回龙镇、半江镇、锡场镇、漳溪畲族乡。据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2282人,其中:仙塘镇21871人、灯塔镇25236

人、骆湖镇13012人、船塘镇21580人、顺天镇11722人、上莞镇23042人、曾田镇11614

人、柳城镇12530人、义合镇9516人、蓝口镇24922人、黄田镇7959人、叶潭镇17916

人、黄村镇读书分享会发言稿 24651人、康禾镇11549人、锡场镇5102人、新港镇6218人、双江镇8387

人、涧头镇10001人、黄沙镇7837人、三河镇11989人、久社镇5190人、新回龙镇4111

人、半江镇4085人、漳溪畲族乡12242人。

2002年,东源县辖22个镇(仙塘、灯塔、骆湖、船塘、顺天、上莞、曾田、柳城、义

含、蓝口、黄田、叶潭、黄村、康禾、锡场、新港、双江、涧头、黄沙、三河、半江、新回

龙)、1个民族乡(漳溪畲族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东源县辖20个镇(仙塘、灯塔、骆湖、船塘、顺天、上莞、

曾田、柳城、义合、蓝口、黄田、叶潭、黄村、康禾、锡场、新港、双江、涧头、半江、新

回龙)、1个民族乡(漳溪畲族乡)。

风土人情

制龙艺术

蓝口围李氏从博罗李羲昭移居到蓝口开基以来,已繁衍了20代人,代代都有继承老祖

宗舞龙传统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李氏子孙亲手制作的龙有13条,且都是自己制

作自己表演。按照传统,做一条龙只能舞3年。3年后,这条龙要在江边用火焚烧,喻为“蛟

龙入海”。制龙有几十道工序,非常讲究和复杂,目前经他手制作的龙有4条。

据介绍,民间舞龙有“布龙”和“香火龙”之分。东源金龙队舞的是“布龙”。“布龙”

是由竹篾和沙纸布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糊上纸后用彩笔画成龙的形象,连头尾在内

取单数、共9节。节与节之间用棕绳加彩布条做成彩色“布链”互相连接,下面装有木柄。

金龙队表演时,首先是拜四方天地(四方天地又叫“禹门”,即龙门。龙门贴有一副对联,

上书“踏上禹门三级浪,腾空隐听一声雷”),然后才开始献技。舞龙的表演形式有出水、穿

山、滚地、游龙、盘龙、戏珠、抢宝、回龙等。演出时舞龙者手擎木柄舞动,龙头前面有一

人手持“龙珠”引龙转动,其他各节龙身跟着龙头顺序舞动,动作非常协调流畅。舞到精彩

处,整条龙翻滚如飞、栩栩如生,其翻江倒海之势,颇为壮观。

据了解,东源金龙表演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或有庆贺之喜时,金龙队都会

表演助兴。该队1989年冬参加河源市民间艺术汇演时曾获得第一名。这次参加河源首届文

化旅游节的金龙全长23米,包括龙门阵、龙珠、鱼灯等道具,共由43人集体表演,其中最

小的表演者只有16岁。

闹洞房

闹洞房是客家地区传统的婚俗,即村里的后生妹子们在同伴的新婚之夜,借开玩笑“捉

弄”新郎、揩新娘“油水”,闹个不亦乐乎。苏家围旅游区独创的《客家婚俗趣味表演》节

目取材于这一习俗,让游客在雅俗并陈、质朴诙谐的表演中,品味独特的客家性别文化。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

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

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

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

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

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

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

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

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

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

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

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

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源城区

源城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总面积365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上城街道。邮编:517000。代码:441602。区号:0762。拼音:YuanchengQu。

行政区划

源城区辖4个街道(上城街道、东埔街道、新江街道、源西街道)、2个镇(源南镇、

埔前镇)。

经济概况

源城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河源市政府所在地,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建区以源城区坚持【发展自我、服务城市】的工作方针,积极实施【商旅带动、民

营推动、借外发展、科教兴区】战略,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城区商贸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998年通过省验收,在河源市率先实现

了农村小康达标。

建区以来的十年,在改革开放、科技兴农的推动下,源城区农村和农业发展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对比建区时的一九八八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三倍,平均年递增速度达15.1%;

农业商品率从58.2%提高到69.3%,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从557.8元提高到

2985元,增长了4.4倍,平均年递增18.3%。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逐步趋向合

理化,种植业的比例从53.2%下降为50%,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则从24%和1.5%上升到

25%和5.6%。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生产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为

主逐步转向农业附加值较高的粮、菜、果生产多元化发展,蔬菜面积扩大了75%,水果面

积扩大了二倍。全区农村实现了脱贫并加速迈向小康。源城区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

日新月异。近几年来,源城区致力于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工业,取得显著成绩,城区目前

共有外来投资企业100家,形成了以空调、陶瓷、电子、塑胶、制衣、轧钢等为主的一批支

柱产业,创出了一批品牌产品。源城区建有设施比较完善且具规模的源城工业区、民营工业

园、高塘陶瓷工业园、风光工业园、高埔岗高新技术工业园、埔前火车站工业园、源城工业

园、源西工业园等各种工业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7平方公里。目前,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

有60家。在源城区“九五”计划和开展源城区二次创业活动中,源城区委、源城区政府明

确提出了“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充实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

并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培育支柱产业,

开发名牌产品,并不断上规模、上水平,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国

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4.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亿元(1990年不变价),年平均递增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8.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

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700元增加到2005年的6000元,年平均递增10.2%,

农村居民总体上步入宽裕小康。

历史沿革

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

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

2000年,源城区辖4个街道、2个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27773

人,其中:上城街道31927人、新江街道31800人、源西街道55555人、东埔街道49570

人、源南镇25844人、埔前镇33077人。

2002年,源城区辖4个街道(上城、东埔、新江、源西)、2个镇(源南、埔前)。截

至2005年12月31日,源城区辖4个街道(上城、东埔、新江、源西)、2个镇(源南、埔

前)。

自然条件

源城山清水美,风光绚丽,东江、新丰江交汇于市区中心。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355~360天,年均气温

2l.7℃,1月均温11.9℃,7月均温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

自然资源

矿产有铜、钨、锌、铁、煤、水晶、粘土、萤石、铀等。桂山自然保护区有广东最大和

世界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物种资源丰富,与肇庆鼎湖山、云南西双版纳并称为北回

归线“沙漠腰带上的东三奇”。保护区有吊皮椎、山茶、香樟、桫椤等稀有植物和五爪金龙、

蟒蛇、金钱龟、穿山甲等10多种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新丰江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可直

接饮用。

旅游资源

城区有龟峰塔、阮啸仙烈士陵园、鳄湖、高埔岗温泉度假村、化龙路商业街、太平风情

街、新丰江电站大坝;大桂山生态旅游区有野趣沟、七礤水库、园中园旅游区、响水风景旅

游区;位于新丰江上的喷泉是亚洲第一高喷泉,主喷水柱高达169米。近几年来,在岩前等

地先后发掘有恐龙蛋、骨化石群体。主要土特产有三黄鸡、红瓜子、茶叶、花生油、荔枝、

龙眼、五指毛桃、萝卜酸系列产品、米排粉等。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

源城区继续抓好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工作。科技工作有新进步,全年共引进

新技术13项、新品种41个,申请专利12件。全区有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54所,在校

中小学生总人数39476人;社会力量办中小学校3所,在校中小学生6018人,社会办量办

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总数483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0、毕业率100%;

初中生入学率99.35%、辍学率为0.57%、毕业率达97.8%,各项“普九”指导符合国家和省

的要求。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搞了好新兴小学、卫星小学、高埔岗学校危房改造,启动了东

埔中学、源西中学、东升学校和城南小学的扩建工程。积极探索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区政府

出台了《关于源城区办学体制改革的意见》,引进民资的区外国语学校已动工兴建、啸仙中

学和东埔中学逐步优化组合,区一中职业高中和市工业学校合并,力争创建源城教育品牌及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区委、区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

今后城区农村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措施。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教育、诚信教育及小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坚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观念。继

续抓好教改科研实验,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文化

源城区制定了《源城区2004~2008年文化事业发展纲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

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坚持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活动和每月在公园广场组织一场文艺演出。

山歌剧团全年送戏下乡达160多场次,观众60多万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投入

110多万元改造了中山广场舞台。搞好文艺创作,集中力量创作了具有浓郁河源客家风情地

方特色的歌舞节目《客家风情歌舞》;创作了一批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

内容的文艺作品;坚持出版《山花》刊物。

卫生

源城区努力做好禽流感防治工作,成立了防治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源城区防

治禽流感应急处理预案》。为此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监测,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对

疫情疑点实行追踪排查;成立督查组,深入各医疗单位和农村卫生站督查落实措施;实行

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信息和政令畅通。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扎实推进各项农村

卫生工作。全区各级医疗机构投入950万元,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医条件,提高

了竞争力。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加强

血液管理,推进公民无偿献血工作。

体育

源城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利用体育协会、社团组织的作

用,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参加各项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8

万人,体育人口达28%,形成了体育进农村、体育进杜区、体育进家庭的良好氛围。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了“学习李力锦先进事迹,做新时期活雷锋”活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

代公民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创建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学校、文明社区等活动不断深入,

“文明源城”形象进一步提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实施“平安源城”工程,认真落实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活动,坚持不懈

地扫除“黄赌毒”,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各类群体性事件得

到妥善处理,城区被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被省、市评为信防工作先进单位。

风情习俗

源城节日传统风俗

民情习惯,风俗传统,各地有所不同。现将源城旧时每逢节期风俗习惯简介如下: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又称岁首日,交子时(晚上十一至十二点钟),上下城各家迎

神团拜,老少同欢,燃放爆竹如雷震耳,四方灯火辉煌,火箭冲天。直至黎明则往来人等探

亲访友,祝贺新春,络驿不绝。初旬期间尤多款客摆宴,属新嫁娘则日赴筵席四、五餐不等。

又届十一、十二两天为灯会之辰,百姓氏族有新添弄璋之庆者,必悬挂花灯于祖祠内,以示

祝敬,并设宴邀请戚谊驾临增光。按年同月十九日离城四公里(双下)有天后神像出城游会,

廿日回庙。当会景至城,观众济济,红男绿女,拥塞于途,燃放纸炮,日夜不停,殊为热闹。

郊区农民每届春节来临,多以龙、狮、凤进城演技卖武。城中百姓喜同雀跃,欢迎入宅,籍

以引福归堂之意。

思亲节:即(清明日),各家虔备牲醴香猪财帛之仪,祭扫坟茔,以表崇拜祖先之念,

克展乌私之情,远游人子或侨居海外者,多在此时赶回家乡办理祭扫事宜,妇人事先采艾制

米本,聊表踏青。

端午节:是日各家以午时为吉,故在正午张贴门符,并以艾叶菖蒲悬挂门楣上,表示驱

邪,居民亦多裹粽,作追悼名臣屈原溺水之念。

盂兰节:即(七月十四),清代相传,乃道人君子修身行善之意,集资建醮设坛,阴阳

赐赈,惟年湮代远,相传至今,是夜人皆焚烧花纸冥财等物,以济幽魂

中秋节: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确不同于凡时,月圆皎洁,景色宜人,欣欣可爱。是夕

各家多具月饼果品团坐赏月,畅叙柔情;并有儿童戏放孔明灯作乐。

重阳节:九月九日时值季秋良辰,天气凉爽,气候舒和,精神焕发,正宜登高游览。是

日人皆拜祭坟茔,聊作秋祀祖先之敬。

冬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百般产品,收获已毕,人们经济收入,频频增加,总结一

年中取得劳动成果,欢欣鼓舞,故于冬至大开筵席,以示欢庆。

历史文化

朱门亭的由来

朱门亭位于城南约半公里地方,在学生路与新灯路交汇东侧。该亭于公元一九二三年(民

国十二年)修建。在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河源建县后,上城是河源县的古城,在今

朱门亭地方,是该古城的雄伟前门,名曰“红朱门”。据老人传说,每当朝庭大臣以及省、

州官员由陆路来县时,河源县官都要在朱门亭列队迎接,然后设宴洗尘,更衣进城,由南门

沿北直街到县衙视事。他们回去时,也要在朱门亭饯送,因此,朱门亭原为接官亭。

清末,曾任梧州知府的上城人李少怀先生告老还乡后,非常热心于乡梓事业,为了使后

人对这一历史遗址不至日久遗忘,而修建朱门亭。该亭所在地是进城赶集客商必经之路,是

直往江西南北运输盐道,东经禾廉桥、新东门穿过福音堂乐育小学之间向东出马草渡;北通

东埔南湖,桥头、灯塔直到连平江西等地,方便行人中途避雨歇脚供应茶水,朱门亭实为旅

客之福地。原亭在结构上简朴牢固,只用了四根石柱支撑上盖,后面有道屏墙,屏墙后是厨

房,全亭占地面积约八十多平方米,亭内石柱上镌刻有李少怀先生亲笔楹联石刻四副:屏墙

上的楹联是:“亭曰朱门,循其名毋忘旧址;坐登热客,品几盏不觉生风。”另一联曰:“茗

品两杯,犹胜望梅能止渴;风来四面,纵然附热也生凉。”中间石柱一联曰:“坐久一些,试

把茶经谈陆羽;饮多几盏,浑同甘露解相如。”门前石柱上一联曰:“座列东西,茗品几杯堪

解渴;路通南北,亭开三面可乘凉。”

随着风月流逝,朱门亭经多次毁后复修,在十年浩劫期间拆毁得片瓦无存。公元一九八

五年由县市建和城镇人民政府集资在原地重建新亭,用材独特,结构新颖,朱门亭又以新的

面貌屹立于旧址。

乡镇简介

源西街道办事处

位于河源市市区西部,东至河源大道以西,南至新丰江以北,西至万绿湖新港镇以东,

北至东埔街道办高塘村以南,总面积63平方公里,下辖4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委会,常

住人口5.56万人。2004年工业总产值8028万元,比上年增长40.2%。税收收入395万元,

比上年增长46%。引进企业5家,实际吸收外资93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84.9%。

埔前镇

位于河源市南端,东邻紫金县临江镇,南接博罗县石坝镇,西连桂山,北靠源南镇,总

面积1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5万亩,林地面积14万亩。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

圩镇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该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

全年基本无霜冻,是源城区主要产粮区和蔬菜基地。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工

业总产值1.08亿元,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230元。农业以种水稻为主,

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花生、黄豆、果蔗、糖蔗、红瓜。河源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落户该镇

南陂、双头村、罗塘村。镇内有工业园区2个(大亨工业村、长坑工业园),总占地面积40

万平方米。至2004年底,全镇共引进外资企业30家,合同投资总额3.8亿元人民币,年产

值达1.2亿元人民币,可解决当地劳动就业6000多人。有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量250万

立方米,小型水电站4个,总装机容量1290千瓦。有中学2间,小学16间,幼儿园2间,

镇级医院1所。

源南镇

位于市区近郊,东邻紫金县临江镇,南接埔前镇,西连新丰江水库,北靠源西街道办。

总面积88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4万人)。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水稻、经济作物。矿产资源有萤矿、

铝、瓷土、稀土矿和石英矿等,特别是萤矿储量十分丰富,年开采量达8万吨。以蔬菜种植

和鸡、猪、水产养殖为特色的城郊商业农业得到稳步发展。2004年,全镇蔬菜基地面积扩

大到1.54万亩,生猪出栏量2.58万头,三鸟出笼量136.36万只,水产品产量362吨,分别

比上年增长17.5%、5.4%和7.1%。全镇农副产品商品率达85.6%。至2004年全镇已成功开

发出风光工业区、白田工业区、榄坝工业区、墩头工业区,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l宗,入园

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4.21亿元人民币。全年实际吸引外资8029万元,比上年增加6212

万元,增幅达341.8%。

高埔岗农场

位于河源市南端,距市中心12公里,辖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3300人。粤赣高

速公路、广梅汕铁路、205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种植经济

作物;地下有丰富的温泉水资源。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23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

元。从2001年开始,农场实施“工业兴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场由农业经济向

工业经济转型,规划兴建2平方公里高埔岗工业区,至2004年底,园区共投入资金5000

多万元,开发“三通一平”土地100多万平方米,引进ll家企业入园。雅达电器有限公司、

丰叶电器(河源)制造有限公司、源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高盛木器加工厂已投产,工业区生

产形成了以电子、生物、电器为重点产品系列。2004年工业总产值1070万元,比上年翻了

一番。引进外资兴建了占地面积800亩的龙源温泉风景区,为促进农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基

础。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23:2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85229363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野趣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野趣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野趣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野趣沟
    财务经理工作总结-新西兰特产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联想2605d)广东省广东简称:粤,古代粤、越通用。广东古代被称为“百越”,当然也可以可以叫“百粤”。越(粤)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也就是说“越”是“人”的意思。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州简称“穗”,又名羊城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
  • 0℃苹果连接电脑软件
  • 0℃星月菩提子
  • 0℃口袋商业街2
  • 0℃qq怎么截图
  • 0℃圣诞节的图片
  • 0℃童话灰姑娘
  • 0℃三星s6
  • 0℃冷饮
  • 0℃大s保养秘诀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