禋祀

更新时间:2023-03-23 18:47:13 阅读: 评论:0

五年级语文上册-干虾仁怎么做好吃

禋祀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二次结构)

【导语】本⽂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下⾯是⽆忧考分享的⽂⾔⽂:《象咳嗽可以吃鱼 祠记》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

考!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请记妈妈的爱朗诵 于予。予

⽈:“毁之乎,其新之也?”⽈:“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吾⽗、吾

祖溯曾⾼⽽上,皆尊奉⽽禋祀焉,举⽽不敢废也。”予⽈:“胡然乎?有⿐之祀,唐之⼈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则不孝,以

为弟则傲。斥于唐,⽽犹存于今;坏于有⿐,⽽犹盛于兹⼟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之爱若⼈也,推及于其屋之乌,⽽况于圣⼈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既

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之深,⽽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瞽瞍亦允若,则已化

⽽为慈⽗。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于恶;不抵于*,则必⼊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天

⼦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管、蔡不免

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盖《周官》之

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性之善,天下⽆不可化之⼈也。然则唐⼈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

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君⼦之修德,及其⾄也,虽若象之不仁,⽽犹可以化之也。”

【译⽂】

灵鹫⼭和博南⼭有象的祠庙。那⼭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

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

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概没有⼈知道它的起源了。然⽽我们居住在这⾥的苗民,从我的⽗亲、祖

⽗,⼀直追溯到曾祖⽗、⾼祖⽗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那地⽅的象祠,唐朝⼈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作为⼉⼦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

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被拆毁,可是在这⾥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

爱这个⼈,便推⼴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

象的死去,⼤概是在舜⽤⼲舞⽻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

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尚,进⼊⼈⼼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

⼜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

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于仍是恶;不⾛上邪路,就说明⼀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说:“天⼦

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

呢。从这⾥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贤⼈,安稳地保有他的位⼦,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们怀念他

啊。诸侯的卿,由天⼦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

不能够感化的⼈。既然这样,那么唐朝⼈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们知道范承秀 :⼈的不善良,即使跟象⼀样,还能够改正;君⼦修养⾃⼰的品德,到尺码英文 了极

点,即使别⼈跟象⼀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注释】

象祠:象的祠庙。象,⼈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有⿐: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为他建了祠庙。

瞽瞍(gsu):舜⽗名。

底:通“抵”,到。

【赏析】

本⽂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异母弟象⽽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

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

中,象是⼀个被否定的⼈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不可化之⼈”,象之所以最后

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从⽽说明君⼦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这⼜是⼀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全⽂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带动了全

⽂。在正⾯论证“致良知”这⼀中⼼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到渠成的⼿法。他⾸先指出,⼈们之所以为象⽴祠,是为

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熟知的,所

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不可化之⼈”的结论。

王阳明的⽂章⽐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时多举例证。例

如,在这篇短⽂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还⽤“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

⽂章的说服⼒,还增强了⽂章的可读性。

扩展阅读: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学集⼤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31⽇-1529年1⽉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

姚市)⼈。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年(1499年)进⼠,历高碑店豆腐丝 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总督等职,晚年

官⾄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学集⼤成者)与孔⼦(儒学创始⼈)、孟⼦(儒学集⼤成者)、朱熹(理学集⼤成者)并称为孔、孟、朱、

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的“陈湛⼼学”,明代⼼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

陈献章开启,湛若⽔完善,王阳明集⼤成。其学术思想传⾄中国、⽇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德、⽴⾔于⼀⾝,成就冠绝

有明⼀代。弟⼦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章博⼤昌达,⾏墨间有俊爽之⽓。有《王⽂成公全书》。

扩展阅读:王守仁吩咐是什么意思 思想

阳明学,⼜称王学、⼼学,作为儒学的⼀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孟⼦,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学并⾮单⼀

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学”。陈献章开明代⼼学之先河,经过弟⼦湛若⽔,⽽影响王阳明。对

阳明⼼学与陈湛⼼学的渊源关系,学界⼀直有明确的说法。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东,是王学

的策源地”。

根据王守仁⼀⽣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即是

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法,因为事理⽆穷⽆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

知”,从⾃⼰内⼼中去寻找“理”,“理”全在⼈“⼼”,“理”化⽣宇宙天地万物,⼈秉其秀⽓,故⼈⼼⾃秉其精要。在知与⾏的关系

上,强调要知,更要⾏,知中有⾏,⾏中有知,所谓“知⾏合⼀”,⼆者互为表⾥,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不⾏则不能

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本,对⽇本及东亚都有较⼤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18:47: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68433360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禋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禋祀.pdf

上一篇:更加生念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禋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