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居

更新时间:2023-03-23 16:56:40 阅读: 评论:0

离别的歌曲-奇异子

小河居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网线四根线接法)

2022苏州实习报告五篇

苏州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综合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一个重要的

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参观园林景观及城市设计实例,可以让我

们生动形象地学习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

理,深化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内涵,探询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

发展历程,理解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需求的关

系,以及景观规划形式、内容和功能的多样性;明了现代城市景

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与差异;借鉴、吸收成功作品中的经验,

培养起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我们的专业知识、专

业素养得到较大程度的充实和提高。

二、实习时间:20__年X月X号~20X年X月X号

三、实习地点:苏州

四、实习内容

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

多。苏州古城历经2500年历史的洗涤,所体现出来的城市形象

相当有个性: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白墙和黑灰色的瓦,仿照苏州古

典园林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苏州老城区的天际线控制较好,同

时新城区的建设令人瞩目,金鸡湖周边的苏州新区和苏州高新开

发区也成为苏州城市建设中新的亮点。这次实习我们参观了很多

地方,下面主要介绍典型的几个景点:

1、山塘街——七里山塘春水柔,一声橹声一销魂。

山塘街临山塘河而建,两侧店铺林立,是苏州民居较为典型

的地段。史上山塘街很是繁华,如今“山塘胜景”的繁华早已不

在。山塘街中部有古戏台一座,前有较为开阔的广场空间,为居

民集会或是休闲的公共空间。山塘街的交通为水陆两路,沿河民

居多有水埠直接与山塘河相接。作为古苏州的商业地段,山塘街

有着商业街的特点,临河建筑形式多为骑楼。苏州古民居大致有

以下形式:1)、河街平行,宅在街边,小巷幽幽迂回曲折2)、

小河居中,两岸屋宇连绵,水栈河埠嵌筑期间,拾级而下,可就

水洗涤,可向船家采购,间有廊桥横跨小河,连接两岸人家,这

就是苏州著名的水巷。3)、前巷通后巷,几落几进并围以高墙,

形成封闭式院落。

苏州民居粉墙黛瓦,无异于中国水墨画卷,民居的内外檐装

修,多为棕色木质,素雅而简朴。东西向前街后巷的居住街坊多,

东西向街巷也多,民居都占用一段垂直于河道与街巷的条形用

地,总平面采用一进一进的院落单元,为争取朝南的土地,产生

了往纵向发展递进贯串组合成一个封闭式布局的建筑组成的小

院建筑,这是苏州民居最基本的单元,也是苏州民居的特征之一。

这种布局方式使每户占用了最小的河岸线与街巷段紧凑地利用

土地。同时,由于家家户户宅前后都有河与路,使每户人家都能

获得水陆交通的方便,若南北街巷,则民居建筑的朝向产生多种

情况。民居内部多有天井或是庭院,内部种植植物,增添情趣。

2、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石令人古,

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封建士大夫为了满足家居生活

的需要,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

常聚会、游憩、宴客、居住等需要。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

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连,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

术的变见到你们格外亲 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

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宅园多是因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

木花草的“城市山林”。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

式风景山水园林。园景的处理是顺应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

江南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

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建筑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

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

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有实有虚,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

意深,其趣无穷。利用借景的办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

景的手法通常是通过漏窗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

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伸。苏州园林大都为封闭式,难借

园外景色,于是,常采取另一种借而雪香云蔚亭一景,又是远香

堂的借景。绣绮亭在假山之上,在绣绮亭内俯视远香堂,可远眺

见山楼。这是前后左右高低互借的关于植物的词语 佳例。动与静结合是我国造

园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动,就是造园家在园林空间较大的范围内,

让游者走动中观赏景色变化,达到步移景换,时过境迁,画面连

续不断。所谓静,也即是在有限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坐观静赏园

林艺术,在咫尺之地,让人们去领会园林空间的层次、对比、虚

实、明暗、阴晴、早晚等多变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动与静不是截

然可分的。往往在以动观为主的园林中,又包含着静观为主的园

林,又包含着动观的内容。

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建筑文化中最为绚丽的瑰宝,其在空间处

理方法以及空间组织方面有着独到的手法与见解,在以后的景观

设计中应当对此进行提炼与借鉴。

3.苏州博物馆新馆——中而新,苏而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与整个苏州的城市肌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

馆北靠拙政园,东傍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其中拙政园西花

园的南端正好楔入新馆一角,从新馆主入口进入,径直向前为大

堂和主庭院,向西游览则是层层递进的博物馆展厅,东部较为集

中的建筑群落则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轴线

的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极为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

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

一方水池似乎容纳了整个江南风情,庭院隔北墙则集中大量庭院

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也都呼应了苏州古

城民居的生长规律。新馆建筑构造则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苏州传

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为了满足防水、恒温、恒湿的要求,屋面

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深灰色石材作墙面檐口,

踢脚线和转折面的装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

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新馆设计中体现了对形式和管线的敏感和独

到的见解,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顶的中间部

位开出连贯的天窗,自然管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倾泻下

来,交织的光影在一片朴素的白墙背景之上,勾画出最玄妙的意

境。贝聿铭擅长几何体塑造,这次是集大成者,三角形、菱形等

几何形的反复变换与传统院落布局相结合,曲径通幽的空间意境

丝毫未减,流动而宁静,质朴而深邃。

在景观方面,新馆的一石一木,一静一动都有古典文化底蕴

和苏州气息,庭院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

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和谐之美,漫步在水面之上的廊道之中,

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新馆的建筑尾声别

具诗韵,假借拙政园的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

排砌的片石假山给予水生动幽深的背景,也赋予白墙之外的园林

一个含蓄的过渡。

苏州实习报告篇2

实践目的:了解我们土木工程我敬佩的人作文 专业的工作方向和职责,为我

们接下来更好的学习本专业打下基础。

实践内容:参观了本校区的实验楼、体育馆、石湖校区的办

公楼、体育场以及一个建筑工地和苏州市的体育馆

实践结果:我们学到了很多实践的东西和我们暂时还没有深

入研究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有了许多疑惑。

实践体悟:

在大一暑假期间,我们历经了一个星期的工地实习,参观了

一些建筑。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的学生,无论将来是去设计院还是

进施工单位,工地是每一位学子必须学习过的地方。只有经历过

才能把书本的知识活学活用。

第一天的课贵州特色美食 堂讲解,让我更为崇拜土木工程这个行业的人,

他们用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宏伟的建筑,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我变

更为坚定自己的决定和选择。接下来几天我们参观了一些建筑和

工地,虽然我们还没有学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无法解释一些

现象,但是我知道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会掌握它并运用它,创造

更为壮观实用的建筑。因为实习时候只是一位老师带领我们一百

多位学生,显然跟在后面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自己能学到

更多知识,我只有紧跟老师身后,唯恐忽略什么知识点,因为都

是些没接触过的东西,没接触过的专有名词,所以我的记录时显

然比较吃力,不过在当天实习结束后我还是上网查询了关于老师

所讲的建筑结构,便于自己理解和掌握。事后我又想到了,在参

观一个施工工地时,老师曾让我们戴上安全帽,想必从事工地施

工还是件危险的事,由于我本人是女生,所以今后到工地工作的

可能比较小,男生们就要充分了解工地上的安全保护措施和要求

了,我想着也是工地必须有安全员的原因吧。

然而在这次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我们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

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知识太少。在工地上,老师提问我们,我们机会都

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哪些问题,老师在上土木工程概论时有提

及过,只是我们没有深入理解,而忽略了。

二、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这是我们第一次实践,据说也就

一次而已,以后的时间都不会到工地,所以我们真正接触这些工

程的机会很少,阅历自然就更少了,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

实践中去。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改

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

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三、专业知识在工程中运用不够灵活。有些只是老师上课时

讲到过,但是当我们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时,我们却好像什么都不

懂一样,所以,今后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重视积累和运用,使所

学的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实习期间,我还深深体会到应该如何做人与讲话。

一、待人真诚友好。

二、虚心学习。不论是老师、施工员还是普通工人,我们都

要虚心请教,要不卑不亢、沉着细致,不要自以为是、自高自大。

三、积极主动。不要怕丢面子,不懂就要问,而且要不耻下

问,心里有什么话不要藏着掖着,不要怕出错,一定要说出来。

苏州实习报告篇3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

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

(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

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

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在苏州园林短

暂的实习结束,为此作一简单的实习总结报告。

大概是参观的内容太过丰富,同样作为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

并未给我留下什么震撼,跟着队伍进入园中,首先经过的是较为

狭长的通道,同样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出了通道才有另一番景象,

留园整体给人的感觉并未有十分独特之感,但细看下来经过老师

的讲解才发现其最有特色的当属她的建筑艺术与细节的处理。印

象比较深的是爬山廊转角处的排雨水结构的处理,在技术并不发

达的旧时,建造者用才智解决了问题,作为同行后辈的我顿生敬

仰之感。对于水体来水的处理,这里采用了在墙角堆石,仿佛是

破墙而入的山石引来了一渠清流。

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

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

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

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

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出诗

情画意的无穷境界。对于虎丘印象最深的便是千人石与虎丘塔

了。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或是与宗教神话有关,或是与名人奇

事有关,真正的秘密大概只有这座经历了千年变迁的虎丘知道。

虎丘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

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

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

苏州实习报告篇4

1、1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

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

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

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

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

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1、1-1布局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

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

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

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拙政

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

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

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

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

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

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

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

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

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

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

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

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

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

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8张)“荷风四面亭”成三

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

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她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

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

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

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

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

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

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

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

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

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

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

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

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

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

“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

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

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

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

部其她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东部原称“归

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

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

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

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

均为移建。

1、1-2建筑艺术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

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

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她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

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

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

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

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

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

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

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

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

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

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

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1、2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

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

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

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

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

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

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

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

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

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

色。

2、2-1布局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

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

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

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

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

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

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

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

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

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2、2-2建筑艺术

赏留园首看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

艺术而享有盛名。

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

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占地30余亩

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

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

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

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一进大门,留园的

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

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

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

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

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

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

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

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

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

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

辐射。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她内外空间关系格外

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

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

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

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

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

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

界。

2、2-3留园三绝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

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

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

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

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徽宗祟宁四

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

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

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

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

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

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

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

杀“朱缅领奖感谢词简短 ”,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

首的,农民起义。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

于为金所灭,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

石纲的遗物。

2、3夜游周庄

全镇依河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

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

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作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

水乡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

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美国政府奖、世界最具魅力水乡和中国

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华环境奖、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

美乡镇等殊荣。

2、3-1张厅

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

栋,金碧辉煌。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正所谓“桥自前门进,船

从家中过”。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

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

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

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

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

(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

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入注目,

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

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2、3-2沈厅

沈厅是周庄最大的民居建筑,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

局,七进五门楼,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坐像,他

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审视着这位

600年前的吴中巨富,或是为了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是为了

满足祈福的愿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

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3-3双桥

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两桥,建于明代,两桥相

连,样子很象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

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

3、实习总结

通过在苏州为期一天的实习,让我对中国私家园林有了一次

深入的了解,感受到私家园林的博大精深,私家园林的布局格式

深刻体现了古代文人造园思想即模仿自然山水格局,形成了“虽

有人做,宛自天开”的意境。其布局小巧玲珑、建筑疏朗,花木

合理配置,意境深远,形成了庭院深深的景色,景观配置上采用

了对置,孤植,片植等形式,使空间更加的富有变化。园内通过

挖池堆山,形成一池三山的神仙格局,水绕山转,山因水活。花

木的选择多是些传统的名贵花木,如玉兰、海棠、桂花等。园内

景色四季分明,形成春柳绿、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三季有

花,四季常绿)。苏州私家园林的考察对我们学习模仿古典园林

有很大的裨益,让我们把书本的理论知识跟现实很好的结合在一

起,同时被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所深深震撼。园林的发展还有很

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我们要以史为鉴,弘扬中国园林,为园林

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苏州实习报告篇5

我们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外滩,通过考察上海外滩我们了解到

外滩的特点:

建筑:外滩最著名的要数那美轮美奂的不同风格的建筑群。

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

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

法国式的、西班牙人流后多久可以洗头 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

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

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

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装饰:除了建筑和路面,街廓还需要其他的装点要素。路灯、

招牌、幌子、商标、广告等商业“行头”,甚至还有反映时尚的

行人服饰、姿态特征,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街廓的场景。外滩段

受西洋街景规则约束,“行头”一般在檐下门楣处,挑出墙面的

距离严格受限。路灯以新艺术运动的铁花装饰最受青睐。而其他

路段则多用中式装点,商号横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许远挑,

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

第二天我们考察的是中华艺术宫、博物馆、美术馆等等

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

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

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

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

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

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

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

体。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

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

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

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一楼为中国古

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

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

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

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世博园景观艺术设计: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紧扣世博主题,以呼应公园总体

方案框架为设计目标,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对植物景观进行总

体优化、详细设计,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恢复公园生态系统,

用植物材料、造景手法巧妙地构成公园总体方案“扇骨”与“滩”

的形式,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用植物景观营

造出世博会所需的生态景观,凸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域特色,

为迎接20__年上海世博园“绿色城市”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

备,为提升上海大都市的生态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之后我们又去了苏州园林、苏州博物馆等地方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

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

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

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

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

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

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

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

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

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

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

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

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

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

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

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

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为江

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16:5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61800358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河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河居.pdf

上一篇:以书为伴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小河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小河居
    离别的歌曲-奇异子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网线四根线接法)2022苏州实习报告五篇苏州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综合实习是城市规划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参观园林景观及城市设计实例,可以让我们生动形象地学习园林景观设计、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深化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内涵,探询现代城市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理解景观规划与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需求的关系,以及景
  • 0℃以书为伴
  • 0℃淡灰色
  • 0℃黄花牛肉面
  • 0℃海参的吃法与做法
  • 0℃战士二式
  • 0℃计算机病毒是什么
  • 0℃花与大恶魔
  • 0℃建瓯光饼
  • 0℃微信名片制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