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主人公

更新时间:2023-03-23 08:38:17 阅读: 评论:0

四有好老师-搞笑喜剧电影

三顾茅庐主人公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感恩节演讲稿)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下图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他们生活在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他们是()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现代人

2.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你认为“寻

根问祖”应追溯到()

A

.元谋人

B

.炎帝黄帝

C.尧舜禹D.三皇五帝

4.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湖北省

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5.《尚书》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甲骨文的记载,请你判断,这里的

“先人”所处朝代应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其目的是

A

.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

B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天子的利益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

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

.商鞅保护固守传统的贵族的利益

B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8.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士人的解放D.社会大变革

9.秦始皇曾当选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历史上百名最有影响力人物。下列可以作为秦始

皇上榜理由的史实包括()

①统一六国②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③实行分封制

④修筑长城⑤中央设丞相等官职,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10.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

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

1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院落的陶制模型。豪强大族一般住在这种大院落中,院落的墙

体高而厚,窗户高而窄,四个角落都有防御塔,可以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A

光武中兴

,人民生活安乐

B

.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C.陈胜、吴广起义D.匈奴经常南下侵略

12.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A

.削藩--汉景帝

B

.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赢政D.世袭制--禹

13.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

原因包括()

①皇帝提倡勤俭治国②提倡以农为本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句中涉及到的成语“三顾茅庐”的主人公

之一和诗句中的“老臣”是同一人,请问他是

A.曹操B.周瑜C.刘备D.诸葛亮

15.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

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这说明

A

.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

B

.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纸

C.当时使用的是“蔡侯纸”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16.古诗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知,西汉张骞不畏雄关险阻,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A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西域→欧洲

C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西域→欧洲

D.洛阳→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17.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

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

底瓦解。

这段

长期动乱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夏商周

时期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②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

,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

④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历史人物总是与其历史贡献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搭配不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张角——领导了“八王之乱”

C.汉武帝——巩固汉朝大一统局面D.王羲之——《兰亭集序》

20.从下表所示《齐民要术》一书的有关内容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所记载内容广泛且丰富

B

.釆集了大量民间歌谣谚语

C.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综合题

21.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材料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春秋左氏传》

材料四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民主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写出三个继黄帝之后根据

这种制度推举出来的首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制度?什么事情标志着其取代了材料一中的制度?

(3)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卿大夫、士

(4)材料四反映了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

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

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

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

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

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

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

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

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该措施的建议者是谁?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23.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以并春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

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

郡。

——《吕思勉讲中国政治》

材料二汉式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请候

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勞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

安,阶级矛盾在发展;,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践。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请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是指不再实行么制度?地方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具

体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什么?

24.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怎样的变化?其哪一内容直接提高了军队

的战斗力?

材料二.范文澜诸葛亮怎么死的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强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新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他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至少答两点)

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

象。

(4)结合材料四,请你归纳材料三“魏主”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

解析.

C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

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

果。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

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等,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距今约170万年,排

除;B项距今约3万年,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D

解析.

D

【详解】

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会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

器等,会制作彩陶,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他们的杰作。这些发明明显比北京人进步

了许多,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打制石器是原始人的生产工具,稻谷是河姆渡人培植

的农作物,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3.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炎帝、黄帝被

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B合题意;ACD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寻根问祖”等

不符,排除。故选择B。

4.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有燕、齐、鲁、晋、宋等国,故C项正确;禅让制和世袭制是传位继承的方式,排除AB

项;郡县制是秦朝地方的行政制度,主要设立南海郡、桂林郡等,排除D项;故选C。

5.B

解析.

B

【详解】

甲骨文是刻写植树的诗 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B项正确;夏朝时期

尚未出现甲骨文,排除A项;秦朝时期使用的文字是小篆,排除C项;西汉时期使用文字

是隶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解析.

A

【详解】

齐桓公在召集诸侯会盟时提出了“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目的是打着这个旗号,为齐

国能顺利争霸提供一个借口,减少阻力,故选A;B不是齐桓公的目的,排除;C是借口,

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7.D

解析.

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

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课本所学,公

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措施,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反扑时,商鞅被以车裂执行处死。为变法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说明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D正确;A排除;材料的内容与“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

潮流”无关,B排除;由材料“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惠王车裂商君以

徇”,处死商鞅是因为宗室贵族的怨声载道。C排除;故选D。

8.D

解析.

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

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奴隶制度进一步瓦

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百家争鸣局面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

原因,排除。故选D。

9.D

解析.

D

【详解】

依据题干,秦始皇曾当选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历史上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他上榜的

理由是秦始皇在位时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

朝;实现统一后,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嬴政自称“始

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设丞相、太尉等官制;在地方,废除西周的分封

制,实行郡县制;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

字、货币和度量衡;为安定北边,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①②④⑤符合题意,D

正确;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③错误,ABC排除;故选D。

10.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还实行严厉的法

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故选B;ACD

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

11.B

解析.

B

【详解】

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陶院落的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

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发生

在秦而非东汉,故C不符合题意;匈奴位于北方,材料中未涉及院落的地理位置,故D不

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解析.

B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王国的封地逐渐减小,与汉武帝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

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

弱王国势力。选项B符合题意;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

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A排除;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

用了休养生息政策,C排除;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D排除。故选B。

13.D

解析.

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他们注

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

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

治国,反对奢侈浮华。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ABC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D。

14.D

解析.

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其

中材料中的“老臣”是诸葛亮的自谦,因此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

15.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早起的纸,但是这种纸质量不

好,B项符合题意;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

终于制成了“蔡侯纸”,C项不符合题意;A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6.A

解析.

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

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

经西域(今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

BCD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A。

17.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可知,这段

“长期动乱时代”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更替,长期动乱。220年,曹丕称

帝,东汉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

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6年匈奴人

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

晋”。之后进入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这一时期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

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战事连绵不断,社会秩序彻底瓦解,所以B项符合题

意;AD项都存在于汉帝国之前,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于唐朝灭亡后,排除。故选

B。

18.D

解析.

D

【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变化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工具

和技术、②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

序比较安定、④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

意,ABC项排除。故选择D。

19.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项正

确;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排除A项;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

面实现大一统,巩固汉朝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排除D

项。故选B项。

20.A

解析.

A

【详解】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卷一、卷二记载了农作物裁培耕种卷五、卷六记载了林

木、畜牧、养鱼;卷七、八、九.记载了一些手工业技术,表明《齐民要术》记载了农林

牧副渔的生产方法,记载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故A正确;《齐民要术》总结了东汉以来

的生产经验,故B错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但表

格没有将《齐民要术》与其他书籍进行比较,因此从表格中无法得出,故C错误;从表中

无法得出强调了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21.(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禹传子(家天下)

(3)分封制周天子.诸侯

(4)郡县制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课本所

学可知,为

解析.(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禹传子(家天下)

(3)分吃冰棍 封制周天子.诸侯

(4)郡县制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

为底狱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

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

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

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依据材料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结合课本所学,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

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

位给儿子,“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依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

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可知这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

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分封制最高等级是周天子,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

(4)依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结合课本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

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军,郡的

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

22.(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

1

)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

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

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

文化繁荣局面。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

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知,“蓬

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

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

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

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二

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3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

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

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防晒衣 合。

(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23.(1)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主要问题①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

主要问题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

(3

解析.(

1

)分封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主要问题①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解决措施.颁布推恩令。

主要问题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解决措施.实行刺史制度。

3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主流和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

【详解】

1

)依据材料一“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

夫”可知,秦朝“决计不再行封建”,“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因此“决计不再行封建”

是指不再实行分封制。“子弟”不再被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据材料“所以秦灭六

国,多以其地设郡”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秦朝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

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

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

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

)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仍是一个不稳定的国素”分析可

知,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权

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皮革修复技术 地方的控制。据材料二“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

盾在发展”可知,国家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方豪强发展起来,大量兼并土地。为此汉

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督州部内的

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

)依据材料三信息“魏主”“拓跋氏改姓元氏”并结合所学可知,“魏主”指北魏孝文

帝,所以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鲜卑姓为汉

姓。经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到大

一统的汉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魏晋南北朝

时期时期,经过孝文帝改革,出现了民族大交融。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

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及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

24.(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

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成为第一强国(任意一点即可);

(3)北魏孝文

解析.(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成为第一强国(任意一点即可);

(3)北魏孝文帝;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

(4)促进了民族交融;

(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水浒传读后感1000字 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

)据材料一“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可知,“商鞅变法”中土地制度出现的

变化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

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直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

)由材料二“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战,秦成为第一强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确立县制;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

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秦成为第一强国。

3

)据材料“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

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碎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孝文帝;他为“断诸北语,一从

正音”采取的措施是说汉话;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

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

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

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4)根据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

化融合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8:3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318973539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顾茅庐主人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顾茅庐主人公.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