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面记
①童年一碗面,魂牵梦绕40年。
②人说北方面条南方米饭,生
为地道的南方人,我却对小麦面情
有独钟。我曾经简单地把这归结为
我天生的北方情结,在记忆的海里
打捞,童年那碗面被不动声色地从
幕后推到台前。
③四岁?五岁?老人的回忆不
甚清晰,我通过他们零星的词句连
缀成一个关于我童年生活的片段。
我和父亲到三伯家做客。那时的人
们普遍少油水,饥饿的肠胃对一切
食物充满真实恳切的好感。猝不及
防,年幼的我和一碗拌面相遇。翠
绿的葱花,馋人的热猪油,油滋滋
香喷喷光亮亮的一碗面,我双手捧
碗,两眼发光。父亲手持竹筷,小
心地挑起两三根面,放到嘴边吹一
下。我的嘴巴已经急不可耐,凑过
去,一口咬住了筷子,猪油的鲜香,
酱油的酱香,在这些香里穿梭的葱
花的气息,活泼泼地和我的味蕾相
遇。来不及咂摸其中的滋味,面条
已被我吞下了肚,我的辘辘饥肠开
始咕咕直响。
④一旁的三伯慈爱地看着我,
明知故问:“孩子,面条好吃吗?”
我腾不出嘴来回答,只顾点头。那
是我今生吃过的最为美味的一碗面。
⑤如今,父亲已经入土,慈祥
的三伯已到肺癌晚期。每次相见,
我终究开不了口,求三伯再为我做
一碗面。我知道,那碗面,今生再
也无法复制。
⑥一个人的旅行,也往往是寻
面之旅。我一直期待个性铃声 着,在万水千
山的行走中,和一碗面不期而遇。
⑦到扬州,徒步五六个小时,
游了瘦西湖后,我在大街上随心游
走,寻觅一家有缘的面店。就是它,
素朴的门面,干净的桌椅,微笑的
伙计。“一碗扬州炒面,少放油。”
一会儿,它被摆到我面前,浇头的
红椒、葱段、鲜笋、肉丝,都被切
成寸把长的细条状,或隐或现在面
条里,和谐而从容。浇上醋,夹一
筷入口,有麻油的香,有菜蔬的鲜;
细细地品,有绍酒的绵,有白糖的
微甜。但那些外在的调味反而掩盖
了面条的本味。它不是我苦苦等待
的那碗面。
⑧飞到重庆,尝担担面。那时
我已经习惯了素食,各式荤腥诱惑
不了我的胃。我拨开浇在上头的肉
末,挑几乎不粘着肉末的细薄面条
吃,酱香浓郁,咸鲜微辣。我的嘴
巴赞着它的好味道,我的心却还惦
记着童年那碗面。游武汉,尝热干
面。到北京,吃炸酱面。玩河南,
点一盆原汤三鲜烩面。在三亚,吃
一碗山西人做的刀削面。所谓的中
国五大名面,我都用心品尝过了。
那些美味仿佛有灵,它们使出浑身
解数,从色香味各个角度对我的味
蕾发起冲击,但我的味蕾仍顽固地
守卫着那碗无法复制的面。
⑨不可否认,在台湾吃的那碗
牛肉面,终究有些特别。应我的要
求,侍者给我上了一碗不放牛肉的
牛肉面。面条在棕色的老汤里沉静
地躺着,没有葱姜蒜任何调料。因
为台湾的醋和大陆很是不同,在我
吃来分明是可乐的味道,不得不放
弃。就这样,我和一碗最本色的汤
面相遇。拿筷子用心挑起几根面,
小心地放到嘴里,耐着心细嚼,一
种相隔久精华液怎么用 远的属于小麦属于北方属
于阳光的麦香,和我的味蕾一见倾
心。我的眼睛突然有些酸,隔山隔
水的,我竟在台北重温童年那碗面
的滋味。但很快,牛肉的味道固执
地挤上前来,麦香退后,我的泪没
有涌上来。
⑩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刻,我
捧着面碗泪流满面。我至今没有等
到,我遇见的各地面条,都离美味
很近,而离故乡很远很远。
○11我与寺庙一向有缘,天籁梵
音,檀香入脾,那种舒泰安详,是
在别处很难体会到的。心烦时,便
愿意到寺庙,一到寺庙清净地,烦
恼顿消;平常时候,喜欢一个人安
安静静到寺庙走走,庸常的日子也
有了莲花般的芬芳。
○12游走到成都,傍晚时候,去
著名的千年佛寺昭觉寺。大门已关
闭,我从边门入。恰逢僧人用餐时
间,购券排队,一碗素面,4元一份。
我和几十个年老的男女一同安静地
排队。大锅里的面条,比平日食用
的稍宽、稍厚,也许因为在锅里久
了膨胀之故,总之有一种不同于往
常的色泽。面被盛到家常的海碗里,
是那种白底蓝边涂釉料的中等大的
碗,上有一个蓝色的工整的“昭”
字。面条没有什么陪衬,安静地躺
在素淡的碗里,清汤寡水。我端着
碗,取了筷子,找一处无人的桌凳,
轻放那碗面。那是一种半个世纪前
常见的竹筷,竹子的本色,连清漆
都没有上过。手捏竹筷,我心里的
期待呼之欲出,怀着一种从未有过
的虔诚,尝第一口面,似乎我应该
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让我与那碗
面的重逢顺理成章,更具纪念意义。
事实上,那是我之后回忆它才有的
情感,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只听
到自己扑扑的心跳。入口,清淡,
软滑,面条的本味在唇齿舌之间醒
来,素朴到好似天天相见。
○13在一个香烟氤氲的所在,入
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我和一碗
素面,相看两不厌。我在心里觉得
它口感已经无限接近童年那碗面,
不知是记忆的偏差,还是因为年龄
渐老怀旧的缘故。
○14想到父系的老人中仅84岁的
三伯还在,已是风烛残年,他没有
力气再为我做一碗面了。想到堂哥
堂姐,几十年与我情同陌路。我终
将成为孤儿,悲怆汹涌袭来。我的
故乡,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
在无情地沦陷,我赤脚也追赶不上
它消逝的脚步,前方是渺茫的白,
回望,也看不真切,怪眼泪不听我
的话。
○15那夜,一碗面,一碗乡愁,
入梦来,一个亲切的声音追来:孩
子,面条好吃吗?
作者韩月牙,有删改)
14.文章记叙了作者的“寻面之旅”。
阅读第⑥-○13段,完成下面的表格。(4
分)
寻面的经历
吃面的心理和
感受
在扬州吃扬
州炒面
①
在重庆、武汉
②
等地吃担担
面、热干
面……
③
欣喜、感动,
仍有些许遗憾
在成都昭觉
寺吃素面
④
15.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
描写扬州炒面?(3分)
答:
16.第④段写道:“那是我今生吃过
的最为美味的一碗面。”请结合文
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不超过
150字)(5分)
答:
17.童年的一碗面,让作者魂牵梦绕
了四十年。生活中你一定也有值
得怀念的“那碗面”,请你描述出
来千年木怎么养 ,与同学们分享。(2分)
答:
答案:
14.①失望②赞美,但仍不满足
③在台湾吃牛肉面④激动、亲切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5.示例:作者从色、香、味、形多
个角度写出了扬州炒面的色鲜味美;
它比起童年那碗只放了葱花、酱油
和热猪油的面要精美得多,但作者
并不满足,突出了他对童年那碗面
的怀念之情;为下文写他在各处继
续寻面作铺垫。
(共3分。概括内容,1分;表达情
感,1分;结构作用,1分)
16.示例:童年的那碗面是在饥饿状
态下吃的一碗面,所以感到“最为
美味”;后来,作者苦寻四十多年也
没找到童年那碗面的感觉;童年的
那碗面是三伯做的,其中寄寓了浓
浓的亲情和乡情;而如今三伯的病
情严重,不可能再给我做面,这种
亲情终将消失,故乡也越离越远,
作者不禁感到孤独和悲怆。因此,
作者愈加怀念童年的那碗面。
(共5分。共4点,每点1分;语
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
17.能描述出值得怀念的事物,能说
出怀念的理由,即可。
(共2分。描述事物,1分;说出理
由,1分,意思对即可)
十八里的半夜雪路
蒋建伟
①大雪纷飞,看不见四周。只
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雪路还在延伸
着。
②我戴了顶老爸生日 像雷锋叔叔那样的
棉帽子,帽檐下,两片帽帘儿刚好
护住耳朵。脚上穿得特别时髦,我
们叫它翻毛大头鞋,“吱嘎吱嘎”乱
响,鞋底还粘了不少雪,一只起码
五斤重,小小的身子在茫茫旷野里
一颠一簸地移动。汗冒着热气儿,
把里层的衣裳都湿透了,棉袄的外
头罩了爹的一件黄布褂子,雪花落
在褂子上化了,又迅速冻上了,硬
邦邦的,两个胳膊一甩,“啪啪啪啪”
的,好像一个小兵马俑在走路。好
在,寒冷渗不进身子,满肺腑里都
是火热,让人浑身有劲儿,一点也
不会感到冷。
③此刻,远的村,近的树,平
坦坦的麦田,孤零零的麦秸垛,我
看见大雪把全世界都铺上了一层厚
厚的棉花被子,万事万物都在被窝
里,“呼呼——呼呼”,睡得好香啊!
想到这个比喻,我都有些羡慕它们
了。我的胳膊呀腿儿呀,也不是我
的了,冻得硬邦邦的,像光秃秃的
小杨树,站在土路的两边。嘿,这
么冷的天,它们还站在那里,傻得
不透气了!可是,它们不站在路边,
应该站在哪里呢?
④不知不觉之间,从黄昏的镇
中学出发,我已经走过了八个村庄,
天完全黑下来了。天是白皑皑的,
因下雪了,一直像大白天似的。可
现实里,这还是在黑夜啊!人们都
睡着了,鸡鸭鹅牛羊马都睡着了,
鸟雀们睡着了,一个静寂的世界里,
只剩下大雪“噗噗噗噗”声,还有
我“吱嘎吱嘎”的走路声,再没有
别的什么东西了。
⑤刹那间,静,一把抱住了我,
紧紧地,好像一个许多年没有见面
却想死了我的亲戚,亲热得不得了,
激动得说不出一句囫囵话。可惜,
这种静很巨大,很虚空,很冷,天
地人神皆空,令我不寒而栗。耳朵
有些听不见声音了,我壮着胆子,
“啊”了一下,根本没有什么回声,
雪下得太大了,雪花把天地之间的
空气都填满了。我搂住头,揪了揪
帽帘儿,又“啊”了一声,这下子,
我听见自己的回声了!虽然很短、
很急促,但很真实,不虚空,否则,
我就会无声无息地被大雪吞噬了。
⑥脚步慢了,身上的热气一丝
一缕被北风抽走,开始还不怎么察
觉,等察觉到了,热气早散完了,
只留下一身冷冰冰的外壳。我下意
识地紧跑十几步,果然,脚心开始
出汗,发热,但浑身依旧冷,小胳
膊小腿很硬,伸不直,每个动作都
显得多余,冷啊,冷得整个牙帮子
乱打寒战。从北往南,走到高庄村
的时候,我就想,要是碰见一个亲
戚多好!是亲戚都亲,会跟我打招
呼啦,问候啦,让我好一顿吃吃喝
喝啦,哪怕安慰我几句,不管是近
门的,还是远房的,都中!
⑦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走过
了小蒋庄、大石营村,我连个麻雀
也没有碰见。天这么冷,雪这么大,
别说是人了,连麻雀都知道鸟窝里
暖和,你想想,谁还会在雪地里乱
跑呢?
⑧快到小石营村了。远远地,
一个黑点正向我迎面移动,近了一
点点,是人,好一阵惊喜,啊,终
于见到人了。
⑨那是一个背麦秸儿的农民。
一条黑头巾绕着他的头,长长的,
裹了几个来回,露出两只贼溜溜的
眼睛,让人认不出来,看不出年龄,
好像故意的。我高兴起来,跑代替
了走,特别快乐,不管认不认识,
想跑过去跟他打招呼。相反,那人
走得缓慢,很迟疑,眼神有些躲躲
闪闪。我迎了过去,他王羲之草书字帖 迎面走来。
隐隐约约之间,我听见一个低沉的
声音说:“你是,建伟吧。”我很奇
怪,他怎么知道我叫建伟,一下慌
了神,忙问他:“我不认识你。你说
说看,我是哪个村的?”他说:“蒋
寨的。我不光认识你,连你爹我也
认识。”没等我再问,他已继续走了,
也不多解释,留下我站在原地,满
脑子的问号、逗号和省略号。哎呀,
这个家伙,也不知道他算老几,干
什么的,竟然知道我的大名,嘿,
有意思,真有意思。走着走着,再
一想,大雪天,他背了一筐麦秸儿
干什么?临近年关口上,难道他们
家没柴火烧了,没办法过年,他是
一个偷麦秸儿的贼?而且关键是,
他认识我,别人抓住他的话,那人
会不会诬陷我也是小偷?如果那样,
会不会……我不敢往下想了。
⑩突然,一种巨大的恐惧感袭
来,天,一下子通到地上,就像一
口巨大的锅排子——就是奶奶拿秫
秸莛子排的那种——直直从头顶罩
下来,让你来不及挣扎,就上西天
取经去了。恐惧,丝丝缕缕地积攒,
一层一层压迫,让你喘不过气,无
法正常呼吸。心,宛如一架中弹的
飞机,努力攀爬上升,却总上不去,
在云层里越飞越低,踉踉跄跄,最
后,一头坠入谷底。
⑾我只有一路小跑,大跑,再
小跑大跑。凌乱的脚步声,挤满耳
朵。
⑿直到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
蒋寨村,跑回家里,一口气喝了两
大碗“茶”——也就是白开水,方
才缓过神来,大叫一声:“哎呀,我
的娘啊!”然后,我跟爹、娘和姐姐
他们好一番的讲述,也说起了那个
贼。
⒀听完,我爹神色平淡,司空
见惯地说:“大石营村的你二姑父家,
地少,人多,他也常常去别的村子
偷麦秸儿烧。”二姐说:“呸呸,二
姑父原来是个贼!”我娘说:“说不
定,那个人是你二姑父哩。”我爹脖
子一扭说:“你胡说个啥?咱亲戚里
咋会出贼?”大姐说:“我猜,就是
我二姑父。”我爹打岔道:“再瞎说,
我真拿一根针把你的嘴缝上一品豆腐 ……”
不想,大姐小嘴一噘,故意做了个
傻乎乎的动作,惹得我们一阵乱笑。
其实,我和姐姐们好像一群小鸡,
钻进父母巨大的翅膀下取暖,这才
是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谁是那个贼,
已经没什么意义。
⒁我很佩服我自己,12岁,3
个小时,15个村子,小小的年龄,
竟然从小镇中学走回家,一口气走
了18里。那,可是18里的半夜雪
路啊!
⒂后来才明白,我们都像天上
的一朵朵雪花,即使化了,都还记
得回家的路。
16.阅读全文,补全情节。(4分)
雪夜初涉,信心满满→,
→,→诉说
遭遇,享受亲情
17.文章第⑨段中说“没等我再问,
他已继续走了,也不多解释,留下
我站在原地,满脑子的问号、逗号
和省略号”。思考这句话中的“问号、
逗号和省略号”的内涵,并以此设
计一段符合文章情境的人物内心独
白。(60——80字)(4分)
答:
18.文中“我”雪夜独行十八里路
的人生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至
少谈两点)(4分)
答:
答案:
16.(4分)遭遇寂寞,心生恐惧;
路遇乡人,极度恐惧
(四字短语,符合文章情节内容即
可)
17.(4分)示例:这个人为什么
会认识我的家人,他竟然不回答我
的问话就走了,真可怕,他到底是
什么人,在这寒冷的雪夜背麦秸干
什么,不会是……,我越想越害怕。
18.(4分)示例:启示一:在人生
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
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并把它转化
成前进的动力,这样才能做完美的
自己。启示二:要学会为自己点赞,
当我们完成了一件自己都认为完成
不了的事情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
鼓励自己,学会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启示三: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父母的怀抱是羽翼未丰的我们最渴
望的依靠。启示四:当人们遇到困
难,感到无助时,会期盼得到他人
的安慰和帮助。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5:29: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20548351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鲜烩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鲜烩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