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 学
收稿日期:2019-12-13
作者简介:姚军波,男,河北邯郸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
哲学。
①
关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可参见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4页。
关于陈来先生的观点,可参见陈来:《宋明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66-67页。
②
关于林乐昌先生的观点,可参见林乐昌:《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9-45页。关于丁
为祥先生的观点,可参见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0页。
张载哲学的“太虚”范畴释义
姚军波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摘 要:“太虚”是张载哲学的核心范畴,关于太虚的诠释直接关涉着对张载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太
虚”一词取自道家,从先秦哲学到隋唐佛学,主要是在空间义和本原义两种涵义上使用的。在孔孟以来儒学不振
的思想背景下,张载基于太虚的空间义和本原义,进一步赋予太虚以本体义,认为太虚是气(万物)得以存在的
原因与根据。这样,张载就借重道家的“太虚”范畴建构起了儒家自己的本体论,以此才得以与佛、道“较是非
曲直”。“太虚”范畴的这三重涵义表明,张载哲学中仍然存在着宇宙生成论向宇宙本体论演进的明显痕迹。
关键词:张载;太虚;空间义;本原义;本体义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0)05-0067-06
0 引 言
张载是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宋明理
学的主要奠基者。“太虚”是张载哲学的核心范
畴,可以说对于“太虚”一词的诠释直接关涉着对
张载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因此,关于“太虚”
这一哲学范畴的诠释就成为理解张载哲学的关
键。目前学界关于张载“太虚”范畴的理解大致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太虚解释为气的本然状态,
实质是认为太虚即是气,以张岱年、陈来先生等为
代表①,这在学界的影响力最大;一类是将太虚解
释为气的本体,认为太虚是气(万物)存在的原
因、根据,以林乐昌、丁为祥先生等为代表②。笔
者以为,前一种理解忽视了“太虚”范畴在哲学史
中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脱离了宋明理学家“造
道”这一大的思想背景。所以,将张载哲学中的
太虚全部解读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欠妥的。后一种
理解将太虚解读为万物存在的原因和根据,这固
然正确,但是,在张载哲学中,“太虚”一词并不都
是在本体的意义上讲的,也有一部分是在空间和
本原的意义上讲的,或者说本体义是建立在空间
义和本原义基础之上的。这样理解才可以解决很
多地方将太虚作为本体看待却解释不通的问题。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在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张载的“太虚”范畴作出自己的诠释。
1 张载哲学之前的“太虚”范畴简要发展史
张载哲学属于儒学,而张载哲学的核心范畴
“太虚”却是取自于道家。在此,笔者采用历史回
溯的方式对“太虚”范畴在张载之前的哲学发展
史进行考察、探究。
“太虚”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外
—7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卷5期
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
游乎太虚。”[1]433“太虚”与“昆仑”对言,可以解释
为“天空”。可见,太虚在《庄子》这里是指一种广
阔的空间,或者说是在空间的意义上使用的。这
是“太虚”一词见诸哲学文献中的最早记录。成
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素问》讲到:“太虚廖廓,
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2]337这里,廖廓
的太虚由于有着广阔的空间,所以成为了“肇基
化元,万物资始”的宇宙本原。西汉末年的严君
平在《老子指归》中也提到了“太虚”:“道德变化,
陶冶元首,禀授性命乎太虚之域、玄冥之中,而万
物混沌始焉”[3]32,又说:“当此之时,溷沉太虚,瞮
溺至和,民忘心意。”[3]40很明显,这是将太虚作为
了一种场所的存在,所以也是在空间的意义上使
用的。两汉哲学整体上来说属于宇宙生成论哲
学,受宇宙生成论思想的影响,“太虚”一词在两
汉哲学中带有万物本原的意味。东晋张湛在《列
子注》中多次使用了“太虚”一词,试举两例:“夫
含万物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虚也。”[4]156“计天地
在太虚之中,则如有如无耳数学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 。”[4]157万物包含于天
地,而天地又包含于太虚,这是把太虚作为了一种
比天地更为广阔的场所、空间,同时也带有把太虚
作为天地万物始源的意味。与张湛大致处于同一
历史时期的韩康伯在注《周易系辞上》“阴阳不
测之谓神”时说:“莫不独化于大虚,?尔而自造
矣。”[5]543“大虚”也是在空间义上使用的。在隋
唐佛学中则较少直接使用“太虚”一词。可见,在
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太虚”
范畴并没有发展出新的涵义。因此,在由先秦哲
学到隋唐佛学的发展过程中,“太虚”一词主要是
在空间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含有一些宇宙本原的
意味。
总之,“太虚”在张载之前的哲学发展史上有
着两层涵义:空间义和本原义。其中空间义是最
基础的涵义,本原义是在空间义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整体来讲,“太虚”一词的涵义在张载之前
并没有产生太大歧义。直到张载哲学的出现,才
使得“太虚”的涵义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太虚”
范畴为什么在张载那里会引起巨大分歧呢?它在
张载哲学中又被赋予了哪些涵义呢?
2 “太虚”范畴的空间义和本原义
宋明理学是儒家建构的一种本体论哲学,张
载则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勇于造道”,
意图在批判佛、道的基础上建立起儒家自己的本
体论。太虚是张载在建立儒家本体论的过程中借
重的重要范畴。因此,“太虚”范畴在宋明理学这
个大的环境之下必然也要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
又不能完全脱离哲学史,不能完全摆脱它的固有
涵义。因此,张载哲学中的“太虚”范畴在得到进
一步扩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或者说遗
留了它的固有涵义。这是导致在对“太虚”作出
诠释时产生巨大分歧的重要原因。另外,很多学
者在解读张载哲学时,总是不自觉地运用自己固
有的一套理论框架去解构或重构,反而忽略了文
本本身的整体性、关联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导致在
张载“太虚”范畴的理解上存在巨大分歧的不可
忽视的原因。
笔者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作为文本
依据,尝试对“太虚”的涵义进行详细分疏、诠释。
“太虚”一词主要集中出现在《正蒙》中,同时也散
见于《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和《张子语录》中,
除去4处重复,总计出现24次。①在张载哲学
中,“太虚”范畴仍然保留了它的本义,即作为一
种虚无空间的空间义: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
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6]7
气穄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
息。[6]8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
—86—
①
以《张载集》对于张载著作的排序为依据,《正蒙太和篇》中“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
无无”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重复出现,最后一句出现了一个小变化,变成了“知太虚即气则无有有无”。在《张子语
录后录下》还有一句关于“太虚即气”的对话:“横渠云‘太虚即气’,乃是指理为虚,似非形而下。”这也是对于“太虚即
气”的重复。《正蒙太和篇》中“气穄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在《横渠易说系辞下》重复出现。可见,“太虚”一
词总计重复出现4次。此外,张载有时候也会将“太虚”简写为“虚”,这会在下文中指出并具体论述。
姚军波:张载哲学的“太虚”范畴释义哲 学
太虚即气,则无无。[6]8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
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6]9
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
也。[6]11
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
而未散者也。[6]12
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
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
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
御莫大于太虚,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极
也。[6]25
这些地方的“太虚”都是在空间的意义上使
用的,其中第三段的争议最大。这里先对其它六
段话作逐一分析。第一段是说太虚不能没有气,
气不能不聚成万物,万物也不能不散而归于太虚。
显然,太虚是作为气聚散的一种场所存在的。这
里的“太虚”也带有着宇宙本原的意味。第二段
中的“穄”,尘埃也。“穄然”就是指像尘埃一样。
由后一句的“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可知,“气穄然
太虚”是指气像尘埃一样飞扬于太虚之中。显
然,这里的“太虚”是在空间的意义上使用的。第
四段是说:太虚清通无碍,清通无碍则不会有滞
碍,没有滞碍就会神妙莫测;由清变为浊,浊则会
产生滞碍,有滞碍就产生了形状。清通无碍的只
能是虚无寥廓的空间。第五段和第六段是《正蒙
参两篇》中的话,都是在描述和解释一些自然
现象。第六段中的“班布”即“弥漫于”的意思,后
面当指一种场所。这两句中的太虚都可以解释为
“自然之天”,其实都是讲的太虚的空间义。第七
段使用了“几万里之高”“几万里之远”的表述,这
都是对空间之高、远的形容,后一句的“太虚”当
然也就只能在空间这一涵义上使用了。
现在对于第三段再作分析。气与冰对言,太
虚与水对言,冰在水中凝释,水俨然是作为冰之凝
释的一种场所。同理,太虚也是作为气之聚散的
一种场所存在的。后一句的“太虚即气”中的“太
虚”,持太虚本体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是在本体
义上使用的。林乐昌先生认为“太虚即气”表述
的是:“太虚是气之本体,气是太虚之用;虽然太
虚和气可以分言为体与用(‘体用为二’‘体用相
分’),但却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用不
二’‘体用相合’)。”[7]256-257太虚和气的关系的确
可以视作体用关系,在张载哲学中也的确存在着
“太虚即气”的关系。但是此“太虚即气”非彼“太
虚即气”,就这里“太虚即气”的具体意义而言,应
当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判断。笔者以为当与前一句
中的“太虚”意义一致,如若以本体义解释,则会
出现前后不一贯的问题。“太虚即气”也就是“太
虚不能无气”,从结构上来看,“即”的意思就是
“不能无”,可以解释为“不离”,考虑到太虚是作
为一种空间的存在,所以也可以解释为“充满”。
因此,这里的“太虚即气”表述的应该是气(万物)
及其赖以存在的场所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太虚中
充满了气的存在。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也
有一处直接使用了“太虚即气”的表述:“气之聚
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有有
无。”[6]200此句的不同之处是将“无无”表述成了
“无有有无”,意思表达得就更为清晰了。这是
说:知道在太虚中充满了气,当然也就不存在有和
无的区别了。这里的“有无”指的是由于气的聚
散而呈现出的幽明两种状态:“方其聚也,安得不
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
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
故’。”[6]8气聚则呈现明的状态,气散则呈现幽的
状态,而不能遽称之为有无。基于此,张载指出:
“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6]9“大
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6]48这就是
说,张载使用“太虚”的空间义对诸子所讲的有无
进行了统摄。在《正蒙太和篇》中也有一句类
似的结构:“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
命通一无二。”[6]8虚空对应的是无和隐的状态,气
对应的是有和显的状态。“有无通一无二”其实
就是“无有有无”的意思,即有和无是没有区别
的。因此,这里的“虚空即气”就是“太虚即气”的
另一种表述,太虚就是虚空,可见“太虚即气”中
的太虚也是在空间的意义上使用的。另外,“太
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
已”[6]231,“鬼者只是归之太虚,故共飨之
也”[6]295,“太虚者自然之道,行之要在思,故又曰
‘思诚’”[6]325,这些也都是在太虚的空间义上使
用的。
—96—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卷5期
在上述语句中,将太虚等同于气也未尝不可,
因为空间中就是充满了气的存在的。如果也要将
“太虚”作为本体对待的话,就显得十分牵强。在
另外一些语句中,也可以看到太虚的本原义:
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
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发之间,
其神矣夫![6]10
万物取足于太虚,人亦出于太
虚。[6]324
第一段讲爱恶之情源出于太虚,第二段讲万
物包括人也都源出于太虚。这是在本原义上使用
太虚一词的,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太虚作为一种场
所、空间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太虚并没有表现
出它是万物存在的原因与根据,而只是万物的始
源,因此作为本体对待也是不恰当的。值得注意
的是,这里的太虚已经不仅仅是万物的始源了,它
也成为了诸如爱恶等的价值的本原。
由此可见,在张载哲学中仍然保留了太虚的
空间义以及在两汉哲学中发展出的本原义,或者
说仍然带有空间义和本原义的痕迹。在这些地
方,与其将太虚作为宇宙本体,不如将其作为宇宙
本原看待,这表明在张载哲学中依然存在着宇宙
生成论的残余。
3 “太虚”范畴的本体义
“太虚”范畴在张载哲学中除了仍然保留着
的空间义和本原义外,张载又赋予了它本体义。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就“太虚”一词自身而
言,它由于广阔的空间而成为产生宇宙万物的始
源,又由于是万物的始源被当做是万物存在的原
因与根据,即存在着一个由追问万物的本原进一
步向追问万物的本体发展的必然性。这也是宇宙
本体论最初脱胎于宇宙生成论所留下的明显痕
迹,反映了宇宙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之间的紧密
关系。另一方面,“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
年”[6]4,而佛老之书大行其道,儒者“信其书,宗其
道,天下靡然同风,无敢置疑于其间。”[6]5就儒家
自身而言无法与佛老相抗衡,这并不是简单的价
值观上的不同、对立,更在于佛老以为“大道精微
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谈,必取吾书为正。”[6]4对于
这一说法,儒家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六经》和孔孟
都未曾深入探讨过“大道精微之理”。佛老口中
的“大道精微之理”其实就是探讨万物得以存在
的原因与根据的理论。因此,张载就借重道家的
太虚范畴,意图建构起儒家自己的本体论,从而
“奋一朝之辩,而与之较是非曲直。”[6]5这就是张
载“造道”的动机和目的所在,也是宋明理学所关
注和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张载建构儒家本体论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批判
佛老完成的。这些批判既有价值观的角度,更有
形上本体的角度。对于佛老的批判肠炎吃什么 散见于张载各
个时期的著作中,主要集中于晚年写就的《正
蒙》,试举几例如下:
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
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
均焉。[6]7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
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
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
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
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
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电脑自动关机怎么设置 不
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胡夏歌曲 本天
道为用。[6]8
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
二本殊归矣。……彼欲直语太虚,不以
昼夜、阴阳累其心,则是未始见易,未始
见易,则虽欲免阴阳、昼夜之累,末由也
已。易且不见,又乌能更语真际![6]65
这三段话都是张载对佛老的批判。第一段话
中的“彼语寂灭者”指的是佛教,佛教徒讲求超脱
生死轮回以达到“寂灭”的境界,这被张载批评为
“往而不返”。“徇生执有者”指的是道教,道教徒
讲求苦修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这被张载批评
为“物而不化”。张载指出,佛教和道教虽有别,
但是于道都未有所得。关于佛老是如何“失道”
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第二段,这是从形上本体的角
度进行批判的。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第二段第一
句中的“虚”指的是什么?这要结合上下语句及
语境来看。此段的前一句是“知虚空即气,则有
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6]8由前面的论述
可知,“虚空”等同于“太虚”。所以这里的“虚”
—07—
姚军波:张载哲学的“太虚”范畴释义哲 学
当指“太虚”。这段话是讲:如果说太虚可以生气
(万物),那么太虚无穷而气有限,这样就会将体
用分为两橛,陷入到了老子“有生于无”的问题。
这是不懂得“有无混一”的道理。这里太虚与气
(万物)的关系被张载看作是一种体用关系,太虚
为体,气为用。可见,太虚是在本体义上使用的,
这是不同于前一句在空间义上使用的太虚的,这
正是张载在批判佛老的过程中赋予太虚的一层新
涵义。以上是张载对于道家的批判,紧接着是对
于佛教的批判。这里张载直接使用了太虚的表
述,也证明前一句中的“虚”就是指“太虚”。这一
句是讲:如果说万物是太虚中所看到的万物,那么
太虚与万物则不能够相资,万物自己独立存在,太
虚也自己独立存在,太虚与万物、天与人不相互依
赖而存在,这就陷入佛教以为山河大地是因为
“见病”而导致的错误中了。关于张载对佛老的
批判,钱穆先生有一个总结:“老氏从时间追溯,
从‘无’生出‘有’。释氏从空间着想,‘有’表现
在‘无’之内。”[8]50“有”商务送礼 指的是气(万物),“无”指
的是太虚,佛老那里的有、无是两分的状态。张载
进一步指出,佛教虽然略知太虚之体,却不懂得山
河大地正是太虚本体发用流行之用。后一句“略
知体虚空为性”中的“虚空”再次证明本段中用到
的“太虚”、“虚”和“虚空”所要表达的完全是一
个意思。可见,张载通过赋予太虚以本体义,将在
佛老那里被分为两橛的体用统一了起来。第三段
中“彼”指的是佛教,佛教“与吾儒二本殊归”,
“‘本’就是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归’就是人生之
归趋、价值之理想。”[9]70这就是说,佛教无论是从
形上本体还是价值观的角度,都与儒家不同。张
载进一步用“太虚”来指代佛教所讲的真际,他指
出佛教意图脱离昼夜、阴阳之用而直接讲太虚之
体,这是“未始见易”,更不可能接触到真际。
张载在批判佛老的过程中已自觉地使用了体
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太虚在这里充当的就是“体”
的角色,也就是本体。“由太虚,有天之名。”[6]9这
样,张载哲学中的天已经不再是汉唐儒学所称的
苍苍之天、自然之天了,儒家的天被张载借助道家
的太虚改造成了能与佛老相抗衡的本体之天。这
也正是张载所批评的秦汉以来学者所不知之天的
真正意思:“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
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6]386这里的
“不知天”,不是指秦汉以来的学者不懂得自然之
天,而是说他们已经不懂本体之天了。
学界关于张载哲学中太虚涵义的争论集中于
《正蒙太和篇》中的一句话:“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6]7关于这句话,张
岱年先生认为:“张载所谓‘本体’,不同于西方哲
学中所谓‘本体’,而只是本来状况的意义。……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太虚是气的本来状况,也是
气之本性的根源所在。”[6]3-4将太虚解释为气的
本然状态,其实质就是说太虚是气。林乐昌先生
则持不同的观点,指出:“在‘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这句话的语境中,主要是在体用的意义上讲
本体的,不是在本然状态的意义上讲本体
的。”[7]45林乐昌先生实质上是将这里的“本体”解
释为万物存在的原因与根据。其实,单纯就这句
话来讲,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但是,对于一种
哲学的理解放在当时的思想背景和时代课题之下
去解读应更为恰当。结合上面张载对于佛老的批
判,笔者以为,这里的“太虚”应该指的是万物存
在的原因与根据的形上本体。在《正蒙乾称
篇》中也有类似的结构:“太虚者,气之体。气有
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
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
其实一而已。”[6]66这段话前一句是结论,后一句
是具体解释、论证。“屈伸相感之无穷”指的是阴
阳之气的变化无穷无尽,“其散无数”指的是气之
散。“神者,太虚妙应之目。”[6]9这里的“神之应
也无穷”与“神之应也无数”当指“太虚”的妙应。
因此,后一句中的“其实湛然”与“其实一”都指的
是太虚。显然,这是太虚与气(万物)之体与用、
形上与形下的对举。也就是说,太虚是气变化无
穷的本体。《正蒙太和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
直接写到了太虚和气的关系:“气本陈忠实白鹿原 之虚则湛一
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6]10由后一句的“故爱
恶之情同出于太虚”可知,“虚”指的就是太虚。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意思是说:气的本体太虚
是清通无形的,“感而生则聚而有象”的主语是
气,讲的是气聚而成万物。这是说,太虚是气、万
象赖以存在的本体。张载还将金铁、山岳等有形
之物与太虚作对比:“金铁有时而腐,山岳有时而
—1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卷5期
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坏,惟太虚无动摇,故为至
实。”[6]325金铁、山岳有时候也会腐烂、摧毁,所有
的有形之物都终将变坏,只有太虚是永恒的。显
然,具备永恒性的只能是本体,这也是对太虚作为
本体的描述。
4 结 语
综上,对于张载“太虚”范畴的诠释,必须要
依据文本尤其是要注意前后语句的相互发明、佐
证,同时也要将张载哲学放在宋明理学产生的思
想背景和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中进行整体把握。
由此,张载哲学中的“太虚”范畴可以分疏为空间
义、本原义和本体义。空间义和本原义表明张载
哲学中仍然存在着宇宙生成论的残余,本体义则
是张载在汉唐以来儒学不振和佛老挑战的背景下
赋予太虚的新涵义,这就为儒家建构起了自己的
本体论,以此才得以与佛、道“较是非曲直”。气
(万物)也因为太虚而得以存在,这就表明,张载
哲学中的太虚才是真正的本体,太虚与气的体用
关系也就共同构成了张载建构其天人哲学体系的
一对主要范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太虚有着不
同涵义,因此“太虚即气”也应该作两种解释:一
种可以解释为太虚之中充满了气,这表述的是气
(万物)及其赖以存在的场所之间的关系,这是张
载所明确表述的“太虚即气”的真实涵义,由此实
现了对于有无的统摄;一种可以解释为太虚离不
开气,这表述的是气(万物)与其得以存在的本体
相即的体用关系,这可以从太虚之本体与气之用
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由此实现了对于体用的统一。
[参 考 文 献]
[1] 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2] 崔为.黄帝内经素问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2003.
[3] 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7] 林乐昌.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6.
[8]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9] 李存山.“先识造化”:张载的气本论哲学[J].中国
哲学史,2009(2).
(责任编辑 王小娟)
TheExplanationof"TaiXu"inZhangZai'sPhilosophy
YAOJunbo
(SchoolofMarxism,Shaa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NationalDefenseIndustry,Xi'an,Shaanxi,710300,China)
Abstract:"TaiXu"isthecoreofZhangZai'sphilosophy.Theexplanationof"TaiXu"isindirectrela
tiontothegraspofZhangZai'sphilosophy.Thewordof"TaiXu"wasderivedfromtheTaoist."TaiXu"was
usedinthesenseofspaceandoriginfromphilosophyofthepre-QinperiodtotheBuddhistphilosophyduring
SuiandTangdynasties.WhenconfucianismdeclinedlittlebylittlesincethetimeofKongandMong,Zhang
Zaiendowed"TaiXu"asenseofontologybasedonthesenseofspaceandorigin,andregarded"TaiXu"asthe
foundationofeverything.BymeansofthedomainofTaoist,ZhangZaiconstructedtheontologyofConfucian
ismitself,andcouldcontendrightsandwrongswithBuddhismandTaoist.Thesethreeconnotationsof"TaiXu"
indicatethatZhangZai'sphilosophystillhasobvioustracksfromcosmologytoontology.
Keywords:ZhangZai;"TaiXu";thesenseofspace;thesenseoforigin;thesenseofontology
—27—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5:0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19364351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载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载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