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则

更新时间:2023-03-23 05:02:27 阅读: 评论:0

随堂练-男孩小名叫什么好听

论语二则
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学历证明书)

《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

主讲:黄冈优秀语文教师罗菲

一、学习目标

1、要掌握文言字词问题,能够熟读成诵,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要学习、体会《〈论语〉六则》中谈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世说

新语〉二则》中所讲的诚信问题,要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3、要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诵读——理解——领悟——积累。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生字积累

论语(ln)愠(yn)罔(wng)殆(di)

谥号(sh)默而识之(zh)诲人不倦(hu)

——《论

语》

哉(zi)惭(cn)华歆(xn)

辄(zh)拯救(zhng)

——

《世说新语》

《〈论语〉六则》

1、孔子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2、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环境目标 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

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第二则

子曰:平淡的生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

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第四则

子贡培养良好的习惯 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

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号为‘文’啊!”

第五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

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在中

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3、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论语》,总共六则。其中第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

法问题,第四、五、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

第一则: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第二则: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则: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思要结合,要

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这三则谈的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第四则: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学。

第五则:孔子提出“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第六则: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即随时

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这三则谈的都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4、问题探究

(1)讨论:六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

请分类标记。

明确: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他们找出来。

明确: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世说新语〉二则》

1、作者及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有关冬至的古诗 ——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

等36门,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

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译文: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

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

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

父亲等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与我父亲约好正午

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

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

门。

注: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是不同的。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

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

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

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

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

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

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

的优劣。

课文分析

内容与主旨

《期行》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外出。

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

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

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

信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这个故事说明了“诚信”的重要。“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

信观感质量 ,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于此可见

一斑。要认识到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

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几次华歆都不同意。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

这个人的请求。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华歆不

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世人就根据这

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这篇文章以对比的写法,写出华歆、王朗对逃难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

而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品格和境界;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华歆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的一句话更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在写作特点上与《期行》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主旨上也与《期行》

有近似之处。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三、难点剖析

1、《〈论语〉六则》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1)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例句:温故而知

新。

(3)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例句:不耻下问。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应为“以何”,译为“凭什么”。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应为“以是”,译为“因为这”“因此”。

(2)省略句

可以为师也:应为“可以(之)为师也”,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

了”,其中“之”指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2、如何背诵文言文

背诵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避免死记硬背。

(2)分段、分层、分条记忆,积少成多,最终连缀成文,一味贪多,反

而效果不佳。

(3)比较、分析语句特点,抓点带面,快速记忆。

(4)背诵时要记牢字形,避免默写时出现错别字。

(5)要注意及时复习,背会之后要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减少甚至避免

遗忘。

-返回-

同步测试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

A.论语(ln)B.思而不学则殆(ti)

C.不亦说乎(shu)D.诲人不倦(hu)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B)

A.《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B.《论语》是孔子及孔子的弟子写的一部书。

C.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D.“不耻下问”是个成语,意思是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

人请教为可耻。

3、选出谈学习方法的一项(A)

A.默而识之B.学而不厌

C.不耻下问D.敏而好学

4、下列句中的“而”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

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时习之

C.温故而知新D.择善而从之

5、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故”是指旧知识,“新”指新的体会

或心得。如果一个人只记得书上怎么说,却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体会,就不

能当别人的教师。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是: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

到迷惑,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努力学习一样会感到疑惑。

C.“学而时习之”和“默而识之”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所学

习的内容。

D.“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

讲的是教师要热情地教导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

耻下问”“诲人不倦”等,请看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对应的成语原型不对

的一结婚台词新郎讲话 项5个数字 是(C)

A.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焉。”——见贤思齐

B.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

一反三

C.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不见经传

D.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欲舍/所携人。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D.宁/可以/急相弃耶?

8、下列“之”的用法错误的一项是(B)

A.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代“善者”)

B.歆辄难之(代“人”,这里指王朗)

C.下车引之(代元方)

D.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助词,“的”)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集。

B.刘义庆是我国南朝宋代文学家。

C.《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德行》,题目是编者加的。

D.陈太丘是东汉末年人,华歆、王朗都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

10、“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已感惭,而元方却“入门不

顾”,选出对元方评价最恰当的一项(C)

A.元方年幼不懂事,得理不饶人。

B.元方恨这个人骂了自己的父亲,因为气愤所以“不顾”。

C.从这可看出元方从小就知道守信知礼,同时从小元方的态度也可看出守信

知礼对一个人的重要。

D.因为父亲不在家,元方不好接待客人。

阅读文段,完成相关练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文中“子”指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

12、“终夜不寝”中“寝”的意思是_______,成语_______中的“寝”也是这

个意思。

13、解释下面的字。

者:________川:________益:________

14、下列句中的“如”字,与其他三项中意思不同的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逝者如斯夫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不如学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子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有知识的人不如好的人,好的人不如快乐的人。

B.想学习的人不如学得好的人,学得好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C.对于知识、学问,懂得它不如新的一天开始了 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以它为乐。

D.对于知识、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

-END-

课外拓展

汉匡衡(1)好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及(2)。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

光而读之。邑(3)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

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终成大学。

注释:(1)匡衡:人名。

(2)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3)邑:城镇,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偿:___________

主人怪而问之怪___________

2、选出各组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翻译句子

主人感其言,与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分析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匡衡好学,可家贫无法买蜡烛,于是借邻居的蜡烛读书。

B.匡衡的同乡有一个叫文氏的,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C.匡衡帮邻居干活,是想向邻居借书看。

D.匡衡勤奋好学,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5、短文写了哪两件事来表现匡衡刻苦勤学的精神?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报酬对……感到奇怪

2、D(A项,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B项都作代词,代人;C项都

是“爱好学习”,D项一个是“于是,就”;另一个是“才”)

3、主人被他的言语感动了,就借给他书。

4、D

5、第一件事写匡衡凿壁偷光来读书,第二件事写匡衡为借书不计酬劳地

帮人劳动。

美文欣赏:

有一个男孩名叫冲迎,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冲着别人发脾气。有一天,他

的爸爸给他一盒钉子,并要求他做到,每当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

钉一个钉子。第一天,冲迎钉下二十七个钉子;第二天、第三天也不少。时间

一天天过去,慢慢地他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冲迎发现他控制自己不发

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后来,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像过去那

样失去耐性而发脾气了。他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把冲迎叫到身边告诉他:从现

在开始,每当你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个钉子。冲迎按着爸爸说的

做了。过了一段时间,他高兴地告诉爸爸,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他

爸爸紧紧握住他的手来到后院,指着围篱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

你看看这围篱上的钉子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到从前的样子。你发脾气说

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

对不起的话,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

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忍受,小冲迎流着泪说:“爸爸,

我记住了。”

亲爱的同学,你们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了,本星期的两篇文言文告诉

了我们怎样加强自身的修养,要知礼守信,不要轻言许诺,一旦许诺就必须去

履行。今天又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对滑板怎么滑 父母,对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以及其他人

多一份宽容与忍耐,你有何感想呢?

-END-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5:0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18947351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二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二则.pdf

上一篇:客家博物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论语二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论语二则
    随堂练-男孩小名叫什么好听2023年3月23日发(作者:学历证明书)《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主讲:黄冈优秀语文教师罗菲一、学习目标1、要掌握文言字词问题,能够熟读成诵,培养文言文的语感。2、要学习、体会《〈论语〉六则》中谈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世说新语〉二则》中所讲的诚信问题,要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3、要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诵读——理解——领悟——积累。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生字积累
  • 0℃客家博物馆
  • 0℃逆取顺守
  • 0℃传檄而定
  • 0℃教案设计意图
  • 0℃任贤
  • 0℃广州马场
  • 0℃文章的线索
  • 0℃新闻照片
  • 0℃形状拼图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