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家庭教育案例
32个经典家庭教育案例
32个经典家庭教育案例
在当下,都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
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终究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每个平
常的日子里,在琐碎的大小事件中,给孩子“刚刚好”的爱?下
面和一起来看32个经典家庭教育案例,希望有所帮助!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
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
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
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
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
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
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
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跟小朋友打
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
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
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预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评论: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
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
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平安自,自
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我侄子总是愿意和我分享一些好东西,我父亲对此颇有微
词:“所有的东西都应该给我姑姑,但是我爷爷奶奶要尝都不
给我。这孩子白疼了。”其实我侄子很大方,他很愿意和爷爷
奶奶分享好吃的。但是爷爷奶奶经常逗他:“给他们吃点好吃
的!”孩子的手一下子递了过来,他们赶紧说:“爷爷奶奶不吃
了,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真了。当我侄子
和我分享的时候,我会感谢他,真心的和他分享。我也夸他好
吃,我侄子也很乐意和我分享。爸爸甚至责怪我说:“大人怎
么还吃小孩子的东西!”
评论:
孩子的内心是纯洁美好的,他会认真对待成人世界的每一
个要求。作为一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单纯和美好,
而不是为了好玩去逗他们,或者表示亲密。生活中,有很多无
意的举动,在孩子看来很搞笑,但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
重。如果你爱一个孩子,请平等对待他。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研究了
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学
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
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屡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
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
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
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
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认的环境中,孩子能自起来吗?
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
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
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那么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
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爱!
早上,像往常一样,我催促儿子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去练
车。第二天,他要考试。我急了,才发现儿子嘴里咬着牙刷,
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气得大喊他的名字,狠狠地打了他一
顿屁股。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傻傻地站在那里,
眼里满是恐惧,手里还拿着一根没组装好的磁棒。我批评完之
后,儿子怯生生地说:“妈妈,我想拼一朵向日葵。如果你对
着向日葵许愿,你明天一定会通过考试的。”我呆住了,抱着
他,说不出话来。
工作生活的压力经常让我身心俱疲,急躁焦虑,难免拿儿
子撒气。但是我的“小蜗牛”用他的爱和善良熨平了我急躁的心。
评论: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
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其实,
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
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7个月起开
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从《三字经》、《千
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
背得又快又准。这令我骄傲不已。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
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
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
触……哪有什么早教?哪认得什么字?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
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
无比知足。
评论:
童年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孩子的童年往往背负
着太多大人的期望。他们出生前就提前“规划”,7个月后就提
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输在起跑线”的代价是牺牲孩子的快乐
和自由。好在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
儿回到了快乐的童年,健康成长。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我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
“爱”。比方周末,我给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课程,他稍有退步我
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
怨恨与不满。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我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
质奖励,把我以为的“特殊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
我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开始竭力地避开我。
“研究”,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间隔。我也想当“慈母”,可
事实上,我却是个“暴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
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
到了爱的方向。作为母亲要让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主动研究,
而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焦虑与紧张的
气氛下生活。我要改变,先从放下自己的期望开始,尊重孩子
的兴趣。
点评:
我们常常借“爱”的名义孩子,让孩子背负我们的焦虑,
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期待。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按他的节奏成长,
胜过所有“爱”的语言和物质。
明明很喜欢画画。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撅着嘴
说:“不管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小海
(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
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
“宝宝笑得真好看!”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宝宝真聪
明!”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薇薇真有个
性!”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
题: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
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
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
浑然不觉。
评论:
过度的欣赏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
爱。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而不是真正
投入到事情本身。久而久之,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缺乏做事的动力。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
我不禁大喊一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16字口号 被打碎的碗,惊
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妈妈,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
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于
是我微笑着对她说:“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女儿
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谢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
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为什么她让我打
她?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
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
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回绝她;又有多少次,女
儿磨磨蹭蹭,我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
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作
为父母,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评论:
打破碗的那一刻,父母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受了孩子的
“轻率”行为,给了孩子平和感;平静的背后,父母的内心是起
起伏伏的,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自己的深刻认知,以及她与孩子
的对话。做一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我曾经在上班的路上遇到过这样的妈妈。她看起来很有学
问,不停地不失时机地给孩子讲各种知识,显然超出了孩子的
理解范围。结果孩子们很少回应,甚至没有任何表情。谁知道
孩子们听了多少?
还有一次在图书馆,我看到有一个妈妈一直在给四五岁的
孩子读书讲故事,一本接一本,一个接一个都不停息,嗓子都
快说不出话来了。从孩子呆滞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听烦了。
我不禁感慨,这些妈妈无私的付出,仿佛要把一切都倾注
到孩子的世界里,希望孩子一下子吸收,快快长大。但实际上,
孩子被塞进了鸭子,没有呼吸的机会,最后变得麻木、疲惫,
成了妈妈手中的木偶。
评论:
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孩子吗?他们的爱里附加了太多的期
望,大量知识息填鸭式的教育并不能弥补孩子情感的空白,不
能代替亲子之间的自然沟通,更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时机,
这样的爱,终究是伤害。
今天,孩子们要去画奶牛。我让我的孩子观察关于奶牛的
图片和模型画,然后他们开始画画。
“快来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长刺了。”孩子们都凑过去。
“她画的牛棚好乱!”“你画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一根草来喂牛
呀?……”“你画的和老师的不一样!”孩子们七嘴八舌,我也
走过去。笑笑显得有点为难。我鼓励笑笑讲讲她的画。“这是
牛毛,我姥姥家隐隐约约的造句 的牛身上就长了好多牛毛。”“这是草栏子,是
装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装在那里。”“我姥爷每天中午都
会赶牛去小河喝水,我画的小孩是我。”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富有创造力的、有思想的个
体。笑笑的画让我反思美术活动不应用范画束缚孩子的思维。
经历生活,真实体验远比图片和范画更能激发孩子创作的
热情。我要多为孩子们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增加
他们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评论:
教师聆听并鼓励孩子的创造表现值得点赞!爱孩子就让他
充分地感受生活,并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绽放吧!
伟伟身患残疾,单眼失明,且右腿先天性骨关节脱落,入
园前几个月刚刚动过一次大手术,现在走路还不是很稳,语言
表达能力也较弱。身为小班班主任的我,出于同情与爱心,对
他格外关注和照顾,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时牵着他的小手,
生怕他出什么意外。可这一次,我却发现他的小手在悄悄挣脱,
并用不清晰的声音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去玩。”
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对他的特殊照顾是不是已经在束缚他,
甚至伤害他的自尊心?“受伤的小鸟”也有自己的小心愿。他也
想和同龄人一样玩耍,想象,飞翔。我要照顾他,同时,慢慢
锻炼他,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里和孩子一
起健康成长;我也应该激励其他孩子学会帮助有需要的朋友,
创造一个人人平等和谐的快乐氛围。
评论:
爱他,不是为了让他觉得软弱;爱是让他充满生命的力量!
有一天晚上,我从厨房出来,看见3岁的女儿在地上铺了
一条大浴巾,踩在上面蹦蹦跳跳。这条浴巾,可是,我今天刚
洗完拿回来。她实际上.我又急又气,都要骂女儿了。但她兴
奋地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在云上跳舞呢!”看着她激动得
通红的脸,我愣住了,再也骂不出话来。抑制住内心的震惊,
我坐下来看着女儿跳舞。她在一条大浴巾上跳跃、转圈、打滚。
它看起来很陶醉,仿佛你真的在云层之上,在美丽的天空中自
由摇摆。跳了很久之后,她停下来,爬进了我的怀里。我不禁
心生感激,女儿及时表达了自己,让我今晚能欣赏到美丽的云
端舞蹈。
评论:
弄脏刚洗的浴巾,在成年人眼里,可能是孩子的淘气和破
坏;然而,在孩子纯洁而美好的心灵里,却可能是动听的音乐
和美丽的云朵。他们并无破坏的意图。如果我们从成年人的视
角出发,急着批评教育孩子,孩子那独特的视角和惊人的想象
力,就会被粗暴地扼杀。所以,当遇到“破坏”性事件时,别急,
听听孩子怎么说。
父母在生活中常常忽视或者不能容忍孩子对我们说“不”。
其实每个孩子说“不”都有自己的道理。
在我和女儿之间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天晚上,女儿突
然要去拿装着奶粉的盒子,我怕奶粉洒出来不让她拿,但她很
坚决地说:“不行。”几分钟后,果然她把奶粉撒在了桌子和地
板上。她怯怯地看着我,当时我很想发火,但还是拼命抑制了
这种冲动,并对她说:“现在你和妈妈一起把这里收拾干净。”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她小声地说:“我想帮妈妈
做家务,我想自己冲奶粉。”
听后我庆幸自己没有责备她。虽然奶粉撒了,但这和她那
美好单纯的心愿相比是多么微缺乏道!
点评: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面对周围的事物会有自己
独特的想法与做法,成人应还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管住自己
的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不”字背后的隐情,
做个会听孩子“话”的家长,这才是对孩子的爱。
女儿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人,可不知从什
么时候开始,就金口难开了,见人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
见。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响。我有
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人
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子是没有人喜欢的”等等。几次
三番之后,收效还是不大,孩子似乎一直无动于衷。
有一天,我真的生气了,最后采取了冷暴力的方式对待她。
一个孩子不打招呼,我就快步走了,把她甩在后面。孩子立刻
紧张地追了上来,我生气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子。”哇,
孩子哭了,好像受了委屈。
点评:
害羞,小心,还是打个招呼。肯定有孩子不表达的感情。
家长不要急着批评,不要当众批评,也不要强迫,要尊重孩子
不打招呼的权利。可以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比如“我知道你是
个有礼貌的孩子。有时候你会在心里呼唤一个人(说你好)。如
果下次能说出来就更好了。”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打招呼,比如表情、动作等。
我以前总爱表扬壮壮:“你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如果
壮壮做不好一件事,他就会特别烦躁,哭闹。前段时间,我给
他买了一辆新款滑行车,他刚开始并不会滑,就很生气,索性
不滑了。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
异震惊你!》,我知道了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常被表扬聪明的壮壮,在遇到挫折时承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怕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明白了这些,后来我就再也不表扬他
聪明了,而是多描述和鼓励他的努力,比方:“爸爸看到你这
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加油!”
点评:
孩子对自我的认可过度依赖外在的评价,孩子会认为事情
没做好是自己不够好。欣赏这位家长积极的研究,发现了鼓励
和表扬的不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而不
是个性品质(如聪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可以鼓
励孩子说:“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你能做到的
妈妈:“轩轩,今天帮助妈妈做事,好吗?”
轩仔:“好啊,我最喜欢做事了。”
妈妈:“那我们今天一起洗碗。”
紫萱:“好的,我最喜欢洗碗。”
轩仔:“妈妈,我要洗泡泡(洗涤剂)。”
妈妈:“今天妈妈先洗泡泡,你来过水,下次就轮到你洗
泡泡,妈妈来过水,好吗?”
轩仔:“好!我会洗得很干净的!”
妈妈:“是啊!你能行!”
你不会!!
几天前我给孩子买了一双鞋,周六早上刚一起床,我就看
见孩子在自己刷鞋,我还是头一次看见孩子刷鞋呢!
妈妈:“你为什么自己刷鞋?我来刷!怎么能刷干净呢?”
孩子:“不,我喜欢这双鞋。我要自己打扫!”
妈妈:“你不会的。不刷鞋是洗不干净的。我还得再做一
次。”
点评:
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我能做多少”来获得成长的心理营养,
需要多多体验自己能去做、有一些能做到或做好!做得越多,
孩子获得的自也越多!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家长的语言暗示,
当家长对新疆支教 孩子说“你不会”时,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不会,然后
放弃尝试!
诺诺:一个母亲是不够的。我得去超市再买一个。买一个
会讲故事的妈妈,一个会玩游戏的妈妈,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妈
妈。
甲虫:奶奶,又有爸爸了!一个上班,一个陪我玩,还是
另一个妈妈!
点点:妈妈,我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和你在一起!”
评论:
无论是“买一个妈妈”还是“再生一个妈妈”,都是孩子因父
母陪伴缺乏而造成情感缺失的内心呐喊。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是孩子心理平安感的重要。但凡童年获得充足而又高质量陪伴
的孩子日后都会情绪积极稳定、乐于交往、敢于探究。爱他,
就多陪陪他吧!
去年开学,一个女生转到我们班。我观察到她总是又瞎又
害羞,很少主动和小朋友玩,很少说话,有时候连话都发不清
楚。其实我看得出来,那个女生还是很喜欢和朋友一起玩的,
笑起来眼睛很亮。通过和父母的交流,我了解到父母经常因为
做生意太忙,把女孩一个人锁在屋子里!
家长也给孩子买许多玩具和图画书,但是,爱仅仅是满足
孩子的物质需求吗?
点评:
陪伴,是孩子对爱最大的渴求。当今社会家长很多时间都
被工作和事业侵占,留给家人和孩子的少之又少,所以又常常
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补偿对孩子的亏欠。正是“陪伴”的
缺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日后
在她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惧和不安。锁上一一天的工作 扇门,也隔离了亲子
之爱,爱就变得苍白而无力。
一个周末,我在阳台上发现了一个旧的蛋糕盒。盒子里装
的是液体,层次分明。最上面一层是金黄色的,中间一层是透
明的,最下面一层是那么的浑浊。不用说,我知道这孩子一定
在做实验。
我第一反响是感觉这个三层盒子看上去挺漂亮的,第二反
响就是觉得有点浪费。我问孩子这是在做什么?好端端地油和
淀粉怎么能放进水里呢?孩子说是想冻有颜色的冰块,于是就
在水中放了白色的淀粉和金黄色的油。原来如此!
孩子是一个好奇心强,又喜欢动手操作的探索者,他一定
是受了什么启发和促动,才有了这样的奇思妙想。他反复试验,
对勾兑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寒假旅行 趣。我除了惊讶于他一个接一个积
极的探索尝试之外,更令我愧疚与反思的是,我在指责孩子
“浪费”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尊重和鼓励他的探索。
评论:
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一切生活资料都是为他的游戏和探
索服务的;是漂亮还是浪费是父母关心的,但对孩子来说不重
要。关爱孩子的好奇心,鼓励探索,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所有的孩子都爱涂鸦,朵朵也不例外!最开始,她只在画
板上随便画。后来,她发现墙上也能画,以至于家具、渔缸、
衣服、电器、包装盒都没能幸免!我总是不经意地发现,这儿
多了几笔,那儿又画了一团,到处是像龙卷风、毛线团那样的
痕迹。虽然一眼看上去乱乱的,但仔细欣赏,你会发现这里面
的乐趣和美!
后来我和多多约定,划分可以涂鸦的区域。餐厅区和电视
背景墙是我姐的,沙发背景墙和书房是她的底盘。每个人只能
在自己的区域画画。二人牢牢记住了这个约定。从此多多在自
己的区域画画,一有空就画几笔。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整面墙
都快被占满了!
后来,我又在卧室开辟了一面墙给她,她常常一边画一边
还喃喃自语地讲她画出来的故事。虽然每次讲,可能都有新的
发现。这是女儿创作的迷宫。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她都会上去添
几条路。如此超强的表现力令我惊讶!
不知不觉中,朵用画笔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仅丰
富了自己的心灵,也美化了我们的家园,愉悦了我们的心情。
每天看着她安静专注的在墙上涂鸦,总有一种感觉充斥着我的
内心…
评论:
没有一个“爱”字,却看到浓浓的爱与发自内心的欣赏。从
图文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充分的自由与适度的规那么,孩子
只有在充满尊重与平安感的世界里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潜能,
创造精彩。如果你还在阻止孩子涂鸦,那么你很有可能扼杀了
一个天才!
当当快2岁了,喜欢像跳舞一样扭动身体。所以我们给他
安装了一面镜子墙,让他的舞蹈更有趣。没想到,不粘纸引起
了他的兴趣,他想把不粘纸贴在镜子上。他一只手拿起那张纸,
另一只手按住它。越来越多的纸片被压着,但是当他不小心的
时候,纸片从他手中滑落。这是他第一次探索尝试。一个偶然
的机会,纸片落在了脚线上,刚好“粘”在了镜子上,于是当当
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探索尝试。然后,他发现纸片仍然可以卡在
镜子之间的缝隙里,于是他开始了第三次调查。
不到2岁的他,有如此强烈的专注力和探索欲!
第四次探究尝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纸片经过反复摩
擦而产生了静电,有些纸片真如他所愿乖乖贴在了镜子上。当
当兴奋了起来。我打来半碗水,带着当当开始第五次探究。我
拿起纸片沾了沾水然后贴在了镜子上。当当像发现了新大陆,
模仿着、摆弄着,实现着自己的愿望。爸爸用小纸片折了一艘
小船,在船底沾沾水贴在镜子上,船慢慢地向下游去,儿子冲
动地拍起了小手。
和孩子一起围绕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去发现和分享,一
起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这么快乐。我们需要容忍孩子因
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毁坏东西的行为,从多方面真诚地接受、
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点评:
一幅幅温馨和谐、富有童趣的画面,展示的不仅仅是孩子
专注持续的探索之旅,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理解、关注和支
持。真正创造的原动力在于童年的平安感,父母是港湾,是基
地,在爱的目光里,孩子才能远航!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小女孩说:“妈妈,这车怎么这么挤!”
妈妈说:“这是公交车,肯定人多呀。”小女孩还是不解的问:
“那上次我们坐公交车,不是也是坐着的'吗?”妈妈接着说:
“宝贝,我们现在能站在车上不是也挺好的吗?一会就可以回
家和爸爸一起吃饭啦,如果我们没上车,还站在车站吹冷风
呢!”女孩笑着说:“对呀,到家就可以和爸爸一起吃蛋糕了!”
伴着母女的欢笑声,汽车继续行驶着。不一会到站了,她们开
心地下车了。
评论: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一样成为
人生永久的心理版本。生活中孩子们会无时无刻地用纯洁的目
光注视着我们,用稚嫩的生命记录和储存我们的行为,并在日
后的生活中自然折射出来。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这位妈
妈注重用积极的心态去影响和改变孩子的心境,让孩子学会正
向思考,在不如意中选择快乐。孩子拥有积极、平和的心态,
就拥有了幸福的一生。
糖果是一位3岁4个月的小朋友,她有着这个年龄段所有
小朋友拥有的情绪状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这个年龄段
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的突如其来的怪情绪。于是,最爱
宝贝的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
“砰”门被猛地翻开,糖果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
妈妈说:“宝贝,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生气了。你想告诉
我怎么了吗?”
“不,就是不要,我不要。”
妈妈伸出双臂:“过来,给我一个拥抱!”躲在糖果妈妈的
怀里。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拿着糖果,拍着生气的小女孩。
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一个好主意……妈妈带着糖果来到书
房,准备好纸和绘画笔,开始创作一个属于糖果自己的“情绪
脸谱图”。
糖果被小心翼翼地涂在纸上,妈妈在糖果旁边创建了一个
地图。妈妈说:“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地方,贴这个脸书。
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冷静一下,或者你可以告
诉******妈你选择哪个脸书。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告诉我发生
了什么。发脾气,伤害自己,损坏东西。”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这个地方只属于糖果本身。”
糖果说:“就叫冷静太空吧!”有了自己的“冷静太空”,糖
果似乎不再那么生气,她告诉了妈妈她是怎样摔倒并弄脏了自
己最喜欢的玩具熊“布布”。
点评:
我们感受到了糖果妈妈那浓浓的爱意、深深的理解和满满
的智慧。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妈妈没有指责和制止,
而是用亲切的询问和拥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
被接纳、被理解的,进而使情绪得以宣泄、安抚和转化。更可
贵的是,妈妈通过脸谱图的建立,帮助孩子在表达情绪的过程
中,研究识别、接纳自己的不同情绪。研究发现,当孩子的情
绪被正确识别和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强度就会下降20-40%!
2岁的豆豆无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一下没事似地就
跑到一边玩了。我却难以平静了。平时如果我不小心磕碰了孩
子,我会向他抱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子说没事,妈妈不
疼,孩子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心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手,很认真的说,妈妈眼睛疼。如果你
帮我揉揉,我会觉得很舒服。豆豆认真听着,给我揉了揉,问:
“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
起来,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原来关心别人的时候,孩子也是快
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认为母爱是无私、不求回报
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学会爱。应该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
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
点评:
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
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子在承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这里
没有强迫,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
舒服。”将孩子关注自我的目光引向关注他人的感受,同理共
情是心中有爱的开始。辛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子说:
“妈妈也会疼!”
一天,我跟孩子奶奶因一件小事儿吵了起来,奶奶哭了。
女儿看到后赶紧给奶奶擦眼泪,还抚慰地说:“奶奶,我以后
养你,爸爸不是好孩子!”她还冲着我喊:“你不是好孩子,我
不理你了!”说完便哇哇大哭。我这才意识到:我伤害了一心
为家操劳的妈妈,也伤害了可爱的女儿。我立即向妈妈道了歉,
也向女儿道了歉。
过了一会儿,我跟女儿一起搭积木,眼看就要成功却被我
不小心弄倒了。她盛气凌人地冲我喊道:“你走开!”顺手还给
了我一巴掌。我愣了,但还是耐住性子问她:“你怎么打爸爸
呀?”“你刚刚还说奶奶,把奶奶气哭了!”我心里难受极了。
女儿看见我很难过,又跑过来摸着我:“爸爸,对不起!”
我的言行不仅直接影响我和家人的情感关系,也影响到了
女儿的言行。她就如同一面明镜,折射出了我的问题!
评论: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言行举止深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案例中女儿对奶奶的呵护、对爸爸的不满和责备让爸爸意识到
了自己的粗暴言行不仅伤害了奶奶,也伤害了女儿。当发现孩
子有言行习惯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要更多从自身查找原
因,纠正和改善自身的毛病,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典范。
每天晚上我和孩子他爸都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搭积木、
拼图,有时还会用竞赛的方式,因为这样孩子更有积极性,同
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成心示弱,
让孩子赢,藉此让他更自,也更有胆量。每次赢了,他都特别
有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孩子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子赢了两次,后
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输一次情绪不对
了,输两次就没耐心了,输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气大哭
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孩子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无法
承受。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情出现了偏差,带给孩子的不完全是积极乐
观的性格?
评论:
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的成果。专注于兴趣探索,在
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
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儿子一向懂礼貌,可有一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
一句脏话“X!”我生气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
好努力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我和儿子一起吃红薯。他礼貌地说:“妈妈,谢
谢你给我红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先肯定了他是一个有礼
貌的孩子,然后和他沟通了他不能说脏话的原因。但儿子很自
地说:“可是我爸爸和爷爷都说我妈妈没有生气。”我才意识到
儿子骂人的根源,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多重要!
我请他当家里的“文明用语监视员”,发现谁讲粗口就制止。
此后,儿子果然不再讲粗口了,在他的监视下爷爷和爸爸也开
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的呵斥、生硬地处分,
而是用疏而不堵、柔而不躁的方式,建筑了一条陪伴孩子安康
成长的彩虹桥。
点评:
小孩子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家
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用转移话题、及时肯定、说明原因、
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面疏导的方法,将“对抗”变为了一
种“引导”。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子的心声,找到了问题的根
源,家长与孩子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
小豹子是个刚满2岁半的男孩,家里的独苗苗,这是一个
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一盘非常美味的卤肉。
妈妈:小豹子,给大家尝尝这个好吃的。
豹子看看地下,又看看桌上,说,不行,我现在不能给我
爸妈。
妈妈:为什么呢?
小豹子:地上和桌子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
妈妈吃,盘子里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人的内心都震颤了一下,空气顿时也
凝固了。只有小豹子像往常一样欢喜地吃着。
评论:
我很感动,也很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映。他实际上是在邀请
所有的家长进行反思。孩子“独占”了盘子里的美味,父母在桌
子底下吃。很明显,在孩子眼里,父母应该是这样爱我的。很
多父母有时候太爱自己的孩子,以至于迷失了自己。心理成熟
需要父母示范“我爱你,我也爱自己!”“儿子,你很重要,我
自己也很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完整成熟的爱!
我们班有个孩子会什么都不想就说“我不会”,然后等老师
来解决。穿袜子,“我不会”;按钮,“我不会”;吃着吃着,他
把头扭向一边,还是“我不会”;他坐在那里不参加孩子的活动,
问他“我不会”;今年年初,我让每个孩子谈谈他们在新的一年
里冷盘菜谱大全 做了什么。有的说和爸爸一起放鞭炮,有的说吃饺子,有的
说看烟花灯光秀,最后一个让他说“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子的过度依赖和自主要是因为他所有的
事情都是父母做的,说一句“我要”“我不要”就能满足。
评论:
这是一个被父母剥夺了成长能力的孩子!父母代父母行事,
仅仅说一句“我不会”就导致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其实这反映
了孩子“受益于疾病”的心理,即如果一种行为疾病的出现总是
受益,那么这种行为疾病就会一直出现!要改变孩子“我不会”
的状态,家长必须改变,让孩子多做。有时候,可以用一些引
导语:“如果你可以,孩子,你会的.(描述孩子学了之后会是
什么样子的图)“孩子,你以前不知道,现在你会学(做)了!”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爆丸小子热播,儿子收集了几乎所有
种类的爆丸,可他依然看到必买。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儿子
看到路边小摊摆着各种爆丸,他又不走了,最终,我还是坚持不
买,儿子气得直哭。
晚饭后,我对儿子说:“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
包括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很多很多,但我们不可能全部拥
有,有时候喜欢了,看看欣赏一下就可以了,就像妈妈看上了一件
昂贵的衣服,我当然不会拿一个月工资去买,但是可以欣赏欣
赏。”这时儿子已经想通了。后来再买东西时,儿子比拟理性
了,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点评:
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家长要合理分析,如果
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像这位家长那样去合理引导;如果孩子
是通过买东西向家长索要“爱”,家长要告诉孩子:“我没给你
买,但我也是爱你的,我给你讲故事、陪着你玩、为你做好吃
的,都是在爱你!我爱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只是通过给你买
礼物!”
生活中常常看到:孩子在玩耍或者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
什么东西,孩子哇哇大哭,家长为了抚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
一边成心举起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
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爱”,是一种“复仇行为”,
它教给孩子在不痛快或受到伤害时,去责怪或报复别人。试想:
如果不是桌椅,而是其他人碰到了孩子,难道也要“报复”?家
长或许认为“我没教他打人呀?”但在孩子看来,对一根板凳的
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这种“爱”的错误教育,其实在不
经意间让他学会怎样对待让自己不快乐的人与事。
点评:
当孩子摔倒后,家长要先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可以先
抱抱孩子,用柔和的声音抚慰孩子,不要为了讨好孩子或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而迁怒于物品,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
为和情绪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有一次,我带着5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她很开心的跟着我
去摘水果。老板夸道:“你家宝宝真漂亮,真能干,这么小就
帮妈妈了。”听到老板的话,我受宠若惊,嘴里却说:“不,我
在家调皮。”这种对话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常见,但没想到会回
到车上。涵涵撅着嘴说:“妈妈,为什么别人夸我你总是否定
我?你不喜欢我吗?”女儿说这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嗡嗡”了
一下!
假设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家宝宝经常在家帮我做家
务。”听到这样的回答,既能让女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肯定,
也能从她的话语中得到鼓励。那么一举两得有什么意义呢?
点评:
本文发布于:2023-03-23 00:2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502492348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家庭教育案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家庭教育案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