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

更新时间:2023-03-22 21:52:43 阅读: 评论: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鸭腿

除法的初步认识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食品安全责任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的基

础,同时又是后面学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

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

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

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萝卜干腌制方法 笋,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

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小麦公社 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

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

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

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

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平均分的意思,

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

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

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

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

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

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

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用“平均分”指

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平均分成每份是柳暗花明的意思 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

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

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

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

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

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

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

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

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

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

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3、际

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

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

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生4:我是

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

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

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________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生: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慈悲是什么意思 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展开想

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

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

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

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

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

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

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

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

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太子嫔 思4

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

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思维能新年贺卡 力。

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

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

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

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

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

基础。

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

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

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

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

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

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

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

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

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

迹。

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最

后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知识面进行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

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检验,因为学生只

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

了充分的时空和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

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

展。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

“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

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

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

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

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

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

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

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

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

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

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

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

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

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

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

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

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

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

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

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

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

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

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

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

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

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

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

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

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

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

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

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

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

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

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

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

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

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

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

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

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

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

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

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

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

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

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

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

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满月宴 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

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

的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

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

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

了解了学习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平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

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

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

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

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

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

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

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

之处,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

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

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

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

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

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

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

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

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

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

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

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平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

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平均分

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理

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习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

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习处理中,教师的

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

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

“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

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

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

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

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

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

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

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

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

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

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

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

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

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

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

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

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

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习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

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

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

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

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

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

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

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

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

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

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

“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

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

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

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

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春日京中有怀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

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

“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

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

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

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

学分给他们练习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

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习本

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平均

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均分

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

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

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

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

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

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

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

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

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

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

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

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

个,要怎么分。要把()个桃子分给()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个桃

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

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

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

法是________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平均分

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

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平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

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

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这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

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

乐。

一、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

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

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

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

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

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

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

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中国民间传说 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

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

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

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

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

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

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

想教育。

四、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

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

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

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

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森林聚会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

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4849页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

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

西带来的快乐。

一、分东西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

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

4个和6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3个和7个,因为大

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10个竹笋,大熊猫没有,

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

通过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真正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

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

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

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

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

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

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

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说小动物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

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

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

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课通过情境串的教学,小动物拟人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动手操

作的乐趣,给学生们全新的感受,那就是原来数学课也很快乐,也是我们学习知

识的乐园。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认识除法》是二年级上册课本中学生学习了平均分以后学习的知识,这节

课的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

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一个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

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每辆

车坐2人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

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

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

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

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

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

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6人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

歧,一方认为是3个2相加,一方认为是2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

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

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

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

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

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

个几人是6?”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

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人

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

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

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

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

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

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

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

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

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

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

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

习的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

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

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

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

这一数学难点。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21:5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93163346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除法的初步认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除法的初步认识.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