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之名贤】著名物理学家⽢⼦钊
云⼭苍茫,鉴⽔流芳。在“岭南圣母”冼夫⼈的故乡茂名与⼴西交界的地⽅,便是连绵不断的云开⼤⼭,⽽粤西第⼀⼤江
鉴江则发源于云开⼤⼭的南麓,它经过的第⼀座城市就是⽽今的信宜市区,这⾥⼜叫东镇。由于美丽的⼭⽔滋养,信宜
⼈不仅勤劳聪慧,⽽且勇敢进取。它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当年下南洋、闯海外的华⼈就有来⾃信宜的;它还是⾃古以来
就名扬四海的教育之乡,⽐如信宜,仅镇隆⼀镇⾄今尚保留着⼆⼗⼏座古代书院的遗迹,可见当年读书风⽓的繁盛。当
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亦是东镇附近的北界镇⼈。离东镇仅数公⾥的⽔⼝镇,亦是坐落在鉴⽔之滨的⼀座⽂化名镇世界杯开幕式 和教育
名镇,近代以来名⼈辈出,享誉海内外。
⼭⽔风物,滋养⼀地的⼈⽂底蕴;⽽⼀地的⼈⽂底蕴则培育出⼀代代杰出的⼈物。本⽂要介绍的主⼈公,著名物理学家
⽢⼦钊就出⽣在⽔⼝镇双⼭村。说起⽔⼝⽢⽒三兄弟,不仅在信宜、在茂名有⼝皆碑,即便是在⼴东那也是⼀个近乎现
代教育的传奇。因为⽢家三兄弟都是茂名市当代杰出⼈才,在新中国的科学、教育等领域各⾃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毕业于中⼭⼤学电机⼯程系,1949年9⽉参加⼯作,曾任聂荣臻元帅秘书、教育部办公厅负责⼈、国家计委副
主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民xsn 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华侨委员会主任委
员。他同时也是⼀名杰出的科学家,出版有《⼯⼚的计划⼯作》《宇理图—从基本粒⼦到总星系的宇宙图景》,译有
《控制论浅述》《计算机和⼈脑》等书。⽼⼆⽢⼦均也是⼀名科学家,曾任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副所长。
⽼三⽢⼦钊更是了得。他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物理学教育家之⼀,北京⼤学资深教授、博⼠⽣导师,中国科
学院资深院⼠,其科学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巨⼤。
⽢⼦钊与何祚庥院⼠。先字成语
⽢⼦钊教授出⽣于1938年4⽉16⽇,1959年毕业于北京⼤学物理系,1963年在该校研究⽣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学部委员(数学物理学部院⼠)。先后兼任北京⼤学物理系系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
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
《中国物理快报》(ChinePhysicsLetters)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国家⾃然科学基⾦委员会物
理学科评议组成员,SolidStateCommunications中国编委,ModernPhysicsLettersB中国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
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第⼗届
常委。
任何⼀个⼈的成功,都不可能是轻轻松松可以达到的,必定是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学习、磨炼,付出了超出常⼈不知多少
倍的汗⽔和泪⽔。⽢⼦钊中⼩学时代就勤奋好学,聪颖过⼈,学习成绩优异。据有关⼈⼠回忆,他当年读书时,课内外
作业总是完成得⼜快⼜好,然后⽤⼤量的时间到图书馆读书,尤其喜爱鲁迅的著作。读⾼中时,他在语⽂课堂上读到
《卓娅和舒拉》⼀⽂,深受教育和启发,便⾃发地写了⼀篇⼏千字的分析⽂章,既有独到的见解⼜抒发了⾃⼰深刻的阅
读感受,被学⽣会编⼊墙报发表,受到全校师⽣的称赞。1954年,⽢⼦钊到湛江参加⾼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学物
理系。
在北⼤学习期间,⽢⼦钊就已经是全校闻名的优秀学⽣。据闻,他在⼊学第⼀学期,就被⼈称为“怪才”,第⼆学期则被
称为“天才”,第三学期便改成了“奇才”,可连接不可用 见⽢⼦钊在同学中的影响⼒。⼤学本科毕业后,北⼤物理专业的教授们都争着
接收⽢⼦钊为研究⽣,他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弟⼦。1963年,⽢⼦钊研究⽣毕业,留校任教。先后评为副教
授、教授、历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1979年以来,⽢⼦钊⼜先后在美国
普林斯顿⼤学⼯作⼀年,在意⼤利国际理论物理中⼼短期⼯作两次共四个⽉,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
⽢⼦钊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等,在凡是他所进⼊的领域,都可以说成就卓著。让我们⼀起来看看他骄
⼈的科研历程和不凡的成就吧!
1960年⾄1965年间,他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隧道过程、杂质电⼦状态、磁共振现象
等⽅⾯进⾏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干灵芝如何食用 过程的物理机理。他的研究,在半导体中隧道效应的机理、多原⼦分⼦多光⼦离
解的物理模型以及光在半导体中相⼲传播的理论等⽅⾯,做出了开创性⼯作。
1970年⾄1978年间,他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作,进⾏⼆氧化碳⽓体激光器和燃烧型⽓体动⼒学激光器的研制,
在国内最早研发出燃烧型⽓体动⼒学激光器。他在⽓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我国的
⼤能量⽓体激光做出重⼤贡献。
1978年⾄1982年间,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分⼦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
⼲传播的理论。
1982年⾄1986年主要从事固体电⼦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电离状态、量⼦Hall效应、绝缘体—⾦属相
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低维系统中电⼦输运等⽅⾯进⾏理论研究,成果斐然。
从1986年开始,他⼜转⼊⾼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学的⾼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的研究⼯作,
对我国⾼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作,在国际与国内
学术刊物上发表论⽂50余篇。
⽢⼦钊学术⼯作的特点是致⼒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由
于其杰出贡献,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学部委员)。
李政道与⽢⼦钊。
⼈类的精神和⽂明不是在某⼀个时刻突然造就的,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由⼀代代⼈薪⽕相传、逐渐积累⽽成。这就凸
显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任何⼀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做出个⼈的科研成就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科学新⼈的重任,这样才
能让⼈类的科学探索和创造精神永不熄灭。作为中国最⾼学府北京⼤学的⼀名教员,⽢⼦钊既是院⼠,同时⼜是⼀名普
通的教育⼯作者。⼀⽅⾯,他长期坚持在教育第⼀线,兢兢业业,从事物理学科的教学;另⼀⽅⾯,他对于中国的科学
教育发展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度重视上⾯,为此他专门撰写了《加强基础科学研
究的四点意见》⼀⽂。在⽂章中,他对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两点特别中肯的意见:⼀是要“深⼊认识基础研究的
意义和作⽤,争取适当增⼤投⼊”;⼆是要“深⼊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集中⼒量,⼒争在有长远战略意义
的重⼤⽅向上有所突破”。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胆地批评了中国在基础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影响我国
基础研究发展的⼀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态和浮躁风⽓”;“科研管理上过于⾏政化,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多的
⾮业务⼲扰也是当前存在的⼀个要注意的问题”。这些意见,都是出于⼀个以⾚⼦之⼼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
作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肺腑之⾔,既见披肝沥胆,⼜有真知灼见。
对于⾃⼰熟悉的物理学科的教育现状,⽢⼦钊院⼠更是充满了忧思,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过独到、深刻的思考。
2012年,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他曾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当记者问及中国物理学教育的现状和物理学科学
⽣的现状时,⽢⼦钊教授坦率地说:“尽管物理已不是最‘红⽕’的专业,但⼀直以来,北⼤物理系始终能招收到全国最优
秀的⾼中毕业⽣。近⼏年我感觉到,有很多物理系同学在进校⼀梅花的意思 年之后,越来越不知道⾃⼰该⼲什么,能⼲什么,变得
很迷惘。这种迷惘,会表现为学习动⼒不⾜、努⼒程度不够、对科学缺乏热爱等。”
⽢⼦钊在研讨会。
对于如何解决穿过地平线读后感 类似物理学科这样的基础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适应中国进⼀步改⾰开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
要,⽢⼦钊教授与记者的⼀番对话也许是颇值得⼈们深思的。凡是关⼼中国科学的未来和祖国前途命运的读者,都应该
认真聆听和领会⼀个当代中国科学家⾔内⾔外之意:
《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否与他们对物理学缺乏真正的兴趣有关?
⽢⼦钊:应当看到,今天的科学已是有很多⼈共同参与的事业,不能完全⽤好奇⼼来说话。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喜欢
强调⼤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以期让同学们对科学产⽣兴趣,树⽴远⼤的理想。事实上,在现实中有多少从事物理⼯作
的⼈,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物?另外,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去讲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对于国家的意义,对于⼈类
现实⽣活的意义。这样⼀来,同学们往往就会很困惑,既然成不了⼤科学家,⼜不知道研究物理的意义何在,那么学习
物理究竟有什么作⽤?我觉得,必须让同学们理解,在国家的现阶段,学物理究竟能否起到重要作⽤,这些作⽤将体现
在哪⾥。
《中国科学报》记者: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个⼈兴趣,⽽是要让学⽣理解物理学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钊:是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物理对我们国家发展的贡献有所区别。从新中国成⽴到改⾰开放的头30
年,物理学对中国意义重⼤。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各项技术,但⼜没有机会引进。物理学作为当代技术
的基础,其发展刻不容缓。我们靠书本教材的引进,建⽴起⼀个个学科和技术部门。改⾰开放之后的30年,物理学发展
⾯临的环境有其特殊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局⾯下,中国依靠市场和劳动⼒来换取现代技术,成为这⼀
时期的主题。与物理相关的前沿技术领域进步很快,但应当承认,中国⼤学和科研机构在这⼀过程中的贡献并不⼤。也
就是在这30年,物理作为基础学科,我们开始强调好奇⼼驱动,⽇益关⼼学科发展、发表⽂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国际
活动等。⼈们忘记了,整个物理学应当是⼯业的基础。当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是求知的欲望。同时,经过⼏千年的实践
和认知,⼈类看到这种欲望会为⾃⼰带来极⼤的利益。⽽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战之后,各国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已
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业。
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业。
《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于今天在校学习的物理学⼦们⽽⾔,您认为他们应当如何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钊:⾸先,他们应当理解到,物理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了解⾃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本质动⼒;其次,⼈类历史已
经证明,物理学为⼈类带来了很⼤的福利。因此,追求真理与造福⼈类是统⼀的。在这个前提下,中国学⽣更需要从如
何使国家发展更快、更好的⾓度来学习物理,这要求他们必须深⼊认识中国国情,巩固专业思想,争取对社会有所贡
献。可以说,2008年之后我们开启了国家发高考对联 展的另⼀个30年。从某种程度上说,接下来3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学界必
须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今天在校读书的这⼀代物理学学⼦,必须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来。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让他们意识到,⾃⼰所学的专业对国家经济和国防,乃⾄⽼百姓的⽣活都有重要意义。从更为宏⼤
的视⾓来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现代化道路,让⼈民过上体⾯、幸福的⽣活,这是
⼈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在这⼀变⾰中,物理学应当能够起到很⼤的作⽤。
《中国科学报》记者:普遍认为,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在信息、⽣物等科技领域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偏向于基础研
究的物理学为何依然重要?
⽢⼦钊:毫语文的拼音 ⽆疑问,所有⼈都认为物理学是20世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也有⼈说,物理基本理论趋于成熟稳定,很难
再有实质性进展,因此不再引领⾃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在可见的未来,若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度来看问题的话,
仍然需要物理学引领发展,从⽽发挥重⼤作⽤。当前,从每⼀个具体的科技应⽤问题深⼊下去,都会牵扯出⼀系列的基
本科学问题。这些基础问题的解决,将会收到双赢的效果,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研究都有发展。另外,现代物理发展到
今天,基础研究与实际应⽤之间的距离已⾮常接近,很多研究都能快速推动⼯业发展。
《中国科学报》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今天学习物理,应重点培养创新能⼒?
⽢⼦钊:我们今天⿎励创新,这本没有错,但是,很多对于创新的⼤⼒“⿎吹”实际上都是没有⽤的“⾼论”。这种取向,也
的确影响到今天物理系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我还是主张,学⽣就应当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学计划
中,有前⼈总结凝练出来的宝贵经验,值得尊重。但是,这并⾮说学习知识后,马上就能起到很⼤的作⽤。应当懂得,
⼤学中学习的这些东西,将来可能很有⽤。说到创新,当前中国还有⼀个与此相关的要害问题,就是以⽂章发表数量、
论⽂影响因⼦、项⽬申请数量、科研项⽬经费等各种量化指标,来评估、评价科研⼈员乃⾄学科的价值。以为这些标准
就衡量着创新的价值。如此⼀来,造成了科学界内部的多种竞争关系。将市场法则以极端的⽅式在科学界推⼴,这就造
成了很多问题。创造知识的科学,是社会化的⽣产活动,尤其不能拿市场法则来衡量其价值。
《中国科学报》记者:这种价值取向,是否影响到了物理学⼦的成长?
⽢⼦钊:我们知道,按照当前中国的⼈才选拔⽅式,不论以何种标准来看,重点⼤学招收的学⽣都可以说是⼀流的,但
⽏庸讳⾔,⼤学培养出来的⼈才却很少有⼀流的。说严重点,我们确实耽误了⼀代代的年轻⼈。对于他们⽽⾔,科学需
要恢复它的本来⾯⽬,就是追求真理和造福⼈民两个⽬标的统⼀。在科学这个⾏业⾥,应当⾸先明确这⼀根本的职业⽬
标。在此基础上,更要突出强调的是,中国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不乏物理学可以⼤有作为的科学问
题。认清这些1984年属什么生肖 ⽬标,学⽣们也许就会不再那么迷惘,学习也许就会稍微努⼒些了。
作为读者,从上述问答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位杰出的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情怀和爱国情怀,他的忧思是⼀种有远
见的忧思。⽢⼦钊教授的回答虽然语⾔不多,但⾼屋建瓴,内容丰富,包括了对科技教育发展的⽬的、⽬标、具体任
务、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政化、形式化、功利化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向等。他的思考不仅是关乎物理学这
个具体学科的教育与发展问题,⽽且是关乎所有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发展问题,甚⾄关乎中国未来的国运、关乎中华民
族伟⼤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因此,这也可以看作⼀位中国当代科学家对⾃⼰⼀⽣⼯作和追求的⼀个间接
性的概括和回答,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向卫国
图|佚名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21:2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91717346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林砺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林砺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