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为

更新时间:2023-03-22 20:26:59 阅读: 评论:0

安保管理制度-汽车养护

黄为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手机主板坏了)

-1-

黄芪

黄芪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

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

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

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

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

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

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

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中文学名:黄芪

拉丁学名:Leguminosae

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二名法:RADIXASTRAGALI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豆目科:豆科属:黄芪属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

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英文名:MilkvetchRoot拉丁属名:Astragalus

-2-

植物属性植物名称黄芪-原植物

-3-

中药名:黄芪汉语拼音:hungq

保护级别:3黄芪属下全世界共有大约3000个品种,

中国的品种包括以下的--

1、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膜荚黄芪)[1]

2.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

mongholicus(Bge.)Hsiao(蒙古黄芪)

生物特性植物形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

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

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

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

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

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

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

子5—6枚,肾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

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

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

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

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

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区别: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

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4-

3.金翼黄芪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

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

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

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

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

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

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

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

8月。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

肃、青海等地。

4.多花黄芪直根粗大。茎高15~1咖啡有几种口味 00厘米。小叶7~26

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5毫米,

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贴长毛。

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

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

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

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花

果期7~9月。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

地。

5.塘谷耳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

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0.8~

2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

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

-5-

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

端圆形,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

色长硬毛。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花

期7~8月。生于草坡。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夏季开花,结荚

果。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

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

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

牲畜的优良饲料。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

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

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地理分布

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

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

至西南部。黄芪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

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区,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

古也有分布。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

川、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

为栽培。

中药属性药材名称

黄芪-原植物——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

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

-6-

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

故名。今俗称黄芪。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

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

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

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

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

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

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

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

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

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

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

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

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

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

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

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

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7-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

伦一带者。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

心及黑心者为佳。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

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

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

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

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药材来源

黄芪-中药材

1、药材基源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除上述2种外,有几种黄芪属植物,如贺兰山黄芪、川黄芪、

秦岭黄芪、白芪、金翼黄芪和多鼻子上有横纹 花黄芪均作黄芪入药,但质量

稍差。

黄芪适宜产区为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

其中又以内蒙古武川黄芪的品质最好,多种有效成分指标均超

过国家标准,妙玉堂黄芪片是黄芪中品质最好的大斜片。

2.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

-8-

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

药之长,故名。”

3.药材鉴别黄芪-中药材——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

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

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

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

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

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

佳。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

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

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

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

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征可概括为:红芪单根圆柱形,

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

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主要功用

黄芪根

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

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

-9-

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

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

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

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

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

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

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

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

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

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

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

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

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

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药品化义》)

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

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

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

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

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

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

-10-

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

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

药。”(《本经逢原》)

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

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

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

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

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

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

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

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

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

黄芪功补三焦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

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

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

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

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

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

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

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洋葱英语怎么说 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

药。”(《汤液本草》)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

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

-11-

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

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

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

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

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

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黄芪主大风“黄

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

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神农本草经》

上经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1.膜荚黄芪含黄酮、皂甙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

黄素、3'-羟基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2',3'-

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

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烷、

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

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

甙Ⅰ;黄芪甲甙(即黄芪皂甙IV)与黄芪乙甙.2.蒙古

黄芪含黄芪多糖.芒柄花黄素R=H7,3'-二羟基-4',5'-二甲

氧基异黄烷毛蕊异黄酮R=OH黄芪皂甙ⅧR=xyl(xyl=xylo,

木糖;gal=galacto,半乳糖;glcA=glucuronicacid大皂

甙甙ⅠR=galglcA=glucuronicacid葡糖醛酸;rha=rhamno,

鼠李糖)

-12-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

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

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

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

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

30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

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

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

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

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

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

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

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

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

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

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

各2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

(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

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

-13-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臵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

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药理功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

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

《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

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

生。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黄

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

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

抗病毒活性相平行。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

能诱生-干扰素。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

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黄芪并能

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

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

-14-

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

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

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

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另

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

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

容或血红蛋白含量。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

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

化和增殖。

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黄芪对

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

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黄芪可增加3H-

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细

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

黄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

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对精子的作用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

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黄芪可增强精子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

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

-15-

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这对于将

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

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增强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

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

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

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

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

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

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

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

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

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

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

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对心脏作用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

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

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

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

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因此,黄芪可因加强心

-16-

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加强其功能。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

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

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自发性高血压

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黄芪的降

压成分为-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

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

双向调节作用。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

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

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黄茂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

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

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可通过增强免疫

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

直接杀灭作用,但黄芪预先作用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48小时

后,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红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

毒复制,加重炎症损伤。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3房贷利率是多少 个月

后,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

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

用。

抗溃疡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

-17-

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柴胡的作用 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

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

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其它作用

黄芪还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

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

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

主要有效成分。

当代临床

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

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

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

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

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

丹参12g。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

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18-

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

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

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

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

20g等。

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

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曾

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

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

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

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

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

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

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

是便于久服。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

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

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

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

-19-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

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

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

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

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

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

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

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增强

人体免疫力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Effros),从中

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

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传承

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

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

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

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

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

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

间广为流传。

-20-

历史论述

黄芪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

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本

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本

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

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

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

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

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

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

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

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

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

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

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

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

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由于野生品较少,在

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21-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

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

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

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2.气虚下陷、内

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

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固表敛汗1.表虚自

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

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

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

等滋阴药同用。利水消肿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

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

之,方如防己黄芪汤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

党参、白术、茯苓同用。托疮排脓1.阳气虚弱,

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

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2.疮疡久

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

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22-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

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

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1.《本草经集

注》:“恶龟甲。”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

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4.《本草经疏》:“功

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

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

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

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黄芪(图5)

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6.《本

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7.《本草汇纂》:

“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8.用法与用量10~30g。

9.贮藏臵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验方证治小

便不通。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

半。《总微论》。气虚白浊。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

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

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

身可免痈疽之疾。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

-23-

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

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

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老人便秘。用

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

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

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

其效如神。《和剂局方》。肠风泻血。用黄耆、黄连

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

宝方》。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

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用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

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胎动不安腹痛,下黄

汁。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

分服。《妇人良方》。痈疽内固。用黄耆、人参各一

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4]消化性溃疡黄芪、

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

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

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

长期服用。

经方典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

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

-24-

待溶化后饮用。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

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

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

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

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

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3.黄芪桂枝五物

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

汤饮。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

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

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

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

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

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

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

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

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

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

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

-25-

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

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

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现代医学研

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

疫功能炒豆角丝 ,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

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

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2.黄

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

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

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

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

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

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

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

用。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

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

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因为身体虚弱,

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

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

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所谓“托毒生肌”,意

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26-

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

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

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

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

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

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

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

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

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

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

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

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

较湿润。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

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

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

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

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夕阳的唯美句子 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

粒,水煎服。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

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

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

-27-

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

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

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

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

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

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

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

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

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

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

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

黄芪能退肿。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

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

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

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

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

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

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

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5.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

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

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

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

-28-

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

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

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6.中老年人应

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

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

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

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

较多。7.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

《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

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

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

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

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

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

不宜使用。8.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

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

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

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

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

用15~30g。

-29-

药品鉴别

鉴别要点三种正品黄芪主要特征:黑皮芪外表皮淡

黑色或香灰色、皮松肉紧,内色鲜黄或淡黄,味甘气香,嚼之

渣少或无渣;白皮芪外表黄白色,皮肉紧贴。质坚挺,断面具

菊花心,气香味甘,嚼之渣少;而红芪则外表红棕色、具有核

桃纹理,内面黄白色,质坚而稍韧,粉性大,味甜有豆腥气。

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营销论文 然品,产于中国华北诸省。黄

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

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

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

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

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

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

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

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

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

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

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

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30-

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

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

60g。

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

饮用,可反复冲泡。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

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

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③取黄芪50克左右,

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

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

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

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

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

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

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

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

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肾病

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

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

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

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阴虚患者使用黄芪,

-31-

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

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

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

败酱草等。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

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

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

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

医生的医嘱。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20:2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88019346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为.pdf

上一篇:默默祝福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黄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黄为
    安保管理制度-汽车养护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手机主板坏了)-1-黄芪黄芪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
  • 0℃默默祝福你
  • 0℃子接口
  • 0℃卫王
  • 0℃举止大方
  • 0℃小鸡子
  • 0℃内心活动
  • 0℃安全范围
  • 0℃纯色系
  • 0℃天麻的功效和作用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