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赋

更新时间:2023-03-22 18:53:02 阅读: 评论:0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维护稳定

两京赋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都邑赋:传统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侯立兵

(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

)

摘 要:历代文献中存有许多都邑赋。都邑赋与传统城市文化存在诸多关联,蕴藏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是古

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优秀传

统城市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都邑赋;城市文化;现代转化

中图分类号:G05;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

(

2005

)

02-0057-03

从城市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文学,已悄然受到人们的重

视。然而与诗词、戏曲、小说相比较,学界对赋体文学尤其是

都邑赋的城市文化研究价值显然关注不够。事实上,由于题

材特殊、体制宏大,都邑赋实际上成了中国古代城市文化不

可多得的载体。本文拟从城市文化的视角来对都邑赋进行

较为系统的探究,进而尝试发掘中国失恋网名女生伤感 城市文化的传统特性及

其现代意义,以引起研究者们对都邑赋的城市文化研究价值

的关注。

一 都邑赋的留存状况

历代文集中最先收录都邑赋的当属梁代《昭明文选》(以

下简称《文选》)。萧统于此书之中始设“京都”一门,以为赋

首,亦为全书之先,京都赋的地位之紧要不言而喻。其中辑

录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与《南都赋》、左思《三都

赋》,皆为京都大赋。这些赋作篇幅长,以描写都城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风俗为主,分别描写两汉都城长安、洛阳和三国

的都城建业、成都、洛阳。刘秀当年在南阳起兵反对新莽,南

阳乃光武帝发迹之地,有帝王气象,故而也被《文选》作为京

都赋收录。

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编排以作

家时代为序,所录赋作虽不分类,然其中所录的“都邑”之类

的赋作有30余篇(包括存目和残篇)。值得指出的是,尽管

严可均竭力收罗,然而由于古籍卷帙浩繁,以严氏一人之力,

自然难以穷尽。据笔者所考,史志之中仍有不少存目的都邑

赋为严氏所漏收。例如,《南史》卷七二《孔逭传》:“逭抗直有

才藻,制《东都赋》,于时才士称之。”孔逭乃南朝宋人,所作

《东都赋》亦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却为严氏所漏收。

清代陈元龙《历代赋汇》置有“都邑”一类,所录范围较

《文选》“京都”为宽,除了描写城市的赋之外,少数描写桥梁、

关隘的赋作也归入其间,如晋代江统的《函谷关赋》、唐代张

翌的《潼关赋》、皮日休的《河桥赋》等。收录时限自汉迄明,

凡十卷我的邻居很腹黑 70篇,《逸句》一卷中录有都邑赋4篇,全集共录都邑

赋74篇。此乃迄今为止收录都邑赋最全的文集。

由于《历代赋汇》只收完篇,间及残篇和逸句,故而无法

反映大批都邑赋的存目状况。例如,《宋史》卷三零五《杨亿

传》:“淳化中,诣阙献文,改太常寺奉礼郎,仍令读书秘雪山胃宝胶囊 阁。

献《二京赋》,命试翰林,赐进士第,迁光禄寺丞。”《明史》卷一

三七《聂铉列传》:“为广宗丞,疏免旱灾税,秩满入观,献《南

都赋》及《洪武圣德诗》。”又《明史》卷二八六《桑悦列传》:

“初,悦在京师,见高丽使臣市本朝《两都赋》,无有,以为耻,

遂赋之。”宋代杨亿与明代聂铉、桑悦的都邑赋皆存目于正史

之中却未见录于《历代赋汇》。

一些正史的经籍志和艺文志也著录了为数不少的都邑

赋集,为后人了解都邑赋创作的历史状况提供了一条重要途

径。《隋书》卷三五《经籍四集志》著录有:

《五都赋》六卷。并录。张衡及左思撰。

《杂都赋》十一卷。又《东都赋》一卷,孔逭作。

《二京赋音》二卷,李轨、綦毋邃撰。《齐都赋》二卷并

音,左思撰。《迦维国赋》二卷,晋右军行参军虞干纪

撰。

《二都赋音》一卷。李轨撰。

《宋史》卷二零八《艺文志》七著录有:《吊江都赋》一卷;侯圭

《江都赋》一卷;李希运《两京赋》一卷;李长民《汴都赋》一卷。

《明史》卷九十九《艺文志》四著录有:余光《两京赋》二卷;桑

悦《两都赋》二卷;黄佐《两都赋》二卷;范槲明《蜀都赋》一卷。

清赋留存数量巨大,估计近两万篇。由于尚乏系统整理,其

中的都邑赋具体篇数尚难确定。然而,有清一代文人士子喜

好创作都邑赋的风尚则是可以断定的,这一点从乾隆八年清

高宗御制《盛京赋》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清史稿》卷十《高宗

本纪》)。

二 都邑赋的城市文化内涵

都邑赋是以古代城市为描写对象的赋作,由于题材的特

殊性以及赋体自身的包容性使得其成为传承城市文化的重

①收稿日期:2005-01-28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城市文化的传统特性与现代意义”(

03CG11

)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立兵(

1972-

)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陕西师蛋糕英语 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辞赋和城市文化。

2005年3月

第30卷第2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

(

SocialScienceEdition

)

Mar.2005

Vol.30No.2

://

要载体。都邑赋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概其要者,大致有三。

(一)从都邑赋看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基一茶匙 本理念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都邑赋广泛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城市,

其间留下了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史料,这些史料为研究中

国传统城市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文本。通过这些赋作,可以感

知古代人们的基本城市理念。

其一,天人合一观念。“象天设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的重要规则之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城市设计和管

理的重要理念。班固《西都赋》在描述长安的宫殿时说:“其

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虚之

圆方。”(《全后汉文》卷二四)宫室的结构象征着天地,上圆下

方,方位的安排则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和阴阳冷暖,占据正中

之地,模仿太微和紫微两个星座的位置和距离。

其二,政治伦理属性。都邑赋大多以描写帝王之都为

主,体现了以帝王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文化特色。虽然宋代以

后经济成为了一些城市兴起的核心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以

政治作为城市的基本属性的传统理念并没有根本改变。与

汉代的《两都赋》、《二京赋》相较,明代众多的《北京赋》所体

现的帝都中心观念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陈敬宗《北京

赋》开篇即云:

惟圣皇之建北京也,绍高帝之鸿业,启龙潜之旧

邦,廓天地以宏规,顺阴阳而向方,准四裔以布维,揭

八表而提纲,灿星分于箕宿,映黄道之开张,壮天险

于居庸,亘重关于太行,会百川于辽海,环河岳于封

疆。拱北辰兮帝居陋巩固于金汤;均万国兮会同,而

适居天下之中央也。(《历代赋汇》卷三六)

明代金幼孜、杨荣、胡启先所作的《皇都大一统赋》同样体现

出帝都中心、天下一统的思想。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政治伦

理属性除了表现在大一统的皇权中心观念之外,另一个重要

的表征就是“以都比德”,这一点在许多都邑赋中均有体现。

元代黄文仲《大都赋》是一篇描写元大都的大赋,赋中借“主

人”之口明言:“惟其有大德之大,故能成大元之功;惟其有大

元之大,故能成大都之雄。”又云:“德者天地之美也;都者天

地之会也。”(《历代赋汇》卷三五)

其三,文化综合特征。城市毕竟是各个阶层人们聚合、

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因此都邑赋对城市的记载,也具有文

化综合的特点。除了政治伦理文化之外,历代都邑赋中还留

存了大量的地理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

文化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历史上城市居民的生存状况。晋成

伯阳《平乐市赋》在《历代赋汇》中被归入“都邑”类,此赋专门

描写市场。其残篇有云:“惟市之由兴,自炎帝之所创。聚货

财以利用,等厮事之莫尚。尔乃巷列千所,罗居百族,街衢相

望,连栋接屋。则有目语额瞬,动颐塞鼻。谈智于尺寸之间,

窥窬于分毫之利。”都邑赋还蕴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记

载了古代的游艺民俗、节日民俗和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明代

黄佐在《粤会赋》中记载了多种游艺民俗,包括斗鸡、摊钱、角

抵、六博、五白等。班固《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

赋》中则记载了汉代的傩戏、祓禊和百戏等[1]。

(二)从都邑赋看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

若作横向的空间考察,都邑赋所描写城市分布的地域遍

及东西南北四方,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存在和

演进的历史真实。左思《三都赋》分别描写魏、蜀、吴三国的

都城,虽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尊曹魏而抑吴蜀,但由

于赋家“征实”的创作理念和精研十五台山攻略 年的创作历程,使得《三

都赋》客观上成为了区域文化的最佳载体。譬如,在《吴都

赋》中“东吴王孙”在详尽描述了吴都的地理和物产之后,又

盛赞了吴都的历史文化。其文曰:“昔者夏后氏朝群臣于兹

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盖亦先王之所高会,而四方之所轨

则。春秋之际,要盟之主。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内果

五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于柏举,栖劲越于会稽。

阙沟乎商鲁,争长于黄池。”(《全晋文》卷七四)文章通过对与

吴都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铺叙,实际上承载和

彰显了吴国厚重的地域文化。东晋庾阐《扬都赋》则反映扬

州一带的地域文化。赋中有这样的描述:

西 石城,则舟车之所混并。东尽金塘,则方驾

之所连箱。其中则有龙坻华屋,晨凫之舸。青雀飞

舻,馀皇鼓 。益鸟首铺于黄宫,盘蛟缠于赤马。云旆

委蛇,层楼巍峨。爰有兰堂华室,高门重构。罗鼎玉

食,丝竹并奏。龙骥汗血于广途,朱轮击毂而辐凑。

(《全晋文》卷三八)

庾阐笔下的送朋友的诗句 扬州城,舟车繁忙,交通发达,物流充沛,屋舍堂

皇,人们的生活豪奢,充分反映了扬州作为当时一个重要的

商业之都、消费之都和文化之都的盛况,扬州地区的经济之

繁盛由此也可见一斑。

隋代杨温贬徙南方地区的零陵(今湖南永州)

,心情十分

抑郁,曾在此作《零陵赋》,《隋书》称“其辞哀思”。其中除了

抒发作者的哀怨之外,极有可能还会涉及到当时作者所见到

的零陵的风物人情,只可惜其赋不传了。宋代王十朋的《会

稽风俗赋》以“事皆实录”的写实精神详尽描绘了越地的山川

人物、古今风俗,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甚为明显。明代丘

浚《南溟奇甸赋》写海南、黄佐《粤会赋》写广州,都具有浓郁

的地域文化色彩。至于董越《朝鲜赋》、湛若水《交南赋》分别

描写朝鲜和越南,给当时读者带来异域文化的清新感受。

(三)从都邑赋看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历史嬗变

若作纵向的历史考察,都邑赋所承载的城市文化又是一

个动态的嬗变历程。从都邑赋所描写城市的分布区域来看,

总体上呈现出以北方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南方城市为主

的嬗变态势。从都邑赋所描写的具体城市对象来看,虽然对

京城的描绘始终是一个无法替代的重点,然而其对象也逐渐

从天子之都扩大到诸侯之都、关隘要塞和地方之城。

在儒家大一统成为主流意识的两汉时代,都邑赋描写的

对象甚探究的近义词 为集中,长安与洛阳作为帝王之都成为赋家铺写的焦

点。汉代以后直到隋唐,中国陷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大分裂时

代。与此相关,诸侯之都一度成为都邑赋的重要题材。东汉

末年,皇室暗弱,大权旁落,出现了军阀割据、诸侯纷争的动

荡局面。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开始出现了一些描写诸侯之城

85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

://

的都邑赋。虽然大多都是对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都的追述,

然而这种对历史旧城的回溯,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动

荡不安的现实和分崩离析的社会的发展趋势。刘桢《鲁都

赋》、徐干《齐都赋》现在都只存有残篇,已难以窥见全貌。从

其残余的文字来看,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如《齐都赋》也极言

“齐国实坤德之膏腴,而神州之奥府”,然而毕竟境界趋狭,其

势难雄,终归缺乏汉代《两都赋》、《二京赋》所彰显的宏大气

势,那种天下一统的大汉气象已经踪迹难寻。

经历了三国鼎立的阶段之后,中国历史又迎来了西晋王

朝的短暂统一。班固的《三都赋》可谓应运而生,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潮流。在作品中,赋家明显具有尊曹魏而贬吴蜀的思

想倾向,旨在突出曹魏的正统地位。由于晋承魏祚,突出曹

魏正统实则彰显了晋之正统,也就表明了三家归晋是应天顺

人的历史必然,在政治上和道德伦理上皆具有合理性。

西晋以后,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历史

时期,政权林立,而且更迭频繁,都城迁徙屡有发生。这一时

期都邑赋多数已经残佚,然从其残篇和存目来看,其描写城

市也甚为分散,对象多为偏安、割据之都,或为战国时代的诸

侯故都,代都、吴都、邺都、晋都纷纷成为赋家铺叙的对象。

裴伯茂的《迁都赋》则是直接与东魏迁都邺城相关。《魏书

裴伯茂传》:“天平初迁邺,又为《迁都赋》。”值得注意的是,晋

室南渡之后,东晋王朝定都建康,偏安江南,促进了这一地区

的经济发展。除了建康之外,这一带其它城市也得以发展。

扬州由于得地利之便,发展迅速,其城市影响力迅速增强。

东晋庾阐和曹毗皆作有《扬都赋》,这自然与晋室渡江以后扬

州的逐步繁荣不无关系。

在隋朝,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得以

提升,扬州成为隋炀帝苦心经营的行都。王贞所作的《江都

赋》就与扬州的开发与繁荣紧密相关。《隋书》卷七六《王贞

传》:“炀帝即位,齐王 镇江都,闻其名,以书召之。”王贞被召

来以后,齐王“以客礼待之”,并且朝夕遣人问安。后来,“齐王

览所上集,善之,赐良马四匹”。大概是感激齐王的知遇之恩,

于是王贞又献上《江都赋》,“王赐钱十万贯,马二匹”。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士子漫游之风盛行,许多具有

建功立业抱负的文士足迹遍及边关大漠。与此相关,关隘要

塞成了都邑赋的一种普遍题材。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关隘进

入了唐代赋家的题材视野,如李白有《剑阁赋》、阎伯 有《函

谷关赋》、张翌有《潼关赋》、王 有《武关赋》。尤为值得注意

的是吕令问、张嵩所写的同题《云中古城赋》,将笔触延伸到

大漠之中,描写玉门关外沙漠之中的古城。

宋代以后,随着南方经济的繁荣,一些以经济为中心的

城市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都邑赋中有许多描写的是江南城

市,如宋代葛沣的《钱塘赋》写杭州,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

写绍兴,元代赵孟兆页的《吴兴赋》写湖州,明代黄佐的《粤会

赋》写广州。一些地方城市虽然没有正式建都,然而由于其

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的重要影响,也都相继成

为了都邑赋描写的新亮点。

至此不难看出,在这些嬗变轨迹的背后隐藏的是政治环

境的异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时代风尚的变迁。

三 当前“都邑赋与城市文化”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都邑赋是中国传统城市文化不可多得的载

体。大力发掘都邑赋所蕴藏的传统城市文化内涵,对于保持

城市文化的民族传统特色,推进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将大

有裨益。然而,目前在“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中需要做的

工作尚有很多,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问题。

1、基本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虽然前人的文集,为我们研

究都邑赋与城市文化提供了诸多方便,但是作为此项研究的

基础写给女生的情书 性工作,都邑赋的基本文献收集与整理仍有大量艰巨的

工作要做。《历代赋汇》辑录了从汉至明的历代都邑赋,其间

仍有不少佚作需要收集。此外,清代的都邑赋定然不少,它

们散落于其它别集和总集之中,爬梳之功甚为繁重,其难度

可想而知。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赋的文字古奥、典故繁多,牵

涉的历史文化知识甚为全面多样,今人阅读障碍甚多。再加

之唐以后的都邑赋多数尚无标点,且多是长篇巨制,如明代

黄佐的《北京赋》就有5000余字,其余几篇《北京赋》一般也

是两三千字,都邑赋整理任务之繁重可见一斑。

为了给都邑赋和城市文化研究提供方便,编辑和整理一

本《历代都邑赋校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尽管此项工作十分

繁琐,然而,这项基础性工作将对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研究和建

设大有裨益,也将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来世的文化工程。

2、多学科人才的配合。由于“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纵

向跨越古今,横向关联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

美学等多种学科,所以对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

求。这一方面要求每一位研究者既要有研究专长,又最好具

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需要多学科的人才相互配

合,整合优势,取长补短,联合攻关,既要注重本单位各学科专

门人才的整合,又要注重与其他单位的横向合作。惟有如此,

才能把“都邑赋与城市文化”这一研究课题引向深入。

3、传统城市文化的现代转换。都邑赋是中国传统城市文

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文化研究和发掘的最终目是为当代

城市文化建设服务。传统城市文化对于当代城市文化的意

义在于,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区域特征,从而打

破千城一面的呆板和欧风美雨的尴尬。然而,究竟应该如何

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是一

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研究当代的人

应如何从历史中回溯和弘扬民族精神,也需要研究历史的人

所具有的持续发展观和全球视野。这应是当代城市建设者

和管理者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侯立兵.汉代京都赋的城市文化意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3,

(

5

)

.

(责任编校:许小主)

952005年第2期 侯立兵 都邑赋:传统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18: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82382345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京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京赋.pdf

上一篇:总账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两京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两京赋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维护稳定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①都邑赋:传统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侯立兵(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415000)摘 要:历代文献中存有许多都邑赋。都邑赋与传统城市文化存在诸多关联,蕴藏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古为今用,实现优秀传统城市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当代城市文化建
  • 0℃总账系统
  • 0℃惩羹吹齑
  • 0℃文山文笔塔
  • 0℃曹肇
  • 0℃学习时听的音乐
  • 0℃补水的水果
  • 0℃岗位性质
  • 0℃炸蔬菜
  • 0℃伤逝原文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