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环境

更新时间:2023-03-22 18:36:20 阅读: 评论:0

新手机怎么充电对电池好-怎么腌制酸豆角

心理环境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德音孔昭)

环境心理学

环境0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

23.1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23。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取向与认识论

23。3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

23。4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面对大海 究之批判

23。5实例讨论

23

23。1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简言之,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hchology)就是一门关心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与关系的

学科(Proshansky,1990。但是,环境心理学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其实十分庞杂,由於相关学

者来自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环境心理学,建

筑心理学,行为地理学ABC是词语 ,环境0行为研究(Environmentandbehaviorrearch),人与环境关系

研究(people—environmentrelations),环境社会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使

用者研究等等。一般较通用的称呼有环境心理学,环境0行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等.

环境心理学的关切其实可以追溯到这门学科建制化以前,建筑学,地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

相关研究,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例如关於环境知觉的研究受到德国於廿世纪初期发展

的完形(gestalt)知觉理论影响,代表人物包括MaxWertheimer,WolfgangKohler,KurtKoffka

等.完形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赋倾向,就是将其知觉世界组织得越简单越好。他们强调,

人们必须决定在知觉范围里,何者会突出於背景之上而构成清楚的图形。人们会藉由各种方

式从背景中确认图形,例如相似性或空间上的接近性,或者将对称,连续,以及与知觉领域

中其他部份形成对比的物体排列视为图形.

后来的知觉理论,如Brunswik提出的透镜模型(LensModel),比较接近今日环境心理学家所使

用的知觉参考架构.在Brunswik的理论假设里,在建构对环境的知觉时,人类扮演非常主动

的角色,我们依赖过去的经验,使每一刻接收到的讯息都有意义.我们从外界获致的感觉线索

未经处理,其中包含有错误,也容易令人误解;因此,感觉讯息必须与过去经验相合,才能有

效据以评估外界的真实状况.

环境心理学也可以回溯至社会心理学,其中以KurtLewin为著.他将完形的观点带入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感受和行为是由当时他察觉到的世界中,所有事物彼此之间的牵引

力所决定的。Lewin称这些影响为心理事实,并且共同组成了所谓的生活空间.心理事实可

能在个人身上引发正向与负向的引力,但也有中性的心理事实。个体在生活空间中受到正向

和负向力的交互作用而被推拉,其行为的方向则是要消除互相冲突的力所造成的紧张。Lewin

相信,个体对环境的内在表徵是决定生活空间中之移动的关键因素。亦即个体基於自己的想

法,而在心中所描述的环境,比实际上存在的环境更会影响他的行为。不过,这种内在表徵终

究与个人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有关.

Lewin的两位学生RogerBarker和HerbertWright创立了第一个专门探讨人类行为如何受现

实世界之环境影响的研究机构,即1947年成立於堪萨斯州奥斯卡路萨镇的中西心理学田野

研究站。Barker和Wright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强调自然背景

中自然发生的行为,生态心理学注重物理环境如何导致行为发生,也激起对物理环境对使用

者之冲击的研究兴趣。

在人类学方面,EdwardHall研究空间,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即《无声的语言》(TheSilent

Language,1959)和《隐藏的空间》(TheHiddenDimension,1966),探讨人际空间距离对人

类行为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影响后来有关空间行为学的研究。此外,环境规

划与设计专业对於环境心理学也有所贡献(环境心理学有很强的应用倾向,如环境设计研究,

建筑心理学等),例如KevinLynch认为都市规划与设计不应该只奠基於历史和美学,以及功

能和效率的考量,还必须考虑使用者对於环境的知觉与反应,其代表著作是《城市意象》(The

ImageoftheCity,1960)。

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环境心理学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出现了第一个环境心

理学的研究生课程(1968年纽约市立大学成立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班),并且成立了以环

境心理学为主的学术刊物(1969年出版第一份期刊《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

和专业组织(如EDRA,IAPS,PAPER等),此后发展日益蓬勃。

■以上资料主要引自McAndrew,1995;毕恒达,1989)(有关这个领域里的重要著作,期

刊,研究所,学会和组织的介绍,参见毕恒达,1989)。

任何知识与研究领域的浮现和建立,都与其所在的社会脉络脱不了关系。在1960年代,先进

工业国在二次大战后的长期经济繁荣与福利国家模型,冒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美国,

造成各种社会运动的涌现,如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消费者运动,反越战与反核运动,生态

环保运动等.这些运动关注黑人,少数族裔,妇女,乃至於儿童,老人和残障者等以前被忽略的社

会群体的权益,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与生态危机,这些实际的运动与抗争,对学术界与社会大

众都有很大的冲击,引发学术界的自省。

当时学术界里的主流是追求量化和实证主义的取向,以从事理性,客观,中立和普遍的研究

自许,却无法解释和对应当时的社会危机与变动,因而纷纷受到抨击和批判.年轻一辈的师生

有的朝欧陆汲取新的理论养分,例如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有些人

则转移研究重点,关注人群的实际生活和处境,例如采取参与式的规划,使用者取向的设计

等等,强调了人的主观知觉与感受,和实际生活的特殊脉络与议题.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传统的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受到控制的环境中,从事精密的测量与复杂的

实验设计,以便建构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则和模型。这种脱离了人类实际生活情境的研究,遭

受了许多批评,有许多学者主张要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从事研究,这便替环境心理学的盛行铺

了路。

在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里,例如建筑与地景设计,都市计划等,传统上也是以理性的普遍规

划原则和形式主义的设计为主,讲求功能,效率和纯净的美学,而忽视具体的社会与历史脉

络,也不顾虑人类群体的各种差异。但1960年代逐渐恶化的都市营建环境,老旧社区邻里与

历史建筑被摧毁,盖起高层的现代主义风格集合住宅和商办大楼,引发人际关系的殊离和冷

漠,甚至在都市更新的风潮里,造成许多穷人和少数族裔流离失所;这一切都对际有的环境专

业提出了挑战。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便起而考量营造环境的人类向度,著重活生生的人对於环

境的知觉和偏好,以及各种环境对於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些研究对应了各种社会运动,而关

注於黑人,少数族裔,妇女,儿童,老人,残障者,以及自然环境的处境,例如儿童的游戏场,无

障碍环境,老人住宅,自然生态之保育等,都成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与可以有所贡献之

处。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支,关注人类行为和自然与营造环境之间的介面;人如何学习,处理,

储存和作用於和环境有关的资讯。不同於其他以特定取向来定义的心理学领域,诸如认知或

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以其焦点来界定:我们如何理解围绕周遭的环境,以及该环境的

再现(例如地图),以及我们如何在某个环境里设想和采取行动.就此而论,环境心理学和行为

地理学的观念和做法之间有很强的联系(Kitchinetal.,1997).两者有共同的历史,研究焦点,

以及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技术。

环境心理学从1960年代晚期开始成长为一个研究领域,到了1981年有了自己的专业期刊,

《环境心理学期刊》(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研究的焦点与环境感知,自然与

营造环境的空间认知有关.产生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大抵上是实证主义式的,企图科学地量度

人的环境态度,行为和认知。

在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里,人都被视为每个问题的一部份,而环境乃是透过人的行动而

界定和安排(Gold,1980)。这两种关切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1)分析的尺度:环境心理学家

倾向於在研究里运用可以掌握的,小尺度的环境,行为地理学家运用的环境,则从游戏场到

整座城市;(2)精确的焦点:环境心理学家比较会聚焦於辨认和理解心理过程,而行为地理学家

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些过程的应用;(3)与母学科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尝试将传统心理学延伸

到新脉络;另一方面,行为地理学不仅尤其焦点所界定,还涉及了哲学的取向(Kitchinetal.,

1997).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关连在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初期减弱,因为行为地理学家

大抵无法会硬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批评。然而,1990年代再度出现了一些

新的连结和合作计画.这些连结大都以空间认知,以及人如何理解空间关系(例如距离,方向和

物体的配置)的议题为焦点。研究者期待这种知识能够解释人的空间行为,有助於设计比较容

易理解的地理再现和技术(例如地理资讯系统),并且替规划师和建筑师提供有用的资讯.然

而,这些连结的视野有限,我们有待观察这些连结是否能够联系上环境心理学里依然受到欢

迎的议题,例如环境感知,环境灾害,以及空间决策。

本条目作者:RobKitchin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2000)。

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223.

行为地理学behaviouralgeography

这强调的是支持个人空间行为的心理学,著重於介入了多向度环境与人类行动的关系之中的

认知与决定因素;这里的认知指的是有关地方的积极心灵学习过程(DownsandStea,1977)。

空间分析的发展起初包含了一些简单而决定论的人类行为假设。人被假定为理性且会极佳化

他们的行动(参见「理性选择论」条目);转译到空间表面上,这意味著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小

努力,距离极小化的地理法则(参见「距离衰减」条目)。随著经验研究增加,这种根本假

设的简洁就逐渐松懈了。首先,推测或机率的过程纳入了分析之中,例如哈格斯传(Hgerstrand,

1968)的模拟模型的原创实验,引入了乱数於距离参数之中,引进於一个原本决定论式的创新

传布的空间过程。第二种修正是以一组认知变数来取代乱数.这种进展导向了广阔的行为地

理学次领域。

这种发展里也相当有趣的一个面向,乃是地理学与心理学之间新成立的亲近性,大卫.洛温索

(DavidLowenthal,1961)影响深远的地理经验与想像的论文,已经预示了这种关系.这种关

系在两端都得到培育,同时有环境心理学的崛起,当它开始掌握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以外的行为

时,发现传统地理学对田野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前驱(SpencerandBlades,1986;Garling

andGolledge,1993)。1970年代,这种生产性的跨学科关系,透过美国的环境设计研究学会年

会,以及期刊《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ur)而发展。直到1980年代,随著人

文地理学超越个人,转向行动的社会脉络,以及转向与社会学的学科联系,这种关系方才逐

渐萎缩。

未完待译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2000)。

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p。42-44。

23。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取向与认识论

23。2。1研究取向:「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

□以下资料引自毕恒达(1989:118-9).

1。互动论(interactionalapproach)――互动论的取向认为,心理现伏羲的故事 象与社会实质环境是分

别独立的个体.其研究步骤将复杂的整体现象分割成几个元素,如「环境」与「行为」;然后

探讨各元素之特质,寻求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因果法则,来描述整体现象。环境与行为有如撞

球,每个球是独立的存在,有其个别特性,经过撞击之后而改变位置.关系法则通常是单方向

的机械法则:有时是环境因子影响人的行为;有时是环境因子与人格特质共同影响行为;有时

则是环境因子透过某种心理过程而影响行为。研究者重视的是各个变数的准确,严格的操作

形定义,以及研究可以重复测试和推广的程度。时间是独立於现象之外的变项,而变迁是不同

时间下,现象之静止状态与结构的差别.研究者则是客观中立的,独立於研究现象之外。

2.有机论(organismicapproach)――有机论认为人类与环境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与互动

论的差别在於强调「整体大於部份之总合」。因此,研究的单位是整体而非个别的元素。研究

目的在於寻求规范整体系统运作的有机法则,元素是独立存在的,但彼此不断地相互影响,

且受制於整体运作的法则。整体是有目的地朝向维持平衡与理想状态运行,通常会经过几个

特定的发展阶段.变迁反映了系统之稳定或距理想状态的程度.研究者同样是客观而置身於研

究现象之外,并且关注研究的可验证性与法则推广。有机论也关心人与环境关系之最适化,

假设人会经由与环境的互动达到「最适环境」。(有机论可以和社会学里的「结构功能论」比

较。)

3。交互论(transactionalapproach)――交互论与有机论一样重视整体,但是对於整体如何组成

与运作有不同的看法。有机论认为整体是由独立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赋予「大於元素之总合」的整体特性.交互论则认为整体并非由分离的元素组成,而是由并

存,相互依赖与定义的面向(aspect)所组成。人,心理过程与环境,孤立来看时不具意义,人

的活动只有放在情境,时间,以及他人的活动等脉络里来看才有意义.互动论和有机论视时

间为独立的变项,用以标定元素所在的位置,或通往既定理想状态的距离。交互论则认为,变

迁是不断进行的,是现象所具有的本质。互动论认为心理现象可以经由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来预测;有机论认为目的法则会引导系统朝向一既定的理想状态;交互论不暂同目的法则,

但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标,具有意向性,目标是多重且具有弹性的。交互论的研究目的是要

了解事件的形成与流动,研究者与研究现象密不可分,研究者的角色,背景与观点也应该当成

现象的面向之一来理解。

23.2。2认识论立场――实证主义0行为主义0新康德主义0现象学

早期与主流的环境心理学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停留在实证主义的范型里.具体而言,即心理

学与社会学中的「行为主义」,以及地理学与人类学中的「环境主义」(环境决定论)。这种

认识论基於现有的经验来处理知识,对空间形式的了解基於感觉得到的资料(例如可以观察

的行为).环境是独立於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环境表徵或环境意像则是经由感觉经验来表现对

象客体,假设它们是在刺激与明显的行为反应之间中介,是为中介的刺激―反应模型,与认知

行为理论的经验论模型(夏铸九,1992:61).

有些学者批评实证主义,避免环境决定论,试图连结经验论与观念论的差距,提出了一个新康

德主义(newKantianism)的模型.他们认为观察到的环境不必然是「真实的」,而是一组心智

的意象.这是一种极端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立场,认为环境是一种心智的建构,环境客

体的经验现实,只能经由特殊心灵(主体)的努力来主动地建构.所以,不可能区分主体的

性质与社会0文化脉络和现实,不能够脱离知觉与认知的个体来界定现实(夏铸九,1992:61

—2)。

最后,有些环境心理学家采取了现象学的观点(尤其是海德格〔Heidegger〕的思想),强调

主体赋予环境意义,以及主体在与环境持续互动之中建构出其生活世界。这时主体成为核心,

而环境是人类的存在之条件与凭藉,以及生命开展之所在(参见廿四讲「人文主义地理学,

现象学与空间」)。又,近年来诠释学的观点也见运用在人与环境关系之研究上.

康德主义Kantianism

康德主义(Kantianism)指由因曼纽。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所发展出来的哲学。康

德的传统主要以三种(逐渐相互扣连的)方式,纳入了当代人文地理学.

康德对地理学的性质,以及它在整个科学里的地位的概念,替一系列主要争论奠下了基础(参

见May,1970).康德认为,知识可以用两种方式分类:逻辑上或物理上的分类.「逻辑的分类

依照形态学特质上的相似性,将所有个别项目归属在不同类别里;它可以称为像是『档案』

之类的东西,如果继续下去,可以导向一个『自然系统』」(BttnerandHoheil,1980)。康

德提到,「在一个自然系统里,我将每样事物都放在其类别里,即使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分开

很远的地方」(citedinHartshorne,1939).相反地,物理的分类将「归属於相同时间或相同空间」

的个别项目集合在一起.就此而论,康德力陈:

史学只有在考虑到时间〔与空间〕时和地理学不同。前者乃是对於彼此相续(Nacheinander)

之现象的报告,并且指涉时间.后者则是对於彼此在空间中邻接(Nebeneinander)的现象的

报告.历史是叙事,地理学是描述。

地理学和历史填满了我们感知的整个环境:地理学关涉空间,史学关涉时间(citedin

Hartshorne,1939)。

虽然康德有关地理学的观点大致上类似凡。洪堡德(vonHumboldt)和赫特纳(Hettner),

但他们除了「做为一种确证」外,显然「没有直接的影响」(Hartshorne,1958;但参见B

ttnerandHoheil,1980)。事实上,在任何(英语的)有关地理学范围的有条理陈述里,都未曾

明白地赞同这种论点,直到哈兹宏(Hartshorne)在《地理学之性质》(Thenatureofgeography,

1939)里的陈述,才接受了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康德式的任务:

地理学和史学的相同之处,乃是它们都是关心研究世界的整合性科学.因此,在它们之间有一

种普遍性与相互性的关系,即使它们的整合基础在某种意思上是互相对立的――地理学是土

地空间,而史学是时间性的时期(Hartshorne,1939).

其他人则抱持比较怀疑的态度。布劳特(Blaut,1961)结论道,对康德而言:

有关物体之空间位置的知识,和有关它们的真正性质及主宰它们之自然法则的知识,非常不同.

后面一种知识是永恒而普遍的,是真正科学性的…〔而〕空间与时间的座标是分离且相当次

要的物体属性,物体的空间与时间配布,算不上是科学的课题。

因此,和薛弗(Schaefer,1953)一样,布劳特将康德呈现为例外论(exceptionalism)的起源者,

而与「解释」和「概化」(而非仅是「描述」)对立,而后者是地理学若要重构为一门空间科

学的必要条件。然而,晚近哈格斯传(Hgerstrand)复兴了康德的基本区分;虽然他的时间地理

学显然奠基於弃绝「历史」与「地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区别,他所划分的组成理

论(compositionaltheory)与脉络理论(contextualtheory)之间的区分,却(在根本上)清楚对

应了「逻辑」与「物理」分类之间的区别(参见ParkesandTaylor,1975)。

前述大部分的提法依靠的是康德早期有关(自然)地理学的演讲,但有些评论者注意到了康

德的《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1781)及其对「思考主体之结构化活动」的

强调:

空间不是客观且真实的东西,它也不是一个实体或偶然事件,或是一种关系,而是主观的和理

念性的,并且藉由不变的法则而由心灵的性质中导出,成为一切外在感知到的事物,其绝对

的协调整合架构(Kant,citedinRichards,1974;emphasisadded)。

这里强调「人类行动者认识世界的结构化能力,是康德遗产的精粹」,因此,「构成了实际上

从各式各样人文主义哲学精炼而来的共同主题,而主观论取向的地理学家据此主题,致力於超

越内涵於主体0客体关系中的二元对立」(LivingstoneandHarrison,1981)(参见「行为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条目).

有许多这类努力称为「新康德」比较适当。新康德主义在十九世纪末出现於德国.康德认为

先验(apriori)是「外在地固定且永恒不变的」――理查斯(Richards)前引文字里的「不变

的法则」――新康德论者拒绝了这所导致的单一科学方法观点。他们以另一种区分来替代:

文化与历史科学(Geisteswisnschaften),处理的是「非感官之经验客体」必须予以了悟

(verstehen)的可知世界,关切的是特殊的(idiographic)――这是「贝登学派」(Badenschool)

的焦点,其中包括了温德班(Windelband)和里克特(Rickert);以及

自然科学(Naturwisnschaften),处理可以被解释(erklaren)的「可感知之科学世界」,关切

的是普遍的(nomothetic)――这是「马堡学派」(Marburgschool)的焦点,包括了卡西勒

(Cassirer).

在人文地理学里,新康德主义(与其它事物)曾被归诸人文地理学之法国学派的可能论

(possibilism)(Berdoulay,1976),归诸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的计划(帕克〔Park〕在温德班指导下完

成学位论文:参见Entrikin,1980),以及归诸一般的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参见Jacksonand

Smith,1984)。就更为根本的意思而论,安崔金(Entrikin,1981)指出哈兹宏(前述)关於地

理学性质的观点,吸纳了一些明显的新康德主义论点,而卡西勒的著作或许提供了使地理学有

关空间的异质视角恢复活力(甚至是聚拢)的凭藉(Entrikin,1977).

直到最近,大部分地理学家将他们对康德的兴趣局限在他有关自然地佛光岩 理学的演讲和他的第一

批判,我们怀疑,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於由实证主义所支持的地理学之科学性的兴趣(或反对).

但是,有好几位学者开始思索康德的第二与第三批判。基本上属於康德式的三种形式之知识

或理性的区分,得到了广泛(但经常心照不宣的)接受上.例如依据哈伯玛斯的论点,许多学者

将铭刻在所谓的现代性计划里的启蒙计划,连结上三种自主领域的形成:

科学真理与知识,认知0工具的理性

道德规范与正义,道德0实践的理性

艺术真实性与美,美学0表现的理性

哈伯玛斯的批判理论,其任务有部份便在於使三个领域回复均衡:防止「科学」的膨胀(以

及其「专家文化」远离公共监督),而他声称科学膨胀正是廿世纪早期与中期资本主义的特徵;

最近则要防止美学的膨胀,他认为这是廿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的现象(Ingram,1987).当然,

康德的美学在有关后现代之感受性的讨论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部份,而且学者特别重视在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版本里,都可以发现的「政治之美学化」(Harvey,1989;

Eagleton,1990).

本条目作者:DerekGregory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

(2000)。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p。410-412。

23。3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

□本节资料录自McAndrew(1995)各章摘要.

23。3.1环境知觉与认知

了解和操纵环境的心智能力称为空间认知能力(spatio-cognitiveability)。这种能力使我们理

解空间环境,并且成功地在其间行进.环境认知主要是指环境之心理表徵的形成(认知绘图能

力)和在其间找路(探路)。大部份的研究者认为我们是利用视觉记忆编码来完成这些工作。

一般而言,我们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图(cognitivemap)就越详尽.多数认知图是关於城市的认

知。过去的研究已经肯定KevinLynch(1960)提出来的五种向度,在认识城市结构时格外

重要,它们是地标,通道,边缘,区域和节点。由於撷取和注意,回忆的错误,认知图与现实相当

不同,最常见的错误是不完整,扭曲和增添。许多人口变项(如年龄,性别和空间能力等)与认

知绘图和探路能力有关.年幼的儿童最初对空间只有片断的,自我中心的观点,随著时间过去,

才能建构更普遍和抽象的空间环境表徵。

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又译,环境识觉,环境知觉)

个人和群体将行动奠基於对环境的感知方式上的过程.如布鲁克费尔德(Brookfield,1969)

所述,「在某环境中行动的决策者,将他们的决定奠基於对环境的感知,而非环境本身。另一方

面,决定所导致的行动却是在真实的环境里展开」.感知的环境和实际的环境之间的对比,

指出了行动者对於环境经常非常特殊的理解,在诱发行动上的重要性。因此,地理学里的环

境感知研究长久以来一直很重要.虽然环境感知这个词带有特定意涵,但是环境感知不仅是

指对於自然环境的感知,还包括营造环境,其他人,价值,认知和美学。

地理学里的感知研究可以回溯到好几个传统。像沙林南(ThomasSaarinen)这样的学者,引用

了环境心理学,於1960和1970年代从事环境灾害的地理学研究,试图让承自新古典主义经

济学模型的「理性经济行动者」观念更为复杂(参见「理性选择论」条目).显然地,「非理性」

的行为(例如住在洪0平原上)可以视为是居民对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机会和限制的反应.第

二股研究潮流源自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思想的研究(参见「地理学史」条目).洛温索(David

Lowenthal),莱特()和其他人,说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感知有各种变异,以及地

理观念在解释过去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第三,受到林区(KevinLynch,1960)的《城市意

象》(TheImageoftheCity)影响,都市与经济地理学家发展出行为地理学,其中环境感知位居

核心,而迁移,通勤,地方感知和心象图(mentalmap)等,都是重要的研究焦点.最后,文

化生态学(culturalecology)的地理学研究,长久以来都涉及了检视原住民和庶民对於环境的

感知.文化生态学部份是受到了人类学家对於环境感知的跨文化研究影响(参见「柏克莱学

派」条目)。

环境感知研究对地理知识有贡献卓著。举例言之,行为地理学家大量援用环境心理学和认知,

发展出一系列的一般范畴,用以描述和解释各种脉络下的环境感知。这是他们致力让地理学

成为空间科学的努力的一部份,但这也替较不具分析性的人类感知的探究,以及和人文主义

地理学有关的诠释学研究铺了路。对於感知研究的批评,可分为方法论,经验和理论等层次.

方法论上的忧虑,关切的是设计来精确再现行动者之感知的技术的可靠性,以及这些感知如何

联系上真实的行为。在经验上,大部分感知研究明显聚焦於个人,高估了他们的自由能动性,

以及低估了限制行为的较大社会结构,例如瓦特思(Watts,1983)对於灾害感知研究的批评.

这导致了第三项在理论上重构感知研究的呼吁,以便整合对日常思想与行为之结构化

(structuration)的理解。

本条目作者∶NoelCastree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2000).

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p。222—223。

23.3。2潜在环境

潜在环境(ambientenvironment)指物理环境中的非视觉部份。这些潜在因素包括气候,高度,

温度,光线,颜色和噪音,对於人类的行为与感受都有强烈而可以预测的效果.人们所体验到的

心情和情绪大部分是潜在环境的产物。心情通常主要受到生理激发状态和个人的长期情绪倾

向影响。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描述为趋近或逃避,其程度则依环境所引发的愉快程度而定。

Mehrabian和Rusll假设激发0未激发,愉快0生气和支配0顺从等三个向度可以预测心情

及对环境的反应.他们的模型称为情绪的三因理论.

Mehrabian引入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load)的概念,以描述不同环境的感觉讯息率。高负荷

环境充满讯息,易於使人激发,低负荷环境则否。环境的强度,新奇性和复杂度是决定其负

荷的主要因素。个人的性格,尤其是与激发状态之变化有关的反应,强烈地影响人们对於潜

在环境的反应.感觉追求和刺激过滤是两种重要的性格特质.

23。3。3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发生在环境的要求超出个人所能因应的范围时。压力会产生生理和心理效果,也能

干扰工作表现。环境压力源的种类包括:大型的变动事件,压力性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和潜在环

境中之压力源的过度刺激.研究重点常在伴随著环境灾害和经历极端或不寻常之潜在环境刺

激,所形成的压力.自然环境是许多灾害的来源,环境灾害的后果之一是长期压力,这种压力可

能使生还者产生生理和心理问题。

有关极端和不寻常环境之反应的研究才刚开始,例如研究水中,极地和外太空中的小型独立团

体之表现。实验室研究则使用所谓限制性环境模拟技术的感觉剥夺技术,以观察人们对於异

常的低度感觉讯息的反应.有一种独特的主观经验与不寻常环境有关,亦即存在感应现象

(ndprence).虽然观察者叙述有另一个人存在,但就客观上来说并不是事实.

23.3.4个人空间

距离学(proxemics)是人类空间行为的科学研究。其先驱是人类学家EdwardHall,他首先提

出描述人们在互动中所使用之互动距离的概念.后来的研究集中於个人空间的概念,亦即个人

身体周围的区域,一旦有人侵入便会引发不舒服的感受。个人空间的侵入是压力性事件,通常

会使我们避开入侵者.个人空间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它可以作为保护我们免於物理和心理

威胁的缓冲带,帮助我们调整来自其他人之感觉输入的强度。它也是我们用来调整互动中与

他人亲密程度的主要机制.

个人空间的测量方式有许多种.有些研究依靠纸笔测验;有些则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室测量;另外有些则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进行无妨碍观察。目前,在这个领域中,主流已由

模拟和投射测验,转向更符合自然主义的研究。许多因素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包

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人际和建筑特徵。

23.3。5领域性

领域性意指经由控制地理区域来影响或控制他人的行动。领域行为在动物王国中相当普遍,

而且是多种动物之交配和一般社会结构的基础。隐私与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的概念有著密切的

关连.它是有选择地让别人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属的团体。隐私是个人藉以控制何时及如何与

他人互动的历程。Westin描述四种不同的隐私状态: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隐私的每一个

层面都有其重要性;隐私太少会严重地影响个人的健康和有效发挥其功能的能力.虽然各个

社会中有不同的隐私需求和规范,但它们都发展出允许个人控制接近他们之途径的方法.领域

性有减少冲突的功能,而且有助於顺利地调整社会互动.人们会将其领域个人化,以增强所有

权的感受,并向他人宣示其所有权.

Altman提供了区分不同种类之领域的体系。主要领域指拥有者觉得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完

全控制的地方,例如自己的住家。次要领域在使用者的生活中较不居於核心,而且比较不在

其控制之下,但是仍然很重要.它们同时拥有公众的可利用性和私人控制.公共领域可供任何

人暂时,短期地使用.已有研究支持:人们在较居於核心的主要领域中体会到较大的安全感和

控制感.侵入主要领域――例如住宅遭窃――是一种极不安稳且高度情绪化的经验.公共领域

的入侵似乎较不令人厌恶,因为大多数人甚至不会保卫他们的公共领域。

领域territory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2000).The

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824。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出处∶Johnston,R。J.,DerekGregory,GeraldinePratt,andMichaelWatts(eds.)。(2000)。

TheDictionaryofHumanGeography(4thed.)。Oxford:Blackwell。pp。823—824。

23.3.6拥挤

区分密度和拥挤的概念很重要。密度是每个空间单位中之人数的客观数值。拥挤是导致负面

感受的主观心理状态。虽然密度是拥挤的重要成分,但是拥挤的知觉会受到其他情境和人口

变项的影响,例如建筑结构,作业的必要条件,以及个人的年龄和性别。持续接触高密度毫无

疑问地会对许多种动物的健康和社会行为,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虽然对人类来说可能也是如

此,但是将动物研究的结果直接概化到人类身上却要十分小心.有关人类对高密度之反应的

研究,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拥挤的研究.短期拥挤的研究通常是实验的设计,而且很少持续数

个小时以上.有关短期拥挤的研究显示,这种经验可能对情绪有负面效果,而且干扰复杂作业

的表现。长期拥挤的研究探讨自然地发生在人群中(通常在监狱或学校宿舍中),而且持续长时

间的高密度状况。虽然这些研究还不完备,但可以看出持续接触高密度通常会产生负面效果,

特别是在监狱这种令人嫌恶的环境。

许多理论都指出密度对人类的影响。生态模型认为,在行为背景中应确立使环境运作良好所

需要的最佳人数.超村容整洁 负荷模型解释拥挤是过多刺激和环境讯息的反应。Freedman的密度―强

化模型假定,密度本身既非正面亦非负面,但它会强化任何在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激发状态

模型描述拥挤事高密度情境中,激发水准上升的副作用.控制模型强调个人失去对於环境的

控制是拥挤经验的重要因素。这些理论都得到部份支持,但对於人类拥挤经验性质的更明确

理论,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建立.

23。3.7工作,休闲与学习环境

建筑特徵在人们於工作环境所呈现的行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房间设计和家具安排,都

会影响人们在这些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情绪反应。工作场所的潜在环境对工作者之激发水准

的影响,强烈地冲击其工作表现.设计不良的物理环境,可能导致对工作的不满意和工作动机

的降低。隐私和适於个人在组织中之地位的工作环境,对於大多数员工都很重要,尤其是办

公室工作者.大致上来说,过去卅年来较流行开放式设计的办公室,但它在上述两方面都不能

令员工满意.

学校和教室的物理设计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座位位置及教室组织为传统

式或开放式,会影响学生的成就,参与和满意度.虽然这些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都指出,

在传统式教室中的学生表现优於开放式教室中的学生.校园和运动场的设计通常在学习环境

中为人忽略.最近的研究显示,儿童在这些环境中的活动类型大部分可由运动场的物理限制

加以描述.博物馆和动物园是适合所有年龄层和背景者的教育机构。这些场所的设计应该使

人容易辨认并感到愉快。在博物馆中,必须调整环境负荷以减少博物馆疲劳。动物园必须考

虑动物展示区的物理设计和动物园游客的特徵之间的关系,使得动物园之旅既富有教育性又

令人愉快。

23。3。8居住环境与城市环境

对地方的依附是个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正向情感连结.它会随著时间而增强,而且它不仅代表

对物理位置本身的依附,也包含对於在那里所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的依附。家的位置是大多数

人特别强烈依附的地方,因为家代表个人大多数时间都能控制的一个可预测又安全的地方。

独栋房屋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家.房屋可以强化自我意识,向他人表达屋主的品味,界

定团体成员的资格,并且彰显社会地位。不过,基於多种不同的原因,许多人实际上住在公

寓里。虽然公寓中常有拥挤和噪音等问题,但在设计上有所改进可以使环境更适於居住.尤其

重要的是要纳入可防御的半公共空间,鼓励居民的领域控制和维护.缺乏可防御空间是许多国

宅中高犯罪率和缺乏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大学宿舍也使设计者面临同时鼓励学习和社会

化的难题.

邻单侧性耳鸣 近地区是家和城市之间的社会组织单位,它使人们具有社区意识。团结的邻近地区促进联

合的领域控制(因此导致安全),而且提供居民社会性宣泄管道.虽然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个人

对邻近地区的满意度,但它终究是个人需求和目标与邻近地区的整体配合程度.当城市越来越

大时,邻近地区也越来越重要.如果可以避免,许多人宁愿选择不住在都市.虽然城市环境带

来许多好处,但是其中强烈的物理和社会刺激以及潜在压力源,却使人精疲力竭。郊区人口的

成长,反映出许多人希望同时拥有两个环境中最好的部份。

23.3。9自然环境与环境偏好

环境是否是属於「自然」的程度是人们区分不同环境的重要判断。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对自

然的态度由早先植根於基督教传统的态度演进而来。这些态度大部份反映出人们不属於自然

世界的「征服」想法。自然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些态度和非西方文化形成

强烈对比,后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份,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其他部份负有道德义务。尽管

有这些态度,都市化的西方人却逐渐转而追求RachelKaplan所谓的「绿色经验」――与自

然环境的接触.风景偏好的研究一致地显示,人们偏好自然景观甚於人工环境的景色.这些研

究也指出,风景的吸引力不仅可以由物里特徵来预测,还有其他心理组织.更明确地说,能

够迅速地理解和了解,以及邀请人们拜访和探索的风景比较令人喜爱.

许多学者提出有关人类环境偏好的解释,但是最普遍的理论是演化观点。它提出人类的环境

偏好是由生存策略所演化的反应――人们偏好富有资源和避免危险的环境。对许多人而言,

自然提供大多数休闲活动的场所.这些娱乐活动只是与自然的短暂互动,但有充分的证据足以

支持野外经验在维护心理健康上有极大的治疗效果.基於户外娱乐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以探

讨野外娱乐区使用者的特徵和动机为目的,这也是维护和改善娱乐区的重要步骤。这些研究

显示,人们追求户外娱乐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是整体来说他们是都市居民和高教育水准的人.

环境的客观品质是野外经验的重要部份;人为入侵和与他人相遇的迹象应该尽可能减少。

23。3。10建筑与环境设计和评估

环境心理学有很强的应用倾向,各种尺度的环境设计,从住宅到社区,都市街道,工厂和大型游

乐区,一切人类环境都有用得著环境心理学的地方。实际上,针对人与环境之互动关系,尤其是

牵涉了知觉,行为和情绪的反应,而发展出来的设计和评估,包括了环境评估,环境评价,环

境计划书与设计准则之制定使用者需要分析,参与性规划与设计,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等。

23.4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之批判

23。4。1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其实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计划

在福利资本主义公共政策的国家干预之下,有两种对立的实践,理论,意识形态与认识论,它们

代表了单一社会现实下呈现的两种不同面貌.一个是技术理性的控制,牵涉商品生产与积累

的空间基础;另一个是人类关系的经理,牵涉的是再生产与正当性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考虑。

环境0行为研究正是英美福利国家意识形态层次的「人道主义」论述的一部份(夏铸九,1992:

55)。大部分的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的价值,可以说是由1970

年代发生经济危机以前,福利国家模型所提供之历史建构之社会计划的一部份.另一方面,环

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里的实证主义之「行为主义」的方法论观点,则是技术官僚取向

的(夏铸九,1992:72),也正是此社会计划的另一种面貌.

23。4。2缺乏社会历史脉络及环境生产与控制的政治经济分析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理论架构,无法碰触真实的社会现实。在实证主义与行为主

义的范型下,毫无质疑地使用既定的概念,并专注建构变数之间的一般关系与模型,而抽离了

具体的社会与历史情境,以非社会和非历史的方式呈现其概念和分析。更甚者,由於缺乏对空

间与环境之政治经济关系和过程的分析,环境论述之意识形态的分析,以及足够复杂的社会

观,因而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对於物质性社会过程的理解过於幼稚,无法处理社会

权力与冲突的问题,而有倾向功能论和唯心论的色彩(表现在环境意象与认知,价值的形成

等议题上).

23。4.3规划与设计应用上的缺失

□以下资料引自:夏铸九(1992:80-1)

1.大部分的环境0行为研究都忽视了营造环境的形式课题,即美学的课题,而偏重於功能的议

题。

2。即使环境0行为研究并未有意忽视形式的课题时,它们是由使用的价值或认知来评价形式,

意即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形式的消费.而这种使用者取向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替异化了的

专业主义加上缓冲带,并未质疑基本的社会结构。

3.环境0行为研究忽视空间的政治经济性质,因而在政策规划上难以应用.甚至由於未能揭露

和挑战真正的社会逻辑,使得环境0行为的研究,计划,参与性研习和公听会,被操纵得像是一

种消极的政治工具,来规避已经决定的政策的根本矛盾(亦即,当成挡箭牌或化妆品,来合法化

既定的政策)。

23.5实例讨论

(一)空间认知:地标――每个城市都有地标,地标的形成不仅是地标本身与周遭环境的物理特

性(高耸,庞大,位置等),还有其相关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性价值,以及人们关连其上而构筑的

集体空间经验和空间认知。台北市的地标是什0这些地标如何形成彼此之间有何差异如

果放在历史的轴向来看,台北市地标的转移有什0意义是否反映了台北市的发展历程,以

及社会与政经情势的改变而这种地标的转移,是否意味了台北市民空间认知的改变

(二)个人空间与领域感――我们通常利用什0东西来标示自己的领域个人空间被侵犯之

后我们的反应通常如何这其中是否有社会群体的差异,例如性别,年龄,阶级,族群,残障等。

领域感之建立与权力关系之运作有何关连我们如何透过个人空间界线之维持与破裂,领域

之巩固与侵犯,来处理人际关系例如:爱情与领域感.在资讯时代里,各种资讯与电讯设施的

影响下,个人空间的形状变成什0样子

(三)住家的意象――我们如何设想自己的家家真的都是一个安全无虑的地方吗哪里是我

们家的界线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於家的感受有何不同父母的家和自己结婚以后居住的

家,有何不同在一个搬迁频繁的社会里,我们会有很多个家,这些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家,串

连起来是一个什0样的「家」的概念家作为一个隐喻,和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情感的关系.

(四)使用后评估(POE)――如何从事使用后评估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何如果使用者彼此

之间的差异很大,设计者如何综合这些意见,而能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如果使用者的需要与

价值观和设计者的训练和价值相差很大,那0应该如何抉择用后评估是否可以超越功能操

作与技术性的考量,而成为社会改革的一环

行动与思考

试著描绘自己住家附近环境的认知图,标示出对於自己特别有意义的地方,以及自己在其中

的活动模式.检讨这张图,描述自己住家附近的环境问题与可能的改善之道。

找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例如城市的某个地区),描述你如何认路(地图,路标,问人等等),

找到要去的目的地。

找一个公共场所(图书馆,公园等),观察使用者的领域性行为,从事记录并解释这些领域行

为的表现方式温暖人心的话 ,原因和个体与群体(如性别,年龄等)间的差异.

描述一个你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并说明这个事件对於你的空间感觉有什0影响。例如家里遭

小偷以后,对於家或自己房间的看法的改变.

观察一个高密度的空间,例如尖峰时间的公车,大拍卖时的百货公司,分析如们如何对应这种

拥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形.

找一个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医院,车站等),试图从各种使用者的方便,安全与需要的角度,

检讨其空间设计的优劣.

徵引文献

Fisher,JeffreyD,dAndrewBaum.(1984).EnvironmentalPsychology(2nd

edition)。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

Hall,EdwardT.(1959).TheSilentLanguage。NewYork:AnchorBooks。

Hall,EdwardT.(1966)。k:AnchorBooks。

Lynch,Kevin。(1960)。TheImageoftheCity。Cambridge,Mass.:TheMITPress.(有中

译,台隆书店出版)

McAndrew,FrancisT.(1995)《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93)(危芷芬译),

台北:五南.

Proshansky,H。M。(1990)。”ThePursuitofUnderstanding:AnIntellectualHistory,”in

&K。Christenn(eds.),EnvironmentandBehaviorStudies:EmergenceofIntellectual

k:Plenum.

夏铸九(1992)〈英美传统中的环境唯心论与社会工程学的认识论批判:环境0行为研究>,收於

《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社.pp。48—84。

毕恒达(1989)<环境心理学研究资料引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四卷第一

期,pp。115-136.

进阶读物

Bell,PaulA.,,JefferyD。Fisher,andAndrewBaum.(2003)《环境心理

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聂筱秋,胡中凡译),台北:桂冠。(原书出版於1996年)

Gifford,R.(1991)《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PrinciplesandPractice)(萧

秀玲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原书出版於1987年)

Fisher,JeffreyD.,dAndrewBaum.(1984)。EnvironmentalPsychology(2nd

edition).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

Marcus,ClareCooper。(1995).HouasaMirrorofSelf.(徐诗思译,(2000),《家屋,自我的

一面镜子》,台北:张老师.)

McAndrew,FrancisT。(1995)《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93)(危芷芬

译),台北:五南.

Neary,S.J。,M.S。SymesandF。E。Brown(eds).(1994).TheUrbanExperience:A

People—EnvironmentPerspective。London:E&FNSpon。

Zeil,John。(1987)《研究与设计―环境行为的研究》(InquirybyDesign:Toolsfor

Environment-BehaviorRearch).关华山译.台北:汉伟。

李道增编著(1999)《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夏铸九(1992)〈英美传统中的环境唯心论与社会工程学的认识论批判:环境0行为研究〉,收

於《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pp.48-84)。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社。

毕恒达(1989)<环境心理学研究资料引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四卷第一期,

pp.115-136。

毕恒达(1990)<东西的意义与环境转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五卷第一期,pp。

41-56.

毕恒达(1993)〈物的意义―一个交互论的观点〉,《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七期,pp。

97-110.

毕恒达(1996)《物情物语》,台北:张老师文化.

毕恒达(2000)〈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

心理研究》8:57-82。

毕恒达(2001)《空间就是权力》,台北:心灵工坊。

毕恒达,郭一勤(1999)〈科技神话的梦魇:民生别墅住宅辐射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台湾社

会研究季刊》35:203-254.*

汉宝德编译(1989)《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第四版),台北:明文.

附录一《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书评

□出处:王志弘(2002)〈家居生活观念所暗示的人际关系转化〉,《中央日报》1月28日

19版.

□评论著作:Marcus,ClareCooper(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HouasaMirrorof

Self)(徐诗思译),台北:张老师.(原书出版於1995年)

家於你有何意义你待在家里时通常会有什0感受你想拥有什0样的家克蕾儿。马可斯

()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里运用横跨廿五年丰富动人的研究案例,

告诉读者这些疑问至关重大,因为它们涉及了深刻的自我认同问题:「我是谁」,「我的生命

处境如何」,「我能够或想要成为什0样的人」。

马可斯曾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的地景建筑系教授,也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

之一。她采取深具人文主义关怀的研究取向,利用深度访谈,观察,配合受访者的角色扮演

和绘制家园图像,探究人与家屋之间紧密情感联系的多样面貌与动态.她深受荣格(Jung)观点

影响的基本立论是:每个人一生都处於迈向内在完整的过程,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己,而我

们居住的地方就是迈向完整之自我过程的回音(回映),家屋对我们的内心之旅影响重大。

但此处关键不是物质结构的房屋,而是家屋空间的个人化,亦即家屋成为个人沟通与表现的

媒介,成为自我的象徵符号:家屋内部及其内容物,乃是映照内在心理自我的明镜。

为了阐述这个主题,马可斯大致依循人生阶段的发展轨迹,来编排她多年汇集的案例经验,铺

陈人与家屋之间情感联系的多层次意义.据此,书中首先描述儿童如何寻找或搭盖属於自己

的秘密基地和藏身小窝,成年人又如何对照童年深爱的老家形象或记忆,来兴建目前的家园.

接著,马可斯描写成年人改建家屋,购置家具等行动,如何是人际情感关系变化的表现,也就

是说,家屋样貌是自我状态的表达.有些人与家的关系过於僵滞固定,或许是与家屋的牵绊过

强,或许是无法安居一地;这种困顿反映了这些人与其童年家园或双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有

些人察觉当前的家屋环境无法反映自己的新价值观,便从事重大改变,搬迁到合适的环境.

马可斯也处理了特殊情境下的人类0家屋关系.例如,夫妻对家屋样式及家具装潢有不同意

见而发生争执,或是家庭空间使用权和控制权引发的冲突,都透露了两性传统角色对自我观

感与人际关系的深切影响。又如在离婚,寡居,或天灾失去家园的情况下,与家之间的紧密联

系如何出现了裂缝.

最后,马可斯归结人生的追寻之旅,终会迎向自我完满的目标,通往理想自我(即大写的Self,

书中译为「灵我」)的境界.此时,担任自我之镜的家屋却不再重要,因为人已经不那0关心述

说自己在世界里的身分。有项特色表达了本书作为自我心灵治疗手册的附带功效:每章末附

有「自己动手做的练习题」,读者可以自己操作,辨析自我映照在家屋之镜中的形貌.

偏好提出社会学式发问的读者,或许会认为马可斯的论证过於偏向个人内在心理层面,但这确

实是她自己一再强调的研究重心,而非关注家屋与环境作为社会地位与文化象徵的层面,或

是主体的空间建构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课题.不过,顺著家屋作为自我内在心理之镜的主线,我

们倒是可以进一步思索,镜子的譬喻是否恰当。

镜子「反映」出人的形象,但家屋的样式和布置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居住其中的人呢人

与周遭环境之间诚然有密切的互动和影响,但是否能够将家屋细节与自我心境如镜中倒影般

一一对应,则不无疑问。书中列举许多动人实例,也显示了自我与家屋的关系非常多样繁复,

迂回曲折,而且有发展变化的历程。所以,或许「镜子」之喻必须有更为广泛的理解:那可

能是平面穿衣镜,放大镜,望远镜,哈哈镜,甚至是毛玻璃或内视镜.自我样貌与家屋环境之

间的关连,绝非单纯而清晰易见,正需要马可斯这样有耐心的学者,花费长期心力来追索其

间因由.

家屋之镜并非直接映照自我,而有较为迂绕的关连,亦即映现出来的多重自我样貌,或许与我

们自认的「真实面貌」有段距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是自我的观念本身,便不能以「完

整有核心,具备一贯而自主的意志」的个体来掌握.自我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有各种挣扎

和不一致,还有多重角色或身分的重叠并存.如此说来,家屋之镜与自我形象两方都异常复杂,

而不容易以追求完满自我的单一直线式追寻来理解其间的变化。

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我们常谓「恋人居住在彼此的目光之中」,这魅人的语

句意味了「安适在家」的感受或许可以超脱特定的家屋;价值与意义的根源,终究是落在人

与人的关系之中:亲人或恋人便是自己的「家」。不过,透过对近旁家屋环境的细密探索,映绘

己身内在的心境风景,却是理解人我关系的重要途径.这正是《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的贡

献所在。

空间与社会讲义

环境心理学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18:3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81380345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理环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理环境.pdf

上一篇:介绍新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心理环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