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特色

更新时间:2023-03-22 17:43:15 阅读: 评论:0

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的表现-自我教育

佛山特色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电脑基本操作)

1

佛山市介绍

佛山是广东省省辖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四面环水,东北距省会广州16公里。

介于北纬2258′~2304′,东经11309′~11310′之间。东邻广州市,南连中山

市、江门市,西接肇庆市,北与广州市、四会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03公里,南北最大纵

距103公里。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3

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12月,佛山市现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总

人口316.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5.2万人。居民大多数为汉族。佛山位居珠江三角洲水系

的顶端,地势低洼,河道交织。珠江上源三条主要支流中的西江、北江流经距市区23公里

的三水河口附近再分流注入汾江、东平河水系的各河道。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属亚热

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7℃,绝对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1.9℃。年平均降

雨量1643.3毫米。主风向冬季东北风,夏秋两季东南风,两个主风向出现的次数基本相等。

气候温和,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四季均可种植,堪称鱼米之乡。

历史沿革

东晋时有西域僧人到此结茅讲经,在塔坡岗上建经堂,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冈上掘

地,得铜佛像3尊,佛山自此得名,后渐成墟市。宋代始置佛山镇,由南海县辖。明、清时

期佛山镇经济繁荣,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辛亥革命后,广州改市,

南海县由广州迁治佛山。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

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1951年1月1日撤销佛山镇建制,设置佛山市人民政府,直属珠

江专区,南海县人民政府由佛山迁出。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设立地级佛

山市,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县和汾江区、石湾区。1994年,中山县撤县设市(不

带县的地级市),从佛山分出。1994年至1995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分别撤县设市(县

级市),由佛山代管。

城市特点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陶业著称于世,文物古迹众多,粤剧发源于此,1994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佛山陶业兴盛,被誉为南国陶城,与景德镇齐名。

"佛陶"至今仍是国内名品。明清之际,佛山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与汉口、朱仙

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现存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

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佛山人文荟萃,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位状元,佛山地区占其

五。政治改革家康有为,作家吴趼人,实业家陈启沅、招雨田、简照南、简玉阶等是其佼佼

者。佛山经济现以陶瓷、轻纺、电子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为主导产业。

2

城市现状

佛山是南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36.96亿元。现有工业企业

2.5万家,年产值1367.1亿元。现有耕地面积90万公顷,农业年产值112.86亿元。对外

贸易活跃,年出口创汇39.1亿美元。交通便利,广(州)三(水)铁路经过市区北部,设有佛

山站。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汾江南岸为佛山主城区,市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住房面

积18.45平方米。科教兴市成绩突出,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88家,高新技术企业99家,

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0.8%,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现有高等院校8所,中小学1033

所,在校学生56.36万人。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92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协助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其要点一是立即着手修编佛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旧城区的改造,按历史文化名

城的性质来规划好文物保护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区。按照佛山的实际,

分为五个地段:(1)祖庙博物馆,包括臣总里、祖庙大街等传统街区;(2)梁园博物馆,包括

先锋古道、培德里等;(3)东华里街区,包括居仁里、禄丰大街、六村大街、石巷、和睦里

等;(4)莲花南区,包括莲华巷、田心里、沙塘坊等;(5)塔坡街小区,包括京果街、祥安街、

线香街等。二是核定保护的文物单位,倘属公产,其产权可移交给文物部门,便于安排维修

和管理;倘属私产,考虑由国家收购,在收购前,政策上给以优惠,给予维修补贴等,业主

享有一定的权利,应尽保护文物的义务。三是有些办公单位占用了文物古建筑,其上级部门

应尽快安排其迁出,文物部门可以把原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纪念馆。四是利用文物古迹,发展

文物旅游,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和风物特产的生产,恢复一些制陶工场及利用南风灶等,旅游

者可以手制陶坯,加工烧制,满足现代人在参观时跃跃欲试的心理。五是佛山市人民政府确

定祖庙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1999年5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就此通告:(1)

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为祖庙路以东,人民路、石巷路(规划中)以南,禄丰大街(规划中)以西,

建新路以北地段,包括祖庙大街、隔塘大街、新荣里、麒麟社、甘紫坊、善庆坊、营前街、

新路坊、沙堆巷、福晨巷、三元市、恩星里、恩光里、臣总里、文明里、新文街、教善坊、

潘巷、长生树、协天里、白金街、岗心街、长泰里、文会里、新中巷、黄巷、人民巷、福贤

路、石巷、锦荣里、东华里、居仁里、福庆里、福庆巷、纪岗街、禄丰里等街道。(2)上述

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都必须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保护详细规划

进行。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均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其修建设计方案须

征得市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报建手续后方能动工。佛山市

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3

佛山名胜古迹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6),称"北帝庙"、"祖堂",毁于

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明、

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现有

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灵应

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

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色,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

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

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

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

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

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

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

福台,相沿成习。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色,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

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

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

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从明至清代的佛山铸铜铁件如钟、

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仗等。尤其是铸于明代的重2.5吨的北帝铜像和重逾千斤的大铁

钟,是佛山铸造业的精华。庙内供奉24尊高2米多的夹苎漆扑神像,为国内所罕见。人们

称颂祖庙是"古祠艺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祖庙外兴建祖庙公园,为市博物馆所在

地,收集佛山文物归园陈列,如明代的麒麟照壁、褒宠牌坊、李氏牌坊,清代的升平人瑞牌

坊、经堂铁塔、大铁炮等,还兴建了钟廊、碑廊,维修了孔庙,每年都举办20多个陈列展

览,年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

【西樵山石刻】壮丽之作

南海区西樵山摩崖石刻共140多块,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朗、白云洞等处。如草

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约33厘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

字径约66厘米;隶书"大观",字径约33厘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

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约17厘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

80处,如"洗心",楷书,字径约66厘米,里水周伯熙书;隶书"曲水流觞",字径约26厘

米,"媲美兰亭",字径50厘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

千仞"、"仙镜"等,均是见境生情、讴歌山河壮丽之作。

4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南海市西樵山铁泉峰西山坡。又名滴水岩。1958年发现,洞口向西,面积近500平

方米,洞石质是霏细岩,洞壁疤痕累累,是人工敲打痕迹。1987年春,由广东博物馆考古

队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了

原生文化层厚近1米,出土有石核、石球、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双肩石斧毛坯以

及炭屑、火烧土、石渣等,石器形体较大,均有打制痕迹。洞口至上天湖山坡,遍地遗留有

石料、石片、半成品的石器,随手可捡,上天湖每当湖水下退,湖边剖面堆积物清晰可见。

采集的石器均是霏细岩质。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高明市大岗山麓。1957年发现两处唐代龙窑遗址。1986年挖掘清理了第一处,残存

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依山势作25角倾斜。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后

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陶碗百只。在窑外20米的土层下,堆积废弃的碟、罐、杯、

砚等陶器上千件,均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绛釉。该处遗址现在依原状用砂土覆盖保存。

1987年又挖掘清理了第二处遗址,情形与第一处相似,但更完整。其长方形的火膛和窑门

最下层的二组用砖砌的通风口完好。1988年在第二处遗址上建成唐代龙窑博物馆。

【明远桥】梁式3孔石拱桥

位于原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李仕修回乡所建。历代重修。为梁式

3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用纵联砌结法,

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雕石狮,现仅存10只。引桥不砌台阶,

利于车马过桥时畅通无阻。整齐的石砌墙嵌入河堤,两岸蕉林蔗地里古代店铺宅基尚存。

【胥江祖庙】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位于原三水市芦藏字组词 苞镇。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历代重修。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

和光绪十四年(1888)两次重修的规模最大。该庙由观音庙(佛教)、武当行宫(道教)和文昌宫

(儒教)并排组成,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

花封火山墙,面宽进深均3间,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梁架。三间庙都有横门相通,建筑群两侧

各有一条里弄,分别题"奎光"、"斗曜"门额。建筑群的屋脊上,都装饰有佛山石湾文如壁造

的陶塑瓦脊,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塑了多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和珠

宝等,形象生动,釉彩鲜明。门前一对石狮,连座高2米,是明末石雕。在檐柱上有两组横

梁金木雕,雕工极其精细。檐廊的墙上有多幅壁画,惟妙惟肖。在天井的石栏上有明代的浮

雕,玲珑工巧。庭院中还有明代的"金砂圣井"和清代重修庙宇的碑记,以及历代镌刻的门额、

5

牌匾和对联。

【西山庙】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代重修扩建。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院阶、香亭、庑廊等部分组成,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6000

平方米。山门面宽5间,其陶塑瓦脊是清代佛山石湾的作品,由日月神、和合二仙、双龙戏

珠、双凤朝阳、鳌鱼、瑞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组成的双面组画,极富"关帝庙"特色。殿堂之内

供奉关羽,坐像高2米,铜铸,重1.5吨,是清代早期的文物。配祀的,右侧是持刀的周仓,

左侧是捧印的关平,神态庄重威严。殿之右侧,原为古庙"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

农军干校"的旧址,现为顺德博物馆的陈列室。再往右,是新建的碑廊,嵌顺德历代碑刻18

通于墙上。著名的碑刻有《防御英夷碑记》、"压尽群龙"石匾等。

【太平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南约2公里太平山上。因山下为旧寨乡,又称旧寨塔。建于明万历二十

七年(1599)。塔身用青砖构筑,高约32米,分7层,平面为八角形,底层每角墙宽4.1米,

厚3.28米,入口处是一个券门,宽1.4米。建筑风格是中国古塔建筑的"密檐式"。塔的第

三层有红砂岩石匾,朝东一块刻"天门瑞气",朝西一块刻"震旦玄光",字为隶书。1987年

顺德县拨款维修太平塔,在塔周围辟太平山公园。

【灵龟塔】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

位于原高明市城东1.4公里的龟峰山上。濒临西江,世界豪车品牌 又称龟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1984年重修。塔为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32.3米,底层直径7.2米,

内径2.4米,各层原用木板作楼梯供登临,重修时改为砖砌结构。各层檐口饰琉璃瓦。第一

层原来供有两个佛像,现已散失。当年倡建灵龟塔的明代进士区大伦写下《龟峰塔铭》道:

"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较形象地描述了山、塔、江相依的形胜。

【青云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东南的神步岗上。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原名神步塔。因冈下有青

云路直抵县城东门,群众习惯称之为青云塔。塔平面为八角形,7级,高37米,每级有扶

梯可登临,底层外围每面宽3.3米,门朝西南,阔0.76米,高2.8米。塔基八个面各有托

搭力士,为粗面砂岩雕刻,线条粗犷有力。塔的第四层洞门上嵌"三元挺秀"石匾,是明万历

三十年(1602)建塔的物证。塔身施用的颜料中搀和朱砂,色彩古雅,历久不褪,俚语称"青

6

云塔演新不演旧"。1985年维修,并征用神步岗一部分开辟为"青云塔公园"接待游客。

【魁岗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三水市河口镇魁岗。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为平面八角

形、9层仿楼阁式砖石塔,高40余米。塔基用花岗石结砌,高1.1米,宽2.2米,有石阶8

级,每级长2米,宽0.4米。底层内宽7.48米,高4.6米,逐层缩小,至第九层内宽3.73

米,高4.07米。底层每边阔3.28米,门阔0.95米,高2.05米。门额题篆体"文星开运",

是道光三年(1823)两广总督阮元题。第三层额题"灵杰楼"、第五层额题"大魁阁"。文塔每层

八角,角夹上均悬铜铃一个。塔刹为高4.7米的铜葫芦,蔚为壮观。

【莲花巷土府】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

位于佛山原城区莲花路。建于明代,原是富户的贵重物品储藏室,称"土库",清代改称土府。

是一间通面宽11.2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的二层土楼。其石脚上的夯土墙厚0.7米,石

脚全用红砂岩结砌,夯土墙以蚬灰、红泥、白糖、糯米等混合夯筑而成。墙上仅开几个石框

枪眼式的小窗户。门前为"金字"石阶,进门时从两边拾级而上。这类建筑目前已不多见。

【锦岩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代,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历朝重修。庙向东北,依山势而建。

正中是"观音堂",面宽3间,左右各有偏殿:左为西庙,右为东庙。三庙前均建香亭一座,

中亭名"南海水月",尚存;左右为"显佑台"和"海天鸿庇",已毁。庙内存清代记事碑5通,

是康熙、雍正、乾隆年制。近年划锦岩山于锦岩庙一体保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

【石路巷】历史街区

位于佛山原城区福贤路纪岗街。是一条长达100米的内巷。两侧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

民国时重修的痕迹。其古朴的花窗、方柱的趟栊、厚重的大门、62712规格的大青砖、

夯土厚实的墙体和红砂岩的石墙脚,均具有明代的风格,而4根圆柱支撑的大厅,却是清代

所建造。巷口有两栋红砖绿瓦的建筑物,是民国时建筑的私家庭院,名叫"小乐园"。石路巷

民居的屋顶所建造的封火山墙,均采用锅耳式,其体量比清代建筑的大而厚,是当地民居建

筑沿革的物证。

【清晖园】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7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建园沿革,尚未找到确实史料,一般认为是建于晚明中国私家

园林的繁荣时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镇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

尚书、大学士。为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在大良建黄家祠、天章阁、灵柯之阁。

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清乾隆年间,大良人龙应时得中进士,

便将天章阁、灵柯之阁从时已破落的黄家后人之手购得。乾隆五十二年(1787),其子龙廷槐

得中进士,授翰林学士,历官御史,后以父丧,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1806)

秋,龙延槐之子龙元任请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清晖园"匾塑于西园门,喻父母

之恩如日光之和煦照耀。龙元任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得中进士以后,对清晖园大加修整,

广栽花木,使之成为格局完整的岭南园林。该园占地约0.34公顷,分3个景区:南部方池,

为园中水景区,主要建筑物有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以木制通花作饰的连廊与装饰有

岭南佳果的滨水游廊联结;中部有船厅、惜阴书屋、真砚斋、花亭、狮子山等园林小筑,掩

映在绿云深处,周围厅敞栏疏,径畅台净,浓荫匝地,是园内景色最集中的游览区;北部以

竹苑为代表,建筑较为密集,楼屋栉比,假山迎面,修篁夹道,巷院兼通,是园主们日常生

活起居之所。清晖园的治园艺术,还表现在大量使用镂空木雕花板、花罩、砖雕等装饰工艺

以及巧布玉堂春、紫藤、素馨花等古树名木上。是一座久负盛名的粤中名园。

【仁寿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佛山原城区祖庙路。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历经康熙八年(1669)和咸丰元年(1851)

两次扩建,规模颇大。现除"大雄宝殿"外,余皆拆改。正门石匾"仁寿寺"三字乃名士手书,

字体纤细清秀,被称作"鹤形"书法。寺于民国中叶已衰败。寺塔原名仁寿寺如意宝塔,建于

1935年,为八角7层仿楼阁式钢筋混凝土建筑,通高约25米,各层出檐饰黄琉璃瓦,塔腔

内有梯至顶层。塔内藏有梵文石碑及石匾各一通

【莲峰书院】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位于佛山石湾莲子岗南麓。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嘉庆二

十年(1815)增建魁星楼。同治、民国期间又经两次重修。始建时,原为昌兴石湾一带七堡会

课之用,故又称"七堡莲峰书院",其后又成为七堡乡绅议事之所。光绪十年(1884)设"七堡

团练总局",成为七堡以石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枢。整体建筑面积约644.88平方

米,平面布局由山门、香亭、正殿及魁星楼组成。山门建筑在1.1米的平台上,面阔3间

11米,深7.08米,石檐柱、檐廊三架梁、雀替镂卷草饰木雕,做工精细。山门与香亭之间

隔小院,宽11.28米,深7米。香亭为琉璃瓦单檐券棚方亭,魁星楼为二层楼房。莲峰书院

曾作山水茶林,现修整作石湾展览馆用。

【桂洲文塔】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8

位于原顺德市桂洲镇振华乡。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身六角形,每面墙宽4.1米,共7层,

总高约42米。每层均有石楣刻字,自下而上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星阁"、"

题名处"、"涵高下"、"凤鸣"、"灵照",书体包括真、草、篆、隶、行5种。皆为桂洲人胡

俊所书,胡俊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副贡生。桂洲文塔是楼阁式砖木塔,塔砌砖法有显

著特点:每5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

顺一横。1989年曾修缮,在塔周围征地辟为小公园。

【梁园】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组群

位于佛山城区松风路先锋古道。是佛山梁氏家族兴建的集宅第、祠堂、园林于一体的大型建

筑群组,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821~1850),为粤中四大名园之一。主体建筑有群星草堂、

秋爽轩、湖心亭、韵桥、船厅、小榭楼、刺史家庙、汾江草庐及巷院相通的住宅群组等,尤

以大面积的水面为显著的特色。自嘉庆末年梁蔼如在松桂里建"无懈怠斋"起,至道光年间的

数十年中,陆续建有松桂里梁九图的"十二石斋"、西贤里梁九章的"寒香馆"、先锋古道梁九

华的"群星草堂"以及富荣街梁九图的"汾江草庐"等4组各具特色的园林群落。其艺术价值,

在于造园者所刻意追求的文人园林的高雅脱俗和雅淡自然的诗情画意。例如"韵桥"之"韵"

的遐思,乃是由"汾江草庐"的"堂中琴韵"、书舍的"窗前书韵"、湖畔修竹的"风篁成韵"等布

景而引发的。至咸丰初年,梁氏园林建筑群体遂达到了"一门内200余人,祠宇室庐、池亭

园囿50余所"的规模。然而,时移世易,岁月沧桑,清末民初以来,园址日见缩小,湖池淤

浅,异石流散。1949年前,大部分园林建筑已濒于湮没。1982年,佛山市政府鉴于其历史、

艺术、文化价值,决定抢救保护历史名园,重点修复先锋古道的群星草堂等,修复面积2200

平方米。群星草堂、秋爽轩、客堂、船厅、回廊、小榭楼、湖池、石桥等得到了精心修复,

增建了日盛书屋、知行亭,园中巧布太湖、英德、灵壁等巨石,使名园的部分景观得以再现

昔日风姿。1992年,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决心实施全面修复梁园工程,修复的总面积为

21260平方米。修复后的梁园,保存原来住宅、祠堂、园林一体的格局,恢复汾江草庐、无

懈怠斋、汾江吟馆、水榭、韵桥、石舫、湖中石等景点,并在东侧重建刺史家庙、佛堂,南

侧重建"十二石斋"、"寒香馆",展现岭南园林的多种组合和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园内存有

寒香馆法帖刻石85通。

【康有为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南海市丹灶镇银河乡苏村。清代民居建筑,为一厅、二廊、二房布局,硬山顶,面积

81平方米,是康有为出生及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地方,有"涎香书屋"、"澹如楼"、"七桧园"

和康有为中进士时所竖立的旗杆夹石。1983年,南海将康有为故居修复,作"康有为史迹陈

列室"。1987年在故居附近建"康有为纪念馆",举办"康有为史迹陈列展览"。

【中山公园】风景优美

9

位于佛山城区中山桥北岸。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建。公园面积近10000平方米,有回廊、

秋声馆、"中山公园"牌楼、假山池、池心亭等建筑物。1949年后至60年代,增辟"秀丽湖",

新建"群英阁"、"翠鸣轩"、"玉带桥",以后又添建"兰圃"、"百花园"、"小鸟乐园"、"猴山"、

"湖心亭"、"钓鱼台"等设施。园内有众多的古树名木,尤以香樟树为著名。"群英阁"前移植

的两株榆树据说是明清时的古树。

【碧江金楼】广东省内罕见的构造精致的民居

位于原顺德市北?镇碧江乡细桥坊。建于晚清,是目前省内罕见的构造精致的民居。楼为二

层砖木结构,通高约7米,硬山平脊屋面。其特点是室内全用金木雕装修,首层明间用通花

屏门、门枋和雀替,左右次间门檐用万字、回纹贴脸和花卉浮雕。二层布局是前厅后寝,三

面环廊与寝室相接,成回形。厅是金楼的主体,通体装修潮州风格的木雕,上为木雕铺作,

紧接藻井,天逆向思维法 花板是云幅盘雕,中为博古嵌玻璃花窗,下为雕花裙板,全部木雕刻画数以百

计的人物,花鸟、动物都寓意吉祥,并全部以金箔贴饰,灿烂辉煌。

【西樵山】广东省著名风景区、四大名山之一

位于南海市境内。在方圆20余公里范围内,有8处村庄,72座山峰,大小瀑布38处,奇

岩异洞遍布。西樵山风景区依山势走向分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景区,各具特色。西部景区

风景优美,山色秀丽,庙宇成群,名胜古迹及其景观星罗棋布。其他两个景区,山势蜿蜒,

洞深坡陡,丛林茂密,流泉飞瀑,奇石异洞散落其间,显得雄伟、深邃、险峻。白云洞是全

山景物最佳处,又是入山的门户,此洞实乃一马蹄形山谷,主要建筑有魁光楼、白云古寺、

三湖书院、云泉仙馆、龙崧阁等景观。白云洞最高处是应潮湖,湖位于半山腰,湖水高出白

云洞入口处约100米,据说湖水能随海潮而涨退,故名。飞流千尺瀑布以雷惊电掣之势在湖

之东南方奇隘泻下,并在千仞壁上折成三叠瀑:上为龙涎瀑,呈"之"字形隐现于万绿丛中,

似玉龙垂涎;中为云外瀑,从刻有"飞流千尺"4个摩崖大字的峭壁边一落千丈。自望瀑亭经

过观瀑亭而上,穿过修竹茂林的幽径小道抵达天湖,湖面积1平方公里,湖水澄碧如缎,是

泛舟游泳的好地方。岩洞主要集中在西樵山的东南部,大小各异,是古代石匠采石加工场遗

址,如吐水岩、波斯岩、天窗格、石燕岩、清暑岩等,尤以石燕岩最大也最奇特,是始于新

石器时期以至宋、明、清时期古代露天及斜洞式采矿和石料加工场,早晚阴雨时,数不尽的

石燕栖息于洞中峭壁。此外,翠岩、无叶井、蟹眼泉、丹桂园等古迹名胜也是旅游的好去处。

【王借岗】景致独特

位于佛山城西北8公里处。冈高约60米,由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构成,距今约2500万年。岩

体柱状节理奇特罕见,对于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质构造、形成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迁都具有

10

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王借岗地理条件良好,西临东平河,北靠汾江,踞山近水,环境优

美,冈顶为市区最高点,登临远眺,全城秀丽景色尽收眼底,与威武多姿的玄武岩汇为一体,

构成独具一格的景致。远在明、清时,王借岗已列入名胜,为佛山人游集之所。1982年此

处被定为佛山的新八景之一。早在明代已开始制止在王借岗挖山取石,山体保护完整。近年,

考古工作者还在王借岗挖掘出古窑址,出土了较为完整的绛黄釉碗等遗物,经鉴定,与石湾

大帽岗、小圹奇石等处出土唐宋古窑遗物如出一系。1982年文物普查中,在山麓地表发现

有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器残段、夹砂粗陶片及几何印纹陶片等。

佛山市其他名胜古迹

【镇头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又名象岗,面积近

70000平方米。1958年10月,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沿山坡遗留石屑及残石器,俯拾皆

是,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先后3次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0.9米,出土贝壳为河蚬、厚

壳蚌、蛤蜊、圜棱螺等,出土石器有双肩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石片等,还有釜、罐残红

陶及夹砂陶片。陶器纹饰有绳纹和曲折纹,石器多为毛坯或残次品,成品比例少。当时原始

人类可能在此加工石器,在附近捕鱼打捞食物充饥。

【南蛇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南海市西樵镇西樵山南蛇岗东南坡。1958

年中山大学调查小组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地表可见有燧石裸露。1986年12月至1987

年春,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考

古发掘。发掘面积50多平方米,文化层深处达1.2米,出土有燧石及霏细岩质石核、石片、

石叶、刮削器、石球、啄锤、双肩石斧等石器和少量夹砂陶片。石器多为半成品,成品比例

少,多为打制石器,且含有大量石屑。从出土的器物看,该遗址是原始人类的石器制造场。

【鱿鱼岗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南海市西樵镇百西乡西岸村。新石

器时期贝丘遗址。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85年发掘了13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

米,可分4层。贝壳层在第三层,发现有柱洞、灰坑及房屋倒塌遗迹,出土墓葬36座,均

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习俗。出土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的釜、罐、豆、盆及陶纺轮,纹饰

有曲折纹、云雷纹、席纹、绳纹等。石器有双肩石斧、锛、环、三陵镞等。骨器有针、镞等,

还有两栖动物遗骨。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原始人类生活习俗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西樵山采石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南海市西樵镇。存在于距今5000~

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其细石器早于双肩石器约800年或更多一些,细石器集中为一个

分布区,从东簏的火石径开始向南分布,主要分布点火石径、施风岗、南蛇岗及其南坡、太

监岗,互相连成一片。双肩石器则有3个分布区:(1)山上以虎头岩、锦岩、滴水岩等出露

霏细岩的洞穴为中心,洞外沿大仙岗向下分布到上天湖畔;(2)西南坡的镇头上山下一带;

(3)富贤村西北、东北至东边一大片。这些分布区基本上都是以出露制作石器所用石料的地

点为中心形成的。火石径一带是燧石和灰玛瑙出露的地方,虎头岩等则是霏细岩出露的地方。

在两类石器分布的接触区,细石器和双肩石器在地表上交错混杂。

【银洲遗址】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三水市白坭镇周村乡银洲村豆兵岗。冈高约

12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92年发掘了500平方米,出土墓葬40多座。遗物包括大量

贝壳堆积,各种石、骨、玉器和几何形印纹陶。其中M30随葬的叶脉纹三足鼎、炭化木头饰,

M32随葬的玉石珠饰以及H22复原的腹径45厘米大釜等均较罕见。山冈上还散布大量低火

11

候类砂粗陶陶片,陶色橙红、橙黄。陶片纹饰有绳纹、条纹、曲尺纹、方格纹、菱形纹等。

在山冈表面还发现未成形的磨光小型石器(似镞形,一面已磨光),并在东北冈脚梯田的截面

层中发现少量人骨。

【河宕旧墟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土墩型新石器晚期

贝丘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75年曾发掘750平方米,其文化层厚1~2.2米,包括

3个时代的文化遗存:上层耕土层有唐宋至近代遗物和墓葬;中层黑褐色土层厚30~60厘

米,有新石器晚期红烧土硬面遗迹、遗物和墓葬51座;下层贝壳层夹杂着灰黑土,厚50~

90厘米,有密集洞穴遗迹、遗物及墓葬26座。中、下层出土石、玉、骨、蚌壳制的生产工

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共400多件,有镔、斧、矛、凿、镞、针、梭和束发器等。陶器有釜、

罐、壶、盘、豆等类约15种,陶纺轮达136件之多。各类陶片17000多片,印纹有20多种。

中下层共77座人骨架保存较好的墓葬,多为单人仰卧直肢葬。

【澜石东汉墓群】位于佛山市郊澜石镇大松岗、八仙岗。1961~1962年首次发掘了9座

墓,从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釉色分析,为东汉后期墓。1972~1979年间经多次挖掘,清理出

从战国晚期至东汉墓100多座。墓分土坑、木椁、砖室墓3种,以砖室墓居多。砖室墓的形

制多样,有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墓室一般由封门、甬道、前室、后室、侧室、耳室

组成,墓砖红色或灰色,长方形,少数砖有纹饰,结砌错缝平铺,券顶,墓底铺砖或垫砂。

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皿种类繁多,纹式多样,多薄施青釉或青黄釉。人物和动物俑也

丰富,还有陶屋、井、灶及水田附船模型。铜器有镜、剑、五铢钱等,饰物有玛瑙、琉璃等。

还有铁器及漆器的残迹。

【泥模岗冶铁遗址】位于市区祖庙路孔庙东侧。是元、明以至更早时期的冶铁遗址,范

围包括今祖庙公园,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该冈高约5米,其上有厚达1.6米的冶铁废弃

泥模堆积,故俗称"泥模岗"。佛山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生产极为发达,明清时幼儿早教古诗大全 期

佛山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冶铁生产基地。早在明以前,祖庙门前的冶铸炉户就颇多,至

明初祖庙重修时才陆续迁走。其冶铸所余的破废泥模被覆盖于附近的空地上,泥模岗即由此

堆积而成。今祖庙公园范围的地下,亦有颇大面积的破废泥模堆积,有的地方厚达2米以上。

该遗址年代早、范围大、堆积厚,为研究佛山铸造业的历史和发展规模等,提供了重要的科

学依据。

【叶家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东上路宝善坊。是经营中西成药的叶氏富

商在清代光绪年间所建的一组大型庄宅建筑群,故名。街首的"叶大夫祠"建于光绪三年

(1877),硬山顶,面阔3间,是二进院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中座是四柱大厅。庄宅与祠堂均

集中建在宝善坊的北侧,以单座毗连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条长79.7米的巷道,全以花

岗石铺砌。叶家庄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屋宇高大宽敞,室内装修讲究,檐板多用木雕。

始建时,东、西均有门楼,今西侧门楼已不存,现存东侧门楼外表是水磨青砖,石额刻"南

阳"二字。

【南风灶古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市石湾镇西南角镇岗上。窑体依

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因窑向正南,故称。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400

多年来一直使用至今,属国内罕见的古龙窑。虽经470多年的使用和改造,但窑内结构旧貌

依然,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窑腔似隧道,用小型砂砖结砌,顶部为券顶,厚约0.25米。窑

内平面呈船底型,总长32.6米,设4窑门,一般宽0.7米,高1.4米,作各段出入窑之用。

全窑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一窑可容产品18吨,世界领土面积排名 其产品体质厚重,

胎骨暗灰,釉厚而光润,善仿"钧窑"。除生产大花盆等日用器皿外,还大量生产瓦脊等建材

及陶塑。是源远流长的石湾制陶业极好的历史见证。

【东华里】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

清代古街道。建于乾隆年间,现今街首闸门楼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额。东华

12

里全长112米,宽4~5米,花岗石条铺砌的路面,宽厚的石砌墙脚,一式水磨青砖的外墙

和锅耳封火山墙,显得整条街道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家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

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

功能。民居内都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

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隔扇等分隔,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南面

的二层民居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

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这样的小巷每侧

4道,形成像叶脉形的里巷布局。东华里原名"杨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姓和伍姓两

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五行与颜色 首的伍氏宗祠就是当年所建。乾隆年间,迁入骆氏家族,族中的骆秉

章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把北侧宅第装修成清代的府第,"杨伍街"也易名为"东华里"。

清末,招氏家族买进南侧的连片住宅,加层扩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贤堂"

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

【区家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居仁里。是清乾隆年间经营洋杂货

的区氏富商所建的庄宅建筑群,故名区巷,又称区家庄。最初只建住宅4座,同治年间增建

祠堂"资政家庙",面宽、进深各3间,中为四柱大厅。以后又不断增建住宅、书楼、花园等,

共10座建筑物,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庄宅平面布局规整,建筑形式相同,采用井字形排

列,形同矩阵,小巷全以条石铺砌,兼有防火通道的功能,下水道网的设施科学合理。

【李可琼故居】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莲花路莲花巷15号。是清代官僚李

可琼的宅第。李可琼,字配修,号石泉,南海罗村人,后移居佛山。清嘉庆十年(1805)会试

中进士,官至山东盐运使。相传与其弟可端、可蕃均为妾侍所生,但同登进士,同入翰林,

一时以为盛事。其家族在佛山经营银铺,相当富有,遂于嘉庆年间(1796~1820)在此地兴建

宅第,其中以该楼最为突出。楼内共置有72个精致的百页窗,形式不尽相同,因可调节光

线和空气而著名。楼硬山顶,面宽、进深各3间,二层,前面敞开,通面宽20.5米,通进

深11.3米,底层高4.8米,上层高7.8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楼高大宽敞,木板楼

面,二楼前檐廊设轩廊式券棚顶,屋内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室内装修豪华考究而

颇见匠心,各种精雕细刻的木雕装饰构件,设置十分普遍。如二楼楼前通栏的大型隔扇和多

式多样的花架、雀替及门窗装饰等,纹饰有博古、花卉、万字等多种,无不工艺精湛而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该楼的形制及其别具一格的设计装饰,为当地目前所仅见,有较高的历史

和艺术价值。

【陈金?起义旧址】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三水市范湖镇范湖圩。陈金?,乳

名阿泽。三水市范湖堡人。出身木匠,后在范湖圩白虎庙间壁开木铺,铺名"合和祥"。咸丰

二年(1852)他在朱子仪(花县小朱村人,拳师)、钱登(三水小涡尾村人,私塾师)、郑金(三

水大桥头村人,陈金?表弟)、卢伟(三水坑口村人,屠户)等人支持下,借武馆掩护,筹建

反清天地会秘密组织--全胜堂。咸丰四年夏,全胜堂正式竖旗。是年六月初二日(1854年6

月26日)陈金?在范湖堡长湖筑坛率众誓师起义。咸丰七年(1857)十月下旬,陈金NC065

建国号为大洪,改称南兴王。陈金?起义军斗争历时10年,在全国尤其是两广有较大影

响。遗址原是白虎庙及邻近的"合和祥"木店,为砖木砌筑,总面积420平方米。1981年拆

毁,原白虎庙改建镇公所,原"合和祥"木店辟为"陈金?纪念馆",面积50.4平方米。

【北涌亭】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南海市里水镇新联村北涌坊。始建于明,清

咸丰六年(1856)和光绪九年(1883)均重建。亭为方形,面积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建筑

形式别具一格:4根木圆柱为主体直通顶部,每面梁架装3个斗拱承托,构成歇山顶,翘出

四个角;木柱外是4根矮于歇山顶的花岗石檐柱,每面梁架装5个斗拱承托瓦檐,檐口伸出

歇山顶1米,又翘出四个角,故又名"八角亭"。该亭是省内亭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特例。

【璜矶鹤巢】位于原南海市九江镇。从九江镇沿着乡间小路迤逦而行,远远地便听到嘎嘎

13

的鸟鸣。进入璜矶村,只见一湾碧绿的湖水环绕着一个面积约6700平方米的长形绿岛,就

是"璜矶鹤巢"。岛上是鹭鸟的世界。由于鹭鸟有着鹤一般飘逸的神韵,故被村民误认为鹤,

"鹤巢"名称亦由此而来。栖息在这里的各种鹭鸟数以万计,竹林上,筑着无数个小巧的鸟巢。

傍晚,白日依山,满天飞霞流彩,整个碧野笼罩在一片金辉之中,正是观鹭的最好时机。举

目万里长空,成千上万的鹭鸟在嫣红的斜辉中飞翔,蔚为壮观。

【任围】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燎原路任映坊和乐安里。是经营纺织业而成

巨富的任氏兄弟任伟、任应二人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的不毗连的住宅建筑群,"围"是区

域的意思。任伟庄宅在乐安里,任应庄宅在任映坊。现以乐安里的建筑保存较好,占地数千

平方米,包括祠堂、庄宅、花园和池塘。始建于嘉庆九年(1804)的祠堂面宽3间,为三进院

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庄宅原是25座形制一样的平房,成矩阵排

列,今仅余10座,纵横各3座成矩阵。

【大旗头村】位于原三水市乐平镇。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

完整。该村是一个方形的布局规整建筑群,总面积10000平方米。全是姓郑的一个家庭聚居,

故又名郑村。最突出的一座建筑是"振威将军家庙",主人是清代的一员武将。家庙前临半亩

方塘,汇集整个村的地下水,取四水归塘之意。塘基砌以石坎,突出部分形如壶嘴,塘边建

一个笔形古塔,名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3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形成一

组"文房四宝"的景观。该村的建筑群密集而规整,内部布局是当地常见的三进深院落,外部

以小巷分隔,纵横交错如棋盘。内巷均以条石铺砌,排水眼都统一凿成钱眼的模样,排水孔

下连"渗井",泄入暗渠,流进池塘,地下排水系统相当合理。

【简氏别墅】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臣总里。建于民国初年,是著名华侨商

人简照南兴建的别墅。简照南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创始人,原名简耀东,佛山澜石黎涌人。

幼年居石湾,家境贫寒,13岁丧父,14岁当童工。青年时代在叔叔简铭石的支持下,先后

到香港、日本、越南、南洋一带做工、经商。1906年2月在香港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因受英美烟草公司的打击而屡遭挫折。但简氏兄弟屡折不弯,终以坚强的毅力,把南洋兄弟

烟草公司撑住,在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简氏兄弟击败对手而获得成功。他在佛山

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吸收贫民进厂。在家乡黎涌建了绿瓦亭等公共设施,还在

佛山等地捐资办学,成为颇受尊敬的华侨实业家。简氏别墅规模颇大,有门楼、主楼、后楼、

西楼、储物楼、花园等建筑,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建筑物以仿西洋式而又中西合璧为

特色,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构筑。楼高二层,一层为中

央大厅,两侧厢房,地面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砖砌成图案,窗玻璃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

图案是中国仕女、玉兰和花鸟,非常典型的中国气派。楼梯全用柚木,栏杆却是仿西洋式。

二楼的楼面铺的是水泥做的花阶砖,还装了天花板,明显的西洋风格。主楼和后楼以天桥相

连接,便于交通。后楼的外墙全用一色水磨青砖,是仿清代当地宅第的建筑。别墅的所有窗

户都开得很大,几乎有墙高的一半,间距也很近,相距几十厘米,在当地建筑中极为罕见。

但是,窗檐却使用当地常见的砖雕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西楼是三层钢筋混凝土及青

砖混合结构仿西洋建筑,而储物室却又是四层的仿当地的当楼建筑,这表明别墅的主人对于

中西方文化的认同和融合。今保存良好。

【兆祥黄公祠】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福宁路。建于1920年,是著名中成

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西向东,为三进院落四合院

式布局,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头门梁架遍饰雕镏精致的漆金木雕,墙体用水磨青砖

结砌。之后是宽阔的天井和高大的过亭,亭是券棚歇山顶,柱为花岗石柱。前厅和正厅都是

进深3间,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宽敞明亮,厅两边是厢房,整齐划一。厢外是青云巷,

与门楼连成一气,气派不凡。黄祥华如意油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祖铺设在祖庙大街文明里,

14

至今尚存。

【梁士诒墓】原三水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三水市白坭镇岗头村。梁士诒,佛山三水人,

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民国22年(1933)4月9日,在上海逝世,葬于故里。墓为圆土坟

结构,以灰沙夯筑。前建有碑亭,碑前为石拜桌。有墓道、石牌坊。石牌坊阳面刻书法家叶

恭绰所书"梁氏佳城"。阴面刻段祺瑞所题"将相联辉"。整座坟墓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抗日烈士陵园】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原顺德市北镇西海管理区。原为抗战烈士

坟墓和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的所在地,1983年县政府增建了纪念亭、革命文物陈列馆

等,扩建成"西海抗日烈士陵园"。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环境整洁,绿树成荫。西海抗日

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的小山冈上,5米宽的花岗石梯级直铺到山顶,两旁古柏夹道。纪念

碑建于1951年,碑为四棱梯形柱体,基座高3米,宽5.06米,碑身高约10米。碑的正面

是林锵云题"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左面刻郑少康题"识革命之真理,留千秋之典型",右

面是谢立全题"英雄壮志留芳千古",背面刻中共顺德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题的"革命烈士精

神永垂不朽"。抗战烈士坟墓在小山冈下,1951年建成。革命文物陈列馆在陵园左侧,共5

个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陈列革命文物300多件。

【吴勤烈士陵园】位于佛山城区大福路南端。是佛山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吴勤烈士,于1951

年发动佛山市和南海县人民捐石献砖、义务劳动兴建起来的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吴勤,

原名勤本,佛山人。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军,后当孙的卫士。1938年10月广州沦陷

后,他带领19名青年到南海组织一支五六十人的抗日义勇队,后任广州市抗日游击队二支

队司令,率部在顺德陈村、大良等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威名远播。1942年5月7日,

吴勤在陈村水枝花处过渡时,遭伪军机枪射击,不幸牺牲,时年47岁。陵园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四周由铁栏环绕。陵园正门为一座琉璃瓦牌记,上题"万世留芳"的横匾。陵园中央

耸立着4米多高的吴勤烈士纪念碑,碑的下方镌刻着吴勤烈士生平事迹。碑背面相去5米处

有3座土坟,分别安葬着吴勤烈士、吴勤胞弟吴俭本烈士、吴勤生前警卫员邓卓英烈士的遗

骨。陵园内外栽有木棉、松柏、桂花、米兰、天冬等花木,绿树成荫,四季常青。1982年

和1989年,市政府两度拨款维修重建,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

【孔庙】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佛山城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内。旧称尊孔会。是清末宣

统三年(1911)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并不依照

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设置,占地约

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该建筑颇高大宏伟,重檐歇山顶,面宽、

进深各3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殿内神龛置有孔子石

刻像,是按山东曲阜孔庙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两壁之上镶嵌有《孔子庙堂碑》石

刻,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碑记拓本翻刻,上有翁方纲的考证题跋。殿内的明间有大

型雕花硬木隔扇屏风,前檐明间檐柱花岗石柱础上精心刻画的洋人侏儒形象,鲜明突出,构

思独到。1981年为配合祖庙的开放,市政府拨款将孔庙修葺复原。在殿内左右两壁装置了

收集于佛山"李氏大宗祠"的6组砖雕装饰;以各种精美的漆金木雕及花架花罩,恢复了神龛

及其周围的面貌。还扩建美化了花园,增设了"佛山碑廊"、"佛山钟廊"、"古洛芝兰"牌坊以

及明代石刻麒麟照壁等。如今,园内桥亭水榭,曲径回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秀色迷人。

15

佛山文化

【佛山狮头】佛山狮头中外驰名,每年都有2000多只狮头出口,远销世界五大洲。自从

实行开放政策以来,佛山狮头生产飞速发展,年产狮头4300多只,仍供不应求。特别是日

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的华侨社

团,以及港澳地区社团成批订货,出口外销占年产量的60%,仍不能满足旅外乡亲的需要。

佛山制作狮头,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动

传神,设色鲜艳美观,制作精巧坚固。佛山狮头的造型,一般是双腮、圆唇、明牙、震舌,

两边嘴角后面还有细腮和9只细翅。艺人们还别出心裁地设想出一只狮角,把它做成拳(头)

角、(竹)笋角、(麻)鹰角、鳌鱼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狮"之称。工艺师们还创制

出一种"软彩狮",前额装饰着二龙戏珠,后脑则饰有双凤朝阳,两颗眼珠电光闪闪,狮头向

四周转动灵活,并配有绒珠、星镜,相映成趣。狮头的设色,大致分为七彩、黑白、红白、

大花面、二花面等花色,是参照古典戏曲人物刘备、关公、张飞的脸谱着色的。每只狮头,

都配100多个七彩绒珠,300多面铜镜片(或金胶片),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秋冬食蛇】民谚云:"秋风起,三蛇肥。"秋冬之交,是吃蛇的最好季节。"三蛇"一般指

饭铲头、金脚带和过树榕。越冬前的蛇肉丰味美,秋凉天气吃蛇易吸收入补。制法是先将蛇

除皮,置于锅中煮熟,捞起除骨取肉,撕成肉丝再配以鸡肉丝、老姜、陈皮、麻油、料酒、

味料等放回锅里汤中熟煮,加入少许湿马蹄粉调成薄芡,即成蛇羹。吃时再配薄脆、柠檬叶

丝、胡椒粉等撒面上席。特点:驱风去湿,清鲜味美。或取蛇肉、猫肉、鸡肉加以陈皮、老

姜等放于瓦煲中慢火煲数小时熬成浓汤,称为"龙虎凤"。味浓鲜美,具有驱风祛湿、强壮身

体作用。蛇胆则以优质米酒混胆汁开成"蛇胆酒",碧绿透明,饮之清香甘凉,驱风强身。

【盲公饼】佛山土特名产。创制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传说当时教善坊

有间"乾乾堂"卦命馆,前去问卜占卦者甚众,但因带小孩的顾客常为孩子的哭闹困扰,影响

生意。于是馆主的儿子何豫斋就用饭焦干磨成粉,加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匀,制成米饼,

半送半卖,以堵小孩之嘴。由于其制作独特,甘香味美,价格便宜,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购

买,因而出名。如今制法改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生油等原料,加入用白糖腌藏数

日的猪肉,吃起来更加甘美酥脆。

【鱼生】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殊食谱,要即制即食。选鲜活大鲩鱼,剥皮、起肉,刮去肉

中的红肉和血丝,用干净纱布抹干水分,再用利刀把鱼肉切成极薄的鱼片排在盘中待用。吃

鱼生很讲究作料和调料,通常用切得很细的姜丝、嫩柠檬叶丝、辣椒丝、葱白、甜酸?头片

等做作料,以熟油、麻油和上等生抽(酱油)做调料,每客一碗。吃鱼生时,各人先将鱼片放

在熟油碗中稍浸片刻,然后再和着作料一起吃,味道特别鲜美。边吃边饮美酒,乐趣倍添。

小吃配有炸花生米、炸粉丝和冷油炒成的爽脆鱼皮。其后再食用鱼骨、鱼头熬成的粥,风味

尤佳。因是生吃,而鱼会有寄生物,故制作用料用具要特别讲究卫生。

【酿扎蹄】佛山土特名产。以五香和味、皮爽肉脆而驰名。酿猪蹄有两种:一是酿猪蹄,

它用整只猪脚酿制而成,工序较少;二是酿扎蹄,先将猪脚开皮,抽去蹄筋和骨,再以猪肥

肉夹着精肉包扎在猪脚皮中酿制,工序较多,因用水草扎着酿制,所以叫扎蹄。所谓酿,就

是用慢火浸煮,以金黄色为最好。

【which的用法 狗肉香煲】佛山风味小吃。制法:除毛的狗一只,用禾秆草烧火把狗全身烤至黄色,洗

净、斩件,再用白锅炒至狗肉干水略有焦味,盛起待用。把切好的陈皮、生姜、蒜子、盐等

放进油锅爆香,然后再将狗肉一起落锅翻炒,加足生油炒至半熟,加水及少许茴香、八角(用

纱布包好)、片塘,先武火后文火,烧制即成。此菜香味浓烈,壮身补亏。民谚云:"狗肉滚

16

三滚,神仙坐唔稳(坐不住)。"吃时,再加生菜、芫荽等伴汁同食,食欲大增。

【佛山中成药】佛山是中国岭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中成药的发祥地。药业始于明万历年间,

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而今,广州、香港、澳门以至东南亚、美洲等地很多传统的中成药

均发源于佛山。佛山中成药业的祖铺老号众多,清乾隆年间,仅是200米的豆豉巷,从事药

业的就有27家,30多万人口的佛山,制药店铺近百家,而百年老字号就达30多家。较著

名的有梁家园少林药膏、马伯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甘露园紫雪丹、冯了性风湿铁打药

酒、刘诒斋卫生丸、黄祥华如意油、何福山黑鬼油等。佛山成药分别制成膏、丹、丸、散、

茶、油、酒等,品类齐全,成为居家旅行必备的良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老牌成药焕发新的生命力,还在全国首创胃甘绿、生胃酮、人参再造丸、

跌打药精、抗骨增生丸、骨刺片、喉舒宁、复方珍珠暗疮片、复方何首乌片、安经痛药酒、

通江龙片等13种成名新药,其中珠江桥牌跌打药精获得国家银质奖,还有近百种新药在试

产之中。

【迎春花市】佛山人行花街相沿已久,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花市日期从农历十二

月廿八至三十日一连3天。除夕晚是花市的最高潮。一般居民吃过团年饭,全家行花街,买

年桔、桃花等花果度岁,以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展鸿图。每年供市民选购的种类繁多,有吊

钟花、水仙花、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兰花、万年春、富贵竹、四季桔、金桔、朱砂

桔、大红桔等。花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花市的人数逾10万人次,人们摩肩接踵,络

绎不绝,十分热闹。除夕晚12时过后,卖花的人即结束卖花。到花市卖花的花农,来自省

内各地,更多是近郊农民。

【龙舟竞渡】创始于明代。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划龙船是境内民间盛行的传统

活动。每逢端午节或其他盛大节日,总要划龙船或举行龙舟竞赛。龙船多用柚木或坤甸木造

成,宽1米,长约20~30米。前有木雕龙头,张口见舌,龙角高翘,龙目炯炯,下颊安上

白、黑或红色龙须。船后有木雕龙尾,往上翘,龙鳞闪闪,划行时,船上多插以彩旗、彩牌

和绣花罗伞。按旧习,龙船划后,埋于江边泥中,以防腐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龙舟出

水的日子,名出水龙。划龙舟时,持桡掌舵张旗打锣鼓的一般约40~80人,都穿上同一式

的服装,十分威武。划行时,鼓手马步坚稳,手举鼓槌,时而猛击鼓心,巨响咚咚,时而轻

敲鼓边,连声得得,以鼓声指挥进退。锣声与鼓声应和,追涛劈浪,声震江村。船前稳坐一

孩童,穿华服,胸配绣球,俗称"龙孩",在风浪中历险壮胆,此座位多由富有人家投高价买

得。船前后各立一人,挺胸昂首,高举长桨,以全力踩足蹈动,使船身震跃扑腾,掀起浪花

簇簇。船前后的舵手,掌稳船舵,左拨右弯,灵活控制。船中桡手,合着鼓点,似万剑击波,

齐声吆喝,同争上游。龙舟过处,两岸人山人海,红男绿女,爆竹之声,此起彼续。

【木屐】顺德大良镇是广东木屐的重要产地之一,名闻遐迩。因其穿着方便、大方,价钱

低廉,水网地带的群众过去喜穿木屐。20世纪40年代,大良木屐业颇为兴旺,从业者近400

人,年产木屐400多万双。产品不仅销本省各地,还大量出口到香港、东南亚各地。大良木

屐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木质,一类竹制。竹制屐底部钉有胶板,穿着时无响声,也统称为

木屐。大良木质屐,多用松木、榕木、元木等制成,花色品种很多,主要分为夏威夷庄和安

南庄两种,在规格上有高蹭、半高蹭之分,在款色上有油漆花屐和白身素屐之别,约有100

多个品种。漆花屐在屐面上多绘有花鸟图案,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赭色、粉红、

粉绿等,色彩艳丽,甚为美观。屐皮则多以易洗易干的橡胶皮或彩色塑胶皮做成。60年代

初,由于塑胶拖鞋流行,木屐遂逐日减少。

【铜凿金花】佛山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多用于迎神祭祀活动,也用于戏装。因是在铜箔上

凿花,故称铜凿金花。主要品种有芙蓉屏、瓜碟屏、中标屏、小标屏、龙屏等。铜凿金花状

如树叶,下宽上尖,有一片为一朵的,也有两片相叠为一朵的,均用粗铁丝为柄,镶嵌于花

片之下方,以便将金花插入装饰物品上,如匾额两上端,或簪花挂红的男子毡帽两侧(也有

17

只插一侧的),或者春联、挂钱、神相等一应需装饰之物上。轻巧的屏花多是两片以上的铜

箔凿花制成,对铜箔上的花纹图案,均以彩色或油漆加以彩绘,有些还凿有吉祥如意、风调

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全、绒球、纸花等。佛山铜凿金花曾成为佛山镇一宗大批量生产和

出口的民间手工艺品。

【金银铜锡箔】金属制箔业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艺。始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历史,最

初的产品主要是制作金花的厚片铜箔。至清代,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改进,已能制作更

薄的铜纸,且金箔、银箔、锡箔同时兴起,1906~1915年间制箔业最盛,厂号有200余家,

工人3000余人。当时的金箔主要用于制药、制刺绣线或作装饰品用。铜箔、锡箔用于迷信

品、文化用品、装饰品等,销路遍及全国,以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外销远至东南亚,而

金箔制作的刺绣线远销欧美。后来,由于洋装潢纸大量输入,市场逐步缩小。

【木版门画】中国民间木版门画,除了为人们所熟悉的杨柳青和桃花坞版画外,佛山的民

间木版门画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佛山就有木版门画制作,清代

中叶至抗日战争前是它的全盛时期。每年门画季节,从事门画的画、刻、印的作者近千人,

出版及发行的有70余家,年销量1万份以上,成为华南门画产区的中心。佛山民间木版门

画,是一种木版五色彩印,由于经过民间艺人几百年来的千锤百炼,艺术上十分精湛。它的

特点是线条明朗有力,色彩绚丽,造型健美,洋溢着吉祥、喜悦、和平的气氛。主要有《送

子》、《秦叔宝》、《尉迟公》、《太平盛世》、《五谷丰登》、《谷仓常满》、《年年有余》、《烧喜炮》、

《老鼠嫁女》、《六畜兴旺》、《猪牛平安》等300余种。

【佛山剪纸】佛山剪纸全国闻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

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主要有三大类:单一色调的纯色

剪纸、剪绘结合的写料剪纸、用几种颜色的纸料剪衬而成的衬色剪纸。近年发展的铜衬料剪

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它是运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勾雕出画面的主线,再在底部衬以

色纸或在上面绘上颜色。这类剪纸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人们欢迎,产品远销

海内外。剪纸艺术风格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不少剪纸作品形式已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如

大型剪纸艺术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

【佛山冶铸】佛山冶铸文化源远流长,有关炒铁铸铜的传说、奉祀、街名及文物古迹,

至今可见。佛山市区新安街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条打铁街,打铁师傅云集于此。街

上有座"国公古庙",始建于明,清代以后多次修葺扩建,现存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

明清时期,该庙是佛山打铁行业的师傅店。相传唐代开国元勋、鄂国公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

后来被奉为打铁行业的祖师。该庙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庙前原有

的大戏台及大地堂,为演戏用。现庙内尚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18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

通,对研究当时炒铁的规律及其分工以至行业、行业神崇拜的习俗有重要价值。在不胜枚举

的佛山冶铁产品中,如今仍存留在广东的大约可分为5类:(1)铁铸千佛塔;(2)铜、铁钟鼎,

大香炉;(3)铜、铁神像;(4)铁铸千僧锅;(5)铜、铁铸大炮。韶关马坝的南华寺保存有5

层5米高的佛塔,就是元代佛山所铸。在钟鼎中较著名的,有广州五仙观的明初大铜钟重5

吨、罗浮山冲虚观的明代大铜钟、佛山祖庙的明代大铁鼎。最令人瞩目的,是祖庙里2.5

吨重的北帝铜像。此外,铸于清代的镇庙之宝,2吨重的铁香炉,以及从数千斤到万多斤重

的铜、铁炮等。至今人们还可以在虎门炮台、沙面堤岸、五层楼下和广东省博物馆内,一睹

昔日佛山铸炮的雄姿。在佛山的古街道,有不少街名都与铸铁有关,如铁砧街、铁香炉街、

铁门链街、铸犁街、钟巷、针巷等,说明佛山早就成为岭南铸造和锻造的生产总汇。

【石湾陶瓷】素有南国陶城美誉的佛山石湾,与江西的瓷都景德镇齐名,制陶业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河宕贝丘遗址数以万计的陶片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

先民已经在挖土烧陶。从先秦到两汉,制陶逐渐成为行业,在澜石出土的汉墓就有陶屋、日

用器皿、动物陶塑、水田附船模型等。唐代石湾窑烧陶用的是馒头窑,轮制与手轮兼制并用,

18

产品除日用陶瓷外,出现了美术陶瓷,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宋代石湾窑包括石湾、小塘奇石

两大窑场,花色品种和釉色均有很大的进步。北宋是石湾窑一个兴盛的时期,产品远销东南

亚。元代以后,奇石窑场衰落,陶业集中在石湾,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将陶艺也带来,促

进了石湾窑的发展。明、清时期是石湾窑一个鼎盛的时期。其显著的标志是窑的改革,像"

南风灶"这样先进的龙窑出现,提高了石湾陶的质量。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祖堂居",是专

门烧制美术陶的工场。明中叶以后,"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陶业的分工也越来

越精细。现今在祖庙的瓦脊上,陶塑的花脊是石湾陶文化的代表作。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是石湾陶的萧条期。由于国力不振,加以战争的破坏,石湾陶窑锐减,技工

星散。1949年石湾经营陶业的只有300户,从业人员2800人。1949年后,石湾陶得以复苏。

首先是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其次是革新产品,扩大生产,进行了技术革命。石湾陶的腾飞是

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的。近10多年来,石湾陶有国营的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有区镇办

的陶瓷工厂,还有个体办的陶瓷企业。体制改革,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流程改造,石湾陶

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局面,进入了自明、清鼎盛时期之后的新腾飞的时期,成为佛山

工业的重要支柱。石湾已成为全国主要的陶瓷综合生产基地,墙地砖产量占全国的1/3还要

多。

【粤剧之乡】清初,北京昆曲艺人张五,绰号"摊手五",因不满清廷专制,每每在台上演

出时流露反清言词,使清廷感到害怕,要将他逮捕下狱。张五便化装易服,逃离京城,一直

逃到广东,寄居在佛山大基尾。时粤剧尚未成形,摊手五便以京戏昆曲教授红船子弟,改编

剧目和扩大演员组织规模,创立"琼花会馆",是粤剧艺人最早的会馆。从此,广东戏剧独树

一帜,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成为一个剧种。至清咸丰年间,佛山爆发以粤剧艺人李文茂为

首的"红巾军"起义,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于是下诏解散粤剧班,禁演粤剧,后又焚毁琼花

会馆,粤剧于是中断了若干年。其后有南海商人、粤剧票友刘华东,利用粤俗庆典宴会酬神

演戏的习惯,巧施妙计,促使广东总督瑞麟向清廷奏准粤班复业,成立"八和会馆",粤剧开

始中兴。

【佛山秋色】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

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

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

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

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

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

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

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佛山名人

【黄飞鸿】(1847-1924)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道光二十七

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

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超声波清洁

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

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

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

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

19

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

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

王之称。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

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

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

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

1983年在香港去世。

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

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

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

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

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

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

材内容之一。

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

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

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

台湾英勇杀倭。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

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

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

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

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

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

广为传诵。

林世荣的徒子徒孙中,不少人日后成为电影业中人,其中较为人熟悉的有武术指导刘家

良,其父刘湛便是林世荣之弟子。五、六十年代香港便已拍摄了接近八十套以黄飞鸿为题材

的电影。当中黄飞鸿一角,除了两套为白玉堂,俱由关德兴担当;而奸角几乎全部由石坚演

出。故港人常称关德兴为“黄师傅”;形容大奸大恶亦有“奸过石坚”一词。之后成龙、刘

家辉亦有演过少年时期的黄飞鸿。近年徐克拍摄黄飞鸿电影更非常成功,黄飞鸿一角多由李

连杰担任。

黄飞鸿结过四次婚,除元配外皆为续娶。最后一名妻子莫桂兰于1983年于香港逝世。

黄飞鸿有四子,当中黄汉森最得真传,惜年少时被暗算惨死,之后黄飞鸿不传儿子武术。

以黄飞鸿为主题拍摄的电影已经超过百部,形成黄飞鸿系列影视,黄飞鸿广为人知主要

来源这些影视剧。

20

黄飞鸿详细事件表

1847年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广东佛山镇。

1853年从其父黄麒英习武。

1859年随父在佛山、广州、顺德一带卖武,其间以四象标龙棍胜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

棍法,得“少年英雄”之名。

1860年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铁桥三高徒林福成,在佛山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学成

“铁线拳”和“飞铊”等绝技。

1863年移居广州,铜、铁行工人集资为其设武馆于第七甫水脚,飞鸿结束卖武生涯。

1865年广州三栏行(果栏、菜栏、鱼栏)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1866年在西樵官山墟一当铺夜宿时遇贼人打劫,飞鸿一人击退数十人,在当地一时传

为佳话,随后应邀到在石龙乡授徒。

1867年一洋人携如牛犊大的狼狗在香港设擂向华人邀斗,飞鸿不甘华人受辱,赴港以

“猴形拐脚”击毙恶犬,自此扬名香江。

1868年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贩彭玉摊挡被一恶棍强占打伤,飞鸿路见不平相助,被对

方同伙数十人持械围攻,被飞鸿击败。

约1868年另设馆于广州西关廻澜桥附近教徒授艺兼医刀伤跌打,三栏教席由梁宽代

替。

1869年在佛山平政桥斗蟀场为卢九叔任"护草"(现场保镖)时,飞鸿严惩歹徒,在佛

山名噪一时。

1871年娶妻罗氏,婚后三月罗氏病卒。

1873年受聘广州水师武术教练,并考取广州将军衙门“靖汛大旗手”一职。

1882年记名提督吴全美聘飞鸿为军中技击教练,停办廻澜桥所设武馆。

1886年其父麒英染疾卒。月余后,吴全美去世,飞鸿辞去军中技击教练职务,在广州

仁安街设跌打医馆“宝芝林”。

1888年黑旗军首领刘永福赏识黄飞鸿武艺高强、医术精通,聘为军医官和福字军技击

总教练,向其赠"医艺精通"木匾。

1894年刘永福率领军队赴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飞鸿随刘率九营福字军抵台,驻守台

南。

1895年6月刘永福护台失利,飞鸿离台返粤,自此仅行医不授武,“宝芝林”前榜:“武

艺功夫,难以传授;千金不传,求师莫问。”

约1896年续娶马氏为妻,生二女、二子(汉林、汉森),不久马氏病卒

约1902年续纳岑氏为妻,生二子(汉枢、汉熙),不久岑氏病卒。

1911年8月应刘永福邀聘,任广东民团总教练

1912年鱼栏伙记马如灿(卖鱼灿)遭歹徒勒索被殴,飞鸿见义勇为严惩歹徒,“义救

卖鱼灿”一事在羊城广为传颂。

1915年续莫桂兰为妾。

1918年在广州十八甫福安街梁氏蟀猎场任守

1919年精通武术的次子黄汉森遭妒,往广西梧州渡任“护勇”时被“鬼眼梁”暗算惨

死。受此打击,飞鸿不再向其他儿子传授武技。

1919年4月9日在广州海珠戏院广东省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铊。

1924年10月广州国民镇压商团暴乱,西关一带房屋被毁,仁安街“宝芝林”受累被

焚,资财付于一炬,其长子汉林又告失业,因而忧郁疾成。

21

1925年农历三月廿五日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

【黎简】(1747~1799)清代画家、诗人。别字简民,别名未裁,因爱东樵山和西樵山的山

水,故又自号二樵,还署名为石鼎居士。顺德弼教人。10岁能写诗,才思敏捷豪放,落笔

一气呵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选拔为贡生。性格高洁耿介,自称"狂简"。曾寄居广州慈

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名为竹平安馆,后迁居佛山秋官坊。精通诗、书、画,以绘画成

就最大。山水画笔法简练,色彩清淡,皴擦松秀,特别是小幅画,笔势坚实苍劲,再用大绿

颜色来点缀苔树,使岭南四季如春、色光明艳的景色跃然纸上。除山水画外,还擅长人物画

和肖像画。54岁时画的《盘坐图》,人物比例、解剖、透视等都很准确,神韵独特,令人叫

绝。他曾自称自己的作品"五百年后必有识者"。一生创作勤奋,留下大量作品。广东省博物

馆藏有欧米伽下巴 他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碧山清瀑图》巨幅山水,笔墨豪放,气势宏大。广州

美术馆藏有他的《牧牛图》、《江乡春色图》、《春岩簇锦图》、《罗汉图》等共20余幅,都是

精美作品。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他的山水立轴和山水中堂,另外还有他的行书扇面、山水斗方、

山水条屏,如《赤花村庄图》、《黎二樵山水》等5帧。此外还著有《五百四峰堂诗抄》、《墨

林今话》、《听松庐诗话》、《听松庐文抄》、《岭南群雅》、《桐阴论画》、《剑光楼笔记》、《广印

人传》等诗篇、文集留传后世。

【吴荣光】(1752~1843)清代书画家、收藏家。别字伯荣,又号荷屋、可庵,别署拜经老

人,晚年又别号石云山人。佛山人。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授编修,擢御史,巡抚天津漕

务。道光年间官至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因事被降职为福建布政使。他的著作有《吾学

录初编》24卷、《盛京随扈日记》、《金石款识类》、《帖镜》、《辛丑销夏录》、《筠清馆金石录》、

《白云山人文稿》、《绿伽南馆诗稿》、《历代名人年谱》等,并修辑道光《佛山忠义乡志》14

卷。此外还有篆刻《筠清馆法帖》6卷,画作《湖南苗图》12幅及《楷书联》等。兼通书法、

绘画,尤擅书法,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皆精,流传的作品很多,并以金石书画的收藏与

鉴赏而闻名。康有为称其书法为清代广东第一人。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画于清道光二十年的

《清晏岁丰图》,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的《仿米山水卷》、《秋日红树图》和《水仙图》。

【梁蔼如】(1769~?)清代书画家。字远文,号青崖。佛山顺德人。随父居佛山。清嘉庆

甲戌(1814)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文渊检阅兼方略馆分校。精书法,善诗画,真、篆、隶、

草皆精。有《隶书联》现存佛山市博物馆。著有《无怠懈斋诗集》。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画

于道光八年(1828)的《溪水深秀图》,线条灵动明澈,笔墨沉着、厚重,上有陈澧等19位名

家题跋,是他传世的最佳作品。

【骆秉章】(1793~1867)清代书法家。字吁门。广东花县人。家住佛山东华里。清朝道光

年间进士。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湖南巡抚。其书法有很高的造诣,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他的

《楷书联》,佛山园林建筑"群星草堂"匾额就是他书写的,现悬挂在佛山祖庙前殿的木刻对

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已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也是他的手迹。

【黄炳】(?~1894)清代陶器工艺美术家。字云渠,号云屿,又号海湾居士。佛山石湾七

星岗黄家庄人。擅长书法和绘画,又精通塑造陶器鸟兽、人物,尤以塑猴子、猫和鸭为最精

美,有"黄炳鸭"之称。他的作品胎骨细润,毛羽毕露,用国画的工笔翎毛技法,运用到立体

的陶塑上,独创胎毛技法,成为石湾传统的技艺。其代表作《鸭》和《鹌鹑》,运用胎毛技

法,羽毛清晰,丝丝飘动,栩栩如生,表现得细腻入微,妙趣横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次琦】(1807~1881)晚清教育家。字子襄,号稚圭。南海九江人。时人称朱九江先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后任知县。咸丰二年(1852)任襄陵知县190天后告病南归,从此

在九江礼山草堂讲学长达20年,著名的学生有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

【陈开】(?~1861)清代起义军首领。佛山人。船夫出身,在佛山发展天地会,1854年7

月率众起义,蓄发易服,头裹红巾,自称"红巾军"。后与李文茂汇集会众十数万,分三路围

攻广州,历时10个月,占领周围各县,被推为盟主。1855年5月英、美、法侵略军接济清

22

军粮食、武器、弹药,围剿起义军。红巾军力量不支,他即率部转入广西,9月,克浔州(今

桂平),改称秀京,建国大成,自称洪德王(一说镇南王、平浔王)。1861年8月,浔州沦陷,

他被俘牺牲。

【苏六朋】生卒年待考。清代平民画家。字枕琴。顺德勒流人。10多岁时到罗浮山宝积

寺读书,跟随德和尚学画。学成后,在广州城隍庙摆摊卖画养家。中年时名气渐响,便开

设画室"石亭池馆"和"柳塘吟馆"卖画兼授徒。他画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山水花鸟画也

很有造诣,又兼擅指头画。作品有《苏武牧羊图》、《却美图》、《醉太白图》、《清平调图》、

《达摩图》、《竹林七贤图》、《东山报捷图》等。]

【苏仁山】(1814~1850)清代画家。字静甫。顺德人。自幼资质聪颖,12岁画名遍传

乡里。他醉心书画艺术,厌恶八股文章,藐视传统的观念和秩序,热烈追求个性解放,是封

建礼法的叛逆者。出于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而愤世嫉俗,时而哭笑无常,时而数日不语。

开口、下笔多为离经叛道之言,时人称为"画怪"。其父和族中父老恐受牵连,将其出族,30

岁左右被迫流亡佛山、广州及广西梧州等地,以教书授徒为生。35岁回乡,性格言行更加

孤僻愤激,父亲和族人上报县官,将之拘捕下狱,次年春天病死狱中,年仅36岁。

【邹伯奇】(1819~1869)清代科学家。字一鹗,又字特夫。南海人。精于天文历算,曾总

结中国有关几何、光学方面经验,发展了沈括《梦溪笔谈》中所阐述之格术,写成《格术补》。

又以《墨经》、《梦溪笔谈》中有关光学论述为基础,用数学方法进一步表示反射镜、透镜、

透镜组等成像规律,阐述了显微镜、望远镜与眼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曾测绘南海地图。

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甲寅恒星表》、《乘方捷术》、《测量备要》等。

【陈启沅】(约1825~1905)实业家。字芷馨。南海人。少时酷爱自然科学,后因丧父家贫,

于1854年去南洋经商,遍历南洋各埠,考察机器生产。1872年回国,在南海简村创办中国

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工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汽大偈",改进缫丝技术,提高生

产效率。后因遭手工缫丝工人和清朝地方当局的反对,一度迁厂至澳门,后又迁回南海。

【李文田】(1834~1895)晚清探花。字畲光,号若农。顺德人。18岁应县考第一,26岁(咸

丰九年)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曾多次外放任乡试考官、学政,最后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

郎。少年得志,却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本非谏议大员,却屡次上书极言朝政得失。圆明园毁

于英法联军后,慈禧准备大兴土木重修,他以"国事忧患"、"库藏空虚"为由,毅然疏谏。慈

禧60大寿,各地大办庆典,他奏请暂停"铺张点缀"。《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朝议转移征

税于民,他坚认"不可行"。后因母丧回籍,滞留10年,主讲于广州市的凤山应元书院,培

育不少英才。中法战争在越南谅山打响时,他主动筹措巨资襄助边防。光绪年间北江水患,

清远石角围溃决百余丈,他负责修筑工程,大力募捐。后来三水大路围崩决,他又主持修复

工程。至今三水有"探花围",便是他的水利德政。62岁时,忧劳成疾,卒于官舍。

【张荫桓】(1837~1900)清末大臣。字樵野。南海人。捐纳知县。1882年任按察使,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85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3国,并奏设古巴学堂和筹建金山

学堂、医院。1889年召回,仍入总署,不久升户部左侍郎。1898年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

师矿务铁路总局,支持康有为的《请励工艺奖募创新折》。戊戌政变后,流放新疆。

【康有为】(1858~1927)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西樵山人。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

职。在京会试期间,适逢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遂发动18省1300余名举人上

书光绪帝,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未能上达。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他3次上书,提出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设上书所以广言路、

开制度局以定新制的变法主张,声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得到光绪帝嘉许。接着同梁启

超创办《中外纪闻》报,与文廷式等组织强学会,出版《强学报》,在全国鼓吹变法运动。

1898年(戊戌年)4月,又组织保国会,呼吁"保国、保种、保教"。同年6月11日,光绪帝

23

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召见康有为,任为总理衙门章京,筹划变法事宜。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难,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逃亡日本,戊戌变法失败。此后康有

为趋向保守,在国外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又组织孔教会,

参加张勋复辟活动。1927年病死于青岛。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制考》、《大同书》、《中

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吴趼人】(1866~1910)清末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南海人。住佛山,

自署"我佛山人"。年逾20,迁居上海,以卖文为生。一度客居山东、游历日本。1906年在

上海主编《月月小说》,次年主办广志小学。一生写作小说颇多,作品多揭露晚清政治社会

黑暗腐败现象,其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为近代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九命奇

冤》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均连载于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上。后者以九死一生者

为主角,描写此人20年间所见所闻,无非是人间的"蛇虫鼠蚁"、"豺狼虎豹"诸类之奇形怪

事。书中对晚清间贪污腐化、荒淫无耻的官僚,唯利是图、奴颜婢膝的买办,附庸风雅、吟

风弄月的犬儒的描绘,入木三分。小说文笔生动,语言尖刻,流传很广。

【邓培】(1883~1927)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原名配安,字少山。出生课本电子书 于三水石湖洲邓

关村。早年在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当工人。1919年投身五四爱国运动,组织唐山"职工同人

会"和"十人团"开展宣传工作。中共一大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党员。

1922年1月,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员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

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同年7月,任唐山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了唐山制造厂、铁路

和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后,历任中共第三、第四届中央执委候补委员、中共中央

驻唐山特派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副委员长,领导全国铁路工人运动。1925年6月在

广州与扬殷、刘尔崧等领导广东铁路工人参加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1926年春后,

任全国铁路总工会驻广州总代表,并兼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主任,领导广东铁路工

人支持省港大罢工和北伐战争。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同年6月22日被国

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时年44岁。

【冼宝干】生卒年待考。书法家。佛山人。晚清时任湖南沅陵知县。书法和文章俱佳。

民国初年总纂《佛山忠义乡志》20卷,又修改撰写《岭南冼氏族谱》。有行书七言联一副收

藏于佛山市,联语是:"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椽全家道气浓"。

【陈铁军】(1904~1928)革命烈士。女。原名燮君。佛山人。出身于侨商家庭。少年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入佛山季华女子小学接受新文化思想启蒙,1922年高小毕业后

考入广州坤维女中,在共产党员谭天度等老师的教育下,革命意志越发坚定,改名为铁军,

表示斗争到底的决心。1925年入广东大学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文

学院中共支部委员、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长、中共两广区委妇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和

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周文雍在广州建立革命机关。1928年被捕,同年2月6日,与周文

雍一起在广州东校场即今广州公社起义烈士陵园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24岁。1991年,

在佛山市城区卫国西路兴建"铁军公园",作为对烈士的纪念。

【潘玉书】(?~1936)陶塑艺术家。名麟。佛山石湾人。少时在其父开设的佛山粤华轩绸

衣公仔店学做绸衣公仔,后得石湾陶塑名艺人陈渭岩收为艺徒,教以文化和陶艺,并受江西

景德镇的聘请,随师到那里传艺,因塑造《关帝像》而博得盛名。随师在广东陶业公司工作

时,曾向一个意大利人学习雕塑。艺成以后,靠出卖泥坯"原作"为生,后期自开家庭作坊,

店号"潘玉书古玩"。擅长人物雕塑,取材广泛,技艺娴熟,艺思敏捷,深为同行钦佩。出产

的作品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用石膏翻制头模卷筒塑制的一般"原作",此类作品面部长相

类似而动态则不同;另一类是由头部到全身都是卷筒塑制的"原作"艺术精品,此类作品独具

相貌,动态各异。最闻名的代表作是《贵妃醉酒》,塑造了一个雍容典雅、婀娜多姿的醉美

人杨贵妃形象。据传说,潘玉书在构思如何塑造杨贵妃醉态时,曾将爱妾廖少珍灌醉,自己

24

则拟作侍儿,借以观察女人醉态的奥妙。至今石湾人总忘不了提到这段"灌醉侍妾当模特,

吟诗挥刀塑贵妃"的故事。

佛山历史大事

【佛山得名】相传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尔有位名叫达毗耶舍的僧

人,渡海来到佛山搭棚寮讲佛经,还在塔坡岗上草建塔坡寺。达毗耶舍回国以后,寺因日久

失修而倒塌。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铜佛像,可能就是寺内原祀的佛

像,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于是取地名叫"佛山",并刻石为记,佛山于是

得名。此后在塔坡岗一带陆续聚居了许多人,平土冈,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与相邻的京

果街、祥安街成为塔坡墟(明代以后改称普君墟)的闹市。

【陶业初兴】佛山陶艺始于先秦,唐代有较大发展,出现了美术陶瓷。宋代陶业开始兴盛,

产品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陶业发展促进了商贸繁荣,佛山逐渐成为有名的市镇。

【黄肖养起义】黄肖养(?~1450),南海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在冲鹤堡举行起义,

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聚集了1万多人,攻打广州府。此时,佛山一带贫苦农民亦纷纷响应,加

入起义队伍,其势相当迅猛。佛山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分段防守,起义军把佛山团团围住,屡

屡发起进攻,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惨重。景泰元年(1450),明朝政府一方面派右佥都御

史杨信民巡抚广东,对农民起义军进行诱降招抚;一方面又派都督同知董兴率江西、两广军

前往镇压。大洲(今珠江白鹅潭)一战,董兴所率官兵屠杀了1万多起义军,黄肖养也中箭身

亡。

【佛山镇抗英】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入侵广州。1841年5月29日,广东民众自发起来

组织"平英团",在广州附近的三元里开展抗英斗争。同日,怀清社学领导人何玉成向南海、

佛山镇各村发出"飞柬",要求集合丁壮,准备战斗。5月30日,盘踞在龟岗炮台的英军,

先后几次拦劫广州与佛山之间的渡船,更激起佛山民众的愤怒。5月31日,佛山崇正社学

首领吴壁光率领训练有素的民勇前往龟岗炮台,与当地民众及来自番禺、花县、从化的民众

一起,汇合三元里群众,将炮台重重围困。英军开炮还击,毙伤民众多人。吴壁光率佛山乡

勇,抢占有利地形,顺风向英军施放烟雾,致英军不能睁目,民众乘机冲上炮台,吴壁光首

先杀死英军头目一名,民众均呐喊英勇杀敌,围歼夺路逃窜的英兵。英军前来救援的舢板洋

舟也被民众所阻击。是役,佛山民众杀敌数十人,缴获枪炮、刀剑、火药、盔甲、旗帜一批

和舢板多只,重创英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为鸦片战

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陈开、李文茂起义】李文茂,又名云茂,广东鹤山县人,出身粤剧世家,在佛山戏班

演花脸,精通技击。初闻太平天国起义已跃跃欲动,不久即组织戏班中志同道合者为反清军

会,与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会合起兵响应太平天国。李文茂英勇善战,领梨园子弟为前锋,

攻城杀敌,所至有功。他发挥戏剧中跟斗跳跃功夫,翻登城垣,清兵还以为飞将军从天而降。

陈开、李文茂领导的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清咸丰五年(1855),起义军由广东攻

入广西,围浔州(今桂平县)90余日而破城,八月,陈开据浔州称镇南王。九月,李文茂继

续攻入桂州称平靖王,设官封职,建置政制,俨然与清廷分廷抗礼,是"戏子封王第一人"(田

汉语)。咸丰八年(1858)四月,李文茂在与湘军战斗中受伤,退守贵州,十月,回柳城融县

意图再举兵而未成功,饮恨病逝于怀远山中,余部往投陈开。1861年,浔州失守,陈开被

杀。

【辛亥民军光复佛山】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11月10日,佛山革命党人李苏等

25

率民军百余人,分两路由南海石?、村尾进攻佛山,分别攻打千总衙门和大湾都司衙门,与

清军展开激战,歼灭清兵,是日光复佛山镇。

【南海县迁治佛山】1921年,广州设市,原设治于广州的南海县迁治佛山,佛山升格为

县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佛山石湾陶瓷工人罢工】1935年7月至1936年11月,佛山石湾陶瓷工人为反对资方

剥削,先后举行7次罢工。资方以开除工人相威胁,并勾结军警逮捕19名工人。各行业陶

工坚持罢工,其中花盘业罢工43天,迫使资方答应增加工资30%,并释放被捕工人,取得

胜利。

【佛山设市】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

民政府。1951年1月1日以佛山镇建立佛山市,成立佛山市人民政府。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17:4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78195344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佛山特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佛山特色.pdf

上一篇:友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佛山特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佛山特色
    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的表现-自我教育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电脑基本操作)1佛山市介绍佛山是广东省省辖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四面环水,东北距省会广州16公里。介于北纬22°58′~23°04′,东经113°09′~113°10′之间。东邻广州市,南连中山市、江门市,西接肇庆市,北与广州市、四会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0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3公里。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
  • 0℃友女
  • 0℃高尔夫球直径
  • 0℃会计报酬率
  • 0℃清炒萝卜丝
  • 0℃整齐的牙齿
  • 0℃桃花岛岛主
  • 0℃中信信用卡注销
  • 0℃山药红枣
  • 0℃边词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