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话初考
盂县古称仇犹,是白狄的一支,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
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
老的县份之一,其话语大类属于北方方言,至今口语中仍然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和
称谓,而且其词汇简练独特,音调柔软细腻,自11届三中全会 古享有“说话如唱戏”的美誉。
之所以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是因为盂县口语不仅大量应用了“儿化音”和“叠加词”
而且善于区分叠加词的发音,喜欢用“子”字音结尾增添节奏感,特别注重保留古汉语
方言中的发音,彰显地方性。
一、用儿化音增加口语的情切、婉转度。
盂县儿化音区别于普通话儿化音的特别之处在于儿化音与正词联系紧凑,发音紧紧贴在
正词后面且短促,不像普通话儿化音甚至可以将“儿”字单独出音。如普通话:杏儿,
一会儿等,“儿”字可单独成音。盂县话把“杏儿”称作“her”,把“鱼儿”称作“yer”,
发音既短促且将儿化音合入正词的发音之中。“一会儿”盂县话读作“一忽而”“忽而”
发音时合成一个音。又如把“雀儿”读作“悄”(qiao),“鸡”读作“jier”。“梨儿”读
“lier”。又如村庄名“石佛”,其中的“佛”念做“粉儿”。“白旦”,其中的“旦”念做
“蛋儿”。“观音堂”村的“堂”读儿化音“特儿”,以上例证均是将“儿”音归并到正
词之中作为一个音发出来。
二、用叠加词增强其柔软度。
如表示关系称谓时除了普通话中常有的“姨姨”“姑姑”“嫂嫂”等词汇外另有独特的“恩
妈妈”、“聂妈妈”、“爹爹们”等;在称谓植物时有:“车前前”(车前子)、“榆钱钱”(榆
树花)、“扑唠唠蔓”(一种长在土崖边,猪喜吃的草本植物)、山丹丹;表示程度的“殷
殷咧”(每时每刻),“些些”(一点点)等。
三、对重复词语予以不同读音,增添语音的错落感、层次感。
主要表现在对亲属关系的称谓中,如普通话中的“娘娘”盂县读“妮娘”,“爷爷”读“一
爷”,“哥哥”读“格哥”,“姐姐”读“吉姐”。从第二、第三节中可以看出,盂县口语
既强调叠加词的应用,使语言柔软婉转,又注重克服叠加词单调的弊端,区分语音的节
奏感。
四、以“子”字作后缀尾音,丰富音域。
典型的有“取灯子”、“猫虎子”把火柴称为“取灯子”把“猫儿”称作“猫虎子”是盂
县人的独特称谓,尤显灵巧优美与亲切。这里“猫虎子”在普通话中应该是儿化音,盂
县口音“化减为繁”不仅形象地揭示出“猫虎”一科的属类,而且以“子”音结尾增强
亲切感。又如长辈对晚辈
亲切称呼“虾子”(疑是“小娃子”的连读音)。恩娃子(我娃)。
再如“小矬子”并不指人矮小而用来借代为“小板凳”,古灵精怪。另外还常将“子”
字连接在人名之后表示亲切,如“贵喜子”、“银贵子”、“二黑子”等。
五、保留北方方言中古汉语的独特发音。
最鲜明的表现是对村庄名称的不同发音,甚至出现在今天看来字与音完全脱节的现象。
如书写时的“清城”,盂县人读“欺池”。又如,“大横沟”,其中的“横”字盂县人发音
为“回”。“上蛇”读“啥车”。“蛇”读“che”音。“纸匠村”“匠”读“jiao”(教)音。
“西崖底村”,“崖”发nai音。姜村,“姜”发jue音。“城武村”,“城”读“迟”,但同
一个“城”字,在读“进城”时“城”则发标准音“cheng”。当然也有一些字词发音与
山西其他地方方言发音大致相同的,如“白旦、白水村”等带“白”字的村庄,其中的
“白”均念成“别”。
日常用语中存在一些独特发音的字词。
如口头禅:“贼了”(咋了)、“奈门奈”(那么)、“呢怪奈”(那个那,意识是那个人)、
“干前是”(原来是)、“做怪贼”(究竟怎么办、到什么时候呀)、“责怪俩”(样儿多、
挑剔)、“爹爹们”(老子)、“操聂妈妈咧”(骂人语)。
又如大人对孩子亲昵时叫“么儿”“恩娃”“虾咱”;怒其不争时则说“识破你怪尿泥鬼”
“柰刀鬼”,“牛子鬼”。“尿泥鬼”“柰刀鬼”,“牛子鬼”等词语大多用在大人责怪小孩
时,用来表示不满;嫌人讨厌时把对方称作“湿哈哈”(指总爱往人前凑,爱探听事情
的人),要么说“甚核里也有怪他”,意识是不管什么事情他都爱掺合。“商(she)俩”
指雄伟的反义词 小孩调皮捣蛋;最高级别的骂人词汇有“白豁鸟”、“野别种子”、“破墓子出不了好鬼”、
“绝后”、“乃熊”、大卖屄、“血腥(xi)”;最高级别的赞美词“喀稀”,指某人长得好看、
漂亮。“刻喀稀”是指十分好看,这里“喀稀”,应该是“看稀”,将“看”发出“喀”
音。
明确区别与其他地区的词汇有:“卷人”(骂人),如“他卷我来”。“造撇”(编造、哄
人)。“变造”(不安分守己,不按照传统办事),如“不知道他变造甚了”。“湿红虫”(光
着身子、裸体)。“撞生子”、“过生子”其中“生”念做“虽”(sui)。“撞生子”中的“撞”
不读“zhuang”,而是读“错”(cuo),如“撞车”中的“撞”发“错”(cuo家常凉菜 )的读音。
“撞生子”有两层含义,既包含孪生兄妹的生日,也涵盖出生在同年同日生人。但“生”
字若含在名字之中,
则恢复了普通话的读音。
用特有的“Jo”音取代“jiang”音。如将、讲、奖、姜、酱、浆、匠等。现代汉语中
“虹”在盂县不读“hong”也不读“jiang”而读“jo”。另外韵母发“e”音的有:杠、
刚、抗等。但普通话韵母为“e”的,盂县人反而发“uo”音,如“和”读“huo”。
“luan”,是一个字,由于初学者钢琴指法 无法用普通话中的一个字表示,姑且读“率俺”,意思近似普
通话中的“掐”,但又有细微差别。
“这”读zai。如“这是”读作“在是”,有时后“这”又读作“贼”如“这间房子”读
作“贼间佛则”。
六、与北方方言存在共性的发音。
与山西北部大部分县份相同,盂县口语中保留着比较浓重的地方方言,这些方言对字词
的发音有许多地方显示出北方方言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音完全
与普通话不同,既不保留声母,也不保留韵母。如“去哪里”,盂县人说,“克哪俩”;“去”
发“克”音,“去”在太原郊区则发“疙”音。二是与普通话相比保留生母音不变,而
将韵母音改变。如上文所述“白、百”二字都读“别”音。将“ai”改为“ie”;“王、
亡”读“窝”音。把“ang”替换为“o”。三是保留声母,改变韵母。如“下”,盂县人
读作“哈”。声母“x”改为“h”。
七、表现在“衣食住行电钻怎么用 用”等方面的词汇。
衣:盂县人把单衣叫“节袄儿”。管中山装叫“正服”。把“鞋”叫“孩”。内衣一般没
有裤衩,只有“肚肚”(肚兜儿)。
食:“搁富饭”和“糊都喔”应该是盂县食谱中特有的饭菜。“糊都喔”的后两个字“都
喔”是一个字音,普通话无以表达,读者阅读时需快速连读为一个音。“搁富饭”是在
小米饭中加了菜和类似半汤面忽略的近义词 的一种流食,一般用在晚餐。如果在小米稀饭中只加些野
菜之类的东西则叫“菜饭”。“糊都喔”是青黄不接时将还未完全成熟的玉茭子连颗粒带
玉米棒子一起粉碎后熬成的粥,用于饥荒应急。至于“饼子”叫“比子”,其他县份也
这样称呼。
住:把“家”称作“和”,如“恩和”、“聂和”,就是“我家,你家”的意思。但对“房
间”的称呼中,则不叫“这间房”,“那间房”,而是叫“贼迷厢”“内迷厢”,“喂迷厢”。
其他县份无以能比。“廊门”叫“狼门”,其中“狼”读luo,如箩头,罗门等,其他县
份也有这种说法。
行:马车叫“皮车”“皮”应该是“平”的读音,这与其他县份有一致的地方。“笃擦”
指不抬起脚磨着地皮走路。“蹭车”(搭车)。
用:“升、斗、石”除了“斗石”与今天读音相同外,“升”则读“si
”,应该是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笸箩”读“不箩”。碓臼、磨
子、碾子、辘轳、鹿鹿、箩子、箩头、簸箕(其中“箕”不读ji,反而读qi)等词汇既
继承了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又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
对经济作物的称呼:如“桃、杏、梨、枣、核桃”,分别读“特儿、戏儿、利儿、这儿、
疙桃”。这里“儿”发音时均归并到正词中一同发出来;对农作物的称呼:如“玉茭、
麦子、山药”,分别读作“玉署、篾子、山耶”。
经过上百年的交流与融合,今天的盂县口语中已经流失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和发音。不过
这并不影响盂县话柔和、婉转、圆润、动听的语言特征。盂县口语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
量古汉语口语的音韵,难怪有人说,听盂县人说话,尤其是听盂县女子说话,即使是在
吵架也以为是在“唱戏”。
附:盂县口语常用词汇与注释
为便于读者查找以字母先后顺序排列。
A
腌渣——垃圾,多指讹人的人。
B
别骨子——不合群,带有贬义的另类人。
变工——互换劳动力。
背兴——倒霉、不走运。
布袋子——口袋。
不落稍次——当在人前碍事。
不喜稍——不舒服。
不相感——不要紧。
不吉快——不正经。
C
撞(cuo)生子——“撞”读(错)音。如“撞车”“撞”也发“cuo”音。指双胞胎,
也指同年同月同日生人。
呲哇——故意抽搐面部肌肉,变换表情,挑逗对方发笑。
呲菜——意思与“呲哇”相近。
D
低掉(做力低)——做人做事过分,不讲情理,让人不好对付。
低哒——大多指吃东西贪婪。
顶眼——让人看上去不顺眼,让人讨厌。
叼人——抢。
叼忙——读为“叼莫儿”,把“忙”叼过来,意思是抢时间做某事。
掇接——双手拿接,引申为接受,供奉。
掉过身子——转身。
掉羊尾子——周旋。
打鼾水——打呼噜。
得筛——哆嗦。
动气——发火、生气。
动弹——下地劳动。
断一断——猜一猜。
肚肚——肚兜儿。
嘟喃——碎言碎语小声说话。
E
抑心——恶心、糟心。
影(yi)耀子——影子。
F
凫水——游泳。
妨祖——指某人对某人犯“克”。
糊都喔——青黄不接时将还未完全成熟的玉茭子连颗粒带玉米棒子一起粉碎后熬成的
粥,用于饥荒应急。
G
各各逃水——各奔东西。
轱掠——滚到一边。
甘前是——原来是。
干沿刮净——干干净净。
搁富饭——在小米饭中加了菜和类似半汤面的一种流食。
H
花(儿)了——生气了、火了。
和(huo)人——对人和蔼。
黑这——晚上。
黑神气色——情绪激动变脸,生气。
J
卷—
—骂
机嘴(机牙撩嘴)——顶嘴、耍贫嘴。
见天——天天。
结怔——不明事理。
节快——正经、吉利。
掘臂——掘头把子,引申为倔强的人,不明事理的人。
犟——顶嘴。
紧待待——紧要、就快。迫不及待的样子,一般用于贬义。
K
喀稀——指某人长得好看、漂亮。“刻喀稀”是指十分好看,这里“喀稀”,应该是“看
稀”,将“看”发出“喀”音。
客世界——到处。
口袋——用帆布制作的比麻袋略小的袋子。
L
努艳——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
“luan”(率俺)——仅为一个字,与掐有部分相同意思,用食指和拇指将对方的皮肉
夹起,比“掐”时,皮肉要稍微多一些。发音时可以将“率俺”快速连读成一个字。如:
她偷偷地luan了我一下。
愣一键局域网共享 瘆——让人看上去身上起鸡皮疙瘩、害怕。
懒(luan)兴——失去信心、绝望。
落(la)么——几乎、差一点。
撂忙——赶紧。
摞动——用手或脚碰或接触。一般与否定词结合用来表示禁止。如“不要摞动”、“你摞
动摞动试试”。
M
么——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昵称呼,往往后面与“恩娃子”衔接。介于虚词与实词之间。
如,“么,恩娃子回来了”。
摱——扔。如,“摱石头。”
摩挲(mushuo)——抚摸。
乜斜——斜眼看人,引申为反应迟钝的人。
茅子——茅厕。
猫虎子——猫。
N
年时——去年。
苶子——傻子。
那(nai)混顺——反正是。
脑上——用头和肩膀共同抗上。
O
沤饹馇——腐烂变质的草,多指不起山的人。
P
撇眉吊眼——迟钝而不顺从。
拍(pie)着——受凉。
扑着——惹恼、不对劲。
爬常——无能,没本事。
Q
且人——客人。
取灯子——火柴。
“qie”(且)三声——擦拭、擦抹。
齐年——全年、长年。
R
二偢子——爱出风头、爱显摆的人。
日噘——歇斯底里地骂人
绕山陂梁——走遍山山梁梁,四下里。
S
上(sha)说——正经。如,不上说,即为不正经。
生(i)子子——既不成熟、不懂事,又不听人劝的人。
丧棒——类似普通话中的“丧门星”。
商()俩——捣蛋。
识破——用来骂人的口头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常常与“尿泥鬼”联系在一起。
如“识破你怪尿泥千军万马造句 鬼”。
生(shei)食气——因吃得不舒服或受凉而打饱嗝。
湿红虫——裸体、光着身子。
T
抬掇——养育。
胎子——样子,多用来指看不起人。如“看看他奈胎子哇!”。
胎水——与“胎子”意识相近。
提提咧——乖乖的,不要乱动。多用在大人劝说小孩。
听(ti)说——听话。
W
呜叫——叫唤。
喂迷厢——那间屋子。
X
虾咱——小娃子、孩子,对孩子的昵称。笔者以为是“小娃子”的连读音。
相(xi)跟——原意是两人一前一后行走,盂县人将其引申为“姘居”“相”字读“xi”
(吸)。
烧午——晌午。
小矬子——小板凳。
踅摸——搜寻,寻找。
Y
意气——因没有耳闻目睹过而好奇、惊奇。
央(yo)济——求、哄、给对方说好话。
焉油——蔫了。
殃误——做事迟钝,不机灵。
悠万——游玩。
一半子——一边。
殷殷咧——每时每刻。
营生——事情、活儿。
Z
咋(zei)咧——怎么了。
沾气——行,能行。
作怪——挑剔,过分挑理。
中了——熟了。
做怪贼——到什么时候呀。
贼阵子——现在。
做声——说话。
造撇——编谎话,捏造。
糟心——恶心。
妯娌——不读“zhouli”而读“zuli”族娌。
2010.11.8-11.27.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10:1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514373403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丧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丧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