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陶渊明情况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
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
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
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
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
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
源诗》等。
中文
名:
陶渊明
别名:
陶元亮,五
柳先生,陶
潜
国籍:中国
出生日
期:
公元376
年
逝世日
期:
公元427年
职业:诗人
主要成
就:
田园诗人的
鼻祖
代表作
品:
《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
记》
所处时
代:
晋代
2/25
人生经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
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
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
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
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
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
节先生。有《柴可夫斯基 陶渊明集》。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
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
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
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
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
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
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
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
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
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
3/25
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
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
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
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
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
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
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
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
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
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
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
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
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
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巨蟹男和处女女 至西
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
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
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
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
4/25
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
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
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
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
夺
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
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
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
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
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
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
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
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
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
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
5/25
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
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
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
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
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
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
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
“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
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
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
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
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
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
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
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
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
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
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
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
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
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
6/25
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
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
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
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
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
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
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
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故
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
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
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
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
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
7/25
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
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
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
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
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
“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
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
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
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
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
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
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
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
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
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
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
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
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
8/25
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
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
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
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
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
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
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
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
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
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
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
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
“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
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
子孙所立。[1]
归隐原因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
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
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
9/25
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
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
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
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
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
此作出探讨。
原因一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
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
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
破门阀
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
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
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
“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
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
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
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
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
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
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
10/25
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
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
归隐田园之路。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
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
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
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
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
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
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
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
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
(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
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
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
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
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
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
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
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
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
11/25
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与世长辞。
原因二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
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
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
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
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
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
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
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
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
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
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
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
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
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
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
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
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
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
12/25
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
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
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
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出国留学读研 短几句,对仕途
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
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
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陶渊明
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
更要从广妇女节活动策划 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
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
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
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
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
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
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
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
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
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
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
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
13/25
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
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
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
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
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
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
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
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
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
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
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
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
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
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
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
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
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
调和的结果。
原因三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
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
14/25
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
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
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
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
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
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
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
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
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
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
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
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
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
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
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
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
15/25
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
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
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
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
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
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
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勤耕作中,
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
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
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
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
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
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
者可以看出,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
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
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
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
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
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
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
16/25
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
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
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
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
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
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
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
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
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
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
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
“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
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
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
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
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
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概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
17/25
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
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
《五柳先生传》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
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
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
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
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
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
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
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
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
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
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
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
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
《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
18/25
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
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
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
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
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
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
诗派的鼻祖。韩允浩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
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
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
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
19/25
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
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
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
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
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
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
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
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
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
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
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
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
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
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
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
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
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
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20/25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
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
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
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
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
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
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
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
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
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
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
《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
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
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
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
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
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
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
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
21/25
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
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
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
“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
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
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
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
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
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
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
《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
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
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
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
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
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
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
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
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
22/25
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
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
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
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
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
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
《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
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
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作品特点: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
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
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
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
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
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
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并且以美好生活的
向往为主题。《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
作之一,面霜的作用 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
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23/25
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
其乐的社会。
[2]据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
生的《武陵藏珍》考证:“武陵是常德历史
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魏晋以后,武陵郡辖
沅水流域诸县。”“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
(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
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
先后改称(隋唐)朗州、(北宋)鼎州、(南
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
府。“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
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历时
1324年。“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
“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
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
“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
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
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
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
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
“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
在文人笔下,仍时有把原属于“武陵郡”的
24/25
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历史评价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
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
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
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
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
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
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
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
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
《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
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
25/25
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7:5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42680339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敬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敬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