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
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而幼儿问题行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
的提高,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
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
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
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
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
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
上犯罪的道路。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研究资料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佛洛一德指的“性”与一
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
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
发生兴趣蘑菇房简笔画 ,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
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绘画图片大全 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
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
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
要。
(二、)生理特征只是符合影响因素的一部份,它们总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来作用。而且往
往必须通过环境、文化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1、社会环境的因素。由于政府重视住房建设,使成千上万户家庭居住环境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虽
然,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儿童的生活环境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由于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
减少,不利于儿童社会化、不利于儿童扩大生活氛围,增长知识。例如,由于当今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
发展,儿童的交往环境大大受到限制,电视减少了儿童在家庭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儿童电视
片中的过所 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
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古语励志名言 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大大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
2、教养者教育不当的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不是天生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
知所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
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是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地优良分子。倘使培
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移、态度成了不易变。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抚养者的教育
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
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者在教养过程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
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地攻击性倾向。另外,幼儿园教师教
养方式方法是否恰当,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上,教师不时强
化幼儿争强好胜的心里和挑战行为,教师采用的语言有“看谁做得好”、“看谁跳得最好”等。“六.一”儿童节
登台表演的是教师认为班上几个跳得最好的幼儿,这种充满挑战和紧张的氛围以及随时可能失败的压力,
在不少教师看来是一种“竞争性”,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
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
争精神的人确有一种常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成为
了一种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上,他们对幼儿过失性行为往往
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
矫正技术、技能也幼儿园师德总结
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的口语来矫正
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的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不够。可见,幼儿攻击
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
因并积极加以矫治。
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对策。
(一)、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天餐饮创业 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里品质。如果环
境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
的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的情绪。
比如,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
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欢迎的儿童
形象,增强孩子的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三)、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孩子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
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
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是要求,
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
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能从中潜移默化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外
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
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话、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
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
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四)、满足幼儿的心里需要,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开始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儿童普遍采用“过渡保护”
的教育态度,父母总是把目光注视在他们宝贝的孩子身上,于孩子形影不离,总是担惊受怕,唯恐孩子发
生意外,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忽视了孩子们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
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而游
戏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和满足心里需求,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绪胎儿股骨 得到充分的发泄。游戏对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
定性有重要价值,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幼儿体验的是一种成功感和胜任感。这对于他们的
心里健康是必要的。幼儿的各种感情积极的,特别是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安全
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总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
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幼儿时期是
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
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
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
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朱家雄《学前儿童心理卫生》
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
4、《幼儿教育》2001年第七期北京版
5、曹家正、著《幼儿问题行为及矫正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郑静等编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7:2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41153339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攻击性行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攻击性行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