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湖北省基本概况
一、地理与气候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简称鄂。东临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
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湖北地势大致分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
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
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分,雨热同季。全
省年平均气温15-17度,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
速。全省各地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湖北的梅雨
季。
二、区划与人口
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直辖市分别是武
汉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三、交通与资源
湖北是中国中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铁路线东西南北纵贯。武汉天河
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有内河港口163个。省会武汉素有“九省
同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资源丰富,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自
然地理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
保存着不少珍贵、孑遗植物、全省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12种。湖北省
的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磷、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四、历史沿革
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
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经出现了诸多小国。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湖北大部属南部。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
后来鄂州又称为治所,今湖北为鄂即源于此。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
〔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
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此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也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才有了如今的行
政区划。
五、文化艺术
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
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
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应出当时农
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铜器生产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
异常突出,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屈原等一批名垂青史的大家。历经800
年,政治、经济、文化都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发展都做出了重大奉献。
湖北地方文化汇东西南北之长,承楚文化之魂,大致可以分为戏曲、说唱、
歌舞等几大类。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汉剧、楚剧和荆
州花鼓戏。这些地方剧种乡土气息浓厚,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为中外宾客所喜
闻乐见。
六、民族与宗教
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名族俱全,童年读后感 据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少
数民族常住人口246.8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31%。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
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现有一个自治州〔恩施土初六是几号 家族苗族自治州〕,
2个自治县盗梦空间台词 〔长阳土家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2个民族乡〔镇〕、30个
民族村〔街〕。
全省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七、旅游资源
湖北山水风光独特、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文化积淀丰富,文物禁毒小故事 古迹众多。全
省旅游景观〔点〕共1500处,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黄鹤楼、葛洲坝、
等。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的特点,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
布全省。
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很大。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
陵、咸丰唐崖土司遗址、神农架4处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11处国家
级5a级旅游景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八、特产与美食
湖北物产丰富,土特产品众多,如武昌鱼、精武鸭、竹溪腊肉苹果手机热点 等。
湖北菜,简称鹗菜,按右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
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天门三蒸等。湖北的名小吃有虾球、豆皮、欢喜砣、热干
面等。
九、民俗风情
湖北的民俗风情主要包括汉族习俗和土家族风情。汉族习俗主要要以下几项
内容:崇阳人的老习俗如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培茶,吃的是大块肉、大块
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吃粽子和赛龙舟;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朝武
当习俗。土家族风情: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上衣往往是在白
布上镶有宽大的蓝边,传统步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
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编带布,手上戴着金
质的手镯。唱山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家族人
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
第二部分湖南省基本概况
一、地理与气候
湖南省处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
境南北,故简称湘。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
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
北接美女风景图片 壤。“三湘四水”是湖南的又一称谓。“三湘”因湘江流经永州时与“潇水”、流经
衡阳时与“蒸水”、入洞庭湖与“沅水”相汇而得名,分别称“潇湘”“蒸湘”和“沅潇”;
“四水”则指湘江、资江、沅江和溧水。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气候
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16-18度,冬季寒冷,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
爽,四季变化较为明显。适宜人居和农作物、绿色植物生长。
二、区划与人口
湖南现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是: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
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
市、娄底市和湘西土家族自治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单位。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
会。
湖南省面积约21万,人口7132万。
三、交通与资源
湖南省交通便利,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达江海。岳
阳城陵矶港是全国10个吞吐量过亿吨的内陆港之一。9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
省内有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等。
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湖南三面环山,形成从东南西三面
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的马蹄状,境内最低点是临湘市的黄盖湖,海拔24米;
最高点是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矿产丰富,矿种齐全,是著名
中外是“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乃
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种子植物约5000钟,数量居全国第7位。
四、历史沿革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
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广德二年〔764
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一级区苏维埃政府
有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湘赣省苏维
埃政府、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先声。
五、文化艺术
战国屈原在开创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
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湖南文学也有起色,较
著名的作家有诗人欧阳询、李群玉等。宋元时期湖南著名的文学人物有周敦颐、
欧阳玄、李东阳等。在近代,湖南出现了以魏源、何绍基、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宋
诗派。
新文化运动时期,田汉、丁玲、谢冰莹、白薇等人都在湖南接受过洗礼;抗
战时期,大批文化、文学名流如郭沫假设、矛盾、闻一多、朱自清等聚集长沙,
著名湘籍作家如田汉、沈从文、张天翼、周立波等也返回家乡,致力于抗战文学
的建设。
六、民族与宗教
湖南共有55个少数名族,人口700多万,少数名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10.23%。湖南是全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的主要分布区域,5个名
族人口均超过10万。
湖南古属楚国,历史文化悠久,宗教底蕴厚重,是全国宗教重点省份,五️教
并存。
七、旅游资源
湖南历史文化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以名山、
名水、名城、名人为特色。湖南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51处,古遗址、古
墓葬、古碑刻70余处。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等名胜古迹众多。截止2017年
年初,湖南有武陵源、崀山丹霞地貌、湖南土司遗址三处世界遗产,8个国家级
5a级旅游景区,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湖南省灰
汤温泉度假旅游度假区。
八、特产与美食
湖南特产有:浏阳烟花、菊花石雕、浏阳豆豉、浏阳黑山羊、湘绣等。湘菜,
又叫湖南菜,是中国历史悠久鹗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以
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域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制作精细,用料比较广泛,
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究实惠;口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
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长。主题是下饭。官府湘菜代表菜品以
组庵湘菜为代表,民间湘菜代表菜品有剁椒鱼头、辣椒炒肉、湘西外婆菜、吉首
酸肉等。
九、民俗风情
湖南的汉族风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湖南苗族和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值得一
谈。赶秋节是纪念神农的恩德,打背节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跳香节是大祭神
农的节庆,苗族婚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土家族常以未婚女子的哭
嫁水平来衡量该女子的聪明程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7:0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39734338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湖北名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湖北名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