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22 03:53:18 阅读: 评论:0

白草畔自然风景区-行驶证补办流程

过秦论教案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拍摄技巧)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10课《过秦论》语文教案

《过秦论》课文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

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

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

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儿童古诗朗诵 杜赫

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

国之师逡(q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

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

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三国孙权 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名城,杀豪

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

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ng)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y)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

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u)

棘矜(qn),宋恭帝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

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

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n)而七庙隳,身死

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

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

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

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

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

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

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

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

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

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

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

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

(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

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

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

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

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

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

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

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qq密码找回 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

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

多项对比的论证鸡肉炖萝卜 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

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

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

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

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

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

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

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

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

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

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

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

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

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

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

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

天下,威振四海。”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

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

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

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

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

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

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

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

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

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怎样做排骨 出秦“仁义

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

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

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

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

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

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

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

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

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

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

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

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

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

思路。

《过秦论》教学杂谈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字经”〗

品:品,品到八分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通常第一课时为

疏通文本,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

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

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

文的真滋味。

活泼好动的中学生都喜欢“新鲜感”,在刚接触新课文时的兴趣

和热情最为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接触晦涩枯燥的词语讲解,会使学生

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我一般把对文言文的品析放在授

课的第一课时,把对语法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第二或复习

检测中。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

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

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

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

教学《过秦论》则由文末最后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

为切入点来贯穿全文。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原

汁原味的古代语言,当然要做到十分透彻是不可能的,品到八分就足

够了。对古代作品,基本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又不可缺少。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教材中的

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

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

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如,教学《过秦论》、

《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

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营造良好情感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四、改变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情感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规范、秩序,老师一本正经地

讲,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不准打开课本看书,

不准七嘴八舌议论,不准交头接耳交流等等。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

的心理压力,削弱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废除一

些陈规旧俗,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

学效果会更好。文言文地教学枯燥无味,大部分同学都对它不感兴趣,

一次我上《过秦论》这篇课文,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昏昏欲睡,于是

我宣布:“今天,我们来点新花样,不再是我讲你们听,反过来,你们

讲我听。”学生们顿时黄番红花 来劲了。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竞赛,按造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课文的内容互相提问,答对了得十分,答

错了扣五分,我担任裁判,给予指导。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提的问题不仅涵盖

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样暴露出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通过讨

论和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予以弥补,圆满完成

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所以,课堂教学形式不能

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组织,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3:5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28398337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过秦论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过秦论教案.pdf

上一篇:成人继续教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过秦论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