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卷粉

更新时间:2023-03-22 03:02:20 阅读: 评论:0

路由器中继设置-房屋交易

越南卷粉
2023年3月22日发(作者:手机卡没信号)

散居归侨的地域认同

———以广西东兴镇越南归侨为例

叶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本文以田野调查获得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广西东兴镇散居归侨的地域认同。本文认为,东

兴镇的散居归侨内部是多元的,主要表现在职业的多元、居住时间长短不一及个人经历的多样性三个方

面。这种多元的特点使得他们的地域认同具有稳定性和游离性的特征,也使一部分归侨的地域认同处于缺

失状态。

[关键词]散居归侨;地域认同;东兴镇;越南归侨

[中图分类号]D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25(2012)02-0028-07

[收稿日期]2012-05-18

[作者简介]叶英(1984-)女,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2008级硕士(现为湖南华夏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总裁秘书)。主

要研究方向:华侨华人、马来西亚问题。

①②数据资料来源于东兴市公安局金毛犬多少钱一只幼崽 。

③东兴还有个别马来西亚、比利时的归侨,但相对于人数较多越南归侨来说,本文忽略不计。

东兴镇是广西东兴市的政府所在地。据统计,

东兴镇有55170人,其中归侨5552名。①这些归侨

主要来自三个国家,即马来西亚、比利时和越南。

在这些归侨中,来自越南的归侨占大多数,大约有

5510人。从调查和查阅的资料来看,东兴镇的散居

归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祖籍东兴镇的本地归

侨;二是祖籍东兴镇周边县市或广东等地的外来归

侨。其中本地归侨200多名,外来归侨5300多名。②

地域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们生

活的自然居所,还包涵发生在该地方的社会、历史

与文化等。地域认同不单是对居住地的认同,更多

的是以文化为载体附着在空间的一种意义认知,

是一种归属感。地域认同是“一种心理地理学概

念,是一种移民对地域的感知,这种感知不是空间

本身的作用力的结果,是移民对地理空间的亲近

力;这种亲近力是由于移民在一定空间中具有个

体经历、亲人、生存机会、社会网络等归属感元素

或者变量而对地理空间产生的一种感知。”[1]除了

这些元素之外,地域认同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

社会学的研究来看,移居地对外来移民的政策、原

居民对移民的接受度等都影响移民对移居地的认

同。从人类学研究方面看,除了强调上述原因之

外,还比较注重移民自身的社会记忆对地域认同

的影响。

东兴的散居归侨虽然主要是越南归侨③,但由

于他们归国前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或农村,而归国

后又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以及受各自的能力、经

济条件、对事物的心态及观念不尽相同,使得散居

归侨对东兴镇具有不同的感知,从而形成多样性

的地域认同。

2012年6月

第2期

八桂侨刊

OverasChineJournalofBagui

Jun.2012

No.2

-28-

一、地域认同的稳定性

认同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它产生于同他者的关系中,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

的认同,关系的变化也会带来认同的变化。认同是

可以多种共存的,是在行动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中、

在一定情景中构建的,而不是预先给定的,认同也

不可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必然受到共同规则的

制约和引导。地域认同也一样,人们不会一开始就

对陌生的地方产生认同感。归侨的地域认同是在

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地域认同也不是一

开始就存在,它是归侨在生活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以笔者访谈的70名归侨为例,这些访谈对象

中:男性29人,占到总数的41%,女性41人,占到

总数的59%。其中年龄最大的为85岁,最小的为

32岁。最集中的年龄段为40~60年龄段,共有45

人;65~80年龄段,共10人。从职业来看,从事越南

语翻译工作20人,个体户18人,从事边贸生意者

15人,自谋职业者8人,退休职工9人。从居住时

间来看,居住20年以上的35人,居住15年以上

的25人,10年以上的6人,不足10年的4人。从

类别来看,本地归侨有4名,外来归侨有66名。这

些访谈对象基本涵盖归侨各年龄段、各层次。同

时,笔者在侨情普查时查阅了800多份调查问卷,

虽然侨情普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并不完全符合本

文所需,但它对归侨的基本信息、回国原因、职业、

个人经历等都有说明,通过这些问卷,笔者对东兴

镇散居归侨的情况能有一个整体了解。结合访谈

材料与调查问卷,可对散居归侨的情况做客观的

分析。

下面就访谈时反映地域认同的几个关键问题

做一梳理:

从以上4个表格来看,半数以上的归侨打算

定居在东兴镇,并且已有东兴镇的房产和户口,这

些归侨在东兴镇获得较多归属感元素,地域认同

逐渐趋于稳定。

本地归侨熟悉东兴镇,在东兴镇有自己的关

系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容易融入当地社会。因

为是回到“熟人社会”,回到家乡,他们获得稳定的

地域认同比较容易。

外地归侨获得稳定的地域认同则需要一个较

长的过程。当一些归侨从华侨农林场来到东兴镇

时,有资本的归侨开始从事边贸生意,没有资本的

归侨从事其他工作或给别人当翻译,有了一定经

济基础后,开始在东兴镇购买房子。在农林场时,

由于条件所限,一家几口人只能挤在一间小小的

安置房里。很多归侨并没有把农林场当作一辈子

的家,认为它只是一个过渡的地方,所以一个安定

的家对归侨来说特别重要。当手里的积蓄可以购

买房子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买了房子,即使有

些归侨只能付首付。拥有东兴镇的产权房,就可以

把户口迁到东兴镇,大部分有产权房的归侨把户

口迁到了东兴镇②。户籍使归侨在东兴镇有了“合

①拥有东兴的房产才可以入户。

②一些退休归侨的户口与退休金连在一起,迁户口的手续比较麻烦,一般不迁。

表1访谈对象的定居意愿

打算一直住在东兴镇吗?

是这种打算

除东兴镇外,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看以后情况

以后回农场去住

人次

39

18

12

1

表4迁移户口情况

表2访谈对象的购房意愿

在东兴镇买房子了吗?

已买地皮,自己建房

购买商品房(首付)茄子片

打算购买

不打算

人次

23

37

6

4

表3对子女期望

是否希望子女留在东兴镇?

希望留在东兴镇

随子女自己意愿

在外地

回农场

人次

41

23

6

0

把户口迁到东兴镇了吗?

已迁到东兴镇

不打算迁,将其留在农场

打算迁,但没有房产①

人次

44

16

10

-29-

法的身份”,增强其地域认同感。

个案一外来归侨邓姨东兴镇S社区,1953

年生

邓姨的祖辈很早就迁去越南了,具体是什么

时候她也不记得。他们住在越南芒街的下面的一

个农村里,以种田为生,主要种水稻。到她父亲一

辈的时候,父亲娶了一名越南女子为妻,当时她的

奶奶很反对,因为华人一般都不和越南人结婚,但

后来还是让他们在一起了,所以她的母亲是越南

人,这在当时很少见。

邓姨丈夫祖籍是广东中山,几代人在越南芒

街住了300多年了。邓姨18岁时结婚,她说当时

能嫁出去就很好了,因战争等原因,越南男子牺牲

了很多,女子特别多,同他们一代的很多越南女子

都没有结婚。所以他们结婚时,她丈夫家没有花什

么钱就把她娶过门了。1978年越南排华,邓姨全家

从东兴口岸回到中国,被安排在柳州新兴农场,主

要种甘蔗,当时每个月的工资20多元。因为开支

小,也还过得去。后来农场效益日益低下,也没有

工资发了,生活没有着落。1994年,他们一家来到

东兴,开了一家卷粉店。做卷筒粉的技术是向防城

的一位归侨师傅学的,师傅2005年去了美国。

她的儿子、女儿都已成家,现在她已经把店交

给儿子和女儿他们经营。她的女婿是防城人,在店

里主要是招呼客人,收钱之类工作。两个女儿和儿

媳在厨房,儿子负责外卖送餐。店里的生意从早到

晚都很好,除了卷筒粉之外,他们还经营越南鸡

粉、蟹糕粉等特色小吃。每天早上,会有一些老年

归侨相约在店里吃早餐。不仅归侨喜欢,当地人、

外来游客也都喜欢。她的女婿说,生意好是因为他

们舍得花钱,他们配卷筒粉用的汤料,都是用沙虫

熬出来的。因为经营有道,赚了一些钱。几年前女

儿和儿子都已在东兴建了自己的房子。她和她的

丈夫跟儿子住在一起,每天的任务就是接送孙子

上学、放学。

他们来到东兴后,社保是自己买的。因为农场

说他们是自己出来的,所以在买社保的时候,农

场十几年的工龄不算。从1992年开始,总共交了

27000多元。现在的退休金是每月700多元。如果

算上十几年的工龄,每月会有1000多元。

像邓姨这样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在东兴不

仅有了实在的家———房子,也有了心里的家———

亲人,孩子们在东兴生活得很好,他们觉得很满

足。对邓姨来说,在购买社保时被否认农场十几年

的工龄就等于否认了农场的经历,他们现在对农

场也没什么感情。①

归侨的生活经历很艰辛,他们希望子女能够

有安稳的生活。相对于农林场来说,东兴能提供较

好的条件,所以他们希望子女能留在东兴。一些归

侨让子女在东兴接受基础教育,一些归侨要求子

女大学毕业后回到东兴工作,一些归侨的子女嫁

娶当地人,他们努力建构在东兴台湾战争 的“根”,希望不再

漂泊。

东兴镇便捷与休闲的生活方式对退休的归侨

来说,很有吸引力。在中越人民友谊公园里,每天

都可以看到成群的归侨和当地的老人一起,他们

有的在聊天、回忆往事;有的谈论儿女们的生活。

老头子喜欢下象棋,四五个坐在石凳上,一下就是

几个小时招标公告范本 ;老太太喜欢唱本地的山歌,手捧着歌

本,一字一句的唱,可以唱完大半本书。他们每天

十点左右来到公园,下午两点左右回家。笔者问到

怎么会来东兴时,一些归侨这样说:

罗先生:我从柳州一个华侨农场过来的,在越

南下街已经住了7代了,排华时从东兴口岸回国。

在农场退休后,小孩先来东兴,就跟着过来了。现

在每个月退休金600元,也够吃了。每天就和他们

一起来公园玩,过得很开心。②

秦先生:我是从海南华侨农场过来的,小孩在

这边做生意就过来住了。这边好啊,华侨多,我们

每天都在一起玩,玩累了就回去,有得吃,有得住,

满足了。越南那边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亲戚都还要

自己耕田,哪有什么退休金蜘蛛网简笔画 。③

不仅是农场退休的归侨喜欢住在东兴,一些

退休后住在其他市的归侨也对东兴镇有较强的认

同感。

个案二老年归侨林叔东兴镇B社区,1940

年生

林叔的家族在越南先安已经住了三代了,而

①根据2009年8月5日笔者与邓姨的访谈整理。

②2009年11月3日笔者与归侨罗先生的访谈录。

③2009年11月3日笔者与归侨秦先生的访谈录录。

-30-

①根据2009年10月9日笔者与林先生的访谈整理。

②根据2009年10月15日笔者与和何女士的访谈整理。

③2010年8月15日笔者与归侨刘先生的访谈录。

且自己开垦了好几亩荒地。越南排华的时候地也

丢了,一家人从凭祥回到中国,后来安排到宁明华

侨农场的水果罐头厂工作。刚开始的几年,工厂主

要生产菠萝罐头,效益较好,生活也过得去。女儿

那时经国外亲戚介绍,嫁给德国的一位华侨,他们

现在住在柏林。女儿经常寄钱回家,也回国看望他

们,但他没去过德国。

2000年林叔退休后,女儿在南宁买了一套房

子。而那时,宁明华侨农场罐头厂也倒闭了,林叔

就和儿子一起住到南宁,在南宁一直住了8年,

2008年把南宁的房子卖了,和儿子一起来到东兴。

当笔者问他为什么不住在大城市而来东兴时,他

说南宁虽然城市大,生活也方便,但是一个熟人也

没有,每天看到许许多多的人,觉得很孤单。东兴

的归侨多,虽然很多都不认识,可是大家都是一起

从越南回来,可以和他抗日战争胜利 们说说话,聊聊以前的事。

他现在东兴买了一套130多平米的房子,也是女

儿买的。

林叔现在生活很清闲。每天吃完早餐,散步来

到东兴的国贸市场,买好菜后,就和一些归侨在市

场前的大榕树下聊天,下午才回去。他说这种生活

比在南宁不认识任何人要踏实。①

当然,东兴镇因边贸发展而带来的各方面的

机会,对青年、中年归侨来说很有吸引力。

个案三个体户何女士东兴镇G社区,1963

年生

何女士的祖籍是防城,在越南广宁省住了三

代了,回国时,她才十几岁,随父母从河口回到中

国。后来安置到福建华塑二厂,主要生产凉鞋。刚

去福州的时候,那边的印尼归侨很瞧不起越南归

侨,福州本地人很看不起越南归侨,骂他们是“越

南鬼”“越南狗”。因为越南归侨说的话和本地人不

一样,很受欺负。

1992年何女士一家来到东兴,用自己攒下的

一点钱,再向朋友借一点,做一些小边贸生意。之

后在东兴买了房子,户口也迁过来了。她说和东兴

人讲一样的话,就不担心受那些欺负了。虽然老家

是防城,但由于和老家几代人都没有联系了,还不

如在东兴,这里比防城方便多了。何女士打算以后

养老也在东兴,她说,东兴的气候跟越南一样,吃

的也差不多,在东兴觉得很熟悉。在边境市,他们

懂两边的语言有优势。②

从以上的几个案例分析来看,生活经历、生存

机会、亲人及社会网络使一部分归侨的地域认同

处于稳定的状态。

二、地域认同的游离性

游离性的地域认同因场景的不同而不同,具

有族群认同“工具论”的特征。“工具论”认为族群

认同具有多重性,强调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因现实

的需要和具体的情境做出不同的认同。情境的改

变尤其是当危机或机遇出现时,会强化、弱化或创

造族群认同。因此,“工具论”认为族群认同是人们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利益角逐的工具。游离性的

地域认同与“工具论”相似,它强调认同的多重性

以及随情势变化的特质。

归侨刚来到东兴镇时,心里带有对农场的不

舍,农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尽管在一

些方面不如人意,但毕竟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

们一个依靠。离开这样的依靠,在东兴镇又有怎样

的生活,心里充满未知。这个时候,虽然他们已经

在东兴生活,可心里的认同偏向农场。一些归侨谈

及刚来到东兴时,这样说:

我们在柳州那边的农场,主要种柑橘。那个时

候,工资有二十几元,生活用品也会发一点,全家

的生活勉强还可以。但是很多人都离开农场了,我

们看得也心急,不知道做怎么样的决定。农场规

定,自己离开农场的归侨以后什么都不管,退休金

也没有。我们听说出去的归侨比在农场生活要好,

就下决心也到东兴来了。刚来的时候,没有工作,

没有人会给你发工资,都有点后悔到东兴来了。在

农场至少饭有得吃,在这里好像随时会担心下一

顿没有吃的。有时睡觉的时候会想,要是不出来,

就待在农场哪会像这样成天担心呢。③

归侨的这种担心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日常

的生活经验。人们初次到陌生的地方,对周围的一

切都不熟悉,尤其是在对未来也感到迷茫时,过去

的生活经历会被回忆得比较美好,然后转化为内

-31-

心的依靠。

当归侨在东兴镇经过自己的拼搏,有了较稳

定的事业和社会关系网络时,会慢慢增强对东兴

镇的地域认同。有了事业就有了经济收入,而社会

关系使得归侨对东兴镇多了一份依靠。但随着归

侨在东兴镇占有归属感元素增多,随着社会网络

的扩展,或者是与第三国亲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归侨会产生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的较广阔的认识,

从而寻求一种更国际化的地域认同,而这种含有

“全球性移民权利”的要求,也使得他们的地域认

同具有多重性,并不断的变化。

一些归侨通过各种国际化的关系,移居第三

国,或保留中国国籍,或加入当地国籍。东兴镇

对他们来说只是“驿站”中的一个。当他们回到东

兴投资,会谈及曾经在这边的生活,心里对这里有

一种认同感。到第三国后,也会对居住国那里的生

活环境及社会福利感到满意,有一种自豪感。他们

在东兴镇、第三国两地甚至三地之间奔跑,众多的

因素使他们的地域认同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

态。

个案一英国华人何先生1972年生

何先生家在越南下龙湾一带住了好几代了,

他的十几个兄弟姐妹都在越南出生。父母在越南

主要做一些豆腐等,送到店铺去卖。他们在越南上

学时,学的是越南语,汉语一个星期学一次。之后

越南开始排华,一家人回到中国,安置在钦州平云

林场。由于在越南时他们住在城市,来到林场后不

习惯那里的生活。就和五六个家庭合买了一条船,

当时一条船要一万多块,一个家庭买不起。船上大

概有五六十人,从钦州出发偷渡到香港,后被收容

到难民营。他们在香港难民营待了三个月后,1979

年申请去了英国。

像何先生这样的情况,当时如果查出来是要

被遣返的,因为他已接受中国政府的安置。他说他

们家比较幸运,在难民营申请去英国的时候,说是

直接从越南逃出的难民,从来没去过中国。到了英

国后,他们一边学语言一边工作,因为勤俭,不怕

辛劳,慢慢有了自己的家族企业,在英国开有中餐

厅、服装公司等。在英国的兄弟姐妹都和华人结

婚,生活习惯也已经英国化了,他的儿子会说一点

白话,不会说普通话。

2003年,他和两个哥哥回中国投资,通过政府

招商引资,买下了当时东兴市政府属下的迎宾楼。

花了六年的时间才把地整出来,但因为与施工方

签合同时,没有完全理解合同里的意思,被骗了。

到现在也没有开工建楼,5000多万的投资被卡在

这个项目上。他说如果这些钱在英国投资,早已收

益了。英国那边不用自己管项目,会有专门的人负

责,法律也健全,不用担心被骗。当笔者问他们为

什么来中国投资时,他表示自己是黄皮肤,在哪都

变不了。虽然在国外生活30多年了,还是觉得自

己是中国人,想回中国投资。他说第一次回国投资

就遇到这样的事,以后不会再来这里投资了①。

一些归侨通过子女与第三国华侨华人的联

姻,获得了家庭关系的国际性,在地域认同方面也

表现出动态性。他们居住在东兴镇,但在谈论时,

会对这种国际关系表现出自豪感。一些归侨随子

女移居第三国后,因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等原因又

返回东兴镇居住。

这种带“工具性”特征的游离性的地域认同使

归侨处于不断的追求中,经济利益并不是这种追

求的全部目标,对他们来说,是要寻求一种更适合

的生活方式。

三、地域认同的缺失性

认同是复杂、动态、多层面的。不同的时间、不

同的地点、不同的对象,各族群都会做出不同的认

同。从笔者的调查来看,东兴散居归侨中的地域认

同也具有一定的场景性、动态性,它随时随地因人

因事而改变。对于东兴镇的散居归侨而言,地域认

同除了具有稳定性和游离性外,一部分归侨由于

在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无可奈何”,地域认同处于

一种缺失的状态。

当一部分归侨历尽千辛,从越南逃回中国、从

农场来到东兴镇后,发现东兴镇并不是理想的生

活之地时,心中充满矛盾。一方面东兴镇高水平的

消费与低水平的工资让归侨感到巨大的生活压

力;另一方面又不想回到农林场等边远地区,何况

一些农林场正在实行改革,他们已经无法回去。拥

有东兴镇的房子和户籍,却始终感到自己是“局外

人”。在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时,不敢理直气壮

地为自己争取,采取逃避、忍耐的方式。比如小孩

①2010年8月6日笔者与英国华人何先生访谈录。

-32-

接受教育需要交额外的费用,这对于并不宽裕的

归侨家庭来说是一大笔开支,他们不向教育局等

机构反映,而是认为自己是归侨,是外来人,说了

也没用。笔者在访谈时,一些归侨说:

我的小孩今年刚上了一年高中,因为她顽皮

一点,又染发,老师不让她去上学了。说要再进教

室就多交1000块。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钱交,可

她那么小的年龄在家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不知道

向谁去说理,可能说了也没用,谁会管我们这些归

侨。①

因为归侨在东兴镇都是非农户口,所以他们

不能享受边境补贴。在申请低保方面,由于城镇低

保名额较少,补贴高于农村低保,较难申请。这对

于生活确实困难的归侨来说不公平。

个案一郑姐东兴镇D社区1970年生

郑姐1995年从南宁扶绥华侨林场来到东兴。

六年前(2004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两

个上小学的孩子。她们现在住的房子是小孩的爷

爷修建的,两层楼,很破旧,房顶漏雨。她丈夫在世

时,钱都花在给他看病上,房子也没有钱修补。下

雨天就“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墙壁、楼梯都

是湿的。专业修补屋顶漏水比较贵,她请不起。现

家里除了床和吃饭的桌子,没什么其他的家具了。

两个小孩上小学,大女儿读五年级,小儿子读

二年级。虽然是义务教育了,但每到开学时,总需

要六七百块钱的开支。如买学习用品,交课本费,

以及学校收的消毒费广阔的近义词 、早餐费等。她说因为没有

钱,曾不让女儿在学校吃早餐,不交早餐费。但每

到吃早餐的时间,老师会让女儿一个人走出教室,

其他的同学留在教室吃早餐,女儿觉得很委屈,回

到家就哭了。所以郑姐把女儿在学校要用的钱全

都交了。

郑姐在一个家具店打零工,没有固定收入。平

均下来,每个月工资有七百元左右。他们三人的生

活费以及家里的一切生活开销,都靠这点工资。如

果碰上小孩生病,她就得请假带小孩看病,同时也

要减去一天的工资。如果店不需要零工了,她就得

另找工作。她觉得一个人抚养两个小孩很困难,在

农场里单亲家庭会有补贴,这里什么都没有,不知

道自己怎样才能将两个小孩抚养大。她曾三次申

请低保,都没有被批准,心里很失望。像郑姐这样

生活困难的归侨,他们难以对东兴产生认同感。②

东兴市政府有一项规定:1997年前把户口迁

到东兴市的归侨,每年年末会有30~50元不等的

补贴,1997年之后迁户口的归侨没有任何补贴。这

使一些归侨觉得不公平。并古代笑话 且一些社区基层干部

也反映,每年年末时,有些归侨是开着小车来领几

十块钱的补贴。他们会开玩笑的说,补贴都不够开

车的油钱。经济条件好的归侨对小额补贴根本不

在乎,而一些确实需要补贴的归侨却没有。一些归

侨反映说:

我们从来没领到什么补贴,补贴只给那些有

关系的人,像我们这样做零工的,谁会给我们补

贴。虽然只有几十块钱,可对我们来说,也可买一

些菜补贴生活。东兴的菜价格好贵,我们平时都不

敢买水果,买菜就是一大笔开销了。③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归侨难以有认同感,当

初把东兴镇看作是改变命运的地方,现实却不能

如愿以偿。他们在心里会将东兴镇与农场对比,觉

得两者都不是自己的归属地。回去农场,可农场除

了一间陈旧的安置房,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东兴

镇的现实环境又使他们觉得没有未来。回想以前

在越南的生活,脸上还可以浮现安详的笑容,这是

他们愿意谈起的事。但是排华打破了他们在越南

的平静生活,亲人、朋友被迫离开,越南也只剩下

空洞的回忆。他们说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永远飘

来飘去,没有安定的家。

虽然东兴有少部分富裕的归侨,但大部分的

归侨生活条件一般,还有一些归侨生活困难。有关

部门应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使生活困难的归侨

与安置点的归侨享有同等的补贴,使国家相关的

优惠政策能惠及东兴的困难归侨。对于每年年末

的几十块钱补贴,应根据归侨的贫富情况做出调

整,不能简单的按照户口迁移的先后顺序来补贴。

在申请低保方面,归侨的非农户口,不应成为其障

碍。相对于安置点的归侨,东兴的散居归侨在自力

更生方面已迈出重要一步,有相关部门的引导,他

们会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从而获得认同感。

①2010年8月5日笔者与归侨刘姐的访谈录;

②2010年7月20日笔者与归侨郑女士的访谈录;

③2010年8月7日笔者与归侨苏姐的访谈录。

-33-

结论

归侨是一群特殊的国际移民,他们的祖辈因

种种原因移居海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异

国他乡建立自己的家。可是国际移民会受到国际

关系的影响。当上个世纪越南与中国关系恶化时,

居住在越南的华侨华人遭到驱赶,大批难民和难

侨涌向中国边境,中国作为华侨的祖籍国,设立华

侨农林场接收并安置了这些归难侨。之后,一些归

侨在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中,走出安置点,选择到

外地打工或创业,寻找新的家园。东兴镇与越南芒

街仅一河之隔,因为历史上的密切联系和交往,使

得两地边境一带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同点。对于

一些归侨来说,居住在东兴这个边境城镇比较适

合。东兴边贸的发展让归侨成为中越两国经济交

往的使者,能发挥他们懂越南语、了解越南风土人

情的独特优势。

本文以笔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东兴

镇散居归侨的形成、类别及特点以及他们地域认

同的状态。通过以上章节的讨论和分析,得出以下

结论:

(一)东兴镇的散居归侨是一个多元的群体。

归侨来到东兴镇的时间不一样,他们获得的机会

也不同,再加之个人对各种机会的把握能力不一

样,使得他们职业、在经济条件、个人经历及社会

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二)散居归侨的多元特点,使其地域认同具

有稳定、游离、负面等多样性与复杂性。散居归侨

的居住时间、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不一样,而这

些因素又使散居归侨获得不同的归属感元素,因

此,他们地域认同具有复杂性。经济条件较好,有

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归侨一般能获得稳定的认

同。因为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一些归侨能借助自己

的海外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对东兴镇的认

同处于动态状态。另一些归侨因为迁移到东兴镇

后生活困难,而东兴镇又不是归侨安置点,没有相

关的优惠政策,因得不到扶持而对东兴镇的认同

产生缺失。

(三)多样性的地域认同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数

散居归侨融入当地社会的认识过程和各种路径,

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些政策的缺失。地域认同会受

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散居归侨多样性的地域认同,

是他们根据自身因素,结合在东兴所遇到的实际,

而对东兴镇产生的一种认识和感知,这种感知也

反映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途径和愿望。不管融

入的程度如何,归侨都努力地在东兴镇生活、拼

搏。但是作为一群特殊的国际移民,从农林场等安

置点来到东兴镇,也碰到不少困难,加之一些政策

的缺失,使得一部分归侨对东兴镇失去认同感。

(四)东兴镇的散居归侨与华侨农林场的归侨

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正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

会,并不存在官方所说的“等、靠、要”的观念,不管

经济条件如何,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已意识

到自身的努力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东兴这个边贸

发达、竞争激烈的城镇,已使散居归侨认识到,靠

“人”不如靠己。同时,我们也可通过东兴镇散居归

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案例,来反思华侨农林场

集中安置归侨的方法。虽然国家在华侨农林场等

集中安置点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归

侨的各种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部分贫困华

侨农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东兴镇

散居归侨或许可以在安置方式上给这些地方带来

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周聿峨,余彬.东南亚华人地域认同的历史和未来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搬运合同 社,

2003:187页.

-34-

本文发布于:2023-03-22 03:0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253403367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越南卷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越南卷粉.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越南卷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