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廌

更新时间:2023-03-21 21:20:00 阅读: 评论:0

煮牛肉汤-坚守梦想

李廌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身体秘密)

题西林壁的作者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的作者原文翻译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

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

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

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作者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大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

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

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

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

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

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西林壁

七言绝句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

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

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

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

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

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

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

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

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

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

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

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

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

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

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

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

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

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

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

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

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

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

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

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

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

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

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

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

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

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

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

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

广为传诵的警句。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

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如何提高数学 游诗。

【主要成就】

文学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

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

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

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

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

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

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

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

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

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

病。”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

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

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

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

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

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

《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

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

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

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

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蛋黄焗南瓜 窄题材,具有广

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扫除了晚唐五

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

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

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

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

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

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

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

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

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

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

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

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

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

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

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

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

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

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

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蓬莱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

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

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

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

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

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

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

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

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

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

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

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

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

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

怅,书法也正是高清壁纸唯美 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

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

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

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

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

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

《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

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

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

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

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

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

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

“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

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

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

(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

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

《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

卷》、《梅花诗帖》、宜嫔成氏 《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

一”。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具掀舞之势。米

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

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

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

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

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

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

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

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

赤壁赋祝福新婚的唯美句子 》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也是

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

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文学和艺术天才。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21:1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404800333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廌.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李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