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G+和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异同点及青霉素和溶菌酶的作用
机制。
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
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连桥组成,G-细菌没有五肽交连桥。另外,
G+细菌还具有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G-细菌还具有外膜,外膜主要
由脂多糖、脂质双层和脂蛋白三部分组成,脂多糖是细菌的内毒素
成分,他则由脂质A、寡糖重复单位和O特异性多糖组成。
肽聚糖是保证细菌细胞壁机械强度十分坚韧的化学成分,凡能破
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均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形或
裂解。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断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
酸之间的-1,4键的分子链接,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也可
导致细菌死亡。人与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也无肽聚糖结构,故溶菌
酶和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均无毒性作用。
2.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包括:涂片、干燥、标本固定;碱性染料结晶紫初
染;碘液煤染;95%乙醇脱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结果: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为革兰阳性
菌,被乙醇脱色染成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实际意义:有助于鉴别细菌;为细菌的致病性和选用抗菌药提供了依
据。
3.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合成代谢产
物
作用
热原质注入动物或人体内,引起发热
侵袭性酶类如透明质酸酶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有利
于细菌扩散
毒素内外毒素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致病因素
色素鉴别细菌
抗生素抑制或灭杀多种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
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
用,可用于细菌分型
维生素营养作用,如大肠埃希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维
生素K对人体有益
4.简述噬菌体概念、分类及其主要应用。
噬菌体概念: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分类: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的宿主菌内
增殖并使其裂解,建立溶菌周期。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会立即增
殖,而是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
而复制,随细菌的分裂传给子代,建立溶菌周期,但噬菌体基因组可脱
离,并建立溶菌周期。
主要应用:噬菌体可用于未知细菌的鉴定分型;某些噬菌体可用于创口
感染的辅助治疗;噬菌体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5.试述外毒素和内毒素性质及其作用的不同点。
不同点:【1】来源:外毒素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内
毒素只产生于革兰阴性菌;【2】性质:外毒素是蛋白质,内毒素是脂
多糖。蛋白质性质不稳定,不耐热,可人工用化学方法处理脱毒成为类
毒素。内毒素耐热,不易被破坏,不能用化学方法处理脱毒成为类毒
素;【3】致病特点:外毒素毒性作用强烈,许多对组织具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症状的临床疾病。内毒素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对组织无选择
性,不同种的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的致病作用基本相似;【4】免疫原
性:外毒素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毒素有免疫保护作
用。内毒素抗原性弱,其相应抗体无免疫保护作用。
请简述人工被动免疫和人工主动免疫的区别。
内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抗原或类毒素抗体、免疫细胞或细
胞因子
免疫出现时间慢,2-4周快、即刻
免疫维持时间长,数月~数年短,2-3周
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7.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的类型。
金黄色葡萄球know的意思 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三大类:【1】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
性脓性感染(如皮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内脏
器官感染)和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2】毒素性疾
病,包括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等;【3】葡萄球菌性肠炎(假膜
性肠炎),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等优势菌种被抑
制或杀灭,肠道中耐药的葡萄球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
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
8.简述肠热症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伤寒沙门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于血液和骨髓液标本需要增菌,然后
再划种于血琼脂平板: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淀物等直接接种于肠道鉴别
培养基或SS选择培养基。37度培养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的乳糖不
发酵菌落接种至双糖或双糖铁培养基。若疑为沙门菌,再继续做系列生
化反应,并用沙门菌多价抗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予以确定。
肥达试验辅助诊断: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
大;如果两者均低,患病可能性小;如O高H不高,则可能使感染早期或
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映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
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白喉外毒素有关.白喉外毒素属于细胞
毒素,含有A和B两个亚单位,B单位起着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作用,
使具有酶活性的A亚单位进入细胞,发挥毒性作用;通过decide名词 对干炸带鱼的做法 细胞内延伸
因子2的灭活,影响蛋白质合成。
白喉棒状杆菌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腔中,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
播。感染后的白喉杆菌在局部鼻咽粘膜上繁殖并分泌外毒素,使局部粘
膜上皮细胞产生炎症、渗出性和坏死性反应,形成灰白色假膜;白喉棒
状杆菌一般不入血,其毒素入血与易感染的组织细胞结合引起各种临床
症状,如心肌炎、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和周围神经炎等。
10.简述结合分支杆菌的致病性。
结核分支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蚀性酶类,其致病物质为
菌体成分,包括【1】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以及阻止药物
和化学物质透入菌体内;【2】脂质:①索状因子:破坏细胞线粒体
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人形结核分枝杆
菌强毒株与弱毒株的区别在于强毒株有索状因子。②磷脂:促进单核
细胞增生,及结核结节形成。③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
溶酶体的结合,从而四字词语接龙 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④蜡质
D: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3】蛋白质: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
集体发生超敏反应。【4】多糖:与超敏反应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破损侵入易感染机体,引
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为最多。
所致疾病分为:【1】肺部感染:①原发感染:多见于儿童,因缺乏免
疫力,而引起原发综合征,形成结核结节,5%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90%纤维化、钙化,但病灶有TB潜伏,刺激机体免疫,但也成为日后内
源性感染的病因。②原发后感染:可为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因机体已
有免疫力,故病灶局限,可钙化而愈或形成空洞排出大量TB形成开放
性肺结核。【3】肺外感染:入血播散可形成肾结核、骨、关节结核以
及结核性脑膜炎等,痰菌咽入消化道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
1英文目录 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异同点。
支原体与细菌L的主要相同点有:【1】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状菌
落;【2】高度多形态性;【3】能通过除菌滤器;【4】对青霉素具有
抵抗作用。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为:细菌L型在自然界存在很
少,生长无需胆固醇,在无抗生素等诱导因素作用时易返祖为原菌,培
养需要高渗,菌落的个体形态比较大,主要引起慢性感染。支原体广泛
分布于自然界,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返祖成细菌,培养需要高浓度的胆固
醇。菌落和个体形态较小,主要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生殖道感染。
12.简述梅毒的血清诊断。
梅毒的血清诊断包形容热的成语 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实验。非
梅毒螺旋体抗原实验:指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
清中的反应素。国内常用的有USR试孕妇不能吃什么水果 验和PRP试验。此试验用于大量初
筛选时使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抗原作为抗原,测定
患者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最常用的有FTA-ABS试验和
TPHA试验。这两种试验特异性强,可用于梅毒的确认试验。
13.简述蛋白质的分类及其功能。
病毒的蛋白质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结构蛋白:组成病
毒体的蛋白成分,包括衣壳蛋白、基质蛋白和包膜蛋白;功能:维持病
毒形态结构、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等。【2】非
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编码,不参与病毒体构成部分,存在于病毒体内
或受感染的细胞中,包括病毒编码的酶类和特殊功能的蛋白;功能:抑
制宿主蛋白生化合成、转化宿主细胞、抗细胞凋亡、酶的功能参与病毒
复制等。
4.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哪些?试简述垂直传播的临床意义。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在医学上的
重要意义在于许多病毒通过此方式引起先天性感染,包括早产、死胎、
智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复方三维B 常见的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
毒、HIV、乙型肝炎病毒等。
15.流感病毒分型、分亚型的依据是什么?分哪些型和亚型?
流感病毒可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性不同分为甲、
乙、丙三型。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不同,
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5个HA亚型(H1~H15)和九个NA亚型
(N1~N9)。
16.试述HBV感染者体内可检测的抗原抗体及其各自的临床意义。
HBsAg:感染的标志之一、献血员筛选的必要指标;抗-HBs:中和抗
体,表明机体有免疫力,是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有效的检测指标;
HBeAg:病毒复制及血清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母婴传播的指标、
机体传染性强;抗-HBe:表明机体具有一定免疫力;抗-HBc:表明机
体处于恢复期或慢性感染。
17.试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对人致病的有哪些?分别引起什么疾病?
共同特点:具有包膜的球型病毒,80-120nm,基因组为单股RNA二聚
体,核心有逆转录酶,复制通过DNA中间体,能与宿主细胞DNA整
合,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
(HTLV),分别引起艾滋病和白血病。
18.简述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家禽和家畜。传播途径:乙脑病毒主要通过
蚊虫叮咬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主要有库蚊、伊蚊和按蚊的
某些种。我国主要传播媒介为三代喙库蚊。防治原则:我国用地鼠肾细
胞培养病毒,经灭活后形成乙脑死疫苗,免疫对象为9个月至10个月儿
童。疫苗安全有效。防蚊和灭蚊是防治乙脑的重要环节,幼猪免疫接种
切断中间传染源等措施均可控制乙脑病毒的传播。
19.何谓朊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哪些疾病?朊病毒的共同特征?
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其主要成分是一中蛋白酶抗性蛋白(PrP),
对各种理化作用抵抗力强。他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
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朊粒
可引起人类和动物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如疯牛病,克-雅士病,羊瘙痒
病等。朊病毒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
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特点是大脑皮质
的神经元退化,空泡变形,形成淀粉样斑块、死亡、消失、星状细胞增
生,成为海绵状脑病,病变部位无炎症,患者对传染性蛋白粒子亦不产
生免疫应答,临床上相应出现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6:4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88177331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垂直传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垂直传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