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子是谁

更新时间:2023-03-21 09:41:09 阅读: 评论:0

如何淡斑-反复发烧是怎么回事

小盒子是谁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无器械练背)

古玩收藏⼩故事

作者简介:李和英,笔名荷英。回族,河北沧洲⼈,⼀九四七年出⽣。辽宁师范⼤学毕业,辽宁科技学院退休讲师。著

作《李和英诗⽂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现任本溪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是本溪市⼗⼤收藏家之⼀。

古玩收藏⼩故事

原创:李和英

(⼀)在本溪县碱⼚收藏清代铜熏⾹炉的故事

2011年8⽉13⽇,藏友⽼史约我和他⼀起陪同本钢离休⽼领导,去本溪县碱⼚办事。⼤热的天我本不想去。他说:“陪我

去吧,他有资格要轿车,打着空调不会太热。”⽆奈我只好奉陪。

来到碱⼚,⽼领导说:“你俩不是喜欢古玩吗?碱⼚和清河城是⽐本溪湖还⽼的⽼城区,这条街有摆摊⼉的,还有个‘⽼

汪古玩店’你俩先去看看,办完事⼉我也来。”

我和⽼史见地摊⼉没有好东西,就来到⽼汪家。房⼦⾥林林总总的古玩还真不少,原来⽼汪昔⽇也风光过,在岗时他

是“采买员”,经常各处联络,后来做买卖⼜⾛遍全国各地。由于喜好收藏,积攒了不少⽼东西。⽼史⼀边看着他的藏

品,⼀边称赞他。⽼汪风趣地说:“我⼤半⽣的积蓄,养蚂蚁赔了个精光,没想到现在这些玩意⼉借上⼒了。”

我和⽼史⼀边感叹着,⼀边搜寻着⾃⼰喜爱的⽬标。⽼史挑了四把紫砂壶,我惊讶的发现了⼀个包浆⽼道的双狮⽿少保

钮⽅座铜熏⾹炉。我问:“这个⾹炉上边蹲着的⼩狮⼦挺好看,怎么个价⼉?”⽼汪道:“这个炉⼜⽼⼜好,得X千。”

我⼼想:要得价还算合理。没等我还价,⽼史便说:“X千太贵了!他是玩⼉炉的,便宜点⼉卖给他,以后他还会买你东

西。”

⽼汪说:“这个炉是碱⼚⽼户的⽼⼈留下来的,我收得就贵。”这时⽼领导也赶来了。他⽼⼈家常习练书画,挑了⼏枚铜

的、⽟的印章。有砍价⾼⼿⽼史在,⾃然花不了⼤价钱。我⼼⾥盘算好这个炉的还价⼉,喊了个X千X百元的价⼉。⽼

汪还是强调:“碱⼚的⽼物件,舍不得卖!”不肯让价。⽼史和⽼领导帮忙说情,我⼜加了X百元钱,总算成交了。我们

各得其所,乘着离休⽼⼲部享⽤的,带空调的轿车,各⾃爱不释⼿地把玩着⾃⼰的、交换欣赏彼此的藏品,⾼⾼兴兴的

打道回府了。

我收藏的这个铜熏炉,总⾼26.5厘⽶;长19厘⽶;宽11厘⽶;重5⽄6两。分炉盖、炉⾝、炉座三部分。铜质精良细

腻,⼊⼿沉重,失蜡法铸造。炉钮为⼀半蹲、半卧,张⼝吼叫的少狮。既有很强的装饰作⽤,⼜是实⽤的排⾹孔道。它

昂⾸翘尾、五观精准,卷⽑整齐细致,四肢曲张有⼒,狮⽖⽖甲具现,⽣动可爱,规整传神。下承四⽅平台,再下是缓

坡形盖体,前后左右双线开如意形窗,于其中各镂空雕缠枝牡丹(西番莲)⼀对。⼑⼯准确有⼒,平添⼏分灵⽓。

炉⾝⽅中见圆,圆中见⽅。由凸凹曲直的九个层⾯组成。两侧饰狮头⽿⼀对,古拙⼤⽅、浑然天成,⼜精⼯细做,打磨

光滑。

原配铜底座,长⽅形四⽅围栏,四⽅坐⾯。四⾜外撇,下起宽沿⼀周,组成前后、左右两组宫顶式图案,真是独具匠

⼼。

清代乏铜,这种⼤型⽽精美的⾹炉,在清代很珍贵,只有官家⼤寺庙和达官贵⼈才能使⽤。雍正四年九⽉,雍正再度下

令:“唯准三品以上官员⽤黄铜具,其他⼀律禁⽌。现有铜器⼀律三年内交清。”(《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100页)因

此,流传⾄今的清三代之前的⾹炉,乃是凤⽑麟⾓心死 。看来碱⼚的历史悠久,真是名不虚传啊!

此炉没有款识,为清康熙时期⽼铜炉的常见现象。长年累⽉的使⽤呈古铜⾊,凸处和常⽤处磨出黄铜本⾊,周⾝包浆旧

痕⾃然。内膛平整⼲净,⾹熏⿊⾊。座底刷有防锈⿊漆,炉上有铸成后的加⼯挫磨痕。这些都是开门见⼭的“清早期”⽼

炉的特征。它⽐现代仿制的带“乾隆年制”款的同种造型的炉,⾼⼤了许多,即可薰⾹⼜可装碳取暖。不怕不识货,就怕

货⽐货,难怪⽼汪难割难舍的样⼦。

货⽐货,难怪⽼汪难割难舍的样⼦。

真可谓:“有⼼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收藏的缘分之说,⼜⼀次得到验证。后来,此炉多次在本溪市博物馆展

出,并被收录在魏耀刚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本溪收藏集粹》第178页上。

(⼆)铜盒藏银针,回⽣多少⼈

——丙申年珍昌款铜针灸盒的收藏故事

2016年12⽉31⽇,天蒙蒙亮,我便蹑⼿蹑脚地起床,但还是把⽼伴⼉搅醒了:“多穿⾐服,把⼝罩戴上,今天⼜阴⼜霾

的……”我陪着笑脸⼉遵命⽽⾏,忙颠颠地赶七点⽕车去了。

这年从春到冬,“鲁园”古玩城买的、卖的减少了⼀半。我上了⼆楼地摊,把头⼉⼀个摊⼉⼀个摊地“搜索”。⾛了⼀圈⼉,

没见多少好东西。有⼏件⼊眼的,要的天价,⼜是我已有的藏品。正觉失望,见前边有⼀⼈,在空地⼉才摆摊⼉,有两

三⼈围着观看,便凑了过去。

这是⼀个⾼个⼉清瘦五⼗来岁的⽂雅男⼠,⾃称⼤连开店⼉的。见摊上摆出的东西果然是⽼的多,新的少,便仔细看

着。这时,⼀个四⼗来岁蹲着的⼩伙,正拿着⼀个铜盒与摊主讨价、还价。

“这⼀盒银针多少钱?”

“XXX元,保⽼!我们⼤连⼀个⽼中医传下来的。”

“太贵!”那⼩伙⼉边说边看。我也随他细看。盒内有⼗来根银针、银⼑、银勺、银铲之类。我定睛⼀看,除⼀根毫针之

外,其余的都是⼤开门的⽼货。我⼼⾥惦念着⼜不敢动声⾊。

“XXX元!”那⼩伙⼉还价。

“不⾏!刚XXX元都给过了。⼏年来去了⼏趟,最近才搞到⼿。最少XXX”。

那⼩伙⼉⼀听,便放下铜盒起⾝⾛了。我赶紧抓到⼿说:“他给的不少了,⽼⼜⽼到哪⼉去?”

“民国没问题!”

“嗯——也就解放初的东西。我加⼀百。”

“不⾏!你哪⾥也找不到这么全的⼀套⽼针灸盒。”

“加⼆百,⾏就⾏,不⾏⾛啦!”

“不⾏!”他犹豫地说着。我⼀边把铜盒递给他⼀边说:“给的够多的啦,太贵了就没啥意思了,买不买都⾏。”他伸⼿来

接,听我这么说,便改换了⼿势⼀推说:“卖给你吧,真舍不得。”

我收起铜盒,给他点钱。⼀位六⼗多岁看热闹的朋友说:“有⼯、有款⼉、有年份,⼜是银货。值!”我笑了笑点头⼉,

表⽰感谢。

我之所以决⼼买下它,除了如上⾯那位朋友所说的那样,还有三层关系:⼀是⽼伴⼉是位医务⼯作者,我们知识青年时

代她就学过针灸;⼆是她近半年多来,天天从⼿机⾥听⼩说《⾸席医官》着了迷。对主⼈翁——中医世家的曾毅,佩服

的五体投地;三是祖国医学伟⼤宝库中,遗留的⽼物件我早有兴趣⼉与收藏。例如:元代铜捣药缸、清光绪五彩脉枕、

五七年本溪瓷研药钵、⽂⾰《简易针灸⼿册》等等。

回到家已经很晚,⽼伴端上饭菜问道:“今天买什么了?”我笑着掏出铜盒说:“把这个⼩铜⽅箍推上去,盒才能打开,设

计的多巧妙!”

“这铜⽚⼉这么薄?”

“薄才轻便好携带,越薄的铜越得精炼。我⽤⾼磁铁都不吸。⼀百多年了不锈、不烂。你看这上边的提环都有雕⼯,三

瓣叶纹,表⽰成家⽴业、事业有成,也表⽰⽣⽣不息。⼀⽣⼆,⼆⽣三、三⽣万物嘛!你看这提环中间有个⽅形突起,

这是为了加固,但上边有个圆圈⼉还放着光芒。”

“哦!我知道这叫天圆地⽅。有太阳照着,万物才能⽣长。”

“⾏啊!你都能抢答了。”

我俩哈哈笑着。我指着铜盒说:“你看那是什么字。”

“针下回⽣——就是患者在神医针下,起死回⽣。《⾸席医官》曾毅⽤针灸就救活了⽼⾸长和很多⼤⼈、⼩孩......这⼩盒

⼀百年不知救过多少⼈命啊!噯——你怎么知道它有⼀百多年啦?”

“我⼀看造型和包浆就能辨新⽼。⾸先确定新⽼,然后再定年份。你往下看那‘丙申’俩字——那就是纪年。今年是丙申;

往上六⼗年⼜是丙申......”

“那不是⼀九五六年的吗?”

“啊——你翻过来看后边,还有个‘珍昌’⼆字的堂记印,这就是清末、民国前的证据。”

“哦——有道理!五六年都‘公私合营’了。嗳——这⼩盒上边是圆的、下边是⽅的还能⽴住。你看——怎么象咱们本溪花

园⼭上的纪念碑呀?”

“啊——真是啊!下边还有个⼝——是不是称赞神医:有⼝皆碑呀!”

我们⽼俩⼝⼦畅笑着。她拿出盒⾥的银件,惊奇地说:“我们在青年点⼉,和沈阳医学院的⽼师学针灸,只是⽤的这种

毫针⼉。农村‘⾚脚医⽣’也⽤这种毫针。六⼆六医疗队有个‘反动学术权威’,⽤过这个捻针⼉。这么长、这么粗的⼤银

针,从来没看见过谁敢⽤。敢⽤这种银针和银⼑、银镊⼦、银勺、银铲的,⼀定得是象曾毅和‘马⽼’那样的神医和⽼中

医,咱都不知道这是⼲嘛⽤的!这⼑、铲、勺、镊上还都刻着花⼉纹呢。”

我笑着说:“我买下这盒银针,不光是因为针灸已被联合国定为中国⾮物质⽂化遗产,也是因为你爱听《⾸席医官》,

你⼜有那本“⽂⾰”时期沈阳老子与孔子 军区印的《简易针刺⼿册》。”

“还有你的铜捣药缸,瓷脉枕,这回你真是成龙配套了!”

“哈!哈!这回你也从烦呼我搞收藏,⽽成为半拉鉴赏家了!”

“哈!哈——哈——”⽼夫⽼妻的笑声,荡漾在辽东艺宝斋......

(三)清光绪蟹甲青澄泥砚的收藏故事

2012年2⽉,藏友⽼徐要到河南去收藏⼀件元代钧瓷⾹瓶和古瓷⽚。我早就有意去中国特⾊旅游“三南”之⼀的河南——

来个中华古⽂化游。更渴望淘到⼏件宝贝,我们两⼈不谋⽽和,相伴成⾏。

不顾⼗五、六个⼩时的夜车劳累,⼜打三轮蹦蹦车迎风冒寒的半个来⼩时,赶到新乡城郊,他事先联系好的⽼郜家。

不顾⼗五、六个⼩时的夜车劳累,⼜打三轮蹦蹦车迎风冒寒的半个来⼩时,赶到新乡城郊,他事先联系好的⽼郜家。

⼀进院⼉,⽼徐便沉醉在瓷器、瓷⽚的挑选中。⾛到屋⾥⼀箱⼀箱清洗出来的瓷⽚,令我眼花缭乱。随⽼徐也挑了⼏⽚

后,就瞄上了屋⾓地下放着的,这⽅造型简洁古拙,呈现蟹甲青⾊的澄泥砚。看包浆旧痕便确认是地道的⽼物件。翻看

底下从右⾄左,楷体印字:“菊园书社”⼯整⼤⽅;⼀⾸⼿刻的⾏书五⾔诗是“质美⾼铜雀,坚锵莫与争,虽⽆鸲鹆眼,颇

有⾦⽯声。”;落款是“光绪戊⼦年冬⼗⽉,鄘南郜⽒。”全都是繁体字。底下有⼀⽅长⽅形篆书印章。经反复辨认是:“菊

园主⼈郜国宾印”。

⼀⽅砚底,三种书法、刻印形式。我这个学中⽂的勉强才辨认出来。尤其是这⾸⾏书五⾔诗,意在称赞澄泥砚之质美、

坚硬、敲之有声。书写尤为流畅有⼒,颇具功底。我情不⾃禁地⽤⼿指⼀弹,果然发出清脆的⾦⽯之声。我不露声⾊放

回原处,等⽼徐挑完瓷⽚和主⼈讨价还价完毕,我不经意地对主⼈说:“我学画国画呢,这砚有⽤,多少钱?”主⼈

说:“你给元吧!这是⽼澄泥砚。下边还有字呢!”他主动拿起来给我看。经⼏番讨价还价,我才花⾼价买下了它。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史称“三⽯⼀陶”。从唐代起就被列为中国“四⼤名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烧炼⽽成,质坚耐磨,观若碧⽟,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

寒不冰,呵⽓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雅⼠所推崇。婴儿鼻塞 前⼈多有赞誉。今⽇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

上品更是难求。我的这⽅澄泥砚,经本溪市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主任刘长天先⽣;著名陶瓷专家,本溪市收家具采购合同 藏家协会

⾼级顾问张允民先⽣鉴定:为光绪年间真品。它虽然没有华丽的雕⼯,但其底部的⽂字却是独⼀⽆⼆的。时代特征、地

⽅特征、书卷⽓息浓厚。它胎体厚重坚硬,⾦沙遍⾝闪现。虽算不上上品,但与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赝品⽐,仍是

⼀⽅不可多得的古运河的澄泥制作的古澄泥砚。

光绪戊⼦年为1888年,据今已是130年了。

《辞海》105页称:“书社谓读书的会社,⼀般选⼭林名胜之地为院址……清末废除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我们可以想象:在130多年前,有⼀位喜欢菊花的读书⼈,在僻静⽽⼭清⽔秀,种着各种菊花的园⼦⾥开办了“菊园书

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他是位失意的⽂⼈?还是位热⼼教育的学者呢?这位⽂⼈雅⼠——郜国宾先⽣署

名的澄泥砚,是定制的,还是⾃制的呢?⼀定是他亲⾃设计,亲⼿题诗与其上,做为“菊园书社”学⼦们,案头必备兼做

纪念品的吧?这种澄泥砚,流传⾄今的还有⼏⽅呢?

我画画时⽤它研墨,果真是“易发墨,不损毫。”⾮常好⽤。⽽另⼀现代仿品,看上去装饰华丽,坚硬细滑,研墨却直打

滑。我怀疑它不是⽤传统⼯艺的澄泥制成,因为它虽然表⾯致密光滑,却不见⾦沙闪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河、汾河的⽔流量、⽔质、泥质都发⽣了巨⼤变化。即便是使⽤现代的黄河澄泥制作,机械化压模

的再漂亮,也没有真公鸡打鸣声音 正古澄泥砚的特性。赝品砚背后那拙劣的书法和假冒的“乾隆御製”印章,与“鄘南郜⽒”的墨宝及“菊

园书社”印记相⽐,更是相去甚远。

我很惬意——艺宝斋⼜多了⼀件古代的⽂房四宝。

(四)沈阳鲁园收藏辽代铜孺⼦⽜摆件的故事

⼆〇⼀五年⼀⽉⼗七⽇,下决⼼多看少买的我,独⾃在“鲁园”地摊拥挤的⼈群间,⼀个摊⼀个摊的巡视。“鲁园”地摊来⾃

全国各地,还是偶有⽼东西⼊眼的,但我还是拿起来看看,问个价⼉便放下。年近古稀,满屋藏品的我还是有⼀定⾃制

⼒的。

⾛到地摊西头最后⼀个摊,⼀个⼆⼗七⼋岁年纪,⾼⼤、英俊、健壮,卖钱币的⼩伙摊前。全是钱币(纸币、铜钱、银

币)的摊上,却唯独摆了件铜锈⼗分严重卧着回头看的⼩⽜犊。我拿到⼿⼀看,就被它憨态可掬的造型和优美流畅的线

条所打动。

“多少钱?”我⼜来了冲动劲⼉问道。

“⼆千元!”

“啊!⾦的——⼆千?”

“啊!⾦的——⼆千?”

“肯定是⽼的,我到乡下收钱币遇上收的。你给个价⼉!”

“百”。

“你再加点⼉,就给你。”

“就百!”我知道我⼀下⼦就给到了位,他的⼝⽓已做了证明,⼜补充到:“⾏不!⾏就拿着。不⾏就赶⽕车⾛啦!”

“好!给你吧。⽼爷⼦,你买了件好东西,真是⽼的。⼈家祖上是旗⼈,在⾃⼰家⽼房⼦⾥挖出来的。”

“都那么说,你是哪⾥⼈?”

“通辽的,不骗你。”

“骗不骗的,两厢情愿就⾏啦。”我笑着付了钱。急急忙忙乘228路公交,朝沈阳古玩城⽼徐的店铺赶去。因为他约我中

午去他那⾥吃饭。

公交车很挤,站着的我也忍不住,不时拿出“⼩⽜犊”来,情不⾃禁的看着……

“李⽼师笑哈哈的,⼀定是⼜淘着宝啦,快拿出来看看。”⼀进⽼徐的“珍瓷阁”,早就在店⾥的和⽼徐学习、鉴赏瓷器的年

轻⼈⼩刘、⼩郑便笑着迎上来。⽼徐则连连说:“就等你啦!我点菜。”

“哎呀!像头⼩⽜。”⼩郑是协会少有的⼥藏友,以玩古陶瓷器见长。她边看边说:“造型这么⽣动啊!”

“不愧是⼥收藏家!就是这造型的线条美,⼀下⼦就抓住了我。这头卧着的⼩⽜,这么⼀回头,⼀下⼦就活起来了。你

再看⼩⽜弯曲的脊梁,⼜⼀直连着尾巴的这⼀条线。再看⽜脖⼦下边⼀直通到胸部的这条曲线,多么⽣动、流畅、⾃

然。这回⾸仰望的⽜头,刚长出的⼩犄⾓;竖起的⼩⽿朵;圆圆的⼤眼睛;哞!哞叫着微张开的的嘴……”我滔滔不

绝,⼀⼝⽓说了⼀⼤堆。

⼩刘终于忍不住了:“这⼩⽜腿的肌⾁感,连同写真的⽜蹄⼦和卧着的神态,真绝了!全⾝的红斑、绿锈、⿊漆古锈和

⼟浸,斑斑剥剥的都很⾃然……”

我⼜抢过来说:“这⽜摆件内膛⾥原来积有⼤半下⼦灰⼟,我给扣出去,⾥⾯的锈⽐外边还厚重。”

“李⽼师!这内膛⾥边的锈怎么这么红呢?”

“这种红⾊的锈斑,都是来⾃⼟壤中的铁盐。内膛的淤泥潮湿再加上铁盐的作⽤,所以内膛看上去⽐外壳锈蚀严重。这

种结晶体,有些能抠动,有些抠都抠不动。”

“汉代不回头,回头不到汉。你这⼩摆件不错,但不到汉。宋代的吧!”⼩刘断代说道。

“哎——!回头不到汉是⽼说法。博物馆新出⼟的战国铜⼩动物,有不少是回头的。不过,你的断代我倒同意。宋、

辽、⾦、元这⼀时期,游牧民族制造的可能性⽐较⼤。”

“来——来——吃饭啦!”⽼徐张罗来⼀桌⼦饭菜,还有啤酒。看了⼀眼我们谈论了半天的⼩⽜说:“这都是现代仿的,这

铜锈现在都能仿出来。快吃饭吧!⼏百块钱,拿着玩吧。别当真!”

⼩刘反驳道:“李⽼师买的这个真是⽼的,不是现代的东西。”

⽼徐笑着说:“知道你到点⼉就饿,今天回来这么晚,原来⼜迷恋上这个⼩铜⽜犊⼦啦!假的……”

我笑着说:“玩你的瓷器吧!你买的瓷器怎么那么多真的?我买了件铜器就假了?古玩⾃古藏妙⽞,真真假假乐其间

吧。民以⾷为天,真假先放⼀边。还是先吃饭吧!”

吧。民以⾷为天,真假先放⼀边。还是先吃饭吧!”

⽼徐脾⽓好,我们哥们说啥他都是个笑。

⼤家也笑着,打开啤酒,拿起筷⼦⼜进⼊另⼀番笑谈中……

回本溪的⽕车上,我忍不住⼜拿在⼿⾥观看,竟吟出⼀⾸七古,附记如下:题:宋、辽卧姿回⾸孺⼦⽜摆件

卧姿回⾸朝天哞,初⽣双⾓敢刺虎。

炯炯⼆⽬阅千载,笑问世⼈谁喜吾?

此摆件经专家鉴定为辽代真品,在本溪市博物馆展出表态发言稿 。并被收录在201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魏耀刚主编的《本溪收

藏集萃》第177页。

编辑:⼀⼨丹⼼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9:4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628693279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盒子是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盒子是谁.pdf

上一篇:士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小盒子是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