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更为“真实”的收益
收益是会计的核心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收益的解释在理论上争议较多。
从总体看,收益概念的争论在传统的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收益概念与经济学的
真实收益概念之间展开。
一、经济学收益与会计收益
1、经济学收益概念。严格说来,收益并不是经济学所研究、关注的主要对
象。但在一般意义上,收益概念又起源于经济学。亚当斯密1890年在《国富论》
中将收益最早定义为“不侵蚀资本的可消费额”。后来,其他一些经济学论著也不
同程度地提到“收益”概念,并进行了适当阐述。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欧文费雪第一次提出真实收益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学的收益具有三方面的涵
义: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受到现金的“货币”收
益。精神收益因主观性极强而无法进行计量,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而成为
一个静态概念。相对而言,约翰希克斯的收益定义更容易被会计界所认可。1946
年他在其《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提出,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
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这种表述引入了资
本保全的概念,即期末资本维持在期初水准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收益。
2、会计学收益概念。早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并没有明确的收益概念,
也没有完整的收益确定方法。确定盈利的一个较简便方法是将两期期末财产进行
对比,差额就是盈利。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股份公司形式的逐渐普及,
收益是企业支付股利的前提已众所周知。人们对收益越来越关注,对收益概念的
论述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假定企业处于一个静态、完全封闭
的外部经济环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下,物价是绝对稳定的,不存在任何价格变动
因素;任何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现象也不存在;任何交易完成后,风险与
报酬也就完全转移了,没有任何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此外,企业也不需要考虑各
种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素。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
础之上,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收益
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会
计收益有赖与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
比较一下两种收益概念,可发现由于具体的会计确认原则运用和计量模式不
同导致了两种收益之间的“量差”。经济收益概念包括的内容要比会计收益概念更
为真实。它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经济收益是建立在实物资
本保持基础之上的,其计价以预测为基础,考虑了时间因素,因此经济收益更为
全面,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为相关。但由于其主观性较观后感 强,可靠性较低,
限制了其在会计中的应用。
二、传统会计收益面临的问题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比较剧烈。按照传统会计收益概
念提供的财务报表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会计信息
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带来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
1、按照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
了债务资本的成长,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
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作为一
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
上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2、传统会计收益的确定坚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具
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但传统会计收益不包括持产寒傲似冰 损益。因此,反映的并
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而且传统会计收益以现时价格计量关于动物的歇后语 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
费用,使得成本未能得到真正的回收,会计期末账面资产价值棋语 虽不比期初减少,
但并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保证资本的完整,从而必然产生虚盈实亏的现
象,使得收益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成为一种程序,而没有什么经济意义。
3、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前提是物价稳定
不变,这种情况下,传统收益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下,所确定的最终收益将高于其真实财富的净
增长。如果按照这种虚假的收益上缴税收、分配股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
自我清算,最终会丧失市场竞争、甚至持续经营的能力;对投资者而言,以这种
虚假的收益信息为依据进行投资决策,最终必将蒙受损失。由此可看出,历史成
本不能对物价变动做出恰当反映,严重影响了传统收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外,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
移,以狗牙齿 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多变,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传统的会计
确认标准受到猛烈冲击,而会计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提高,也成为传统会
计收益概念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如何报告更为“真实”的收益
受经济学收益概念的影响,再加上会计理论研究中对收益的重视(实际上,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报告更为‘真实’的收益”),会计界逐
步改进传统的收益概念,提出一些介于传统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概念之间的新
的收益概念。本文着重介绍的就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0年首
次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即: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
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
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全面收益除了现行会计上的净收益外,还包括在某一期间的其他非业主交易
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具体有:企业与其业主以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易
和其他转让;企业的生产作业、物价变动、偶发事件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
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但应当排除由于业主投资和派
给业主款引起的变动,避免业主权益混淆价值创造项目(全面收益)与价值分配
项目(资本投入和股利分配)。全面收益的确认仍采用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
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同时,全面收益的定义采用了与传统收益确定——“收
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是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净
资产的增量,所以资产和负债计价被认为是收益确定的前提,只有在资产和负债
计价真实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计算全面收益。另外,全面收益不再以历史成本作
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将趋于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
全面收益突破了传统收益的实现原则,由当前只确认已实现收益扩展到非业
主的所有权益变动,包括未实现但已可确认的持有利得,同时又拒绝运用纯粹的
经济学概念,对价值变动的确认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收益的可靠性。
全面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情况所带来的权益变动,
包括已实现的经营收益、持产利excel超链接 得和能够可靠计量的未实现的持产利得。
以上分析可见,全面收益涵盖了传统会计收益概念的全部内容,是衡量企业
经营成果的全面指标,代表了会计练腰 收益向经济收益发展的趋势。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9:19: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615903277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实际收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实际收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